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课有的人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用自己的话大致说出诗歌的深刻内涵。
2、体会本诗在写法上的特点,初步理解诗中的对比和反复两种手法所起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感情朗读、对比朗读,结合鲁迅资料及上下文在理解含义深刻的字词基础上说出诗歌的深刻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养成鲜明的爱憎情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习重难点:
能说出诗歌的深刻内涵,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应用。
学习准备:
学生根据导学案展开预习活动,解决大部分预习目标,准备交流。
学习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在《一面》中作者是怎样描写鲁迅的?仔细观察鲁迅的画像,看看作者的描写与实际相符合吗?看了之后有什么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前几篇文章的学习中,我们对鲁迅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鲁迅在去逝前曾写过一篇散文《死》,给后人立下遗嘱,写下这样一段文字,从中可以看出他对生死的态度是怎样的?
一,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二,赶快收敛,埋掉,拉倒。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四,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真是胡涂虫。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但这仪式并未举行,遗嘱也没有写,不过默默的躺着,有时还发生更切迫的思想:原来这样就算是在死下去,倒也并不苦痛;但是,临终的一刹那,也许并不这样的罢;然而,一世只有一次,无论怎样,总是受得了的……。后来,却有了转机,好起来了。到现在,我想,这些大约并不是真的要死之前的情形,真的要死,是连这些想头也未必有的,但究竟如何,我也不知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们对鲁迅的评价很高,他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死后人们冠以“民族魂”的称号。有一位著名诗人臧克家在鲁迅逝世十三周年后写了一篇纪念鲁迅先生的诗歌,让我们一起来品读这首诗歌《有的人》。
4、读了课题,想知道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小组合作,交流展示:
1、分小组感情朗读诗歌,师范读,师生共同评价。
2、文章是纪念鲁迅的,可是没有出现鲁迅的字样,作者是从哪个方面来纪念鲁迅的,对鲁迅作者是怎样评价的?从哪一节诗歌可以看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和死的意义不同,作者写到死了还活着,活着却死了,是怎样理解文章的,能结合学过的课文和课后相关资料来谈谈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活着却死了的人有何表现?死了却活着的人又有哪些表现?结合诗歌内容回答,并对比着读一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两种人又有什么不同的结局?从中说明了什么?对比感情朗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归纳一下诗歌可以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各讲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品读重点,深入体验:
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两个“有的人”各指什么人?你知道哪些人虽然死了,但是他们还活着?鲁迅先生是不是这样的人?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个“活”字的含义一样吗?两个“死”字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一个“__”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____的形象,____的本质;“呵,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______、______的丑态,对反动派进行了有力的讽刺;对于鲁迅先生,则用“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______”词语把鲁迅________的精神表达得非常充分,刻画了鲁迅崇高而感人的形象!鲁迅先生曾说过:“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先生的志向,也是鲁迅先生之立场。
3、“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鲁迅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题辞》里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这句话比喻鲁迅___________________
4、“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_______,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_______。“____”一词,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硬想留名“不朽”,但事实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这里的一个“___”字,既写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青青的野草则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希望的感受和联想,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我想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诗,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多次运用了对比的写法,让我们再次对比朗读,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于生与死的意义上,我国古代就有两种不同的看法,我知道的关于写生与死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自主评价,归纳反思:
1、在本节课上,我表现如何?我所在的小组表现如何?我的哪位同学表现最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运用对比的写法,通过生与死不同的意义比较,对鲁迅的伟大精神做了高度的概括,学完本文后,我们要认真思考,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十五课有的人
【重点难点点拨】
一、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臧(zāng) 俯(fǔ) 摔垮(shuāi kuǎ)
二、掌握下列多音多义字
