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3.3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3.3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5-06-14 13:50: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节〓海洋与陆地的变迁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海陆变化和对火山、地震的认识。教材以阅读材料引出海陆变迁现象和板块运
动理论,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探究板块运动与地球海陆变化及火山、地震分布的关系,最后通
过资料收集、漫画展示及角色表演等形式,让学生认识地震灾害,掌握正确的防震避震方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 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化,包括各种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同的作用。
(2) 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能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与“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解释世界闻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3)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感知、实验、分析、归纳、表达等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注重观察、发现、分析、判断、实例检验这一学习方法的培养,实现从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读图、活动、实验等多种方式获取信息,实现从单一认知方式向多元认知方式转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海陆变迁的实例,树立海陆是不断 ( http: / / www.21cnjy.com )变化的唯物主义科学观点,并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
(2) 利用“大陆漂移假说”的创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和为探索真理而百折不挠、勇于献身的精神,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3) 利用板块运动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念。
三、教学重点
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
四、教学难点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五、教法建议
1、建议教师最好用一系列令人信服的事实证明海陆在变迁。
2、在了解地震时可通过学生角色扮演来体验地震发生时应如何自救与互救(教师可以提供多种选择),让学生真正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
六、课时安排建议:1课时
七、教学案例:
导入新课:我国地理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现岩石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为什么能够在高山之颠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呢?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同学们都各抒己见,哪些同学的观点比较准确呢?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会有一个比较一致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节《海洋与陆地的变迁》。
由学生讲述成语“沧海桑田”的故事。教师说明沧海桑田的原意就是指海陆变迁,可见,海陆的变迁早在古代就已经被人们所觉察和认识。在地球上,沧海变成桑田,桑田又变为沧海的实例有许多。
(投影几幅实例图)提问:请同学们看所显示的图,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 为什么在雄伟的喜马拉雅山上会出现海洋生物化石?
