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考试
历史学科期末考试(纲要上)
一、单选题(25道*2分=50分)
1、春秋时期的百余个国家,到战国初期只剩下了二十余个。战国七雄大都是多民族政权,齐国有东夷各族,秦国有西戎各族,燕国有狄族,楚国有夷族、越族等。各民族与华夏族的交往十分密切,共同推动中华文明的发展。这些现象说明( )
A.战争激化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 B.各诸侯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C.兼并战争客观上推动民族交融 D.兼并战争导致了西周秩序瓦解
2、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于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3、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到战国末期出现了综合诸子百家思想的著作《吕氏春秋》。这一转变说明(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建立 B.诸子百家的思想渐趋雷同
C.国家走向统一的趋势加强 D.儒家思想完全失去统治地位
4、东吴、东晋和南朝相继建都于南京(东吴时称建业,东晋、南朝称建康)。东吴开凿破岗渎,挖娄湖,凿横塘,辟航道,建立起以建业为中心的南方漕运体系。东晋、南朝时,建康继续保持了漕运中心的地位。这些做法( )
A.催生了新的生产关系 B.保证了朝廷的财政收入
C.推动了南北方的交流 D.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
5、南北朝时期,不但汉族统治者祖述炎黄,而且鲜卑、匈奴、羯、氐、羌等游牧民族统治者也承认炎黄的始祖地位,炎黄成为各民族的共同记忆。这反映了当时( )
A.南北的生活方式趋同 B.民族交融促进了文化认同
C.宗法观念被普遍接受 D.统一全国的时机已经成熟
6、扬州依水而生,因水而兴。运河的开凿滋养了扬州,运河的贯通推动了扬州的繁荣兴盛。隋朝大举兴修运河的举措( )
A.体现了国家强大的组织能力 B.具有浓厚的军事色彩
C.进一步加剧了江南人地矛盾 D.维持了隋王朝的统治
7、如图是唐代至清代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柱状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南北经济差异逐渐消除 B.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C.经济发展带动文化进步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8、下表是中世纪世界主要文明圈的一些发展情况,表格说明( )
东亚文明圈 鉴真和尚6次东渡,终于弘法日本,不仅带去了佛法,而且带去了中国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
阿拉伯文明圈 阿拉伯地理学家到各地旅行,编成了30册的巨著《黄金草原》,书中记载了从东南亚到印度再到地中海的香料商路和文化交往之路。
基督教文明圈 中世纪诸多圣地吸引着朝圣者,朝圣甚至发展为一种经济。
A.文化交往伴随着物质交往 B.各文明圈内具有同一性
C.商业在各文明圈缓慢发展 D.世界性商贸体系已形成
9、比较法是学习历史的主要方法之一。如果要对“北宋与辽议和”与“北宋与西夏议和”进行比较,下列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
①都是北宋送给对方钱物 ②都是北宋向对方称臣
③都有利于边境贸易的发展 ④双方都获得了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0、从某朝疆域图的残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都”“甘肃行省”“山西行省”等信息,下列对该时期行政管理制度的描述中正确的有( )
①行省制度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②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
③吐蕃地区同样处于行省管理之下 ④河北、山东、山西等地由中书省直接管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1、宋代,封建租佃契约关系成为土地关系的主要形式。地主招募客户在土地上进行耕种,客户出卖劳动力,租种地主的土地进行生产,然后向地主交纳一定数量的地租,而不必承担其他方面的义务,地主也无需再向佃户提供任何形式的荫庇。这反映出( )
A.土地商品化程度逐渐加深 B.农民与地主法律地位实现平等
C.新的经济因素产生并发展 D.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12、明成祖永乐年间,北征鞑靼、瓦剌,南征交趾,派郑和七下西洋;仁宗朱高炽继位后,果断停止北征,停罢营建工程及西洋宝船,施行“恤民之政”。这一政策变化的主要目的是( )
A.缓解财政压力 B.践行儒家仁政 C.实行闭关政策 D.推动民族交融
13、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明朝设立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的机构是( )
A.行都指挥使司 B.宣慰司 C.宣政院 D.理藩院
14、16—18世纪,中国的南海地区有“东方地中海”之称,南海地区成为东西方贸易的集中地,中国的朝贡贸易规则被各国普遍遵守,世界白银有一半以上流入中国。这一局面的形成主要得益于( )
A.农耕文明的发达 B.郑和下西洋的推动 C.海禁政策的松弛 D.白银货币化的影响
15、近代中国的一场革命不仅打响了推翻千年帝制的“第一枪”,迈出了民主共和的“第一步”,而且引发了诸多社会变革和移风易俗的“第一回”。这场革命( )
A.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任务 B.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C.改变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D.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16、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南方与北方形成两套不同政治系统。到袁世凯当政时,他凭借个人实力强化了对北方控制,但是对南方各省却缺少实际掌控。为重新强化中央权威,袁世凯决定恢复帝制。据此可知( )
A.恢复帝制是当时的时代需要 B.革命党人造成南北分裂局面
C.政治近代化道路任重而道远 D.民主共和思想还未深入人心
17、黄埔军校不仅创办了多种政治性报刊杂志,还在1925年成立“血花剧社”,成立两年内剧社共在校内外演出50多场,剧目有《血泪潮》《还我自由》M《黄花岗》《鸦片战争》《革命军来了》《联合战线》等。由此可见,黄埔军校( )
A.注重进行革命宣传和教育 B.号召群众支持北伐战争
C.是反对北洋军阀的主力军 D.是国共合作的必然结果
18、下表是毛泽东生平大事年表(1924-1930年),据表可以窥知( )
1924年 1月,参加中国国民党,被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
1926年 5-9月,主持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任所长
1927年 7-9月,参加八七会议,并领导秋收起义
1928年 2月,建立中共最早的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1930年 1月,写给林彪的回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A.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 B.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的探索
C.革命统一战线由建立到破裂 D.毛泽东思想从萌芽到最终成熟
19、1929年12月,红军第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村召开,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这次会议的重大意义是它( )
A.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 B.加强了中国共产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
C.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D.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
20、抗战期间,在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中,中国共产党实行了“三三制”原则。具体指:共产党员、党外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中国共产党制定这一制度是基于( )