三、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臧克家(190~ ),现代诗人,山东诸城人。自幼喜爱古诗和民歌。青少年时代生活在农村,目睹了农民的苦难生活,引起他的深切同情,这奠定了他以后诗歌创作的生活基础。1923年入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接触了新文学,开始新诗习作。1926年秋,到武汉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曾随国民革命军讨伐反动军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回到故乡,不久因受反动派迫害,逃亡东北。1930年至1934年,在国立山东大学读书期间,含愤苦吟,得到闻一多等的鼓励。抗日战争爆发后,臧克家奔赴前方,从事进步文化工作。1942年秋,到达重庆从事文学创作并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活动。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实施法西斯统治,臧克家写了大量讽刺诗,配合了国民党统治区人民反压迫、争民主的斗争。解放后,先后任华北大学三部研究员、人民出版社编审、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务。曾被选为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诗人的代表性诗篇,已收入《臧克家诗选》,回忆自己创作的有《诗与生活》,谈自己诗歌创作的有《甘苦寸心知》,另有《臧克家散文小说》等。2000年1月20日由《中国诗歌文学》主办的首届“中国诗人奖”在北京颁奖。臧克家获得首届“中国诗人奖——终生成就奖”。评委会在授奖辞中称他是在诗歌创作中取得卓越成就,为我国新诗发展做出宝贵贡献的20世纪杰出的大诗人。
2.写作背景
《有的人》这首短诗,是作者1949年到北京之后为了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写的。作者与鲁迅素昧平生,何以能写出如此震憾人心的艺术作品?这源于作者长期以来对鲁迅的认识和崇敬以及对官僚地主阶级以及一切骑在人民头上的反动派的罪恶嘴脸的深切痛恨。作者曾多次参加过纪念鲁迅逝世的活动。一次是1942年8月14日,在重庆,由于特务破坏,会没开成;还有两次是1946年到1948年在上海,也因国民党特务的捣乱破坏而未能终场。在上海时,作者曾和几个朋友到万国公墓去探望鲁迅的坟墓,来去路上,都有特务们的眼睛,作者亲眼目睹了人民群众对鲁迅的热爱和反动派对鲁迅的害怕。再加上作者早在“五四”运动以后,就读了鲁迅的《呐喊》《彷徨》以及他翻译的《苦闷的象征》《出了象牙之塔》等著作。以后又读了鲁迅的许多书,读其书想见其人,鲁迅的形象高高矗立在作者的心上,作者凭借浓厚的生活经验和痛切的个人感受,酝蓄多年,借着纪念鲁迅逝世这样一个机会,用诗作为一个出口,抒发了心中的积愤,水到而渠成,写下了这首诗。
四、诗歌主旨
《有的人》这首诗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无情鞭挞了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阶级,深刻地揭示了热爱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必然灭亡的真理。这首诗纪念鲁迅,主要不是介绍鲁迅的生平、追记鲁迅的业绩并作评价,而是借此议论两种不同的人生意义和价值,特别提出如何对待人民群众的问题,从而提炼出深刻的哲理,启示我们为多数人去活,才活得有价值。
五、名句欣赏
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有躯壳活着,他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诗中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视和轻蔑,第一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却表达了作者的惋惜怀念之情,第二个“活”字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2.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一个“骑”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呵,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中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进行有力的讽刺;对于鲁迅先生则用“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俯下身子”把鲁迅精神表达得多么充分,把鲁迅的形象写得多么崇高,多么感人,多么形象!
3.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刻入”一词,真是入木三分。反动统治者硬想留名“不朽”,认为“刻入石头”是万全之法,但事实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这里的一个“烂”字,既道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这种人活在世界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遗臭万年。“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青青的野草”则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活力、无限希望的感受和联想,是作者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壮士蓬勃的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热烈歌颂。
六、简析与赏析
全诗共7个诗节,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对两种人的生与死进行评价。
这是全诗的总起。开头就突出两种完全对立的人。作者抓住“人生”这一重大课题,用“活”与“死”进行鲜明的对比,摆出了对两种人生死的评价。有的人“活着”,不过是行尸走肉,其实是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他们只有躯壳活着,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他们的行为,为人民所痛恨,他们的生活为人民所不齿,他们的生命在人民心目中早已腐烂发臭。而有的人“死了”,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里,指的是那些为着千百万人民的利益,不屈不挠地英勇斗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他们虽然死了,但是人民对他们却是永远感念不忘的,他们的崇高事业,他们的革命精神,永远活在亿万人民的心中。两句诗中的两个“活”与“死”含义不同,第一个“活”,指躯壳活着,第二个“活”指精神永存;第一个“死”字指灵魂腐朽,第二个“死”指失去生命。
第二部分(2~4节):写两种人对待人民群众截然不同的相反态度。
第2节:写两种人对待人民群众截然相反的态度,诗篇摹写了两种人不同的动作和心理。“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这是高踞于人民之上的反动统治者的形象,他们作威作福,横行霸道,任意奴役、宰割人民群众,还无耻地自我标榜伟大;“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甘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的革命者的形象,含蓄而形象地赞颂了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两种人,一是把人民当牛马,一是甘做人民的牛马,对比形象鲜明。
第3节:写两种人不同的生活目的。“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指反动统治阶级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还妄想不朽,以永远散布他们的恶劣影响,维系黑暗的旧社会。“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指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期待着扫除吃人社会的燎原大火的到来,甘愿在伟大的革命斗争中献出自己的一切。鲁迅曾在《野草·题辞》中说过“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表现了伟大的献身精神。
2、3两节都没有点出鲁迅的名字,但由于“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言以及《野草》这部名著人所共知,因此诗中歌颂的是谁,也就不言而喻了,这样写,既含蓄又形象,增添了诗味。
