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练习题--第一章素养综合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练习题--第一章素养综合训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44.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1-11 23:42: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练习题
第一章素养综合训练
一、选择题
(2023·湖南邵阳检测)下图为美国本土人口密度图和美国本土沿37°N纬线的地形剖面图(局部)。与中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胡焕庸线不同,美国本土的人口密度分界线呈“U”形。读图,完成1~3题。
1.下列关于美国本土人口空间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北部沿海地区人口稀少
B.广大内陆地区人口稠密
C.南部和北部沿海人口稠密
D.五大湖沿岸地区人口稠密
2.与乙地相比,甲地人口稠密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处高原,地势平坦 B.沿海地区,气候湿润
C.开发较晚,环境优美 D.纬度较低,气候温暖
3.美国本土东北部人口稠密的原因是(  )
A.依山面海,环境优美 B.气候温和,适宜居住
C.地势平坦,方便居住 D.经济发达,水陆交通便利
(2023·江苏宝应期末)下图为江苏省各区域人口密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4~6题。
4.江苏省人口密度分布规律(  )
A.北部人口密度大于南部 B.沿海人口密度大于内陆
C.中部人口密度大于四周 D.东南人口密度总体最大
5.江苏省各区域人口分布格局一直比较稳定,主导因素是(  )
A.经济发展程度 B.自然地理环境
C.地域开发程度 D.国家发展政策
6.缓解江苏人口分布不均的最合理措施是(  )
A.放开生育政策鼓励生育
B.完善交通网络,加快人口流动
C.移民搬迁,优化人口配置
D.加强经济扶贫,资源优化配置
(2023·湖北联考)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差值可以表示当地人口常年(半年以上)外出的数量。下图显示2020年我国某市50岁以下各年龄组女性人数。调查表明,该市女性生育峰值在21~29岁。据此完成7~9题。
7.以下时间段中,该市人口出生率最低的为(  )
A.1971—1975年 B.1981—1985年
C.1991—1995年 D.2001—2005年
8.该城市最可能是(  )
A.吉林长春 B.浙江宁波
C.宁夏银川 D.河南洛阳
9.推测2020—2025年该市人口发展的变化是(  )
A.人口总量先增加后减少
B. 2025年迎来生育高峰
C.人口增长迅速
D.人口死亡率迅速增加
(2023·山东聊城检测)生态人口容量是指满足一定的消费水平下人口的物质资料需求,而不导致生态系统平衡受到破坏的最大人口数量。20世纪90年代以来,陕西省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总体上处于基本稳定的状态,但生态人口容量降低态势明显,人口生态超载现象较为严峻,人地关系进一步紧张。下图示意某年陕西省生态人口超载空间情况。据此完成10~12题。
10.西安、咸阳等关中地区生态人口超载严重,主要是因为当地(  )
A.土壤贫瘠
B.人均粮食消费量大
C.城镇化水平高,人口数量多
D.生态破坏严重
11.延安市生态系统压力较小,存在生态人口盈余,推测其原因是(  )
A.迁出人口多,人口密度较低
B.农业发达,粮食产量高
C.生态环境改善,土壤肥沃
D.人均消费水平极低
12.陕西省提高生态人口容量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大力开发煤炭资源 ②发展循环经济,减少资源浪费 ③积极发展服务业,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④保护耕地,完善水利设施,提高土地生产能力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2023·山西太原期中)胡焕庸线是我国人口密度的分界线,也称黑河—腾冲线(下图)。该线反映了我国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据此完成13~14题。
13.绘制胡焕庸线时所依据的主要数据是(  )
A.经济水平、自然资源
B.城市规模、气候类型
C.人口容量、产业结构
D.人口数量、区域面积
14.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未来黑河—腾冲线最有可能移向(  )
A.东北方向 B.东南方向
