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精选】14-15学年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下课件+教案+学案+每课一练:1.2白杨礼赞(6份)(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课精选】14-15学年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下课件+教案+学案+每课一练:1.2白杨礼赞(6份)(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6-15 09:11:14

内容文字预览

2.《白杨礼赞》导学设计
学习目标:
◇基础目标:积累文中重点的字词,理解重点词的含义并能运用。
◇情感目标:《白杨礼赞》是伟大的文学艺术家茅盾于散文创作中亮起的一盏不熄的明灯。我们学习本文要充分认识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了解白杨树独特的内在气质。并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技法目标:作为文学史坛上的典范之作,本文的写作技法也是我们要汲取的营养。所以,还要特别留意文中诸多的修辞和丰富的艺术手法。
?
课前预习:
(温馨提示:这是你学习能力的自我培养,也是对你的自觉性的考验。)
1. 字音字形。
⑴字音关——下面各组字的注音中,每一组有一处错误,请找出并改正。
A.坦荡如砥(dǐ)晕(yūn)圈????? 潜(qián)滋暗长?????? 虬(qiú)枝???? (?? )
B.旁逸(yì)斜出??? 倦怠(dài) ?????秀颀(qín)?? ?????????无边无垠(yín) (?? )
C.婆娑(suō)?????? 恹恹(yān)????? 锤(chuí)炼?????????? 不屈不挠(ráo) (? ?)
D.磨折(shé)?????? 挺拔(bá)?????? 楠(nán)木?????????? ?鄙(bǐ)视????? (?? )???????
⑵字形关——下面是高哲同学利用本课所学的生词写的一段话,请找出其中的错别字。
看旁移斜出的枝条,看耸入云霄的高枝,似乎永远都不会有倦殆。无论我们怎样锤练自己的语言都无法描写出它的神奇的美。
改正:????????????????????????????????????????????????????????????????????
2. 词义关。用词凝练准确且变化多姿是本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请根据提示,从给出的选项中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入括号内。
(1)写高原之大,作者用(????????? )?????? (2)写高原之平,作者用(?????? )
(3)写高原之色,作者用(????????? )?????? (4)写枝条斜出,作者用(?????? )
A .黄绿错综?????? B.坦荡如砥?????? C.旁逸斜出?????? D.无边无垠
3.整体感悟。
(温馨提示:对文章整体性的考查一般包括文章的主题思想、线索、结构、写作特点。)
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这句话在文中多次出现,你能说一说它的作用吗?
??????????????????????????????????????????????????????????????????????????????
??????????????????????????????????????????????????????????????????????????????
⑵文章采用象征的手法借物咏人,作者主要从哪几个方面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
???????????????????????????????? ???????????????????????????????????????????????
???????????????????????????????????????????????????????????????????????????????
⑶文章主要在描写白杨树,为什么却用大量的笔墨来写高原景色?
???????????????????????????????????????????????????????????????????????????????
??????????????? ???????????????????????????????????????????????????????????????
4.精段透析。阅读课文第7段,回答问题。
⑴选文开头为了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用了???????????? 和 ???????????的修辞方法。突出了白杨树独特的风格与个性。
⑵文段中说“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强调什么?改为陈述句式效果会有什么变化?
???????????????????????????????????????????????????????????????? ????????????????
??????????????????????????????????????????????????????????????????????????????
⑶你认为文段中的四个反问句有什么内在联系?可不可以调换一下顺序?
???????????????????????????????????????????????????????????????????????????????
???????????????????????????????????????????? ???????????????????????????????????
⑷从本段来看,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
???????????????????????????????????????????????????????????????????????????????
?
课堂演练: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结果交流和评析。
(二)、精读语段,探究主旨
1、找出课文直接写白杨树不平凡的句子,思考:分别写了白杨树的那些方面的“不平凡”?
??????????????????????????????????????????????????????????????????????????????
??????????????????????????????????????????????????????????????????????????????
2、朗读描写白杨树外在美的段落,思考:
(1)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下面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写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
??????????????????????????????????????????????????????????????????????????????
(2)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下面还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 ???????????????????????????????????????????????????????
??????????????????????????????????????????????????????????????????????????????
3、研读第7段思考:文章如何展开联想,由树及人?四个排比反问句是怎样逐句加深的?
??????????????????????????????????????????????????????????????????????????????
??????????????????????????????????????????????????????????????????????????????
(三)局部精读,分析写法。
作者除了通过外在形象、内在精神直接写出白杨树的不平凡,还通过什么方法来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 ?????????????????????????????????????????????????????
(四)深读课文,品味美点。
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准确、生动、富于表现力。请你选择3-5句加以赏析。
??????????????????????????????????????????????????????????????????????????????
?????????????????????????????????????????? ????????????????????????????????????
??????????????????????????????????????????????????????????????????????????????
三、拓展练习。
古往今来,赞美牡丹、菊花、莲花的诗文可谓多矣;而对绿叶的赞美却鲜有所闻。或许有人说;绿叶有什么值得赞美的呢?既没有鲜艳的色彩,也没有婀娜的姿态。其实,花儿之美,是整体关。如果没有绿叶的陪衬它便会显得单调刺目,正因为有了绿叶,它才构成一个美的和谐,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绿叶长在鲜花之下,总是谦逊地低着头,从来没有趾高气扬过。它不在意行人的注目礼,即使听到行人一味赞美鲜花而冷落自己的时候,也毫不嫉妒,依然兴致勃勃,忠于职守。
绿叶的生命虽然短暂,然而,它却把自己的一切完完全全地奉献给了大自然。“年轻”时,它生机勃勃,青翠欲滴,把空气中对人体有害的二氧化碳,转化为人类必须的氧气;“年老”时,它脱离母体,投向大地的怀抱,“化作春泥更护花”。
1、文章第1节把绿叶和鲜花进行????????? ,突出了绿叶的?????? 作用,表现了绿叶?????? 的性格。
2、第2节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了绿叶的????????? 和???????????? .
3、第3节表出了绿叶?????????????? 的精神。
4、本文和《白杨礼赞》在写作手法上的相同点是:?????????????????????????????????
??????????????????????????????????????????????????????????????????????????????
5、把下列词语和它所形容的对象用线连接起来。
①坦荡如破???????????????????? A.高原的色彩
②无边无垠???????????????????? B.高原的平坦
③黄绿相间???????????????????? C.白杨树的高大
④伟岸朴质???????????????????? D.高原的辽阔
⑤参天耸立???????????????????? E.白杨树的品格
?
