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精选】14-15学年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下课件+教案+学案+每课一练:2.10陋室铭(6份)(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课精选】14-15学年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下课件+教案+学案+每课一练:2.10陋室铭(6份)(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6-15 09:28:44

文档简介

第十课陋室铭
一、激趣定标
1. 激趣导入
俗语说:安居乐业,安居才能乐业。我们每个家庭都渴望有一个舒适的居所,当代人更是把它定为一生的奋斗目标,不惜成为“房奴”,然而,这些真的这么重要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也许你能从中体会一二。
2、学习目标:
(1)识记德馨、鸿儒、苔痕、案牍、西蜀、调素琴等字词。掌握重点文言词,疏通文意。有节奏的朗读课文并试着背诵。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体会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3)了解“铭”的文体特点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1、2
二、自学互动(学生自学,小组合作,教师点拨、补充)
自学互动(一):(解题,了解作者及背景,识记生字词,学生自由朗读,听读课文)
1、解题,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文辞精炼,有韵,读来铿锵有力。是古代散文的一种。
-----关于作者及背景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贞元九年进士,唐代诗人,哲学家。作品有《刘宾客集》、《刘梦得文集》。
??? 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他关心社会现实,忧虑国计民生。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为安徽和州通判。晚年回长安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
2、? 识记生字词(快速自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加点字注音)
德馨(?? )???? 苔痕(  )
鸿儒(  )??  案牍(  )
西蜀(  )   调素琴(  )
3、听读后朗读课文(注意句尾的字押韵,还要注意句子的平仄、节奏)
自学互动(二)(疏通文意,掌握加点字的意思)
(结合文中注释,自学、小组合作完成,不懂的地方可以问老师,然后学生展示,教师点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在:在乎、在于,动词。
名:这里用为动词,著名、闻名。
灵:灵异,有灵气。
斯:这。是:判断动词。陋室:陈设简单而狭小的房屋。
惟:只。
惟吾德馨:只是我的品德高尚。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吾,我,这里指住屋的人。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上:长到,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
鸿儒:学识渊博的学者,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tiáo)素琴:调,原指调弄,这里指弹奏。素:不加装饰的。
金经:古代用泥金书写而成的佛经,一说《金刚经》
丝竹:琴瑟、萧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乱耳:扰乱耳朵。
案牍(dú):指官府公文。
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劳,使……劳累。
③有节奏的朗读课文,领会文意。
自学互动(三):分析课文(自学、小组合作完成,不懂的地方可以问老师,然后学生展示,教师点拨)
问题组:
1.课文题目是《陋室铭》,课文开文却写到山水之事,请问这两者之间有联系吗?这是一种什么手法的运用?
?? ?2.“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 3.作者对自己的陋室从哪几个方面来进行描写?通过这些描写,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4.文章中提到的诸葛亮和扬子云的草庐、云亭有什么用意?
?? ?5.文章结尾引用孔子的话的作用?
6.以上这种手法在写作上是一种什么手法?
自学互动(四):自由背诵课文,争取当堂背诵。(先学生自由背诵,然后老师组织接龙背诵)
三、测评训练
1、给加点的字注意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德馨(?? )???? 苔(?? )hén
鸿儒(?? )???? 案(?? )dú
(?? )调素琴?? 西(?? )shǔ
2.说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并翻译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简答题
(1)这篇文章的主旨句是哪一句?
(2)本文作者借陋室不陋的描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
第十课陋室铭
教学要点:
1、积累文言词句。
2、领会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时间:3课时
?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陋室铭
一、解题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
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赏析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板书:学习目的:赏析写作特色)
三、课文分析
1.出示胶片(与本文有关的山水画),齐读课文两遍。
2.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回答: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一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一孔子云:何陋之有?”我们一层层讲解。(出示与第一层意义相吻合的山水画胶片)
3.教师讲解??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回答:山水写起。
4.教师讲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丁。“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乙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
