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11 18:05: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度高二上学期12月份考试
历史学科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共4页)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有32个选择题,每道小题1.5分,共48分)
1.西周金文中的“伯”作为称谓,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作为贵族男子的排行,与仲、叔、季经常作为同一家族内部兄弟之间的称呼;二是作为诸侯或采邑主的爵称。下图是伯由“排行”到“爵称”的大致轨迹。这一过程体现了( )
伯(排行)→伯(获得官职)→伯(爵称)
A.军功是西周选官主要依据 B.政治具有解明的等级色彩
C.西周家国一体的政治特色 D.西周初期分封以同姓为据
2.下图是一位同学整理的有关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状况示意图(部分),图中①②处最可能填写的是( )
A.铁犁牛耕、家庭劳作 B.采集经济、封建农业
C.集体劳作、自然经济 D.集体劳作、铁犁牛耕
3.西汉分置铁官于四十郡,遍布全国。依据考古资料显示,华北、内蒙古、华东、中南以至新疆等地,已发现汉代冶铁遗址三十多处。汉代的矿场、铁场,大者一家千余人,小者亦数百人。这反映出汉代( )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民营经营发展规模较大
C.官营手工业的发达 D.雇佣劳动现象日益普遍
4.东汉末年,为镇压黄巾起义,汉灵帝选任重臣担任州的行政长官,“出(刘)焉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太仆黄琬为豫州牧,宗正刘虞为幽州牧,皆以本秩(保持原先的职位)居职。州任之重,自此而始”;以前边地刺史和太守主兵的制度,也由边境州郡推广至腹地。以上举措的影响是( )
A.造成了地方割据的局面 B.强化了皇帝的专制权力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D.有利于对地方官员监察
5.北魏实施均田制时规定:受田农民于“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且不得以田产为投献之礼;耕牛可以受田,但上限为4头牛。这些规定旨在( )
A.增强社会治理的效能 B.推动北方荒地的开发
C.加速北魏政权的汉化 D.打击北民南迁的现象
6.开皇三年,隋文帝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个人体貌。隋炀帝大业五年,又一次“貌阅”。通过这两次全国性大规模的检括户口,共检出隐漏人口228万余。隋朝这种举措( )
A.根源于国家吏治的腐败 B.打击了豪强世族的势力
C.着眼于赋税制度的变革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7.贞元三年(787年),唐德宗询问长安郊外农民:“仍岁颇稔,何不乐乎?”答曰:“盖由陛下诏令不信于人所以然也。前诏云:‘于两税之外,悉无他徭。’今非两税而诛求者殆过之。”这说明唐朝( )
A.存在两税之外的附加税 B.中央政府已经失去民心
C.两税法在基层名存实亡 D.藩镇割据削弱中央权威
8.唐朝大历时期,“国家榷盐,粜于商人,商人纳榷,粜于百姓”。商人售盐,即使百姓没有现钱,用米谷杂物交换也能成交,某些场合甚至还可以赊购。穷乡僻壤,甚至深山幽谷三五户居家之处,商人肩挑背负,足迹亦能抵达。这表明,“榷盐法”的实施( )
A.提升了国家对物价的调控力 B.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C.促进了基层商业网络的发展 D.造成借贷关系的普遍化
9.宋代,商人为躲避苛征,便寻求不设税务、税场的路线行走,“私路”之记载越来越多地见于文献,其与“官路”的区别便是不征商税。政府屡屡查禁“私路”,而商人们亦不断地增辟“私路”据此可知,宋代( )
A.政府对地方控制逐渐放松 B.商税成为国家主要的税源
C.商业繁荣促进了交通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走向了强化
10.下面是元朝(1260~1340年)纸币发行量统计图(单位:锭)。据此可知,元朝( )
A.货币政策调整追求灵活实用 B.货币政策演变与时局变化密切相关
C.商品流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D.货币结构转变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11.乾隆三十七年,俄国枢密院行文清政府,要求将土尔扈特部交还俄方,甚至以兵戎相威胁。乾隆帝大怒明确回复:“土尔扈特渥巴锡等,与尔别一部落,原非属人,或以兵戎,或守和好,我天朝惟视尔之自取而已”,“如尔等不从我言,必与尔等交战”。从家国情怀角度分析土尔扈特部回归的原因是( )
A.清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B.强烈民族意识的驱使
C.准噶尔部叛乱的平定 D.清朝国力强盛的吸引
