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板》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课型:新授?????????时间:?????????序号: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文实词的含义,会认读课文,读准句词;(重点)
2.体会文章的结构形式,理解说明语言的简明、生动,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方法;(难点)
3.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民间艺术的神奇。
?过程学习
一、新课导入。
由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导入,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古代人民伟大的创造力和智慧。
?二、简介作者。
沈括,北宋著名政治家,科学家,“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均有所论著”(《宋史·沈括传》)。代表作为《梦溪笔谈》,共30卷,详细记载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上的卓越贡献,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
三、了解活板印刷。(学生谈对活版印刷的了解。)
四、读准。(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1、给下列字注音
昇??????薄????????唇????????和????????炀????????砥????????更????????瞬
帖???????韵???????贮????????粘????????燔????????沾???????予???????从???????旋
2、注意节奏。
(1)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2) 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3) 持/就火炀之 ????????(4) 则以一平板/按其面(5) 每一字/皆有数印 ????(6) 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7) 有奇字/素无备者 ????(8) 沾水/则高下不平(9) 用讫/再火令药熔 ????(10)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五、读通。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书下注释,借助工具书 将文章译成白话文。(注意翻译方法:留、删、调、补、换)
2.一人一句逐句翻译。
?六、读深。
1.理清文章结构,逐段概括大意。
?
?
?
2.重点分析第二自然段,抓住语言标志将本段分为三层。并归纳活版印刷的步骤。
?
?
?
?
?
3.探究与思考
(一)“活板”的“活”字体现在哪里?
?
?
?
(二)本文是按什么说明顺序来说明的?
?
?
(三)体会本文语言准确、朴实、简洁的特点。
?
?
?
七?读宽。
阅读《指南针》一文,完成22——23题。
方家(2)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指爪及碗唇(3)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4)为最善。其法:取新纩(5)中独茧缕(6),以芥子许腊缀于针腰,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其中有磨而指北者。予家指南、北者皆有之。磁石之指南,犹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
注释:
(1)选自《梦溪笔谈》。(2)[方家]行家。(3)[碗唇]碗边。(4)[缕悬]用丝线悬挂。(5)[纩(kuang)]丝绵。(6)[独茧缕]单根的蚕丝。
1、指南针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请你写出除此之外的其他三大发明:_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点词属实詞活用的一项是(???????)
?????A、方家以磁石磨针锋????锋??????B、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南
?????C、不若缕悬为最善????善????????D、其法取新纩中独茧缕???缕
3、翻译下列句子。
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
?
水浮多荡摇,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
?
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为最善。
?
磁石之指南,犹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
?
4、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
?
?
?
?
答案:
1、造纸、活字印刷、火药
2、B
3、介绍了指南针的特点及制作。说明方法有作比较、举例子。
4、磁石指南,如同柏树指西,没有谁能探究出其中的道理。
翻译:
方家用磁石磨成针(的形状针头锋利),于是可以指向南方,然而常常略微偏东,不全在正南方,(放在)水上常震动摇摆.(在)手中或碗边都有可能这样,运转的速度很快,但在坚硬光滑(的表面)容易滑落掉下,不过(在这几种方法中)以悬挂为最好的.这个方法是取新产的丝绵中独好的茧丝一缕,用芥菜的种子蘸蜡(抹在上面),系在针的中间(位置),在没有风的地方悬挂,则针常常指向南方. 其中有的针则指向北方. 余家(的方法)指南,指北的都有. 磁石指南,如同柏树指西,没有谁能探究出其中的道理。
八年级语文上《核舟记》学案 ?
编写人:李迎春
???????? 班级???????????????????????? 姓 名: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汇,了解“记”这种文言体裁的特点,了解文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空间说明顺序。
2、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品味语言,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激发我们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难点:理解难懂字词,品味有关语句,赏析核舟雕刻之巧与文章说明之妙。
背景资料:
?1、认识微雕:核舟”是一件微雕工艺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微雕,是微型雕刻的简称,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雕刻时肉眼看不见,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因而人们又称之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微雕艺术越来越为人们热爱,越来越被艺术家、鉴赏家、收藏家重视,世界上正在形成一股微雕艺术热。
2、掌握“记”的知识:?“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 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我们在以后还会学很多此类文章,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等,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见“有关资料”),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灵怪矣哉”。因此,现在看来,它跟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3、了解大苏游赤壁一事:大苏,即苏轼,又名苏东坡,后人习惯用大苏和小苏来称呼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诬以诗诽谤朝廷,下狱。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有名无实的官职,实际是流放;但他以读书和游览自娱,表现了旷达的胸襟。元丰五年他曾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矾游玩:一次是农历7月16日,一次是农历10月15日。并写下著名的前后《赤壁赋》。下文说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正是苏武在这两次游览中未后见到的景象,是脍炙人口的名句。雕刻品“核舟”就是用文坛上的这个掌故作题材的。
预习导学:
一、结合注释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下列字你会读吗?试着给它注音
洢 ????皿 ????罔??? 贻?????? ?奇 ????轩 ????箬糁? ???髯 ???? 褶 ???袒 ????? 属 ????诎 ???? 髻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说出本字并解释其含义。(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2)诎右臂支船(3)左手倚一衡木(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结合语境解释加点字的含义,整理文中一字多义的例句
(1)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2)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中轩敞者为舱
(3)可:高可二黍许 ??????????????珠可历历数也
(4)端:东坡右手执卷端 ?????? 其人视端容寂
?
?
4、积累文中倒装句
(1)尝贻余核舟一,原句应为:尝贻余一核舟。
(2)又用篆章一,原句应为:又用一篆章。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句应为:盖简修狭桃核为之。
?
?
5、自学中有哪些疑难问题期待解决?请写在下面
?
课堂交流
二、整体感知文意,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5、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
6、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发现,“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以此为话题进行全班交流。 7、看看文章的开头、结尾、再浏览中间主体部分,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
8、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绘制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看谁画得既准确又逼真。然后选画得最好的同学出示自己绘制的示意图,介绍示意图,? 9 思考: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10、学生齐读课文,根据写作思路提示,背诵2~4段,在头脑中完善“大苏泛赤壁”的故事。
三、品析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11、问题讨论,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根据问题提示,读课文,思考,划出有关语句) 12、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 有感情地朗读下列语句,你认为哪句话或哪个词写得最好,好在何处?
⑴ 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⑵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⑶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⑷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13、学习小组内可自己演一演:一为东坡,一为佛印,一为鲁直,其余两个为舟子,发挥想像注意表现他们的位置、姿态、动作,可以适当加些语言。
四、课堂小结 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
?
?
?
拓展阅读??????????????
?
橄榄核舟———故宫博物院所见 ???????????????????????????????????????? 余光中
不相信一寸半长的橄榄细核谁的妙手神雕又鬼刻无中生有能把你挖空剔成如此精致的小船清脆,易碎,像半透明的蝉蜕北宋的江山,魔指只一点怎么就缩小了,缩小了,缩成水晶柜里,不可思议的比例即使在夸张的放大镜下,也小得好诡异,令人目迷舱里的主客或坐,或卧恍惚的侧影谁是东坡一捋长髯在千古的波涛声里飘然迎风, 就算我敢在世间的岸上隔水呼喊(惊动厅上所有的观众)舷边那须翁真的会回头?一柄桂桨要追上三国的舳舻击空明,斥流光,无论怎样那夜的月色是永不褪色的了———前身是橄榄,有幸留仁九百年后回味犹清甘看时光如水荡着这仙船在浪淘不尽的赤壁赋里随大江东去又东去,而并未逝去多少的豪杰如沙,都淘尽了只剩下镜底这一撮小舟船头对着夏口,船尾隐约(只要你凝神静听)还袅袅不绝地曳着当晚那一缕箫声 后记: 苏轼赤壁之游, 流传千古,时在北宋元丰五年,合公元一零八二年,距今正为九个世纪,值得追念。橄榄核舟为清人陈祖章所篆,舟长不及二寸, 有篷有窗, 中有八人,情态各异,在放大镜下亦光影迷离,难以细辨。舟底并刻赤壁赋全文,鬼技神工,令人惊诧难信。七月初回台,在故宫博物院俯玩此物,已作是篇,暂不发表,留待今日(九月三日合阴历恰为“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只为对九百年前那一个诗情哲理的水月之夜,表示无限的神往。
核舟记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一些字词的正确读音及书写。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在教师引导下探究:疏通课文的字词句,理解全文。
2、合作学习的过程: 主要通过一些有关课文问题的讨论解答,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用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的卓越技艺。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振兴中华而读书。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培养文言语感。
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
3、 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学习文章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有人告诉你,在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部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你—定觉得很惊奇吧?这就是我国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示。
(二)、整体阅读,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要求学生自己散读课文一到两遍,注意以下内容:
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
2.查字典,给文章的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3.思考下列问题: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
(三)、巡视课堂,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以便为下面的课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据。
(四)、朗读课文,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
每位同学朗读两段。朗读后,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赞其成功之处。
(五)、学习课文第一、二段
1.学习第一段。
2.疏通重点字词,注意以下词句。
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没有;因,根据;具,具有。
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语。
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云,语气词,无义。
3.思考以下问题:
(1)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
(2)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的精湛超凡?