课后巩固:
一、阅读第二段做题。
1.解词:(1)垠 ?????????(2)砥?? ???????????(3)视野
2.“黄与绿主宰着”中的“黄”指________,“绿”指________________。
3.“你会忘记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写高原景色的目的是什么?
??????????????????????????????????????????????????????????????????????????????
??????????????????????????????????????????????????????????????????????????????
5.“并肩”前应填___??? _。与它意义相近的还有___?????? __和___???????? ____。
6.给文段分层,并归纳层意。
?????????????????????????????????????????????????????????????????????????????
7.“扑”与哪一个词呼应?体会其表达作用。
?????????????????????????????????????????????????????????????????????????????
??????????????????????? ??????????????????????????????????????????????????????
8.找出文段中运用夸张,比喻修辞手法的一句,并仿照此句写一句话:
?????????????????????????????????????????????????????????????????????????????
?????????????????????????????????????????????????????????????????????????????
二.阅读第5、6自然段。
1.解词
(1)旁逸斜出:?????????????????????????????????????
(2)不折不挠:?????????????????????????????????????
2.找出文段的中心句:???????????????????????????????????????????? 。
3.“一律”的含义是______? _____;与它相照应的词语是__?? ___。
4.文中说和白杨树是“极普通的一种树”,又说它“决不是平凡的树”,矛盾吗?为什么?
?????????? ???????????????????????????????????????????????????????????????????
?????????????????????????????????????????????????????????????????????????????
5.文段中的白杨树象征着什么?
?????????????????????????????????????????????????????????????????????????????
????????????? ????????????????????????????????????????????????????????????????
6.能高度概括白杨外形特点和内在气质的一个词是_________。
7.给本段文字分层,正确的是(?? )
A? 123/45/67??? B? 1/2345/67????? C? 12/34567??? ?D? 1/23456/7?
8.找出错别字并改正
黄绿措综?? 坦荡如抵??? 妙手偶得???? 潜孳暗长
倔强挺立?? 旁遗斜出??? 艰强不屈???? 不折不扰
三、阅读第7段,完成下列各题.
1.文段《???? 》,作者是_________,原名________,字________.
2.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段内容:???????????????????????????????????????????????????
3.将“难道你就只觉得它是树?”改为陈述句。????????????????????????????????????
4.文中表明白杨树品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5.本段开头运用的写法是_______________
6.本段四个反问句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
?????????????????????????????????????????????????????????????????????????????
7.段中并未揭示的白杨的象征意义是(???? )
A.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
?B.坚强不屈的守卫家乡的哨兵
C.争先恐后,不甘落后的精神??? ?
?D.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
8.仿照句式,以任何一种职业或职务开头写出句式相同的句子。
例:教师好比蜡烛,虽然燃烧了自己,却照亮你别人。
?????????????????????????????????????????????????????????????????????????????
?????????????????????????????????????????????????????????????????????????????
9.值得我们去赞扬的精神品质很多。也许是一份执著,也或许是一种无私。请根据你的所需从自然界中任选一物作为象征物写一段文字,来赞美你所欣赏的精神品质。(100字左右)
?????????????????????????????????????????????????????????????????????????????
?????????????????????????????????????????????????????????????????????????????
?
课后巩固练习参考答案:
一.1.(1)边界(2)磨刀石(3)视力所及的范围
2.黄土高原?????? 田野麦浪
3.高原既广阔又平坦
4.(1)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白杨的不平凡
? (2)暗写陕北宁边区这个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5.宛若? 好像? 宛如
6.……行驶/这时……
?一层:描述黄土高原的景色
?二层:写高原给人的感觉
7.“涌”(1)与“奔驰’呼应;
? (2)形象而准确地写出迎面而来的情景和汽车速度之快
8.(1)汽车……是毡子
? (2)站在青石壁顶,放眼望去映入你的眼帘的是宛延如一根细长白练的清水河,还有一张张巨大的青绿相间的棋盘。
二.1.(1)逃、斜、伸(2)屈服
2.那是……枝
3.步调一致? 绝不
4.答:不矛盾,因为“普通”是指白杨的极常见,极易生长;“不平凡”是指白杨树的外形美和内在气质的不平凡。
5.答:白杨象征着根据地的抗日军民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6.力争上游
7.B
8.措—错? 抵—砥? 孳—滋? 遗—逸?? 艰—坚? 扰—挠
9.枝枝争上游
三.1.白杨礼赞? 茅盾 沈德鸿? 雁冰
2.由赞美白杨树的内在气质到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你不会觉得它只是树
4.它伟大岸……夫
5.欲扬先抑? 6.略
7C
8.答:松和鹤都是长寿、吉祥和象征,表明店家希望每一位患者都健康长寿。
9.农民好比蜜蜂,虽耗尽了体力,却创造了甜蜜的生活,清洁工好比城市和美容师,虽然弄脏了洁净了大街小巷。
白杨礼赞学案

1、白杨礼赞
【学习目标】
1、以朗读法感受白杨树的外形和它的不平凡。
2、以讨论、探究的方法领悟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二遍。???????家长签字:______________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无边无垠(?????)???虬枝(??????)???坦荡如砥(?????) ?恹恹欲睡(??????)????
婆娑(?????)??秀qí(????)??毡(  )子 ?主宰(  )?参天(?????)
??倦dài(????)??旁yì(????)斜出????纵横jué(????)荡???bǐ(?????)视
3、文章的作者是?????????,原名?????????,字??????????。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短篇小说《???????》、《???????????》等。
4、文章对白杨树一唱三叹,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在文章中找出那些直接赞叹白杨树的句子。(划在书上)想一想它们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并注意它们表达上的变化。
?????????????????????????????????????????????????????????????????????
?????????????????????????????????????????????????????????????????????
?
☆★预习完成情况评价:___???日期:___
【课堂导学】
1.开头第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
????????????????????????????????????????????????????????????????????
2.?结合感情线索,文章可分成五段。请划分段落并归纳段落大意。
????????????????????????????????????????????????????????????????????
?????????????????????????????????????????????????????????????????????
?????????????????????????????????????????????????????????????????????
3.?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下面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写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
?????????????????????????????????????????????????????????????????????
?????????????????????????????????????????????????????????????????????
4.?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下面还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
?????????????????????????????????????????????????????????????????????
?????????????????????????????????????????????????????????????????????
【课堂延伸】
一、文章反复强调: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你认为“极普通”和“不平凡”矛盾吗?说说理由。
?????????????????????????????????????????????????????????????????????
