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十校联盟”高一期末模拟考试历史科目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记载,厉王虐,国人谤王。王怒,得卫巫(卫国的巫师),使(巫师)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召公曰:“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王不听,三年,乃流王于彘(地名)。这说明当时
A.国人通过舆论影响朝政 B.高度集中的权力受到挑战
C.宗法制分封制走向解体 D.原始民主传统可制约君主
2.战国时期,通过游说自荐而成为高官者不胜枚举,比如:商鞅游说秦孝公,行变法而主秦政;邹忌以鼓琴说齐威王以治国之道,“三月而受相印”;虞卿说赵孝成王,“一见赐黄金百镒,白璧一双;再见为赵上卿”;苏秦、张仪纵横游说,兼任数国卿相。这一现象
A.推动法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 B.冲击了贵族政治
C.促进了私学兴起 D.标志官僚政治得以正式确立
3.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佛教道家盛行。
人物 主张
葛洪 “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
慧远 “是故悦释迦之风者辄先奉亲而敬君,变俗投簪者,必待命而顺动,若君亲有疑则退求其志,以俟同悟。”
材料中二人主张反映出
A.佛、道挑战儒学吸收儒学内容 B.佛、道挑战儒学正统地位
C.佛教吸收儒学内容逐渐本土化 D.儒、释、道“三教合归儒”
4.唐代,饮茶、品茶之风在全国范围内盛行,元稹曾作宝塔诗赞道: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麴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饮茶的盛行反映了
A.佛教文化的主流地位 B.文人意趣与精神追求
C.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D.丝绸之路的贸易兴旺
5.南宋学者叶适《水心别集》中指出:“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以下结论最能体现叶适观点的是
A.宋代崇文抑武导致边防危机 B.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与安定
C.“柔”是指文官统军 D.宋代加强中央集权
6.图1是中国北方与南方历代人才比重变化趋势图。该趋势
图1
A.体现了南方文化知识普及程度高 B.反映了文化轴心与政治中心趋同
C.表明人才比重失衡贯穿始终 D.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7.明朝建立之初,蒙元军队退守蒙古,这严重影响着明王朝的国家安全。面对倭寇的侵扰,明王朝并无多余的精力应对。对此,朱元璋只能通过一系列的禁海措施,以削弱倭寇的实力。这反映出明初
A.国家主权遭到殖民者侵犯 B.国家战略中心在内陆边疆
C.禁海政策导致倭寇犯边 D.统治者的海洋意识浓厚
8.从康熙朝开始,清廷建立了“密折奏事”的制度。到了雍正朝,更规定科道等官 (中级官员)每天一人以密折轮流奏事,事无大小,都可照实奏告,即使没有什么事可说,也须说明为什么没有事可说。密折的内容主要是各地粮价、雨水、收成、民间舆论、官员的清贪。据此说明密折制度
A.降低了行政决策的效率 B.反映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突出
C.益于皇帝治理国家决策的制定 D.影响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9.晚清时期,常关、海关、厘金局三者业务范围变化示意图(图2)如下:
这一变化过程表明
A.地方财政收入日益减少 B.列强资本输出缓慢增加
C.税收机构重叠影响行政效率 D.清政府财政自主权逐步削弱
10.秦汉时期,“中国”一词开始代表中央集权制的统一国家。晚清时期,严复指出:“国家为有机体, 斯其演进之事,与生物同。”并将“新”字与“中国”一词相结合,立宪、共和一度成为不同群体的“新中国”理想。这一变化不是因为
A.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已被推翻 B.西方近代民族国家观念影响
C.维新运动兴起和新思想传播 D.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11.1917年,以先秦到清代的中国学术思想发展脉络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文录》成为北大预科国文课程中的重要部分。1919年后,课程更名为“国故论著集要”,钱玄同在《学术文录上编叙目》中梳理并重估了古代学术思想,以科学、辩证的角度重申国学之“自由”“平等”“民生”思想的要义。这些做法旨在
A.促进近代民族意识的产生 B.走上社会主义的救国道路
C.从传统文化找寻济世良策 D.回归传统家国情怀的教育
12.《中华民国史》记载:“国内工商业经济困难,每苦于周转不灵,有待金融界之放款。但金融界因本身资力不厚,虽愿放款而效果不佳。财政部有鉴于此,决定充实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资本,作为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一种。”国民政府的这一举措旨在
A.加快工商业的发展 B.发展官僚资本主义
C.聚敛巨额资本财富 D.强化经济管理职能
13.1945年11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创办《经济周报》并刊登了一系列文章。据表2可知,中国共产党
表2
时期 核心内容 代表文章
1945年底 全面客观盘点当时中国经济建设的状况,提出对症下药的智慧之策,响应和平建国号召。 《今后中国经济建设之展望》 《略论当前中国的经济危机及其对策》
1947年初 以学术研究方式,阐释怎样研究和应对中国的经济问题,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资本论勘误》 《经济常识的研究方法》
1949年7月 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城市经济政策,消除民族资产阶级和中小工商业者的种种顾虑。 《如何处理城市经济》 《试论今后的贸易管理》
A.重视经济与军事相结合 B.争取各民主党派支持
C.注重斗争策略的灵活性 D.宣传新民主主义政策
14.建国后毛泽东同志曾说:“我们的经济政策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叫作‘四面八方’。什么叫‘四面八方’?‘四面’即公私、劳资、城乡、内外。其中每一面都包括两方,所以合起来就是‘四面八方’……我们的经济政策就是要处理好‘四面八方’的关系,实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这一政策的推行有利于我国
