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课件 (共36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课件 (共36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11 20:58: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14至18世纪,欧洲处于“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
---布克哈特
新航路开辟(孤立---联系)
那么人的发现又是指什么呢?
第8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第四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渊源,认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初步实现。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 了解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历史因素,进而理解其表现及实质;梳理文艺复兴在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主要成果,归纳人文主义的内涵,认识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意义。
2 解读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了解宗教改革的基本思想,并分析其对欧洲社会转型的影响。
3 了解科学革命的主要成果,认识其对科学方法与人类思想的价值。
4 梳理启蒙思想家的思想,分析这些思想与时代的联系,进而体会启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关系。
重点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时代背景、内容
难点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兴起、启蒙运动的历史影响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一、为“人” 的主人——文艺复兴
1.含义:
——是14世纪到17世纪初发生在欧洲以学习和恢复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为号召,实质上是创立符合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十四世纪,欧洲的历史开始进入了近代文明的黎明期。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地,工商业已经有了长足发展,一些城市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新兴资产阶级开始走上政治舞台,他们需要新的意识形态,为他们所追求的政治、经济利益辩护,他们需要新的学术、新的文化,为他们所做的一切给予支持。这样,一种完全崭新的近代精神就产生了…… ——《世界历史》解说词
意大利是古罗马文化的中心和继承者,较多地保留了古罗马文化;它那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在地中海贸易中的特殊地位,有利于直接吸收、或通过拜占廷和阿拉伯人吸收希腊文化,这些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发生的一个有利条件。 ——孔祥民《世界中古史》
黑死病横扫整个欧洲,使人口减少 1/3—1/2,佛罗伦萨也不能幸免……从 1300年的人口顶峰的 9. 5万人暴跌到 1340年的 3万人。 ——王乃耀《文艺复兴早期的佛罗伦萨经济考察》
2.背景:
根据上述材料和教材P45,概括文艺复兴的背景。
思考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思考
1、经济(根本):西欧中世纪晚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意大利最早出现)。
2、政治:天主教的神权统治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新兴资产阶级形成并逐渐成长壮大,要求建立适应资产阶级发展需要的思想文化。
3、文化:
①中世纪西欧文化自身的传承与发展;
②意大利拥有丰厚的古希腊罗马文化积淀,又从东方汲取了大量文化养料。
4、人才:意大利聚集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文人,他们成为文艺复兴的中坚力量。
5、直接:黑死病直接引发了人们对宗教信仰与旧有生活方式的反思与怀疑。
6、技术:印刷术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和文艺复兴运动准备了条件。
根据上述材料和教材P45,概括文艺复兴的背景。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含义:广义指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狭义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其核心思想为:
①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
②理性:对真理的追求;
③超越性: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
3.核心:
即使我身处果壳之中,我仍以为自己是宇宙之王。
——莎士比亚
人文主义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时间地点 代表人物 成就 思想特色
意大利 14世纪 文学三杰 但丁 《神 曲》 讽刺教会的封建腐朽,宣扬人性的自由。
彼特拉克 《歌集》
薄伽丘 《十日谈》
15世纪 美术三杰 达·芬奇 《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 突破了中世纪呆板僵硬的风格,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米开朗琪罗 《大卫》、《摩西》
拉斐尔 《西斯廷圣母》
欧洲 15世纪后期 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李尔王》等 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观念。
4.成就: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最后的晚餐》
《大卫》
《圣母子》
呆板僵硬
力量之美
母性的光辉
冷漠无情
虚伪造作
真情实感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文艺复兴……打破了中世界神学桎梏,使文化的各个领域从蒙昧主义、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创造了远比中世纪更多、更绚丽多彩的成就。 ——康天意《文明的狂飙疾进时代》
在复古与创新的大潮中,艺术与科学在以各自的方式表达着对自然界的热爱。近代科学一定程度上正是在这种复兴古代和热爱自然的双重作用下发现了世界与人。——王荣江《西方科学与人文精神发展的历史关系及其启示》
文艺复兴把人们的注意力由对神的崇拜转移到对人的认识上来,开始把人与神提到了并重的地位。
——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5.影响:
1.文艺复兴为古典文化注入了时代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秩序,有利于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