第4节:进一步写两种不同的人生目的,并指出不同的社会作用。“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指反动统治阶级为了满足自己穷奢极侈的生活欲望,把人民推向痛苦和死亡,阻碍了历史的前进;“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表现革命者为人民而战,竭尽全力为人民谋幸福的精神,如鲁迅,就是“自己背着囚笼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的人。
第三部分(5~7节):写人民对这两种人截然不同的态度。
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不可欺,以不同的态度对待人民,人民就以不同的态度对待他们。“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一个“摔”字,表现了人民的力量,“垮”字写出了反动统治者失败的命运;“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因为他们的名字就意味着邪恶,人民厌恶他们、唾弃他们,如果说“摔”字是使其身败,名字“烂得更早”则是使其名裂;“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意味着反动统治者已经被赶出历史舞台,即使一时还赖在某些地方,其灭亡也为期不远。本诗写在1949年11月1日,国民党反动派已经被赶出了中国大陆,盘踞在台湾,这些诗句所指分明,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对鲁迅这样的革命者,“人民永远记住他”,他们永垂不朽,“永远”一词,饱含了对鲁迅无限崇敬和深切的怀念之情;“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这两句诗含义很深,“春风”指人民革命力量。在人民革命取得胜利之后,为人民幸福而奋斗牺牲、献出生命的人,得到了人民的爱戴和景仰,他们就像生机盎然的野草一样绿遍原野,为人民所广泛纪念。“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充分表达了对鲁迅以及像鲁迅那样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的崇敬爱戴和热烈颂扬。
古人云:“眼前景物口头语,便是诗家绝妙词。”作家寓深刻的哲理于质朴自然的语言中,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又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启示我们去思考做人的道理。
七、写作特色
1.对比的写法
诗的每一节都用对比手法来写,对比的不是个人,而是两个阶级、两种不同价值的人。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对比烘托,把正面的衬得更高,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从而使主题更突出。
2.反复的手法
这首诗用词语的反复,句子的反复充分抒写了作者对两种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和感情,从而加强了诗的感染力。
3.议论用语形象生动,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艺术魅力
作家调口语入诗,收到了平字见奇、陈字见新、朴字见色的艺术效果。
八、课后习题解答
(一)答案见“五、名句欣赏1、3”。
(二)提示:第一个“活”和第二个“死”可轻读,以淡化“死”“活”的概念,淡化躯壳的死与活;第一个“死”和第二个“活”可重读,以强调精神的重要,表达诗人对躯壳虽活但灵魂已腐朽的反动统治者的痛恨,对虽已失去生命但精神永存的革命者的赞颂,使感情更加强烈。可参考“四、名句欣赏1”。
(三)提示:(1)泰戈尔所赞美的“你”和诗文里赞美的“有的人”都有一心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甘愿为人民的利益献出自己的一切却从不标榜炫耀,不计个人得失的无私奉献精神。(意思对即可)
(2)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但又有区别,泰戈尔的《某人》这首诗,是把对同一种人的两种不同态度进行对比,从而突出他的不平凡,伟大,表达人们对他的崇敬和赞颂之情,表现主题。而《有的人》则采用正反对比,把两个阶级两种不同价值的人进行对比,一正一反,对比衬托,把正面衬得更高,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四)略
第二十五课有的人
?一、 导学目标:????1、 学习鲁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高尚的人生观。????2、 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并体会其作用。????3、 感情朗读诗歌。????二、 导学重点:????1、 初步掌握学习诗歌的方法。????2、 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并体会其作用。????三、 导学难点:品味诗中含又深刻哲理的句子。????四、 课前准备:编撰导学稿,印发学生试做????。????五、 教学时数:一课时????六、 导学流程:????(一)导语:????同学们,人生在世,生命也许是划过天空的一颗流星,转眼即逝;生命也许就是一轮明月,伴我永恒。凝神谛听,屏息沉思,许多人的生命理想照亮了我们的行程!韩愈高喊:“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文天祥明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鲁迅抒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现在让我们共同走进臧克家充满哲理的诗行:《有的人》,于字里行间品味隽永的生命内涵。????(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学生介绍后补充????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自幼喜爱古诗和民歌,一生写了不少诗歌,他的代表诗作已收入《臧克家诗选》。他曾于2000年7月20号获得首届“中国诗人奖”——“终身成就奖”,颁奖词里称他是:为我国新诗发展做出宝贵贡献的20世纪杰出的大诗人。????1949年臧克家到北京后,于鲁迅逝世十周年纪念日,瞻仰了鲁迅故居,想到了先生的一生,感慨万千,回去后,于11月1日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这首抒情小诗,以此缅怀先生伟大的一生。????(三)合作探究:????1、学习方法探究????①“有的人”是个引人深思的题目,面对诗题,联系诗歌内容,你会想到那些问题呢?????明确:“有的人”是指什么人?这些人怎么样?诗歌既然是为纪念鲁迅而作,为什么却又以“有的人”为题?诗歌揭示了一个什么深刻的哲理?等等。????②根据你的体会和经验,学习诗歌可以从那几个方面入手?????明确:读诗歌,品字词,析诗句,赏手法,悟哲理。????2、诗歌内容鉴赏????过渡:下面就让我们用“读、品、析、赏、悟”的方法来学习这首诗歌。????(1) 感情朗读全诗????要求:注意感情的处理,语速的把握,语气语调的抑扬顿挫,重音的恰到好处。????学生读诗,学生点评,教师指导。????(2) 读诗歌第一小节,小组合作探究下面问题:????“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板书加点的词语,下同)????①这节诗中有两个“活”两个“死”,你能说说它们不同的含义吗?????明确:第一个“活”是指躯壳活着,第二个“活”是指生命永存。????第一个“死”是指灵魂腐朽,第二个“死”是指失去生命。????②为什么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明确:因为他们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虽生犹死,他们的行为,为人民所痛恨,他们的生活,为人民所不齿,他们的生命,在人民心中早已腐烂发臭。????③ 这种人是什么人?????明确:反动统治者????④ 为什么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明确:因为他们为了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民永远怀念他们,他们的精神永远活在人们心中。????⑤ 这种人是什么人?????明确:鲁迅及革命者。????⑥ 小结第一段的内容:对两种人的生死进行评价。????3、 读诗歌第二至四段,小组合作探究下面问题:????① 第二至四段三个小节,分别从那三个方面写出了两种人的不同表现。????