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练习题--第二章测评(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练习题--第二章测评(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95.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1-11 23:39: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练习题
第二章测评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2023·福建宁德期中)下图示意某市不同功能区的昼夜人口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该市承担居住职能的区域主要位于该市的(  )
A.东部 B.西北部
C.北部 D.中部
2.对图中四处功能区的判断,正确的是(  )
A.①处为高新产业区
B.②处为大型居住区
C.③处为中心商务区
D.④处为商住混合区
读某河谷中的聚落分布图,完成3~4题。
3.图中的四个聚落,最有可能发展为城市的是(  )
A.a B.b
C.c D.d
4.图中聚落分布特点主要表现为(  )
A.分布较分散,无规律可循
B.沿湖分布
C.沿铁路分布
D.沿河流分布
(2023·江苏高邮期中)城市不同功能区发展程度的差异可以通过功能区人口迁移结构反映出来。下图为2022年某城市某功能区的不同年龄段人口迁移数量
统计图。据此完成5~7题。
5.该功能区最可能是(  )
A.商业区 B.工业区
C.居住区 D.行政区
6.该功能区内最迫切需要增加的配套设施是(  )
A.中小学 B.高铁线
C.商业网点 D.养老院
7.近年来该城市的很多商业中心出现了地下大型卖场,因为这里(  )
①交通便捷 ②政府导向 ③人流密度大 ④商业集聚度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023·山东聊城检测)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可以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民俗风情,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地域文化剪纸。据此完成8~9题。
8.剪纸中的景观反映的地域文化主要是(  )
A.农耕文化 B.中西融合
C.顺应自然 D.御外凝内
9.剪纸中的建筑物(  )
A.选址于平原地区
B.多分布于客家人聚居地区
C.圆形设计利于收集雨水
D.墙体较厚,利于通风采光
(2023·河北张家口期中)地窨子是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传统民居,它一般建在附近有水源的山坡上。在选好的坡地上开挖2~3米深的长方形凹地,屋子三面以山坡作围墙,大半部在地下,一面开门窗方便进出、采光。下图为地窨子建筑外观图。据此完成10~12题。
10.该地地窨子挖建在2~3米深的长方形凹地中,主要目的是(  )
A.防止大风吹翻 B.节省建筑材料
C.雨季收集雨水 D.冬季防寒保暖
11.该地地窨子建筑一般选择在山地的(  )
A.东坡 B.南坡
C.西坡 D.北坡
12.现今,东北地窨子的主要功能是(  )
A.居住 B.狩猎
C.旅游 D.避害
(2023·四川内江期中)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是一种人地和谐、高效低碳、生态环保、节约创新、智慧平安的质量提升型城镇化。下图为城镇化发展的四阶段性规律,图中阶段Ⅰ和阶段Ⅱ的工业化水平数字是指工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据此完成13~14题。
13.图中城镇化发展到第Ⅲ阶段,对应的工业化水平最可能是(  )
A.小于30% B.60%~80%
C.30%~70% D.大于80%
14.符合我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方向的有(  )
①统一规划,一步到位 ②创新机制,城乡融合 ③辐射带动,协同发展 ④积极建设特色小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23·河南洛阳期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下图为我国历次人口普查城乡人口统计图。据此完成15~16题。
15.关于我国不同时期城乡人口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2010—2020年城镇人口数量增加最多
B. 2010—2020年城镇人口比重增速最快
C. 1953年城乡人口数量差距最大
D. 1990年我国人口数量最多
16.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会使(  )
A.第一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B.城市环境质量不断恶化
C.城乡居住环境不断改善
D.乡村地区人口持续减少
二、综合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2023·河北张家口期中)(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科学合理的城市商业中心规划,可以满足居民消费需求,促进城市健康发展。下图为我国某城市2018—2035年商业中心规划图。
(1)概括图示城市商业中心的分布特点。(4分)
(2)图示城市最大的商业区位于乙地,说明其合理性。(4分)
(3)与市级商业中心相比,片区级商业中心更适合规划建设大型生活超市,分析其原因。(4分)
