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练习题--第一章测评(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练习题--第一章测评(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09.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1-11 23:09: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练习题
第一章测评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下图示意某流域人口分布情况。累积频率指为了统计分析的需求,有时需要观察某一数值以下或某一数值以上的频率之和。读图,完成1~2题。
1.该流域人口分布特点是(  )
A.空间分布比较均匀且比较稠密
B.海拔3 550—3 650米处的人口稠密
C.距河8—10千米分布人口最多
D.海拔4 500米以上人口密度变化剧烈
2.该流域很可能位于(  )
A.巴西高原 B.非洲南部
C.青藏高原 D.北美大草原
(2023·山东滨州月考)下图示意美国本土人口密度,图中柱子越高表示人口密度越大,“U”字形线是美国人口界线,被称为“美国胡焕庸线”。据此完成3~4题。
3.美国“U”字形线以内的区域③人口相对稀疏,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交通条件 B.科技水平
C.气候和地形 D.城市分布
4.目前,区域①年轻人口大量向区域②迁移,主要目的是(  )
A.与家人团聚
B.追求宜人气候
C.开发矿产资源
D.寻找新兴职业岗位
(2023·云南昆明嵩明期中)“逃离北上广”是指近年来一些曾在北京、上海、广州就业的人员纷纷迁移到经济发展迅速的新一线城市或部分二线城市的现象。下图示意2021年全国人才净流入率排名前十的城市。据此完成5~7题。
5.与“北上广”相比,图中大部分城市(  )
A.房地产价格较低
B.生态环境质量较低
C.生活服务设施较完善
D.人均消费水平较高
6.人才的流入将明显改变杭州人口的(  )
A.年龄结构 B.性别比例
C.职业构成 D.地区分布
7.“逃离北上广”在一定程度上(  )
A.减轻了交通运输压力
B.促进了地区均衡发展
C.降低了城市病的强度
D.增加了人均薪酬差距
(2023·福建检测)户籍人口是指一个地区依法在当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的人口。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该地区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中国某特大城市地形平坦,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下图示意该城市2011—2021年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8~10题。
8.该市最可能是(  )
A.武汉市 B.重庆市
C.银川市 D.哈尔滨市
9.2011年以来该市(  )
A.户籍人口数量持续增加
B.老年人口比重整体呈下降趋势
C.新增常住人口逐年增多
D.常住与户籍人口差值持续增大
10.推测2019年以来该市常住人口数量显著变化主要是由于(  )
A.出生人口数量剧增
B.企业总部数量的增加
C.城市居住条件改善
D.实施吸引人才的政策
下图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2005—2010年人口净迁移率(迁入率与迁出率之差,正数表示人口净迁入,反之为净迁出)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统计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下列有关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2005—2010年人口变化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江西净迁入人口数增加 ②天津人口增长率大于四川 ③广东自然增长人口数大于净迁入人口数 ④贵州人口净减少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2.图中人口数量的变化(  )
A.使北京、上海、天津城市用地面积增大
B.使江西、贵州的人口合理容量增加
C.增强了广东、浙江第一产业的活力
D.使北京、上海人口老龄化问题更加严重
2021年,西藏常住人口为364.81万人,是我国人口密度最小的省级行政区之一,其中拉萨市常住人口为86.79万人,是西藏人口相对稠密的地区。拉萨河发源于念青唐古拉山南麓,向西南流经拉萨市,至曲水县汇入雅鲁藏布江。拉萨河上游峡谷林立,下游河谷开阔,是西藏的主要耕作区。读拉萨河流域示意图,完成13~14题。
13.西藏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远低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A.地势高、气候寒冷
B.生态环境脆弱
C.土地生产潜力小
D.自然资源丰富
14.提高西藏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可行性措施是(  )
①增加外地人口进藏数量 ②开发资源,发展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水平 ③大力开荒,扩大耕地面积 ④发展进藏交通建设,加强与外界的联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用于衡量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实际承载量的大小关系,若其小于0,则说明实际承载量已超过了该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承载范围。下图为成都市2005—2009年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示意图。据此完成15~16题。
15.该时间段内,成都市人地矛盾最突出的年份是(  )
A.2005年 B.2006年
C.2007年 D.2008年
16.相比于2005年和2006年,2007年以后成都市的政策变化可能有(  )
①积极推进节能减排 ②加大环境监管力度 ③加大污染治理力度 ④加大资源开采力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二、综合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2分)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简图,完成下列各题。
(1)简述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4分)