5.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山和水来比?
(回答)室。
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
(回答)陋。
用仙和龙来比?????
(回答)德。
用名和灵来比??????
(回答)馨。
6.教师讲解??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臼的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兴,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那么,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请看下文(出示与“草色入帘青”相吻合的山水画)。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板书环境)。作者写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回答:对偶。(板书:对偶)
7.提问:苔痕????相对?
回答:草色。
提问:阶绿????相对?
回答:帘青。?
提问:上相对?
回答:入。
除了对偶还用了什么方法呢?
回答:拟人。
8.教师讲解??“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板书:拟人):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陋室的环境宜人,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呢?(出示占人弹琴图胶片)
9.教师讲解??“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的人物。鸿儒,大学问家。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高谈阔论。这两句也是工整的?
回答:对偶。
10.提问:谈笑相对?????答:往来。
有相对?????回答:无。
鸿儒相对?????回答:白丁。
11.教师讲解??作者并没有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板书: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板书: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才德。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板书:生活)。调,弹奏;素琴,没有装饰的琴;金经,佛经;丝竹,管弦乐器,这里指代不健康的音乐;案牍,指官府的公文。这几句是说,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两句用了正反虚实(板书:正反虚实)的写法。
12.提问:哪些是正面描写?是实写?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提问:哪些是从反面描写?是虚写?回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提问:“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无丝竹之乱耳。”
提问:“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
13.教师讲解??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经过作者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经写尽,可是毕竟作者是大手笔,再用另外的写作手法向深处开拓主题。(出示南阳诸葛庐图)
?14.教师讲解??“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庐就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庐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子。作者采用的是类比的写法(板书: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会如此么?
15.提问:作者在这里用草庐和玄亭比陋室,其用意还是在说明陋室不陋吗?
回答:不是,而是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
教师肯定:很对。(板书:暗含、志向)
16.教师讲解??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我这个陋室将与诸葛亮的草庐、扬子云的亭子一样被后人所称道;我本人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被后人所敬仰。文章添了这么一笔,再生一层波澜,内容更丰富,主题更鲜明。写到这里,我们感觉到作者的意思已经表达得够完美了,可以收笔子。
但是作者是一个弄墨的高手,在全文最后一笔,引用孔子的话结束,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推向高峰:“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回应“德馨”言尽而意无穷。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讲得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用孔子的后一句“何陋之有”。
17.提问:刘禹锡为什么隐去前一句“君子居之”呢?
回答: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18.教师肯定:回答正确。
这是作者有意设置的弦外之音。明眼人——看便知,十分明白,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板书:态度),安贫乐道,君子固穷,这就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语引经据典(板书: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托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四、学生教师共同完成板书
19.根据老师的板书,请在横线上填一个字,表明作者运用修辞力法的目的。学生上台给板书填空。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比兴??引?陋室 ???????????????对偶??拟人??描??环境
衬托??对仗??夸??朋友 ??????????????虚实??对比??话??生活
类比??暗含??立??志向 ??????????????引经据典??表??态度
20.学生齐读板书。
21.在板书的每一句后面,再填写一个确切的字,体现本句的中心填写中心词。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比兴引陋室 —馨 ??????对偶??拟人描环境——青
衬托??对仗夸朋友——雅 ??????虚实??对比话生活——静
类比??暗含立志向——高???????引经据典表态度——乐
22.学生齐读。
五、总结全文
23.教师总结。