明确:从“对人们的态度”、“对人生的追求”、“对社会的作用”三个方面写出了两种人不同的表现。????②“把名字刻入石头”是什么意思?????明确:是指给自己树碑立传,妄想流芳百世。????③怎样理解“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明确:鲁迅先生以彻底革命的英雄气概,以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深信革命的地下之火一定会燃烧起来。????④为什么“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明确:这种人为满足个人的穷奢极欲,他们势必要欺压别人,剥削别人,所以他们活着,别人的利益就要受到侵害,别人就不能好好地活着。这句诗说明,反动统治者与广大人民是完全对立的两个阶级,存在着你死我活的根本矛盾。????⑤在这三个小节的诗行中,你觉得那几个词用得形象生动。你能找出来品味一下吗?????明确:“骑”这个典型动作,加上“呵,我多伟大”这句典型语言,非常形象地揭露了反动派的残暴无耻。????“俯”这个典型动作加上“给人民当牛马”这个贴切的比喻,准确生动地刻画了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服务的形象。????“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反动统治者想“流芳百世”。????“情愿”写出了鲁迅的人生选择,他选择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一切。????“不能活”写出了骑在人民头上的反对统治者的骄横残暴。????“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写出了鲁迅竭尽全力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精神。????⑥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除了副标题里提到“鲁迅”名字,诗中并未出现鲁迅二字,你能从诗中找出能使你想到鲁迅名着的提示诗句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提示性诗句略)好处:暗合题目,既含蓄、又形象,增添诗味。????4、读诗歌第五至七段,小组合作探究下面问题:????①“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是什么意思?????明确: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想流芳百世,但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界上,精神早已腐朽,灵魂早已死去,他们为人民所不齿,因此说,“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② 怎样理解“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明确: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③ 你能把两种人不同的表现及相应的结果连在一起吗?????明确 :??骑在头上——————把它摔垮????俯下身子——————永远记住????名字刻入石头——————名字烂得更早????情愿作野草——————青青野草????别人不能活——————下场可看到????多数人更好地活——————抬举得很高????男生读表现,女生读结果,教师板书。????④ 这三个小节的诗中,你认为哪几个词用得好,找出来品味一下。????明确:“摔”字表现了人民群众力量之大。????“垮”字写出了反动统治者失败的命运。????“记住”表明鲁迅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烂”字表现了诗人对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的强烈憎恶之情。????“很高很高”是诗人对鲁迅的热烈赞颂,是对鲁迅的热烈拥戴,也表现了人民群众对鲁迅的无限爱戴。????5、背诵全诗,归纳主题。????这首诗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及革命者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无情地鞭挞了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统治阶级,深刻揭示了热爱人民的人在人民心中永生,以人民为敌的必然灭亡的真理。????6、全班探究欣赏写作特色。????①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而作,诗人为了突出鲁迅崇高而伟大的形象,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你能从诗歌中找出一例来吗?这首诗的对比有什么特点?你能说说对比的作用吗?????明确:第一小节,把两种不同的生命价值进行对比,以渺小反衬高尚,以丑衬美,以恶衬善。????第二至四小节,把两种人对人民的不同表现作对比。????第五至七小节,把两种人由于不同表现而导致的不同结果进行对比。????特点:都是先反后正。????作用:在重重对比中衬托,使鲁迅的形象更为高大。
第二十五课有的人
教学目标:
1、深入思考诗歌的深刻内涵;
2、体会诗歌结构与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
3、诵读作品体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哲理性思考。教学重点:
1、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2、体会诗歌中多重对比的艺术手法的运用。教学建议:
《有的人》是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这首诗不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在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对比中,阐扬了某种人生哲理。诗歌融情于理,并采用了多重对比的方法,颇具意味。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诗歌的特点加以点拨,并在诵读的基础上领会。教学时数:
二课时第一课时
预习指导:
1、阅读巴金的作品:《忆鲁迅先生》(《1949—1979散文特写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2、熟读臧克家的诗《有的人》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语 臧克家是继郭沫若之后,我国诗坛上最杰出的大诗人之一。他早在30年代初相继出版了《烙印》和《罪恶的黑手》,以鲜活的生活感受和崭新的艺术风貌,引起诗坛的瞩目。他曾以不可遏制的激情,投身于抗日战争,他的作品像火焰一样点燃了人们的爱国热情;解放战争时期,他创作了大量政治讽刺诗,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新中国诞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有的人》是他这类诗中的代表作。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二、导读
1、 学生自由诵读,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
2、 教师配乐朗诵全诗(要求学生标出诗中对比句)。
3、 明确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全体学生齐读诗歌。三、导学
1、这首诗的小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请大家快速默读全诗,看一看诗中哪些句子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
2、 同桌互相交流、相互补充。
3、有感情朗读。(注意爱憎情感的表达)
4、讨论以下问题:
1)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诗句中两个“死”字、两个“活”字的含义有何不同?
点拨:前一个“活”是指“肉体的生存”,后一个“活”是指“精神的永存”;前一个“死”是指“精神死亡”,后一个“死”是指“生命结束”。
2)“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使你联想到了什么?
