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内能》单元作业设计(含答案)2023-2024学年度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三章《内能》单元作业设计(含答案)2023-2024学年度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01-12 09:02: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作业设计
一、单元信息
基本信息 学科 年级 学期 教材版本 单元名称
物理 九年级 第一学期 人教版 内能
单元 组织方式 √ 自然单元 重组单元
课时信息 序号 课时名称 对应教材内容
1 分子热运动 第十三章第一节
2 内能 第十三章第二节
3 比热容 第十三章第三节
二、单元分析
(一) 课标要求
本章内容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2022 年版) 》中涉及了三个主题。第 一节分子热运动涉及了两个主题,分别是“物质”和“运动和相互作用” 。而第 二节内能和第三节比热容属于“能量”主题。教学时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 际,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亲身经 历对知识的探究过程,发展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 度和动手操作实验的科学精神。具体内容要求如下:
1.3.1 知道常见的物体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2.1.2 知道自然界和生活中简单的热现象,了解分子热运动的主要特点,知 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3.3.1 了解内能和热量
3.3.2 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能运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
(二) 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
从本章开始,在八年级对运动研究的基础上,开始热学相关知识的学习,从 宏观的物体运动进入微观的分子热运动,从机械能拓展到内能,在八年级上册宏
观热现象的基础上介绍其深层次的微观机制。
4
本章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也是物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从可以直接 感知的宏观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微观机理,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本 章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以前学过的一些热现象的本质,为下一章 学习内能的利用打下基础,而且也向学生介绍了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
第一节由“物质的构成”“分子热运动”和“分子间的作用力”三个部分构 成。本节教学内容都比较抽象,与日常生活观念有一定的距离,而对困难的突破 也就在于通过大量的实验与生活现象,推理、总结和归纳出关于分子动理论的知 识,使学生了解分子动理论的普遍性、规律性。通过各种探究实验与体验实验, 加强他们对分子动理论的了解。本节的重点是“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 规则的运动” ,难点是对“分子间存在作用力”的理解。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 重要方法都是加强学生的体验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推理得出规律。教师应 注意不要把推理分析过程包办过多,要通过情境设疑,适当提问,引导学生思 考,更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第二节是在分子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体说明内能是物体内部的能量。与 机械能相比,内能不直观、更抽象,学生难于直接接受和理解,所以教科书一开 始通过与机械能中动能和势能作类比建立内能的概念,应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 验学习新的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对生活中常见实例的分析,指出内 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教科书从炙热的铁水和冰冷的冰块都有内 能,说明了内能的普遍性,并给出了内能与温度的关系。再通过对一些事例的分 析,做一些实验,总结出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热量的概念则是从改变内能的途 径之一-热传递延伸得出的。本节内容由“内能”“物体内能的改变”两个部分构 成。本节的重点是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难点是用 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
第三节内容要求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体温度变化时吸收或放出热量的能力, 即研究物质的比热容。因为物体吸热、放热现象与生活紧密相关,所以教科书开 头就提出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显得比较自然,引导学生思考,也体现了物理教学 中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比热容是用来表示物质特性的物理量。从分析物理事 实到抽象出这个概念,再提升到理解这个概念的内涵,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是 很高的。做好实验和做好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很重要。比热容的单位是由三个物理 量的单位复合而成,在应用时也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这一概念的学难度
4
是比较大的。本节内容由“比热容”和“热量的计算”两部分构成。 比热容的概 念和应用、热量计算都是这节课的重点,比热容概念的建立是这节课的难点。
2.知识框架
按照课标要求找出知识点,对知识点分类归纳形成知识线,找出知识蕴含的 方法,关联模块内容主题,形成内容结构 (如图1) 。再根据课标内容、学业要求 找出素养点,将单元内容与学科素养进行关联,内容和素养结构图 (如图2) 。
(图1)
(图2)
4
3.内容内在逻辑分析
本章第1节介绍了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知识,包括物质的构成、分子热运动和分 子间的作用力,特别突出了通过宏观现象推测物质的微观结构的方法,而反过来 用物质微观结构的知识来解释各种宏观现象的过程,则为接下来理解物体的内能 打下了基础。第2节一开始从分子热运动的角度,通过联系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动能 和势能,帮助学生建立内能的概念;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入热量的概念,讨论热 传递对物体内能的影响;最后,提出另一种改变内能的方式-做功,为下一章热机 的学习作了铺垫。第3节则继续对热传递进行讨论,从物体吸、放热过程中热量的 变化引出比热容的概念,并利用比热容进行热传递过程中的热量的定量计算。
(三) 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经过之前2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已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识,掌握了一 定学习物理的方法。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归纳、分析、推理等能力得到一 定的发展。但大多数学生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 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本单元主 要是从实验现象入手,通过明显的实验现象使学生对微观的分子进行讨论,进而 得出比较简单的结论。所以在精心设计探究活动的过程之后,学生学习是不存在 题的。
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
(一) 应然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椎结合学科核心素养,制定核心素养引领下的教学目标如下:
核心知识 重点素养 比值定义法、科学探究、建构概念、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物理观念 1. 能说出物质世界从宏观到微观的大致尺度。能利用分子和原 子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形成初步的物质观念 2. 能利用分子动理论知识解释自然界有关现象,解决日常生活 中有关问题,形成初步的运动和相互作用观念。 3. 能列举能量转化和转移的实例,知道能量在转化和转移过程 中是守恒的,能利用内能和热量的相关知识解释常见的自然现 象,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初步的能量观念。 4.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过程了解物质吸热的现象, 自主构建比热 容概念。强化了学生的物质观和能量观。
科学思维 1. 能在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时引用证据,具有使用科 学证据的意识,能根据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知识,指出交流中有 关说法的不当之处,并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2. 能用能量转化和守恒规律对具体问题进行科学推理,并形成
4
结论。 3. 学生通过定性分析,认识物质的吸热现象,通过开展不同物 质吸收热量的定量分析和科学推理形成对比热容概念的科学认 识。
科学探究 1. 能基于观察和实验,提出分子运动、内能和能量、物体吸热 能力有关的科学探究问题,并作出有依据的猜想与假设。 2. 能制订探究物体吸热能力的实验方案,能利用相关实验器材 获取实验数据。并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和分析,发现数据的特 点,进行初步的因果判断,得出实验结论。并通过处理数据, 利用比值定义法得出比热容的概念。并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 法和转换法。
科学态度 与责任 1.通过现象观察、数据分析、形成概念的过程,让学生学习科 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 是的科学精神。 2.利用比热容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 的课程理念。培养了学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发 展的责任感。
(二) 课时目标
第十三章 内能 课时目标
分子热运动 1.能简单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2.能通过宏观现象推测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热运动。 3.能够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着作用力。
内能 5.会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 关系。 6.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7.知道热量的概念及单位。 8.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实例
比热容 9.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10.通过比热容的实验,体会控制变量的方法在实验中的作用。 11.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感受物理知识与生活的 密切联系。 12.会进行简单的吸、放热计算。
(三) 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编号
1301.能简单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1302.能通过宏观现象推测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热运动。 1303.能够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130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着作用力。 1305.会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1306.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1307.知道热量的概念及单位。 1308.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实例 1309.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1310.通过比热容的实验,体会控制变量的方法在实验中的作用。 1311.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感受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312.会进行简单的吸、放热计算。
(四) 作业评价量表
评价要点 评价等级 ( A 、B、 C)
自 我 评 价 同 学 评 价 教 师 评 价
物理 观念 能将所学物理知识与实际情境联系起来
能从物理学视角观察周围事物,解释有关现象,解决简单 的实际问题
科学 思维 能对物理问题和信息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能使用简单和直接的证据表达自己的观点
能对相关信息、方案和结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科学 探究 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形成猜想与假设
能制定实践操作等方式收集信息
能分析、处理信息,得出结论
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
科学 态度 与责 任 亲近自然,崇尚科学
具有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思考与实践
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败 的原因
能关注科学技术对自然环境、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4
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
单元作业设计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具有自主选择性、不同形式的内容作业,注 重基础性和评价功能,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与挖掘。所设计的拓展 型作业与实践型作业,都有一定的探究性,力图让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体验 由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学科特点。所设计的巩固型作业以物理课程 标准为依据,在单元学习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教材系统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本 单元的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组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确定本单元 的知识系统, 目的在于检查学生对基本知识与技能和有关物理概念理解程度,实 现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统一提升,全面实现学科素养的。
(一) 单元挑战性任务设计:
只有当学习者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才能是高效的,潜力才能是无穷的,创造力才 能真正迸发出来。怎样才能让学习者全身心持续性的投入呢?那就必须要在单元整 体学习中制定挑战性任务!没有挑战性任务的驱动,教学又会回到以“知识为本” 的老路上,学生又将是被动的“知识接收器”。在单元大观念的统领下,制定单元 大任务,按照《新课程标准》制定课时任务,把单元大任务分解到每一个课时中 去,化成一个个小任务,学生为了解决一个个小任务,就要主动学习课时知识,从 而达成课时目标。当一个个小任务被攻克了,大任务就可以水到渠成的完成了。在 大任务的驱动下,就可以真正的把知识内化,构建一个稳固的结构化的知识体系, 从而使核心素养得以发展。
单元任务设计的依据是以熟悉的真实情景为载体,此任务能涵盖单元的核心内
容,能够实现情境化、结构化,它的实施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基于此我们 选择了汽车冷却液为本单元的大情境,制定如下单元大任务:
4
(二) 单元任务分解
4
五、课时作业
第一课时 分子热运动
( 一) 课前作业
作业01
类型 实践活动作业 难度 □容易 中等□较难
对应单元作业目标 1303 来源 □引用□改编 原创
对应学 知道□理解□应用 完成时间 5分钟
1.作业内容:请设计一个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视频、照片、文字) ,并初 步得出结论。
⑴找一个透明的容器,再想办法把水放置在食用油的下方,观察会发生什么 现象?