(2) 为什么在我国东部海底会出现古河流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
(3) 荷兰的围海造陆说明什么问题?
(4) 请同学们再举出一些例子说明海陆变迁。(如台湾海峡的变化;塔里木盆地的变化等)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是由于地壳的变动;我国东部海底出现人类活动的遗迹是由于海平面的升降;荷兰的围海造陆说明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海陆变迁是处在不断的变化过 ( http: / / www.21cnjy.com )程,也就是地球上海陆轮廓是不断变化的。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提问:海洋、陆地是如何变迁的?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活动”:“ 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
要求同学们观察课本图3.15“大陆漂移假说示意图 ”中南美洲、非洲凸凹部分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南美洲及非洲的轮廓的凸凹处可以吻合。
教师归纳、总结:这种现象是德国科学家魏 ( http: / / www.21cnjy.com )格纳首先看到的、发现的,他发现,如果把这两块大陆从地图上剪下来,它们就可以拼合成一个整体,而且就好像一张撕开了的报纸,拼合后印刷文字和行列也一一对应了。于是,他提出了伟大的假说──大陆漂移假说,并穷其一生,证明这一观点。
学生活动:①把学生分组,每组一套辅 ( http: / / www.21cnjy.com )助教具──七大洲的轮廓图片。
②比赛:哪一组能最快地把相吻合的大陆找到,并拼合好。
③提示学生可参照课文图3.16“大陆漂移示意图 ”,2亿年前的大陆→6500万年前的大陆→现在的大陆。
活动目的:一方面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能力,识记七大洲、四大洋。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发现的喜悦和成功来之不易。在活动中,启发学生探究发现的兴趣,进而得出结论:魏格纳的假说是有科学依据的,是可信的。
思考:究竟是什么力量在作用,使大陆漂移呢?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后,1961年和1962年,美国的迪茨和赫茨提出了“海底扩张说”。在此基础上,1968年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顺等人首创“板块构造学说”,现已成为最流行的地球科学新理论。该学说较好地解释了世界火山、地震等现象发生和分布的成因。
小组探究交流:1.读课本第42页图3.17“六大板块的划分及运动示意图”与课本第43页图3.18“世界主要火山和地震分布图”回答下题:
⑴读图2—6写出板块的名称。 A、 板块 B、 板块 C、 板块
D、 板块 E、 板块 F、 板块
⑵读图2—6填写下表
所在板块 主要大洲
亚欧板块
非洲板块
美洲板块
南极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
太平洋板块
图2—7
2.根据课本第42页图3.17“六大板块的划分及运动示意图”中的箭头表示,试着找找板块之间的交界地带的两种运动形式,并用板块运动分析下列世界著名山脉、裂谷的成因。
⑴第一种是相互碰撞(运动方向相对)的板块边界,常形成 ,例如:
①处的喜马拉雅山脉是 板块和 板块相对运动,相互挤压形成。
②处的阿尔卑斯山脉是 板块和 板块相对运动,相互挤压形成。
③处的科迪勒拉山系是 板块、 板块和 板块相互挤压形成。
⑵第二种是相互张裂(运动方向相离)的板块边界,常形成 ,例如:
④处的红海是 板块和 板块相反运动形成的。
3.展望未来,预测下列地理事物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地理事物 地中海 红海 大西洋
发展趋势
原因分析
4.中国、日本和英国哪个国家是多地震的国家?为什么?
学生课前收集著名火山或地震(如日本富士山、中国唐山大地震、汶川地震等)及其所造成损失的数据资料或图片,在班上进行交流。
假如发生地震,我们该怎么做才对呢?看图P44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讨论地震来临时的自救和互救方式,增强灾害意识和生命意识。
学习小结:(1)地球表层由 ( http: / / www.21cnjy.com )六大板块组成;(2)六大板块在不断运动着;(3)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边缘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4)全球有两大火山地震带,即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八、板书设计