明确: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二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
4.学习第二段。
5.疏通重点词句,注意以下词语。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奇,零数,余数。
中轩敞者为舱:轩,高起;敞,开阔;为,是。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状语与谓语;比,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
闭之,则右刻:则,连词,就(看见)。
6.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
明确:说明核舟的大小和船舱的格局。船舱的舱顶有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舱两旁各有四扇小窗户,这八扇小窗户能打开能关上,打开了便可看见雕花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后就能看见右边窗户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窗户刻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这16个字是用石青色。长仅八分多一点,高仅两粒黄米的核舟,它的船舱部分就雕刻了1顶船篷(能看出是用什么东西做的)、8扇窗户(能开能关)、左右栏杆(上有花纹)、16个字(字字清晰可见)。
(2)这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这段主要采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核舟体积有多大,长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种东西,各有其数,明白清楚,两相对比,其意晓然。
7.齐读课文第一、二段。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在上节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从而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时
(二)、学习第三段
1.质疑并点讲有关词句:
峨冠而多髯者 如有所语 其两膝相比者 绝类 矫首昂视
2.口译并评价翻译情况。
3.思考讨论: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主要说明了什么?
明确:描述船头三人的动作、神情。
4.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轼、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明确: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5.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明确:这当然是“东坡”。三人中,苏轼居中,作者起笔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髯者”,因为刻得用心刻得仔细,作者也就说得真切细腻。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者当然不能违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这样说明,才能与其主题吻合。否则,松散割裂,不知所云。
6.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无微不至呢?
明确:表现这—点的地方较多,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三)、学习第四段
1.考察古汉语中数词使用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先联系前面部分看一些实例:
(1)长约八分有奇。(2)左右各四,共八扇。(3)船头坐三人。(4)共阅一手卷。
(5)横卧一楫。 (6)倚一衡木。 (7)为字共三十有四。
由此可见,古汉语中一般情况下,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这与现代汉语中较严格的“数词+量词+名词”的格局不同。
2.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拟人:船尾横卧一楫
比喻:居右者椎髻仰面
顶真:左手抚炉,炉上有壶。
3.这段文字说明舟尾情况是怎么布局的呢?
明确: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4.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明确: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楫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
(四)、学习第五、六段
1.学生自读课文。
2.疏通重点词句,注意以下字词。
则题名其上:则,就;题,书写,这里解为刻上;名,字。
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文,文字;曰,是;天启壬戌秋日,即明熹宗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的秋天,苏轼《前赤壁赋》作于“壬戌之秋”,即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的秋天,可见,王叔远在核舟顶端刻上这个日子,表明他雕刻此核舟是在苏轼作《前赤壁赋》后540年的“秋日”有感而为之以作纪念的;甫,指男子的字。
钩画了了:了了,清清楚楚。
通计一舟,为人五:通,全部,整个;为,有。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选择;为,制作。
嘻,技亦灵怪矣哉:嘻,赞叹声;灵,善,好;怪,奇异,罕见。
3.请思考:这两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第五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顶部的雕制。
第六段的主要内容是小结总计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抒对王叔远雕刻技艺之“奇巧”的赞叹以结束全文。
(五)、学生齐读课文,综合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2.文章主体部分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3.核舟雕刻的主题是什么?
4.最能反映雕刻者技艺精湛的是哪一句?
(六)、课堂板书
总 概述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术。
船舱
空
正面 船头 间
核 顺
舟 分 详写核舟 船尾 序
记
顶部
总 总括核舟,发出赞叹。
(七)、课堂反馈
⒈给下列字注上拼音。
罔( ) 黍( ) 壬( ) 戌( )
虞( ) 贻( ) 篆( )
⒉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⑵能以径寸之木( )
⑶高可二黍许( ) ⑷中轩敞者为舱( )
⑸雕栏相望焉( ) ⑹佛印绝类弥勒( )
⑺珠可历历数也( ) ⑻钩画了了( )
⑼诎右臂支船( ) ⑽其船背稍夷( ) ⒊给下列句子用“/”划出朗诵节奏。
⑴虞 山 王 毅 叔 远 甫 刻。 ⑵中 峨 冠 而 多 髯 者 为 东 坡。
⒋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⑵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⒌对下面一句朗读时音节停顿正确的是:( )
A.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B.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C.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D.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⒍对下列几句“之”字的指代对象分析正确的是:( )
①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②闭之,则右刻清风徐来…… ③石青糁之
④左臂挂念珠倚之
A.舱 雕栏 小窗 舟身
B.舱顶 小窗 刻的字 左膝盖
C.舱顶 小窗 雕栏 佛印
D.舱顶 刻的字 小窗 左膝盖 ⒎翻译下面两句:
⑴启窗而望,雕栏相望焉。⑵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八)、教学后记
核舟记
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罔不( ) 轩敞( )( ) 袒胸( ) 甫( )
贻( ) 有奇( )( ) 楫(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jiǎo ( )首 zhuī jì( )( ) 壬xū( )
二shǔ xǔ( ) ( ) sǎn( )之 多rán( )
ruò pénɡ( ) 衣zhě( ) qū( )右臂
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稍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钩画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倚一衡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曾不盈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八分有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_________ 同___________
(2)左手倚一衡木 ________ 同___________
(3)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__________ 通__________
(4)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_________同__________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
高可二黍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珠可历历数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端
东坡右手执卷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人视端容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各句中“为”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A.中轩敞者为舱
B.通计一舟,为人五
C.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7.文言虚词“之”一般有下列几种用法:
A.代词,代指人物、事 B.语气助词
C.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D.动词,可译为“去”“往”
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各是什么用法?将序号A、B、C、D分别填人句后括号内。
(1)能以径寸之木( )
(2)箬篷覆之( )
(3)石青糁之( )
(4)左臂挂念珠倚之( )
8.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1)左臂挂念珠倚之一一珠可历历数也
(2)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9.将下面各句译成现代汉语。
(1)舟尾横卧一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人视端容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尝贻余核舟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与拓展
一、精彩语段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10.文中的“奇”和“冠”是多音字,请写出下列两组词中它们各自的读音。
有奇( ) 奇怪( )
峨冠( ) 夺冠( )
1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
(1)启窗而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膝相比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高可二黍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珠可历历数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翻译下列句子。
(1)苏、黄共阅一手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佛印)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中哪些语句说明了核舟的体积大小?哪些词语说明核舟的雕刻精致、奇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第一段中,《后赤壁赋》中的句子“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赤壁赋》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表现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第二段中,描写了三个人,他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你找出三处描写他们外貌、神态的句子。(在原文上画横线,只要找出三处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延伸阅读
核工记
(清)宋起凤
季弟(最小的弟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zhì,城墙垛子)历历可数。城颠具层楼,楼门洞敞。中有人,类司更卒,执桴(fú,鼓槌)鼓,若寒冻不胜者。枕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章(棵)。松下凿双户,可开阖。户内二僧,侧耳倾听;户虚掩,如应门;洞开,如延纳状——左右度之无不宜。松外东来一衲(nà,和尚的衣服。这里代指和尚),负卷帙(zhì,书卷。这里指佛经)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对林一小陀(tuó,小和尚),似闻足音仆仆前。核侧出浮屠(宝塔)七级,距滩半黍。近滩维一小舟。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舣(yì,船靠岸)舟处当寺阴,高阜钟阁踞焉。叩钟者貌爽爽自得,睡足徐兴乃尔。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取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
计人凡七:僧四,客一,童一,卒一。宫室器具凡九:城一,楼一,招提(佛寺)一,浮屠一,舟一,阁一,炉灶一,钟鼓各一。景凡七:山、水、林木、滩石四,星、月、灯火三。凡人事如传更,报晓,候门,夜归,隐(凭、靠)几,煎茶,统为六。各殊致殊意(神态各不相同),且并其愁苦、寒惧、凝思诸态,俱一一肖之。语云:“纳须弥于芥子。”殆谓是欤(大概说的就是这吧)!
