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教案+课件】第6课《少年中国说》(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冀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教案+课件】第6课《少年中国说》(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6-20 08:00:55

文档简介

《少年中国说》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积累重点实词。
2.理解文章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理解作者炽热的思想感情;体会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情感与价值观 :
感受强烈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炽热的感情。 教学难点
历史地分析梁启超的狭隘民族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
教学设想
1.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本文内容,可以重温一下1840年之后中国遭受列强凌辱的历史和进步知识分子探求救国图强道路的过程。
2.本文的语言特点是通顺畅达,气势淋漓,并且多有恰当的比喻,这些语言特点要在诵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
教具准备
音频朗读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听歌曲《我们是五月的花海》听后思考: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讨论交流)
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 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 有个人在100年前,20世纪钟声敲响之际,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他就是梁启超。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少年中国说》。
二、知人论世:看视频《戊戌变法》,走近梁启超
提到梁启超,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想到“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1895年,中日甲午战败,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也刺激爱国知识分子干预国事,要求维新变法,拯救国家。梁启超与其师康有为是变法运动的领导人物,时人称“康梁”,建议支持光绪皇帝实行新政。由于维新派的政治制度的改革触犯了封建官僚的利益,而且威胁到慈禧太后的权威,因此,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的瀛台,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谭嗣同等6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康有为逃往香港,梁启超也由天津东渡逃亡日本。  梁启超,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取的是庄子内热饮冰之意,只是数十年的“饮冰”,也未能凉了他的热血。康梁等爱国知识分子怎么会产生变法思想呢?105年后的今天,我们来拜读他写的一篇《少年中国说》,字里行间,我们或许会明白他的满腔热血,明白他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爱国情怀,明白他为何把国家的命运系于少年一身的强烈情感。
三、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对课文的感知,以朗读为切入点,又以朗读为重点。)朗读的设计如下:
一读:播放配乐朗诵《少年中国说》,学生听读,意在听准字音;
二读:学生放开声音,自由朗读,意在读通课文,培养语感;(此处提出要求:“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朱熹语)
三读:请班上朗读课文好的同学有感情的读。并请其他同学评价。
提出要求:
(1)要读得清楚,即句读分明,节奏合理。
(2)要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
(3)以声传情,活化出鲜活的人物感情。
2.疏通文意
(1)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习文言文怎样疏通文意?(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还有文言文单音词多,我们现在双音词多,可以采用结合语境组词法)
(2)分小组细读课文并自己试着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做好记号,准备质疑。)
3.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质疑,全班答疑,教师参与。
4.集体逐段朗读,“开火车”翻译,贯通文意。
四、品读与诵读课文
1.大家齐读,谈谈你读后的印象。
生畅所欲言,师最后请学生总结:
(1)文章写得热情奔放,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振奋人心。
(2)句式整齐,运用了对比的写法;还有排比、比喻、对偶等修辞。
(3)读起来很顺畅
2.知人论世:看视频《戊戌变法》,走近历史。
大家的语感很好,梁启超这篇文章的确语言特点是通顺畅达,气势淋漓,并且多有恰当的比喻,排比等修辞。那大家知道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吗?
(1)生先据自己所知道的历史知识介绍梁启超和戊戌变法。
(2)补充近代史背景材料
播放《戊戌变法》和《中日甲午海战》电影片断。
播放《南京条约》、《马关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签订的幻灯片。
(3)生小结:变法失败,个人的政治主张受挫,流亡异国;祖国被列强欺凌,有家难归。
那么我们看看此时的作者是什么感情呢?
3.朗读课文第一段,体会作者感情。
朗读是指在阅读过程中,以声传情,活化出鲜活的人物感情,以达到深刻领会课文的阅读目的。请同学们采用下列句式回答:
我从“_____________ ”句,读出了作者“______________”之情。
(1)生分小组品读讨论,老师巡查倾听或激趣点拨(五分钟)。
(2)相互释疑,明确答案
(一)对东西方帝国主义的愤慨和斥责,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1.一名学生回答,其余同学可以帮助他(她)或补充或纠错(1品味句子与感情是否一致;2是否读准字音3停顿是否恰当;4是否读出作者的感情)
(1)我从 “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读出作者“对东西方帝国主义的强烈愤慨和斥责之情。”
(2)我从“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读出作者对东西方帝国主义对中国偏见和蔑视的否定和斥责。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3)我从“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这一反复句式,读出了作者对东西方帝国主义对中国偏见和蔑视的反感和气愤。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2.大家觉得品读课文难吗?你有什么诀窍,请露一手。
小结:①读准字音;②停顿要恰当;③联系写作背景,在背景情景中用心读出作者的感情?
集体的智慧是伟大的,大家总结得太好了!下面我们就在读中品、在读中学习课文其余部分。
(二)大家思考:作者认为中国是老大帝国吗?