一、海陆的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1、地壳变动
2、海平面的升降
二、认识火山、地震
1、地球表层由六大板块组成;
2、六大板块在不断运动着;
3、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边缘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4、全球有两大火山地震带,即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九、教学反馈
1、造成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A、人类的生产活动 B、 全球气候变暖
C、大量的水土流失 D、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
2、下列地理现象与板块运动无关的是:
A、印度洋发生海啸 B、地中海的缩小
C、科迪勒拉山系的形成 D、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3、我国喜马拉雅山地区有大量古老的海洋生物化石,它能证明
A、海洋上升变成陆地 B、陆地下降变成海洋
C、大陆飘移假说 D、板块构造学说
4、亚欧板块同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
A、喜马拉雅山脉 B、落基山脉
C、安第斯山脉 D、阿尔卑斯山脉
5、四川汶川地震的成因是
A、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 B、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
C、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张裂 D、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张裂
6、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是由
A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挤压
B.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相互挤压
C.印度洋板块张裂
D.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共同挤压
7.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学者是
A.李四光 B.哥白尼 C.魏格纳 D.徐霞客
8、下面关于火山、地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世界上所有的火山、地震都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方
B、世界上有一半的火山、地震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方
C、世界上大部分的火山、地震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方
D、火山、地震是偶然发生的现象、没有规律可循
答案:1、D 2、D 3、A 4、A 5、B 6、A 7、C 8、C
十、教学反思(课后小结)
本章节理论抽象,板块的运 ( http: / / www.21cnjy.com )动人类感觉不到,所以对七年级学生来讲难以理解,但通过这节课,使学生理解了“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会用这些观点,解释一些现象,本节课的目的就达到了。
十一、“活动”参考答案
P?41活动:1.海牛鸵鸟化石的发现,说明了在远古时期这两块大陆是彼此相连的。2.非洲西岸和南美洲东岸拼在一起,轮廓非常吻合。P?42活动:1.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2.喜马拉雅山系:由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碰撞,并且印度洋板块插入到欧亚板块底部,迫使欧亚板块隆起,形成了喜马拉雅山系。3.地中海最终会在地球表面消失。原因是其北面的欧亚板块及南面的非洲板块都往该处挤压,致使地中海面积不断缩小。P?43活动:(略)P?44活动:正确的有:图3?19、3?23(男孩)——地震时,在家里或公共场所,应尽快躲到坚固的桌椅下面,以免被上面掉下的硬物砸伤。图3?24——地震时,在野外应远离斜坡,躲避到空旷地方,以防被斜坡上滚下的石块压倒。不正确的有:图3?20——地震时,在学校课室(教学楼)的学生不应急于跑下楼梯,这样容易导致互相挤踏,造成更大伤害,应就近躲到建筑物的坚固处或课桌下,等地震停止后才有秩序地离开建筑物。图3?21——地震时,不能使用电梯,应等地震停止后,从楼梯有秩序地离开。图3?22——地震时,不要在大街上盲目乱跑,以免被楼上掉下的碎物打伤,应就近躲到旷空地带。图3?23(女孩)——地震时,在影剧院里应马上躲到椅子下,不要乱跑,以免被上面掉下的硬物砸伤,或相互挤踏受伤。
