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课标要求: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胜利的世界历史意义。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 能理解列宁主义,能解释其在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指导作用。
2 能了解十月革命的背景和经过,能理解其意义。
3 能简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体制实施的原因、内容、特点,能理解其对政权巩固及对反法西斯战争的作用。
重点 十月革命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
难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体制的内容和影响
何为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socialism)是一种社会学思想,诞生于16世纪初,主张整个社会应作为整体,由社会拥有和控制产品、资本、土地、资产等,其管理和分配基于公众利益。19世纪30至40年代,"社会主义"的概念在西欧广为流传,发展出不同分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主义提出了他们的理论体系,亦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社会形态。
1848年
《共产党宣言》发表
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
由理论到实践
由理想到现实
“新和谐公社”蓝图
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宣告成立
十月革命中革命武装攻打冬宫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一、新理论——列宁主义的诞生
(一)列宁主义形成的历史背景:
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5。1913年按人口计算,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英国的1/5,法国的1/4。俄国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存在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农村保留有贵族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形式。……1901年,西欧资本家向俄国工业和银行投资约10亿卢布,控制了俄国工业中最重要的部门。
材料二:在俄国统治者眼里,农民阶级是畜生,必须施以恫吓、束缚和监视。用皮条编成的两米长的皮鞭,只需一鞭即可使人皮开肉绽,于是成了沙皇统治威严的象征。俄国无产阶级受剥削、压迫特别严重,工作时间一般长达10小时,但工资低微。(1910年俄国工人的工资相当于美国工人工资的1/3)。沙俄是个侵略成性的国家,它向中国、波斯(伊朗)、土耳其和巴尔干国家输出资本、掠夺资源,镇压当地民族解放运动。……沙俄为了扩大殖民势力范围,同日、德等国的矛盾日趋尖锐,所以积极筹划与德、日之间的战争。
——《人类文明史图鉴·战乱中的世界》
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但是是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
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俄国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①沙皇制度和农奴制残余同人民大众的矛盾;
②垄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③大俄罗斯民族同各少数民族的矛盾
④俄国帝国主义同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和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材料三 1900年12月,列宁在国外创办了《火星报》,通过秘密方式运回国内,在工人群众中散发,它对于宣传马克思主义,提高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发挥了重要作用。以《火星报》为纽带,列宁将俄国各地的马克思主义者团结到自己同围,为建立一个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作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材料四 1898年3月,彼得堡、莫斯科、基辅等地的斗争协会代表在明斯克召开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列宁因被流放没能出席这次大会。会议宣告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但是,大会没有制定出党纲党章,也没有建立统一的中央领导机构。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上册)》
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1900年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作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
1.经济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但仍是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
2.阶级基础: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
3.组织基础: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4.思想基础:1900年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5.主观条件:列宁积极进行革命实践与理论探索。
6.政治、社会矛盾: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列宁
(1870——1924)
(二)形成过程:
1870年4月22日,出生于沙皇俄国伏尔加河畔的辛比尔斯克。
1892年,22岁的列宁开始组织了当地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并将《共产党宣言》译成了俄文,还写下了第一本著作《农民生活中新的经济变动》。
1895年,列宁组织“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
1898年,成立俄国社会民主共党。
1900年,流亡海外的列宁创办了《火星报》,为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这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克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形成的标志)
1917年11月,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1924年1月21日,列宁在戈尔基村去世,终年53岁。
1900:《火星报》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三)内容
马克思主义 列宁主义 关系
继
承
与
发
展
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社会主义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的国家实现
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一环。
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且几个国家同时发生才能成功。
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四)意义
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20世纪俄国和世界革命进程中发挥了巨大而深远的指导作用。
列宁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二、新纪元——十月革命的胜利
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作为协约国一方参战,在战争中俄军伤亡和被俘的人员超过了170万。1916年底,前线俄国装备困难,有20多万士兵连步枪都没有。1917年,全国男性劳动力中已有1500万人(近一半)被强迫入伍,造成粮食供应紧张,饥饿席卷全国,首都彼得格勒的存粮只够维持一个月。沙皇政府在战场上频吃败仗,国内危机四伏。
“假如没有战争,俄国也许几年甚至几十年内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
——列宁
战争期间工人的罢工情况:
时间 罢工次数 参加人数
1914.8—12月 68次 3.5万
1915 1000次 54万
1916 1507次 100万