⑵找一个透明的容器,先想办法把食用油放置在水的下方,观察会发生什么 现象?
⑶把水放到油下方后,放置一些天,观察容器中每天的变化?
2.设计意图:学生利用家庭资源探究扩散现象实验,在怎样才能稳定的把油 放在水下方问题的处理中,引发学生认知冲突,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并想出办法处 理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经历科学 探究与实践的过程,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总结反思应用和迁移,促进学生自主学 习。
3.参考答案:①把油放到水下方,会看到水迅速沉到油的下方,油迅速运动 向水的上方,两者迅速混和,因为水的密度比食用油大;而把水放到油下方,就 不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油会会停留在水面上,两者都不会出现大的搅动现象。
②先在杯中放油,然后把漏斗的细管插到容器底部,再慢慢地通过漏斗把油 灌入油下方,可以把水稳定地放到油的下方。
(二) 课堂作业
作业02
类型 实践活动作业 难度 容易□中等□较难
对应单元作业目标 1301 来源 引用□改编□原创
对应学 知道□理解 应用 完成时间 1分钟
4
1.作业内容:当阳光从窗户斜射进房间时,我们可以在光柱中看到灰尘在飞 舞,小明说他看到了灰尘分子,他说的对不对?为什么?
2.设计意图: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以经验事实为基础,从宏观现 象出发,通过推理来感知相应的微观世界,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为 学习由扩散现象推理分子的运动奠定研究方法的基础。
3.参考答案:小明说的不对,因为分子很小,肉眼看不见。
作业03
类型 实践活动作业 难度 容易□中等□较难
对应单元作业目标 1302 来源 引用□改编□原创
对应学 知道□理解 应用 完成时间 2分钟
1.作业内容:请利用桌面器材,在分别盛有冷水和热水的杯中,同时各滴入
一滴墨水,观察现象,思考并得出结论?
2.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比冷热水内液体的扩散快慢现象,推理来感知物体在 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表现出来的现象,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整个探究过程 中,学生经历从观察实验、分析宏观现象出发,培养学生探索微观世界的科学研 究思维,提高课堂学习的实效性。
3.参考答案:现象是墨水在热水中扩散的快,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 烈。
作业04
类型 实践活动作业 难度 容易□中等□较难
对应单元作业目标 1303 来源 引用□改编□原创
对应学 知道□理解 应用 完成时间 1分钟
1.作业内容:请你举出自己周围生活中的扩散现象的例子?并说明你为什么 认为它是扩散现象?
2.设计意图:通过发散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对所学扩散现象知识进行拓
4
展应用和迁移,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促进学生对扩散现象的理解 和应用,使学生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3.参考答案:略
作业05
类型 实践活动作业 难度 容易□中等□较难
对应单元作业目标 1303 来源 引用□改编□原创
对应学 知道□理解□应用 完成时间 2分钟
1.作业内容:请利用桌面上的器材,尝试压缩大针筒中的水,感受水是否容 易被压缩。
⑴感受:
⑵结论:说明分子间存在 力。
2.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亲自经历探究和实践压缩大针筒中的水,感受水是否 容易被压缩的过程,把抽象的物理理论知识转化为能直接观察和感知的分子之间 的作用力现象,学会从现象分析推理分子间作用力的研究方法。
3.参考答案:⑴感受: 水很难被压缩
⑵结论:说明分子间存在 斥 力。
作业06
类型 基础性作业 难度 □容易 中等□较难
对应单元作业目标 1303 1304 来源 □引用□改编 原创
对应学 知道□理解□应用 完成时间 3分钟
1.作业内容:请设计表格表述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分子间作用力与分 子间距离、有无固定形状、有无固定体积的区别与联系。
2.设计意图:学生在大量的实验与生活现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推理、总结 和归纳物质在三态中微观和宏观特性之间的比较,使学生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着作 用力,更好的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3.参考答案:
物态 微观特性 宏观特性
分子间距离 分子间作用力 有无固定形状 有无固定体积
固态 非常小 非常大 有 有
4
液态 较小 较大 没有 有
气态 非常大 十分微弱,可以忽 略 没有 没有
(三) 课后作业
作业07
类型 实践活动作业 难度 □容易 中等□较难
对应单元作业目标 1302 来源 引用□改编□原创
对应学 知道□理解□应用 完成时间 3分钟
1.作业内容:请上网查阅布朗运动的相关资料,并回答:布朗运动是分子运 动吗?