C.西北方向 D.西南方向
(2023·江苏盐城期中)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相互匹配是决定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以自然资源承载量作为系统人口承载量,人口承载量除以人口实际数量为人口承载力指数(K),人口承载力指数(K)乘以系统平衡稳定系数(F)作为系统环境容量指数(C)。当C=1.0~1.1时,为临界环境人口容量,C值越大,环境人口容量越宽松。下表示意黄土高原某小流域环境容量评价表。据此完成15~16题。
流域 人口承载 力指数(K) 系统平衡 稳定系数(F) 系统环境容量 指数(C)
王茂沟 1.34 0.995 1.33
东沟 1.08 0.973 1.05
堡子沟 1.16 0.974 1.13
老虎沟 0.89 0.993 0.88
15.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以下小流域环境超载负荷最大的是(  )
A.王茂沟 B.东沟
C.堡子沟 D.老虎沟
16.提高黄土高原资源承载力的主要措施是(  )
A.保护生态,发展循环经济
B.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C.限制消费,降低生活内需
D.人口大量外迁,减少实际人口数量
二、综合题
17.(2023·四川凉山州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巴西位于南美洲东北部,濒临大西洋。16世纪初,欧洲人和非洲黑人开始在巴西东南沿海登陆,种植甘蔗、咖啡和开矿。目前,巴西是“金砖国家”之一,人口超过2亿,城镇人口比重超过80%,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很有成效的国家。
图a.巴西人口分布
图b.巴西地形
图c.巴西气候类型及马瑙斯、巴西利亚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分布
(1)阅读图a,描述巴西人口分布特点。
(2)阅读图b、图c,并与图a对照,说明地形、气候(气温、降水角度)对巴西人口分布的影响。
(3)简析巴西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的人文原因。
18.(2023·安徽池州期中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东北三省(黑龙江、吉林、辽宁)总人口9 851万人,规模依然较大,但比10年前减少了1 101万人。下图为东北三省位置示意图。
(1)分析东北三省人口流失的原因。
(2)推测东北三省外流人口的主要迁入省级行政区,并说明理由。
(3)简述东北三省人口流失的不利影响。
19.(2023·河北承德期中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021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外出农民工17 172万人,在外出农民工中,我国东部和东北部地区以省内流动为主,中西部地区以跨省流动为主。下表为2020年和2021年我国农民工地区分布数据。
单位:万人、%
地区 2020年 2021年 增量 增速
按输出地分:
东部地区 10 124 10 282 158 1.6
中部地区 9 447 9 726 279 3.0
西部地区 8 034 8 248 214 2.7
东北地区 955 995 40 4.2
按输入地分:
东部地区 15 132 15 438 306 2.0
中部地区 6 227 6 571 344 5.5
西部地区 6 279 6 280 1 0.0
东北地区 853 894 41 4.8
其他地区 69 68 -1 -1.4
注:其他地区指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及国外。
(1)从推力角度分析促使我国农民工外出务工的主要原因。
(2)简析2021年我国东部和东北部地区外出农民工以省内流动为主的原因。
(3)指出按输入地分2021年我国农民工流动人口增速最快的地区,并分析其原因。
20.(2023·安徽安庆段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022年,尼日利亚人口增长到2.16亿人,居非洲第一。目前该国也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国际移民数量最多的国家。该国贫困人口和青年失业率都居高不下。图1为1990—2020年尼日利亚国际移民人数分布状况,图2为1950—2022年尼日利亚人口统计。
图1
图2
(1)据图文材料描述尼日利亚人口变化的特点。
(2)推测尼日利亚人口国际迁移的主要目的地及影响其迁移的主要原因。
(3)分析国际移民逐年增多给迁入地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答案:
1.D 2.B 3.D 解析 第1题,美国本土东北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广大内陆地区人口稀少;美国本土北部地区与加拿大接壤,没有临海;五大湖沿岸地区人口稠密,D正确。第2题,甲地位于沿海平原地区,地势平坦;甲地位于沿海地区(海岸山脉西侧),受到来自太平洋上湿润水汽及地形的影响,降水丰富,气候湿润,所以人口稠密,而乙地位于内陆,地形闭塞,海洋水汽难以进入,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所以人口稀少,B正确;甲地历史悠久,开发较早,人口稠密;甲、乙两地纬度相差不大。第3题,美国本土东北部位于沿海平原地区,冬季较冷,是殖民者最早开发的地区;工农业发达,水陆交通便利,所以人口稠密;地势平坦不是该地的突出优势。D正确。
4.D 5.A 6.D 解析 第4题,江苏省北部人口密度小于南部;沿海部分地区人口密度大于内陆;中部人口密度小于东南部;东南部人口密度总体最大,D正确。第5题,江苏省沿江及南部地区经济发展程度高,是我国较富裕的地区,人口分布比例一直高于其他地区,故经济发展程度是人口分布格局稳定的主导因素,A正确。自然地理环境对人口分布格局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主导因素;地域开发程度和国家发展政策是一直变化的,但是江苏省南部的人口分布格局一直比较稳定,所以不是主导因素。第6题,导致区域人口分布不均的主导因素是经济差异,故缩小区域经济差异是缓解人口分布不均的最合理措施,D正确。
7.C 8.B 9.B 解析 第7题,读图可知,25~29岁的女性户籍人口最少,统计数据是2020年的,2020年前推25~29年,出生年份在1991—1995年,C正确。第8题,从图中看,该地常住人口多于户籍人口,人口迁入量大于迁出量,说明该地经济发达,四个地区相比,浙江宁波位于东部地区,经济最发达,最可能是人口迁入地,B正确。第9题,该市女性生育峰值在21~29岁;从图中看,2020年20~24岁的女性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数量呈峰值,可推测出2025年迎来生育高峰,B正确。
10.C 11.A 12.D 解析 第10题,西安、咸阳等关中地区生态人口超载严重,主要是因为当地城镇化水平高,人口数量多,消费问题大,使生态人口容量降低,C正确。第11题,延安市生态系统压力较小,存在生态人口盈余,说明其总人口少,物质资料需求小,这可能是由于迁出人口多,人口密度小,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减轻,A正确。第12题,陕西提高生态人口容量的措施可通过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保护资源来实现,例如发展循环经济,减少资源浪费;保护现有耕地,完善水利设施,提高土地生产能力,而不是盲目地去扩大耕地来提高产量,D正确;大力开发煤炭资源,不利于资源的持续利用,也可能造成对生态的破坏,增大生态系统压力,不利于提高生态人口容量;人类应该适度消费、文明消费,保证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才能提高生态人口容量,而不是过度消费。
13.D 14.C 解析 第13题,胡焕庸线是我国人口密度的分界线,人口密度是单位面积土地上的人口数量,因此绘制胡焕庸线时所依据的主要数据是人口数量、区域面积,D正确。第14题,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开发利用中西部地区的资源,带动中西部地区共同发展,人口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未来黑河—腾冲线最有可能移向西北方向,C正确。
15.D 16.A 解析 第15题,根据材料可知人口承载量除以人口实际数量是人口承载指数(K),故当K小于1时,人口承载量小于人口实际数量,此时人口承载负荷较大;同时从材料中还可以获知,当环境容量指数(C)等于1.0~1.1时是其临界环境人口容量,C值越大,环境人口容量越宽松,即当C值小于1时,环境人口容量超负荷。表中老虎沟人口承载力指数小于1,系统环境容量指数小于1,是四个小流域当中环境超载负荷最大的,D正确。第16题,提高黄土高原资源承载力,需要改善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加强区域生态环境的恢复,发展循环经济,减少污染,A正确;扩大耕地面积会使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水土流失加剧,不利于可持续发展;限制消费,降低生活内需,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不能提高资源承载力;资源承载力是资源所能承受的人口数量,人口外迁不能提高资源承载力。
17.答案 (1)人口分布不均;东南部地区人口稠密,西北部和中部地区人口稀疏;东南沿海地区人口最密集等。