A.恢复面临崩溃的国民经济 B.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开展
C.尽快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国 D.完成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
15.1902年梁启超撰写科幻小说《新中国未来记》,铺陈了对60年后“上海世博会”的设想:“那时我国决议在上海开设大博览会……连江北,连吴淞口,连崇明区,都变作博览会场了。”2010年5月1日,上海世界博览会正式开幕,中华民族的百年世博梦想变成了现实。这一过程折射了中国
A.从辛亥革命到社会主义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巨变
B.从闭关锁国到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重大转型
C.从救亡图存到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艰辛历程
D.从半殖民地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嬗变
16.2022年12月,中国与沙特联合举办“中国——阿拉伯国家”“中国——海合会”“中国——沙特”元首“三环峰会”。2023年2月,伊朗总统莱希访华,3月10日,中国成功协调伊朗和沙特两国达成北京协议,宣布沙伊双方同意恢复外交关系,开展各领域合作。材料表明
A.中、沙、伊三国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
B.中国外交体现了“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理念
C.中国倡导全球安全倡议,重视发展与周边的关系
D.古代中国与伊朗、阿拉伯地区有密切的文化交流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材料一
周代,饮食行为被纳入“礼”的范畴。君臣宴乐之时,按照不同等级、身份配置不同的餐具以及餐食, 一人一案,跪坐而食。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民族交融,给中原传统的礼制带来了冲击。
材料二
唐代,中原地区传统的低矮餐案逐渐被北方游牧地区更为舒适、便捷的高足桌椅取代, 传统的跪姿习惯也逐步变成了更舒适的垂足而坐。以文人士大夫为代表的新兴社会力量,不拘一格,敢于挑战传统礼制,在饮食生活上饮宴成风,聚会成群。统治阶级也推崇并引领宴会社交之风气,人们渐渐习惯于围桌而食,同桌不同器,聚食而分餐。
材料三
宋代,文人士大夫可以自由结社、朝堂论争,也可以归隐自然、追求自我。各个阶层的接触机会增多,社交活动频繁。临安等地“买卖昼夜不绝”。传统的分餐制,已不符合饮食者对美食和氛围的热切追求,也不符合经营者多元经营特色和人力物力财力的成本要求。同桌群聚,同盘而食,各取所需,满足了官场结党、商业联系、亲朋联谊等各类聚会需求。
——摘编自周扬《“分餐”与“合餐”的衍变》、陈伟明《分餐传统为何在唐宋时期发生改变》、田芬《唐朝饮食文化中“合食制”流行成因探析》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唐代与周代餐饮习俗的差异,结合所学说明差异的原因。 (12分)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宋代餐饮习俗的变化及其所反映的时代特征。(8分)
(3)为进一步深入认识周唐宋三代餐饮习俗,你认为还可以补充什么材料?各举一例说明。(6分 )
18.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 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材料二
清朝建立后,西藏先后出现蒙、藏贵族之争,准噶尔军攻占拉萨、 阿尔布巴叛乱、珠尔默特叛乱等, 雍正六年正式设立的驻藏大臣,也有被杀害的。乾隆五十七(1792年),福康安率大军入藏,在藏族人民支持下,将入侵的廓尔喀(尼泊尔)军队全部驱除出境,廓尔喀王请降。乾隆帝曾指示福康安,一定要妥立章程,以改变西藏各项制度废驰,噶伦与地方官员舞弊、擅权的状况。于是,福康安与达赖、班禅及西藏地方官员共同议定了章程。章程明确了西藏灵童转世、 军政事务等具体规定。……章程还规定, 西藏涉外事务集权于中央,统归驻藏大臣管理。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实行的民族政策。结合所学,指出唐朝为加强对西北地区管辖实施的具体措施,并归纳唐朝管理边疆的特点。(6分)
(2)结合所学,写出章程的名称及颁布意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的民族政策成功的经验。(8分)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外历史纲要》(上)目录节选
单元 主要章节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华的加剧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8课 辛亥革命 第19课 北洋军阀政府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第21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命新道路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第23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从材料中找出一条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主线,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主线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12分)郴州市“十校联盟”高一期末模拟考试历史科目
参考答案
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选项 D B A C A D B C D A C D C A C B
1、D【解析】据材料可知,周厉王为政暴虐,引发“国人暴动”,最终周厉王被流放于彘,说明原始民主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制约君主的传统,故选D项;选项与材料中的描述不符,因为民众的言论被严厉限制,并没有机会影响朝政,排除A项;西周时期,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B项;宗法制分封制走向解体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项。