(一)十月革命的背景
思考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俄国爆发十月革命的背景。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思考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俄国爆发十月革命的背景。
内因:经济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但仍落后于西欧国家。
政治上:沙皇专制统治却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阶级上: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成熟——布尔什维克党,有杰出的革命领袖列宁,广大贫苦农民成为革命的同盟军。
理论上:有成熟的革命理论——列宁主义。
外因:一战激化了俄国的国内矛盾,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二)十月革命的过程
1917年3月
(俄历2月)
1917年4月
1917年7月
1917年11月
(俄历10月)
四月提纲指方向
七月流血抛幻想
十月革命现曙光
二月革命倒沙皇
列宁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
1917年11月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夺取政权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二月革命后俄国的实际权力仍然掌握在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
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举行游行示威,要求“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临时政府镇压示威群众,公开反对革命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二月革命倒沙皇:
1917年3月8日(俄历2月23日)是“三八”国际妇女节,彼得格勒男女工人举行罢工和游行,拉开了二月革命的序幕。 3月15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组成,沙皇专制统治被推翻。
(1)背景:
(2)经过:
(3)结果:
(4)性质:
工人士兵
代表苏维埃
资产阶级
临时政府
&
a.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
b.形成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人民大众与沙皇矛盾激化,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军的失利使沙皇政府陷入困境,国内危机加剧,“和平、面包和土地”成为民众的迫切要求。
3月8日工人举行示威游行;3月10日政治总罢工;3月12日,起义工人得到军队支持;3月15日,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2.四月提纲指方向:
(1)背景:
推翻了沙皇专制,建立共和国。形成两个政权并存: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权:进行了一些改革;
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没有满足人民群众对“和平、面包和土地”的要求;镇压人民的反抗。
(3)意义:
《四月提纲》成为布尔什维克党的纲领,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希望和平过渡);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2)内容:
1917年4月,列宁从瑞士回到彼得格勒,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并亲自领导了组织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斗争;实行土地改革;并提出退出战争。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3.七月流血抛幻想:
1917年7月,俄军在前线惨败,引发国内50万彼得格勒工人士兵示威游行,要求“全部政权归苏维埃”,退出一战。临时政府出动军队血腥镇压,公开反对革命。
(1)概况:
布尔什维克党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二月革命时,俄国资本主义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1.2亿多人口中,农民有近1亿,工人阶级只有300多万,布尔什维克党员只有1万多,进行社会主义的客观条件还不成熟。因此,列宁认为,当前的任务不是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而是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解决俄国人民渴望得到实现的切身利益问题。
(2)结果:
(3)对策:
两个政权并存地局面结束;
由和平夺权到暴力夺权。
1917年7月17日,临时政府镇压示威群众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4.十月革命现曙光:
“最后的关头来临,与其说是夺权,倒不如说布尔什维克把现成权力捡起来更为贴切……临时政府仿佛一下子便消失得无影无踪,连半个留守抵抗的人也没有。
---[英]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1)夺取政权: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革命武装占领冬宫,推翻临时政府;其他地区起义相继成功。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推翻临时政府,成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这次大会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1917.11.7--9)
①内容:
领域 目的 具体措施
政治
经济
外交
②意义:
大会表明了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诞生。
(2)巩固政权:
掌握政权
(最核心)
建立经济基础
(最根本)
恢复和平环境
(最迫切)
a.颁布《告工人、士兵、农民书》,宣告新政权的建立 (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b.选举成立新的政府---人民委员会(实现人民民主)。
颁布《土地法令》(消灭剥削:封建----国有,属于民主革命)
颁布《和平法令》退出战争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革命性质
打击对象
革命力量
结 果
两者联系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沙皇专制统治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资产阶级参加,并起到积极作用
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紧密相连,形成了急剧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请就以下方面比较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思考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俄国十月革命的特征:
①革命方式:
由设想和平夺权到暴力革命的形式;
②革命道路:
走以城市中心的革命道路(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大到中小城市和农村的道路)
③革命阶段:
经历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紧密相连不同性质的阶段
④理论角度:
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可以在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中首先夺得政权的学说
(三)十月革命的特征和意义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3.革命意义
材料一: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使占俄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工人和农民第一次摆脱被奴役被剥削地位,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人。 ——《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苏联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过程,开创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模式,开辟出一条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大国崛起》