学生讨论后明确答案:
1.从本文的写作背景中,我们知道当时的中国处处显出衰老贫弱的老大迹象。
2.从文中“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可以看出作者也认为当时的中国是衰弱贫困的老大中国。
3.回顾1840年―――1912年清朝灭亡的历史,请举例说明,你认为造成老大中国的是什么人?(慈禧、李鸿章)
4.再现历史,老师播放《八国联军进北京》电影片段
(三)读课文,找出作者心目中的中国是什么样的?
1.学生勾画后,举手回答: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2.全班一齐朗读,说说你读后的总体感受。
(1)多是四字一句,而且押韵,多是对偶句,读起来琅琅上口;
(2)少年中国特别美;
(3)用了许多比喻句,写的形象生动;
(4)还有排比句,气势淋漓,充满强烈的赞美之情和自豪感。
3.“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一句告诉我们作者心目中的中国:是一个智慧、富有、强大、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的中国。
4.自由读其余部分,边读边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
一轮红日刚从东方喷薄而出,放射出万道金光;汹涌的黄河从地下涌出,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一泻万里,浩浩荡荡奔向汪洋大海。潜伏的东方巨龙从深渊中腾空跃起,在云中飞舞鳞爪;小老虎在山谷里咆哮,成千上百的野兽都吓得胆战心惊,四散奔逃;雄鹰才试试它的翅膀,掀起的狂风吹得尘土漫天飞扬。珍奇的花含苞待放,姹紫嫣红、显得一片辉煌;宝剑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锋刃闪射出咄咄逼人的寒光。少年中国像个屹立在东方的巨人,头顶着青色的长天,脚踏着黄色的大地,她有几千年的文明历史,有幅员辽阔的疆域,她的前途像大海那样无边无际,未来的日子很长很长。多么美丽啊我们的少年中国,她同苍天一样不会衰老;多么壮丽啊,我们的中国少年,他们同少年中国一样万寿无疆,永远发光。
小结:作者心目中的中国是一个智慧、富有、强大、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的中国;是一个、突然崛起、生活幸福美好、前程灿烂的东方巨人。
5.大家或毛遂自荐读或推荐咱们班的朗诵高手读,其余同学评价朗诵,再次体会。者的强烈赞美和无限向往之情。
6.作者心目中这么壮美的少年中国,在那风雨如磐,危机四伏的年代靠谁来实现?(中国少年)
7.中华民族的振兴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作者为什么把这一重任让中国少年来肩负?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答案及其依据。(圈点勾画法、讨论法,品读法)
明确答案:少年人敢于破格,能改造世界,用于作为;我们少年是新来到这个世界跟它结有缘分。
老年人墨守陈规、能灭世界,无所作为;而且他们跟这个世界作别的日子不远了。其澌亡可翘足而待。
8.大家分角色朗读读第二段(除第一句和最后两句)
男生读少年人,女生读老年人,体会作者对中国少年的歌颂及赞美;体味他心目中的少年中国的特点
通过以上学习,作者告诉我们振兴中国的责任在中国少年。可作者没有说出中国少年该怎样做,才能实现少年中国。大家根据近百年的历史史实帮作者出谋划策吧。
五、探究异同
正是有了先烈们前仆后继的奋斗,才换来了我们美好的社会主义中国。下面大家看看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中国,是不是梁启超的心目中的“少年中国”。播放视频:《香港和澳门回归》《申奥成功》、《加入世贸组织》、《嫦娥一号升空》
您聚集当今世界上最多最广最大的人气和景气,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和平与发展是您热切表达的心声!您不卑不亢不躁不惊,以坦荡豁达和深邃、闲静,阔步在新世纪的黎明!在“十六大”的东风劲吹中,新一代的中国领导人正继往开来带领着中华民族走向新的辉煌。?
播放《歌唱祖国》的视频音乐,作为当代的少年你将怎样做?谈谈你的做法。
我们是幸福的新一代,也是有重大责任的新一代。我们的今天决定着中华民族明日的复兴。让我们弘扬民族精神,再现中华之雄魂。发扬“不怕苦,不怕累,勤学好问”的精神,学知识,练技能,强体魄,树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时刻准备着: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
六、小结 ??
