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区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考试
高二年级语文参考答案
B(3分)。(A选项中材料一只论及“耻辱观”对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二者的论证基础和论证目的也不相同;C选项“从一件独立的事情很难判断出一个人的耻辱观”有误,前文为“耻辱观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反映”,因此是可以从具体事情中体现出来的;D选项“无益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原文观点不符合,原文为“有一定作用”。)
C(3分)。(C选项强加因果,是一种不合理推断。)
B(3分)。(B选项“农户错过耕种后受到羞辱”的例子是为了论证外在威压性因素使人们产生羞耻。)
材料二采取了层进式(递进式)论证结构。围绕耻辱观教育的核心问题展开:①提出问题:耻辱观及耻辱观教育是什么;②分析问题:指出当今耻辱观教育的困境;③解决问题:指出开展耻辱观教育的两条路径。(答出论证结构给1分,后三点每点1分,共4分。)
①结论的不同: 材料一强调耻辱感是一种内省与自律;材料二认为耻辱感既包括自我约束的心理状态和内在情感,也包括利用外在的威压性因素所产生的的羞愧心理;
②论证方法的不同:材料一从中外学者的观点对比中明确耻辱感;材料二引用古今词典的解释来辨析耻辱的含义。(每点3分,共6分。)
6.C(3分)。(C选项女孩子呵斥“我”,反映出百姓在与八路军战士相处时的自在,没有隔阂,也就不存在消除之说。)
7.B(3分)。(B选项,此处没有体现出乡下百姓对新鲜事物的好奇。)
8. ①使文章真实亲切,拉进了与读者的距离。“我”既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亲历者,整个故事都是“我”的回忆,让故事真实可信。
②便于抒发自己的情感。“我”被呵斥了生气,在交谈中逐渐平静下来,听说要给“我”做袜子感动,对女孩子一家的感激敬佩之情都在“我”的叙述中得以表达。(每点2分,共4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从行文结构上看:“布”贯穿全文,文中的主要情节都围绕“布”展开。从买布,到用布做袜子再到女孩子学会织布,最后女孩子的爹要用布做国旗均围绕“布”展开。(或答成“首尾呼应,结构完整。文章由买布引发回忆,又由买布收束全文,升华主旨”也可得分)
②从人物形象塑造上看:用纺线半年换的布给“我”做袜子,后来要求买织布机,学会织布,突出了女孩子的率真质朴、善良单纯、勤劳好学的优秀品质。
③从主旨上看:无论是解放后送给女孩子一家布,还是抗战时期女孩子用布为“我”做袜子,都反映出军民一家的鱼水深情。(每点2分,共6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CEG(3分)。
11.C(3分)。(C选项“因遗策”的“因”是沿袭之意)
12.A(3分)。(A选项 秦王没有亲自请武安君赴任,是秦王下令,武安君不肯赴任。)
13.(8分)(1)武安君死了,但是并非他的罪过,秦国人都同情他,城乡都祭祀他。(“怜”“焉”各1分,句意2分。)
(2)秦国任用白起这样的豺狼之辈,举用他们的党徒,当作鸟兽一样猎取了六国。(“徒”“爪牙”各1分,句意2分。)
14.①司马迁认为白起有军事才干、运筹帷幄、作战英勇、计谋多变(1分),又认为他嗜杀成性、居功自恃、功高盖主。(1分)②班固认为白起行狡诈之术,贪婪残暴,其结局是罪有应得。(1分)(每点1分,共3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白起,是郿地人。善于用兵,白起被晋封为武安君。昭王三十四年,白起进攻魏,俘获了多个赵、魏将领,斩敌十三万人。与赵国将领贾偃交战,把赵国两万士兵沉到黄河里。
昭王四十九年九月,秦国命令五大夫王陵攻打赵国邯郸。王陵部队损失了五个军营。秦王打算派武安君代替王陵统率部队。武安君进言道:“邯郸委实不易攻下。而且诸侯国的救兵天天都有到达的,那些诸侯国对秦国的怨恨已积存很久了。现在秦国虽然攻破了长平的赵军,可是秦军死亡的士兵也超过了一半,国内兵力空虚。远行千里越过河山去争夺别人的国都,赵军在城里应战,诸侯军在城外攻击,秦军战败是必定无疑的。这个仗不能打。”秦王下令,武安君不肯赴任;于是就派秦相应侯去请他,但武安君始终推辞不肯赴任,就称病不起。