(1)对俄国:
材料三:俄国经济实力变化
①改变了俄国历史的发展方向,使俄国走上了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
②开启了俄国的现代化强国进程。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主要社会主义国家建立时间
(2)对世界: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中国的也帮助了全世界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从1918-1923年在欧洲一些国家发生了无产阶级革命风暴……在东方,促进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从1918年-1923年间,中国、朝鲜、蒙古、越南、印度、印尼、土耳其、伊朗等国都兴起了规模空前、声势浩大的以反帝反封建为目标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 ——赵曜《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1)建立了人类历史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
(2)实现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3)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4)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动其传播与影响力扩大。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三、新探索——社会主义的实践
前提:生产力高度发达
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
列宁的思考:“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
——《苏联的共产主义》
马克思构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18-1924)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材料一: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革命诗人杰米扬·别德内依
材料二:苏维埃政权管辖的地区燃料、原料和粮食供应极其困难,40%的工厂停产,红军战士和城市居民也面临着断粮的危险。苏维埃政权经受着严峻考验。
——《大国崛起》
国外武装干涉
国内反革命叛乱
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领域
农业
工业
贸易
分配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余粮收集制
大中小企业国有化
取消自由贸易
普遍义务劳动制
不劳动者不得食
公有制
计划经济
按劳分配
损害了农民利益
(3)内容
(2)目的
把有限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胜利。
(4)特点:
利用军事、行政手段干预经济,否定商品货币关系;
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色。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920年的耕地面积,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相比,减少7%,谷物产量为战前的54%,棉花产量为6%,甜菜产量为8%。
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
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
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和猪肉。
1921年春,在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发生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更严重的是。2月28日发生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他们抛出了“贸易自由”、“拥护不要共产党人参加的苏维埃”。叛乱的水兵大多来自农村,反映了农民是何等的不满。
——周尚文《苏联兴亡史》
(积极)最大限度的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政权。
(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了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4)影响
实质: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运用军事、行政手段控制社会经济,进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2.新经济政策
(1)背景:
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
战争的破坏;自然灾害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误
苏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经济危机)
工人、士兵、农民不满
苏维埃政权又面临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2)内容:
项目 内 容 特 点
农业
工业
贸易
分配
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支配,减轻了农民负担,缓解了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
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在一定限度内恢复发展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
由产品交换为允许自由贸易
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提高了工人工作的积极性
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
(3)目的:
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进而使社会主义具有资本主义成分,巩固政权,最终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4)实质: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913年—1926年苏俄的工业生产情况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1926年
总产值(亿卢布) 102.51 14.10 77.39 110.83
产值指数 100 13.8 15.5 108.1
经济:
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为实现工业化打下基础
政治:
克服了国内的政治危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理论:
是列宁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找到了一条适合俄国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4)影响: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区别
名称 背景 目的 内容 特点 效果
战时共产主义 国内战争时期;国内被推翻的地主资产阶级叛乱,国外协约国武装干涉,苏维埃政权形式险恶。 ①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打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②后来以此向社会主义过渡 ①农业:余粮收集制②工业:企业国有化③流通:取消自由贸易④分配:实物平均配给制⑤其他:劳动义务制 实行国家对国民经济的高度集中计划管理,排斥商品市场和资本主义 ①为战胜敌人提供了保障,使苏维埃政权在经济上站稳了脚跟;②战后继续实施却加重了国内的经济政治危机
新经济政策 战后经济恢复时期;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①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发展生产,②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①农业:固定粮食税②工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租让,租赁)③商业:实行自由贸易④分配:按劳分配的工资制 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恢复商品市场和资本主义 ①促使经济很快走出困境,为国家工业化奠定基础②使工农联盟得到巩固,有效地巩固了苏维埃政权③列宁找到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正确途径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俄国简史
