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练习题--1.1人口分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练习题--1.1人口分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31.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1-11 23:13: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练习题
第一节 人口分布
A级 必备知识基础练
下图为世界不同纬度人口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  )
A.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 B.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
C.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D.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2.南半球人口数量少的原因主要是(  )
①气候寒冷漫长 ②地形复杂,地势起伏大 ③中低纬度地区陆地面积较小 ④高纬度地区陆地面积较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23·安徽合肥期中联考)某校中学生赴河北阳原泥河湾地质遗址自然保护区进行野外实习。该保护区内有多处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据此完成3~4题。
3.旧石器时代该地人口的分布特征是(  )
①分布较均匀 ②集中于盆地内部 ③主要沿河流分布 ④主要沿道路分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影响该处旧石器时代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水源
C.交通 D.聚落
5.(2023·山西大同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人口分布受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图为某国人口分布随海拔的变化图。
(1)简述图示国家人口分布随海拔的变化特点。
(2)分析该国人口分布随海拔变化的主要原因。
(3)在热带地区,人们往往选择到海拔较高的地方生活,就此作出合理解释。
B级 关键能力提升练
(2023·江苏扬州检测)澜沧江发源于我国青海省唐古拉山脉,向南流至云南省南腊河口出境,出境后改称湄公河,在越南胡志明市以南注入太平洋。图甲为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人口密度—高程分布图,图乙为该流域居民点分布比例与坡向的关系图。据此完成6~8题。
图甲
图乙
6.澜沧江—湄公河流域(  )
A.人口密度随高程变化并不明显
B. 0~400米人口分布随高程上升而迅速增加
C. 5 000米以上可能有大片无人区
D.流域人口分布的态势是南疏北密
7.与该流域人口分布关系最密切的是(  )
A.太阳辐射能 B.土地利用方式
C.水能资源 D.年降水量
8.由该流域居民点分布比例与坡向的关系可知(  )
A.与村级居民点相比乡镇级居民点趋向采光好的方向
B.坡向对居民点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降水时间
C.居民点在坡向的选择上与山体走向无关
D.乡镇级居民点分布比例最小的方向是正北
(2023·山西运城期中联考)研究学者通过计算乡镇(街道)尺度的人口密度与地形起伏度双变量数值,绘制出长沙市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密度LISA集聚关系图(下图),图中四种类型的数值如下表所示。读图和表,完成9~11题。
集聚关系 地形起伏度 人口密度/(人/km2)
低—高型 0.09 139.82
高—高型 0.22 37.79
低—低型 0.12 6.96
高—低型 0.42 4.98
注:地形起伏度的数值越大,地形起伏度越大。
9.推测长沙市的地形起伏的总体特征为(  )
A.中间高,东西低 B.东西高,中间低
C.中间高,南北低 D.南北高,中间低
10.造成低—高型和低—低型人口密度差别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水源
C.经济 D.政策
11.图中两个高—高型的孤岛分布于岳麓山和谷山,其形成人口密度高值区的主要原因是(  )
A.地理位置特殊 B.生态环境优美
C.自然资源丰富 D.远离洪涝灾害
12.(2023·四川眉山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山西省位于我国中部地区,东屏太行山,西、南倚吕梁山和黄河,北至长城,地势总体上呈“两山夹一川”态势,东西两侧山地、丘陵隆起,中部呈串珠式盆地塌陷,河流、平原镶嵌其间,自北向南依次为大同盆地、忻州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下图为某年山西省常住人口密度分布示意图。
(1)简述山西省人口分布的特点。
(2)指出影响山西省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
(3)太原市是现在山西省人口最多的城市,试简述其原因。
答案:
1.A 2.C 解析 第1题,结合图中不同纬度人口数量的多少,可判断出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A正确。第2题,气候寒冷而漫长的主要是高纬度地区;地形复杂,地势起伏大主要是局部地区;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陆地面积小,适宜人类居住的面积小;高纬度地区虽然陆地面积较大,但是由于纬度高,气温低,不适合人类居住。C正确。
3.C 4.B 解析 第3题,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反映了当时的人口分布。图中遗址点分布不均,说明人口分布不均匀;遗址主要分布在盆地内部,且主要沿河流分布,而没有呈现出沿主要道路分布的特点,C正确。第4题,该地区的遗址主要沿着河流分布,故影响该处旧石器时代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水源,B正确;盆地内地形均较为平坦;古人类遗址没有呈现出沿主要道路分布的特点;聚落是人口集中分布的区域和表现,而不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5.答案 (1)该国人口分布随海拔升高而逐渐减少。
(2)海拔低,气候条件适宜,水热条件好,适宜人类生存。随着海拔上升,水热条件改变,不利于农业生产和人类生存。
(3)低纬度热带地区,山地和高原是人口分布较稠密的地区。这是因为热带的低地和平原地区,虽然地势低平,但由于高温多雨、排水不畅、丛林郁闭、毒虫猖獗,对人体健康威胁极大。而在海拔适中的山区和高原上,温度和降水状况对人类生存和农业生产都比较适宜。
解析 第(1)题,根据题干信息和图示信息分析,该地人口分布随海拔升高而逐渐减少。第(2)题,自然环境是人类周围各种自然要素的总和,它为人类提供了基本的生存空间,人们总是要选择气候适宜、水源充足、土地肥沃、地势平坦的地方居住。结合海拔对气候、水源、地形等的影响分析。第(3)题,热带地区人们选择到海拔较高的地方生活的原因,主要从自然环境条件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方面分析。
6.C 7.B 8.A 解析 第6题,0~400米人口分布随高程上升而迅速下降。人口密度在高程1 400~2 999米先上升后下降,人口密度随高程变化明显。5 000米以上人口总量很小,人口密度接近0,说明可能有大片无人区,C正确。澜沧江—湄公河大致自北向南流,海拔北高南低,人口分布随海拔降低波动增加,说明人口分布南密北疏。第7题,湄公河下游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以水稻种植业为主,人口密集;澜沧江上游地区山高谷深,地表崎岖,以林牧业为主,人口稀少,所以土地生产力较大的地区,人口较密集。因此与该流域人口分布关系最密切的是土地利用方式,B正确。第8题,读图乙可知,向阳方位东南、正南和西南的乡镇级居民点分布比例较村级居民点大,说明乡镇级居民点对坡向的选择更趋向采光好的方向,A正确;坡向对居民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采光时间上,较长时间的采光对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有利;该流域居民点在坡向的选择上会受到流域内山体走向的影响;乡镇级居民点分布比例最小的方向是西北。
9.B 10.C 11.A 解析 第9题,长沙市东西两侧地形起伏度较大,因此可以判断长沙的地形起伏整体特征为东西高,中间低,B正确。第10题,根据图表,低—高型和低—低型地形起伏差异较小;长沙市内水源分布变化不大;经济发展的差别会造成两个类型的人口密度差异显著,C正确;政策因素对人口分布密度的影响较小。第11题,两个高—高型的孤岛位于长沙市中心位置,特殊的地理位置是两地虽地形起伏较大,但人口密度较大的原因,A正确。
12.答案 (1)人口分布不均;南部人口密集,北部人口稀疏,西部和东北部人口密度最小;城市人口密度大,其他地区人口密度小。
(2)地形地势;气候;水源;等等。
(3)经济较发达,人口迁入多;地形平坦,适宜居住;靠近河流,水源充沛;等等。
解析 第(1)题,结合山西省常住人口密度分布图简述人口分布特点。第(2)题,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第(3)题,太原市是现在山西省人口最多的城市,其原因从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地理环境两个角度回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