点拨:“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当牛马”,使读者联想起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想起他“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和血”的话,感受到鲁迅对人民的爱的执着。
3)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表现出一种什么精神?怎样理解“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点拨:“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能唤起我们读鲁迅《野草题辞》时的激动。“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会使我们联想起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意境。
5、上面提到的那些诗句已经写出了对鲁迅的纪念,如果就以此成篇行吗?诗中为何要给我们刻画另一类形象,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6、这首诗是从哪几方面将两种人进行对比的?(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7、分组朗读(一组同学读每节诗的前两行,另一组同学读每节诗的后两行),再次体会对比的作用。
8、讨论:把这首诗的题目改为《鲁迅赞》或《纪念鲁迅》好不好?为什么?
点拨:以《有的人》为题更含蓄,更为重要的是以《有的人》为题,大大扩大的诗歌的思想内涵,使诗歌具有了更为普遍的意义。四、小结
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完全取决于对人民的态度,造福人民的人永生,压迫人民的人速朽。这种人生观念在诗人心底是深刻的,早在1936年鲁迅逝世时,他就写过这样的诗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喇叭的喉咙——吊鲁迅先生》)五、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并自制录音带,条件允许的话,尽可能采用配乐朗诵的形式。
?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语
臧克家的诗是酝于抒情之中的诗的哲学,是哲学的诗。闻一多曾下过一个精辟结论,“克家的诗,没有一首不具有一种极顶真的生活的意义”。这“极顶真”正是来自诗人观照生活本质,把握生活本质的哲理性结论。《有的人》是响遍祖国大地的名著力作。这首诗把人生伟大与丑恶论述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诗文又是那么潇潇洒洒,句句都镌刻在人们心间,以哲理的力量毫不容情地道出人生真谛。二、导读
1、学生自由诵读,形成整体印象。
2、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朗诵的节奏和爱憎情感。
3、同桌互读,要求学生对同桌的朗读进行简单的评价。三、导学
1、请同学注意这首诗的副标题,从诗中找到与其相照应的语句,并联系鲁迅的创作说明根据。
1)“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2)“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鲁迅散文诗集《野草·题辞》)
小结:朱自清对臧克家有过这样的评价:“他知道节省文字,运用比喻,以暗示代替说明。”在《有的人》中这一特色有相当的显示。
2、《有的人》是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这首诗不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在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中,阐发了某种人生哲理。诗歌中的对比表现在哪些方面?
点拨:诗歌的对比着重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两种人迥然不同的表现,另一个是人民对这两种人截然相反的态度。
3、自由诵读,读出诗歌的感情。
4、阅读诗歌领会作者的用意是十分重要的,但这并不是我们学习诗歌的全部。阅读诗歌,只有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才能对作品有更为深刻的体会。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读,并从中找出你比较喜欢的语句,最好能说一说你欣赏它的理由。
(学生默读后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1)问题预想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点拨:死生乃是自然规律,不可逾越,也无法逃避。古往今来,多少哲人和诗人对此惆怅过,悲叹过,思考过,议论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种生死观,“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是一种生死观,“好死不如赖活”又是一种生死观。而诗人则彻底抛开生死的自然状态,把它幻化为意识形态。生死的界限变做道德的、审美的判断。于是,有的人生即死,有的人死即生。这在科学上是不可思议的,在艺术上确是真实可信的;这里情感的因素起着决定的作用。
2)问题预想2:“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点拨:诗句生动再现了某些人的丑恶嘴脸,在噪与静的对比中使人物的精神跃然纸上。
3)问题预想3:“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点拨:诗句入木三分地刻画出“有的人”的险恶而可笑的用心,极具讽刺意味。
4)问题预想4:“后三节”
点拨:“后三节”诗酣畅淋漓,在对比中体现人民的爱憎,这也是对人生价值最客观的评价,阅读这些诗句无异于一次灵魂的净化。
小结:臧克家对他的诗歌的风格,作了十分精炼、准确的概括,即“严谨质朴,凝炼含蓄,沉郁顿挫。”对这个诗风的形成,克家十分珍视闻一多的影响,他说:“他(闻一多)的《死水》中的那些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操和‘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的极富感染力的诗篇是学习的榜样。” “在他(闻一多)的指导下,我学习着怎样想象,怎样造句,怎样去安放一个字。我不甘心于艺术上的平庸”,臧克家在诗歌创作中常常为了一个字的推敲,一个人踱尽一个黄昏。
5、齐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情感及语言。四、导练
阅读臧克家的诗《三代》,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三代
孩子
在土里洗澡;
爸爸
在土里流汗;
爷爷
在土里葬埋。
1942年
简析:臧克家的抒情短诗向来具有质朴、简洁、冷峻、深刻的艺术特色,这首作于抗战期间的小诗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全诗由三个排比句组成,共有二十一个字,没有任何的修饰与形容。然而,诗人紧紧扣住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这个独特的角度,揭示了一个无情的事实:今天“在土里洗澡”的“孩子”,到了明天,就改“在土里流汗”了,而那时,“爸爸”也早已年劳力衰,榨尽了身上的血汗,又将“在土里葬埋”了。诗人感慨无限而又深藏不露,下笔简洁质朴而又内涵深厚。五、小结 阅读臧克家的诗,往往被它的质朴、深刻、真诚,以及火一样的激情所打动。正如有人在文章中所写到的那样:“您的为人和您的诗一样,像清澈见底的涓涓流水那样清纯,像春天和煦的阳光那样明快,像林中美丽候鸟那样爽朗,像一团火那样灼热、那样别有风韵,像一幅古朴的油画那样质朴、真诚。”五、臧克家经典作品推荐:《老马》、《罪恶的黑手》
?
