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马说
一、目标
1、熟读课文。
2、掌握文章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托物寓意的写法。
4、正确把握本文提出的怀才不遇的观念,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要求
1、课前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可以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疏通文意,翻译课文。
2、学生利用学案,师生共同研读,达到自学的目的。
三、重点词语:
?一字多义 ?? 能: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 安求其能千里( ) ? 食:食之而不能尽其材( ) 食不饱( ) ?? 其:不知其能千里(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 之: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策: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 解释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 ?????? 意思: 才美不外见??????????通 ?????意思: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 意思: 其真无马邪????????????通?????意思:
四、练习与拓展探究
1、用原文填空: ________________是全文的论点,因为这种客观现象,造成了“千里马”___________ 的遭遇。所以文章最后,作者感情达到高潮,大声感叹__________________,斥责那些不识马的人。在结构上,与论点句相照应。 2、理解课文填空。 文章有关“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把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__ _”,将千里马比作“________”,而把伯乐喻指_____________集中抨击_____________的社会现象。
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
3、在韩愈那个年代,有千里马难遇伯乐,我们现实生活中是否还有此现象?如果自认为是千里马,又没有伯乐,自己该怎么办?
A韩愈 怀才不遇写文学 B苏秦 悬梁刺股发愤
C董邵南 另寻高就发展 D.陶渊明 归隐田园乐悠悠 E 屈原 赴湘流 (跳河了)
选项: 说明理由:
五、资料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
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二、关于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资料
伯乐相马
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延续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干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连素以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都仔细寻访,辛苦倍至,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愚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楚王对伯乐更加敬重。
与马有关的歇后语俗语和成语及典故有关马的歇后语:
矮子骑大马——上下两难;上下为难 八匹马拉不开——难分难解 斑马的脑袋——头头是道 半空中骑马——腾云驾雾 半天云里跑马——露马脚 半天云里跑牲口——要露马脚 包公铡驸马——刚正不阿;公事公办 抱着书本骑马——走着瞧 背着马桶出差——走到哪儿臭到哪儿 崩了群的马——四处逃散 鞭打千里驹——快马加鞭 跛脚马碰到瞎眼骡——难兄难弟 曹操的人马——多多益善 长颈鹿进马群——高出了头 城隍菩萨的马——不见骑(奇) 城隍爷的马——样子货 城楼上看马打架——与我无关;与己无关 城头上跑马——兜圈子 船头上跑马——走投无路 打着兔子跑了马——得不偿失 大马拉小车——有劲使不上;有力无处使 大马拴在门框上——有力无处使 刀马旦不会刀枪——笨蛋(旦);徒有虚名
有关马的俗语:
马后炮 一马当先
一马不跨双鞍。 马到成功;千军万马 按图索骥;伯乐相马
?人有错手,马有失蹄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人在衣裳马在鞍;风马牛不相及人奔家乡马奔草。?人怕理,马怕鞭,蚊早怕火烟。?人要炼,马要骑。?人是衣裳马是鞍。?小马儿乍行嫌路窄。?千里骡马一处牛。?马上不知马下苦,饱汉不知饿汉饥。?马上摔死英雄汉,河中淹死会水人。?马不打不奔,不人激不发。?马至滩,不加鞭。?马行十步九回头。?马屁拍在马腿上。?马看牙板,树看年轮。?马群奔驰靠头马。?见鞍思马,睹物思人。?牛头不对马嘴。(驴唇不对马嘴)?心急马行迟。?有关马的典故
“拍马屁”的由来 人们把阿谀奉承称为“拍马屁”。“拍马屁”一词最初来自蒙古族。古代蒙古人凡是牵马与别人相遇,就要互相拍拍对方的马屁股,连声称道:“好马,好马。”以示赞赏和友好。但在那时,也确有些趋炎附势之徒,只要遇到王公贵族牵的马,便不分好差优劣,总要跑上去拍拍马屁股,不断赞叹:“好马,好马,大人真有福气!”久而久之,“拍马屁”就变为诌媚巴结之意的贬义词,流传至今。 “露马脚”的起源 人们把不小心露出原形称为“露马脚”。那么,“露马脚”之说是怎么来的呢?有两个版本。一说源于唐代,每逢喜庆活动,人们有舞麒麟的习俗。其实世上没有麒麟,是古人想象出来的吉祥仁兽。为此,人们便把绘制的麒麟皮包裹在马身上假作麒麟。马在翩翩起舞时,若麒麟皮包裹不严密,则会露出马脚来,于是被称之为“露马脚”。另一说源于明代,那时妇女均是小脚,而明太祖朱元璋的马皇后却有双未经缠裹的大脚。女子大脚为当时一大忌讳,故马皇后终日用长裙掩饰,从不将脚露出裙外。一次,马氏乘轿游览金陵街头,不料轿帘忽然被一阵大风掀起,结果她搁在踏板上的一双大脚露了出来,故称“露马脚”。
