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1张PPT。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qiáo县人(今安徽省亳bó县)。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与曹丕、曹植合称“三曹”. 他善诗歌,有《步出夏门行》等篇。他的诗歌散文清峻整洁,气魄雄伟,慷慨悲凉,篇中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 曹操(155-220) 背景:《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在平定乌桓,消灭袁绍残余势力后,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站在高高的碣石山上,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当目睹祖国的大好河山后,更激起诗人要统一中国的强烈愿望,故才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诗句。观 沧 海指大海,如“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登临jié山名,在今河北省昌黎县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连词,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这一句诗,交代了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写登山所见。 “观”字统领全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水波动荡的样子竦峙:耸立。竦:高。峙:挺立。多么dànSǒng zhì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山岛、树木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聚集萧瑟:草木被秋风吹袭的声音.sè洪:大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再写草木,仍是静态,次写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
象。写山岛草木,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在萧瑟的秋风中,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好像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译为“的”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星汉:银河其:代词,指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借助想像来变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庆幸得很,好极了。幸:庆幸 至:极点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介词,用理想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两句是诗的附文,为合乐而加,它是曹操乐府诗集《步出厦门行》中每一章的最后一句,跟诗的内容没有关系。
——真是幸运,可以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 观沧海 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实
写 虚写
(想象)总写分写附文写作特点小结:
本诗借景抒情,诗人以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自由朗读,想一想: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是想像的?诗人又是怎样来描写的呢?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由“观”字展开,描写诗人所见所闻。
1层(开头两句): 交代观海的地点2 层(3—8句):描写海水与山岛。3层(9——12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
星辰的气概。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实景)
(想象)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是想像的? 3. 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 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重点探究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襟,抒发了其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小结本诗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词学上,为北宋词坛豪放派主要作家之一。 苏轼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但细数《东坡乐府》,340多首传世之作中,真正称得上“豪放”的也不过十分之一.实际上,苏轼是豪放婉约两擅长的大家 这首《江城子 密州出猎》,就是他写的第一首,也是最为典型的一首豪放词.宋神宗熙宁八年,是苏轼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当时,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作为爱国心切、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他在这年十月中,祭常山归来,与同僚猎于铁沟、黄茅冈,作此词.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 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姑且发一发少年疯狂,左手牵黄狗,右手举苍鹰,戴锦帽,披貂裘,千骑驰骋,犹如疾风席卷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我要亲手射杀猛虎,像三国的孙郎那样.
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鬓间虽已染白霜,那又有何妨!手持符节前往云中,何时朝廷才能再谴冯唐?(召我奔赴战场)(到那时)我定将手中的雕弓拉成满月的形状,朝着西北方,射杀犯界的天狼.
译文赏析1、上阕描绘的是怎样的内容?
你知道词中哪个字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吗?描绘出猎时的盛大场面。1、狂在装备齐全,随从众多狂2、狂在百姓倾城,观看狩猎3、狂在自比孙郎,乘马射虎上阕写出猎的盛况,表现了他英武的身姿;进而又将自己与孙权相比,表达了词人非凡的气概。同时也为下阕抒情作了铺垫。2、上阕描绘这样盛大的出猎,目的是什么?3、下阕抒发了他的什么情怀?4、表现在哪些诗句上?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报国之志鬓微霜,又何妨!两鬓虽有微霜,可自己根本不衰老,尚有用武之地。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运用典故,意在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功立业。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自己杀敌报国的志向。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的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小结:张养浩山坡羊 潼关怀古曲是元代新兴的体裁。
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
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散套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小曲子为独立单位。
《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曲张养浩——元代著名散曲家 张养浩(1270—1329)59岁,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官至礼部尚书。以直言敢谏著称。弃官归隐后,因关中大旱,被召为陕西行台中丞,治旱救灾,积劳成疾而死。写作背景 这首小令是作者在陕西任上写的。潼关地势险要,秦汉以来许多王朝统治的中心。尽管统治者兴废无常,但人民遭受的苦难始终未变。他深刻指出,历史上任何朝代的替换,带给人民的都是苦难。解题
山坡羊:曲牌名。
潼关怀古:题目。
中心思想:
这首《潼关怀古》写于前往陕西救灾的途中,表现了张养浩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同情。
山坡羊 · 潼关怀古?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
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大大小小的山峰像是在这里会合,黄河波涛汹涌好像发怒一样,潼关一带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地势险要。
眺望长安,(我)思潮起伏,心情不快。经过秦汉古都,见历史遗迹,备觉伤心,万间宫殿都变成了灰土。
封建王朝兴盛,给百姓带来苦难;封建王朝灭亡,同样给百姓带来苦难。
1.分析结构特点。给这首曲划分层次,概括各层大意。
2.“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形象?
3.“望西都,意踌躇”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5.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
6.这首曲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讨论1.分析结构特点。给这首曲划分层次,概括各层大意。第一层(前3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
第二层(中间4句),写作者途径潼关时所见所感。
第三层(后两句),总写作者的感慨。? 拟人手法、以动写静
“如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
“如怒”形容黄河之水汹涌澎湃。
2.“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形象?3.“望西都,意踌躇”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遥望古都长安,思绪万千,曾经的辉煌,如今却是一片荒凉,顿生悲凉伤感之情。4.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这是国家由盛到衰的真实写照。5.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 总写作者的感慨(主旨)。
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的都是百姓。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在这里,作者对广大人民的痛苦境地寄予同情,发出对封建统治者热衷于争权夺利而不顾广大人民死活的谴责。
对偶,使句式更加整齐,深化了文章中心。6.这首曲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悲愤伤感之情,揭示出人民悲惨命运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