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练习题--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练习题--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83.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1-11 23:27: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练习题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A级 必备知识基础练
读非洲某区域人地关系示意图,完成1~2题。
1.该区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森林锐减
C.土地荒漠化 D.矿产资源枯竭
2.造成该区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  )
A.炎热干旱的气候条件
B.人口增长过快
C.农作物侵入牧区
D.土地生产力下降
(2023·宁夏吴忠期中)读下列四幅景观图,完成3~4题。
3.图片中反映的环境问题属于人类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是(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甲和丙
4.产生图示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  )
A.人口增长过快 B.经济发展水平高
C.生态环境脆弱 D.经济发展水平低
(2023·山西运城期中)大气污染是我国城市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PM2.5、SO2、NO2等是城市大气的主要污染物。下图示意我国华东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城市大气PM2.5和SO2(主要由燃煤产生)多年平均浓度日变化。据此完成5~7题。
5.与华东城市相比,东北城市(  )
A.PM2.5浓度日变化较小
B.PM2.5总体浓度较低
C.SO2浓度日变化较小
D.SO2总体浓度较低
6.城市PM2.5多年平均浓度在14时相对较小,主要原因可能是此时(  )
A.对流运动较强 B.逆温作用较强
C.汽车尾气排放少 D.冷锋经过
7.为降低PM2.5和SO2浓度,各城市应(  )
A.加强空气监测,及时预报污染物浓度
B.提倡本地绿色出行,市区禁行机动车
C.调整能源结构,推广使用清洁能源
D.尽量减少外出,并在外出时佩戴口罩
(2023·安徽宿州期中)西藏工业博物馆是自治区立项并投入的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西藏发挥本地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利用原拉萨水泥厂的设施和条件,在其基础上改、扩建,并结合西藏实际和特点,将水泥厂的工业遗址元素巧妙融入美术馆的设计当中,用艺术的形式呈现出西藏工业文化,展示民族工业红色记忆。据此完成8~9题。
8.原水泥厂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有(  )
①生态破坏 ②资源短缺 ③大气污染 ④固体废弃物污染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工业博物馆的建设(  )
A.完善了当地的公共服务设施
B.限制了当地的工业发展
C.增加了当地的居住用地
D.缓解了交通拥堵现象
B级 关键能力提升练
(2023·江苏南京雨花台中学期中)某省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巨大挑战,提出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图是1962—2007年该省年平均气温变化。据此完成10~12题。
10.1962—2007年,该省年平均气温变化的总体趋势是(  )
A.降幅超过升幅
B.逐年上升
C.升高约2.1 ℃
D.波动上升
11.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
A.氧气减少 B.二氧化碳增多
C.臭氧增多 D.水汽增多
12.全球变暖作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引起世界各国关注,我国率先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奋斗目标。下列关于全球变暖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吸收了更多的太阳辐射
②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会使到达宇宙空间的地面辐射减少 
③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大量生产和使用氯氟烃类化合物 
④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毁林
⑤太阳能、风能、水能等能源的广泛使用有利于早日实现碳中和 
⑥为了缓解全球变暖,我国不应再使用煤炭、石油等常规能源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2023·湖北联考)生境一般指生物栖息、繁衍、迁徙的场所。生境廊道是指连接破碎化生境并适宜生物生活、移动的带状空间。作为动物的“交通干线”和“通婚桥梁”,建设生境廊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种群隔离、维持最小种群数量并保护生物多样性。位于雅安片区的大相岭山系泥巴山是野生大熊猫的重要栖息地,但人类活动造成了大熊猫栖息地的破碎化,因此有必要建设大熊猫生境廊道。下图为生境廊道建成前泥巴山大熊猫栖息地的分布图。据此完成13~15题。
13.大相岭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的具体表现有(  )
①栖息地面积减小 ②栖息地数量增多 ③栖息地呈块状 ④栖息地集中分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4.图中建设生境廊道的最合适位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5.下列关于泥巴山大熊猫生境廊道建设与保护的措施,不合理的是(  )
A.廊道外围设置缓冲区,减少生产活动干扰
B.公路采用隧道、桥梁等方式通过核心栖息地
C.恢复和保护廊道内植被,重点营造竹林
D.将廊道内其他野生动物转移出去
