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练习题--2.1第2课时 城乡区位分析(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练习题--2.1第2课时 城乡区位分析(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36.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1-11 23:12: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练习题
第一节 第2课时 城乡区位分析
A级 必备知识基础练
下图a、b、c分别表示影响城市区位的气候、地形、河流因素,箭头方向表示条件越来越好。据此完成1~2题。
1.从自然条件考虑,图中最容易形成城市的地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如果图中a、b、c分别表示影响城市区位的资源、交通、政治因素,那么与南京对应的点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读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完成3~4题。
3.M城市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海洋 B.地形
C.运河 D.气候
4.N城市分布在山区的主要原因是(  )
A.能源及矿产资源丰富
B.海拔较高,气候凉爽宜人
C.位于国土中心,便于管理
D.陆路运输发达,国防安全
豫南处于大别山区的北部,地势南高北低,山中风景秀丽,林壑幽美,山外浅山嶙嶙,稻田层层叠叠。豫南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与周边自然环境之间形成了相互依赖的关系。受自然地理条件和地域文化的影响,豫南形成了带型、环型、团块型和串联型四类村落。下图为豫南四楼湾村的平面图。据此完成5~6题。
5.豫南形成四种不同村落空间形态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起伏较大 B.文化层次多元
C.分布格局复杂 D.洪涝灾害频繁
6.与团块型村落相比,豫南带型村落(  )
A.防御功能显著 B.沿等高线排列分布
C.公共空间形态单一 D.建筑相互联系紧密
梧州曾是广西最大的城市,但后来的发展远远落后于柳州和南宁。读图,完成7~8题。
7.梧州过去能成为广西最大城市的原因是(  )
A.地形平坦 B.土壤肥沃
C.河运便利 D.人口稠密
8.梧州后来的发展远远落后于柳州和南宁,这表明(  )
A.政治因素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在增强
B.在现代城市布局中,沿江设市已无吸引力
C.交通运输方式的改变对沿线城市的发展影响很大
D.沿铁路的城市轴线已取代了沿江设市的布局
9.读某历史名城图,完成下列各题。
(1)影响旧城区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和      。
(2)新城区的布局主要是受    因素影响。旧城区的形态大体呈    ,这主要与
     有关。
(3)你认为旧城区区域①和区域②形成较早的是     ,请说明你的理由:   。
B级 关键能力提升练
堌堆是黄河下游地区的古代先民在平原上修筑的土堆台地遗址,主要用于居住。先秦到汉朝均有较多的堌堆,汉朝以后的数量极少。下图示意黄河下游地区堌堆的空间分布。据此完成10~12题。
10.考古发现堌堆主要分布在当时黄河下游的河、湖沿岸地区。古代先民定居于此主要考虑该地区(  )
A.便于农耕 B.水运便利
C.水源充足 D.地形平坦
11.古代先民建造堌堆主要是由于该地区(  )
A.洪水频发 B.战争频繁
C.盐碱严重 D.干旱多发
12.推测汉朝以后堌堆逐渐被废弃的主要原因是(  )
A.水土流失严重 B.黄河决口改道
C.治黄措施改进 D.人口迁移流失
传统村落也称古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具有一定历史文化及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截至2019年6月,国家先后公布五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其中黄河流域(下图所示)现存673个。据此完成13~14题。
13.黄河流域传统村落主要分布于(  )
A.湿润地区 B.平原地区
C.行政中心附近 D.河流附近
14.黄河下游流域传统村落少主要是因为(  )
A.经济落后 B.开发历史短
C.涝灾多发 D.旱灾多发
经过多年探索,四川成都在农村地区成片成带推进“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取得显著效果。其中“小规模”要求山地丘陵区、坝区因地制宜控制农户数量,每个小组团控制在50户以内,人均综合用地面积控制在50~70平方米。据此完成15~16题。
15.新农村综合体“小规模”体现的是(  )
A.尊重自然,生态优先原则
B.合理用地,保护耕地原则
C.民生优先,宜居建设原则
D.传承文化,合理发展原则
16.新农村综合体各组团间距离不超过30米,这样建设的主要优点是(  )
A.交通运输更加便利,方便居民出行
B.靠近农田,方便居民从事农业生产
C.有效利用公共设施,方便居民生活
D.保护农村的环境,集中处理污染物