16.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桃坠( ) 山坳( )
山麓( ) 俱一一肖之( )
假寐( ) 渐寤( )
17.解释加点的字词。
(1)雉历历可数( )
(2)若寒冻不胜者( )
(3)左右度之无不宜( )
(4)长五分许( )
(5)全核向背皆山( )
(6)楼门洞敞( )
18.文中描述桃坠上雕刻的事物、人物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加以介绍的?请简要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找出文中描写人物神态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木雕神技
商人白有功①言:在泺口河上,见一人荷②竹簏,牵巨犬二。于簏中出木雕美人高尺余,手目转动,艳妆如生。又以小锦鞯③被④犬身,便令跨坐。安置已⑤,叱犬疾奔⑥。美人自起,学解马作诸剧⑦,镫而腹藏,腰而尾赘⑧,跪拜起立,灵变无讹⑨。又作昭君出塞:别取一木雕儿,插雉尾,披羊裘,跨犬从之。昭君频频回顾,羊裘儿扬鞭追逐,真如生者。
注:①白有功:人名。②荷:挑,担。③锦鞯:精美的鞍鞯。④被:覆盖。⑤已:完毕。⑥叱犬疾奔:大声呼喝着狗,使之快速飞奔。⑦学解马作诸剧:学着解开缰绳,扮演种种马戏动作。⑧腰而尾赘:人腰身横躺在“马”鞍上,让头和双脚垂挂下来。赘:垂挂。⑨无讹:没有差错。
20.翻译下列句子。
(1)见一人荷竹簏,牵巨犬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手目转动,艳妆如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美人自起,学解马作诸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跪拜起立,灵变无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描写重点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找出描写木雕美人肖像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训练
23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总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题一:和谐是我们追求的一种艺术效果,也是一种美好的生活状态。和谐在音乐里,在亲人、朋友、老师和同学的眼睛里,在你、我、他的心灵里,在太阳之下辛劳之后的慰藉里,在物质世界中的每一个角落里……
请以“和谐”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题二:思念是雨,有时细雾蒙蒙,有时如瓢泼盆洒,但总能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田。思念是甜,如蜜如糖,思念中的身影,思念中的往事,是熟悉的,是快乐的。思念是苦,如药如茶,思念中的期待,思念中的祝福,是漫长的,是无尽的。
请以“思念”为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参考答案
【积累运用】
1.wǎnɡ xuān chǎnɡ tǎn fǔ yí yòu jī jí
2.矫 椎 髻 戌 黍 许 糁 髯 箬 篷 褶 诎
9.(1)船尾横放着一只桨。(2)总计这只核舟,刻了五个人,八扇窗。(3)那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4)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刻成的小船。
【阅读拓展】
一、10.(1)有奇(jī ) 奇怪(qí ) (2)峨冠(guān ) 夺冠(ɡuàn )
11.(1)打开 (2)靠近 (3)上下 (4)分明可数的样子
12.(1)苏东坡和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横幅的书画卷子。(2)(佛印)抬头仰望,神情跟苏东坡、黄鲁直不相同。
13.(1)八分有奇;二黍许。
(2)八扇、启窗、闭、对联、人物的神态、动作(只要说对四个地方即可)。
14.大苏(苏东坡)泛舟赤壁
15.苏东坡 (黄)鲁直佛印 中峨冠而多髯苏、黄共阅一手卷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
二、
16.zhuì ào lù xiào mèi wù
17.(1)分明可数的样子 (2)经受、忍受 (3)合适、恰当 (4)上下,表约数 (5)正面和背面 (6)大开
18.文中先写桃坠正面山一卜的城墙、城楼和楼中的人物,及寺庙和庙内外的僧人;再写桃坠侧面的佛塔、河滩、滩旁停着的船和船上的人物;然后写寺庙背后山上的钟阁和阁中
核舟记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器皿( )罔不( )贻( )有奇( )
黍( )箬篷( )糁( )峨冠( )
髯( )衣褶( )诎( )楫( )
椎髻( )壬戌( )虞山( )篆章( )
写出下列字的意思
1.有奇巧人( )2.罔不因势象形( )( )( )
3.尝贻余核舟一( )( )( )4.盖大苏泛赤壁云( )
5.高可二黍许( )( )( )6.启窗而观( )
7.箬篷覆之( )( )( )8.雕栏相望焉( )
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10.石青糁之( )( )
11.中峨冠而多髯者( )( )( )12.如有所语( )
13.其两膝相比者( )( )14.佛印绝类弥勒( )
15.矫首昂视( )16.神情与苏、黄不属( )
17.珠可历历数也( )18.居右者椎髻仰面( )
19.其人视端容寂( )( )20.若听茶声然( )
21.其船背稍夷( )22.钩画了了,其色墨( )( )
23.长曾不盈寸( )( )2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便要还家(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3.诎右臂支船( ) 4.左手倚一衡木( )
5.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 6.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7.选贤与能( ) 8.矜、寡、孤、独、废疾者( )
9.荡胸生曾云( ) 10.混黄华叶衰( )
比较下列字在句中的含义
①木:能以径寸之木( )②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以至鸟兽、木石( ) 文曰“初平山人”( )
③奇:明有奇巧人( )④有:明有奇巧人( )
长约八分有奇( ) 长约八分有奇( )
⑤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⑥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启窗而观( )
为人五;为窗八( )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
⑦可:高可二黍许( )⑧云:盖大苏泛赤壁云( )
珠可历历数也( ) 此中人语云( )
五、按要求填空
1.《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的《 》。作者是 ,字 , 嘉善人。
2.《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__________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 》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 》中的句子。
3.黄庭坚是 朝的文学家,字 。
4.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 。
5.“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一句点明了窗子具有 的特点,说明雕刻的精巧。
6.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 ”一个动作和“ ”的神态看出来。
7.从对佛印的神情描写中,可以看出佛印 的性格特点。
8.第三段中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 , ”(从第一段文字中找)的精湛技艺。
9.从第四段对右边舟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 的神态,而左边舟子的神态则显得 。
10.文中最后一段运用了 、 的说明方法,这样说明的作用是 。
11.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
12.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 。
六、翻译下列句子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5.苏、黄共阅一手卷。
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七、回答下列问题
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文中哪句话赞叹了雕刻技艺的高超?
3.“闭’字和“启”字相应,一启一闭说明了什么?
4.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5.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
6.文中有哪些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和相互关系的?
7.作者在说明船的正面的时候,为什么不是从船头说到船舱,从船舱说到船尾,而是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呢?