第三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可以引导学生朗读鲁迅先生的《自嘲》一诗,引人对鲁迅先生高尚人格和光辉精神的评价,带人新课时的学习。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
1.听朗读带,或者教师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思考:这首诗的体裁是怎样的?
明确:这是一首抒情性的自由诗。
3.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分清诗歌的结构层次。
4.请学生用图示法将各个诗节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明确:图示的方法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教师把握主要内容即可。
注意,诗的第一节写了两种“生”和“死”,是全诗的总纲;第二、三、四节写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两种态度,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第五、六、七诗节分别与上面三个诗节对应,写出了两种人的两种不同结局。 四、品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学生齐读诗歌。
2.品读诗歌内容,要求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2)如果将诗歌中涉及到的人直接点出,在表达效果上会有什么变化?
(3)对比是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中使用对比,能产生强烈的感情冲突。这首诗每一诗节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但每一次对比的角度是不相同的。请大家细读课文,讨论各诗节对比的角度各是什么。
明确:第1诗节:两种生死观的对比。 第2——4诗节:两种人对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5—7诗节:两种人不同结局的对比。 3.品读诗歌语言,要求学生体会以下语句的修改的妙处。
这首诗在选人语文教材时,曾经臧克家修改,请大家看下面几例:
(1)原句: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
改句:有的人/把名字刻人石头,想“不朽”。
明确:这样改不仅笔墨精练了,更重要的是改后愈加准确、形象、深刻。试想,“刻在” 和“刻人”,深度不同,“刻入石头”,形象地表现了这些人妄图“不朽”的痴心梦想。“不朽” 加引号,更显讽刺意味。修改后的“石头”之后,以逗号点开,句末的“头”(t6u)与 “朽”(xǐu) 押韵,使语句具有音乐美。
(2)原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从民把他摔倒。
改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从民把他摔垮。明确:“倒”和“垮”,两个动词在程度上有差别:“倒”者未必垮;“垮”者必倒。“垮”比“倒”在程度上更进一层,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的满腔愤恨之情。此外,这样一改,“垮”(kuǎ)与下句的“人民永远纪住他”中的“他”(tā)字也同韵。
(3)原句: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纪念他
改句: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民永远记住他。
明确:“当”与“作”,属同义词。这里之所以修改,主要可能是从平仄角度考虑的。原句中的“当”(dāng)属平声,“当”字前后的“民”(mín)、“牛”(niǘ)字皆平声,转用一 仄声字“作”(zuò),可使诗的语言更富抑扬顿挫之感。“纪念他”改作“记住他”,在感情深度上也有显著的不同。
4.可以引导学生细读诗歌,对诗歌当中其他语言运用精妙的地方加以品味。
五、精读诗歌,领会诗歌感情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注意体会每节诗歌中的具体感情。
2.指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能够读出各节的真实感情。
朗读示例: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 / 还活着。
3.在教学时注意,对学生把握不准的地方,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或者变化语气、语调来朗读,使学生真正把握住诗歌内在的感情。对于其他诗节,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体会朗读,教师指名部分学生朗读,以检查效果。 六、学习迁移 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文后的题目。 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鲁迅的死发出了贩通电报,荟萃了一夜的行李,第十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22日上午10时船靠 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青年男女将要破裂似的心肺与紧握的拳头。 这不是寻常的丧事,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 这篇散文《怀鲁迅》是郁达夫的一篇纪念鲁迅的散文,题材与《有的人》相似,表达的感情也基本一致。年年它哪些是记叙,哪些是议论,它的议论与本诗的议论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三段和最后一段是记叙,其余三段是议论。诗中的议论具体、生动、形象,而本文中的议论相比之下就显得抽象。
第二十五课有的人
一、基础训练
1.下列加点字拼音有误的一组是( )
A.臧克家(臧zāng) 俯身(fǔ) 孺子牛(rú)
B.不朽(xiǒu) 摔垮(shuǎi) 遮颜(yàn)
C.多数(shù) 数一数(shǔ) 泛中流(fán)
D.抬举(táijǔ) 千夫指(zhǐ) 下场(xiàchǎng)
2.选出加点的词不含贬义的一项是( )
A.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B.给人民作牛马
C.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D.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3.结合诗歌第二、三、四节内容,你能说出这两种人的具体表现吗?