从清末的被蹂躏到现在的发展蒸蒸日上,是无数的少年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不懈努力换来的,来之不易啊。他们开创了祖国的今天,我们要造就祖国的明天。为了实现我们的光荣使命,我们必须努力学习,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类的灿烂文化武装自己,学好建设祖国的本领;明天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祖国建设贡献聪明才智,让祖国明天更美好。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我坚信,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祖国的明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经济更繁荣、人民更幸福、国力更强盛,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七、布置作业
以“我为祖国做贡献”写一段话。
八、板书设计
少年中国说(略)
课件22张PPT。第六课 少年中国说情 境 导 入返回情境导入幻灯片全屏放映时播放视频返回学习目标1.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积累重点实词。
2.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3.学习本文比喻、象征的手法。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青年时期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是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整体感知《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的代表作之一,写于百日维新失败后的1900年。当时清王朝处于被列强瓜分的惨境,国家命运岌岌可危。时仅27岁的梁启超对于外国称中国为“老大帝国”深感耻辱,于是创作《少年中国说》。文中激励青年发愤图强,变革现实,表现了作者乐观进取的爱国之心。 怯懦 珊瑚 陨石 震惶 鹰隼

发硎 瘠牛 潴 冤业 地履
哉 附识 澌亡 苟且 僧
翘足而待 矞矞皇皇
sǔnyuānshānyǔnhuángxínglǚzāi zhìnuòzhūjísīgǒusēng qiào yù 袭 :
欧西人:
恶:
请:
故:
皆:
已经:
行乐:
依照着做。泛指西方英、法、美等国的人。叹词,驳斥声。表示反对。副词,表示尊敬对方,相当于“请允许”。连词,表因果关系,所以。都是。已经经历。这里不是指娱乐,意思是保持乐观。怯懦 :
盛气:
苟且:
乳虎:
大略:
吸张:
翘足而待:胆怯懦弱。富有朝气。只顾眼前,得过且过。初生的小老虎。大概。收缩扩大。一抬脚就可以到来,极言时间短。速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第一段:提出论点。第二段:论证老年人与少年人的不同性格,并以此比拟国之老少。第三段:论证中国少年的历史责任,号召和激励中国少年为创建少年中国而奋斗,热情地讴歌少年中国的光辉未来。附识:这是作者对《少年中国说》的附识,即附在文章、书刊上的有关记载。树靶子作比较
拟弱强明责任
赞未来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少年中国说老年人:思既往 多忧虑 常厌世少年人:思将来 好行乐 常喜事少年人:肩负重任 建设国家形象化:前途光明 繁荣富强勇改革
赞祖国
盼富强人固有之,国亦宜然。返回1.作者认为中国是老大帝国吗?
2.找出作者心目中的中国是什么样的?实现作者心目中理想的中国主要靠什么?
3.作者心目中这么壮美的少年中国,在那风雨如磐,危机四伏的年代靠谁来实现?研读课文1.中华民族的振兴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作者为什么把这一重任让中国少年来肩负?少年人敢于破格,能改造世界,用于作为;我们少年是新来到这个世界跟它结有缘分。
老年人墨守陈规,能灭世界,无所作为;而且他们跟这个世界作别的日子不远了。其澌亡可翘足而待。2.课文中把老年与少年、封建古老的“老大中国”与大有希望的“少年中国”进行对比,极力赞颂少年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针砭老年人消极保守的思想。有人认为,梁启超的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偏激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2.用老年人来类比“老大”的中国,并从少年人必将取代老年人,认识到少年中国必将取代老年中国,这是进化论的观点。这种进化论的社会观点,使梁启超在极其黑暗、衰败的时代,看到了一个腐朽王朝的必将灭亡,并充满希望和信心地迎接新时代的到来,其积极因素不能抹杀。但进化论有待于发展为历史唯物主义,否则,它就只能是社会改良主义的思想武器。梁启超一生的政治思想多有变化,这恐怕是进化论观点和改良思想在社会改良实践中得失消长的体现。对此,我们应当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另外,与进化论相联系,他认为老年人一切都不好,青年人一切都好,这虽多半出于社会改革的宣传鼓动,但思想方法毕竟简单化、绝对化,亦当予以辩证地看待。 1.排比、对比 如第2自然段“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长江之初发源”,作者用三个大的排比句组,把老年人和少年人的不同性格做了对比论述。歌颂了少年人敢于破格、能改造世界和勇于作为的精神。层层推理,环环相扣,逻辑严密,气势充沛。2.比喻、象征 (1)“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长江之初发源”第2自然段作者出色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把老年人比作“夕阳”“瘠牛”,把少年人比作“朝阳”“乳虎”,批评消极守旧思想的中心得到了深刻阐释。以人喻国,比喻国家的强弱,形象生动。 (2)如第3自然段“红日初升,其道大光……干将发硎,有作其芒”。“红日初升”象征少年中国的灿烂前程;“河出伏流”象征少年中国发展前途的不可限量;“潜龙腾渊”写出了鳞爪飞扬的生动形象;“乳虎啸谷、百兽震惶”写出了少年中国的冲天气势。这些都比喻少年中国的英姿。“奇花初胎,矞矞皇皇”是歌颂少年中国在发展中的壮丽前景;“干将发硎,有作其芒”以刚刚磨砺的无比锋利的宝剑比拟为创建少年中国立功的中国少年。返回课文小结《少年中国说》将封建、古老的中国和理想的少年中国做了鲜明的对比,热情赞颂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批评消极保守的思想,鼓励人们肩负重任,发愤图强。表现了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并对中国未来满怀希望。返回退出布置作业1.背诵并积累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
2.写出至少两句你积累的有关少年壮志雄心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