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5张PPT。 山 行 六 七 里 亭 影 不 孤 翁 去 八 百 载 醉 乡 犹 在醉翁亭记北宋 · 欧阳修欧阳修 简介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是继承唐代古文运动而有所创新的北宋文坛盟主,文学革新运动的领袖。
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其他五人: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都曾受其提携。写作背景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提出了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庆历五年,范、韩、富等相继被贬,欧阳修因上书为范仲淹辩护,被贬为滁州知府,在此期间,他没有悲戚嗟叹,而是为百姓做事,颇有政绩。
《醉翁亭记》是作者上任滁州第二年写的。滁州风光秀丽,百姓民风淳朴,安于农事。欧阳修关心百姓,平时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自得其乐,将自己的失意抑郁压在山水与诗酒之乐中。其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已成千古名句,传诵至今。第一段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环绕 茂盛的样子。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 坐落在高处 yáchánhè都 代词,指滁州城特别舒缓语气,无实义在山上不译从在句末语气,表判断回环,曲折环绕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环绕滁州城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秀丽,远远望去,那草木茂盛幽深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从两峰之间飞泻而出的,是酿泉。山势回环,道路弯转(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的亭子座落在泉水边上,是醉翁亭。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就 意趣、情趣 zhé命名代词,它自称取别号叫做于,介词的代词
代乐趣。代词,代乐趣。在“之”的后面省了“于”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稍稍喝了一点就醉了,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上,寄托在酒上。
研讨课文学习第一部分(记叙、抒情)
1、 “醉翁”是谁?他为什么叫“醉翁” ?谁给亭子起的名字?用什么做亭子的名字?
——醉翁亭名字的由来
2、醉翁亭在哪里?
(环滁皆山—琅琊山—酿泉—有亭翼然)
——醉翁亭的自然环境思考讨论:
1、归纳第一段的段意。
2、第一段写醉翁亭周围的自然环境是按什么
顺序写的?
从远到近 从整体到局部写醉翁亭的环境优美和命名的缘由,引出醉翁寄情山水的乐趣。
4、这段有一个名句,也是文章点题句,请将它找出来。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琅 琊 山 酿 泉醉 翁 亭西南诸峰环 滁皆 山翼 然泻潺潺蔚然深秀林壑尤美大小远近山秀水清亭美山水之乐景情5、此段中有两个成语,请你找出来。
峰回路转;醉翁之意不在酒
6、想一下,能否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 ,并用它造个句子。
形容人别有意图,言在此而意在彼。
7、哪位同学知道,根据《鸿门宴》的故事也流传出一个类似这个意思的俗语,叫什么?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第二段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若夫:文言里承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层意思时常用,近乎“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fúxuéhuì雾气散回,指散开的云气又聚回到山上。昏暗阴暗香花开放好看的树木草木繁盛浓阴风高霜洁连接时间状语和谓语的连词,表示偏正关系。表顺承关系的连词,连接两个分句。顺承,就又如太阳出来,林间的雾气就散了,云气聚拢,山谷就昏暗了,或明或暗,变化不定之时,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野花开放,散发出清幽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天高气爽,霜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进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学习第二部分1、此段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描写 抒情
2、描写的是什么景,抒发的是什么情?
景——山间朝暮变化和四季不同的景色
情——欣赏山水的无穷乐趣
写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写四时之景:春花,夏木,秋霜,冬水 思考:
(1)概括第2段段意。
(2)第2段可分三层。
第一层写山间 的景色,
第二层写山间 的景色,
第三层写 。这三层之间的关系,是由 而 。
(3)写山间早和晚的景色的句子是:早晚四季欣赏山水的无穷乐趣分总早:
晚: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冥写山中景色与出游之乐。?
(3)抓住特征描写景物是写景的好方法,
本段抓住四时的景物特征,分别是:
春: ,
夏: ,
秋: ,
冬: 。
?
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 (4)这段中有一个成语,请找出来并解释它的意思。
“水落石出”:形容事情真相大白。
第三段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yǔ lǚxiéyáosù连词,用于句首,提起另一事。靠近,在……旁边捕鱼酿造清澈的样子,清澈貌做熟的鱼肉菜蔬交错的样子老人小孩山肴:山中猎获的野味。摆放、陈列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答应,老人少少,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人在游览。在溪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香,酒清而醇,山上野味菜蔬,各种各样地在面前摆放,这是太守举行酒宴。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yìgōngchóu下棋。名词用作动词。交互错杂宴饮时一种游戏,以箭投壶中,投壶。酒杯、酒筹尽兴地喝酒脸色苍老精神不振的样子。于宴饮酣畅的乐趣,不在于音乐,射的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或起或坐,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尽情地欢乐。一个脸色苍老、满头白发,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第三段包含几层意思人的活动:
——滁州人的欢乐图
1、滁人游
2、太守宴
3、众宾欢
4、太守醉
思考:
③滁人兴高采烈出游的原因是什么?