“马虎”的来历 人们把办事粗枝大叶称为“马虎”。宋朝有位画家,一次刚画好一只虎头,此时又有人请他画马,于是他不假思索,居然就在画好的虎头后面画上了马的身子,成为马身虎头的“马虎图”。此时,画家的大儿子问他“是马还是虎”?他说是虎。可是他的小儿子问他,他又说是马。岂料,后来大儿子去打猎,遇见一匹马,他误为是虎,将马射死,结果不得不给马主赔偿损失;小儿子在野外遇到一只虎,他误为是马,便跑上前去骑它,结果被虎吃掉。最后,这位画家痛心疾首,愤然把“马虎图”付之一炬,并作诗一首引以为戒:“马虎图马虎图,似马又似虎。大儿依图射死马,小儿依图喂了虎。草堂焚烧马虎图,奉劝诸君莫学吾。”有关马的成语 【一马当先】作战或做事时,不畏艰难,勇敢地走在他人前面。【千军万马】形容士兵众多,声势壮大。 【天马行空】喻才思豪放飘逸。 【心猿意马】形容心思意念飘浮不定。 【犬马之劳】谦称自己微薄的服务像犬马一般微不足道。 【汗马功劳】喻为征战奔走的功劳。 【老马识途】喻经验丰富的人。【兵荒马乱】形容战乱破坏之严重,秩序之紊乱。 【走马看花】大略观看事务外象,无暇细究其底蕴。 【车水马龙】形容繁华热闹。【招兵买马】徵招士兵,购买马匹;指集结武力,预谋作战。 【金戈铁马】表示军队装备很好,作战力非常强;或喻战争。 【青梅竹马】指幼时游戏的伴侣。【指鹿为马】形容歪曲事实颠倒是非。 【秣马厉兵】磨快武器,餵饱战马,准备战斗;也泛指事前积极的准备。 【马耳东风】形容一个人对别人所说的话漠不关心,听过就忘。
【马到成功】用以祝贺人成功迅速而容易。
【马革裏尸】形容军人英勇地战死在沙场上。 【马首是瞻】指完全听从领导人的指挥来行动。
【马齿徒长】只喻只是年龄徒然加大,但没有大作为。
【塞翁失马】(1)比喻人因祸得福.(2)形容祸福无常,不能遽下定论。 【驷马难追】话一说出口,难以收回.用以警告人言语谨慎,要信守诺言。【龙马精神】形容精神健旺,充沛。 【声色犬马】形容生活非常糜烂。 【悬崖勒马】喻到了危险的边缘,及时醒悟回头。
盐阜中学初二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执笔人 审核人 2011年2月 日
课题
马说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学
习
目
标
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正确地翻译课文。2.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 ,训练学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 ;
3..通过学习本文,背诵这篇短小精悍、波澜横生的千古名作,了解“说”的文体特点。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
课
前
预
习
学
法
指
导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在自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理解基本内容,丰富文言语感,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相
关
链
接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今河南省孟县)人。贞元八年(七九二)进士。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在刑部侍郎任上,他上疏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后于穆宗时,召为国子监祭酒,历任京兆尹及兵部、吏部侍郎。他是唐代着名的散文家和重要诗人。他和柳宗元政见不和,但并未影响他们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他们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韩愈时代的诗坛,已开始突破了大历诗人的狭小天地。韩愈更是别开生面,也创建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他善于用强健而有力的笔触,驱使纵横磅礴的气势,夹杂着恢奇诡谲的情趣,给诗思渲染上一层浓郁瑰丽的色彩,造成奔雷挚电的壮观。另外韩诗在艺术上有“以文为诗”的特点,对后世亦有不小的影响。当然韩诗中也有追求怪诞诡谲的游戏文字,是不足取的。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
韩文分论说、杂文、传记、抒情四类。他的论说文多以明儒道反佛教为主要内容,逻辑性强、观点鲜明、锋芒毕露,能体现他的文风。《师说》、《原毁》、《争臣记》是代表作。他的小品文笔锋犀利、形式活泼,《杂说四·马说》充分体现了他的这一特点。韩愈的传记文继承《史记》传统,叙事中刻画人物,议论、抒情妥帖巧妙。《张中丞传后叙》是公认的名篇。他的抒情文中的《祭十二郎文》又是祭文中的千年绝调,具有浓厚的抒彩。韩愈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
【背景链接】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11~16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尺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托物寓意】
“托”是借、假托的意思。通过描绘具体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或者讲述一个深刻的道理(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知
识
预
习
一.给加点字注音。骈死( pián ) 槽枥( cáo )( lì ) 粟( sù )
外见( xiàn ) 食马( sì )
二.填空:
1.、《马说》作者 ,是 (朝代)著名文学家。韩愈,人称韩昌黎。“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请写出“唐宋八大家”另外七人的姓名: 、 、 、 、
、 、 。(韩愈 唐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2、按要求用文中语句填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1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课
堂
探
究
一.导入课文
1.以伯乐相马导入。 同学们知道“伯乐相马”的故事吗?(教师简单讲故事)