2.设计意图:本题主要体现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收集相关资料,深 入理解分子运动,引导学生思考,加强他们对分子动理论的了解。
3.参考答案:布朗运动不是分子运动,在布朗运动中我们看到的是花粉颗
粒,它运动是由于它质量很小,收到周围不停地无规则运动的分子的撞击,所以 也不停地无规矩运动。
作业08
类型 实践活动作业 难度 容易□中等□较难
对应单元作业目标 1303 来源 □引用□改编 原创
对应学 知道□理解 应用 完成时间 5分钟
1.作业内容: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要用盐把各种菜进行腌制,请自 己腌制一种菜,并以文字和照片或视频的形式写成调查报告。
2.设计意图:组织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常见的腌制品的所 利用的科学原理的问题,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生活中的扩散现象,提出问题,做出 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通过撰写详细的观察报告,感 知微观世界,实现扩散现象的知识的应用与迁移,做到融会贯通。
3.参考答案:略
4
作业09
类型 实践活动作业 难度 □容易 中等□较难
对应单元作业目标 1303 来源 □引用□改编 原创
对应学 知道□理解 应用 完成时间 1分钟
1.作业内容:小明说扩散现象只能在固体和固体之间、或者液体和液体之
间,或者气体和气体之间发生,他说的是否正确?请调查并从你周围的生活中举 出例子进行说明。
2.设计意图:学生能基于已有的经验和所学知识,通过调查获取信息,并运 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物体三态间普遍存在扩散现象,从而锻炼学生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参考答案:小明说的是错误的,扩散现象在物质三态之间都可以发生。
作业10
类型 实践活动作业 难度 □容易 中等□较难
对应单元作业目标 1301 1304 来源 □引用□改编 原创
对应学 知道 理解 应用 完成时间 2分钟
1.作业内容:请设计一款游戏,假设我们每一位同学就是一个分子,器材任 意选择,要求能体现出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微观的分子间作用力和分子 间距离,宏观的物质有无固定形状和有无固定体积的四个方面的区别?
2.设计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归纳总结微观分子间作用力和分子间距离, 分析比较宏观的物质是否有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从而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 分析综合能力。
3.参考答案:同学们之间抱得很紧,谁都不能动,可以可以看成固态;拉的
松,可以看成液态;松开手,随意走动散开,可以看成气态。
作业11
类型 基础性作业 难度 □容易 中等□较难
对应单元作业目标 1304 来源 引用 改编□原创
对应学 知道 理解 应用 完成时间 2分钟
1.作业内容:小明把酒精和水相混合,发现混和后的总体积小于原来两者的
4
体积之和,请试一试,并思考为什么?
2.设计意图:学生从宏观现象出发,乐于思考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之和变小 现象发生的原因,能通过推理感知相应的微观现象,锻炼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参考答案: 由于分子间有斥力而造成分子间有间隙。
作业12
类型 实践活动作业 难度 □容易 中等□较难
对应单元作业目标 1304 来源 引用□改编□原创
对应学 知道□理解 应用 完成时间 2分钟
1.作业内容:同学们做作业时,常会用透明胶带把错处揭去,但操作时往往 要把胶带用力抹一下,使之与纸紧贴,才能揭得干净,请试一试,并分析其中的 物理道理。
2.设计意图: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并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减 小分子间距离,增大分子间作用力的应用的能力。
3.参考答案:减小分子间距离,增大分子间引力
(四) 实践作业
作业13
类型 实践活动作业 难度 □容易 中等□较难
对应单元作业目标 来源 □引用□改编 原创
对应学 知道□理解□应用 完成时间 5分钟
1.作业内容:探究乙二醇与水均匀混和成乙二醇水溶液的原理 ⑴上网查阅乙二醇水溶液的组成? ⑵查阅乙二醇的和水是怎样混和的?