八年级语文(上)23课——《核舟记》试题答案
一、mǐn wǎng yí yòujī shǔ ruò sǎn guān rán zhé qū jí zhuījì rénxū yú zhuàn
二、1.奇妙精巧 2.无不 顺着 雕刻 3.曾经 赠 我 4.句首表示推测语气 5.大约 黄米 上下 6.打开 7.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盖 代词船舱 8.正对着 9.缓缓地 起 10.用石青 涂抹 11.高 帽子 胡须 12.说话 13.他们的 靠近 14.极像 15.举 16.不相类似 17.分明可数的样子18.椎形发髻 19.视线 神色 20.好象……的样子 21.平 22.清楚明白 黑 23.竟然 满 24.长而窄
三、1.通邀 邀请2.通又 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3.通屈 弯曲4.通横5.通父男子的美称6.通拣 挑选7.通举 推举选拔8.通鳏 老而无妻的人9.通层10.通花
四、①木头 树木②叫 是③奇异 零数④动词表示存在 通又⑤雕刻 是 有⑥表示并列 表示修饰 表示转折⑦大约 可以⑧句尾语气词 说
五、1.《虞初新志》魏学咿 子敬 明末2.苏轼《后赤壁赋》《赤壁赋》3.宋 鲁直4. 盖大苏泛赤壁云5.灵活精致6.“左手扶鲁直背”“右手指卷,如有所语”7.豁达开朗8.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9.轻松悠闲 专注悠闲10.列数字 作比较 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11.嘻,技亦灵怪矣哉12.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略
七、1.①用料体积小 ②所刻事物繁多 ③刻物情态毕备
2. 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嘻,技亦灵怪矣哉”
3. 写出了介绍的顺序:由舟外到舟内再由舟内到舟外,引导读者仔细观看,并由此引出窗上的文字。
4. 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作者真切地描述官们,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
5.因为这样写符合核舟的主题,苏东坡是“泛舟”的主角。
6. “共阅一手卷。…如有所语。”
7. 因为中间船舱的位置和对联的颜色非常醒目,而且窗上的对联也暗示了核舟的背景和主题。先写船舱,不仅可以增强浓厚的艺术情趣,而且也极其自然的引出下文中船头三人的情态的描述
课件19张PPT。魏学洢第二课时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概述王叔远的精湛技艺,点明雕刻品“核舟”主题。
第二部分(第2—5段)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
第三部分(第6段)总计核舟的人、物、文字数目,写作者对雕刻家技艺的赞美。划分课文结构,并概括各部分大意。研读第一段:
能概括全文,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是:
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
找出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
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盖大苏泛赤壁云。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奇巧重点研读 讨论探究重点研读读文章第二部分 (2-5自然段),找出能表现王叔远技艺“奇巧” 的句子或段落进行品析。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在湖州任上被人诬陷,入狱半年。次年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团练副使,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等著名作品,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文章中雕刻家虽取材于这件事,却不受这件事的拘束。如大苏泛赤壁是确有其事,但当时并没有鲁直和佛印陪同。关于苏轼游赤壁本文采用什么顺序?全文结构模式:总——分——总
介绍核舟部分是:空间顺序
先整体后局部——先写舟的尺寸大小,后写船舱、船头、船尾。
先主后次——
正面是主,背面是次,所以先写正面,后写背面。
船舱是主,船头、船尾是次,所以……
船头是主,船尾是次,所以……
苏东坡是主,黄鲁直、佛印是次,所以…… 本文题目有“记”字,是否意味着是记叙文?它与《桃花源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从对象看,《桃花源记》记的是事,是记叙文;而《核舟记》记的是工艺品,是说明文。
从语言看, 《桃花源记》多用描写;而《核舟记》则多用说明。
同为“记”,却文体迥异。 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文章全面而如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雕刻技巧。 拓展延伸 探究文体 微雕是微型雕刻的简称,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雕刻时肉眼看不见, 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因而人们又称之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
微雕艺术越来越为人们热爱,越来越被艺术家、鉴赏家、收藏家重视,世界上正在形成一股微雕艺术热。
我国的微型雕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堪称一绝,据说如今已创下七项吉尼斯世界纪录。三千多年前的中国人就在甲骨上刻下了让我们今天要用五倍放大镜才能识读的文字。到了唐代,能在一根象牙笔杆上雕刻铁马云雕的将士“行军图”。如今有人能在米粒大小的地方雕刻全部《红楼梦》,甚至能在头发丝上雕刻字画。
相关知识链接范曾画-小品
0.18cm X 0.20 cm的象牙上。
点击照片作品为放大200倍后邓小平肖像
0.46 cm X 0.24 cm的象牙上。
点击照片作品为放大200倍后熊猫图
0.16cm X 0.20 cm的象牙上。
点击照片作品为放大200倍后,小品
0.10cm X 0.20 cm的象牙上。
点击照片作品为放大200倍后,微雕作品展示作品上10只3毫米左右的螃蟹落在白色的沙粒上。作品上六只平均0.7毫米的熊猫放在绣花针针孔里。
石刻微雕作品《红楼梦》的第一回,在这块高15至18厘米、宽约10厘米的印石上刻有5400个字。
请发挥合理的想象,用一段话写出你所感知到的核舟。感知形象 放飞想象 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这无疑给我们以很多启示。小结第5段:介绍船背上的_______和_________。 课堂反馈练习
填空: 第1段:简介核舟雕刻者生活的时代、姓名、精湛技艺、
核舟的来历。点明“核舟”主题:__________。 第2段:说明核舟大小,结构布局,依次写了______、
船篷、______、栏杆和_______。 第3段:介绍______部分,着力表现苏轼、和_______
_______三人的动作、神情。 第4段:介绍_____部分,着重刻画了_______的动作、
表情。 第6段:总结说明了核舟上所刻的人、窗和其他物品的______,以及所刻文字的字数,赞叹雕刻者的技术。 大苏泛赤壁船舱小窗对联船头黄鲁直佛印船尾撑船人题名篆章数量你能想出学过的与船有关的诗句吗?积累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作业: 你一定也有自己特别喜欢的小东西,请向我们介绍一下吧。 按空间顺序介绍一件你喜欢的物品,要求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13. 短文两篇
一、积累运用(一)宇词积累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昇(shēng)????薄如钱唇(báo)??薄如钱唇(chún)???蜡和纸灰(huò)B.字平如砥(dǐ)? ??更互用之(gēng)??瞬息(shùn)????以手拂之(fú)C.用讫(qì)?? ??不若燔土(fān)??殊不沾污(zhān)???有数印(shù)D.旋刻之(xuán)? ??持就火炀之(yáng)?每韵为一帖(yùn)??木格贮之(zhù)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1)和纸灰之类冒之__________________(2)素无备者__________________(3)用讫__________________(4)大苏泛赤壁__________________(5)篛篷覆之__________________(6)石青糁之__________________3.找出并解释下面句中的通假字。(1)已后典籍皆为板本:__________________(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__________________(3)卧右膝,诎右臂支船:__________________(4)左手倚一衡木:__________________(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__________________4.“为”根据语言环境可以翻译为不同的动词,也可以作介词或其他词。试解释下列句中的“为”。(1)唐人尚未盛为之:__________________(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__________________(3)又为活板:__________________(4)其印为予群从所得:__________________(5)为宫室、器皿、人物:__________________(二)语言运用5.指出下列各句所运用的说明方法。(1)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2)薄如钱唇。(??? )(3)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4)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 )6.为下列句子划分停顿。(1)中 峨 冠 而 多 髯 者 为 东 坡。(2)尝 贻 余 核 舟 一。(3)而 计 其 长 曾 不 盈 寸。(4)盖 简 桃 核 修 狭 者 为 之。(三)语文常识7.《活板》选自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核舟记》选自清朝人_________编辑的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字_________,明末嘉善人,著有_________。(四)重难点句子翻译8.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2)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3)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二、整体感知9.用课文原句填空。(1)《活板》:“活板印刷”的特征是“活”。每字为一印——字是活的;_________——排版是活的;_________——常用字印数目是活的;__________________——生僻字做法是活的;更互用之——用法是活的;_________——拆法是活的。(2)《核舟记》:①体现王叔远技艺精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课内阅读阅读文段,回答问题。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殊倚之——珠可历历数也。10.解释下列加点字。(1)语 如有所语__________________此中人语云__________________(2)绝 佛印绝类弥勒__________________夜久语声绝__________________(3)居 佛印居右__________________居十日,扁鹊复见__________________11.下面句中加点的字与“其两膝相比者”中“其”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其一贫,其一富 ??B.其如土石何C.吾视其辙乱 ???D.其真无马耶12.翻译下面的句子。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13.文段介绍了核舟的_________部分,着力描述了人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对对子。(1)上联:赞雕刻者高超技艺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联:奇巧人神技雕核舟四、类文阅读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虞山王叔远有绝巧,能于桃核上雕镌种种,细如毫发,无不明了。……贻余核舟一,长仅八分。中作篷栊,两面共窗四扇,各有枢可开阖①。开则内有栏楯。船首一老,皤②腹匡③坐,左右各一方几,左几一书卷,右几一炉,手中仍挟一册。船尾一人侧坐,一橹置篷上,其一旁有茶炉,下仍一孔。炉上安茶壶一,仍有咮④有柄。所作人眉目衣褶皆具。四窗上每扇二字,曰:“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船底有款。⑤“王叔远”三字。仍具小印章如半粟,文云“王毅”印。(明朝李日华《六砚斋笔记》) 【注】①阖(h岳):关闭。②皤(p6):大肚子的样子。③匡:端正。④咮(zh6u):鸟兽的嘴,这里指像鸟嘴的茶壶嘴。⑤款:题名。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能于桃核上雕镌种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所作人眉目衣褶皆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细如毫发,无不明了。
17.选文与《核舟记》所记载的同是民间艺人王叔远的“核舟”,雕刻的内容不一样,但其技艺却同样精湛、高超。请从选文中找出与下面语句意思一致的句子。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18.请从语言特点和写作特色等角度,比较本文与《核舟记》的异同。
