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唯物史观:运用辩证的观点来认识战国七雄如何形成的?了解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影响。
时空观念:了解商鞅变法的时空背景,内容和意义,知道改革使秦国强大起来。
史料实证:运用文献资料、视频,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感受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
历史解释:根据史料分析,要重点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素养。
国家情怀:认识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培养我们的爱国情感和国家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核心素养目标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改革通过了解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情境导入
对比三幅图,与春秋时期相比,战国时期大国形势有什么变化?
国家数量减少,出现较大的国家,晋国消失
01
战国七雄是指七个大国
02
战国时期诸侯战争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03
列举三个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役。
04
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影响各是什么?
自学导航
05
都江堰修建的时间、人物、地位、作用各是什么
一、战国七雄
1、七雄形成
(1)背景
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大部分小诸侯国被兼并,几个大诸侯国左右着政局,维系周王室的各种制度已经完全崩溃。
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有800多个诸侯国,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战国初期只有十几个诸侯国了。
(2)形成过程
①三家分晋:赵、魏、韩(公元前403年)
②田氏代齐(公元前386年)
③春秋原有国家:楚、秦、燕
2、战争概况
战争规模大
参战兵力多
交战区域广
持续时间长
(1)战争特点
(2)著名战役
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
战国末期,强大的秦国不断通过战争,兼并东方各国的土地。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空前激烈的长平之战。赵军大败,四十多万人被坑杀。
围魏救赵发生在公前354年,魏国大将庞涓率军八万,包围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王命孙膑率军解邯郸之围,孙膑却率军进兵魏国。魏国内部空虚,都城大梁告急,庞涓赶忙从赵撤军,回师自救,当魏军行至桂陵时,被早已埋伏在此的齐军打得大败,生擒魏将庞涓。
车兵,驾轻车或重车作战,精锐
之兵射术绝伦。四匹马驾一车为一
驷,配上步兵称乘,最小编制单位。
知识链接
骑兵,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
骑兵作为独立兵种出现。秦赵
等国号称“车千乘,骑万匹”。
步兵,春秋时成为独立作战的兵种,是古代军事上的重要变化。分为戈手、弓手(弩手)。
齐国有技击之士,勇冠三军。
战国前期,魏武卒横扫天下。
“天下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秦军被称为“虎狼之军”,秦军作战以杀人为目标。
长平之战后战国七雄实力比较
长平之战后,
赵国元气大伤!
秦国一国独大!
(3)战争影响
合作探究:比较春秋争霸战争与战国兼并战争
相关史事:春秋时期,大的诸侯国兵力也不过六七万人。而在战国时期,随着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军队人数成倍增加,如秦、楚两国的兵力都达百万,齐、赵、魏、韩、燕等国的兵力都有数十万.
时期 目的 规模 影响
春秋
战国
称霸
用少量军队在短时间内决定胜负
兼并统一
数十万百万大军,时间长,死伤多
出现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
国家逐渐趋向统一
战国的历史,就是这七个诸侯国不断进行兼并战争、比拼国力的历史。而历史就在长平之战这里开始转折,统一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秦国势如破竹,统一六国已经指日可待。
——《中国通史·第一卷》
探究与分享
《孟子·离娄上》中评价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残酷性,说当时“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如何看待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客观作用:促进政治改革,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也有利于思想上百家争鸣的形成。
负面影响: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破坏。
反对战争,希望战争结束;
渴望国家统一,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二、商鞅变法
人物扫描
商鞅(约公元前390~前338年)
商鞅:卫国国君的后裔,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年轻时好学,熟悉变法理论和实践,听说秦孝公求贤若渴,于是他投奔秦国,以强国之术说动秦孝公,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主持变法。后因功受封于商,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变法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秦孝公死后,商鞅遭诬陷。商鞅起兵反抗,兵败被车裂。其重要政见经后人整理,成《商君书》二十九篇,今存二十四篇。
1.变法背景: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渴望获得政治权利
各诸侯国统治者
渴望在兼并
战争中获胜
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
变法改革
铁制工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①变法的根本原因:
②变法的目的:
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燕国乐毅改革
赵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秦国商鞅变法
齐国邹忌变法
魏国李悝变法
韩国申不害变法
楚国吴起变法
2.商鞅变法概况:
(1)变法时间:
(2)人物:
公元前356年
秦孝公 任用 商鞅 主持变法
地处边陲,实力弱小。
《求贤令》
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3)变法准备:
舌战群儒,舆论宣传
民间:树威信
统治阶级内部:排阻力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立木:竖木于地上。用具体事实来证明新的法令、制度一定要推行开来。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hui)强大,赏不私亲近……——《战国策.秦策一》
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斗争;公平无私,严格执法。
3.商鞅变法内容:
领域 内容 作用
政治 确立_______,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废除______________
改革____________,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____________,禁止私斗
经济 废除____________,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鼓励_______,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统一____________
军事 奖励军功,对_________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强兵
富国
县制
贵族世袭特权
户籍制度
井田制
耕织
度量衡
有军功者
严明法度
地主
士兵
农民
贵族
鞅以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
——《通典·食货志》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 商君列传》
“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
——《韩非子·定法》
从商鞅变法到秦统一前一年, 109年间,秦同东方六国作战65次,获取全胜58次,斩首129万,拔城147座,在攻占之地共建立了14个郡,未获全胜或互有胜负的仅5次,败北仅4次。
4.商鞅变法意义:
10年 行法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诸侯毕贺
100年 秦灭周,迁九鼎于咸阳
135年 “六王毕,四海一。”(前221年)
合作探究:商鞅变法对秦国和整个中国社会的演进有什么意义?