第一种“有的人”:
第二种“有的人”:
4.选出朗读语气解说有误的一项( )
A.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此句应读出自豪的语气。
B.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此句应读出嘲讽的语气。
C.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此句应读出崇敬的语气。
D.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此句应读出赞颂的语气。
5.根据诗文的内容填空。
①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相对应的诗句是
②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的诗句是
③“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源于鲁迅《自嘲》诗里的诗句:
6.对“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这句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句诗概括了鲁迅先生散文诗集《野草》《题辞》的用意。
B.这句诗形象地概括了鲁迅先生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
C.“地下的火”象征着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哪怕被烈火焚烧,还有顽强的生命力。
二、同步解读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1.选出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
A.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B.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C.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D.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2.对“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这个诗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野草生命力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比喻鲁迅先生像野草那样具有顽强精神。
C.比喻革命事业的发展,使中华大地呈现出一片生机。
D.比喻只要是革命胜利的地方,人民就永远敬仰鲁迅,学习鲁迅。
3.根据下面的句子,各联想出两句名人的诗句。
①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②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4.第一节中的两个“死”各有什么含义?
5.如果将第二节改为“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有的人/为人民服务”好不好?为什么?
6.诗的第三节是从哪一方面作对比的?对比的两种人各有什么特点?
7.请给第四节的前一种人举出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8.怎样理解第五节的“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三、美文赏读
也要相信
沙叶新
也要相信
旅途不总是布满陷阱
栽倒不总是跌断脊梁
恶梦不会紧连着恶梦
总有一天醒来是满眼晨光
也要相信
不是每颗心都长满老茧
不是每根血管都注满泥浆
不是灵前的每滴泪水都是硬挤的
不是台下的每次掌声都是拍马溜须
也要相信
情人的抚摸不都是为了伸向别人的口袋
朋友的握手不都是为了脚下暗暗的一踹
母亲的狂吻不都是为了婴儿的回报
生日卡上滚烫的字句不都是谎言
纵然我被欺骗一千次、一万次
我也相信
总有一天
总有一朵花是香的
总有一滴血是热的
总有一种情是真的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老茧( ) ②一踹( )
2.结合原诗的内容,解释诗中加横线的词语。
①恶梦:
②拍马溜须:
3.“不是每颗心都长满老茧”中“长满老茧”的含义是( )
A.受苦受难,历经沧桑B.作茧自缚,不能逃离
C.麻木不仁,没有激情D.用心过度,衰老太快
4.本诗共分四个自然段,若要以结构段来划分,请用“‖”在下面标出。
① ② ③ ④
5.概括本诗的中心意思。
6.请找出本诗运用的修辞方法,并找出相应的例句来。
①修辞方法: ;
例句: 。
②修辞方法: ;
例句: 。
7.给诗歌第1小节用“/”来划分节奏。
参考答案
一、1.B 2.B 3.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它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它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4.A 5.①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②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③“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6.D
二、1.B 2.D 3.①俯首甘为孺子牛②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4.第一个“死”指精神死亡,生命毫无价值 第二个死是指躯体死亡 5.不好 改后的诗句变为苍白的说教,而这首诗歌是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来阐述道理,打动读者的,将深刻形象的思想通过形象感动读者 6.从人生境界方面对比前者抬高自己,突出个人 后者(鲁迅)为人民默默奉献、牺牲 7.前者是剥削阶级,压迫人民的统治者,比如蒋介石、希特勒等。分析略。 8.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遗臭万年。
三、1.①jiǎn②chuài 2.①可怕的梦②比喻谄媚奉承 3.C 4.①②③‖④ 5.鼓励人们相信生活,热爱生活,积极投身到火热的生活中去。 6.①反复 也要相信……也要相信……也要相信②排比 不是……/不是……/不是……不是 7.也要/相信 旅途/不总是/布满/陷阱 栽倒/不总是/跌断/脊梁 恶梦/不会/紧连着/恶梦 总有/一天/醒来是/满眼/晨光
第二十五课有的人
一、汉字变脸。
乔(桥梁) (矫健) (娇小) (轿车)
夸( ) ( ) ( ) ( )
尧( ) ( ) ( ) ( )
二、找规律,写词语(根据意思写词语)。
生死 优劣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明白 抬举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三、对号入座(人体器官及比喻义)。
眼线 心腹 心肝 心血 骨肉 肺腑 眉目 咽喉
血肉 面子 心脏 骨干 脑筋 胃口 手腕 口齿
( )喻“口才”;( )喻“侦探”。
( )喻“宝贝”;( )喻“精力”。
( )喻“亲信”;( )喻“亲人”。
( )喻“手段”;( )喻“内心”。
( )喻“欲望”;( )喻“内容”。
? ( )喻“线索条理”;( )喻“身份光彩”;
? ( )喻“中坚力量”;( )喻“险要之地”;
? ( )喻“要害部位”;( )喻“思想意识”。
?四、择优录取(词义辨析,填序号。
牛马:①牛和马 ②供役使的人 ③受奴役而艰苦劳累
? 1.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做牛马。 ( )
? 2.旧社会劳动人民过着牛马生活。 ( )
? 3.草原上,牛马成群。 ( )
抬举:①使抬升 ②培养 ③称赞;提拔
1.冷空气把暖空气抬举起来。 ( )
? 2.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 )
? 3.把他交给你,希望你好好抬举。 ( )
?五、字斟句酌。
?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 1.第一个“有的人”指的是__________;第二个“有的人”指的是__________。
? 2.第一个“活”是指__________,“死”指的是__________;第二个“活”是指__________,“死”指的是__________;
?六、默写填空。
? 1.表现鲁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化用鲁迅《自嘲》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
