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亚洲是世界七大洲之一,是七大洲当中面积最大的大洲。亚洲的总面积达4457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30%,如此之大的面积,注定亚洲各地区的国家和人们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而区域内有具有很强的相似性。亚洲一般可以划分为六大地理区域,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和北亚。
亚洲的六大地理区域划分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亚洲的多元面貌。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 了解伊斯兰教的创立、印度教的形成,认识宗教文明的多样性。
2 了解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的扩张,认识其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3 了解印度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家,日本、朝鲜仿效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日本的幕府制度等,认识人类政治文明的多样性。
重点 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的建立与发展;日本、朝鲜与中国交流
难点 中古时期亚洲的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一、西亚——阿拉伯和奥斯曼帝国
1.阿拉伯帝国
(1)建立过程:
7世纪初 --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622年--穆罕穆德迁居麦地那,
建立政权
632年--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7世纪中叶--开始对外侵略扩张
8世纪中叶--建立起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人一手拿古兰经,一手执剑,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阿拉伯国家成为横跨亚、非、欧的洲际大帝国。
—— 比鲁尼
伊斯兰教创立和传播的过程就是阿拉伯国家建立、扩张的过程。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①政治:
曼苏尔(阿拔斯王朝第二代哈里发)不仅是独揽政教大权的世俗专制君主,同时也是神。……为了贯彻专制集权统治,曼苏尔建立了一套组织庞大而严密的官僚统治机构,并设立“维吉尔”(即宰相),为政府最高长官,辅佐哈里发总理万机,权力极大。中央机关设各部局,分掌各种行政事务,重要的有财政、驿站(监察)、司法、工商、农业和军事等部。……财政收入是帝国的经济命脉,各省的财政总监由哈里发直接任命,并不受总督的管辖。
——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下册)
形成了以哈里发为中心的政教合一的专制集权的统治体系。
(2)统治概况:
1)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
2)下设官僚机构辅助,重要的是宰相、枢密院和财政部等,以掌管财政和税务的部门最为重要。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帝国经济繁荣,手工业、商业得到较快发展;
2)阿拉伯商人成为连接欧亚非三洲贸易的桥梁,阿拉伯商人的活动范围东到中国,西到西欧,南到非洲的广大地区;
3)境内城市繁多,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帝国农作物种类繁多,产量也很高,叙利亚和大马士革地区、美索不达米亚南部、波斯湾东岸以及阿姆河流域,是当时帝国著名的四大谷仓;在手工业上,采矿、金属加工、纺织、制陶等部门都十分兴旺。如大马士革的锦缎、布哈拉的毛毯、叙利亚玻璃,都享誉很高……国内外贸易也相当繁荣,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中国、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陆上和海洋贸易。
——孟广林 《世界中世纪史》
②经济: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阿拉伯人商业活动示意图
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数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也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 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 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 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
——《阿拉伯通史》
结合上面的地图和材料,说说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贸易中的作用,并予以说明。
巴格达城本身繁华;
贸易范围是当时所知世界的极限;
贸易深入人们日常生活。
思考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阿拉伯数字
阿拉伯医学
阿拉伯人发明的机械
伊德里斯绘制的世界地图的复制本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830年,哈里发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集科学院、图书馆、翻译馆于一体。为延揽翻译人才,哈里发以黄金支付稿酬,其重量与译著重量相等。于是,大量的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
——齐世荣 《世界历史》
阿拉伯文学
阿拉伯商人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③文化:
表现:
繁荣原因:
1)文化吸收与融合: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
2)文化交流与传播: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1)阿拉伯帝国农业、工商业、城市的发展和繁荣为其文化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2)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自身文化具有包容性。他们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吸收其文化精髓并加以融合创新。
(3)阿拉伯帝国地处东西交通要道,对东西方文化广泛吸收借鉴。阿拉伯帝国与唐宋时期的中国、拜占庭帝国以及中古印度等文化昌盛地区有着广泛交流。
非常繁荣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2.奥斯曼帝国
(1)建立过程:
①13世纪以前:奥斯曼土耳其人原本是西突厥人的一支,信仰伊斯兰教,因蒙古西征而西迁到小亚细亚。
②13世纪: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征服了小亚细亚。
③14世纪中期:征服了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
④1453年:灭拜占庭帝国,定都伊斯坦布尔,建立奥斯曼帝国。
⑤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建立起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①政治:
(2)统治概况:
苏丹专制;政教合一。
苏丹指一个在伊斯兰教历史上一个类似总督的官职,它是阿拉伯语中的一个尊称,最初是阿拉伯语中的抽象名词“力量”、“治权”、“裁决权”,后来变为权力、统治。最后,它变为伊斯兰国家世俗君主的称号,被这种苏丹统治的地方,号称苏丹国。
由于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常将这个头衔授给帝国境内的地区性王朝的统治者,此后苏丹作为穆斯林国家统治者的称号就成为定制了。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奥斯曼帝国的统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宗教和文化中心。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地区都出现了一些新的手工业门类,如棉纺织业。但奥斯曼帝国利用对东西商路的控制权,垄断东西方贸易,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由亚洲输往欧洲的重要产品如香料、丝绸等价格上涨,迫使欧洲国家寻求绕过地中海的新航路。
①15—16 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②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②经济:
东西方商路的阻断者。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奥斯曼帝国扼亚非欧三洲要冲,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这使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而且促使西欧国家致力于寻找新的商路,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
2)奥斯曼帝国对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的征服导致该地区民族关系极为复杂,甚至使国际关系趋于紧张,为一战爆发埋下了伏笔。
3)奥斯曼帝国的对外扩张,使伊斯兰教及其文化得到很大范围的传播和发展,促进了世界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③奥斯曼帝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二、南亚——笈多帝国与德里苏丹
4世纪初,恒河中游兴起的笈多帝国经过多年征战,几乎征服了北印度。
(2)统治概况:
①政治:政局稳定,但国王直接控制的地区主要为恒河中下游,其余大部分地区仍保留原来的藩王,政令不够统一,仍处于分裂。
②经济: 经济繁荣;
③宗教: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得到统治阶级支持,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1.笈多帝国(320---540)
(1)建立过程: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笈多帝国是印度人创建的一个大帝国,经历了约一百余年的政治统一和社会安定时期。王朝实行中央集权制,经济富庶、以人口稠密的恒河流域为中心,经济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表现在炼铁、棉纺织业和造船上。对外贸易比较活跃。笈多王朝控制着孟加拉和西印度沿海港口,对东南亚及中国的贸易主要是沿“海上丝绸之路”进行的。印度商人经马六甲海峡到达过中国的广州进行贸易。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2.德里苏丹国(1206---1526)
(1)建立过程:
11 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地区。13 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家。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2)统治概况:
①中央:苏丹专制
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
②地方:行省制度制度
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三、东亚——日出之国及朝鲜半岛
1.日本
(1)发展历程:
①秦汉移民带去冶铁和水稻技术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
②646年:大化改新,逐渐起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
③10C: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
④12C末: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幕府;
⑤17C:德川幕府实行锁国政策。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①时间: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开始改革,因年号为“大化”,故史称大化改新。
②内容:
1)政治:日本大化改新,模仿隋唐制度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
2)文化:仿照汉字创造了日本文字。
③影响:
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推动了日本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2)大化改新: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公元7-9世纪,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中国的许多律令制度、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以及风俗习惯等,通过他们传入日本,对日本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645年,皇室中大兄皇子联合贵族中臣镰足发动政变夺取政权,拥立孝德天皇。孝德天皇即位后,宣布模仿中国建立年号,645年即为大化元年。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称日本国。大化改新使得日本国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①背景:
1)政治:10世纪日本中央集权体制逐渐瓦解;
2)经济:庄园制经济的形成与发展(随着新土地的开垦,贵族、寺院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
3)社会结构:武士集团的形成(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
②形成:
12 世纪末(1192年),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幕府,并从朝廷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12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士集团,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镰仓幕府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日本由此进入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幕府本指将领军帐,后演变成一种特有国情的政治体制。用法始于镰仓幕府建立。