参考答案及点拨一、(一)1.C 点拨:C项中“燔”应读“fán”。2.(1)蒙,盖。(2)平时。(3)完毕。(4)指坐着船在水上游览。(5)盖。(6)涂。3.(1)“已”同“以”,后接方位词,表示时间的界限;“板”同“版”(2)“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3)“诎”同“屈”,弯曲(4)“衡”同“横”,与“竖”相对(5)“简”同“拣”,挑选4.(1)做 (2)是 (3)创制、发明 (4)被,介词 (5)雕刻(二)5.(1)作比较、列数字 (2)打比方 (3)作诠释 (4)举例子6.(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2)尝/贻余/核舟一。(3)而计其长/曾不盈寸。(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三)7.《梦溪笔谈·技艺》 沈括 张潮 《虞初新志》 魏学洢 子敬 《茅檐集》(四)8.(1)每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2)不用木头制作字模的原因,是因为木头的纹理有疏有密。(3)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4)是挑选桃核中长而窄的雕刻成它的。二、9.(1)密布字印 每一字皆有数印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 以手拂之,其印自落 (2)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②盖大苏泛赤壁云③嘻,技亦灵怪矣哉三、10.(1)说 告诉 (2)极 停止,消失 (3)处于,位于 过了11.C 点拨:“其两膝相比者”中“其”的意思是:代词,指他们的。A项中“其”是“其中”之意。B项中“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D项中“其”表反问语气。只有C项中的“其”也是代词,指他们的。12.左臂挂着一串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13.船头 情态 点拨:“船头坐三人”点明描写的是船头部分。14.示例:(1)摹泛舟人悠闲神情 (2)美髯公怡情泛赤壁四、15.(1)各种各样的事物 (2)具备,完备16.细得像头发和毫毛一样,没有不雕刻得明白清晰的。 点拨:“明了”此处的意思是“明白清晰”。17.虞山王叔远有绝巧,能于桃核上雕镌种种,细如毫发,无不明了。 点拨:课文中的“以径寸之木”“各具情态”,与选文中的“细如毫发,无不明了”都表现了王叔远技艺的高超。18.示例;①语言特点:相同点——朴实,简练;不同点——《核舟记》的语言较之本文更加生动、形象。②写作特色:相同点——都是说明性文章;不同点——《核舟记》对舟上人、物的描述比本文更加生动细致,并融入了作者的抒情语言。
短文两篇《活板》《核舟记》练习题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1、板印书籍? ______字通_______????? 意思为______??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_____字通_____??? 意思为______________3、文理有疏密????? _____字通_____?????? 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4、若只印二三本,未为简易????? ____字通_____??? 意思为________5、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_____字通_____??? 意思为____________6、左手倚一衡木???? ____字通____7、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_____字通______???? 意思为:________8、诎右臂之船??? _____字通_____??? 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二、写出下列字的古今义。1、纸灰之类冒之??? 冒:古义: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2、药稍熔?????? 药: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3、有布衣毕升???? 布衣: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4、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曾:古义: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5、其两膝相比者???? 比: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6、高可二黍许????? 许? 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7、尝贻余核舟一???? 尝: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8、约八分有奇?????? 奇: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三、一词多义。1、唐人尚未盛为之? _________?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______? 又为活板______每字为一印________?? 满铁范为一板? ________?????? 未为简易________则极为神速? ________?? 每韵为一帖________?????? 不以木为之者? _______其印为予群众从所得? ________?? 为宫室、器皿______?? 中轩敞者为舱______多髯者为东坡_________ 为人五、为窗八________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_______2、每一字为一印? _______????? 其印自落? ________?????? 欲印? _________其印为予群众从所得? _________???? 五代时印五经? ___________3、持就火炀之? _________?????? 瞬息可就??? ______________?4、以纸帖之_______每字为一帖______? 若止印二三本_______? 不若燔土_____5、通计一舟______ 为念珠各一_______ 高可二黍许_______ 珠可历历数也____6、不以木为之?? ________???? 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__________7、火烧令坚________???????? 在火令药熔_________四、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不属______?? 尝贻______? 木格贮之_______?? 燔土________?? 石青糁之___字平如砥_______?? 椎髻仰面________? 船楫_______? 药粘______? 壬戌____五、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并翻译有关句子。1、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板:____________?? 尚:__________?? 盛:______________??? 之:___________2、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之类:________?? 冒之设:_______?? 其:_______?? 以:_________? 和:________? 冒:_____________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若--则:___________ 极:_____________?神速:__________???????? 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具:_______??? 更互:____________瞬息:__________?????? 译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燔:________ 讫:________? 火:______________? 殊:__________殊不:______?译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轩敞:_________?? 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敞:_______ 之:_______??? 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___相望:___焉:_________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奇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素____________??? 旋:_____________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其:____________为-----所:______________予:_________群:__________从:______10、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则:___? 以:______ 帖之:帖______________之:________________韵:_____________??? 为一帖:帖:________??? 木格贮之: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闭之:________?? 石青糁之:_________? 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这是《????????? 》里的诗句,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是《???????????? 》里的诗句,徐:________兴: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执:_____????? 抚:________??????? 所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相比者:___________?? 东坡现右足:现:____________16、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同。? 矫:_________绝类:___________??? 绝:_______???? 类:________???? 属:(zhu)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支:_______?? 卧:_________倚之:_____________之:_____________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嘻,技亦灵怪矣哉!? 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视:_____________?? 容:_________端:_______??????寂:______________然:_____________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其船背稍夷 其:___? 船背:____? _____ 夷:________题名其上题:________21、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墨:____________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而:_________________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罔:________ 因:__________象:____________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填空。1、《核舟记》选自___朝人_______编辑的《?????? 》。本文的作者是____朝人_________2、《活板》一文的作者是_______著名的______家_______(人名),他的代表作有《?????????? 》共30卷,内容丰富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各个方面,被英国著名的学者李约瑟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介绍活板印刷的工作程序。可分为四步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描写苏东坡外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描写佛印外貌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阅读《活板》一文的第二段回答下列问题。1、说明胶泥活字的本质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说明活字印刷功效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活字印刷的主要特征是:________,作者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说明者一特征的。4、本文是按照________顺序说明活字版的,具体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四个步骤加以说明的。5、本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字平如砥”中的“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请写出三个含“砥”字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五代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句中的“五代”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五部经典。“典籍”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板本”即_____________;“皆”字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始”字说明五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时间;“已”点明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时间。9、活字印刷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另外三大发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说明活板印刷的优越性的文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遇到生僻字,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话回答)。