(2)地处低纬度地区,东南部高原(巴西高原)海拔较高、地形平坦开阔,属热带草原气候,全年温和、干湿季分明,利于人类生产生活,人口较稠密;西北部平原(亚马孙平原)属热带雨林气候,终年潮湿闷热(或终年气候湿热或终年高温多雨),不适合人类活动,人口稀疏。
(3)濒临大西洋,海上交通便利;开发历史较早,基础设施完善;经济发展水平高(工农业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等等。
解析 第(1)题,根据图a,可明显看出巴西人口分布不均,东南部地区人口稠密,西北部和中部地区人口稀疏;其中东南沿海地区人口密度最大,最密集。第(2)题,结合题干提示从地形、气候角度分析。第(3)题,从巴西东南部的地理位置、交通、发展历史、经济条件等方面分析回答。
18.答案 (1)东北三省经济发展缓慢,就业压力大,促使部分人口离开去寻找就业机会;重工业的发展使其环境污染严重,为了追求更好的居住环境,人们选择搬离;东北三省纬度高,冬季严寒,加之森林广布,宜居范围较小;等等。
(2)主要迁入省级行政区:山东、北京、天津等。理由:经济较为发达,就业机会多;距离东北地区较近,交通便利;等等。
(3)劳动力减少,经济增速慢;人才外流,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加剧,社会负担加重;等等。
解析 第(1)题,东北三省人口流失的原因主要从经济发展、生活环境角度分析。第(2)题,东北三省外流人口的主要迁入省级行政区从经济发展水平、空间距离等角度分析。第(3)题,人口流失的不利影响主要从经济、社会角度分析。
19.答案 (1)农村地区经济落后,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水平低;农业受自然条件影响大,收入不稳定;非农就业机会少;农村地区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人居环境较差;等等。
(2)我国东部和东北部地区产业较发达,就业机会多;省内流动的迁移距离较近,便于人口流动;省内流动经济成本更低等。
(3)地区:中部地区。原因: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快,就业机会多;中部地区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中部地区距东、西部地区较近,农民工可就近迁移。
解析 第(1)题,从推力角度分析即从农村的不利条件角度分析。第(2)题,农民工外出务工主要是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所以一般前往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而我国东部和东北部地区本身产业就较发达,就业机会多,收入较高;距离太远是不利于人口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省内流动的迁移距离较近,且文化差异不大,便于人口流动;此外省内流动交通等经济成本更低,因此我国东部和东北部地区外出农民工以省内流动为主。第(3)题,从表中输入地的数据对比可知,2021年与2020年相比,中部地区增量达344万人、增速达5.5%,比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及其他地区都高。原因主要是中部地区对人口迁移的吸引力增强,如随着中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机会增多;中部地区交通、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中部地区距东、西部地区均较近,就近迁移经济成本更低,促进了农民工就近迁移等。
20.答案 (1)人口总数不断增加;移民人数不断增加;2015年以后人口增长速度变慢;2015年以前人口增长速度不断加快。
(2)主要向南非、埃及、西亚地区迁移。主要原因:尼日利亚人口众多,失业率高,导致人口迁移;尼日利亚经济落后,非常贫穷,因此很多人向南非、埃及、西亚地区迁移。
(3)带来交通、住房、就业等压力;可能引发治安问题;加剧水资源紧张;基础设施压力大。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尼日利亚人口数量不断增长;移民数量不断增多;2015年以后人口增长速度变慢;2015年以前人口增长速度不断加快。第(2)题,由材料“该国贫困人口和青年失业率都居高不下”可知,该国的人口迁往国外的主要原因是该国失业率高,人口迁移主要是为了寻找就业机会;迁移目的地以就近为主,主要迁往经济相对发达的南非、埃及以及西亚。第(3)题,国际移民逐年增多对迁入地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有加重迁入国的环境和资源压力;带来交通、住房、就业、教育、医疗等压力;导致社会治安变差;水资源短缺加剧;基础设施压力增大;等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