18.(2023·山东泰安期中)(1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图1示意我国华北平原某城市空间结构,该城市主要功能区包括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及文化区,图2为该城市某功能区内部零售业的空间分布示意图。
图1
图2
(1)分析该城市形成的主要区位条件。(4分)
(2)指出图2所示分布应位于图1 O—T线中的哪一段,写出判断理由。(4分)
(3)研学小组发现该城市a处为高级居住区,b处为物流仓储区,分别说明成因。(6分)
19.(2023·河南焦作期中)(1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苏州园林是对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境内的中国古典园林的总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苏州市河湖较多,苏州园林内的造景池塘通过景观水道与天然湖相通,宅园合一,宅园嵌套、密闭,亭榭廊相通,宅中有园,园中存宅,可赏、可游、可居。这种建筑形态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集约化土地利用方式。下图为苏州园林局部景观图。
(1)说出苏州园林建筑格局体现的我国城市建设思想。(4分)
(2)简析苏州园林池湖相通产生的生态效益。(4分)
(3)列举苏州园林建筑特点对城市建设的借鉴意义。(6分)
20.(2023·陕西西安期中)(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978年至202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从17.9%提高到63.89%,下图为2015—2020年中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三大板块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图。
(1)从图中可见我国东部地区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4分)
(2)分析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可能带来的主要问题,为我国城镇化发展提出合理建议。(8分)
答案:
1.A 2.D 解析 第1题,承担居住职能的区域即居住区,人口应该是“昼少夜多”,因为白天人们去工作,晚上回家休息。图中居住区应在③处,位于东部,A正确。第2题,①处人口昼夜均少,说明人口分布少、流动小,应为郊区,A错误;②处人口昼多夜少,应是人们工作的地方(比如工厂),B错误;③处为居住区,C错误;④处人口昼夜均多,应为商住混合区,D正确。
3.B 4.C 解析 第3题,a、b、c、d四个聚落中,b处位于铁路线和公路的交会处,交通便利,且位于河流沿岸,离水源近,因此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B正确。图中a、d只位于铁路沿线,c位于河流沿岸,区位因素没有b有优势。第4题,图中a、b、d三个聚落都在铁路线上,故图中聚落分布特点主要表现为沿铁路分布,且分布有规律可循,C正确;图中只有c一个聚落在湖泊旁,c、b两个聚落在河流沿岸。
5.B 6.A 7.D 解析 第5题,该功能区15~44岁青壮年人口迁入最多,说明该功能区对劳动力需求量大,而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迁出数量多,是因为该年龄段的人口多为退休人口,故该功能区最可能是工业区,B正确。第6题,该功能区为工业区。由图可知,5~14岁人口迁入量大,主要是跟随父母迁入该地,为了解决5~14岁人口上学的问题,迫切需要增加中小学数量,A正确;高铁线和商业网点虽然也比较重要,但其迫切性不如中小学重要,B、C错误;老年人以迁出为主,所以建设养老院不是迫切需要,D错误。第7题,商业中心交通便捷程度高,人流密度大;且商业集聚度高,分布大型地下卖场有利于降低市场营销成本,所以该城市的很多商业中心出现了地下大型卖场,①③④正确,D正确;该区域人流密集,消费人群广,商业区位因素优良,所以应该是经济因素导致出现地下大型卖场,而不是政府导向。
8.D 9.B 解析 第8题,剪纸中的景观是福建客家土楼,四周院墙高大,可以抵御外敌入侵,内部院落布局紧凑,反映的地域文化主要是御外凝内,D正确;土楼是传统民居,体现的不是农耕文化;土楼是中国传统民居形式之一,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土楼的外部空间与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不是顺应自然。第9题,剪纸中的建筑物选址于低山丘陵地区,A错误;多分布于客家人聚居地区,B正确;圆形设计利于抵御外敌入侵;墙体较厚,隔热保温,冬暖夏凉。
10.D 11.B 12.C 解析 第10题,东北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严寒,气温低,地下温度高于地表,地窨子挖建在2~3米深的长方形凹地中,适合人们居住与保温,从而起到冬季防寒保暖的作用;而与防止大风吹翻、节省建筑材料、雨季收集雨水关系不大。第11题,保持室内的温度是地窨子建筑的主要功能。北半球山地的南坡为阳坡,光照条件更好,为了采光取暖,该地地窨子一般建设在山地南坡。第12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建筑技术的提高,东北地区的大部分地窨子建筑已经失去了居住功能,成为供游客旅游观光的旅游资源;地窨子建筑不具有狩猎和避害功能。
13.C 14.B 解析 第13题,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工业化水平并不是持续增长的;到城镇化发展的后期,城市主要发展第三产业,工业化水平有所下降,而且是缓慢下降,C正确。第14题,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应该充分发挥各个城镇的优势,建设特色小镇,构建以都市功能核心区为主,周边县区协调发展的城市群格局,促进城乡融合,B正确。