讲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千里马往往难以遇到伯乐,自己的才华也很难发挥出来,今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一篇唐代韩愈写的古代杂文《马说》,看看作者对于千里马的现实命运又有怎样的评说。2.作者介绍。古往今来写马的文章中,以韩愈的《马说》最为著名。
3.文体介绍“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由此可见,韩愈写《马说》这篇文章是不是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他是有其用意的。 爱莲说 莲——人 托物言志
马说 马——人 托物寓意二.教者范读课文,结合正音正字,正确断句。
三.学生初读,领会课文内容
四.疏通文意 学生自己按课下注释尝试翻译,遇到问题就提出来,先看有没有程度较高的同学能帮助解决,若没有,则老师讲解。1.本文中有五个“也”字,请对其所表达的语气分别作出解说。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表示肯定语气,肯定“食马者”的无知) 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表示句中停顿,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带来的严重危害 )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 (表示反诘语气,凝聚着作者愤慨之情 )
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表示感叹语气,其间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辛辣嘲讽 ) ⑤不以千里称也 (表陈述语气,但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世有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 )(2)然后有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3)只( 只是)辱( 辱没 、受屈辱 )有奴隶人之手(4)骈( 两马并驾 )死于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之间(5)不以(拿、把)千里称 (著称)也 (6)一食(吃一顿)或(有时)尽(吃没)粟一石(量词,容量单位)(7)是(这样)马也,虽(即使)有千里之能(8) 才美(才能,美好的素质)不外见( 表现在外面) (9)且欲与常马(普通的 )等(等同,一样)不可得(10)策(用鞭子打、驱使 )之不以其道 (方法,正确的方法。)(11)食之不能尽(竭尽)其材(12)鸣(马鸣叫)之而不能通(通晓)其意(13)执策(拿着马鞭子 )而临(面对 )之(14)其真不知(识别,了解)3.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①才美不外见 通 含义: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 含义: 通 含义: ③其真无马邪 通 含义:
( “见”通“现” 表现)(“食”通“饲”,喂)(“材”通“才”,才能 )(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
4.区别下列多义词的不同含义。
①且: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尚且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将近 )
②之: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助词,的 ) 吾欲之南海(动词,去,往,到 )鸣之 (之,语助词,延长音节 )马之千里者 (马中能日行千里的,之,定语后置的标志)策之(代词,它,指千里马)
③其: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代词,它,指千里马)其真无马邪?( 难道,副词,表反问语气 )
其真不知马也( 恐怕,副词,表揣测语气 )
④策:策之不以其道(驱使,动词)执策而临之(竹制的马鞭,名词)
⑤能: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虽有千里之能(能力)
⑥尽:食或尽粟一石(吃尽)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
⑦安: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5.给下列句中加点的“食”字注音并释义。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shí )( 吃,动词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sì )( 同“饲”,喂养 )( sì )( 同“饲”,喂养 )
③食不饱,力不足。( shí )( 吃,动词 )④食之不能尽其材。( sì )( 同“饲”,喂养 )
6.词类活用
(1)尽粟一石 尽:吃完。 形——动
(2)不能尽其才 尽:使……竭尽 动词的使动用法
(3)策之不以其道 策:鞭打、驱使 名——动
(4)不以千里称也 千里:日行千里。名——动
(5)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辱:形容词作动词,辱没、受屈辱。
7.古今异义
(1)石: 古义:容量单位 今义:石头
(2)等: 古义:一样 等同 今义:平等 等待
(3)安:古义:怎么哪里 今义:安全
(4)策: 古义:竹制的马鞭子 今义:计策
(5)道:古义:正确的方法 今义 :道路 道理
8.翻译下面的句子。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懂它能日行千里而(根据它的食量)喂养它。②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能够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鞭策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嘶叫又不通晓它的意思。
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还是不认识千里马啊?