16.(2023·河北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各种形式的发展用地给自然生境(一个种群居住和生活的区域)留下一些很小的孤岛(生态岛)。这种生境破碎化,使野生动植物种群减小,易于灭绝。在美国东部一些小而分散的落叶林斑块孤岛,都是由原来茂盛的大面积分布的原始森林残留下来的。这些孤岛所支持的物种数量,远远少于那些大片未受人类干扰的土地。
(1)分析美国东部生态孤岛的形成原因。
(2)分析生态岛中物种多样性减少甚至易于灭绝的原因。
答案:
1.C 2.B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导致该环境问题的直接原因有三个:一是草地变旱地;二是压缩草场面积,牧场超载;三是牧场向环境脆弱地区转移。据此可推知该区域的环境特征是干旱,故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第2题,由图可知,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农作物侵入牧区→牧场超载、草地退化→环境问题,故造成该区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长过快。
3.B 4.A 解析 第3题,人类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将产生环境污染问题,读图可知,甲为过度砍伐,乙为固体废弃物污染,丙为工厂废气排放,丁为过度放牧,甲和丁会产生生态破坏,乙和丙为环境污染,B正确。第4题,人口增长过快,会向环境中排放大量废弃物,过度开发利用资源,从而引起环境问题,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长过快,A正确;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环境问题的产生并无直接关系,B、D错误;生态环境脆弱地区易产生生态问题,但非根本原因,C错误。
5.B 6.A 7.C 解析 第5题,与华东城市相比,东北城市PM2.5总体浓度较低,PM2.5浓度日变化较大,SO2总体浓度较高,SO2浓度日变化也较大。第6题,14时,城市近地面气温高,热岛效应强,大气对流运动较强,利于污染物扩散,A正确。第7题,加强空气监测、预报,无法降低污染物浓度;市区禁止行驶机动车,不符合当前发展需求;尽量减少外出,在外出时佩戴口罩,无法降低污染物浓度;调整能源结构,推广使用清洁能源,能减少大气污染物,降低污染物浓度,C正确。
8.B 9.A 解析 第8题,水泥厂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B正确。第9题,博物馆属于公共服务设施,因此建设工业博物馆可完善公共服务设施,A正确。
10.D 11.B 12.B 解析 第10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1962—2007年,该省年平均气温变化的总体趋势是波动上升,升幅超过降幅,D正确,A、B错误;2007年与1962年相比,气温大致升高1 ℃,C错误。第11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省气温呈波动上升的趋势,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二氧化碳增多,温室效应增强,气温升高,B正确。第12题,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增强,但吸收太阳短波辐射的能力没有变化,并不会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①错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增强,会使直接进入宇宙空间的地面辐射减少,②正确;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和破坏植被,不是生产和使用氯氟烃类化合物,③错误,④正确;太阳能、风能、水能等能源使用过程中不会直接排放二氧化碳,因此广泛使用这些能源有利于早日实现碳中和,⑤正确;我国经济规模和人口庞大,能源需求量大,如果不再使用煤炭、石油等常规能源,清洁能源不能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需求,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不再使用煤炭、石油等常规能源不太现实,⑥错误。B正确。
13.A 14.B 15.D 解析 第13题,栖息地破碎化的具体表现为栖息地面积缩小,栖息地之间互相隔绝,分裂成几个小块,数量增多,分散分布,A正确。第14题,公路及周边人类活动造成了大熊猫栖息地的分隔,①②③④四个地点中,在②位置建设大熊猫生境廊道可以连接两个大熊猫主要核心栖息地,弥补大熊猫生境的破碎化,B正确。第15题,从大熊猫的食物来源角度,在生境廊道区保护和恢复植被,重点营造竹林,以满足大熊猫的食物来源;从生存空间及物种交流连续性角度,在生境廊道外围相对适宜栖息地设置缓冲区,减少采笋、伐木等生产活动干扰;公路采用隧道、桥梁方式运行,减少对大熊猫活动的干扰,同时又不影响通车;在保护大熊猫的同时不能破坏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D不合理,符合题意。
16.答案 (1)农田、牧场等农业用地扩大;城镇、工业、道路交通等建设用地扩大,破坏(占用)大量的森林。
(2)生态岛生存空间小,不能提供充足的食物;种群数量少,繁殖能力弱;大量近亲繁殖,(后代不健康,)导致种群慢慢灭绝。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在美国东部一些小而分散的落叶林斑块孤岛,都是由原来茂盛的大面积分布的原始森林残留下来的,这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干扰导致的。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食物需求增大,毁林开荒,农田、牧场等农业用地扩大;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城镇和工业以及道路等建设用地快速增加,并且呈现团块状聚集,破坏了大量的森林,使得自然环境破碎,道路使得栖息地分散割裂,从而形成生态孤岛。第(2)题,由材料可知,生态孤岛的生境破碎化,并且由原来的大面积分布的原始森林变为小孤岛,生存空间大幅度缩小,食物来源减少;生存空间和食物来源的减少,使得野生动植物种群减小,繁殖能力减弱,从而易于灭绝;形成生态孤岛后,栖息地缩小并割裂,阻隔种群交流,种群基因交流减少,近亲繁殖导致种群退化,从而慢慢走向灭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