?????????????????????????????????????????????????????????????????????
二、完成书后“探究 练习”第二题。
?实在:????????????????????????????????????????????????????
至少:???????????????????????????????????????????????????????????
?尤其:?????????????????????????????????????????????????????????
三、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①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②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③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④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⑤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⑥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1、按照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所见、所感,将这段文字分成两层。在文中用“‖”标出来。
2、文中能概括作者所见的是第?????句。
3、作者由所见而产生的所感有两点,这两点是:“??????????????”、“??????????????”和“?????????????”、“????????????????”(用文中词语填空)。
4、本段第②③句具体描述了黄土高原??????????????的特点。第④句具体描述了黄土高原??????????的特点。
5、作者所感的两点中,哪一点是主要的?哪一点是次要的?从文中找出准确表现其主、次的动词。
答:?????????????????????????????????????????????????????????????????
????????????????????????????????????????????????????????????????????? 
6、本段写黄土高原与全文礼赞白杨树有什么关系?
答:????????????????????????????????????????????????????????????
???????????????????????????????????????????????????????????????
?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___???日期:__
?????????????????????????????????????
【资料链接】
什么是象征手法?
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手法。它往往是通过对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的描写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生活中有一些事情比较复杂而意义又比较深刻,但一时不易讲清楚,或者由于某种原因,有些意思不便于说出,于是作品中就采用了象征的手法。采用象征的手法时,要求象征的事物与被象征的事物之间有着某种相似的特点,能引起人们由此及彼的联想。?《白杨礼赞》一文中,白杨树的质朴、严肃、力争上游、不折不挠的形象,正与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北方的农民本质相似,所以作者对白杨树的礼赞,正是对他们的礼赞,以此表达了对抗日军民的崇敬之情。??
?
?
?
答案
【课堂导学】
1.?开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指出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不平凡是文章的感情线索。
2、按照这条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3、在描绘白杨树的形象方面,作者用“力争上游”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总的特点,采用的是拟人手法,给白杨树以人格化。下面分别从干、枝、叶、皮四方面写它们的特点。干,突出它的直;枝,强调它的直而紧靠;叶,写它的向上;皮,则主要写它“微微泛出淡青色”。通过这些特点的描写,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力争上游的印象,涵义十分深刻。?在刻画白杨树的性格时,作者用“倔强挺立”总写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险恶的环境中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4、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课堂延伸】
一、二题,见“书后练习题”
三、1、①②③④‖⑤⑥ 2、① 3、雄壮、伟大和倦怠、单调。4、黄绿错综、辽阔平坦?5、“雄壮”、“伟大”是主要的,动词是“涌起来”;“倦怠”、“单调”是次要的,动词是“潜滋暗长”。?6、本段写黄土高原,目的是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生长在“雄壮”“伟大”的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也定是不平凡的;而驱赶了“倦怠”“单调”的情绪,令人振奋得惊叫起来的正是白杨树。这样写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很好地衬托了白杨树。
?
第二课 白杨礼赞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2.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
设计思路
《白杨礼赞》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写作的经典篇目,因而在设计中,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就成了本文的学习重点。首先在导语中,就先将象征这一写法初步渗透给学生,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象征。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白杨树象征什么。在品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采用象征这一写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数
四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
(播放歌曲《小白杨》。)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
2.简介作者。
(1)让学生起来介绍。
(2)明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1。)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
师:本文的题目《白杨礼赞》,“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下面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以此体会作者为何要赞美白杨树。并做以下题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
1.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句子。
2.读完课文后,小组交流。交流句式为:我读出了一株 的白杨树,它表现在 。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
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8.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
9.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1.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大毡子 开垦 外壳 锤炼 倦怠 潜滋暗长 旁逸斜出 婆娑
(要求:让一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不正确的,找其他同学纠正。)
2.能从整体上把握即可。
3.作者是从那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
明确:(景美、形美、神美。)
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明确:(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二是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明确:(刻画白杨树的形象紧扣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为后文揭示其象征意义作铺垫。)
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明确:(4个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气势恢弘,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明确:(与白杨树进行对比,一方面,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愤慨之情;另一方面,以高昂的语调赞美白杨树。)
8.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
明确:(象征的作用,一是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内容“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二是帮助作者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传达给读者。)
(学生说出一点即可。)
9.研读赏析第7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课件3。)
①白杨的“神美”可以用本段的哪几个词来概括?
②为什么本段开头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③本段作者由树写到人,赞美了什么人?作者为什么会由树写到人?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④本段的四个排比句问法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加深的?
⑤背诵本段。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①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坚强不屈。②欲扬先抑。③北方农民、抗日军民以及敌后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白杨树身上能折射出北方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换句话说,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作者赋予了白杨树以不平凡的象征意义。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也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④“只觉得——不想到——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又不更远一点想到”四个反问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⑤指导背诵。)
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收获及还没解决的问题。(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个方面,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就应给予肯定。)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一部分。
七、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迁移延伸”部分。
?