⑵形成报告
2.作 业 分 析及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学习和研究物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并 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参考答案:乙二醇水溶液应该是指用纯的乙二醇与蒸馏水按一定比例混
合,制备成所需的浓度。
4
第二课时 内能
㈠ 课前作业
作业01
类型 基础性作业 难度 □容易 中等□较难
对应单元作业目标 1305 来源 □引用□改编 原创
对应学 知道 理解 应用 完成时间 2分钟
1.作业内容:复习机械能的知识,并自行设计表格把知识体系整理出来。
2.设计意图: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引导学生复习旧知,与机械 能中的动能和势能作类比,有利于建立内能的概念。
3.参考答案:
机械能 定义 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分类 动能 形成原因 物体运动
决定因素 质量和速度
势 能 重力势能 形成原因 物体被举高
决定因素 质量和高度
弹性势能 形成原因 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决定因素 弹性好坏和形变量
㈡ 课堂作业
作业02
类型 基础性作业 难度 □容易 中等□较难
对应单元作业目标 1305 来源 □引用□改编 原创
对应学 知道 理解 应用 完成时间 2分钟
1.作业内容:请用作业01同样的方式设计表格整理内能的知识体系
2.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表格列出要点,进行对比分析,能更加系统、有条 理的建构内能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巩固内能的概念,并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 关系,提高学习效果
3.参考答案:
内能 定义 物体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之和
分子动能 形成原因 分子热运动
决定因素 温度
分子势能 形成原因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4
决定因素
作业03
类型 实践活动作业 难度 容易□中等□较难
对应单元作业目标 1306 来源 □引用 改编□原创
对应学 知道 理解 应用 完成时间 5分钟
1.作业内容:请完成下列实验 (本实验要注意安全) ⑴手持一根铁丝的一端,另一端放在沸水里,感受手持的一端的温度化! ⑵把铁丝不停地弯折,感受铁丝温度的变化!
2.设计意图:学生亲自体验铁丝温度的变化,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
能,做功也能增加或减少内能,充分体现从生活实际走向物理的理念,抽象微观 世界变得直观而具体,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并巩固学习效果。
3.参考答案:⑴手持的一端的温度会逐渐升高;
⑵铁丝的温度会逐渐升高。
作业04
类型 基础性作业 难度 容易□中等□较难
对应单元作业目标 1307 来源 □引用 改编□原创
对应学 □知道 理解 应用 完成时间 1分钟
1.作业内容:小明说: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的热量越多;反之,物体的 温度越低,所含的热量越少。他说的对吗?请判断并讨论,最后说出你的理由。
2.设计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热量概念的理解,能够通过分析知道热 量是内能转移过程中一种能量存在形式,是过程量,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 能力。
3.参考答案:小明说的是错误的,热量是过程量,不能说含有。
作业05
类型 基础性作业 难度 容易□中等□较难
对应单元作业目标 1306 1308 来源 □引用□改编 原创
4
对应学 □知道□理解□应用 完成时间 2分钟
1.作业内容:请将内能改变的两种方式的相关知识设计表格进行概括 2.设计意图:学生能利用表格归纳总结内能改变的方式,将所学知识理解清
楚,能够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清晰更完整的认识,从而理解更加抽象的内能知识。
3.参考答案:
内能改 变的方 式 热传 递 吸热 内能变化是 增加
放热 内能变化是 减少
做功 外界对物体做功 内能变化是 增大
物体对外界做功 内能变化是 减少
(三) 课后作业
作业05
类型 基础性作业 难度 □容易 中等□较难
对应单元作业目标 1306 来源 □引用□改编 原创
对应学 知道□理解 应用 完成时间 3分钟
1.作业内容:请将各种物态变化与内能的知识结合,并设计表格整理出来
2.设计意图:学生基于经验事实,对抽象的物态变化中内能改变以及对应的 温度变化的分析概括,进而建构知识框架,增强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参考答案:
物态变化 过程 吸 (放) 热 内能变 化 温度变 化
熔化 晶体 熔化前 吸 增大 升高
熔化过程中 吸 增大 不变
熔化后 吸 增大 升高
非晶体 吸 增大 升高
凝固 晶体 凝固前 放 减少 降低
凝固过程 中 放 减少 不变
凝固后 放 减少 降低
非晶体 放 减少 降低
汽化 蒸发 吸 减少 降低
沸腾 沸腾前 吸 增大 升高
沸腾时 吸 增大 不变
液化 放 减少 降低
升华 吸 增大
凝华 放 减少
4
作业06
类型 基础性作业 难度 □容易 中等□较难
对应单元作业目标 1305 来源 □引用 改编□原创
对应学 □知道 理解 应用 完成时间 3分钟
1.作业内容:请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并说出理由,最好能举出例子来证明。 ⑴零下273℃的冰没有内能;
⑵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 内能大的物体,温度一定高;
⑶物体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
⑷物体内能减小,温度不一定降低;
⑸温度升高,说明物体内能一定在增大;温度降低,说明物体内能一定在减小; ⑹物体运动变快,内能一定增大;
2.设计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内能的理解,通过理性分析和判断内能温度之 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参考答案:⑴错;因为一切物体都有内能。
⑵错;举例:一杯开水整个海洋的水相比较,一杯开水的温度高,内能小;而整 个海洋的水温度低,内能大。
⑶对;举例:晶体熔化、水沸腾时,吸热,内能增大,但温度不变。 ⑷对;举例:晶体凝固时,放热,内内能减少,但温度不变。
⑸对;因为温度变化是内能变化的外在表现。