④哪些词语写出太守与宾客出游,表现不事铺张、不讲排场的?因为生活安定富足。临溪而渔,酿泉为酒,
山肴野蔌,非丝非竹。⑤本段最后一句照应上文的哪些词语?
⑥解释词义:
A.山肴野蔌:
B.觥筹交错: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野味、野菜 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⑦“渔”、“酒”、“肴”、“蔌”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⑧“太守醉也”句中“醉”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会“醉”?
特点:山间野味;取之当地。作用:揭示宴酣之乐来自于山水之中。
表现不事铺张、不讲排场。 “醉”的含义就是“乐”,因为太守施政有方,滁州人安居乐业,实现太守与民同乐的理想,所以“醉”也就是非常“乐”。
第四段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yì不久,后来,
在某事之后离开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人影疏疏落落,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树林渐渐昏暗了,鸟雀到处鸣叫,是游人离去,鸟雀就欢乐起来。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转折连词,但是以……为乐乐趣为,是但是(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自有他的乐趣。醉了能和大家一起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记述这种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一、读第四段回答:
(1)、承接上文的词语是 ,
表示 ,接着写出了
的情景,又写了飞鸟尽得山林之乐。
?
(2)文章用了几个句子衬托太守之乐,这
几句是
已而 不久的时间 宴会散人们随太守归去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
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
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一、引入(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
亭的周边环境:环滁皆山-琅玡山-酿泉-有亭
翼然 (由远到近,由整体到局部)
亭的由来:作亭者-名之者-命名之意
二、写山中之景和出游之乐
朝暮之景-四时之景-总归为“乐亦无穷”(分总)
三、写滁人的游玩和太守的宴饮: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从外到内)
四、写日暮醉归:
三种乐:禽鸟-游人-太守归纳总结:1、作者到底在“乐”些什么?找出有关语句说说理解。品味赏析eg【山水之乐】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乐”的具体表现品味赏析1、作者到底在“乐”些什么?找出有关语句说说理解。山水之乐: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宴酣之乐:鱼肥酒香,山肴野蔌,起坐喧哗禽鸟之乐:树林阴翳,鸣声上下与民同乐游人之乐: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太守之乐关于“太守之乐其乐”,以下几种解释,你赞成哪一种?说明理由。
(1)“其”代宾客百姓。意思是太守因为百姓的快乐而快乐。
(2)“其”代自己。乐他自己的快乐,是指在他的治理下,百姓生活安乐,他为自己的政绩而自豪。
(3)“其”代自己。乐他自己的快乐,涵盖了山水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可以归结为娱情山水、与民同乐,是对全文“乐”的总结。 “乐”之内容结构图:(①引:山—泉—亭—人)点山水之乐写山水之乐(②景:朝暮—四季)写官民同游之乐写醉归之乐寄情山水
与民同乐(③人事: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④情:鸟乐—人乐—吾乐)中心思想 全文以“乐”字为线索,通过描写琅琊山的美景以及人们游山的欢乐,表现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本文写于庆历六年。当时作者贬居邓州(现河南邓州)。文章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达了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劝之意。本文也写于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政治改革,而被贬滁州。他一方面励精图治使“政通人和”,一方面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排遣遭贬谪的抑郁。文中主要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比较:对联联一: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
联二:琅琊山幽深秀丽
联三:范仲淹为天下先忧后乐 醉翁亭里欧阳修即景抒怀岳阳楼壮美雄奇欧阳修与吏民同乐共游 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命名由来(滁州城—琅琊山—酿泉—醉翁亭,由远及近)(“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破题)——“山水之乐”(一日之景、四时之景)——游山情形(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宴罢醉归(“醉能同其乐”揭示主旨)
“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乐”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叙事、写景、抒情自然融合,骈句和散句巧妙运用,读来脍炙人口。 《醉翁亭记》写作思路成语:心旷神怡 气象万千 水落石出 觥筹交错
醉翁之意不在酒重点词语其 他:胜状—大观 旧制 薄暮 沙鸥翔集
去国怀乡 前人之述备矣 颓然乎其间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伛偻提携 山肴野蔌同义词:朝晖夕阴——春和景明——不见曦月