9.特殊句式
(1)马之千里者 (倒装句 定语后置)
(2)A安求其能千里也?(反问句) B其真无马邪?(反问句)
巩
固
训
练
当
堂
练
习
1.请写出五个含“马”字的成语。
⑴ ⑵ ③ ④ ⑤
一马当先 马首是瞻 塞翁失马 千军万马 天马行空 心猿意马犬马之劳 汗马功劳 老马识途 兵荒马乱 走马看花 车水马龙 招兵买马 金戈铁马 青梅竹马 指鹿为马 秣马厉兵 马到成功 驷马难追 龙马精神2.本文采用了 的写法,“千里 马”喻指 的人。课文最后一段抨击那些 的人。
托物寓意 千里马——有才能的人 伯乐——重视人才,识别人才的人 抨击那些不能正确对待千里马却大呼“天下无马”的人。
3.选出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 学而时习之 B.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C.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D. 委而去之
4.选出对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D )。
A.不以千里称也 称: 扬名,著称。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 通“饲”,喂。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等同,相等。
D.策之不以其道 策: 马鞭子。
课
后
作
业
一.阅读下面的《问说》,按要求回答。
问说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1.《问说》与《马说》中均有“也”字,分别说明“也”在句中的作用。
A、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作用:
B、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作用:
C、不以千里称也
作用: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译文:
②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
译文:
3.结合两篇“说”,归纳“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答:
【参考答案】1.A.表陈述语气,肯定“问”与“学”相辅相成的重要性B.表示句中停顿,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带来的严重危害 C.表陈述语气,但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
2.①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②道理明白了,但有的人却不能在实际中应用。
3.“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议论,可记叙,但记叙是为了说理.它是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特点:写法灵活,讲究文采,言辞华丽,跟杂文相近。
二.背诵课文
反
思
总
结
格言警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唐·韩愈
盐阜中学初二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执笔人 审核人 2011年2月 日
课题
马说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
学
习
目
标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2.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珍爱现今社会、努力学习、争取成才,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 。
3.懂得在现实社会中不坐等伯乐发现自己,而主动积极推销自己,使才能得到发挥的道理。
课
前
预
习
学
法
指
导
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走进韩愈的生活经历,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与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相
关
链
接
“说” 是一种说明议论的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马说”即谈马、论马。特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灵活,讲究文采,言辞华丽,巧而言辨,跟杂文相近。通常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知
识
预
习
1.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千里马”指 人才; “伯乐”指 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 “食马者” 愚妄无知,平庸浅薄封建的统治者 。2.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3.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4.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5.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6.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7.第三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第三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课
堂
探
究
一.把握结构,疏通文意
1.本文作者要借马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请同学们在结尾处找找,哪句话最等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明确: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那么作者何以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我们一起回过头来看看前面的课文。
2.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作者以开篇就亮出了一个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就说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即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的作用,因为除伯乐以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就具有必然性了,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且“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无知小人的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成双成对地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从字里行间可见作者的痛惜之情。
3.真的是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吗? 那么没有伯乐,千里马就怎么样了呢?
“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文章一开篇就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见解,
4.第一段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无伯乐则名马不名。为什么说没有伯乐,千里马就不能千里了呢?看看韩愈是如何进一步阐述他的观点的。思考:第二段文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起什么作用?
找出体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
堂堂千里马,怎么会“食不饱,力不足”啊?