12.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签订后,凡进口洋货运销中国内地,或出口土货从内地运销国外,除在口岸海关缴纳进口或出口正税外,另缴2.5%的子口税,便可免除口岸与内地之间所经常关、厘卡应征的一切内地税捐。子口税制度( )
A.便利了列强对华经济侵略 B.削减了海关税收征课所得
C.严重冲击着中央财政收入 D.导致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
13.福州船政局开办所需经费准许提用“闽海关税”及“本省厘税”。大生纱厂初创,商股集资难,官方以纺机作价入股为其解决一半资金。这说明( )
A.国家资本助力近代工业 B.政府全面推行重商政策
C.民族资本受到官府控制 D.实业救国成为全民共识
14.戊戌政变后,梁启超说:“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希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梁启超意在说明( )
A.变法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B.顽固势力太大导致变法失败
C.除旧与布新必须用力相等 D.变法中反封建主义力度欠缺
15.1905年9月,御史陈曾佑奏称:“大学堂分科,其中学农者,为种植土化之事;学工者为物理化学之事;学商者,为算筹贸易之事;学医者,为不到医学之事。而今一概用为翰林院编修、检讨,不知所编者何书,所讨者何事。”这反映出晚清时期( )
A.学堂选官满足了社会转型的需要 B.教育近代化进程艰难
C.教育改革促进了学科分类的发展 D.注重实用技术的训练
16.下列是关于中国共产党开展政权建设的两则史料,对其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
在我们边区政府中,共产党员和其他党派的人士,都很亲密的合作……非共产党员都同样有职就有权,使工作得到更大的发展。 村和县的议会出现了,村选是整个制度的基础,由边区参议会选举政府,这真正代表了中国的一种革命,农民第一次走进了政府机构。
A.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受到广大农民欢迎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C.抗日民主政权团结抗日力量,激发了民众参政热情
D.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17.为促进少数民族全面发展,新中国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等等。这些政策有利于( )
A.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B.消除各少数民族发展差异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D.推动基层自治的创新完善
18.1999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了《个人所得税法》,取消了关于储蓄存款利息免税的规定,并对储存款利息所得征收20%个税。这一举措的出发点()
A.推动世界经济发展 B.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
C.完善社会主义法制 D.刺激消费和鼓励投资
19.下图为2017年中国与世界三大谷物品种单位面积产量对比图。这表明( )
A.世界粮食产量稳步增长 B.中国的粮食安全具有较充分保障
C.世界农业种植结构趋同 D.中国的三大谷物完全实现了自给
20.下图是人类社会早期发展脉络,它反映了人类社会早期文明( )
A.由自然地理环境决定 B.相互交流中吸收融合
C.各地区发展速度一致 D.呈现多元共生的特征
21.美国学者布雷伍德指出:因为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而不是采集、狩猎或收集食物——把食物贮藏在粮仓和牲圈了,他们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人类的能量一旦解放出来并且投入到许多新的工作中去,随之而来的就是专门的非农业的工艺的发展。因而,像诸如基本机械原理的发现,纺织、犁耕、轮作制陶以及冶金术的许多发明的迅速出现,就绝非偶然。作者重在说明( )
A.农业的出现为人类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 B.农业的出现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C.农业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重要标志 D.农业的出现导致了社会生产关系重大变化
22.与其他古代文明不同,两河流域出土的文物大部分都是合同文件而非陶罐之类的物品。《汉谟拉比法典》中有)大量对契约制度进行调整的内容,据统计,有关契约的规定占法典全部条文的一半左右。这反映了当时两河流域( )
A.契约成为社会规范 B.法律制度日益成熟
C.手工生产相当落后 D.商业贸易比较繁荣
23.对下表所示世界人口变化状况分析正确的是( )
欧洲 美国和加拿大 拉丁美洲 大洋洲 非洲 亚洲 总计