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茅 盾
1.象征
2.排比、反问
景美------------------形美----------------神美
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旋律高亢优美的歌曲《小白杨》,要求学生边欣赏边思考:歌中小白杨有何象征意义。屏幕投放“象征”: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象征手法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学生交流归结:象征守卫边疆的战士;象征边防战士的坚强意志等。由此导入本文“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明确本课学习重点。
?二、教学呈现
??1.谈一谈
??学生呈现并交流课下收集的背景资料。
??2.读一读
??学生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以此体会作者为何要赞美白杨树。然后进行朗读交流。学生交流的句式为(投放大屏幕):我读出了一株   的白杨树,它表现在   。
??3.理一理:篇章结构。
??4.品一品:写法、语言(培养学生质疑、品读、揣摩的能力)。
??(1)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2)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3)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5)象征手法的作用。
??在此环节中,师生探究出:
??(1)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二是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2)刻画白杨树的形象紧扣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为后文揭示其象征义作铺垫。(3)4个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气势恢弘,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4)与白杨树进行对比,一方面,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愤慨之情;另一方面,以高昂的语调赞美白杨树。(5)象征的作用,一是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内容“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二是帮助作者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传达给读者。(在此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直说的方式改写本文,以便更好地理解象征的写法。)
5.想一想:探究以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的文章该如何写。
6.练一练:以梅、兰、竹、菊、松、粉笔、蜡烛等物任选其一为题,写百字以内的片段文,以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简介作者、时代背景;粗读,理清全文脉络;
重点讲读第三段(第5、6自然段)。
教学过程:
??? 一、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提问:1.想一想,茅盾原来叫什么名字?出生在哪一个省?他写有哪些著名的作品?(学生: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出身在浙江省桐乡县。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
2.茅盾是哪一年逝世的?党中央对他的一生作了怎样的评价?(学生:茅盾已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逝世。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一九三八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一九四○年三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不认识的字的读音。
?? 注音练习
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yān)
虬枝(qiú) 婆娑(suō) 秀颀(qí)
三、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做好下面的填空练习(目的是启发引导学生粗读课文,初步理清全文脉络):
???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 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 和 ,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 ,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 ,赞美白杨树收尾。
学生作业后,教师点拨:以上的练习,反映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基本思路。按照这条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四、教师读第一段(第1自然段)后点拨:文章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抒发对白杨树崇敬、赞美的强烈感情。那么白杨树为什么“实在是不平凡的”呢?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文章不马上回答这个问题,而接着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色。这样写的作用何在,我们留在下堂课再研究。现在请同学们朗读文章的第三段(第5、6自然段),边朗读边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下面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突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涵义?(2)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下面还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 在描绘白杨树的形象方面,作者用“力争上游”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总的特点,采用的是拟人手法,给白杨树以人格化。下面分别从干、枝、叶、皮四方面写它们的特点。干,突出它的直;枝,强调它的直而紧靠;叶,写它的向上;皮,则主要写它“微微泛出淡青色”。通过这些特点的描写,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力争上游的印象,涵义十分深刻。
??? 在刻画白杨树的性格方面,作者用“倔强挺立”总写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险恶的环境中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 总的性格 倔强挺立
??? 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由学生朗读第5、6自然段,要求读出感情。
五、布置课外作业。
朗读全文,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
1.重点讲读第四段(第7、8自然段);
2.简略讲读第二段(第2—4自然段)、第五段(第9自然段);
3.归纳主题和写作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 一、课堂练习。
???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
???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倔强挺立——顽强不屈,不可动摇或摧毁。
参天耸立——高高地立着,耸入空中。
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
??? 二、指名学生朗读第四段(第7、8自然段),并思考:(1)作者写了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后,又进一层以树比人。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2)下面作者一连用了四个排比反问句,进一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四句的含义是怎样逐句加深的?
???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 作者先运用比喻、对比的方法,并一连用了“伟岸”、“正直”“朴质”“严肃”等七个词语(与第5自然段呼应),有力地赞美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 下面又一连用了四句排比反问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用词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涵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 第8自然段,作者再直接地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遍,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两个“象征”,写出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点明了主题。
??? 三、指导学生朗读第7、8自然段。为了帮助学生朗读好四个反问句,可先要求学生把四个反问句改写为陈述句,并加以比较,以体会运用反问句的作用。
??? 反问句 陈述句
难道你就只觉得…… 你不应该只觉得……
难道你就不想到…… 你应该想到……
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 你也应该联想到……
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 你还应该更远一点想到……
??? 如果按照陈述句的语句来读,语气就要软弱得多了。反问句寓答于问,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就更加肯定有力。因此,要求学生在朗读时,一定要读出反问的语气,同时,还要注意重读和停顿。(教师作示范,学生反复朗读。)
??? 四、要求学生朗读第二段(第2—4自然段)和第五段(第9自然段),并思考:文章如果只写第一、三、四段,也是一篇完整的散文。那么为什么要写第二和第五段呢?在表达上具有什么作用?
??? 教师归纳:
??? 第二段,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起两方面的衬托作用:一是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作者抓住了黄土高原的特点——“黄绿错综”的色彩和“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地势,点出了它的“雄壮”、“伟大”,对描写白杨树起了正面衬托的作用;二是作者又用了“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又起了反衬作用。意思是黄土高原虽然伟大、雄壮,但离开了白杨树,还是有单调之感,所以白杨树更值得赞美。
??? 第五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再次赞美白杨树,其作用是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最后,全文以“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作结,爱憎分明,感情强烈,回应开头,十分有力。
??? 五、听朗读唱片(或教师范读),并引导学生归纳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
??? 这篇课文通过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 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通过象征,来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歌颂党和人民群众。(组织学生阅读知识短文《记叙中的议论和抒情》第4自然段。)在运用象征手法时,必须注意象征的事物和被象征的事物之间,在特征的表现上具有共同之处。如白杨树力象上游的形象,直的干,靠紧向上的枝枝叶叶,朴质的皮,以及倔强挺立的斗争性格,正和党领导下的北方农民的正直、朴质、团结、进取的性格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坚强精神相一致,所以用来象征,就非常贴切自然。
六、布置练习:
完成“思考和练习五、六”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通过课文学习,理解“散文形敬神不散”和象征手法。
2、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二、重点难点
1、托物喻义散文的特点是重点之一。
2、象征主义的写作手法是重点之二。
3、难点是理解、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三、教学设想
??? 本文明写树,实际是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突破难点和重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五、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 1、 导入??新课。
《白杨礼赞》是一篇借景抒情,具有浓郁象征色彩的散文。它蕴藏着诗一样的情愫,使一个客观对应物——白杨树,在精湛的艺术描写中赋有了人格化的生命力。细腻的白杨树外形是革命者的形象,更多局部细节描写组成了一组组象征性的意象群。这一切在学习本课时都当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 2、释题:
“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 3、介绍写作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 1、教师范读全文,或听朗读带。
????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画记难字生词,并标明自然段序号。
? 2、掌握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要求学生迅速阅读课文注释①,了解写作背景。然后教师补充:
茅盾(1896—1981):出生在浙江桐乡乌镇。小说家,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浙江桐乡乌镇人。1928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蚀》,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等。
3、什么是象征手法?
在文艺创作中,象征主义往往是和比喻手法融合在一起的,但二者又有区别:(1)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的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而且也都从本质特征上考虑。(2)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在全篇文章中不占主要地位,它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如果这类喻体在文章中占了主要地位就称为象征体了。这种手法也称为象征手法了,这是。个重要的区别标志,(3)比喻适用于各类文体,象征一般只适用于抒情作品。
4、“贵族化的楠木”象征什么?