15.A 16.C 解析 第15题,2010—2020年城镇人口数量增加最多,A正确;2010—2020年城镇人口比重增速比2000—2010年慢,B错误;城乡人口数量差距最大的是1982年,C错误;我国人口数量最多的是2020年,D错误。第16题,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会使第三产业成为主导产业,A错误;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不一定会造成城市环境质量不断恶化,只有不合理的城镇化,才会造成城市环境质量不断恶化,B错误;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城乡居住环境不断改善,C正确;乡村地区人口并没有持续减少,D错误。
17.答案 (1)空间分布不均衡,市中心及其附近商业中心分布密集,市区边缘分布稀疏;等级最高的商业中心数量最少。(4分)
(2)乙地附近商业中心数量多,并且相距较近。乙地附近商业中心级别高,容易形成规模较大的商业区。(4分)
(3)市级商业中心地价较高,大型生活超市占地面积较大,成本较高;生活超市主要销售生活必需品,片区级商业中心更靠近居民区。(4分)
解析 第(1)题,图示城市商业中心的分布特点可根据图示信息从整体到局部概括。第(2)题,图示城市最大的商业区位于乙地,其合理性可结合商业区的功能,从商业中心的密度和等级分析。第(3)题,片区级商业中心更适合规划建设大型生活超市的原因要根据大型生活超市的占地面积和销售商品的特点及服务群体进行分析。
18.答案 (1)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水源充足;地理位置优越,物产富饶,交通便利。(4分)
(2)位于QP段;土地租金高,交通便利,位于市中心;以(专业)商店为主,经济活跃,属于商业区。(4分)
(3)a处为高级居住区。成因:夏季风上风向,临近湖泊风景区,环境优美;附近有大学城、科研院所,文化氛围浓厚,知名度高,宜居度高。b处为物流仓储区。成因:紧邻火车站、高速公路,交通便利。(6分)
解析 第(1)题,城市形成的主要区位条件主要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分析回答。第(2)题,读该城市某功能区内部零售业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可知,该功能区的生产活动为商业活动,所以该地为商业区。结合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从地租和交通方面分析。第(3)题,a处为高级居住区,结合高级居住区的特点分析;b处为物流仓储区,结合仓储物流区的特点分析。
19.答案 (1)内敛含蓄,显而不露;天地人和,城市与自然融合发展。(4分)
(2)池湖相通,便于排水,利于积水外泄:池湖相通,提高水体的流动性,避免水质恶化;池湖相通,形成通风廊道,便于通风散热。(4分)
(3)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因地制宜,城市建设应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合理布局住宅和绿化用地,集约化利用土地;留足绿地、湿地面积,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美化。(6分)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苏州园林宅园嵌套、密闭,亭榭廊相通,宅中有园,园中存宅,可赏、可游、可居,构思精巧,体现了内敛含蓄、显而不露的城市建设思想;而苏州园林作为一种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集约化土地利用方式,又体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天地人和,城市与自然融合发展的城市建设思想。第(2)题,池湖相通,使得园林内的积水可以及时排出;池塘作为死水,池湖相通使得园林内水体流动起来,避免了水质恶化,保证了园内的生态平衡;池湖相通,又为园林构建了天然的通风走廊,便于园林内通风散热。第(3)题,苏州园林追求天地人和、城市与自然融合发展,在城市建设中应该因地制宜,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苏州园林的土地利用集约化,在城市建设中,应集约化利用土地,合理布局住宅和绿化用地;苏州园林的生态效益十分突出,在城市建设中应为城市留足绿地、湿地等生态用地,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做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
20.答案 (1)东部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等等。(4分)
(2)问题:城市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问题;资源的过度开采与使用;等等。(4分)
建议: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合理控制市中心的规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等等。(4分)
解析 第(1)题,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东部地区城镇化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的原因可从影响经济发展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等方面分析。第(2)题,结合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分析回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