1650年 100 1 12 2 100 330 545
1750年 140 1 11 2 95 479 728
1850年 266 26 33 2 95 749 1171
1900年 401 81 63 6 120 937 1608
(单位:百万)
A.各大洲的人口数量处于持续增长状态 B.美洲作物传播是促进人口增长原因之一
C.宗教改革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人口增长 D.世界上族群混合的现象成为时代的主流
24.近代英国宪法包括为数众多的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以及宪法判例,没有统一的宪法法典。这些宪法以普通法律、政治习惯等方式表达出来,与普通的法律和政治习惯在表现形式上没有区别,但是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却具有宪法的效力。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尊重传统是英国政治的突出特点 B.英国人缺乏建立法治国家的意愿
C.英国宪法主要是不成文的习惯法 D.大陆法系强调宪法的根本法地位
25.1816年,英国通过《金本位制度法案》,以法律形式确认了黄金作为纸币发行本位的地位。不久,英国以每英镑对应7.32238克黄金的标准发行货币,正式实行金本位制。19世纪中后期,英镑已成为一种国际货币,等同于黄金,得到普遍认可。这一制度的实行( )
①巩固了英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②保证了国际币制和汇率稳定不变
③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 ④是自由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产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6.19世纪上半叶,美国哈德逊河画派代表科尔将荒野描绘成新大陆的名片,在其作品中未经人类加工和改造的荒野与欧洲地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美洲荒野被塑造为能够彰显国家特殊性和优越性的地理空间形象。这一行为( )
A.有利于塑造国家认同意识 B.反映联邦制下对州权力的渴求
C.鼓励了美国殖民扩张活动 D.有利于美利坚民族意识的觉醒
27.1934年震惊世界的国际恐怖主义事件——法国外交部长和南斯拉夫国王在马赛遇刺身亡发生后,国际联盟成立反恐怖主义委员会,负责起草反恐法案。1937年国际联盟通过了《防止和惩治恐怖主义公约》和《建立国际刑事法院公约》。这表明国际联盟( )
A.促成了国际社会的有序发展 B.触及了全球公共问题的治理
C.消除“欧洲中心论”的影响 D.集体安全机制得到充分发挥
28.1946年,英国工党政府通过《国民医疗保健法》对医院实行国有化,使人人都享有充分的医疗保障:1945到1951年间,又建了15.7万所简易住宅和80多万所正式住宅。这些政策出台说明英国( )
A.积极应对“滞胀”问题 B.将部分国民收入再分配
C.政党之间斗争日益激烈 D.社会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29.据下图可知,现代农业相比于传统农业( )
A.基于产业关联和利益联结 B.对产业工人的需求量增加
C.完全采用无污染的新能源 D.已经解决全球的粮食问题
30.英国进入1980年代后,在维修文物和文艺演出等事业中,如有私人单位的参与。不少私立学校和医院向公办学校及医院提供服务。在救治残障人和弱智者方面,不少市政当局使用了私人单位提供的乡。这主要是由于( )
A.政治民主化程度不断加深 B.经济危机的日益严重
C.国家基层治理模式的转变 D.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
31.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银行在推行减助、减贫等工作中加入了过多的“政治因素”,将受援国的民主、法治和人权状况与援助直接挂钩,世界银行的贷款形式从传统项目投资贷款转向以支持借款国的结构改革和政策调整为目标的调整贷款。这说明世界银行( )
A.注重消除南北国家间差距 B.助推世界政治新秩序建立
C.援助伴随西方价值观输出 D.以发展全员国经济为目标
32.以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尤其是伴随数字制造、智能制造等新型产业的出现,劳动者从生产流程的束缚中获得了解放,劳动者只是给生产工具下定义和下达新的任务的时候,或者生产工具无法解决问题需要求助的时候才会干预生产流程。之前盛行的大规模“流水线生产”被分散化,社会生产过程实现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这表明新一轮的科技革命( )
A.使工厂制生产退出历史舞台 B.可以实现劳动者的全面解放
