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质量检测地理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济宁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质量检测地理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1-11 18:29:26

文档简介

2023一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质量检测
地理试题
2024.01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
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乌尉高速是指连接乌鲁木齐和尉犁县的高速公路,其中跨越天山的天山胜利隧道是该高速
公路的“咽喉”工程。天山胜利隧道全长22.13公里,是世界在建最长高速公路隧道,其施工过
程中采用了“四竖井”的方案(图1)。乌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后,对促进南北疆的发展有着重大
意义。据此完成1一2题。
2号竖井
(深706米,是目前世界
上最深的高速公路竖并)
3号竖井
1号竖井
4号竖井
图1
1.隧道顶端开挖竖井的目的是
A.利于维护
B.方便通信
C.增加采光
D.通风换气
2.乌尉高速公路的开通可以促进南彊地区
A.外向经济发展
B.城市等级提升
C.生态环境改善
D.城区交通优化
某市“因煤而兴、缘煤而建”,现已被国家列入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该市前期经济发展主
要围绕煤炭产业进行,2000年后开始转型升级,发展方式随之发生改变。在发展过程中,该市
城乡聚落经历了如图2所示的演变。据此完成3一5题。

主城区

A
矿业城镇
0
乡村
城镇空间
人口、产
业等要素
阶段一
阶段二
阶段三
流动
图2
地理试题第1页(共7页)
3.该地城乡聚落演变过程中,主城区
A.在阶段一主导区域发展
B.在阶段二功能开始疏解
C.在阶段三面积极速扩张
D.辐射带动作用总体增强
4.与阶段一相比,该市在阶段二的特征是
A.产业结构多元
B.人口流动性弱
C.矿区收益稳定
D.城乡差距变小
5.城郊矿业城镇是该市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镇,采空塌陷区多,亦是大型工业园区聚集地。其
转型发展可采取的策略是
①加强土地复垦,扩大粮食生产规模
②治理采空塌陷区,发展生态旅游业
③加大科技投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④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煤炭循环产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城市活力是对城市街区内活动的丰富性、多样性等特征的综合描述。一天中,街区内的居
民活动(就业就学通勒、购物、休闲、居住等)越丰富,驻留时间越长,活动地点总数越多,区域间
人口流动越频繁,其活力越高。图3示意南京市中心城区工作日城市活力的部分模式;城市活
力的总体水平和波动强度从市中心向外围呈圈层式递减。据此完成6一7题。
城市活力

。高活力波动

中活力波动
00-00
000-00中活力稳定

〉000001
低活力稳定
000
19
时刻
图3
6.中小学校所在街区具有的活力模式最可能为
A.高活力波动
B.中活力波动
C.中活力稳定
D.低活力稳定
7.中、高活力波动模式中,导致19时城市活力峰值较9时更高的主要因素是
①通勤
②购物
③休闲
④居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我国某地某月5日一7日经历了一次暴雪天气过程,此次暴雪的形成与冷锋活动和暖平流
(空气由相对高温区水平运动到相对低温区)关系密切。图4示意此期间该地相关气象要素的
变化情况(风向标表示对应时刻对应高度的风向和风力;等值线表示对应时刻对应高度大气温
度变化的大小,实线为正值,虚线为负值,单位为105·℃·s1)。据此完成8-9题。
地理试题第2页(共7页)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质量检测
地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D 2.A 3.D 4.A 5.B 6.C 7.B 8.D 9.C 10.B 11.C 12.B 13.C
14.D 15.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16.(14分)
(1)如下图所示:表层海流图例正确,向岸运动,可得2分;沿岸垂直流图例正确,且为下降
流,可得2分。
(2)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受埃克曼输送影响表层海水形成离岸流(2分),底层海水上泛,带
来深层营养盐类(2分);冬季盛行东北季风,较凉的气团使表层海水冷却下沉(2分),同时受埃
克曼输送影响表层海水向岸运动,沿岸海水堆积下沉(2分),下沉的冷水促使海水发生垂直混
合,海底冷海水上泛,将营养盐带到表层(2分)。
17.(15分)
(1)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农产品产量降低;退耕还林、还湿等政策使农业用地面积减少;限
制部分工矿业发展,农民就业机会、收入来源减少。(3分)
(2)有利条件:生态环境优良,大气、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优越;政府政策支持、引导力度
大。不利条件:外出务工人员多,青壮年劳动力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水利、交通等保障条件
有待提高;农业专业人才缺乏,发展有机农业缺少技术支撑。(6分)
(3)将土地流转到托管企业,增大耕作田块面积,提高种植业机械化水平和专业化水平;发
展农产品加工产业,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朱鹮”等有机产业品牌,推进品
牌化经营与销售,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整合生态、文化等资源,发展农耕文化体验、水果采摘等
旅游业。(6分)
地理试题参考答案 第1页 (共2页 )
{#{QQABZYCEogCgAAIAABgCAQUKCEAQkBCCAIoOwAAMsAAAgAFABCA=}#}
18.(14分)
(1)礁盘(珊瑚礁)受到海浪侵蚀而形成的碎屑、沙粒等物质(2分);从附近岛屿、陆地搬运
而来的沙粒(2分)。
(2)由于海平面下降等原因,潮间带沙丘逐步增长,高度超过高潮线,出现长期出露海面的
砂岛(2分);逐步增高变大的砂岛为捕获植物种子以及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了陆地条件和水分
条件(2分)。
(3)沿岸植被减缓海水流速,促使海浪中泥沙物质的沉积(2分);植被减弱风速,利于风沙
沉积(2分);植被根系可固定沙丘沉积物,进而减少风力、雨水等侵蚀(2分)。
19.(12分)
(1)“谷口”位于山谷进入平原的过渡地区,上游来水在此大量汇集,修建堰体可调控水量
大;谷口地势高于下游平原,在地势相对较高处修建堰体,对下游调控面积大;谷口河道相对下
游更窄,可减少工程量,方便施工。(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
(2)河流弯道处,表流流向凹岸,底流流向凸岸(2分);表流含沙量相对较小,引水口布局在
凹岸,使流向堰体下游灌渠的泥沙量大大减少,减少灌渠泥沙淤积(2分)。
(3)充分利用自然地势和湿地形态,串连各荡而形成输水干渠,连通塘、荡、渠而形成巨大的蓄
水库,既具有自流引水灌溉的功能(2分),又发挥调蓄洪峰、涵养水源、防洪抗旱等作用(2分)。
地理试题参考答案 第2页 (共2页 )
{#{QQABZYCEogCgAAIAABgCAQUKCEAQkBCCAIoOwAAMsAAAgAFABC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