2、B【解析】据材料“通过游说自荐而成为高官者不胜枚举”等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处于大变革时期,材料中商鞅、邹忌、虞卿等出身低微的人凭借才能,通过游说自荐而成为高官,冲击了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故选B项;这些游说自荐者不一定都是法家的,比如虞卿是纵横家,排除A项;春秋晚期,孔子首创私人讲学,排除C项;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排除D项。
3、A【解析】据“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忠孝和仁信属于儒家内容,但葛洪是道家人物,据此可知道家吸收了儒家思想;据“悦释迦之风者辄先奉亲而敬君”、“以俟同悟”,“奉亲”“敬君”属于儒家思想范畴,据此可知佛家思想中蕴含儒家思想,佛家吸收了儒家思想,故选A项;“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悦释迦之风者辄先奉亲而敬君”更多强调的是佛、道吸收儒学内容,排除B项;;佛教本土化指佛教适应中国内部不同地域之自然、文化、政治和经济环境,从而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题干还提及了道家吸收了儒家思想,排除C项三教合一是指儒教、释教(佛教)、道教三个教派的融合,儒、释、道“三教合归儒"是在隋朝,时间不符,排除D项。
4、C【解析】据材料“饮茶、品茶之风在全国范围内盛行”可知,茶叶是经济作物,盛行全国需要足够发达的社会经济水平的支持,故选C项;从诗中可以推测僧人对饮茶流行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不能说明佛教文化占据主流地位,且该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文人意趣可以促进茶叶在小范围内流行,但在全国流行不是文人意趣就能造就的局面,排除B项;丝绸之路沟通中西,而茶叶主要产自中国,与材料现象无关,排除D项。
5、A【解析】“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说明叶适认为宋代过度加强中央集权导致边防危机出现,无法有效应对周边少数民族的侵扰,故选A项;B项概括较为片面,无法说明“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排除B项;C项概括较为片面,无法说明“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排除C项;D项概括较为片面,无法说明“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排除D项。
6、D【解析】由材料信息北宋以前,北方人才占据优势,北宋以后,南方人才所占比重持续上升,并超过北方人才所占比重,结合两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并逐步超过北方,因此这一趋势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故选D项;材料反映出南方文化的发展,“普及”不符合封建社会史实,排除A项;明清时期政治中心在北方,但南方文人依然超过北方,“趋同”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人才比重在北宋时期达到平衡点,排除C项。
7、B【解析】材料提及面对蒙元军队、倭寇的威胁,朱元璋“只能通过一系列的禁海措施,以削弱倭寇的实力”,而将主要精力对付蒙古,可见明朝初年以内陆边疆为战略重心,故选B项;“遭到殖民者侵犯”不合时空,中国主权遭到殖民者侵犯在新航路开辟后,排除A项;“导致倭寇犯边”因果倒置,应为倭寇犯边引起海禁政策,排除C项;“浓厚”不合史实,应为“淡薄”,排除D项。
8、C【解析】密折奏事常态化、规范化且奏事的内容涉及面相当广泛,这反映出皇上意在通过密折制度了解社会情况,有益于避免决策的盲目性,故选C项;密折奏事与行政效率无关,排除A项;清朝时已不存在宰相,排除B项;材料是加强君主专制而不是中央集权,排除D项。
9、D【解析】据图2可知,19世纪50年代以来,常关、海关、厘金局三者的业务范围出现了重叠,特别是在19世纪90年代,被列强控制的海关管理权也管理了一部分厘金局和常关的税收权力,这表明清政府财政自主权逐步削弱,故选D项;图2反映的是税收机构的业务范围变化,不能看出税收的实际数目,不能得出地方财政收入日益减少的结论,排除A项;常关、海关、厘金局的税收是关于商品贸易的,与资本输出无关,排除B项;19世纪70年代以来的税收机构重叠,体现的是地方和海关的税收机构侵占了清政府的税收权,与效率无关,排除C项。
10、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严复是维新派的代表,反对暴力革命,主张在维护清政府统治的前提下通过变法改革走上君主立宪制,而选项中推翻帝制是辛亥革命的结果,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国家为有机体, 斯其演进之事,与生物同”体现了鲜明的民族国家意识,体现了西方近代民族国家观念影响,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严复是维新派的代表,“立宪、共和一度成为不同群体的‘新中国’理想”体现了维新运动对严复新型国家观念的影响,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近代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激发了国人的国家意识,以严复为代表的进步知识分子渴望新中国的建立,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1、C【解析】据题干“以先秦到清代的中国学术思想发展脉络为主要内容”“重申国学之‘自由’‘平等’‘民生’思想的要义”等内容可知,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钱玄同等人主张从传统文化方面吸取现代价值,试图从传统文化中寻求济世良策,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之后,近代民族意识开始产生,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在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在20世纪初,先进的中国人以“救亡图存”为主要任务,而不是要“回归传统教育”,排除D项。
12、D【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鉴于国内工商业经济困难的情况,国民政府财政部决定充实三大银行资本,通过银行对工商业发展实现调控,其目的是为了强化政府对经济进行管理的职能,故选D项;据材料可知,国民政府施行这一举措,有利于工商业的加快发展,是其影响而非目的,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三大银行的资本用于改善国内商业经济困难的局面,而发展官僚资本主义会加剧国内工商业经济困难的程度,排除B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国民政府为发展经济,巩固统治而发起的一场全国性的物质建设运动;国民政府充实三大银行的资本也是为了调控经济,并非聚敛巨额资本财富,排除C项。