? 2.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最富有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表达对烈士敬仰、纪念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慧眼识珠(填序号)。
? 1.“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这句诗表明鲁迅先生的态度是( )
? A.对旧社会黑暗势力的反抗。
? B.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无比愤恨。
? C.盼望旧社会彻底消亡。
? D.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人民大众的事业。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对这节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二个“活”字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 B.第一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 C.概括了两种人生的不同价值。
? D.说明人总逃脱不了死的结局。
课件35张PPT。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
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
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
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
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
冲锋 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
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
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
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泽东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自 嘲
——鲁迅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臧克家 俯首甘为孺子牛横眉冷对千夫指鞠 躬 尽 瘁写作背景 1949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当时,全国各地人民第一次公开隆重地开展了各种纪念活动,诗人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人民的纪念活动,瞻仰了鲁迅故居,“对着这遗迹,想念鲁迅的一生,心里感慨很深,便于11月1日写就了此诗。了解作者:
臧克家臧克家,现代著名诗人,山东省诸城人。
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烙印》。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以后又相继出版了《泥淖集》,《呜咽的去烟》,《泥土的歌》,《春风集》,《欢呼集》及《臧克家诗选》等诗集。听--
诗朗诵要求:
⑴用“/”给诗歌划分节奏,并用“.”标出重音。
⑵对诗节作朗读分工。
⑶朗读时注意抒发与诗歌内容相符的感情。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自由朗读诗歌同学评价,评价时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1.节奏、重音处理得如何?
2.分工合理吗?
3.读出诗歌所蕴涵的感情了吗?诗歌赏析表 现结 局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 ----( ) 节( )---( )节骑在人民头上把名字刻入石头别人不能活给人民当牛马等着地下的火烧多数人更好地活人民把他摔垮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下场可以看到人民永远记住他到处是青青的野草抬举得很高很高 2 45 7 象鲁迅一样为人民服务,愿意牺牲自己的人欺压人民的人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表格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对人民的态度作威作福
横行霸道全心全意
为人民服务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对荣誉的追求活着为自己
死后想留名为人民而战斗
为革命愿献身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 好地活生活的目的侵害别人的利益捍卫别人的利益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是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高。两种人的不同下场合作探究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肉体和生命还存在——精神已经消亡——肉体和生命消亡——精神永存1、诗歌第一节中的两个“死”字和两个“活”字分别是什么意思?2、诗歌的第一节包含了深刻的哲理,请你探究其所包含的哲理。 为人民服务的人,虽死犹生;
与人民为敌的人,虽生犹死。体会作者感情思考:作者对两类人分别有什么样的感情?
你认为具体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拓展延伸一、你还知道哪些为人民服务的典范?袁隆平李素丽大搞科研
兴国利民全心全意
做好本职利布雷斯库
在2007年4月16日的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事件中,最感人的一幕是:在罪犯拿枪扫射师生时,年届七旬的利布雷斯库教授把住教室门,关键时刻堵住枪眼,为全班同学成功逃脱,争取了宝贵时间,全班同学无一伤亡。
胡长清 原江西省副省长 自1995年5月至1999年8月,利用职务之便先后90次收受、索取他人财物,折合人民币545.55万元。
胡长清喜欢到处题字留名。他跑到哪里写到哪里。当腐败行为暴露天下,这位堂堂的副省长成了阶下囚,原来身价不菲的“书法作品”也在一夜之间一文不值,甚至刮起了店铺招牌的“铲字风”,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
二、你觉得可以用文中哪些句子来评价他们?
自由赏析 保尔·科察金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侯,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 你 的天性是忘掉自己,
我们心中却把你牢记。
你总是爱把自己隐匿,
我们的爱戴使你发射光辉 。某 人你把发自心灵的光芒,
带给那黑暗的东西。
你从不寻求名声和崇拜,
可是爱之神发现了你。随堂练习1.上文的体裁是__
A.旧体诗 B散文诗 C散文
2.文中的“野草”是指__
A荒野中的杂草 B象征普通百姓
C旧的封建势力 D一切革命者
3.“地面”像征_____
“地火”像征_____
4.本文的中心是__
A.赞美野草,表达作者对腐朽势力的憎恶。
B.赞美野草,表达作者甘愿牺牲一切的精神。
C.以野草自喻,同时表达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祖国的人民的愿望。
D.以野草自喻,同时对黑暗社会以猛烈的抨击。BC黑暗势力革命力量C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 把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化为
自己学习的动力,刻苦努力,发奋图强以
期学有所成,报效祖国报效人民!
-----老师赠语课堂总结学习了这首诗,我们懂得了哪些知识和道理?一,人应该怎样活着?二,对人民的不同态度, 会得到 人民怎样不同的回报?要为人民,为社会,要勤勤恳恳,
乐于奉献。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骑在人民头上的,终被人民打倒
甘愿为人民献出一切的人,则在
人民心中永生。(朗读课文)一.本文的表现手法是
什么?
二.诗中的议论有什么
特点?对比形象化课堂总结写 法内 容布置作业布置作业 1、声情并茂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将“我愿做 的人”补充完整, 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周记。谢谢大家,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