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课改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教案+课件】第17课《女娲造人》(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课改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教案+课件】第17课《女娲造人》(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课改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6-16 14:40:55

文档简介

《女娲造人》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重点生字词。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女娲是怎样一步一步创造出人类的。
3.体会这个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内容,说说女娲是怎样一步一步创造人类的。
教学难点
体会女娲为人类所作的贡献,感受人的可爱与生动,给世界带来的精彩与生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质疑
1.导语:据说,普罗米修斯被称为“人类的大恩人”,除了因为他偷取火种,造福人类,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是人类的创造者。而在我们中国的神活传说中,创造人类的天神则是女娲。今夫,我们就来学习女娲造人的故事。
2.教师板书课题:女娲造人。
3.认识人物:学生根据课外阅读经历,谈谈对女娲的认识。
4.教师适当小结,引导对课题质疑:是的。传说中,女娲是一位人首蛇身的女天神,她心地善良,而且神通广大,为人类做过许多好事,她被称为人类的始母,因为传说中,人类就是她一手创造的。那么,看了“女娲造人”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5.学生自由根据课题质疑,教师适当加以梳理、板书。
⑴女娲为什么要创造人类?
⑵女娲是怎样创造人类的?
……
6.教师小结导读:让我们带上问题去阅读,到故事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自学解疑,把握内容
1.教师出示自学提纲,引导独立阅读及合作交流。
⑴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遇到生字新词,多读读认认,加以理解。
⑶思考刚才质疑的问题,小组交流,讨论解疑。
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2.学生认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并进行个别指导。
3.小组交流解疑。
4.自学反馈,全班互动。
⑴指名分段朗读课文,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⑵提出文中不理解的字词,讨论交流,正确理解。
莽莽榛榛:草木丛生的样子。
神通广大:形容本领高超,无所不能。
生气蓬勃:富有生命力和活力。
绵延不绝:延续不断,文中指世代相传。
疲倦不堪:形容非常疲乏。不堪,表示程度极深。
⑶针对质疑,逐题解疑,感知故事内容。
①女娲为什么要创造人类?
(因为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人类,不够生气蓬勃。)
a.盘古开辟了天地,但在这天地里只有他一个人孤独的生活,又在寂寞中死去。没有了盘古的世界,是太寂寞了,天地间空空荡荡,连时间也仿佛静止了。
b.她不愿忍耐这寂寞,也不愿这美好的天地没有活泼的生灵。
②女娲是怎样创造出人类的?
a.她开始按照自己的模样来创造一批最早的人类。她用水和泥,捏了一些同自己相仿的“泥娃娃”,将他们放到地上。
b.她日夜不停地捏呀捏,捏累了就索性用树枝蘸满泥巴在地上甩来甩去,泥巴点子落到地上,立刻变成了人,布满了东西南北。
c.女娲又把男人和女人相配,让他们繁衍子孙,人类就这样绵延下来。
⑷指名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天地开辟之后,有了日月星辰,有了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单间没有人类,世界显得荒凉寂寞,于是出现了女娲。女娲同样感到孤 独寂寞,她用捏成了像自己一样的生物,这个生物一触地便活了起来,而且还能叫“妈妈”。女娲非常欣喜,她把自己创造的这人个生物取名叫人。接着又造出了许 多这样的人,又想出办法把小人分成男女,让他们自己去繁衍后代,这样,人类就世世代代延续下来了。)
三、畅谈感受,体会写法
1.集体交流阅读这篇课文的感受,引导品析文中重要细节。
⑴对女娲的认识——“神”性、“人”性
①女娲的“神”性(“神”的非凡能力和神奇方法)
a.一天变化七十次;
b.揉黄泥造人;
c.挥洒泥浆造人
……
②女娲的“人”性(“人”的心理、情感、活动)
a.寂寞孤独;
b.自豪欣慰;
c.忙碌疲倦
……
⑵对写法的体会——想象大胆奇特;刻画真实合理。
①全文充满了丰富的想象,这些想象以现实为基础,又充满了神奇色彩,表达了人们对人类起源的探究热情,以及对人——这一聪明美丽的生物的自我赞叹。
②文中通过对女娲心理、动作、神态等细节的细致刻画,表现了女娲的智慧与仁爱。
③生动有趣的情节、通俗自然的语言、神奇丰富的想象,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引人入胜。
2.结合交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相关段落或语句。
四、课堂小结
1.教师小结:女娲心怀仁爱,用自己的智慧与努力创造了人类,并使人类世代相传,绵延不绝。有了人类这种聪明而美丽的生物,大地变得生气蓬勃起来。神话传说中的女娲真是人类的好母亲啊!