11、说明活字的贮存方法的文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不用木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文中活字印刷效率最高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_____________________”交代活版发明的时间;“布衣点名发明人的身份,”突.出劳动人民的_____和______精神。15、本文运用了多种的说明方法,请举例说出其中的三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阅读《核舟记》回答下列问题。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1、这段文字是介绍船舱部分重点说明的内容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窗上刻的文句出自何处?作者是谁?为什么要刻这些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者注意到雕刻家,通过一些细节来表现人物的特征,请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唐宋八大散文家是__、__、__、___、__、___、___、___。“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中的“天启”是指皇帝的___,“虞山”是指___,名是___,字是___,甫是___。5、王叔远雕刻的方法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作者得到的核舟是什么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第二段文字的第一句运用了_______的说明方法,作用是突出__________________介绍船舱的格局时,依次介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突出核舟景物之多,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这段文字具体介绍“核舟”的形状、构造等情况。请用简练的词语概括出这段文字介绍的内容。(不超过12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文中“嘻!技艺灵怪矣哉”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什么的赞叹?________________10、这段文字中描写核舟上交代舟上人游览的地点以及周围景物、环境的句子是什么?(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交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1、段文字介绍了核舟的主体部分_______________,以______________为说明顺序。语言上生动,人物情态栩栩如生。2、活画出一个不拘于世俗礼法、放浪形骸的和尚形象的动词有:_________________3、文中用“阅”“执”“抚”“指”“语”等词,刻画了东坡和鲁直的动作和神态,突出了他们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形。4、这里主要介绍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人物,写沉醉于清风明月的佛印和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课件38张PPT。活 板【北宋】沈括毕昇毕昇的墓碑及墓中出土文物作者简介沈括(1031~1095),字存中,钱塘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神宗时参与王安石变法运动,熙宁八年出使辽国,驳斥辽的争地要求;后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元丰五年(1082年)以宋军于永乐城之战中为西夏所败,连累被贬。
晚年以平生见闻,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梦溪笔谈》。《梦溪笔谈》是笔记体著作 ,共30卷,内容丰富,包括天文,地理,数学,物理,文艺,历史等,是个包容多种知识的笔记巨作, 这部书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 初读——读准字音活板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你还记得这些字的读音吗?昇 薄如钱唇 蜡和 炀之 字平如砥以纸帖之 每韵为一帖 木格贮之 有奇字
兼与药相粘燔土,用讫 群从shēngbáohuòyángdǐtiětiězhùjīzhānfánqìcóng已 后 典 籍 皆 为 板 本
其 上 以 松 脂、蜡 和 纸 灰 之 类 冒 之
则 以 一 铁 范 置 铁 板 上
以 备 一 板 内 有 重 复 者
用 讫 再 火 令 药 熔
其 印 为 予 群 从 所 得///////////你能读准节奏吗?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字正腔圆
读清节奏,缓急有致
读出韵味,抑扬顿挫再读——读懂意思活板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同“版”,用雕版大规模同“以”平民做,发明铜钱的边缘印模用火,名词作状语使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用,把Huò 混合蒙、盖想要框子成为靠近yáng烤磨刀石算是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别自,另外结束准备好gēng 交替、轮流完成用来用标签标出标签指韵部贮存、存放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写法特殊,或生僻、不常用的字平时随即,很快地纹理,质地又烧终了,完毕用火(烤)擦拭,掸去一点也不被我的堂兄弟及侄子辈活板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用雕版印书,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做这种事。五代时才开始用雕版印五经,以后的经典文献都是版印的本子。
庆历年间,平民毕昇又发明了活版印刷。它的办法是:用粘土来刻字模,薄得跟铜钱的边缘一样,每个字刻成一个字模,刻好以后,用火烘烤,让它变得坚硬、牢固。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先准备好一块铁板,那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之类的东西覆盖着。想印的时候,就用一块铁板放在铁框子上,然后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就算一版,把它拿到火上烤,等到松脂和蜡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压住版面,那么字印就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两三本,还不算简便;如果印几十甚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了。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通常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印刷,另一块已经另外在排字了,这一块刚刚印完,那一块已经准备好,两块交替使用,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可以印完。每一个字都备有几个字模,像“之”、“也”等字,每一个字都有二十多个字印,用来防备它们在一版内有重复的。不用的时候,就用纸条给它做标记,每一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来。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立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是,木的纹理疏密不匀,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跟松脂等粘在一起,(卸版时)拿不下来;不像用火烧过的粘土字模,印完后再用火烘烤,使松脂等物熔化,用手一抹,字印自然就掉了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毕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辈们得到了,到现在依然珍贵地收藏。 三读——研读课文每字为
一印火烧令坚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1.先设一铁板3.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5. 持就火炀之6.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4.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2.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更互用之,瞬息可就。其印自落每韵一帖木格贮之本文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的特点是什么?课文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说明对象:活板(活字版印刷术)特点:活(灵活性) 活(灵活性)字是活的:每字为一印排版是活的:密布字印印刷是活的:更互用之字印数目是活的:每一字皆有数印做法是活的:奇字无备,旋刻急用拆法是活的:以手拂之,其印自落程 序制版印刷制字设版排字炀版平字一板印刷一板布字活7、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1)抓住事物特点加以说明。活板先进在“活”上。文章以雕板为比照,突出一个“活”字,既介绍了怎样“活”,又说明了为什么这样“活”。
(2)按工作程序的顺序说明。活板印刷是一种新工艺,按程序说明是合理的顺序。
(3)说明的语言简洁、平实、准确,形容适度。为了说明清楚,用了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 1、课文第一段介绍了什么?
简述我国雕板印刷发展状况。
2、阅读第2部分,这一段主要内容是什么?根据内容,将本段分为三层。
是全文主体,具体说明了活板的发明、制作、印刷及有关事项。
共分为三层:
第一层:介绍了活板发明时间、发明人身份及姓名。
第二层:介绍活字印刷的制板印刷程序,是文章的说明重点。
第三层:介绍活字印刷的有关工艺事项。3、为什么交代毕昇“布衣”的身份?
“布衣”二字,表现了人民的创造力,也表明作者不以地位取人的进步态度。
4、活板印刷有几个步骤?这是一种怎样的说明顺序?
制印—设铁板(冒药物、置铁范)—排字模—就火炀—平模面等。
程序说明。5、 用一个概括活板主要特征,并用原句说说这个特征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活”。
每字为一印——字是活的
密布字印——排版是活的
每字皆有数印——字印数目是活的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作法是活的
更互用之——用法是活的
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拆法是活的6、本文写了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本文介绍了宋代发明家毕昇创造的活板印刷术,反映了我国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和劳动人民高度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创造精神。启发我们:中华民族有光辉的历史,也必将有更灿烂的未来。
通假字
1.活板
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3.若止印三二本
4 .文理有疏密
词类活用
1.板印书籍
2.火烧令坚
3.用讫再火令药熔
4.则以纸帖之【当堂巩固】“板”同“版”,版本“已”同“以”,从“止”同“只”,仅仅“文”同“纹”,花纹、纹路名词作状语,表工具,“用雕版”名词作状语,表方式,“用火”名词用作动词,“用火烤”名词用作动词,“用标签标出”一词多义
1.为
(1)唐人尚未盛为之
(2)皆为板本
(3)又为活板
(4)每字为一印
(5)满铁范为一板
(6)未为简易
(7)极为神速
(8)每韵为一帖
(9)不以木为之者
(10)为予群从所得使用、应用是发明刻作为算是是做、制成刻制介词,被 ,被动用法2.以
(1)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2)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3)以一平板按其面
(4)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5)以纸帖之/以草火烧/不以木为之者/以手拂之介词,用,拿介词,把介词,用,拿连词,用来介词,用3.帖
(1)则以纸帖之
(2)每韵为一帖
4.就
(1)持就火炀之
(2)瞬息可就
5.若
(1)不若燔土
(2)若止印三二本动词,用标签标出名词,标签靠近完成如,像如果特殊句式
1.省略句
(1)火烧令(之)坚 省略“之”,代指字模
(2)则以一铁范置(于)铁板上 省略“于”,在
(3)持(之)就火炀之 省略“之”,代铁板
2.被动句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为……所……”表被动的句式重点实词提示
需要注意的词语:
盛、和、冒、范、持、炀、砥、具、更互、就、奇字、旋、文理、燔、讫、拂、殊不 治平元年,常州日禺时,天有大声如雷,乃一火星几如月,见于东南;少时而又震一声,移著西南;又一震而坠,在宜兴县民许氏园中。远近皆见,火光赫然照天许氏藩篱皆为所焚。是时火息,视地中只有一窍如杯大,极深,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良久渐暗,尚热不可近。又久之,发其窍,深三尽余,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州守郑伸得之,送润州金山寺,至今匣藏,游人到则发视。王无咎为之传甚详。 《陨星》
译文:治平元年,在常州,太阳要落下去的时候,天上发出如同响雷一般的巨声,原来是一颗大星,几乎像月亮,出现在东南方向。不久又雷鸣般地响了一声,移到西南。又响一声坠落到宜兴县民许氏的园子里,远近的人都看见,火光照亮天空,许家的篱笆都被烧着了。这时火已熄灭,看见地上有一个洞像杯子一样大,很深。向下看,星星在洞中发出微弱的光亮,很久才渐渐暗下去,还热得不能靠近。又过了很长时间,才开始挖这个洞,挖到三尺多深,就挖出一块圆石头,尚热,像拳头那么大,一头略尖,颜色像铁,重量也像铁。州长官郑伸得到了它,就把它送到润州的金山寺。这块石头到今天仍用匣子珍藏着,游人到了就打开看。王无咎为这事作的传非常详细。
这段古文谈到了一种特殊的天文现象,它是哪种现象?从古文中能否判定陨星是从什么方向飞入大气层?