茅盾同志说: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5、解决生字词,疏通阅读障碍。
????? 大毡子 开垦 外壳 锤炼 主宰
????? 倦怠 潜滋暗长 旁逸斜出 婆娑
6、(教师补充)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大毡子(zhān)? 开垦(kěn)????? 外壳(qiào)??? 主宰(zǎi)
坦荡如砥(dǐ)? 潜滋暗长(qián)?? 无边无垠(yín)?? 秀颀(qí)
诸如(zhū)???? 倦怠(dài)????? 婆娑(suō)???? 恹恹欲睡(yān)
丫枝(yā)????? 晕圈(yùn)????? 虬枝(qiú)???? 参天(cān)
初融(róng)??
7、(教师补充)解释下列词语
(1)视野:视力所及的范围。
(2)黄绿错综:黄土地和绿植被纵横交叉在一起。
(3)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4)无边无垠:没有地域的界限,广阔无边的意思。
(5)倔强:(性情)刚强不屈。
(6)纵横决荡:纵横驰聘,冲杀突击。
(7)捕木:常绿乔木,木质坚实,是贵重的木材。
(8)秀颀:美而高。颀,高。
在学生掌握字词读音后,可以要求学生选择其中几个字词连词成段,进行口头表达练习,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8、学生迅速默读全文,讨论:如何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
??? 学生讨论后明确:要划分段落层次,一定要注意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本文的段落层次划分如下:
第一部分(第1段):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第8--9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三、学习课文第一、二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二部分。
2、思考:开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3、找出文中描写黄土高原的优美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是如何描写黄土高原的。然后思考: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总体印象是: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4、面对黄土高原的景色,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
明确:恹恹欲睡。
5、作者这样写黄土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以黄土高原“雄伟”“伟大”的背景衬托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6、学生默读第二部分内容,想像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体会作者为什么在见到白杨树时会“惊奇地叫了一声”。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第四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火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人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分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那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1、解释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①、旁逸斜出:( )?_
②、晕圈:( )?_
③、不折不挠:( )?_
④、参天:( )?_
2、本段中第一句与后四句的关系是?_____。
3、本段后四句是写白杨树的?______,它们的结构关系是?________。
4、从表达方式看,将该段分为两层,并归纳段意。
5、前半部分表达方式是?_____,后半部分是?______。
6、这一段文字的中心句是?_____。
7、这一段文字的描写顺序是由?____到?___。
8、这段文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___。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参考答案:
1、略 2、总分 3、外形、并列 4、……淡青色。||这是……
①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赞美它的外形不平凡。②揭示白杨树的内在气质不平凡。
5、描写 议论 6、第一句 7、外表 本质 8、拟人
?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内容,导入??新课时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三部分。
要求其他学生在听读时,注意画出文中有关描写白杨树的内容。
2、学生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 (1)文章选用了哪几个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 (2)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白杨树的?
????? (3)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请引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学生讨论后明确:(1)作者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形象特征。(2)分别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写干,突出了白杨树的直;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靠;写叶,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则主要点明它“微微地泛出青色”。(3)文章中用“倔强挺立”总写了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三、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1、教师朗读第四部分内容。
要求:教师朗读时,学生画记出文章中赞美白杨树的相关词语。
2、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下问题:
????? (1)在第7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
????? (2)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
????? (3)这一部分中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
学生讨论后归纳:
(1)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2)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 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
?? ??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人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四、学习课文第五部分
1、学生高声齐读课文第五部分。
2、学生讨论: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目的何在?
教师先补充:茅盾同志曾经说过:“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然后学生讨论。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之所以在此写楠木,其实是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呼应篇首。
五、学生速读全文
1、思考:这篇文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这篇文章运用的是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白杨树的挺拔、向上然而又极其平凡的特点,与作家心目中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在本文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作者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这样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炽烈的情感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
2、总结全文,了解本文的写作线索。
????? 明确:本文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第1、4、6、8段分别对白杨树的“不平凡”尽情歌颂,句式结构相似,意义步步深入。“不平凡”三个字反复出现,强烈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使文章不平凡的“景”,不平凡的“形”,不平凡的“神”三者完美结合,白杨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挺立在我们面前。
六、作业?
1、课后练习第一、二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默写
1、描写白杨树赖以生长的环境美的语句:?。
2、描写白杨树自身形象美的语句:?。
3、描写白杨树内在神美的语句:?。
二、读下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 )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1、在括号里注音,波浪线的两词,按顺序应解释为?__和?__?_。
2、这里的“黄”指?___“绿”指?____。“并肩”修饰?_____。
3、在“并肩”前面应慎哪词?,和它形、义相近的还有?___和?___等等。
4、“你会忘记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的原因是?______,整段文字写高原景色是为白杨树作_______。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练习题
白杨图①。
北方有佳树,挺立立如长矛。
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柟枋②伍,甘居榆枣③俦。
丹青标风骨,誓与子同仇。
(注①1941年茅盾《白杨礼赞》发表后,一位画家根据《白杨礼赞》的题意,画了一幅白杨图。茅盾看后,觉得礼赞白杨之情似乎意犹未尽,于是又写下这首格律诗。②柟枋:贵重,粗大的木材,诗中意与文中楠木相同。③榆枣:原指榆枣树,诗中意与“柟枋”相对,与文中白杨树同意。)
1、这首诗和《白杨礼赞》表达的主题一样吗?为什么?
2、找出跟《白杨礼赞》一样描写白杨树特征的语句。
3、这首诗和《白杨礼赞》一样,都用了象征,请各举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参考答案:
(一)略 (二)1、垠(yín) 砥(dǐ) ??????支配 平坦得像磨刀石 2、黄土高原 田野麦浪 连峰 3、宛若 好像 宛如??? 4、高原既广阔又平坦 陪衬 (三)1、主题基本一样。诗中感情更深沉、强烈 课后四句不仅表达了作者对贵族化柟枋厌恶对榆枣高度赞扬,而且更加明确地表达了作者向往革命圣地延安,志愿与北方军民同仇敌汽、共同抗击日寇的感情。 2、“挺立为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3、略
2.白杨礼赞
一、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说出白杨树的外在美和内在美。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品味本文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
二、训练积累
【基础存盘】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主宰(?? )? 倦怠(?? )? 地壳(? )?? 毡子(?? )
晕圈(? ) 婆 suō(? ) qiú(? )枝? 秀qí(?? )
2.根据意思选择相应的词语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A. 纵横决荡 B. 潜滋暗长C. 坦荡如砥D. 妙手偶得 E.诸如此类
(1)平坦得像磨刀石一样。??????? ????????????
(2)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得到的。??????????
(3)与此相似的种种事物
(4)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 ???????????