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建立庄园。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
(3)幕府统治的形成: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③特点:
1)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中央政府称号,实权由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
2)武士与将军结成主从关系,成为将军的家臣;
3)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承担纳贡、兵役等义务。
④结局:
17世纪的德川幕府是日本最后一届幕府统治,为了维护统治,德川幕府曾效仿中国实行锁国体制,虽然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日本的国家安全,但最终严重影响了日本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唐代服饰与日本服饰
唐代斗茶与日本茶道
《源氏物语》是日本的一部古典文学名著,对于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被誉为日本古典文学的高峰,在日本开启了“物哀”的时代。被认为是日本的《红楼梦》。引用白居易的诗句90余处。
日本传统文化无处不洋溢着浓郁的中华文化气息,文字、书法、服饰、钱币、建筑、茶道、音乐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政权并立:4世纪,朝鲜半岛,高句丽、百济、新罗三个政权并立;
(2)新罗统一:7世纪末,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效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660年,武烈王联合唐朝灭亡百济。663年,唐朝在新罗设立了鸡林州都督府,以新罗王为“鸡林州都督”,世代承袭。668年,文武王联合唐朝灭亡高句丽。670年-676年唐朝新罗战争后,新罗占领百济故地和原高句丽部分领土。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地区,定都庆州,效仿唐朝的国家制度进行统治。
(3)高丽王朝:
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效仿唐制,政治上,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地方划分为十道,实行科举考试选拔官员;经济上推行土地国有;文化上,传播中国儒家经典和词章之学。
2.朝鲜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4)朝鲜建国: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朝鲜。
(5)抗日侵略:历史上,中朝两国关系密切,日16C末本丰臣秀吉派20万大军侵略朝鲜。朝鲜请求中国支援,明朝派军队赴朝鲜作战。明朝大将邓子龙、朝鲜大将李舜臣在战斗中壮烈牺牲。经过7年的艰苦战斗,中朝军民取得了抗击日本侵略的胜利,维护了朝鲜的独立和统一。
朝鲜王朝开国君主——李成桂
朝鲜抗日英雄——李舜臣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阅读材料并根据教材P25说明古代朝鲜是如何借鉴中国文化的。
古代朝鲜文化打上了中国文化影响深刻的烙印,如提倡儒学,实行科举制,派贵族子弟到唐朝留学,培养国王所需要的各种人才;另外,中国的汉字、汉文和儒家思想早就传入朝鲜,新罗统一朝鲜后与唐朝密切交往,注重借鉴中国文化来发展本国文化,如朝鲜的文字、史学等,同时朝鲜人民又推陈出新,在借鉴中国胶泥活字印刷的基础上,发明铜活字印刷,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活字。
-----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
学习儒学、汉字等汉文化;
推行科举制;
来华留学;
借鉴与发展本国相结合,推陈出新。
思考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随着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抗的终结,世界进入多极和多文化的样态,以文化或文明为根基的全球秩序日益凸显。所以,国际间的主要矛盾将在具有文化和宗教差异的民族之间发生,即不同文明体间的冲突。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文明冲突论
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
——习近平在2019年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文明互鉴论
对待不同文明的正确方式
全球化进程中,文明碰撞与冲突不可避免,文明交融互鉴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主旋律。纷争不断的当今世界呼唤文明对话,呼唤理解与包容。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答案】D
【解析】阿拉伯帝国既注重保护文明,同时又有自己的新发展,出现了十进位制和零,体现了在包容中求得新发展,故D项正确;A项对材料理解错误,所以A项错误;B项理解不全面,所以B项错误:C项符合史实但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所以C项错误。
1.(2021·安徽高一期末)有学者指出:“在欧洲处于蒙味时代时,阿拉伯帝国逐步成为文明的保护者,希腊文、叙利亚文、梵文和波斯文的著作被译成阿拉伯文而不致失传,出现了十进位制和零这类发明。”由此可见,阿拉伯统治者对异族文化的态度是( )
A.意在改变欧洲的蒙味 B.只注重翻译各类原著
C.重视东西方文化交流 D.在包容中求得新发展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拜占庭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人灭亡后,大批的学者和工匠移居西欧,直接促进了拜占庭文化在西欧地区的传播和意大利崇尚古典文化热潮的形成,有利于西欧成为新的文明中心,据此可见政治环境影响文明中心的转移,B正确;题干反映的是社会动荡客观上推动了拜占庭文化在西欧地区的传播,而非文明的冲突,A排除;文明交流对社会转型有促进作用但不是决定作用,决定性作用应在于生产力的发展,C排除;奥斯曼帝国的扩张客观上对于文艺复兴起到推动作用,但不是直接原因,D排除。故选B。
2.(2021·山东高一期末)14世纪以后,土耳其人在巴尔干半岛的军事扩张引起地区性局势动荡,使大批拜占庭学者和工匠移居西欧,直接促进了拜占庭文化在西欧地区的传播和意大利崇尚古典文化热潮的形成。该材料旨在强调( )
A.社会动荡加剧了文明的冲突 B.政治环境影响了文明中心转移
C.文明交流决定了社会的转型 D.帝国扩张直接导致了文艺复兴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御家人”是日本镰仓幕府时代与将军直接保持主从关系的武士。“御家人”制度是将军确保“御家人”的领地私有权不受侵害并给其发放领地证,作为回报,“御家人”须为将军提供劳务与军役。“御家人”制度体现了幕府政治的特点,故B项正确;“御家人”制度没有受到中华文明的影响,故A项错误;庄园经济存在于西欧中世纪,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与中央集权无关,故D项错误。
3.(2021·吉林高一期末)“御家人”制度是古代日本的一种制度,将军确保“御家人”的领地私有权不受侵害,并给其发放领地证,作为回报,“御家人”须为将军提供种种劳务与军役。“御家人”制度体现了( )
A.中华文明的影响 B.幕府政治的特点
C.庄园经济的衰退 D.中央集权的强大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