⑹错;因为宏观的机械能变化不会影响微观的内能。
作业07
类型 基础性作业 难度 □容易 中等□较难
对应单元作业目标 1306 1308 来源 □引用 改编□原创
对应学 □知道□理解 应用 完成时间 2分钟
1.作业内容:请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并说出理由,最好能举出例子来证明。 ⑴热量总是由内能大的物体传递给内能小的物体;
⑵物体温度升高,一定是因为吸收了热量;
⑶物体内能增大,一定是外界对物体做了功;
2.设计意图: 本题主要考查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以及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
18
增加或减少,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举例分析论证改变内能包括热传递和做功两种方式, 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提出合理的论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参考答案:⑴错;因为热传递的方向是从温度高的向温度低的传递; ⑵错;还有可能是外界对物体做功。
⑶错;还有可能是物体对外界放热。
作业08
类型 实践活动作业 难度 □容易 中等□较难
对应单元作业目标 1306 来源 引用□改编□原创
对应学 □知道 理解□应用 完成时间 3分钟
1.作业内容:请根据本节所学的知识,判断质量相等的0℃的水与0℃的冰,哪个 内能大? (可以用实际调查、查阅资料、上网等方式来寻找答案)
2.设计意图:本题主要考查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学生能基于所学知识, 采用不同的方式获取信息,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对科学原理进行解 释,着力培养具有用证据支持观点的意识。
3.参考答案:1、0℃的水内能大,因为0℃的冰需要吸热才能变成10℃的水。
作业09
类型 实践活动作业 难度 □容易 中等□较难
对应单元作业目标 1306 来源 引用□改编□原创
对应学 □知道 理解□应用 完成时间 3分钟
1.作业内容:请利用实际调查、查阅资料、上网等方式,判断人被100℃的水蒸 气比被100℃的水烫伤,哪个更严重?为什么?
2.设计意图:本题主要考查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学生能基于所学知识, 采用不同的方式获取信息,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对科学原理进行解 释,着力培养具有用证据支持观点的意识。
3.参考答案:被水蒸气烫伤更严重,因为水蒸气对人多放一次热.
(四) 实践作业
类型 实践活动作业 难度 □容易□中等□较难
19
对应单元作业目标 来源 □引用□改编□原创
对应学 □知道□理解□应用 完成时间 5分钟
1.作业内容:探究冷却液的工作原理
⑴上网查阅冷却液是什么?
⑵查阅冷却液是怎样工作的?
⑶形成报告
2.作 业 分 析 及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学习和研究物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并能够 利用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参考答案:冷却液是把发动机的热量带到水箱的散热器,由于散热片布置在汽 车最前端迎风的位置,和快速吹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达到降温,然后进入下一次循 环。
第三课时 比热容
( 一) 课前作业
作业01
类型 实践活动作业 难度 √容易□中等□较 难
对应单元作业 目 标 1309 来源 □引用√改编□原 创
对应学 √知道□理解□应 用 完成时间 5分钟
1.作业内容:探究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
2.设计意图:运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激趣引新,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 素养。
3.参考答案:水吸收的热量与质量和升高的温度有关。质量越大温度越高吸收的 热量越多。
(二) 课堂作业
作业02
类型 习题作业 难度 □容易√中等□较难
对应单 元作业 目 标 1311 来源 □引用√改编□原创
20
对应学 □知道√理解□应 用 完 成 时 间 3分钟
1.作业内容: 由于水的比热容比沙石或十泥土的比热容大,所以在沿海地区陆地 表面的气温比海面的气温昼夜变化显著。因此 ( )
A、 白天的海风多是从陆地吹向海面。夜晚的海风多是从海面吹向陆地
B、 白天的海风多是从海面吹向陆地、夜晚的海风多是从陆地吹向海面
C、 白天和夜晚的海风多是从陆地吹向海面
D、 白天和夜晚的海风多是从海面吹向陆地
2.设计意图:利用比热容知识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加强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有 利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意识。
3.参考答案:B
作业03
类型 实践活动作业 难度 □容易√中等□较难
对应单元作业 目 标 1311 来源 □引用□改编√原创
对应学 □知道□理解√应 用 完 成 时 间 分钟
1.作业内容:阅读资料了解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
2、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把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3.参考答案: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因素有城市下垫面、人工热源、水气影 响、空气污染、绿地减少、人口迁徙等多方面的因素。 ”
(三) 课后作业 (A组)
作业04
类型 习题作业 难度 □容易√中等□较难
对应单元作业 目 标 1310 来源 □引用√改编□原创
对应学 □知道√理解√应 用 完 成 时 间 4分钟
1.作业内容:
(1) 在烈日当空的海边玩耍,海滩上的沙子热得烫脚,而海水却凉凉的.主要 是因为 ( )
A. 海水的密度大 B. 海水的比热容大
C. 沙子的密度大 D. 沙子的比热容大
(2) 下列有关热和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21
A. 炽热的铁水具有内能,冰冷的铁块不具有内能
B. 汽油机的压缩冲程中,主要是用热传递的方法增加了气缸内物质的内能
C. 机械能为零的物体,内能一定也为零