(5)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
3. 从括号中选出恰当的词,填在句中的横线上。
(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 (奔驰、奔腾),……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2)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 (成果、结果),是麦田。
(3)我那时是 (惊奇、惊讶)地叫了一声的。
(4)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 (泛出、露出)淡青色。
4. 文学常识填空。
《白杨礼赞》的作者是????? , 原名??????? ,字??????? ,浙江桐乡人,现代作家。其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     》《     》、《  》。本文体裁是??? ?? ,选自《见闻杂记》。“礼赞”含有? 之意。
【整体感知】
1.本文线索分明,结构精巧。作者一唱三叹,反复歌咏白杨树的“ ”,这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也是用来结构文章的 。文章围绕这个线索,从 、 、
三方面尽写白杨树的“不平凡”。先描写白杨树的 ,这是漫放;“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的白杨树,这是巧收。再从 写到 ,最后在抒情与议论中直陈白杨树的 意义,再次疾呼“ ”以突出主题。
2.作者大力赞扬白杨树,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象征了
。而那“贵族化的楠木”象征了 。
【阅读经纬】
阅读课文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对抗着西北风”回答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选段用“力争上游”一词来写白杨树,它既概括了白杨树的 ,也揭示了白杨树的 。
3.选段在总述了白杨树“ ”的特点后,用工笔细描的方法,从 、 、 、 等方面具体描述白杨树之形,有力突出其 、 、力争上游的品质,为下文揭示其象征意义 。
4.选段主要表现了白杨树“力争上游”的特点,请从选段中找出一些相关词语,来具体表现这一特征,并分析其作用。

5.此段抒发了作者对白杨树怎样的思想感情?从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6.下列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句话的内在含义是什么?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高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课文巩固】
1.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体印象是什么??面对黄土高原的景色,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作者这样写黄土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2.象征手法是本文的显著特点,请从文章第7段中找出下列词语所象征的内容。
(1)“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象征了
(2)“坚强不屈、傲然挺立” 象征了
(3)“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 象征了
三、拓展迁移
【激流勇探】
①我突然被一棵榆树惊呆了。
② 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
③它长在一堆码起来的砖垛上,周围是林林总总的大树小树。砖垛有两米多高,我不知道它在那里堆了多少年,表层的砖被一层青苔覆盖着。
④ 它其实只有一米来高。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当初,它选择了砖垛前面的那一片阳光地带,准备唱着歌儿向老榆树告别。可是就在瞬间,一阵微微的风,把它飘到砖垛上,它的命运因此而改变。它知道:躲避现实只能毁灭自己,安于命运,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它只能压抑着蓬勃向上的内驱力,让饱满的激情化作一段朴实——它长成了灌木丛。
⑤即便如此,它也肯定受过不尽的苦痛。雷电轰击过它,狂风摧残过它,风雪侵蚀过它。最难耐的还是干旱和贫瘠。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脚下那座高原似的砖垛,却贫瘠得难以供应它起码的养料。它只得打自己的主意。让主干变粗变矮,让枝叶变小变多,尽量节衣缩食,减少消耗。尽可能挽留住雨露,拼命把根往下扎,这是它生存的策略。厄运使得它青筋突暴,浑身疤痂,身体佝偻,它没有屈服。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我久久地站在那里,为一棵榆树而感动。
⑥一天傍晚,我下班回来,发现那砖垛已经不见了。一个老人默默地站在那棵树旁。老人告诉我,这垛砖堆了十八年。当初准备盖房子用,儿子突然得病死了。媳妇改嫁,他领着孙子孙女度日,房子就耽搁了。现在孙子孙女已长大成人,会挣钱了,政府又补贴了一部分钱,房子终于可以翻修了。在老人平静的叙述中,丝毫不见其悲凉,仿佛生活就是如此。
⑦我怔在那里。十八年,我不知老人是如何艰辛度过的。老人走了,他边走边自言自语道:“你看这棵树,咋就恁耐活呢?缺水少土的,竞活了十八年,真要活成精了!”蓦地,我仿佛觉得眼前的这棵榆树,就是老人的翻版。蓬蓬松松的枝叶,是老人稀疏的乱发;褶褶皱皱的干,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还有那地下柔柔细细的根,是老人冉冉飘飞的胡须。
⑧望着老人步履艰辛地走了,走在那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上。于是,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眼泪模糊了我的双眼。我默默地伫立,向老人、向那棵榆树深深地鞠了一躬。
(《向一棵树鞠躬》,有删节)
1.选文第②段说“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那么这棵树的不平常表现在哪些方面?

2.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中带点词语的意思。
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

3.说说你对选文第⑦段“我仿佛觉得眼前的这棵榆树,就是老人的翻版”这句话的理解?