? 这一段文字是记载陨石落地的天文现象,文中提到陨石颜色如铁,重量也和铁一样,可见是“铁质陨石”。从文中的“见于东南,少时而又震一声,移着西南”可知是从西南方向飞入大气层。
文中描写陨石,多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主要写了陨石的坠地时的情况包括声音、形状、大小、颜色、重量等几个方面。是陨石坠落的发展顺序,从出现,移到,落在看出.活板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抓住事物特点,运用程序说明顺序,使用简明、平实、准确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色。
2.掌握“为”、“就”、“火”、“印”、“之”、“以”、“则”等文言词语的词义和用法,初步认识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了解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的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3.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设想
1.本文文字比较浅易,文章也较简短,结合课文下注释,学生大体可读懂。因此,在扫清文字障碍的基础上,可以帮助学生对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加以归纳,并辅导学生掌握文言中单音节词的翻译方法。
2.学习按工作程序说明的顺序,是学习本文的重点,可以结合疏通文字初步提出,之后再强调分析。行文的简洁,语言的准确也应作适当讲解。
3.准备《辞海》一部和若干铅字印模,备用。
4.安排两课时,连上最好。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介绍毕昇和他的活板印刷术,沈括和他的《梦溪笔谈》。
2.疏通文意,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解题。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纸、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它们都是由中国相继传入世界各地的,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在《辞海》中,对“印刷术”是这样介绍的:
我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称“刻板印刷术”。刻板印刷在我国唐代已开始盛行,并先后传至日本、朝鲜、越南、菲律宾、伊朗等国,影响到非洲和欧洲。宋代庆历年间(1041—1048),毕昇首创泥活字板,使书籍印刷更为方便。之后,又陆续出现用木、锡、铜和铅等金属制成活字板印刷书籍。1450年左右德人谷登堡用铅合金制成活字板,用油墨印刷,为现代金属活字印刷术奠定了基础。
可见,毕昇的活字印刷早于西方四百多年,毕昇开创了现代印刷术的先河。
这篇课文就是介绍毕昇活字印刷术的一篇科技说明文。
板书:活板(科技说明文)
这篇文章的作者沈括,也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的《梦溪笔谈)是中国科技史上的重要著述。请同学朗读“阅读提示”的有关介绍。
板书: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二、范读全文,要求同学参照注释,注意字音。
板书下列汉字(或出示卡片),提问学生,其中多音字要求学生连同词一起读。
昇shēng、薄bó、唇chún、和huò、炀yáng
砥dǐ、更gēng、瞬shùn、帖tiē、韵yùn、贮zhù
粘zhān、燔fán、沾zhān、予yú、从zòng 旋xuàn。
三、学习课文第1段。
指名朗读第1段,教师指导学习。
疏通文意:板,刻板、雕板,这里义为“用雕板”;印,动词,印刷。唐,唐代,公元618—907年;尚,还;盛,广泛的,大规模的;为,动词,使用;之,代词,指“板印书籍”这种方法,可译为“它”。五代,公元907—979年;时,时候;始,开始;五经,指易、书、诗、礼、春秋五种儒家经书。已后,以后;典,经典,例如“五经”;籍,一般书籍;皆,都;为,判断动词,是;板本,雕板(印刷的)本子。
总结:(一)专用名词:朝代、书名、人名、地名、官职等不译。(二)文言文省略较多,译为现代汉语时,要疏通上下文意,补上。(三)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译时有很多单音节词要补上一字变成双音节词。采用这种方法要注意:(1)照顾上下文,准确搭配,(2)不可只拘泥于这一种方法。
请同学译出第1段全文:用雕板印刷书籍,唐代的人还没有广泛的使用它,从五代的时候开始(用雕板)印刷五经,以后(各种)经典书籍都是雕板(印刷的本子)。
分析:介绍活板,先说雕板,既说明了活板渊源又提出了比较对象。“尚未盛为”,并非绝无,用词考究。“尚未……始印……皆为”,干净利落的交代了雕板印刷的发展过程,自然的引向说明中心——活板。
提问:课文这一段介绍了什么?
归纳:简述我国雕板印刷发展状况。(加黑字板书)
学生齐读。
四、疏通第2段文意。
这一段是全文主体,具体说明了活板的发明、制作、印刷及有关事项。(加黑字板书)
1.学习第一层。
指名学生朗读第一句,教师指导,看注释,疏通文意。
为,动词,发明。庆历年间,有(个)平民毕昇,又发明了活板(印刷)。
提问:第一段中“唐人尚未盛为之”的“为”译为“使用”,这里的“为”译为“发明”,根据什么?
归纳:根据上下文意。前一处宾语“之”指“板印书籍”的方法,“为”译为“使用”;这一处宾语是“活板”,所以“为”译为“发明、创造”。
提问:这一句十二个字,介绍了什么?
归纳:活板发明时间、发明人身份及姓名。(加黑字板书)“布衣”二字,表现了人民的创造力,也表明作者不以地位取人的进步态度。“又”字呼应第一段,说明活板是在雕板印刷基础上的新创造。
2.疏通第二层文意。
指名学生朗读第二层(“其法……瞬息可就”),教师指导,看注释,逐句疏通文意。
(1)其,他的,指毕昇;胶泥,有粘性的泥土;一印,一(个)印模,省略量词;火,名词,在这里是“用火”义。全句意:他的方法是使用胶质泥土雕刻文字,薄厚好像铜钱的边缘,每个文字制作一个印模,用火烧烤使(它)坚硬。——这句介绍制作活字的工序。同学们注意单音节词译成双音节词的方法。
同学齐读这一句(“其法……火烧令坚”)。
(2)其,那,代铁板;以,介词,用;两个“之”用法不同,前一个,助词,可省去,后一个,代词,指铁板,可译为“它”。
请学生译文,同学校正,教师评判。(以下各句同)
译文;预先设置一块铁板,那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一类东西蒙盖它。
同学齐读这一句(“先设……冒之”)。
(3)“置”后省略介词“于”(在)”;乃,于是;满,用作动词,排满;三个“则”字,都是顺承关系连词,可译作“就”。
译文:想要印刷时,就拿一个铁框放在铁板上面,于是密密排布字模,排满铁框子就算作一块活板,拿着(它)靠近火边烧烤它;等药物稍微熔化,就用一张平板按压它的表面,字模就平整得像磨刀石一样了。——以上两句介绍制作活板的工序。
同学齐读这一句(“欲印……字平如砥”)。
(4)止,通“只”;为,认为,算做;神速,极快、快得惊人。
译文:如果只印刷两三本,不能算作简单方便;如果印刷几十几百甚至上千本,却快得惊人了。——这句介绍印刷工序中的一板单印。
同学齐读这一句(“若止印……极为神速”)。
(5)请学生译文,同学校正,教师评判。
译文:经常准备两块铁板,一块铁板印刷,一块铁板另外排布字模,这一块印刷的刚刚印完,那第二块板已经备好,交替轮流使用它们,转眼间就能够完成。——这句介绍两板交替。
同学齐读这一句(“常作……瞬息可就”)。
以上是第二段第二层,介绍活字印刷的制板印刷程序,是文章的说明重点。
3.疏通第三层文意。
这一层介绍活字印刷的有关工艺事项。共四句话,分别请四位同学朗读、翻译。
(1)第一句译文:每一个文字都有几个印模,例如“之”、“也”等文字,每个文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一块板面内有重复出现(这些字的时候用)
(2)第二句译文:(活字)不使用时,就用纸条标记它们,每个韵部标上一个标签,用木格(分别)贮藏它们。
(3)第三句译文:有生僻文字平时没有准备的,随即雕刻它,用草火烧烤,转眼间就能够制成。
(4)第四句译文:不用木头雕刻活字的原因,因为(木头)的纹理疏密不匀,沾水浸湿后就会高低不平,并且(字模)和药物粘结在一起,(拆板)时不能够取下;不好烧烤泥模,用完后再用火烧烤使药物熔化,用手轻轻一摸擦它们,那些印模就自动脱落,一点也不会沾药弄脏。
同学齐读第三层。
五、学习第3段。
指名同学朗读,教师指导,看注释,疏通文意。
为,介词,被;予,我。
学生翻译。译文:毕昇死后,他的印模被我的侄子们得到,到现在还(妥善的)保存收藏着。——这段介绍了毕昇活字模的下落,证明自己所介绍的活字印刷术是确切无疑的。这段说明是必要的。
六、朗读、背诵。
同学齐读全文。背诵第二段,教师可将每句起首的词语写在黑板上作为提示。
布置作业
1.根据第2段第二层的说明,思考活字印刷的具体工作程序,参照完成练习二。
2.根据第2段第三层的说明,思考活字印刷的有关工艺的具体事项是什么,用四个短语归纳概括这一层的四句话,参照完成练习一。
3.反复朗读全文,争取能够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分析课文第二段。
2.处理课文后练习。
教学过程
一、分析第2段第二层。
1.指名学生朗读或背诵这一层介绍第一道工序中制活字的有关内容。
教师分析:“其法”既总括这一句,又总领这一层。因为“活字”是“活板”的关键环节。选“胶泥”为原料,因为它有粘性,可塑,易雕,可烧坚;“薄如钱唇”,用比喻写刻字深度的精巧。“每字为一印”点出与雕板不同的特点。从选材到雕刻、烧制、毕昇一定经过多次实验,小小印模闪射着智慧、毅力和科学精神的光辉。现代铅合金印模、铅字就是在它的基础上的发展起来的。(传示铅字字模)
提问归纳:这一句介绍了制活字的原料、刻法、特点、成型四方面内容,真是言简意赅。
2.指名学生朗读或背诵这一层,介绍第一道工序中制活板的有关内容。
教师分析:“冒”、“就”、“炀”、“烧”,用词准确。两句写了制板工序,工具、原料、成法都写得具体详尽,层次清楚,文字简洁。
提问:这道制活板工序都包括哪些步骤?