D. 汽车发动机用水做冷却物质,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
(3) 下列关于温度、内能和热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0℃的冰没有内能
B. 物体的机械能越多,其内能就越多
C. 物体温度越高,所含热量越多
D. 一桶水的比热容和一杯水的比热容一样大
(4) 沿海地区同沙漠地区相比、昼夜温差小,其主要原因是
A. 水的密度比沙石的密度小
B. 水的比热容比沙石的比热容大
C. 水的热量比沙石的热量大
D. 水的内能比沙石的内能大
2.设计意图:通过 4 道基础题, 巩固基础知识, 加深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知道比热容是物体的基本属性,以及应用比热容的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 题。
3.参考答案:1、B 2 、D 3、D 4、B
(四) 课后作业 (B组)
作业05
类型 习题作业 难度 □容易□中等√较难
对应单元作业 目 标 1312 来源 □引用√改编□原创
对应学 □知道□理解√应 用 完 成 时 间 5分钟
1.作业内容:
(1) 将一瓶容量为550 mL的矿泉水放入冰箱一段时间后,水温从30℃降低到 10℃ ,这是用_________的方式改变了矿泉水的内能;在这个过程中水放出的热量是 ________J. [c水=4.2×103J/kg · ℃]
(2) 为了探究某物质在固态和液态时的吸热能力,用酒精灯均匀加热0.4kg该种 固体,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的图象如图所示.通过查阅资料已知该物质液态 (BC阶
22
段) 时的比热容为3×l03J/ (kg ℃) .
由图象可看出该物质是___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该物质在B点时的内 能___ (选填“大于” 、“小于”或“等于”) 在A点时的内能;
该物质从第6min到第10min共吸收___J热量,该物质在固态 (OA阶段) 时的比热 容为___J/ (kg ℃) ;
实验中,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发现:在加热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该物质熔化后升温 比熔化前升温缓慢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这说明该物质在固态时的吸热能 力比液态时的吸热能力___ (选填“强”或“弱”) .
2.设计意图:让学生参与概念的建构过程,领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培养学生从表格、图片方面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处理信息,得出结论的能力。
3.参考答案: (1) ①. 热传递 ②. 4.62×104
(2) 晶体;大于;4.8×104;1.5×103;该物质液态时的比热容大于固态时的 比热容;弱.
(五) 综合实践作业
作业06
类型 实践活动作业 难度 □容易□中等√较难
对应单元作业 目 标 1309 、 1310 、 1311 来源 □引用□改编√原创
对应学 □知道□理解√应 用 完 成 时 间 20分钟
1.作业内容:
1.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防冻液有哪些材料组成?
1.2探究汽车防冻液为什么含有大量的水?
1.3形成报告。
2.设计意图:究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独立寻找解决实 验中遇到的问题的办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使学生在探究中受到科
23
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体验成功的愉悦。 同时帮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努 力使本节的教学活动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帮助学生构建“身边的物理”从而顺利 突破教学难点。
3.参考答案:无
24
单元质量检测
类型 单元质量检测 难度 □容易√中等□较难
对应单元作业 目 标 整体单元目标 来源 √引用□改编□原创
对应学 □知道□理解√应 用 完 成 时 间 分钟:30分钟
一、单选题
1. 如图所示,是由微颗粒 (1 ﹣ 50nm) 制备得到新型防菌“纳米纸”.在“纳米
纸”的表面细菌无法停留且油水不沾.与此现象有关的判断正确的是 ( )
A. 组成“纳米纸”的分子间没有间隙
B. 油与“纳米纸”分子间有斥力没有引力
C. “纳米纸”可阻止细菌分子无规则运动
D. 油分子间引力使纸面上的油汇集成小油珠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分子很小,可以用肉眼直接看到
B. 分子很小,可以用一般的显微镜看到
C. 分子很小,只有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
D. 分子很小,只有用放大镜才能看到 3.下列关于内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0℃的冰块内能为0
B.温度低的物体一定比温度高的物体内能小
C.运动的物体一定比静止的物体内能大
D.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
4.下列现象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
A.柳絮飞舞 B.玉兰飘香 C.落叶纷飞 D.瑞雪飄飘
5.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发生热传递,那么它们一定具有不同的 ()
A. 温度 B. 内能 C. 质量 D. 热量
6. 在相同的加热条件下,对质量为ml、比热容为c1的物质A和质量为m2、比热容
25
为c2的物质B均匀加热,物质A、B的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根据图像分
析可推断出正确的结论是 ()
A. 若m1=m2 , 则c1 c2 , 则m1> m2
C. 若c1= c2 , 则m1< m2 D. 若m1 < m2 , 则c1> c2
7、如图所示容器中密封一部分气体,活塞和容器都不传热,现保持容器不动,
将活塞迅速向上提起一段距离,在此过程中 ( )
A.外界对密封气体做功,密封气体内能变大
B.外界对密封气体做功,密封气体内能变小
C.密封气体对外界做功,密封气体内能变大
D.密封气体对外界做功,密封气体内能变小
二、填空题
8. 在“比较不同物质吸热升温情况”实验中,某学习小组对实验进行了改进,
改进后装置如图所示,把质量和初温相等的水和煤油放入同一个大烧杯中加热.这样 改进除受热均匀外,还具有的优点是_____;实验过程需要记录的数据是_____;