4.下面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借树写人,形象生动地揭示了文章主旨。通过一棵生长在砖堆里的树在恶劣的环境中执著生长的过程,表现了老人的坚强不屈的顽强精神。
B.选文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以“我”的见闻感受来突出文章的主旨。
C.文章开篇都有点题的作用,起笔突兀,悬念顿生,让读者欲罢不能。
D.选文表现了如何面对困境的态度和价值观,赞美了那种不畏艰辛、顽强抗争、乐观进取、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所刻画的“树”的形象是奉献者的化身。
5.请结合链接材料和课文内容,任选一句谈谈你的理解。
(1)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2)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
【链接】:
材料一:两弹元勋邓稼先,远离亲人,身处荒漠,克服重重困难,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材料二:音乐巨人贝多芬,正当盛年,耳聋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可他仍然创作出了不少不朽的世界名曲。因为他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答:我选第 句。我的理解是

【实践课堂】
阅读下列一首歌词,回答下列问题。
小白杨
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微风吹/吹得绿叶沙沙响罗喂/太阳照得绿叶闪银光/小白杨小白杨/它长我也长/同我一起守边防
当初呀离家乡/告别杨树庄/妈妈送树苗/对我轻轻讲/带着它/亲人嘱托记心上罗喂/栽下它/就当故乡在身旁/小白杨 小白杨/也穿绿军装/同我一起守边防
1.歌词与《白杨礼赞》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试作简要分析。

2.阅读歌词,根据对联的格式要求,写出上联。
上联:
下联: 英雄离家别亲乐守边防
3.阅读课文《白杨礼赞》和歌词《小白杨》后,你想对白杨说些什么,表达你此刻的心情呢?(不少于50字)


【基础存盘】
1.zǎi? dài? qiào? zhān? yùn? 娑? 虬? 颀
2.(1)C? (2)D? (3)E (4)B(5)A
3.(1)奔驰? (2)成果? (3)惊奇(5)泛出
4.茅盾? 沈德鸿? 雁冰? 春蚕? 秋收? 残冬? 抒情散文? 尊敬和赞美
【整体感知】
1.不平凡 线索 景 形 神 生长环境 外形 气质 意义 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根据地的军民以及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国民党反动派
【阅读经纬】
1.具体描写白杨树枝干笔直、努力向上,倔强挺立的形象和品格。
2.外形特点 内在气质
3.干、枝、叶、皮 倔强挺立 不折不挠 蓄势
4.“笔直”、“绝无旁枝”、“ 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片片向上”、“没有斜生”等,这些词语既是描写白杨树的外形,也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5.崇敬、赞美之情 相关词句: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努力向上、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等
6.拟人,突出了白杨树的坚强、富有斗争精神。
【课文巩固】
1.总体印象是: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作者产生恹恹欲睡的情绪。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以黄土高原“雄伟”“伟大”的背景衬托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2.(1)北方的农民(2)守卫家乡的哨兵(3)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激流勇探】
1.榆树生长环境极其恶劣;外形矮小、纤弱、朴实;忍受苦痛,顽强生长。
2.“吻”是拟人手法,写露水停留时间之短,反衬榆树忍受着干旱和贫瘠的苦痛。
3.榆树生长环境极为恶劣,却能忍受苦痛,顽强生长;老人儿子病死,媳妇改嫁,独自拉扯孙子孙女,生活艰难,十八年才能翻修房屋。两者都遭遇艰难,但都能坦然面对,顽强抗争,境遇和精神极其相似,所以如此说。
4.D(“树”的形象不是奉献者的化身,而是那种不畏艰辛、顽强抗争、乐观进取、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的象征)
5.任选其中一句即可。示例:第一句: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盛就是神圣的事业。邓稼先从美国学成归来,放弃了优厚的生活条件,去艰苦的戈壁,无私奉献,为祖国的强大作出了卓越贡献,这是一种幸福和深沉的表现。
第二句:贝多芬盛年耳聋,遭遇了很大打击,可他同命运顽强抗争,创作了不朽的音乐作品,告诉我们只要勇敢地面对困难,努力克服困难,就能逐步走向成功。
【实践课堂】
1.这首歌词运用了移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法,通过讴歌小白杨,表现自己成长的喜悦和守卫边防的决心。《白杨礼赞》则是通过象征手法,歌颂抗日军民及其所代表的民族精神。
2.示例:白杨扎根壮干笑迎沙暴
3.示例:白杨:你好!我是一名中学生,出生至今,是在温室中成长,跟您相比,我深感惭愧。我今后将克服学习中的重重困难,发愤图强,努力学习,顽强拼搏,将来为家乡,为祖国多作贡献。
课件48张PPT。北方有佳树,
挺立如长矛。
叶叶皆团结,
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伍,
甘居榆枣俦。
丹青标风骨,
愿与子同仇!白杨礼赞茅盾1.了解并掌握文章结构及抒情线索。
2.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学习本文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教学目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大毡子(zhān) 开垦(kěn) 外壳(qiào)
主宰(z?i) 坦荡如砥(d?) 丫枝(yā)
潜滋暗长(qián) 无边无垠(yín)
倦怠(dài) 恹恹欲睡(yān)
晕圈(yùn) 虬枝(qiú) 参天(cān)
初融(róng) 秀颀(qí) 鄙视(b?)
婆娑(sūo)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1921年他与郑振铎、叶圣陶等组织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个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
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文化部长。
在他逝世后遵其遗嘱将其捐献的25万元设立了中国长篇小说创作奖。代表作有:《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长篇小说《子夜》
短篇小说《林家铺子》
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时代背景1938年底,茅盾应朋友之邀赴新疆学院任教。
12月20日从香港出发,途经兰州,住了一些时候,第二年3月经哈密到迪化(今乌鲁木齐)。
1940年4月离开迪化,经兰州去西安,5月中旬在西安遇见朱总司令。接受朱总司令的邀请,全家同去革命圣地延安。在延安参观、访问,到鲁迅艺术学院等处讲学将近5个月。
同年10月,茅盾夫妇和董必武同志一起乘八路军军车从延安到达重庆。思考题:1.白杨树有哪些特点?将重点语句画在书上。集中写白杨树特点的文字在第五段。
从白杨树的外形、色彩、性格三个方面写。
在原文中划出关键语句。归纳:外形:“笔直”的干;“绝无旁枝”“丫枝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的枝;“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叶;
色彩:“银色”“淡青色”;
风格:“倔强”“直”“不折不挠”“力争上游”。
最关键、最重要的词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它表现了白杨树不仅外形美,内在的精神更美。2. 提问:白杨树与北方农民有哪些相似之处?找出原文回答。
明确:
“它在西北极普通,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3. 提问: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明确: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我们民族解放斗争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说明]先找出白杨树与北方农民的关联,再去理解作者赞美白杨树的原因,就顺理成章了。
这三步是按照:白杨树──白杨树的象征性──赞美白杨树的原因的思路,这也是文章的思路。4. 课文第2、3段写了什么内容?这些内容与写白杨树有什么关系。第二、三段介绍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衬托出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而且也点明了地点是西北高原,暗示了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的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象征意义、表达中心意思做了有力的铺垫。
从写作上来说,文章一开头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去不接着说明理由,而是先写黄土高原。这样一转折,使语气舒缓起来,然后由缓到急,由疏到密,文章显得迭宕曲折有节奏感。一 熟读课文。
二 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生长环境不平凡,外部形态不平凡,内在气质不平凡。结合课文,口头回答下列问题:
1.白杨赖以生存的“景美”是──
2.白杨自身的“形美”是──
3.白杨内在的“神美”是──1.辽阔坦荡、气象雄伟、色彩鲜艳的西北高原,它是白杨树赖以生存的不平凡的典型环境。
2.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干、枝、叶都“一律向上”,“绝无旁枝”,“紧紧靠拢”,“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3.它力求上进,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坚强不屈。研究本文抒情的特点。1. 提问:题目“白杨礼赞”改成“白杨赞”,意思是不是一样?为什么?