17.读北部湾城市群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甲地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聚落空间分布相对    (填“集中”或“分散”)。
(2)从地形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角度,说明北部湾沿海地区大城市较多的原因。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图中a、b、c分别表示影响城市区位的气候、地形、河流因素,箭头方向表示条件越来越好。从自然条件考虑,图中自然条件最好的地点是②,最容易形成城市的地点是②,B正确。①只有地形优势,③缺少气候优势,④地只有河流优势,不是最易形成城市的地点。第2题,如果图中a、b、c分别表示影响城市区位的资源、交通、政治因素,南京交通便利,是江苏省的政治中心,资源较短缺,那么与南京对应的点可能是③,C正确。
3.C 4.B 解析 第3题,根据图中经纬度可推知,M城市位于中美洲,其附近的运河为巴拿马运河,故M城市形成主要受运河的影响。第4题,N城市位于北纬10°附近且靠近海洋,平原地区气候湿热,而山区海拔较高,气候凉爽宜人,更适宜居住。
5.A 6.C 解析 第5题,由材料可知,豫南地处大别山区,地形起伏多变,当地传统村落与平原地区差异较大,村落主体沿着山水地势进行纵向或横向排列,形成多种不同的村落空间形态。第6题,团块型村落防御功能显著,建筑相互联系紧密;团块型村落一般分布在地形较为开阔平坦的地区,而带型村落一般沿河谷或山谷分布,山谷的走向与等高线垂直;带型村落整体形态沿着山水地势呈带型分布,公共空间的形态结构比较单一。
7.C 8.C 解析 第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梧州位于河流的交汇处,水运便利,便于货物运转,早期的交通方式主要依靠水运,所以有利于其发展,C正确。第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铁路运输的迅速发展,作为铁路枢纽的柳州和南宁发展迅速,而梧州的发展速度缓慢,说明交通运输方式的改变对沿线城市的发展影响很大,C正确。政治因素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无法从图中观察得出;在现代城市布局中,沿江设市仍有吸引力;沿铁路的城市轴线没有绝对取代沿江设市的布局,只是影响力变大。
9.答案 (1)河流 矿产资源
(2)交通 带状 河流的形态
(3)区域① 区域①位于河流交汇处,交通便利,水源充足
解析 第(1)题,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旧城区沿河分布,且附近有煤、铁资源,这是旧城区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第(2)题,由新城区沿铁路线分布可知,新城区是随着铁路的修建而兴起的。从图中可以看出,旧城区大致呈带状分布,主要是受河流形态的影响。第(3)题,区域①和区域②相比较,区域①位于河流交汇处,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应该最早形成。
10.A 11.A 12.C 解析 第10题,古代先民定居于黄河下游的河、湖沿岸地区,主要是当地地形平坦、水源充足、水运便利,便于农耕,从而获取相对充足的食物,因此古代先民定居于此主要考虑该地区便于农耕,A正确;水运便利、水源充足和地形平坦均只是考虑因素的单个方面。第11题,堌堆主要分布在当时黄河下游的河、湖沿岸地区,而黄河主要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大,水患灾害多,建造堌堆主要是为了抵御洪水,A正确。第12题,黄河下游为平原地形,起伏较小,洪水多泛滥淤积,土壤肥沃,农业较发达,植被覆盖率较高,水土流失不严重;黄河决口改道并没有改变堌堆分布区洪水频发的背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当地治黄措施改进(如加固大堤),洪水发生频率大幅下降,加上堌堆居住的不方便性,使得堌堆逐渐被废弃,C正确;汉朝以后,黄河流域的人口总体上是上升的,因此人口迁移流失不是导致堌堆被废弃的主要原因。
13.D 14.C 解析 第13题,读图可知,黄河流域传统村落主要分布于河流附近,黄河流域主要位于我国半湿润、半干旱地区,降水季节变化大,水源较紧张,河谷地区临近河流,水源丰富,土壤肥沃,适合定居生产,D正确。第14题,黄河下游地区为地上河,历史上多次发生决口改道,洪涝灾害多发,对人们的居住、生产构成较大的威胁,传统村落分布少,C正确。
15.B 16.C 解析 第15题,由材料“‘小规模’要求山地丘陵区、坝区因地制宜控制农户数量”可知,“小规模”要求主要集中在人均土地方面,体现了合理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第16题,与过去民居的松散分布相比,新农村综合体各组团间距离不超过30米,相对聚集,可以整合各要素,有效利用公共设施,方便居民生活。
17.答案 (1)分散
(2)地势平坦,利于城市建设;交通便利;沿海平原,利于农业发展;海岸线长,利于港口城市发展。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甲地区聚落空间分布相对分散。第(2)题,北部湾沿海地区为平原地形,地势平坦开阔,利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沿海平原地区,水陆交通便利;平原地形利于农业生产,城市发展的农业基础好;北部湾海岸线曲折漫长,有优良港湾,利于港口城市发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