(1)确立了封建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
(2)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
(3)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
收复河西
车裂商鞅
举兵灭蜀
伐韩治楚
赢长平之战
前362
前338
前311
前307
前251
秦孝公
秦惠文王
秦武王
秦昭襄王
前221
统一六国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就是看改革的目的是否达到;改革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趋势.
“商鞅虽死,秦法未亡”,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1)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秦国国情;
(2)商鞅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坚决支持,变法措施执行坚决;
(3)商鞅取信于民,公正无私,不顾个人安危,敢于同旧势力斗争。
启
示
1、改革应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创新精神;
2、改革的道路是曲折,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修建时间:
公元前256年(战国后期)
2、修建者:
秦国蜀郡郡守李冰等
都江堰是由哪三大主体工程构成?三大主体工程分别发挥什么作用呢?
鱼嘴:将泯江水分成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排洪。
飞沙堰:分水堤坝与宝瓶口之间长120米的滚水坝,在洪水期用于泄洪,并减少泥沙淤积(排沙)。
宝瓶口:在内江下游人工凿山开出的出水口,引水流入网状的渠道,灌溉农田。
相互依赖,功能互补,巧妙配合,使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
设计科学
无坝引水
自流灌溉
“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代表,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都江堰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
既解决了洪水泛滥的问题,又保障了周边地区的农业的灌溉,为周边地区的农业丰收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 1833-1905)来都江堰考察,盛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美,世界各地无与伦比。
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实际上,却是人领悟了水,顺应了水,听从了水。只有这样,才能天人合一……这便是道……也是李冰之道,都江堰之道。
——余秋雨《文化苦旅》
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本课小结
战国时期
的社会变化
战国
七雄
商鞅
变法
都江堰
秦
实力
最强
国富
兵强
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齐楚秦
燕赵魏韩
秦国之变
1.湖北是楚国故地,是楚文化的发源地和核心区、先秦时期被称为“南蛮”。春秋时期齐桓公曾以“尊王攘夷”的名义征伐楚国,后来楚国又北上中原争霸,逐渐跻身于“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列。这一现象说明( )
A.周王室逐渐衰微
B.华夏文化圈逐渐扩展
C.分封制已经瓦解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周初分封形势图 战国七雄形势图
检测提升
B
2.李白的著名诗作《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使用了扬州的别称“广陵”,这一称呼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 )
A.夫差开凿邗沟 B.楚在邗城旧址建城
C.项羽建都于此 D.西汉“七国之乱”
3.周朝的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卿大夫在等级序列中高于士,两者合称“大夫士”,但到战国时出现了一个新概念——“士大夫”。此后,“大夫士”逐渐演变为“士大夫”。材料所反映的社会重大变化是( )
A.禅让制的废除 B.统一趋势的加强
C.分封制的瓦解 D.教育水平的提高
B
C
4.春秋时期,大的诸侯国兵力也不过六七万人。而在战国时期,军队人数成倍增加,如秦、楚两国的兵力都达百万,齐、赵、魏、韩、燕等国的兵力也都有数十万。这表明,战国时期( )
A.分封制逐步瓦解 B.战争规模扩大
C.诸侯国数量变少 D.铁制兵器普及
5.昔日相对封闭的小型社会逐步演变为大型复杂社会,要求建立更加严密的管理体制。兼并战争日益激烈的严峻形势,也要求各国实行君主集权,提高统治效率。材料意在说明( )
A.兼并战争的背景 B.君主专制制度建立的原因
C.百家争鸣的影响 D.各诸侯国变法图强的根源
B
B
6.中国历史上的改革推动了社会发展的进程。有关商鞅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变法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②“奖励军功、按功授爵”是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
③改革措施体现了法家思想 ④商鞅被杀说明改革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是( )
A.直接促使秦国统一了全国 B.加强了贵族的世袭特权
C.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 D.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
A
D
8.李冰治水,建成天府之国,将水之功效发挥到了极致,岷江水通过宝瓶引水成都平原后,通过不断分流,形成一分二、二分四的放射状灌溉网络。在历代蜀人的治理下,都江堰水利工程更趋完善,形成与天地阴阳相协调的工程布局。下列选项中符合这一治水理念的是( )
A.人是万物的主宰 B.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C.道是天地的本源 D.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9.都江堰鱼嘴的设计可自动将岷江上游的水流按照丰水期“内四六外”,枯水期“外四内六”的比例引入灌区,其工作原理符合“大水走直,小水走弯”的规律。这一设计体现了( )
A.岷江水源充沛B.劳动人民的智慧C.政治大力支持D.科学知识的普及
B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