因为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结果就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反问,把责任归结到食马者不知马。读的时候要读出愤慨的感情。这段写无伯乐,千里马被埋没 4.找出全文的主旨句,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其真不知马也 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的不满和愤慨之情。
最后一段是对上文的总结,第一句的句式很有特点,是什么句式?(三个“不”连用构成排比句)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还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把不识马者的虚妄无知的嘴脸刻画的入木三分。最后发出感慨。最后写 并非没有千里马,而是“不知马”
二.内容探究
1.根据文意,你觉得韩愈是在什么背景下写这篇文章的?明确: 韩愈当时初登仕途,恨不得志,写下此文。
2.作者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说说理由。
同意。因为如果没有伯乐的慧眼,不能把千里马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一般对待千里马,千里马就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
不同意。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即使没有伯乐,只要你有真才实学,一定会有施展抱负的机会。
3.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明确: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4.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明确: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5.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
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6.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明确:在讲究“素质”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马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中,适应环境,发挥潜能是最重要的。没有遇到伯乐,怎样才能避免“骈死于槽枥之间”,最终能以”千里称也”?首先,马必须调节自身的尽是与跑步情况的比例,尽可能在吃不饱的情况下,跑出与常马等的水平,自己呢利用食马者偶然的“加餐”,跑出更胜一筹的速度。千里马最终成功了,显然,策不以道,食不尽材,鸣不通意的境况,才是真正考验千里马的素质。
7.作者认为,自己是个人才,只是缺少伯乐的发现。其实封建社会不知道埋没了多少人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同情百姓,写出民苦“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的(柳宗元);与民同乐的太守(欧阳修);还有李白、苏轼、王维……这些都已成为了历史。那么,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是怎么看待伯乐的作用呢?
(1)伯乐的作用很重要,但并不起决定作用。
(2)如果是伯乐,就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多发现人才,像刘翔的教练孙海平,就对刘翔的成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3)不是说能日行千里的马才是好马,能拉车耕地的马只要不偷懒也应该算是好马。
(4)在21世纪,并不是缺少伯乐,而是千里马太多.在今天,竞争是残酷的,你若一直在等待伯乐,你将永远在原地踏步,你将永远不能起跑。那么又何来的冠亚军呢?我们绝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我们能做的是发奋图强,埋头苦干,我们要做的是让完美的自己鹤立鸡群,让优秀的自己锋芒毕露,让全面的自己出类拔萃,这样才能吸引伯乐的目光。
(5)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
8.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伯乐难道就一定是公正、无私的吗?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千里马的命运”在现实社会中是否存在呢?如果自认为是千里马,又没有伯乐,自己该怎么办? 请结合实际谈一谈。)
(1)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是金子总会发光,埋没只会在一时,而不是一世,关键在于你是不是真金。
(2)如果觉得自己是个人才,也不能在家坐等伯乐上门,而要毛遂自荐,别人没有发现我,自己要善于推销自己,寻找伯乐,大胆展示自己的才华,让自己这块金子不被埋没,早日发光。
(3)如果想成为真正的人才,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学习,培养坚强的意志,同时,注意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使自己成为像刘翔那样的千里马。
(4)“千里马”之所以称为“千里马”,就是异于常人,所以有才能的你,不论是否有伯乐都不要放弃机会,展现自己,别让一肚子的学识烂在肚里,一身本领无处施展,最后“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5)假如我是千里马,我将不会惧怕平凡,因为我可以在平凡中“头悬梁,锥刺股”,蓄势待发,我要用完美去诠释我的不凡。
(6) 假如我是千里马,我会尽情地展示自己,尽情地发挥,把自己的才能毫不保留的展示出来年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器重我。
9.清代思想家龚自珍说:“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与本文阐述的观点是否相矛盾,请谈谈你的看法。
不矛盾。两者的角度不同,《马说》强调的是要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而龚自珍强调的是要不拘一格降人才。
10.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订为是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呢?
示例一:先有伯乐。物尽其用才能体现价值。如果让一个擅长细致工作的人去扛重物,他永远也不可能做好,让一个大力士去做细致的工作,他会非常郁闷。如果没有伯乐去发掘,只是一味地让大力士去做细致的工作,让心灵手巧的人去扛重物,那千里马是永远也不会有的。要想成为千里马,就必须有伯乐的存在。所以先有伯乐。
示例二:先有千里马。千里马就是千里马,千里马的能力是日行千里,这个能力始终存在,不因外界的改变而改变。当千里马跑起来的时候,大家都能够看见,于是对其产生敬佩,认识到了这就是千里马。金子到哪里都是发光的,千里马到哪里都是千里马。在伯乐发现千里马之前,千里马就已经存在,是千里马的出现才造就了伯乐。
11.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的?
示例: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本文的中心论点。提出中心论点后即列举社会上“伯乐不常有”以致千里马常遭埋没的客观现实,以证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性作用。接着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第三段又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另一原因——使用不当,从另一个侧面论证了中心论点。
三.教师寄语: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刻苦勤奋,努力学习,成为一匹千里马。策马扬鞭,马到成功!