2.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新航路开辟。
3.解放了长期被宗教戒律压抑和禁锢的人性,促进了思想解放。
4.使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人本身与现实世界,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5.仅局限于上层和知识界;对人文主义过分推崇,造成后期个人私欲膨胀和社会混乱。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二、去“人”的枷锁——宗教改革
天主教会势力强大
政治:教权高于王权,不断干涉各国政治权力。
经济: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有各国土地的三分之一。
生活:人们有着双重身份,既是国家的臣民,又是教会的教徒,深受教会的束缚。
思想:教会垄断学校教育,宗教神学是主修科目文学艺术也蒙上浓厚的宗教色彩。
回顾:欧洲基督教发展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教会推销赎罪券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四分五裂的德意志,教会十分猖獗,它一方面阻挠统一,一方面把德意志作为重要的搜括对象。流入罗马教廷的财富每年达30万金币,人们称德意志为“教皇的奶牛”。 1517年,通过行贿当上大主教的亚尔伯特为了偿还行贿欠下的巨款,自愿充当教皇的代理人,在德意志推销“赎罪券”。他宣扬道,只要支付金钱,就可以被上帝赦免本人和死去的亲属的罪孽,死者的灵魂就能升入天堂。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意志宗教改革的背景。
2.德意志的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16世纪新兴资产阶级掀起的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的反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思想政治运动,也是各国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运动。
1.含义:
(1)背景:
思考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①经济(根本):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严重阻碍了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政治:德国四分五裂,没有形成强大的王权;
③思想: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的推动;
④导火线:罗马教廷兜售赎罪券。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意志宗教改革的背景。
思考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2)揭开序幕:
天主教会的腐朽激化了社会矛盾,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把《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到了维滕贝格宫殿的北门上,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人的灵魂得救要靠自己虔诚的信仰,人人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与上帝直接对话。
——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
没有政府或政府不受尊重的地方就没有和平,没有和平就没有人能保障生命或任何东西……将世俗事务连同宗教事务一起置放在世俗权力之下,是一种更为安全可靠的作法……路德做了一件在德意志民族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事情:将拉丁文的《圣经》翻译成德语。对于德意志而言,语言是这个民族最深刻感情和传统的积淀。 ——截选自《马丁·路德与德意志民族教会的诞生》
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张。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3)思想主张:
①核心:“因信称义”(路德认为人的灵魂获救靠自己,否定教皇和教会人员作为上帝代言人的特权地位) ;
②简化宗教仪式(灵魂获救不靠繁琐的宗教仪式,适应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要求);
③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否定天主教会神学说教思想体系的垄断地位);
④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和廉俭教会,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国家的形成);
⑤否定了教权高于王权(有利于加强王权和国家统一)。
(4)结果:德国确定了“教随国定”原则(1555年),路德派新教,在德国取得合法地位。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3.宗教改革的扩展:
德国马丁路德改革
瑞士加尔文改革
法国“南特敕令”
英国国教改革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4.宗教改革的影响:
新教运动对此后几个世纪欧洲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也是史学家历来将1500年前后作为将欧洲史划分为“近代”与“中世纪”的分水岭的主要原因之一。从此,罗马教皇领导下的西欧宗教统一不可逆转地动摇了,而统一的逝去不可避免地带来政治和文化的冲突。
——[美]杰克逊·J·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由于宗教改革的发展,罗马天主教遭到沉重打击。天主教会为挽回颓局,竭力阻止反扑。……耶稣会(天主教会反改革活动中的重要工具)声名狼藉,被欧洲许多国家逐出国境。耶稣会士利玛窦、南怀仁、汤若望等也被派来中国,以天文、算学等自然科学作为晋身之阶,接近皇帝、大臣等重要任务,竭力扩大天主教在中国的影响。天主教虽然竭力挣扎,仍无法挽回败局,天主教的大势已去。
——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下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
思考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
思考
影响:
(1)实质:新兴资产阶级在宗教领域发动的一场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教皇统治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
(2)积极:
①经济:促进了新教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政治:抨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③思想: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精神垄断,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奠定基础。