薄暮冥冥——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通假字:属予作文以记之 百废具兴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景象) 而或长烟一空 (有时)
予观夫巴陵胜状 (看)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尽,直通) 云归而岩穴暝 (聚拢)
感极而悲者矣 (到极点)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返回)
此乐何极 (穷尽) 吾谁与归 (归依)
佳木秀而繁阴 (草木茂盛) 日出而林霏开 (雾气)
蔚然而深秀者 (秀丽) 若夫霪雨霏霏(繁密的样子)一词多义判 断 句:1)环滁皆山也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特殊句式2005年北京中考语文题 11. 下列词语中“回”字与“峰回路转”中“回”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妙手回春 B.蓦然回首
C. 回复短信 D. 回环往复
12. 解释选段中加点的词语。(2分)
(1)蔚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辄:______________________D 茂盛的样子 就 1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2分)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用自己的话说出醉翁亭在滁州的详细地理位置。(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儿张开翅膀似的,高踞在泉水上边的亭子,这就是醉翁亭。 醉翁的心意(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之中(秀丽的山水之间)。 ①在滁州西南方向的琅琊山;
②沿山行六七里处的酿泉之上。 2005年河南中考题1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从:
(2)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去: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19.文中用 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 。(2分)
20.“太守之乐其乐”一句历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太守自有他的乐趣”;一种是“太守把大家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你的看法是什么?说说理由。(2分)跟随(或:跟从 随从) 离开 喝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记述这种乐事的人,是太守(“同其乐”“述以文”1分,全句大意1分。禽鸟之乐 太守之乐 外地期末测试题1.《醉翁亭记》选自_________,作者_________是宋代文学家。(2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醉翁之意( )
(2)得( )之心而寓( )之于酒也
(3)树林阴翳( )
3.用原文语句回答。(4分)
(1)奠定全文感情基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将醉乐统一,突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文忠集》欧阳修情趣领会寄托遮蔽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能同其乐 4.①段中写了哪些景物?按由远到近的顺序排列出来。(2分)
5.②段中写禽鸟之乐的作用是什么?(2分)
6.欧阳修是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亲荻di2秆画地教读,请你写出一二则中国历史上有关母亲精心教育儿子的典故,并用一句话加以评价。(3分)
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衬托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评价(略) 【探究性学习任务】同样被贬谪,柳宗元《小石潭记》渗透出无边凄凉,范仲淹《岳阳楼记》显示着豪迈崇高,刘禹锡《陋室铭》展现了清高自许,但是从没有人像欧阳修这样表现得如此之“乐”, 这会不会是作者荒于政务,消沉堕落的借口,是不是对现实的一种消极逃避呢?
通过对以下三则材料的阅读,加深对欧阳修的了解,说出自己对欧阳修之“乐”的个性化理解。“乐”之精神(一)
欧阳修钦慕范仲淹的人品,两次被贬都是因维护范仲淹,仗义执言而受牵连。后来,范仲淹重新被启用,得官后,曾经专门找到欧阳修,诚邀欧阳修前往共事(任自己的书记官)。欧阳修对此一笑说:“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可同其进也。”意思是说,当初我支持你,是钦佩范公你的为人、痛恨小人,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因此与你同患难而不是同荣华,继续做他的小县令。
(淡泊功名)“乐”之精神(二)
欧阳修被贬滁州,作为新上任的地方军政一把手,当务之急必然是抓治理、抓建设,尽快实现境泰民安、年丰人乐的局面。当过地方县令和中央官员的欧阳修深谙下情,有着丰富的从政经验,他清楚,对于滁州这样地僻物丰、民风纯朴的地方,应该为政宽简,多予少取。他在这么做的同时,又发动全城上千民工,在冬闲时用去九万多个劳动日,修筑了滁州的城墙;为加强社会治安,他亲自督率操练民兵;由于大旱,他还亲自带领百姓在龙潭前娱神求雨。按照这样身体力行的行政方略治理滁州,果然第二年就初见成效了。在给好友梅尧臣的信中,欧阳修很得意地说:“小邦为政期年(一周年),粗若有成,故知古人不惑小官,有以也。”
(勤于治理,政绩显著)“乐”之精神
(三)
每见前世有名人,当论事时,感激不避诛死,真若知义者,及到贬所,则戚戚怨嗟,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其心欢戚无异庸人,虽韩文公不免此累,用此戒安道慎勿作戚戚之文。
——欧阳修《与尹师鲁第一书》
(豁达大气)“乐”之精神参考答案:
欧阳修之“乐”,不是消极逃避,更没有荒于政事;
而是治理滁州,初见成效的慰藉与满足;
(材料二)
而是淡泊功名的恬淡清高;(材料一)
而是虽居贬所而绝不戚戚怨嗟的豁达大气。
(材料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