巩
固
训
练
当
堂
练
习
1.对对联。 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 下联:有志可成万里驹
2.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
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
B、 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C、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3.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文中的“伯乐”比喻 ,“千里马”比喻 ,“食马者”比喻 。
4.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示例:如: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再如:如果没有那些群策群力的科学家,我们不知能否破解DNA的奥秘。
5.如果你怀才不遇 你学哪位古人?A韩 愈 怀才不遇写文学 B苏 秦 悬梁刺股发愤C董邵南 另寻高就发展 D.陶渊明 归隐田园乐悠悠
6.“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宋之庖丁学解牛,三年不见生牛,所见皆死牛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这是因为他们反复实践,多次接触,相马和宰牛的技术高超,是钻研业务专心致志所引起的移情,二者用精至矣,思念存想,自见异物。所以伯乐相马无非马, 庖丁解牛不见生牛 。
7.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如:齐桓公发现并重用管仲,使齐国强盛起来。
(1)秦穆公重用商鞅,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最终统一了全国。(2)萧何月下追韩信,帮助刘邦建立了西汉。(3)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使得三分天下有其一。刘备就是一个伯乐。(4)华罗庚获得数学大奖后,第一个感谢的就是他的小学数学老师,是这位老师发现了他的数学天才。(5)奥运冠军刘翔,以前是学跳高的,是他现在的教练发现他跨越方面的天赋,所以收归旗下,精心培养,才有奥运会上那“惊人的一跨”。8.“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说法,启发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我们应该善于发现、赏识,并懂得任用这样的人才,发掘出他最大的潜能。
课
后
作
业
一.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马价十倍 《战国策》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 伯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1.解释加点词:比三旦立于市( ) 伯乐还而视之( )
2.划停顿: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
3.翻译句子:伯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译文:
4.阅读本文,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参考答案】
1.连续、接连 音义同“旋”,围绕,绕圈子。
2.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
3.伯乐接受了这个请求,就去绕着马儿转几圈,看了一看,离开时再回过头去看一了眼。这匹马的价钱立刻涨了十倍。
4.(1)有的人确有真才实学,但不一定能得到赏识和重用,因而需要有像伯乐这样的人来发现和举荐。
(2)名家的赏识很重要。真正好的东西,又得到名家赏识,它的身价就会加倍增长。
(3)骏马待伯乐至而增价,说明权威的重要,但又不可盲目地崇拜和迷信别人,更要提防有的庸才借助或冒用权威之名来抬高自己的身价。
二.片断写作练习
《马说》中,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暗示了人才的被埋没。每个人都非常同情不被重视的人才。现在这种情况仍然存在,请你针对这种情况加以评说。不超过300字。
反
思
总
结
格言警句:金璧虽重宝,费用难贮储。学问藏之身,身在则有余。
——唐·韩愈
第四课马说
教学目的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
韩愈 (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韩氏先人原是昌黎 (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摘自《辞海》“韩愈”条)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呆了10年之久,最后无限怨郁,离开长安。坎坷遭遇正是他写这篇《马说》的思想基础。这篇文章的另一用意是曲陈心迹,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二、简介文体: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当它发表议论时,非常重视文辞的力量,常逞其千回百折之力,极尽嘻笑怒骂之能事,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我们学习《马说》,要掌握这种文体的特点,着重体会其语言的力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为“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简介伯乐相马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四、教师范读全文。学生朗读课文。(重点朗读第3段,体会作者的感情。)
五、阅读课下注释,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理解词语意思。
①骈( )死于槽枥( )之间 骈死:骈,两马并驾。骈死意为并列而死。
②才美不外见( ) 外见:表现出来。
③食( )之不能尽其材 食,同“饲”。
……
六、阅读课文并思考:
1.“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大多是以华丽的言辞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2.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3.中心:借古代伯乐和平里马的故事,以喻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也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七、课文分析
1.这篇“说”带有寓言的色彩。文章的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全文立意之所在。这个意思是从古代关于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中生发出来的,却又表现了作者的独特见地。文章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君王,借千里马的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2.第一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一开篇就奇峰突起,发人之所未发,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明全文主旨。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手里马”,说明千里马的命运对伯乐的依赖关系。换句话说,就是除伯乐而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是具有必然性的了。接着就用“辱于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枥之间”,具体地描绘了它的可悲的遭遇。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3.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但文章先不点出,而从千里马的食量说起。“一食或尽粟一石”,是夸张的说法,突出地表明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而这一点,决非那些“食马者”所能知,他们只是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文。所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的原因又是在“不知其能千里而食”这一点上。“不知”,这正是问题的要害。点出这个要害之后,先以“是马也”一顿,再以“虽有千里之能”作低回之势,然后步步紧逼,历数这种“不知”所造成的恶果,到段末再用反法句“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这是从反面证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
4.第三段,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嘲讽。
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执策者的形象: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紧承上文,全面地总结了这种人“不知马”的表现,又以他们在千里马跟前的愚蠢、狂妄、浅薄的宣称作对照,生动地揭示了这种人的愚蠢、狂妄、浅薄和荒唐。后发感慨:以“其真无马邪”承上文“天下无马”,表示作者对执策者反法,同时为下句蓄势,由此再用“其真不知马也”结住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感。