④文化: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3)消极:导致宗教迫害和宗教纷争现象严重;本质上依然具有浓厚的反科学、反理性色彩(路德等人用信仰的权威取代罗马教会的权威)。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三、做“人”的解释——科学革命
16—17 世纪,欧洲的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近代科学兴起,被称为“科学革命”。
(1)天文、物理: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产生了革命性变化。
人物 成就 影响
哥白尼(波兰) 提出“日心说” 建立起一种新宇宙观
牛顿 (英国) 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确立了较为完整的力学体系,为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奠定基础
1.含义:
2.背景:
3.成就:
牛顿
哥白尼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2)其它领域:
(1)科学革命形成了重视经验和事实的理性化思维方式,确立了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和综合等基本途径发现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
(2)科学革命促进了思想解放,有助于科学世界观的形成,促进了社会进步。
4.意义:
达尔文(英国)
生物进化论
伽利略(意大利)
观测天文学之父、现代物理学之父
开普勒(意大利)
发现行星运动三大定理
维萨留斯(比利时)
血液循环理论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思想解放推动科学进步,科学进步再促进思想进一步的解放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三、享“人”的权利——启蒙运动
1.含义:
启蒙意为明亮、照耀、光明。启蒙运动指17—18世纪由欧洲资产阶级展开的以理性主义为指导的反封建制度和宗教思想体系的政治和思想解放运动。
2.背景:
1.经济:17世纪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
2.政治:资产阶级队伍壮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天主教会的压迫;
3.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4.科技:自然科学发展,提供了锐利的武器。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3.概况: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4.主要代表人物及观点:
时期 国家 人物及著作 主要观点
兴起时期(17世纪) 英国 霍布斯《利维坦》 认为君权民授——“契约建国”,但又不反对君主专制;否是有神,但又支持宗教
洛克1689年《政府论》 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提出三权分立说(行政、立法、外交)
高潮时期(18世纪) 法国 伏尔泰《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 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倡导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革命,主张改革过渡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系统提出三权分立原则(行政、立法、司法)
卢梭《社会契约论》 反对君主制,主张民主共和;系统提出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认为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
狄德罗《百科全书》 宣扬科学和理性,反对迷信和专制;强调人民主权论
英国 休谟《人性论》 反驳了‘因果关系’具有真实性和必然性的理论;强调怀疑主义与自然主义,要求人要重视理性与归纳思考
亚当·斯密《国富论》 强调自由市场、自由贸易以及劳动分工,认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和衡量价值的尺度
扩展(18世纪后期) 德意志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认为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理性;主权属于人民;要自由也要自律,反对暴力革命;只有法律平等,没有经济平等;公民有消极和积极之分等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天赋人权、社会契约
教权主义
用人权否定神权
人民主权、三权分立
专制主义
民主反对专制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等级特权
平等反对特权
反封建
构建理性王国
伏尔泰: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
孟德斯鸠:分权与制衡;君主立宪
卢梭:构建民主共和制国家
制约

平衡
司法权
行政权
立法权
法庭
君主
议会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在押上断头台前恍然大悟:“原来是伏尔泰、卢梭亡了法国!”
美国第三任总统杰斐逊宣布每个人都有两个祖国: “他自己的国家和法国。”
启蒙运动对理性思想的高扬使它实现了西方思想和文化向现代的转换……占主宰地位的专制主义政治制度陷入了守势,要求废除王权,建立民主政体,还政于民成为西方社会政体的主流。要求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自由和平等成为随后西方人民斗争的动力和目标,一个具有极大进取精神和不断发展的西方社会出现在了人类舞台上。
——摘编自徐新主编《西方文化史》
5.影响:
1778年,伏尔泰和卢梭相继离开人世;
9年后(1787年),美国颁布联邦宪法;
11年后(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
100多年后,中国的严复翻译介绍启蒙思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三权分立思想”、新文化运动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号。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启蒙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
(2)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有助于在这些国家建立资产阶级统治;
(3)启蒙思想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武器;
(4)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5.影响: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他们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国家对自然经济力量的自由发挥作用不得干涉……在宗教方面,伏尔泰说,“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很可能会变得专横……但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在政治方面,卢梭在其主要政治著作《社会契约论》(1762年)一书中说,所有公民在建立一个政府的过程中,把他们的个人意志熔合成一个共同意志,同意接受这共同意志的裁决作为最终的裁决……“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新主张、新发展。