2.学生介绍课前搜集或阅读的有关女娲的其他故事,进一步认识女娲,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激发学生参与课外阅读的兴趣。
如:女娲曾教给人们婚姻。
如:女娲为人类造了一种叫笙簧的乐器。
如:女娲冒险补天为人类消除灾难。
……
五、板书设计
材料:黄泥、水、枯藤
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 方法:揉、搅、挥洒、
男女搭配
神:神通广大
女 女娲是人也是神 具有人的心理活动 珍爱生命
娲 人 启 发挥想象力
造 具有人的喜怒哀乐 示 创造美好生活
人 女娲造人成功的喜悦
人类诞生的欢欣
人类获得生命的欢呼
作者的评价
六、作业设计
1.摘抄文中的四字词语,加以积累。
2.向家人讲述《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
课件15张PPT。17《女娲造人》学 习 目 标整 体 感 知研 读 课 文课 文 小 结布 置 作 业情 境 导 入情境导入人类是怎样诞生的?世界上许多民族对自己民族诞生都有神话传说,表现了不同的民族精神。大地没有活泼的人,怎么办?我国神话中的女娲,是一位勇敢、勤劳、富有创造精神的母亲。在大地上还没人的时候,女娲勇敢地造人,而且创造出神奇的造人方法。她是怎样造人的?读了中华民族始祖女娲造人的神话,你想到了什么?学习目标返回1.掌握本课重点生字词。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女娲是怎样一步一步创造出人类的。
3.体会这个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作者简介整体感知苏叔阳,当代著名剧作家、作家、文学家、诗人。河北保定人。现从事文化及历史研究。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从事教育事业多年,培养了很多学生。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家图书奖、华表奖、文华奖、金鸡奖及全国作协短篇小说奖、散文奖等,2010年7月获得联合国艺术贡献特别奖。女娲( ) 蘸 ( ) 后裔( )
傈僳族( ) 阿戋 ( )wāzhànyìlì sùjiān模样:
后裔:
同胞:人的长相或装束打扮的样子。后代。同父母所生的。第一部分(1-4段),讲述女娲造人的故事。
第二部分(5、6段),概述兄弟民族的同女娲相关的造人传说,揭示56个兄弟民族是“手足兄弟”。返回1.女娲为什么要创造人类?
2.女娲是怎样创造人类的?
3.女娲造出来的人是什么样的?研读课文一、科学告诉我们,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现在又有其他关于人类产生的说法,但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女娲造人”事是不存在的,那么“女娲造人”等神话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艺术创作。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便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1.三重对比,揭示主旨。盘古和女娲的对比。盘古创造世界万物,女娲创造男女生命;盘古孤独、悲壮,女娲热闹、欢乐,她“非常高兴”。女娲造人和男女相配的对比。女娲单独造人,男女相配造人,显示女娲的智慧。汉民族女娲造人神话和兄弟民族的同女娲相关的造人传说的对比。揭示56个兄弟民族是“手足兄弟”。2.细节描写,表现力强。女娲造人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然而作者抓住两个细节着力描写。一个细节是捏泥娃娃,写泥娃娃活动:有动作——“动动手脚,摇摇脑袋,睁眼望世界”;有声音——“张嘴出声音,叽里呱啦地吵着、笑着”;有神态——“他们围在女娲身边,亲亲热热地呼叫“;更神奇的是还在叫着“妈妈”呢。有声有色,有形有神,十分生动。,另一个细节是用树枝蘸满泥巴甩泥巴点子,泥巴点子落地变成人,快速造人。这个甩泥巴点子造人的细节在世界各民族创世神话中是独一无二的,体现了中华民的创造精神。课文小结课文讲述了女娲造人的故事,塑造了富有创造精神的伟大母亲,并且通过对中华民族各支系创世传说的概述,揭示了中华民族56个兄弟民族都是女娲妈妈的“一母同胞”的民族情结。返回布置作业1.完成推荐的优教通平台的网上作业。
2.向家人讲述《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