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情怀,一个坦荡乐观、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文人形象跃然纸上。
《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它的显著特点就是语言精辟。采用大量的修辞方法,对偶工整,对比鲜明,互相衬托,虚实相生,引经据典,言志如诗,具有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水,文气通达起伏,是我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的珍品。
第十课陋室铭
教学目标:?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教字方法:导读法(通过“三读”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当堂背诵全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教学铺垫? 导入? ①师生问好;②板书课题《陋室铭》(刘禹锡)及教学目标;? 二、学习课文? ???(一读??理清思路)(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①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本文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本文为骈体文,简介骈体文的特点。“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②学生试读课文? ③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 ④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二读??品析诗句)? ?①“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明确??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②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 ③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明确??鸿儒?,无白丁(雅)? ④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 ⑤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⑥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⑦“鸿儒”可否换成?“群儒”?? 不能。“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三读??领悟内涵)(男、女生分角色各读一遍)? ①“往来无白丁”含什么感情?? 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 ②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 ③首尾句有何关系?? 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自互相呼应。? ④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⑤引导学生总结全文的构思。全文起于比兴,继而对陋室中的景色、社交、生活加以描写,再通过类比,巧妙地表现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趣。? ⑥文章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文章主旨)? 三、教学小结(略)? 四、全班竞背(①学生自由背,②小组中相互背,③全班竞背)?
板书:
山水 比兴——引陋室
对偶 拟人——描环境
衬托 对偶——夸朋友 不陋
对比 虚实——话生活
类比 暗含——立志向
引经据典—————表态度
第十课陋室铭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惟吾德xīn( ) lòu室( ) 苔hén( ) hóng ró( )( )
调素琴( ) 案牍( ) 西蜀( ) 刘禹锡( )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调素琴(弹奏) 无丝竹之乱耳(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有仙则名(名字)
B.无案牍之劳形(辛劳) 山不在高(在于) 往来无白丁(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C.孔子云(说) 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惟吾德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D.有龙则灵(灵验,神奇) 斯是陋室(这) 阅金经(指佛经)
3.下列加点的“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无丝竹之乱耳
A.孔子云:何陋之有? B.无案牍之劳形
C.食之而不能尽其材 D.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4.下列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C.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下面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表现了作者对仙人生活的羡慕和追求。
B.本文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C.本文表现了作者身居陋室而怡然自得的心情。
D.本文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表现了作者不慕荣利、不求闻达的生活情趣。
6.翻译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7.文学常识填空。
(1)《陋室铭》的作者是 朝著名诗人 ,字 ,著有 。
(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的“诸葛”是指 ,“子云”是指 。
8.按照提示,用课文原文填空。
课文开头用 进行类比,接着用 描写环境,再用 写 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最后以 作类比,又用孔子的话 作总结。
9.下面是解放前渣滓洞中革命者写的一副对联,表现出革命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念。请你写出下联。
上联:看洞中依然旧景 下联:
二、阅读与鉴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0.作者描写陋室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的?各有什么特点?


