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7《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案(2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12 09:32: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突兀、森郁、明艳、蜿蜒、聚拢”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游览的经过和沿途所见所闻,感受双龙洞的神奇景象。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按照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游览的经过和沿途所见所闻。
2.感受双龙洞的神奇景象。
三、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按照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及有关双龙洞的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有许多值得一游的名山秀水。说说看,你们都去过哪些名山大川呀?今天,我们就随着叶圣陶老先生去游览一下浙江的金华双龙洞。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质疑:本文是游记,游记的要点是什么?所到的地方是哪里?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些景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教师归纳梳理,准备交流讨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正音。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归纳梳理,准备交流讨论。
2.默读课文,标出课文写了哪些景物?学生交流讨论:作者游览的地点是金华的双龙洞。本文是按游览的顺序写的,写了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等处的景物。
3.课件出示本课的生字新词,指名认读,解释。重点指导“蜿蜒”等词的意思。再读课文,解决预习中的问题,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归纳梳理,准备交流讨论。
4.再读课文,解决预习中的问题,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归纳梳理,准备交流讨论。
5.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作者游览的经过和沿途所见所闻。学生交流讨论:作者先游览金华的双龙洞,然后来到洞口,又游览外洞、孔隙和内洞。在游览过程中,作者观察细致,描述生动具体,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通过学习本课我们不仅了解了金华双龙洞的神奇美丽景色,而且也学习了作者在记叙游览过程时按照顺序有条理地叙述事物的方法。在今后的写作中我们要学习这种写法。
6.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不仅领略了双龙洞的神奇美丽的景色而且学习了游记的写法。我们在平时写作文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写清楚游览的过程。
(三)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优美的词句。
2.选择你喜欢的一段写一写读后感或游记。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一)指名朗读课文,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二)教师导语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记叙顺序和作者在游览双龙洞时所看到的景物。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课文,理解作者在描绘景物时用词的精妙,进一步感受双龙洞的神奇美丽景色。
二、精读课文,品词析句
(一)学习第一段。
学生自由朗读第一段。思考:作者是怎样从北京出发去金华的?为什么选择“金华”作为旅游的目的地?学生交流讨论:作者选择了旅游的“第一站”是金华,是因为金华的双龙洞是一处有名的风景点。
(二)学习第二段。
学生自由朗读第二段。思考:作者是怎样由金华城内来到双龙洞的?沿途所见景物有哪些?学生交流讨论:沿途作者看到了“一片葱绿”的山林,“不时有薄薄的云雾慢慢飘过”的山顶和山下景物。“突兀森郁”的山峰。这些都是作者从远处宏观来描绘的。近处的岩洞洞口和外洞则是作者亲眼目睹的景象。学生看图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洞口和外洞的景象。教师总结:洞口高而宽,外洞宽敞明亮。
(三)学习第三段。
指名朗读第三段。思考:外洞与内洞之间是怎样连接的?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其间经过一个怎样的“孔隙”?学生交流讨论:外洞与内洞之间是由一座石桥和一个“孔隙”连接的。作者是仰卧在小船里由工人拉船进入内洞的。孔隙虽窄,但有梯子船可通,所以人还能安全通过。教师可结合课文具体内容引导学生学习这一部分。首先让学生明确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孔隙”的窄小。然后让学生找出描写孔隙窄小的句子读一读,如,“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外边的拉另一头绳子,船就出来。”又如,“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前一句用一个问号设下悬念,后一句用感叹号强调孔隙的小。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作者通过孔隙时的感受的句子读一读,如,“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最后教师总结:这段文字抓住了孔隙“窄小”的特点进行了具体叙述,并写了作者通过孔隙时的真实感受。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假如你当时也在现场,你会看到怎样的情景?让学生动笔写一段话描述这个场面。学生交流讨论。请2~3名学生读一读他们所写的场面。教师总结:同学们都展开了想象的翅膀,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非常生动具体。想一想:作者在过孔隙时心情怎样?在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并试着表演一下这一过程以增强感受。
(四)学习第四段。
学生自由朗读第四段。思考:作者游完了孔隙来到了内洞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交流讨论:作者在游完孔隙来到内洞后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然后观赏了姿态各异的石钟乳和石笋,最后听了一声声的赞叹声。教师总结:同学们再读读这部分内容,体会体会双龙洞的神奇美丽景色以及作者用词造句的精妙之处。学生自由朗读后交流讨论:在内洞中观赏到的石钟乳和石笋构成了神奇美丽的景观:“黄龙吐水”“壁虎爬壁”。“泉水流经的‘银雨’和‘晴雪’两处景观像巧妙的灯光熠熠生辉光彩夺目。”这里作者展开想象的翅膀将静态的石钟乳和石笋描写的生动形象栩栩如生。此外作者还通过听到的游客们的赞叹声来侧面烘托内洞景色的神奇美丽。在这一部分中作者用词准确传神如,“蜿蜒”“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等词准确地描绘了双龙和石钟乳石笋的特点,“昏暗”“闪烁”“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等词准确地描绘了内洞景物的特点
三、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在双龙洞的游览过程中,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你从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变化?学生交流讨论:在游览双龙洞的过程中,作者的心情一直在变化。从一开始的“眼前昏暗”,到“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再到“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最后被“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所震撼,作者用生动细腻的语言展现了游览过程中的情感变化。
四、回顾全文,总结提升
通过学习本文,我们不仅了解了双龙洞的神奇美丽景色,而且也学习了游记的写法。在写作中我们要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叙述事物的方法,同时也要学习作者用词准确优美的写法。在今后的写作中,我们要善于观察和体验生活,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生动具体的描述。
五、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优美的语句并背诵下来。
2.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篇游记,记录你的一次旅行经历。注意要按照游览的顺序写清楚事物的特点和自己的感受。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双龙洞的神奇美丽景色,而且也学习了游记的写法。我们要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叙述事物的方法,同时也要学习作者用词准确优美的写法。在今后的写作中,我们要善于观察和体验生活,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生动具体的描述。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双龙洞的神奇美丽景色以及作者用词造句的精妙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讨论式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我也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他们在自由朗读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情感体验,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我也会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