(2)简要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密度大的自然原因。(4分)
(3)简要分析西藏自治区人口密度小的主要社会经济原因。(4分)
18.(1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辽宁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着结构调整、体制转换、人口老化及经济下行的多重压力。近几年,辽宁省出现了人口净迁出现象,进一步加剧了经济下滑的趋势。人口净迁出指的是迁出人口超过迁入人口而引起的人口减少现象。下图为出生地为辽宁省,现居地为全国各地区人口分布图(单位:人)(数据来源:根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资料整理)。
(1)结合图示说明辽宁省迁出人口主要迁往华北地区的原因。(6分)
(2)结合材料分析辽宁省人口净迁出现象产生的原因。(4分)
(3)辽宁省人口流失可能会对当地产生哪些影响 (4分)
19.(14分)下图是我国某年各省级行政区的综合人口压力指数分布示意图(人口压力指数是指一个区域现有人口数量与经济人口容量之比,当人口压力指数小于1时人口容量相对富裕,说明该地区相对人口压力不大,还有一定人口扩容余地)。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江苏省是我国人口压力指数最小的地区之一,简述江苏省人口压力指数小的原因。(4分)
(2)西藏地区是我国人口压力指数最大的地区之一,据研究该地区人口压力还在不断增大,简述西藏地区人口压力不断增大的原因。(4分)
(3)减轻我国人口压力,提高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6分)
20.(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下图示意某地不同年龄段人口比重预测,①②③对应的时间由远及近。
(1)简述该地0—14岁和65岁及以上人口的变化趋势。(2分)
(2)判断该地主要的人口问题,并给出判断依据。(4分) 
(3)针对以上人口问题,请你提出合理化建议。(6分) 
第一章测评
1.B 2.C 解析 第1题,图示该流域人口空间分布不均匀且人口密度较小;海拔3 550—3 650米处的人口总数累积频率曲线斜率最大,说明人口稠密,B正确;距河1—2千米人口密度最大,分布人口最多;海拔4 500米以上人口总数累积频率变化较小,说明人口密度变化小。第2题,海拔3 500—4 100米,人口总数累积频率增长快,人口密度较大;海拔4 100米以上人口总数累积频率增长慢,人口密度较小,人口较少。青藏高原人口集中分布在海拔相对低的河谷地带,而在海拔4 000米以上的地区,气温较低,人口稀少,符合题意,C正确;巴西高原、非洲南部和北美大草原海拔相对较低。
3.C 4.D 解析 第3题,美国“U”字形线以内的区域③是西部高原区,地势较高,地形复杂,地处内陆,气候干燥,人口稀疏。西部沿海、中部平原和东部、南部沿海地区技术水平高,交通便利,城市分布密集,人口相对密集,C正确。第4题,区域①位于美国东北部地区,开发历史较早,人口多,以传统工业为主,环境污染严重。区域②是美国新兴产业聚集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为年轻人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因此吸引年轻人口大量向区域②迁移,D正确。
5.A 6.C 7.B 解析 第5题,生活成本高是导致流动人口外迁的推力因素。与“北上广”相比,图中大部分城市经济水平稍低,房地产价格、生活服务设施和人均消费水平较“北上广”低,A正确。第6题,杭州人才流入,会带动以高新产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使部分居民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明显改变杭州人口的职业构成,C正确。由于迁入的人才数量在总人口数中的占比较小,所以影响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和地区分布的效果并不十分明显。第7题,“逃离北上广”的人员迁移到新一线城市或部分二线城市,只是变更了迁入地,交通运输压力并未减轻,A错误;自“北上广”迁出的部分人员流向了华中、西北、西南、华北等不同地区的城市,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缩小了与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有利于地区之间的均衡发展,B正确;承接人口迁入的新一线城市或部分二线城市,如果规划、管理不当,城市病将会有所加重,C错误;新一线城市与“北上广”之间的人均薪酬差距有缩小趋势,是人们“逃离北上广”的主要推力因素之一,D错误。
8.A 9.B 10.D 解析 第8题,该城市的常住人口明显多于户籍人口,说明迁入人口较多,应为经济发达地区,且材料提到该城市地形平坦,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综合判断应为武汉市,A正确;重庆是山城,银川和哈尔滨不是全国重要交通枢纽,且经济水平低于武汉。第9题,户籍人口数量前期并未持续增加,由于迁入人口较多,且青壮年居多,使老龄人口占比下降,B正确;2017—2018年新增的常住人口数量多于2018—2019年,新增常住人口数量并非逐年增加,2016—2019年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差值呈减小趋势。第10题,常住人口剧增主要是外来人口迅速增加所致,与出生人口数量关系较小,且出生人口剧增,户籍人口也会剧增;企业总部数量增加,不会在短期内出现人口大幅增加;城市居住条件改善是逐步的,不会导致人口迁入量发生显著变化;外来人口迅速增加主要与城市吸引人才的政策有关,政策的实施能短时间内使大量人才迁入,D正确。
11.C 12.A 解析 第11题,图示江西净迁移率小于0,表示迁入人口数少,为净迁出;天津净迁移率和自然增长率都大于0,人口增长率数值大,而四川人口净迁移率小于0,自然增长率大于0,人口增长率较小,所以天津的人口增长率大于四川,②正确;广东人口自然增长率约是7‰,人口净迁移率约是1‰,自然增长人口数大于净迁入人口数,③正确;贵州人口自然增长率超过7‰,远大过人口净迁出率,贵州人口净增加,C正确。第12题,图中北京、上海、天津人口增长率都大于0,人口增长快,城市规模扩大,用地面积增大,A正确;影响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是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和人均消费水平,与人口数量无关;广东、浙江外来人口主要从事第二、第三产业;进入北京、上海的外来人口,多为青壮年,会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人口老龄化。