C.助推劳动者劳作方式的转变 D.推动社会结构出现新的变化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农作物品种的单一,使农民在自然灾害侵袭面前常常束手无策。宋朝的统一不仅结束了南北分裂割据的政局,也为农作物品种的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宋太宗下了一道粮食品种南北大交流的诏令,“诏江南、两浙、荆湖、岭南、福建诸州长吏,劝民益种诸谷,民乏粟、麦、黍、豆种者,于淮北州郡给之:江北诸州,亦令就水广种粳稻,并免其租”。大中祥符四年,真宗又“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遗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原产于占城的稻种,又自福建移种于江淮地区。经济作物如棉花在宋代也不断扩大种植区域,棉花的种植在北宋时主要是在广南东西、福建路到南宋后期也扩展到两浙、江南东西路,并作为夏税交纳。又如西瓜自辽初由回纥传入辽,金代传入黄河中游的河南,绍兴十三年洪皓自金朝“携‘西瓜种’以归,今禁圆、乡固皆有”,西瓜遂传入江南。
——摘编自白寿弈《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农作物品种交流的历史条件。(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农作物品种交流的历史影响。(8分)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据《闽书》记载,明初以来,除提供征派差役依据之外,里甲“祭祀、乡饮、迎春等事,皆其措办”,清朝则增加了宣读圣谕、倡导互助等新职能。里长和甲首多以宗族为中心,控制族内的人丁和田产,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相应职务,形成了相当严密的赋役共同体。明清统治者制定了不少乡村治理的律令条规,还允许各地的家训族规成为国家律令的补充。福建地方官府大多要求基层“粮户归宗”,即承认里长和甲首的世袭特权,承认致仕归乡官僚的社会影响力,承认乡村社会的宗族自治,从而维护“服赋役而隶版菲”的统治秩序。
——据郑振满《明清福建的里甲户籍与家族组织》等
材料二中世纪晚期的英国,村镇、庄园、教区共同构成了乡村基层组织,它们之间各自独立履行职权,又相互牵制和争夺。在这种形势下,村民们得以开展自我管理,乡村管理者由村民集体选举产生。那些具有法律知识的乡绅逐渐跻身治安法官之列,而约曼(富裕农民)则逐渐成为陪审团的主体。大量乡绅和约曼家庭的子弟,逐渐占据财政部、枢密院、议会等中央机关的要职,挑战贵族对官职的垄断地位。村庄共同体逐渐摒弃了血缘关系纽带,形成基于地域的具有共同担当、共同抵御的集体意识。
——据侯建新《中英封建晚期乡村组织比较》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清福建和中世纪晚期英国乡村治理方式的异同。(11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英乡村治理方式的认识。(3分)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中国对外援助70年
第一阶段(1950~197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中国向朝鲜提供援助。1956年起,与柬埔寨、尼泊尔、巴基斯坦、锡兰等国家签订提供援助的经济技术合作协定。1964年,周恩来在访问亚非14国期间正式提出《中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的八项原则》,扩大对非洲国家的援助。
第二阶段(1979~2012年):宣布“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等与发展中国家开展经济技术合作的原则。援外项目放弃通过行政指令分配援外任务的做法,引入招投标竞争方式择优选定各类援外项目实施企业。2004~2009年,中国对外援助总额的年均增长率达到29.4%,2010~2012年,中国对外援助总额约占前60年总和的30%。
第三阶段(2013年至今):中国强调“要切实落实好正确的义利观,做好对外援助工作,真正做到弘义融利”,这是新时代中国对外援助的核心理念。中国的对外援助调整以往主要向低收入传统友好国家倾斜的习惯做法,新增援助资金主要投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周边重点受援国。
——据俞子荣《不平凡的探索与成就——中国对外援助70年》
(1)根据材料,指出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对外援助的主要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同时期中国外交援助特点的成因。(8分)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工业革命是人类发展历史上辉煌的财富创造时期,使工业成为科技创新的实现载体和必备工具。它决定了人类社会的生存、生产和生活方式,其后所创造的物质财富超过之前人类历史所创造的全部劳动成果。工业具有强大的创造力,工业革命可以使工业因素渗透到几乎一切领域。人类伟大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以至于人类任何杰出想象力的实现,都要以工业为基础和手段。工业革命之后的社会进入有史以来安全、清洁、长寿的时代。当然,工业革命也具有毁灭性,不仅是熊彼特所认的技术创新的“创造性毁灭”,而且可能是战争的毁灭和环境生态的毁灭。总之,工业革命是人类想象力加创造力所展现的伟大的历史成就和影响深远的发展飞跃。
