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小胡同》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关于胡同的知识、作家作品知识。
2.逐渐养成理清文章结构、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3.体会作者对于胡同所代表的传统文化的质朴而深厚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注重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集中表现在口语与书面语的交错运用上。(重点)
2.着力培养学生在散文中抓住细节进行描写、抒发情感的能力。(难点)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欣赏歌曲:北京胡同
胡同是北京的一大特色,它形成于元朝。北京的胡同绝不仅仅是交通的街道,它更是北京普遍老百姓生活的场所,京城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舞台。它记下了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貌,并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好像一座座民俗风情的博物馆,烙下了人们各种社会生活的印记。
2.作者简介
萧乾(1910.1.27--1999. 2.11),蒙古族,作家,记者,文学翻译家。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1942--1944年在英国剑桥大学专攻“英国心理派小说”。曾任职于《大公报》。复旦大学教授。采访过欧洲战场、联合国成立大会、波茨坦会议、纽伦堡战犯审判。1986年获挪威王国政府授予的国家勋章。出版有著译作品43部。其中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篱下集》,长篇小说《梦之谷》,报告文学集《人生采访》,译著《好兵帅克》(捷),以及《八十自省》、《未带地图的旅人——萧乾回忆录》等。
二、感知探究
1.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文章,全文可分为三部分,你能说说怎样划分吗?
明确: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总写自己对小胡同的印象。
第二部分(4-10)具体回忆自己儿时生活过的小胡同的风土人情。
第三部分(11-13)拿伦敦、慕尼黑等地的胡同对比,表现出对故乡小胡同的留恋。
2.作者回忆了北京小胡同哪几方面的事情呢?
明确:
一是胡同里是一阕动人的交响乐,从早到晚,一刻不停;春夏秋冬,各有特性;夜晚则徐缓,拖长,而且当中必然有间歇——有的还挺长。
二是儿时买小风车,刻泥饽饽,放风筝。三是捉蛤蟆,逮蛐蛐。
3.作者写到了北京的死胡同时,也写了其他地方的胡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作者通过北京死胡同与上海弄堂对比,写出了北京胡同里的平房,多么破,也不缺乏阳光;与伦敦、慕尼黑等地的胡同相比,突出了北京小胡同的独特魅力。 这样比较着写更突出了作者对小胡同的怀念与留恋。
4.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对小胡同的感情的?说说吧!
明确:
作者对小胡同的感情就是对家乡的感情,尤其是儿时的回忆,更容易引起人的怀念。作者走南闯北,辗转他乡几十年,更易生思乡之情。
另外,北京的小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胡同两边是若干四合院连接起来的。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状态。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作者对北京胡同的感情,也正是作者对北京文化的感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5.请你说说,本文的语言特点有什么特点?
本文的语言有较强的说明性,简单的勾勒,却于平淡中现出真情。 例如文章第4段,短短百余字,就简要地把母亲去世后寄养在堂兄家,半工半读,上高中因学运被变相开除,后又回北平上大学等走南闯北的几十年经历叙述清楚了。也就在这看似平淡的叙述之中,“不论我走到哪里,在梦境里,我的灵魂总萦绕着那几条小胡同转悠。”的怀念之情流露出来。
三、主题思想
本文以回忆北京小胡同的情感为线索,忆及当时的风物人情,充满了留恋和向往之情。小胡同仅仅是家乡的一种象征,作者真正怀念的还是家乡的人和往昔岁月。
四、拓展延伸
1.汪曾祺《胡同文化》(播放文章录音,然后做练习题)。
2.播放北京胡同、四合院的图片、视频以及有关胡同文化的文章。
3.让学生感受胡同文化的魅力进而去关注身边的事物。
课件15张PPT。4 老北京的小胡同第一单元 情 境 导 入返回情境导入同学们,知道胡同吗?见过胡同吗?去过胡同吗?胡同是北京的符号,最能体现北京的风格。那我们就跟随《北京胡同》 的乐曲进入今天的课堂学习。返回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学习本文运用文字描写声音的方法。
2.体会文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的语言美、结构美和感情美。
萧乾(1911-2001),原名肖秉乾、萧炳乾。北京八旗蒙古人。中国现代记者、文学家、翻译家 。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央文史馆馆长等。主要作品有:《篱下集》《梦之谷》《人生采访》《一本褪色的相册》《尤利西斯》等整体感知返回返回 裢( )lián阕( ) què 锔( )jū发怵( ) chù 秫秸( ) shú jie 萦绕( )yíng 饽饽( )Bō bo 返回1.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文章,全文可分为三部分,你能说说怎样划分吗?第一部分(1-3) 总写自己对小胡同的印象。
第二部分(4-10)具体回忆自己儿时生活过的小胡同 的风土人情。
第三部分(11-13)拿伦敦、慕尼黑等地的胡同对比, 表现出对故乡小胡同的留恋。返回2.作者回忆了北京小胡同哪几方面的事情呢??一是胡同里是一阕动人的交响乐,从早到晚,一刻不停;春夏秋冬,各有特性;夜晚则徐缓,拖长,而且当中必然有间歇——有的还挺长。 (丰富、和谐)
二是儿时买小风车,刻泥饽饽,放风筝。
三是捉蛤蟆,逮蛐蛐。 (鲜活、美好)返回3.作者写到了北京的死胡同时,也写了其他地方的胡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通过北京死胡同与上海弄堂对比,写出了北京胡同里的平房,多么破,也不缺乏阳光;与伦敦、慕尼黑等地的胡同相比,突出了北京小胡同的独特魅力。
?这样比较着写更突出了作者对小胡同的怀念与留恋。研读课文1.如何理解文章标题中的“老”与“小”?
“老”指的是年代久远,有历史感;“小”指的是胡同窄小,“老”与“小”形成对比,表明胡同年代久远,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老北京”既是指历史悠久的北京城,也指作者自己——一个老北京人,表达了他对胡同的深深怀念与留恋。返回2.细读第12自然段,揣摩字里行间中流露出的种种情感。
“都”“就有”“舍得”“舍不得”“搞猛了”“幸而”“必”…… ——有关切,有忧虑,有遗憾……
走南闯北、漂洋过海的作者时时刻刻惦念着北京的胡同,发出“但愿北京能少拆几条,多留几条胡同”的感慨,因为这里有他的回忆,有好多好多北京人的回忆,这些回忆汇聚在一起,形成一种传统,一种文化,是每一个北京人的“根”!
返回返回 1.本文的语言有着极强的概括性,于简练、平淡的叙述中现出真情。 2.北京方言与书面语的完美交融,也是本文语言表达的显著特点,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例如文章第四段,短短百余字,就简要地把母亲去世后寄养在堂兄家,半工半读,上高中因学运被变相开除,后又回北平上大学等走南闯北的几十年经历叙述清楚了;也就在这看似平淡的叙述之中,“不论我走到哪里,在梦境里,我的灵魂总萦绕着那几条小胡同转悠”的怀念之情自然地流露了出来。 再如第七、八段关于童年生活的回忆,方言土语与书面语相结合,土语不土,雅语亲切,极富抒情性和感染力。返回本文以回忆北京小胡同的情感为线索,忆及当时的风物人情,字里行间充满了留恋和向往之情。表现了作者对胡同及其所代表的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流露出作者对胡同被拆的遗憾和保护胡同及所代表的传统文化的主张。
课文小结返回返回布置作业课下阅读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并思考与这篇课文有什么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