十二、参考资料
沧海桑田:传说东汉仙女麻姑,早年在姑余 ( http: / / www.21cnjy.com )山修行得道,千百年过去了,长得仍如十八九岁的姑娘。麻姑曾说:“我自从得到天命以来,已经三次见到东海变为桑田。这次去仙山蓬莱,见海水比以前浅了许多,大概又快要变成陆地了吧!”
后来人们用“沧海桑田”,比喻人世间事物 ( http: / / www.21cnjy.com )变迁极大,或者变化极快。其原来的意思是海洋会变为陆地,陆地会变为海洋。这种沧桑之变是发生在地球上的一种现象。
地震的宏观前兆
利用地震前动物、地声、地光、水位水 ( http: / / www.21cnjy.com )质等客观存在的宏观前兆现象,观测其异常变化,为临震预报提供重要依据。关于震前动物的异常反应,震区群众曾经流传着这样的谚语:
震前动物有前兆,密切监视最重要。骡马牛羊不进圈,老鼠成群往外逃。
鸡飞上树猪乱拱,鸭不下水狗狂叫。冬眠老蛇早出洞,燕雀家鸽不回巢。
兔子竖耳蹦又撞,游鱼惊慌水面跳。家家户户细观察,综合异常作预报。
地震自救互救知识
1、室内应急
俗语说:"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地震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生时,至关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头脑,镇静自若的态度。只有镇静,才有可能运用平时学到的地震知识判断地震的大小和远近。近震常以上下颠簸开始,然后才左右摇摆,远震很少有上下颠簸感觉,都以左右摇摆为主,而且地声脆,震动小。一般有感地震和远震不必外逃,因为这种情况震害都比较轻,对人身安全不会造成威胁。
如果遇到强烈破坏性的地震时,跳楼逃跑好不好呢?事实表明这不是上策。原因是地震强烈振动时间只有一分钟左右,相当短促,从打开门窗到跳楼往往需要一段时间,特别是人站立行走困难,如果门窗被震歪变形开不动,那耗费时间就更多。有的人慌了手脚,急不可待,用手砸玻璃,结果把手也砸坏了。另外,楼房如果很高,跳楼可能会摔死或摔伤,即使安全着地,也有可能被倒塌下来的东西砸死或砸伤。根据唐山地震震害调查结果表明,因跳楼或逃跑而伤亡的人数在六种主要伤亡形式(直接伤亡、闷压致死、跳楼或逃跑、躲避地点不当、重返危房、抢救或护理不正当等)中占第三位。地震时造成钢筋混凝土大楼一塌到底的情况毕竟较少,完全倒塌一般是主震后的强余震所致。因为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物,除了具有一走的刚性外,还有相当的韧性。这就是主震往往不可能一下子彻底摧毁混凝土建筑物的原因。所以,地震时暂时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或墙角处,是较为安全的。另外也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开间较小的厨房、卫生间等处去暂避一时。因为这些地方跨度小而刚度大,加之有些管道支撑,抗震性能较好。室内避震不管躲在哪里,一定要注意避开墙体的薄弱部位,如门窗附近等。躲过主震后,应迅速撤至户外。撤离时注意保护头部,最好用枕头、被子等柔软物体护住头部。所以,相对来说,就近躲避可以把伤亡人数减少到最低限度。
地震时如果你正在公共场所,如电影院或 ( http: / / www.21cnjy.com )高层楼房的教室上课或宿舍学习、休息等,当你感到地震时,要注意避免接近玻璃窗,最好把被子、挎包或枕头顶在头上,选择落下物、倒塌物少的场所,屈身蹲在排椅、课桌或坚实的家俱下,等待地震平息后,再有秩序地撤离到空旷处,若房屋受损造成危房,不要急于返回取东西,以免接着可能发生的余震造成房屋倒塌被压埋。天津市有一位干部,在唐山地震后向人们介绍他一家因地制宜遇震躲避的经验,很发人深思。当地震那天的夜晚,他因公宿于天津西郊某粮库的平房里,睡觉的位置正对着门。地震时他迅速跑到屋外,房顶虽然塌落了,他却安然无恙。而他爱人和两个孩子住在市中心的家中,地震时被突如其来的剧烈振动吓懵了,未敢从屋内跑出,急忙躲在家俱附近。据现场分析,假如当时他们也向外逃跑,则十有八九会被附近楼房的砖块砸死。当这位干部全家相聚时,他感慨万千他说:"我从屋内跑出来拣了一条命,他们娘仨没有向外跑也躲过了险情,否则咱们很可能见不着面啦!"这事例生动地告诫我们:室内避震,是逃是躲需要因地制宜。
2.室外应急