——摘编自金碚《世界工业革命的缘起、历程与趋势》
根据材料,提取材料中的任一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逻辑严密。)
历史学科试卷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C D C A A B A C C B B A A D B C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A D B D B D B A D A B B A C C C
33.(12分)
(1)历史条件:北宋的局部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加强:政府的重视和鼓励:中外经济和文化的交流。(4分)
(2)影响:提高了农民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推动了农产品商品化;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8分)
34.(14分)
(1)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基层民众自治;地方实力派成为行使治理权的主体:法律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较为突出。(3分)
异:前者呈现自上而下的中央权力参透,后者呈现自下而上的地方权力宣示:前者乡村法理人员主要由世袭产生,后者乡村治理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前者主要以血缘宗族为纽带,而后者则以地域共同体为纽带。前者道德教化与科学规范相结合、后者宗教伦为主(8分)
(2)政治、经济、文化传统对不同文明的自治程度和模式有着深刻的影响;乡村治理需要建立德治、自治、法治相得益彰的结构框架:正确理解个体、家庭、社会、国家和人类的辨证关系;要处理好自治、他治及其与社会环境的关系。(3分)
35.(14分)
(1)特点(6分):
第一阶段:特点:援助对象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和亚非新兴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
第二阶段:特点:意识形态色彩淡化,强调互利合作;对外援助的管理、实施逐步市场化;对外援助总额大幅增加。
第三阶段:特点:核心理念调整,强调弘义融利:改革管理体制:调整战略布局,倾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周边重点受援国。
(2)成因:
第一阶段:成因:美苏冷战: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遏制、封锁中国:苏联则对华采取友好政策: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中苏关系恶化,中国需要拓展外交空间,大力开展对非援助。(3分)
第二阶段:成因:改革开放,中国国力日益增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冷战结束,两极格局解体。(3分)
第三阶段:成因: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中国推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解决人类面临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国际合作。(2分)
36.答案(12分):
观点:工业革命使工业成为科技创新的实现载体和必备工具。
论证:工业革命自英国发源以来,以机器代替人工,以煤炭为主要燃料的蒸汽机代替人力、畜力等,体现了技术进步方向,工业生产成为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的主要方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代表性工业技术是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应用,为“石油时代”和“汽车时代”的到来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进入20世纪中叶,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类开始了世界性的工业革命浪潮:一方面,众多发展中国家开始了加速工业化进程,成为新兴工业国;另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先进工业国开始了以高科技革命为基础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而推动这一切实现的都是工业,是工业使发展中国家实现了工业强国梦,也是工业推动发达国家把科技创新社会化和商业化,从而使科技更广泛地为人类服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