①1917年二月革命之前:沙俄(沙皇俄国)时期;
②1917年二月革命之后(3-11月):两个政权并存时期: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实权)和工兵代表苏维埃;
③1917年十月革命后(11月)~1922年(12月):苏俄(苏维埃俄国)时期;
④1922年11月~1991年12月: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时期;
⑤1991年12月:苏联解体为十五个共和国,
由俄罗斯(全称“俄罗斯联邦”,简称俄罗斯或俄国,政体:资产阶级总统制共和制)继承前苏联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3.苏联的成立:1922年
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成立,最初只有4个加盟共和国,到1940年最终形成了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领土面积世界第一的大国,1991年12月25日解体。
1924年列宁逝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接力棒交到了斯大林手中。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二)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1924-1937)——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材料一:此时的苏联处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无援,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
材料二:俄国是一个有370年沙皇专制统治传统的国家,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议会制度,没有民主共和国的传统。文盲占总人数的80%,群众中有一种十分浓厚的、落后的小农思想,骨子里有着很深厚的尊君意识,这股庞大的力量足以营造一个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孙立国《新世纪以来中国对“斯大林模式”研究综述》
1.背景
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和战争威胁;
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斯大林的个人因素等。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
——《世界历史》
(1)社会主义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
斯大林认为:粮食总产量的80%是来自落后的小农经济,其产品的85%留供自家消费,商品率极低。在这种情况下,要解决“市场供应”问题,是不可能的。斯大林认为,落后的小农经济正在拖国家工业化的后腿。
——吴于廑《世界现代史》
(2)农业集体化满足了工业化需要,但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2.建立
在斯大林领导下,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两个“五年计划”(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正式形成。
形成过程: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材料一:在处于资本主义包围的形势下,工业化首先应当理解为发展我国的重工业,否则,就谈不到保证我国在经济上的独立。 ——《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斯大林认为,改变农业落后的出路就在于把分散的小农户转变为以公共耕种制为基础的联合起来的大农庄,就在于转变到以高度的新技术为基础的集体耕作制。 ——《世界现代史》
3.基本特征:
(1)经济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①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
③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④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2)政治上: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权力高度集中
(3)思想文化:行政干预手段管理学术文化;个人崇拜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4.内容
(1)社会主义工业化
目的:
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方针:
1925年12月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提出
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轻工业提供资金
进程及成就:
名 称 时 间 主 要 成 就
一五计划 1928年-1932年 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二五计划 1933年-1937年 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三五计划 1938年起实施 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评价:
积极作用:
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工业化”标,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
苏联在很短时间内从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为世界工业强国,令世界瞩目(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频发(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消极作用:
斯大林模式长期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地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片面的经济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2)农业集体化运动
原因:
十月革命后农业落后,为实现农业的社会化大生产和引导众多的农业小生产者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由于工业化高速发展,农业不能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目的:
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根本)
克服粮食收购危机,配合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直接)
方针:
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
过程:
1929年底 开始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掀起高潮
1930年 整顿、发展
1932年 富农被作为一个阶级消灭
1937年 农业集体化完成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材料一:实现农业集体化以后,苏联政府采取提高工业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的办法,要农民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据统计……从农民手中拿走的粮食,约占其收获量的40%,而粮食收购价远低于生产成本。……一五计划期间,通过这些办法从农民手中得到的资金,在工业化资金中约占1/3。
材料二: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三: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牛减少了3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
评价:
积极方面:
①是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一次尝试,促进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②也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道路。
消极方面:
①与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挫伤农民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