11.选出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
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陋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12.“丝竹”在这里用的修辞手法是 ( )
A.比喻 B.比拟 C.借代 D.夸张
13.下列词语能统领全篇的一个是 ( )
A.陋室 B.德馨 C.鸿儒 D.金经
1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可见陋室环境是杂草、青苔,却怎能体现其雅?


15.文中开头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


16.本文对偶句众多,有何作用?


17.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表达与交流
18.许多人把“名利双收”作为成功的标准,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200字。










参考答案:
1.馨 陋 痕 鸿儒 tiáo dú shǔ xī
2.C 3.B 4.B 5.A
6.(1)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灵验了。
(2)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人竹帘里。
(3)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
(4)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耳鼓,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
(5)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7.(1)唐 刘禹锡 梦得 《刘梦得文集》 (2)诸葛亮 扬雄
8.“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何陋之有”
9.望窗外已是新春
10.从四周环境、交往的人、主人自己生活情趣三个方面。环境优美,交往之人不俗,主人生活情趣高雅。
11.C 12.C 13.B
14.只要自己坚持操守、品行高洁,即使是杂草、青苔,也会觉得青绿可喜,赏心悦目。
15.从建筑和室内布置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室主人品德高尚,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
16.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明快,朗朗上口,生动有力地描写了在陋室的清静生活。
17.本文主要表现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8.略。
《陋室铭》夯基达标优化训练
我夯基 我达标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谈笑有鸿儒( ) 案牍( ) 解析:从字形和字义记住这些字。 答案:rú dú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有仙则名( ) 惟吾德馨( ) 无丝竹之乱耳( ) 谈笑有鸿儒( ) 无案牍之劳形( ) 往来无白丁( ) 解析:结合语境,了解实词的词义。 答案:名:著名 馨:品德高尚 丝竹:本文指奏乐的声音 鸿儒:大儒,学识渊博的人 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白丁:本文指没有学问的人 3.下列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C.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解析:从朗读的角度把握朗读的节奏。 答案:B 4.下列分析最正确的一项是( ) A.《陋室铭》,作者刘禹锡主要想告诉读者:陋室不陋,身居陋室,乐在其中。 B.《陋室铭》,主要讲刘禹锡不慕荣利、喜爱陋室的思想感情。 C.《陋室铭》,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作者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操。 D.《陋室铭》,通过和诸葛亮、扬子云的居室的类比,表达了作者也想建功立业、不甘寂寞的愿望。 解析:从文章的内容和写作特点来分析。 答案:C 我综合 我发展 一、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10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5.为下列加点词注音。 惟吾德馨( ) 苔痕上阶绿( ) 6.本文选自__________。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___________。这则铭文是作者为自己的居室所作,表现了作者高洁伟岸的___________。 7.本文写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主人人际交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陋室生活情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开头二十四字,实写的是______________,虚写的是____________。虚写是为了引出实写中的____________二字点题,这里写山写水,是为了与____________进行类比,写仙写龙,是为了与____________进行类比,以表现自己和陋室品位不凡。 9.作者身居陋室而不自弃,以古圣贤自况,将陋室与____________进行类比,以表现自己生活情趣的不俗。 10.本文以陋室德馨起笔,以景幽、友儒、事雅描绘陋室,以陋室不陋收束全文,文中能统领全篇的词语是____________。 5.解析:熟悉这两个字的读音。 答案:xīn tái 6.解析:结合文学常识,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答案:《全唐文》 文体 节操 7.解析:考查对课文内容理解的熟练程度。 答案: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8.解析: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准确作答。 答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陋室 陋室 吾 9.解析:理解原文内容,简洁回答。 答案:有仙之山、有龙之水 10.解析: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用原文回答。 答案:惟吾德馨 二、语言运用 11.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面对生活,人们有着种种思考:生活像一首乐曲,有快板也有慢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活像一艘行船,有顺流也有逆流。乐曲不断地变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船需要胆识,生活使强者充满自信,使弱者望而却步。 解析:掌握排比句的写法,注意语句通顺。 答案示例:生活像一坛陈酿 有酸味也有苦味?生活像一次登山 有胜景也有险景 陈酿需要品味 登山凭借毅力
课件15张PPT。陋 室 铭陋 室 铭刘 禹 锡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闻名,著名名(míng)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灵 (líng) :显出灵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斯(sī):馨 (xīn):这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苔(tái):苔藓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儒(rú) :旧指读书人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素(sù)琴:不加装饰的琴官府的公文案牍(dú):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论语﹒子罕》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古代文人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往往不采用直白的方式,而常常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叫做“托物言志”。居室环境 交往之友日常生活文体 (用韵)陋室铭 刘禹锡(唐) 位不在高,廉洁则名。权不在大,为公则灵。斯是公仆,服务于民。脚步迈基层,民情入脑深。 谈笑有百姓,往来无私情。 可以明实况,查实情。 无谎报之乱耳,无偏颇之爱心。 兰考( ),赢得万民钦。 众人曰:“公仆精神!”公仆铭焦裕禄 山不在高,有官则名。学不在深,有权则灵。这个衙门,唯我独尊。前有吹鼓手,后有马屁精。谈笑有心腹,往来有小兵。可以搞特权,结帮亲。无批评之刺耳,有颂扬之雷鸣。青云直上天,随风显精神。群众曰:“( )。”为官铭臭哉此翁谢谢!作业 (说明:任选一题或几题)
1、默写全文。
2、你如何看待作者的避世心态。
3、仿照“铭”这种文体写篇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