楚国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领数十万士兵攻击秦军,秦军损失、伤亡很多。武安君说:“秦国不听我的意见,现在如何了!”秦王听到后,怒火中烧,强令武安君赴任,武安君就称病情严重。应侯又请他,仍是辞不赴任。于是就免去武安君的官爵降为士兵,让他迁到阴密。秦昭王与应侯以及群僚议论说:“让白起迁到阴密,他还流露出不服气的样子,有未尽的话。”秦王就派遣使者赐给他一把剑,令他自杀。武安君拿着剑就要自刎,说:“我对上天有什么罪过竟落得这个结果?”过了好一会儿,说:“我本来就该死。长平之战,赵国士兵投降的有几十万人,我用欺诈之术把他们全都活埋了,这足够死罪了。”就自杀。武安君死在秦昭王五十年十一月。武安君死了,但是并非他的罪过,秦国人都同情他,城乡都祭祀他。
太史公说:俗话说“尺有短的时候,寸有长的时候。”白起算计敌人能随机应变,计出不尽,奇妙多变,然而却不能对付应侯给他制造的祸患。
材料二:
像秦国凭借四代的胜利,占据黄河和高山的险要,任用白起这样的豺狼之辈,举用他们的党徒,当作鸟兽一样猎取了六国。用尽武力和奸诈,军士和人民都不归附,服兵役、劳役的人又成为仇敌,像狂风一样兴起,像云彩一样聚合,果然共同颠覆了它。这就是最末流的用兵之策。凡军队,是用来使灭亡的国家重新存在,使断绝了的后代重新接续,拯救危乱铲除祸害的。所以伊尹、吕望这样的将领,子孙都有国家,同商朝、周朝共存。到了他们的末代,随便使用狡诈之术,以贪婪残暴为快乐,为争夺城市杀人满城,争夺土地杀人遍野。孙膑、吴起、商鞅、白起之流,都是自身被诛杀在前,国家灭亡于后。报应的趋势,是各自依照类别到来的,天道就是这样啊。
D(3分)。(D选项颔联“淅淅”为拟声词,形容风声;“霏霏”形容雨纷飞的样子。颔联运用的是视听结合的手法。)
①《春夜喜雨》讴歌了春雨默默滋润万物之功,表达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从诗中的“好雨”“润物”及雨后明丽的锦官城等皆可看出。
②《雨四首》(其三)抒发诗人岁晚气力衰微,颠沛流离,归期难定的无奈与感伤。“多病”“衰容”可见其年老体衰。而岁晚“人未归”,时局“凋丧”,与友人音讯渐断等可见出其颠沛与归期难卜的伤感。(每点3分,共6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7.(1)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2)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3)含有“天下”的文言文句子均可,如: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18.① 遥不可及/难以企及 ② 因地制宜/量体裁衣 (每空1分,共2分)
19.原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专家组比作“动车医生”,将为动车检查排险比作“把脉问诊”,(1分)更好地突出了中国专家团队技术过硬的特点,和认真负责的态度。(2分)也体现了中国专家团队对中老铁路倾注了真挚的情感(2分)。 (按点给分,共5分)
20.D(3分)。(语段选句中的“个人”指的是单个人,与“群体”相对。A选项“个人”指每个人;B选项“个人”指私人的;C选项“个人”指“我”,自称;D选项“个人”与“集体”相对,指单个人。)
21. ① 人跟别人在一起时更容易笑(从后句可推出“更容易笑”)
② 但是笑具有感染性(从上文可推出转折的逻辑关系,从后句可推出笑具有感染性)
③ 笑代表着积极情绪(从后文可推出该句应统摄下文,引出下文的“积极情绪”)
(每处2分,共6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看到(另)一个人的笑容或者听到另一个人的笑声可以让观察者瞬间产生积极的情绪,且(这种)积极情绪可能会被加倍放大。(第一处语病为搭配不当,“看到”与“笑声”为动宾搭配不当,应在“看到”后加“另一个人的笑容”;第二处语病为偷换主语,原句主语为“看到或者听到另一个人的笑声”,但这句话语意上的主语应是“积极情绪”。每处修改正确得2分。)
23.写作:参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60分)