明确:不一样。“礼赞”是崇敬和赞美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以及它所象征的对象的热烈赞颂的感情。“赞”的感彩比“礼赞”弱,也不能完全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说明]这是从词语的含义理解作者的感情。2.文中很多语句没有用“赞美”的词,但是里面却蕴含着作者赞美的感情。请找出这样的例子。
明确: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说明]还可以找出例子。通过这样的练习,引导学生注意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研究下面的问题: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
画出直接抒发赞美感情的独立成段的4句话,
比较这4句话表达上的变化;结合上下文内容,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明确:第1句:“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2句:“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3句:“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4句:“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参考答案第1句在文章开头,起到了开门见山,提领全文主旨的作用。
第2句是在描绘了黄土高原的景色,勾勒白杨树的远景之后出现的,这句与第1句稍有不同,强调“不平凡”的同时,提出了“极普通”这一点,而且指出所赞美的白杨树是在“西北”。在细致、具体地描绘了白杨树的近景之后,出现了第3句,与第2句又略有不同:第2句指的是“远景”,所以用“那”,这里是指“近景”,所以用“这”。在句式上也有变化。第3句用肯定句表示赞美,这一句的后面是否定句式。
第4句是在文末出现的。在批判了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之后,作者以同白杨树在一起,赞美白杨树为骄傲,为光荣,感情激昂慷慨,声调也自然是“高声”的了。这一句将感情推向高潮,与开头紧紧呼应。这独立成段的四个抒情的句子,将全文内容串联起来,体现出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从修辞角度看,这四句是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使作者的思想感情得到了强调与深化。二 朗读课文,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三、本文运用象征、烘托、对比等方法,多方面把文章写得深厚丰富。白杨树象征什么?
描写高原的景色有什么作用?
写楠木的目的何在?1.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2.描写高原景色,作用有二:①交代白杨树生长的典型环境,渲染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气氛,衬托出它傲然挺立的形象;②暗示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3.写楠木的目的,为了以树比树(白杨比楠木),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以人比人(以北方农民比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表明自己对共产党所领导的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写楠木深化了中心。(2)提问:“那也是直挺秀颀的”意思是什么? 归纳:这句话形褒实贬,意思是楠木虽也有高高挺立的风姿,却自居高贵,缺乏内在的美,一语双关,指树实指人——“贱视民众”(国民党反动派)的人。 (3)提问:把白杨树和楠木进行对比用意如何? ①表达了作者对贱视民众的顽固倒退的国民党反动派的愤慨、鄙弃之情。
②深化了散文的主题
③以高昂的斗争精神赞美白杨树,形成首尾呼应,结束全文。 “普通”的常常是“平凡”的。然而作者几次强调“普通的白杨树”却是“不平凡”的。仔细揣摩
“普通”的含义:_____________
“不平凡”的含义:______________
两者是怎样统一的?以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来说,它当然极平常,“极普通”,但以它的外形美,尤其是它的内在美来说,它又是不平凡的。两者就是这样统一的。
伟大和平凡常常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伟大寓于平凡之中。 但平凡又常常包含着伟大。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动手画出文中排比句,反问句。看一看句法有何变化。
归纳:
句法变化是①只觉得……②不想到……③竟一点也不联想到……④又不更远一点想到……
句法同中有异,点破象征意义。 这四句排比句和反问句连用,意思怎样加强? ①让人由树联想到什么(启发思考人和白杨树的关系,引发读者共鸣,为下文作铺垫。)
②让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北方农民。(肯定白杨树不平凡,肯定白杨树和北方农民之间的联系。)
③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进一步明确指出白杨树象征坚强战斗的抗日军民)
④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肯定白杨树的精神面貌正是象征了敌后抗日群众的精神和意志。)
四个反问旬由外向内,逐层加深地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提问:第7自然段用拟人和对比给白杨树以高度的评价,这是先抑后扬的写法。具体说说怎么抑又怎么扬?’. 两个“没有……”和“算不得好女子”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这是欲扬先抑。“但是……伟丈夫”笔锋一转,则是变抑为扬。否定的是“好女子”肯定了“伟丈夫”,两词一对比更突出了白杨树与众树的不同。先抑后扬。赞美由树到人。 课文语言运用的特点是什么?举例说说。 归纳:特点是语言凝练优美,富于变化。尤其是谴词用字更注意形象贴切。如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大”;用“坦荡如砥”写高原的“平”;用“黄绿错综”写高原的“色”;用“伟岸”“挺拔”“参天耸立”写白杨树的高大等等。 描写手法的运用:散文的开头从赞美白杨树不平凡起笔,没有说理由,这是这篇课文的主线。
写高原景色,一波三折,先是有壮美的感觉,同时又产生倦怠、单调,这一扬一抑之后才让白杨树出场。
从白杨树生长环境、广袤的大自然又收缩到特定环境的一点,这是由面到点。
从远视哨兵似的白杨树,到近视干、枝、叶、皮的细致描写,这叫由远及近的描写。 9、本文结构上的特点:本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表现得十分突出。“神”是作者“礼赞”白杨的根本;“形”是作者工笔细描的白杨树外貌,是作者笔下的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黄土高原。这篇散文能够广为传诵,与它的“神不散”有很大关系。
结构上有疏有密,有散有拢,线索清晰,层次井然,作者淋漓尽致的抒情,一切都让白杨树的神韵风采活现于我们的面前。真是一篇难得的好范文。 . 一、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内容“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二、帮助作者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传达给读者。象征的作用造句练习:用“无边无垠”做口头造句。其要求是:请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运用“无边无垠”造句,把该词语用于可能想到的各种事物,而且造句的内容不得重复。(1)我渴望见到黄土高原上那无边无垠的麦浪。
(2)见到那无边无垠的大海,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3)在无边无垠的大草原上,汽车可以随意驰骋,不用担心超速违章,也没有红绿灯。
(4)看那蔚蓝的无边无垠的天空,有几朵白云在飘荡,它载着我的理想,载着我的希望。
(5)在无边无垠的大沙漠上,有一队骆驼在行进。
(6)知识的海洋无边无垠,我们应该勇于探索,勇于追求。
(7)陈景润在无边无垠的数学海洋里遨游。
(8)红军在无边无垠的草地上艰难地行进。
(9)无边无垠的宇宙,等待着我们去揭开它的全部奥秘。
(10)他坐在飞机上俯视无边无垠的大地,脸上露出了甜美的微笑。
(11)一个分子虽然极其微小,但对于原子核来说,却是个无边无垠的世界。
(12)我们的祖先曾经生活在无边无垠的原始大森林里。什么是象征手法?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
思考下列形象可以象征什么?春天的桃花雪中梅花黄山松竹竹幽谷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