归纳:包括:设铁板、冒药物、置铁范、排字模、就火炀、平模面六个步骤。其中,“密布”、“稍熔”、“字平如砥”写出了具体技术要求。
3.指名学生朗读或背诵这一层介绍第二道工序:印刷的有关内容。
教师分析:用“神速”形容,前加一“板”字,表明活板印刷术的先进;形容适度,未超出说明文语言平实的总体要求。两板交替,更灵活快速。试想雕板印刷就无法“更互用之”。“瞬息可就”。“瞬息”呼应“神速”,体现了活板印刷的先进。其特点一言以蔽之:“活”。
二、分析第2段第三层。
指名学生分别朗读或背诵这一层的四句话,要求同学具体分析各项工艺要求怎么体现“活”的特点的,并用短语归纳各句大意。
1.第一句。多备常用字字模,以备重复使用,体现了“活”的特点。这一句讲的是:一字多印。
2.第二句。雕板印后,大量堆积,除非再印,毫无用处。活字拆板后,可以再制新板,非常方便灵活,为避免因“活”而乱,分类贮藏,考虑周到,办法实用。这一句讲的是:按韵贮印。
3.第三句。制板时,难免遇上生僻字,对此,毕昇也想出了办法。又一个“瞬息”,说明有“奇”字也不会误工,的确十分灵活。这一句讲的是:奇字旋刻。
4.第四句。补充说明不以木头制字模的原因,解释了胶泥字模的优越性,比较说明,扣住一个“活”字,并与本段开头相呼应。这一句讲的是;舍木取泥。
同学齐读第2段。
三、总结。
1.提问:本文写了什么?反映出了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归结:本文介绍了宋代发明家毕昇创造的活板印刷术,反映了我国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和劳动人民高度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创造精神。启发我们:中华民族有光辉的历史,也必将有更灿烂的未来。
2.提问: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归纳:(1)抓住事物特点加以说明。活板先进在“活”上。文章以雕板为比照,突出一个“活”字,既介绍了怎样“活”,又说明了为什么这样“活”。
(2)按工作程序的顺序说明。活板印刷是一种新工艺,按程序说明是合理的顺序。
(3)说明的语言简洁、平实、准确,形容适度。为了说明清楚,用了列数字、打比方、做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
四、检查、解答上节课留的作业。
1.同学回答,教师归纳。
2.根据板书订正。
3.同学回答后,教师归纳:
(1)印。“五代时始印五经”,孤立看这一句,解为“印刷”也可以了,但结合上下文,就觉得欠精确。上文“板印书籍……”,可推知这个“印”应是“板印”的略写,译为“用雕板印刷”。它在句中是谓语,动词。“其印自落”,印模。在句中是主语,名词。“密布字印”,印模。在句中是宾语,名词。
(2)火。“火烧令坚”,“火”本来是名词,在这里表明烧的方法,解为“用火”。“再火令药熔”,使药熔化的方法是“用火烧”,“火”,动词。
(3)以。“不以木为之者”,“以”和后面的“木”,构成介词短语,用来修饰动词“为”,“以”,介词,用。“以备一板内重复者”,上文是“……每字有二十余印”,两句是目的关系,“以”是表示目的的连词,解为“来、用来”。
(4)就。“瞬息可就”,动词,用来陈述活板印刷,译为“完成”。“持就火炀之”,动词,支配的宾语是“火”,译为“靠近”。
(5)为。“唐人尚未盛为之”,“为”,动词,它的宾语“之”,代指“板印书籍”的方法,解为“使用、采用”。“满铁范为一板”,动词,它的宾语是“一板”,解为“算作、当作”。“右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前一个“为”,动词,宾语是“简易(简易之法)”,解为“算是、认为是”;后一个“为”,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因为“极神速”也讲得通,“为”在这里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补充,“为”之在本文中用法很丰富,多为动词,具体解释,以与宾语搭配为标准。此外,“其印为予群众所得”,“为”,介词,被,也应注意。
总结:由这题可以看出辨别一词多义需:(1)顾及上下文意(2)分析本句成分(3)注意搭配对象。
布置作业
1.在积累本上总结一词多义现象。
为、就、火、印、之、以、则
2.完成练习四。
课件29张PPT。欢迎步入语文的殿堂资料搜集 印刷术及活字印刷术,你了解多少呢?在《辞海》中,对“印刷术”是这样介绍的: 我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称“刻板印刷术”。刻板印刷在我国唐代已开始盛行,并先后传至日本、朝鲜、越南、菲律宾、伊朗等国,影响到非洲和欧洲。宋代庆历年间(1041—1048),毕昇首创泥活字板,使书籍印刷更为方便。之后,又陆续出现用木、锡、铜和铅等金属制成活字板印刷书籍。1450年左右德人谷登堡用铅合金制成活字板,用油墨印刷,为现代金属活字印刷术奠定了基础。 ????可见,毕昇的活字印刷早于西方四百多年,毕昇开创了现代印刷术的先河。毕升毕升的墓碑及墓 中出土文物 沈括:(1031—1095)字存中,杭州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代表作《梦溪笔谈》,内容涉及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文艺、历史等各个方面。这部书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你了解沈括吗自读课文
熟读课文一 读正字音
二 读准节奏
读友情提示已 后 典 籍 皆 为 板 本
其 上 以 松 脂、蜡 和 纸 灰 之 类 冒 之
则 以 一 铁 范 置 铁 板 上
以 备 一 板 内 有 重 复 者
用 讫 再 火 令 药 熔
其 印 为 予 群 从 所 得///////////我能读准节奏吗?自学课文 对照书下注解,自由翻译全文,不懂的可同位讨论.自学检查1、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2、持就火炀之
3、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4、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
5、用讫再火令药熔
6、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活字印刷术的过程吗?课堂讨论每字为
一印火烧令坚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1.先设一铁板3.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5. 持就火炀之6.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4.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
2.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更互用之,瞬息可就。课外延伸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指南针,火药,或造纸术吗?指南针造纸术 指南針是利用磁铁在地球磁场中的南北指极性而製成的一种指向仪器。
???????最早出現的指南針叫司南,它是利用天然磁石琢磨而成,像一汤勺,重心位于底部正中,底盘光滑,四周刻二十四个方向,使用時把长勺放在底盘上,用手轻拨,使它转动,停下后长柄就指向南方。
???????后来人们发明了人工磁化方法,製造了指南魚和指南針,更具實用價值。指南针 蔡伦总结西汉(西汉武帝时期)以来用麻质纤维造纸的经验,改进造纸术,利用树皮、碎布、麻头、旧鱼网等原料,经过精工细作,制出优质纸张,从此造纸术得到推广,由于蔡伦对造纸术的贡献,我国到公元二世纪初的东汉时期,已经完成了具有重大意义的造纸技术改革。造纸术 火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汉武帝时,练丹师将硝石、硫磺和木炭配成一定的比例时,无意中就制成了炸药。后人将硝石、硫磺和木炭制成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黑色火。 火药出现后,首先被用在了军事上。后来又被广泛地用于采矿、开山、筑路等。
火药 你知道当代的毕升吗?跨越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