假若地震时你正在室外空旷的地方,这是最庆幸的事。这时不要冒着大地颤动的危险往室内取物或救人。经统计,在地震发生的那十几秒至一分钟时间内,人们进入建筑物被砸伤 的几率最大。如1979年在江苏傈阳6.0级地震中,有80%重伤员和90%的死者是刚逃到门口或要进门时被砸或被压所致。要等地震危险期(约一分钟)过后,再设法去抢救,这时即使家人、邻里、同学被压埋在废墟下,你还是可以抢救他们脱险的。当地震发生时,高层建筑物的窗玻璃碎片和大楼外侧混凝上碎块等,会飞落下来。在商店密集的闹市区,落下物更是多种多样,如广告招牌,马口铁板,霓红灯架等,对人体的威胁相当大。住宅区的防护墙、石壁、土墙等往往崩裂倒塌,屋顶上的瓦片也会飞落,烟囱也可能腰折倒塌。这些情况都要充分估计到。如果在街上行走时地震,最好将身边的皮包或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无物品时也可用手护在头上,尽可能作好自我防御的准备。应该迅速离开变压器、电线杆和围墙、狭窄巷道等,跑向比较开阔的空旷地区躲避。如果地震时你在山坡上或悬崖下,这时要注意山崩和滚石,千万不能跟着滚石往山下跑,而应沿着垂直滚石流方向奔跑,来不及时也可寻找山坡隆岗、暂躲在它的背后。地震时,室外发生的事故相当多,桥梁可能垮塌,城市人行天桥和高层建筑都可能倒塌,地基可能下陷,油库可能燃起熊熊烈火,水库可能决堤,河水、湖水、海水可能淹没房屋,每次地震都有层出不穷的次生灾害并发,因此每个人都应根据不同情况,审时度势,采取灵活的应急对策。自救互救强烈地震往往造成大量房屋倒塌,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唐山大地震时,唐山市区约80%的人员被压埋在废墟里,其中大部分都是受灾群众通过自救互救活动而脱险的。1983年11月7日山东菏泽的5.9级地震,房屋倒塌了不少,二万余人被压埋在废墟里,灾区人民迅速展开自救互救活动。结果不到2小时就将94%以上被埋的人员和大牲畜抢救出来,经过及时治疗生存率达到99.2%。
3、自救
地震中被埋在废墟下的人员,即使身体不受伤,也有可能被烟尘呛闷窒息的危险,因此这时应注意用手中、衣服或衣袖等捂住口鼻,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另外,还应想法将手与脚挣脱开来,并利用双手和可以活动的其他部位清除压在身上的各种物体。用砖块、木头等支撑住可能塌落的重物,尽量将"安全空间"扩大些,保持足够的空气呼吸。若环境和体力许可,应尽量想法逃离险境,如果床、窗户、椅子等旁边还有空间的话,可以从下面爬过去,或者仰面蹭过去。倒退时,要把上衣脱掉,把带有皮带扣的皮带解下来,以免中途被阻碍物挂住,最好朝着有光线和空气的地方移动。当几个人被压在一起,而周围又很容易倒塌时,应该由一人先出来,到了安全地带后,再一个接一个地脱险。如果周围比较稳定的话,最好像排队似的一起出来,还有一种方法是,先脱险的人把一头打了结的绳索或者表面粗糙容易抓住的皮带丢给待脱险者,等脱险者把它系在身上后,拉他迅速脱险。无力脱险自救时,应尽量减少气力的消耗,坚持的时间越长,得救的可能性越大。1985年墨西哥大地震后一个星期,在某医院的废墟里挖出40多个仍然活着的婴儿。研究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适应新的环境,避免不必要的恐惧和惊慌,尽量减少体力消耗是很有意义的。地震中,在被压埋的期间里,要想方设法寻找代用食物,俗话说,饥不择食,此时,若要生存,只能这样做。唐山地震时这类例子相当多。例如,有个小孩抱着枕头被压在废墟里,饿极了的时候,就用枕头里的高梁花充饥,坚持到获救为止。有一位居民被压埋后,靠饮用床下一盆未倒的洗脚水而生存下来。还有一位中年妇女,渴极了的时候饮自己排出的尿,一直坚持了十多天时间,终于得救。一般情况下,被压在废墟里的人听外面的人声音比较清楚,而外面的人对里面发出的声音则不容易听见。因此,要静卧,保持体力,只有听到外面有人时再呼喊,或敲击管道、墙壁等一切能使外界听到的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4.互救
地震后救人,时间就是生命,在1983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山东菏泽地震中曾作过统计,震后20分钟内可以救出37.55%的遇难人员,救活率可达98.3%以上;1小时内,可救出85.8%的人员,但救活率下降到63.7%以下;若2小时内还救不出被砸压的人员,因窒息而死的人数上升到砸死人员的58.6%以上。所以,救人硬当先从最近处救起,只要是在最近处有人被埋压,就要先抢救他们。此种做法可以节约时间,减少伤亡。近处救人要先救青壮年和医务人员。救出一个青年,就等于增多一份救援力量;.救出一个医生就可以尽快医治和护理好一批伤病员。另外还要注意先救有呼声的,先救容易救的人。救人时要先呼唤,确知人还活着再下力去救,其目的与先救容易救的人一样,以便能在最短时间形成一支强大的救人队伍。营救他人时应先确定伤员的头部位置,使头部暴露,迅速清除口鼻内的尘土,再使胸腹部暴露。如有窒息,应及时施以人工呼吸,有些伤势不重者,可帮他暴露头部和胸腹部后,让其自救脱离险境,这样可以争取时间抢救更多的人。凡伤者不能自行出来的,不要强拉硬拖,应尽量充分暴露全身后才可扒出。从废墟中将人扒出来,,如果是伤者、病者,他们还没有脱离危险,即使无病无伤,如果埋压过久,也有必要进行特殊的护理。流血者要及时止血,骨折者要作简单地包扎。在黑暗处呆的时间长的人,出来后要避免强光的刺激。长时间处于饥饿




图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