13.D 14.C 解析 第13题,西藏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地势高,气候严寒;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土壤贫瘠,土地生产潜力小。这些因素是造成西藏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远低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原因。自然资源丰富会增大其资源环境承载力,D符合题意。第14题,增加外地人口进藏数量增加了西藏人口数量,但无法提高西藏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开发资源,发展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水平可提高西藏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西藏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大力开荒,扩大耕地面积,会导致生态环境被破坏,粮食减产,可能导致资源环境承载力下降;发展进藏交通建设,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可以提高西藏的对外开放程度,进而提高西藏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C正确。
15.A 16.A 解析 第15题,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小于0,说明实际承载量超过了该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承载范围。图中2005年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小于0且是最小值,说明成都市人地矛盾最突出,A正确。第16题,成都市2005年和2006年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小于0、人地矛盾突出,2007年以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大于0、人地矛盾缓解,故2007年以后成都市可能通过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改善了环境,提高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A正确;加大资源开采力度会加剧资源消耗速度,不利于缓解人地矛盾。
17.答案 (1)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平原地区人口多,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地区人口少。
(2)位于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河湖众多,水资源丰富;位于河流三角洲地区,土壤肥沃。
(3)经济、科技水平较落后;交通不便。
解析 第(1)题,结合图示人口密度分析人口分布特点。第(2)题,长江三角洲人口密度大的自然原因主要从气候、水源、土壤、地形等角度来答。第(3)题,西藏自治区人口密度小的主要社会经济原因主要从交通、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分析回答。
18.答案 (1)就近迁出,华北地区与辽宁省距离较近;华北地区风俗习惯较辽宁省更接近;华北地区经济更发达,就业机会更多;华北地区基础设施和社会福利保障体系更为完善。
(2)当地经济下行,就业机会减少;当地为我国老工业基地,环境质量差,人们为寻找更好的环境而迁出;当地纬度高,冬季寒冷而漫长,人口迁入南方温暖地带;相对于迁入地而言,当地基础设施落后,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差。
(3)利:缓解当地人地矛盾和就业压力;减轻当地的环境污染程度;促进辽宁省与全国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弊:加剧当地的老龄化现象,造成劳动力资源短缺;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增多,加重当地的社会保障负担。
解析 第(1)题,结合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进行分析。辽宁省迁出人口主要迁往华北地区的原因从华北地区对人口的拉力展开分析。第(2)题,结合辽宁省对人口迁移的推力分析回答。第(3)题,人口流失对当地的影响主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回答。
19.答案 (1)水热条件好,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对外开放程度高,资源环境承载力大。
(2)人们的消费水平提高;生产活动过程中破坏了生态环境,生产能力减小;自然灾害多发等。
(3)加大经济和科技投入;控制污染,保护环境;开源节流,挖掘资源潜力;加强地区之间的资源调配等。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知自然条件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人口压力指数较小,可从自然、社会等方面说明江苏省人口压力指数小的原因。第(2)题,西藏地区人口压力增大,但人口数量并未不断增加,说明西藏的人口容量在减小,人口容量的减小说明西藏的生产能力在减小,消费水平在提高。第(3)题,结合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分析。
20.答案 (1)0—14岁人口比重先升后降;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持续增大。
(2)问题: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依据: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
(3)①完善养老福利制度,加强养老事业发展力度;②发展医疗卫生事业;③适当调整人口政策;④鼓励延迟退休。
解析 第(1)题,读三角形坐标图,描述出两个年龄段人口的变化趋势。①②③时间段内0—14岁人口比重先升后降,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先是变化不大,后期迅速增大。第(2)题,一般认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即老龄化。图示①②③时间段内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均超过7%,老龄化比较严重。第(3)题,针对老龄化问题,主要应对措施有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发展养老产业;完善老年医疗保障体系;调整生育政策,鼓励生育,接纳移民,延迟退休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