②从长远看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材料一 人类社会自此有了两种现代化途径,即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途径和以斯大林模式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途径。前者走的是轻工业先行,通过市场调节经济生活的道路,……后者走的是重工业先行的道路,中央政府通过强有力的计划手段对包括经济活动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进行全面干预 ——沈宗武《斯大林模式的现代省思 》
材料二 1941年,希特勒发动袭击后,苏联只用了8天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入伍,仅用4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不可否认,斯大林模式是落后国家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普遍有效的“后发先进”的现代化模式。苏联实行这一模式后,以10多年时间就初步实现了经济上的现代化,……凭借这一成就,苏联模式在当时对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很长时期内,斯大林模式被很多落后国家的人民当做振兴国家和民族的样板。 ——陈怡《斯大林模式与执政党的现代化》
材料四 在列宁格勒生产一粒纽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五 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稞麦,每千克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
——徐天新《平等、强国的理想与苏联的实践 》
丘吉尔评价斯大林: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但也有人说,他是苏联解体的罪魁祸首。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苏联模式?
思考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丘吉尔评价斯大林: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但也有人说,他是苏联解体的罪魁祸首。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苏联模式?
思考
积极作用:
1、在较短时间里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了工业化,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大危机形成鲜明对比;
2、开创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
3、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消极作用
1、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发展不平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2、农业集体化中采取强制手段,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3、企业缺乏自主性和积极性,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体制日益僵化。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肩负的
责任
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最高水平……他们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苏联的探索之路,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哪些启示?大道行思,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终极目的到底为了什么?
思考
(1)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建立,都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
(2)必须与本国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必须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进行调整 。
(3)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手段。
(4)要使轻重工业和农业比例协调发展;
(5)要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答案】A
【解析】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反映的是国内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到人民内部的矛盾,A项正确;消失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阶级基础并没有变化,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有待突破,排除D项。故选A项。
1.(2021·天津高考)1918~1921年,为了保卫和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的工农联盟,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军事联盟和新经济政策时期的经济联盟两个阶段。这说明苏维埃俄国( )
A.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B.意识形态对立正在消失
C.政权拥有新的阶级基础
D.建设道路探索有待突破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答案】A
【解析】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苏联大力发展中等技术教育,成立工衣速成班,招收未受过中等教育的工人和青年农民。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做法是为了适应苏联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为工业化培养人才,故A正确;B项错在普及”,故错误;随着1924年列宁的逝世和斯大林的上台,新经济政策被慢慢废除,故C错误;冲破西方技术封锁不是其目的,故D错误。
2.(2021·广东高考)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苏联大力发展中等技术教育,到1927年俄罗斯联邦就有672所中等技术学校。此外还成立工农速成班,招收未受过中等教育的工人和青年农民。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适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B.促进中等技术教育普及
C.完善新经济政策
D.冲破西方技术封锁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答案】B
【解析】从表格中拖拉机数量和参加农业集体组织农户占全国农户比例可以看出,当时苏联正在开展农业集体化与工业化生产,故B项正确;材料看不出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A;不平稳看不出,排除C;材料不能体现二者的关系,排除D。
3.(2021·山东高考)如表为1928年、1932年和1937年苏联拖拉机数量与农业集体化发展状况统计表。它反映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是(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同时并举
C.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
D.农业集体化滞后制约工业化发展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列宁主义的形成
十月革命的胜利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背景
过程:创办《火星报》、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
主要内容
评价
背景:1917年俄国重要革命事件
进程:占领冬宫、建立政权
历史意义
【比较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918-1924)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目的、重要措施、评价
新经济政策:背景、主要措施、评价
苏联的成立
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1928-1937)
斯大林时期的建设成就
苏联模式的形成:政治、经济
苏联模式的评价:积极、消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