一等 【20~16分】 二等 【15~11分】 三等 【10~6分】 四等 【5~0分】
基础等级 内容 20分 符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思想基本健康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当 内容不当 思想不健康 感情虚假
表达 20分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迹工整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迹清楚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基本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
发展等级 特征 20分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略显深刻 略显丰富 略显文采 略显创意 个别语句有深意 个别例子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个别地方有深意官渡区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考试
高二年级语文试题卷
(本试卷共有23小题,共8页;考试用时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本卷为试题卷。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解题作答。答案应书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2.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只有人才具有耻辱感。现象学家舍勒很明确地认为耻辱感是人类独具的类似于自我保
护的感觉,耻辱感的产生总是伴随着一个被他称之为“转回自我”的意识现象,人的精神
总是能够使人意识到自身的现实存在与理想存在之间的距离感。“耻”作为一种道德意识
与道德潜能,从本质上说是自我将自己视为对象的自我意识,所以它有内省与自律的特点。
但有些西方汉学家却错误地认为“耻”是外在的,不像西方的“罪”那样是一种对于内在
堕落的抗拒以及自我谴责。如芬格莱特就强调“耻”虽然是一个道德概念,标识一种道德
的状况或道德的反应,但与其相应的道德关系是由“礼”所规定的地位和角色的关系,所
以他认为:“孔子关于耻的概念是一个真正的道德概念,但它更加倾向于以礼为中心的道德,
也就是传统礼仪所规定的社会行为,而不是倾向于一个人存在的内在核心一‘自我”。”
芬格莱特片面地认为“耻”作为一种道德概念是外在的,是以“礼”为中心的道德,不是
从内在“自我”转出的。他没有认识到耻辱感的本质是内省与自律,它与西方的“罪”概
念一样,同样导源于一个人存在的内在核心。耻辱关联着人的整体存在,它体现着一个人
存在于世的方式,关涉着一个人是什么样的存在以及一个人如何与他人相关的种种设想,
可以说耻辱感是道德世界最具革命性的力量。
(摘编自李富强论文中《耻与君子人格》部分)
材料二:
耻辱观渗透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既是个体道德修养的评价观念,又是社会和谐的
思想基础。那么,耻辱观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呢?从字义来看,耻在字源意义上是指屈辱、
羞愧。在古汉语中,“耻”字写作“恥”,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将之解释为“辱
也。从耳,心声。”辱意指羞耻,《说文解字》将之解释为“耻也。”简单来看,“耻”
和“辱”的字源意思相似,但细究起来,“耻”与“辱”也应有所区分。从字形来看,“耻”
是由“耳”和“止”组成的,直观的意思是听到了就要停止某种行为,表达着自我约束的
心理状态和内在情感。现代工具书《心理学大辞典》将“耻”解释为:“个体认识到自身
违反社会规范后产生的自我谴责的情感体验。”《社会心理学词典》则认为“耻”是“个
体或团体对自己不良行为进行谴责的一种道德情绪”。可见,“耻”更偏向与内在心理活
高二年级语文试题卷·第1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