13、C【解析】由材料信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共产党主张和平建国方针,顺应了民心,1947年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有助于解放战争的胜利,1949年7月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共产党主张联合各阶级共同参与建设新中国,可知1945—1949年间,中国共产党斗争策略的灵活性,故选C项;“1947年以学术研究方式,阐释怎样研究和应对中国的经济问题”可知1947年的内容与军事斗争无关,排除A项;材料是共产党在《经济周报》上刊登的一系列文章,并未涉及对民主党派的态度,排除B项;新民主主义政策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政策,材料并未涉及文化上废除封建买办文化,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文化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
14、A【解析】由材料“实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允许私有制存在,仍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经济措施,这有利于恢复崩溃的国民经济,故选A项;1953年开始社会主义改造,排除B项;1953—1957年的一五计划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且材料并不涉及工业化建设,排除C项;国民经济的调整是在20世纪60年代,排除D项。
15、C【解析】由材料“科幻小说《新中国未来记》”“中华民族的百年世博梦想变成了现实”可知1902年梁启超通过科幻小说的形式设想上海世博会的召开,反映了梁启超在民族危机下对民族独立的追求,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思想,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民族独立,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2010年上海世博会召开,体现出从救亡图存到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艰辛历程,故选C项;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项;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实行闭关锁国,1902年中国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再是闭关锁国,排除B项;材料是梁启超在民族危机加深背景下对上海世博会的幻想,并未提及当时半殖民的社会性质,排除D项。
16、B【解析】据材料“2023年......开展各领域合作”等信息分析可知,中国积极倡导与伊朗和沙特发展外交关系,体现了“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理念,故选B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和伊朗、沙特的外交关系,不能看出中、沙、伊三国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排除A项;伊朗和沙特并非中国周边国家,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现代中国外交关系的发展,不涉及古代,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26分)
(1)差异:餐桌:周代——低矮餐案;唐代——高足桌椅;(2分)
形式:周代——分案分餐,跪坐,礼仪严格;(2分,写到两点给2分)
唐代——同桌分餐,垂足而坐,相对自由;(2分,写到两点给2分)
原因:魏晋以来,民族交融加强,冲击了传统礼制;唐代科举制推动文人士大夫阶层壮大;唐代民族、对外交往的兴盛,使饮食种类更加多样,饮食习俗发生变化;统治者引领餐饮新风尚;社会经济繁荣促进饮食习惯变化。(每点2分,写到三点给6分)
(2)变化:宋代从同桌分餐到同桌合食。(2分)
时代特征:政治上崇文抑武;经济上坊市制度瓦解、商品经济繁荣、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兴起;社会领域门第观念淡化、社会身份趋于平等。(政治、经济、社会每点2分,写到三点给6分)
(3)言之成理即可得分,举例加说明,三个时期各2分,共6分。
18、【答案】(14 分)
(1)开明(团结、友好、平等)的民族政策。(2分)设立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2 分)
特点:因俗而治;恩威并施。(任意 1 点得 2 分)
(2)1793 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 分)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2 分)
经验:①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②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宗教信仰;③优待各族上层分子,保证了局势的稳定。(任意 2 点得 4 分)
19【答案】(12分)
【示例】
主线:近代以来为挽救民族危亡各阶级不断探索国家出路。(2分)
阐述: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为挽救民族危亡各阶级进行了不懈探索。19世纪6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以“中体西用”思想为指导开展了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闸门,但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甲午战败后,向西方学习转向制度层面,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提出了不同的政治主张。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辛亥革命的局限在于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经过28年的艰苦斗争终于建立了新中国,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8分)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探索史。事实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