_____现象可以支持水的比热容比煤油大这一结论.
9. 在研究分子引力实验时,小华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如图所示,图甲中杯子的 水未盛满,“舌形”塑料片中间有一透气小孔.把“舌形”塑料片盖在杯口,在伸出 杯口的塑料片末端放一枚一角硬币,“舌形”塑料片就被压翻;当杯内水盛满,塑料 片与水充分接触时,在伸出杯口的塑料片末端放6枚一角硬币,“舌形”塑料片仍没 有被压翻.这个现象说明了水和塑料片分子之间有________.
26
10. 甲、乙两种金属的比热容之比是3 ∶ 1,质量之比是2 ∶ 1,当它们吸收相同的 热量, 甲物体的温度升高了10 ℃ ,则乙物体的温度升高了______ ℃.使1.5 kg温度 为10 ℃水吸收了热量6.3×105J,水温将升高________ ℃. (1标准大气压)
三、实验题
11. 图甲是“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情况”的实验装置,烧杯中装有质量相同、初 温相同的两种液体A和B,将规格相同的电加热器分别浸没在两种液体中,同时加热.
用停表测出液体加热到相同温度时所用的时间.表一是小明记录的实验数据.
表一:
(1)组装器材时,应将温度计固定在适当的位置,不要碰到烧杯和________.
(2)加热液体A所用的时间如图乙所示,为________s.
(3)上述实验中,加热时间较长的液体,其比热容较_________ (选填“大”或 “小”).
(4)小红想用与小明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验,则她在实验中应控制__________ (选 填“加热时间”或“升高温度”)相同.
27
12. 在探究“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实验中,用铁夹将温度传感器及分别盛 有水和色拉油的两个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温度传感器的探头部分与试管内的水和色
拉油良好接触,两只温度传感器通过数据采集线与计算机相连接,如图所示。
(1) 试管中加入的水和色拉油除初温相同外,还应保证 _______ 相同; (选填 “体积” 、“质量”)
(2) 实验中物质吸热的多少是通过 _______ 来反映的;
(3) 由于没有直接测量比热容的仪器,因此这个实验是通过观察 ____________ 的变化来比较比热容的大小;
物质 质量 /g 初始温 度/℃ 加热时间 /min 末温 /℃
水 200 20 6 45
色拉 油 200 20 6 75
(4) 根据表中数据算出加热6min水吸收的热量为 ________ J;
(5) 色拉油的比热容是 _______ J/ (kg · ℃) 。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并精确到
小数点后一位)
四、计算题
13. 由于太阳能具有安全、清洁、方便等特点,使得人们越来越广泛地使用
它.已知某太阳能热水器的水箱吸收太阳辐射热量为2.52×107J,如果这些热量的 50%被水箱内质量为100 kg温度为20 ℃的水吸收,可使这些水的温度升高多少 ℃? (c水=4.2×103J/(kg · ℃)
28
参考答案:1、D 2、C 3、D 4、B 5、A 6、D 7、D 8、水和煤油相同时间吸 热相同; 时间和温度;吸收相同热量时水升温比煤油低 9、 引力 10、60;90
电加热器;80;大;加热时间 12、质量;加热时间;2.1×104;1.9×10
13、30℃
评价要点 评价等级 ( A 、B、 C)
自 我 评 价 同 学 评 价 教 师 评 价
物理 观念 能将所学物理知识与实际情境联系起来
能从物理学视角观察周围事物,解释有关现象,解决简单 的实际问题
科学 思维 能对物理问题和信息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能使用简单和直接的证据表达自己的观点
能对相关信息、方案和结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科学 探究 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形成猜想与假设
能制定实践操作等方式收集信息
能分析、处理信息,得出结论
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
科学 态度 与责 任 亲近自然,崇尚科学
具有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思考与实践
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败 的原因
能关注科学技术对自然环境、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