新主张:经济领域主张自由放任;宗教方面主张信仰自由;政治方面主张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
新发展:由对人个体自由的追求转向对人社会权利的追求。
思考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7世纪末叶以后,一批开明的思想家开始对《圣经》和天主教神甫的著作表示怀疑,甚至对希腊罗马古典文明的优越性也提出异议。在这个新旧思想交替的时期,恰好传来了中国文化的信息,使一些学者加强了摆脱传统观念的信心和依据。……孟德斯鸠承认中国的专制君主比较有节制,承认传教士和伏尔泰交口称赞的皇帝提倡耕织、兴修水利、实行科举考试、设置谏官具有限制暴政的作用。伏尔泰对中国政治几乎完全持推崇态度。他提倡以农为本,宣称只有农业能够增加财富、贬低货币和商业资本的作用,盛赞中国君主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的政策与措施,建议法王也效法中国皇帝举行春耕“籍田”的仪式。
论证:推崇中国实行开明君主专制、实行科举考试、设置谏官,主要是针对君主专制的强化;肯定中国提倡耕织、兴修水利、以农为本,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狂热追求财富的期望。启蒙运动思想家并非完全肯定当时中国制度的先进性,而是出于自身反封建,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随着西欧反封建进程的推进,,中外社会的巨大反差。他们对中国的文化制度就由推崇变为批判反对了。
论证启蒙思想家对儒家思想采取选择性吸收到批判反对的态度。
思考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启蒙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1)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梁启超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谭嗣同用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观念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及纲常礼教。严复借用进化论理论,阐明变法维新的必要性。
(2)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促进了辛亥革命的发生。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翻译出版卢梭、孟德斯鸠的作品,推动了思想的解放。
(3)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生。新文化运动前期,先进的知识分子以民权、平等为指导思想,宣传民主科学,反对愚味迷信。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资产阶级队伍壮大
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资产阶级革命
资本主义扩展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人文主义
(启蒙思想)
勾画蓝图
思想武器
美国
英国殖民统治
推翻封建专制制度
英、法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根本原因)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学者发表演说,专门论述“人的尊严”,强调人有“自由意志和行动的自由”,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观念,A项正确;摆脱了神学理论的束缚与“承认是上帝创造了人”不符,B项错误;宗教改革直到16世纪才出现,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人的尊严,不是启蒙运动中强调的理性主义,D项错误。
1.(2021·中牟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三其他模拟)15世纪,意大利学者米朗多拉发表过一篇专门论述“人的尊严”的演说。他承认是上帝创造了人,但是他认为,上帝并没有限制人的自由发展,而是给予人们“自由意志和行动的自由”。这一演说( )
A.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观念 B.摆脱了神学理论的束缚
C.深受宗教改革思想的影响 D.反映了启蒙运动的理念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文艺复兴兴起于四分五裂的意大利,宗教改革开始于邦国林立的德意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兴起,都和当时分裂的环境有关,这是因为权力分散导致思想专制薄弱,有利于新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所以B正确;A项说法错误,政治分裂会影响统一市场的形成,进而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A错误;C项中的“必要前提”说法错误,大一统的环境也能促进文化繁荣,所以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政治革新,所以D错误。
2.(2021·云南玉溪市·高二期末)文艺复兴兴起于四分五裂的意大利,宗教改革开始于邦国林立的德意志。对于这一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
A.政治分裂更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B.权力分散导致思想专制薄弱
C.政治分裂是文化繁荣的必要前提
D.政局动荡更能推动政治革新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评价的运动是宗教改革,宗教改革是继文艺复兴之后的又一次社会改革运动,它打破了对罗马教皇的迷信,削弱了封建神学的统治,创立了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新文化,但是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派仍然属于宗教范畴,仍未摆脱宗教束缚,故①、②、④正确,③错误,故选B项;排除A项、C项、D项。
3.(2021·辽宁高一期末)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书中对某次运动这样评价:“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世俗人,是因为他把世俗人变成了僧侣。”这次运动( )
①是一次社会改革运动
②创立了资产阶级新文化
③彻底摆脱了宗教束缚
④削弱了封建神学的统治
A.①②③ B.②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02
01
04
03
14-17世纪文艺复兴
从神学蔽遮下解放人性
16世纪宗教改革
从教会垄断中获得自由
17-18世纪启蒙运动
崇尚科学理性
强调个人权利
16-17世纪科学革命
从蒙昧主义到近代科学
本课结构
(14世纪到18世纪)所发生的思想革命,或叫做精神领域的革命……就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相继联系、承接起来的“链条”。通过这个链条,“人”一步一步地从“神”的迷信中解放出来。
——陈乐民《欧洲文明的进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