5.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文章论述的是识别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没有一句话直接提到人才。作者认为对有才能的人必须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这样他们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干。他的这些主张,是通过对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的境遇的描述表现出来的。对封建社会中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人才埋没的现象,则分别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和“抵辱干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权之间”作了形象的概括,寄寓了作者很深的感慨。文字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全文围绕着“不知马”这个中心,反复进行论述。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开始说“伯乐不常有”,归结到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中间由食马者的“不知”说到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术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最后更以“不以”“不能”来痛斥执策者的无知,并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八、练习
1.课堂练习:阅读课后练习,完成练习三。
2.课外练习:背诵全文。
板书:
马 说
韩愈
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伯乐 千里马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人才
不知马
第四课马说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教学重点: 1.有步骤的诵读训练。 ????2.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疏解文意。 ????1.教师范读。 ????2.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3.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4.针对学生朗读情况,教师适当点拨。 ????5.学生齐读。 ????三、再读课文,推究文理。 ????1.教师提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且欲与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6)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 ????2.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教师从旁指导。 ????3.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 ????(1)同桌间互相听读。 ????(2)指名学生朗读。 ????(3)全班学生齐读。 ?四、三读课文,品味意境。 ??1.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无限痛惜;愤怒谴责;深刻嘲讽。 ??2.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3.简介写作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本文所表达的见解。 ???4.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5.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五、要求学生背诵全文。
六、教师小结。 七、辩论:当今社会还需要“伯乐”吗? 板书设计:
???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无限痛惜) ???食马者无知?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谴责) ???天下无马???其真不知马也????(深刻嘲讽)
第四课马说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
骈死( ) 槽枥( )( ) 粟( )
外见( ) 食马( ) 祗( )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②骈死于槽枥之间( )( )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3.填空。
①韩愈,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著名___________家,他的著作收在《___________》里。
②本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中有五个“也”字,请对其所表达的语气分别作出解说。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不以千里称也 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5.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6.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
①才美不外见 __________通__________ 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通__________ 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通__________ 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其真无马邪 __________通__________ 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④其真无马邪?
8.给下列句中加点的“食”字注音并释义。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 )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 )( )
③食不饱,力不足。( )( )
④食之不能尽其材。( )( )
9.归纳第一段文字的主要意思。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10.第二段文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起什么作用?
11.找出全文的主旨句,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
蝜蝂①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卬②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③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朴④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⑤。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⑥,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今世之嗜⑦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所累⑧,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⑨矣,苟能起,又不艾⑩。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选自《柳河东集》)
注:①蝜蝂(fù bǎn):一种黑颜色的小虫。②卬(ánɡ):高举着头。③困剧:劳累非常。④踬朴(zhì pū):跌倒。这里是被东西压倒的意思。⑤负:作名词,指背的东西。⑥上高:往高处爬。⑦嗜(shì)取者:这里指贪得无厌的人。⑧累:负担。⑨病:疲惫。⑩艾(yì):停止,悔改。前之死亡:指以前由于极力求官贪财而自取灭亡的人。
12.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①辄持取( ) ②人或怜之( )
③苟能行( ) ④又持取如故( )
⑤又不艾( ) ⑥亦以病矣( )
13.选出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
A.以厚其室 B.为去其负 C.日思高其位 D.大其禄
14.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15.翻译画线的句子。
①行遇物,辄持取,卬其首负之。
②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
③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16.这则寓言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主要寓意是什么?
(三)
虎之力,于人不啻倍也。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焉,则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17.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则人之食于虎也( )
②于人不啻倍也( )
③虎利其爪牙( )
④故人之为虎食者( )
18.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然虎之食人不恒见。
②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
19.“然虎之食人不恒见”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20.作者说虎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三、写作
21.根据“阅读”第(二)题,写一篇读后感。
马 说
一、1.pián cáo lì sù xiàn sì zhǐ
2.①只是 ②并列而死 喂牲口用的食器 ③可是
3.①退之 唐 文学 昌黎先生集 ②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①表示肯定语气,肯定“食马者”的无知。②表示句中停顿,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带来的严重危害。③表示反诘语气,凝聚着作者愤慨之情。④表示感叹语气,其间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辛辣嘲讽。⑤表陈述语气,但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
二、(一)5.①有时 ②它,代千里马 ③等同,一样
6.①见 现 显露(或表现) ②材 才 才能 食 饲 喂 ③邪 耶 吗,表疑问
7.①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②又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③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④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
8.①shí吃 ②sì喂 sì喂 ③shí吃 ④sì喂
9.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作论证的反面论据。
10.排比、引用、设问 将“食马者”的愚妄写得淋漓尽致,点明全文主旨:其真不知马也。
11.其真不知马也。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猛烈地抨击,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之情。
(二)12.①就,总是 ②有的人 ③如果 ④先前,从前 ⑤停止,悔改 ⑥疲惫
13.B 14.B
15.①在路上爬行遇到东西就拿,举着头背在背上。②天天思考怎样使自己的职位提高,使自己的俸禄加大,因而贪取财物更加厉害,已接近摔死,看到以前由于极力求官贪财而自取灭亡的人又不知道引以为戒。③他的外形虽然庞大,他的名称是人,可是他的见识却和小虫一样,也太可悲了。
16.这则寓言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用了对比写法,用蝜蝂的生活习性同“嗜取者”的思想行为作对比。寓意:深刻地讽刺了那些贪得无厌的贪官污吏,指出他们实际上跟小虫一样愚蠢,结果必然自取灭亡。
(三)17.①被 ②只 ③以……为利 ④吃
18.①然而老虎吃人不常见 ②老虎用自己的爪子和牙齿,而人用工具。
19.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
20.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
三、21.提示:要结合生活现象谈自己的认识和感想,提出自己的观点。
课件40张PPT。马说 韩 愈 马 说
韩愈 伯乐相马 伯乐相马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简介 他25岁中进士后,长期得不到任用,他曾三次上书宰相,都没有得到赏识。加上当时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这些都让他感到明主难遇,在这种悲愤心情下,写下了《马说》,有“伯乐不常有”之叹。“说”: 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是一些文人志士对事对物有感而发,宣泄心中郁闷,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马说”即谈马、论马。
祗zh?骈pián策cè槽枥cáo lì食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石dàn读 准 字 音shísìsì朗
读
时
刻读准字音
读得流畅
语速适当
节奏准确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 说韩 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但,连词,表转折即使只是;埋没称号仆役 两马并驾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分析文段一:1、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3、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2、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
里称也。我来背一背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 不常有。千里马伯乐决 定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顿;有时;粮食才能;优点相等疑问副词,怎么喂喂这况且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分析文段二:1、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食不饱2、本段文字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无能、无知、目光短浅。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
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我来背一背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听它鸣叫拿鞭子面对唉语气副词,表猜测,
难道语气词,
表疑问其实喂分析文段三:2、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 不
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我来背一背
1、本文用“伯乐” “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2、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理解分析:托物寓意千里马人才伯乐赏识人才的人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如果你怀才不遇,你会学下列哪位古人?说出原因。
A.韩愈 怀才不遇写文学章
B.苏秦 悬梁刺股发愤成材
C.韩信 另寻明主创大业
D.陶渊明 归隐田园其乐悠悠活动迁移拓展问题:“千里马的命运”在现实社会中是否存在呢?请同学们结合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感受。《马说》中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如果你是千里马,是否一定要得到伯乐的赏识呢?请谈谈你的看法。大
家
谈
我来写一写:
作者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以《假如我是千里马》或《我也是千里马》为题,写出你心中的想法。
祝同学们成为驰骋于生活中的一匹千里马!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世界上肯定是存在千里马的,但有的千里马能被发现,原因是什么?
而有的千里马却被埋没、被摧残,原因又是什么?
答案:
1、因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有了识千里马的伯乐,千里马才会被发现。
2、(1)“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存在不能正确对待千里马的人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4、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用原文填空: ________________是全文的主旨句,因为这种客观现象,造成了“千里马”___________的遭遇。所以文章最后,作者感情达到高潮,大声感叹________________,斥责那些不识马的人。在结构上,与主旨句相照应。2、理解课文填空。 文章有关“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把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_____”,将人比作“________”,而把伯乐喻指_____________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