A.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 B.加快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C.反对国民党一党专制 D.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1、1946—1948年,华北和东北解放区有200多万人参军;山东有约580多万人、冀中有480多万人随解放军出征,抬担架、送粮草、运弹药、救伤员。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 B.国民党反动派统治腐败
C.共产党善于革命的宣传 D.三大战役取得决定胜利
22、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城乡必须兼顾,必须使城市工作和乡村工作,使工人和农民,使工业和农业,紧密地联系起来。决不可以丢掉乡村,仅顾城市,如果这样想,那是完全错误的。但是党和军队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城市,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毛泽东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是( )
A.抗日战争即将取得最后胜利 B.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
C.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D.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23、标语口号承载了重要的历史信息。下列是不同历史时期的标语口号,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②“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③“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④“打土豪,分田地”
A.②①③④ B.③②①④ C.②①④③ D.③④①②
24、电影《长津湖》重现了70多年前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长津湖血战的一幕。长津湖战役之后,“联合国军”再也没有踏过三八线半步。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
A.反映了美国霸权主义开始衰落 B.支持了世界人民的反殖民斗争
C.为我国赢得了和平的建设环境 D.极大地改变了联合国力量对比
25、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认为:“中国人寻找适合中国的政治制度,寻找了两三代,但终究没有寻找到。直到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选择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这些“政治制度”中最根本的制度是( )
A.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村民民主自治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一历史学科期末考试(纲要上)
命题人: 审核人: 班 姓名:
一、单选题(25道*2分=50分)
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题 10分,27题14分,28题12分,29题14分 )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五代方镇益强及赵普为相,劝革去其弊……又,方镇阙帅,稍命文臣权知……复置转运使, 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
——《续资治通鉴》
材料二 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文献通考》
材料三 帝(宋太宗)因谓近臣曰:“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指辽、西夏掠夺)不过边事,皆可预防; 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
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宋初统治者主要想解决前朝遗留下来的什么问题 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6分)
.根据材料三,宋太宗对待“外忧”与“内患”的态度怎样 其根本出发点是什么 (4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起,上海城市的中心区域在两个租界及其周围地区。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军械和造船企业——江南制造总局在上海诞生。……19世纪中期以后,上海同欧洲、美洲、澳洲及日本、东南亚的航线相继开辟。20世纪20年代末,上海港的进口净吨位数已经跻身于伦敦等14个世界大港口之列。20世纪以后,上海在工业和交通的规模、教育和科技的发展以及民主政治思想的传播诸方面,均居全国首位。
——摘编自张仲礼《近代上海城市发展、特点和研究理论》
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武汉与上海的发展程度并无太大差异。鸦片战争后的十年,沿海的开放之风尚未吹到武汉三镇。从历史进程考察,1861年的汉口开埠,是武汉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界标。从1861年汉口开埠通商到1889年张之洞督鄂期间,武汉在欧风西雨中已初露现代化的曙光——商业汉口、工业汉阳、文教武昌三足鼎立,各具风貌。政治经济现代化深刻地改变了城市的经济结构和与之相应的各种经济制度,并对城市政治、文化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邓正兵、华丽《武汉与上海早期现代化的比较研究》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海早期现代化的主要特点。(4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海和武汉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4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上海、武汉为例,多角度说明中国早期现代化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6分)
阅读下面内容,回答问题。(12分)
《东方红》是一首陕北民歌,下面是其歌词部分(摘录)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嗨哟,他是人民大救星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嗨哟,他是人民大救星毛主席,爱人民,他是我们的带路人为了建设新中国,呼儿嗨哟,领导我们向前进为了建设新中国,呼儿嗨哟,领导我们向前进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哪里有了共产党,呼儿嗨哟,哪里人民得解放哪里有了共产党,呼儿嗨哟,哪里人民得解放。
根据歌词内容,指出《东方红》民歌所表达的主题,请谈谈你对主题的认识,用具体史实论证之。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中国的国情,中国战场实际上分为两个相互独立,同时在战略上相互支撑的战场。这种格局贯穿于战争始终,是中国抗日战场在极其困难情况下得以保持完整的前提条件,也是中国抗日力量,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努力的结果。正是因为如此,中国战场才能在自身贫弱、外援不足的情况下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战略性的贡献,使反法西斯盟国世界战略能在中国战场的牵制下得以完成。
——摘自韩永利《浅论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略地位》等
材料二
历史事实证明,如果没有正面战场多次大规模作战,吸引并杀伤大量日军,敌后战场的开辟将是艰难的;同样,如果没有八路军、新四军和广大人民武装在敌后战场对日、伪军的有力牵制、打击,正面战场所承受的军事压力将更大,有些战役失败得也将更惨。……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主战场作用是明显的,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阶段敌后游击战场的关键作用也是明显的。
——摘编自曲青山《在抗战纪念活动中需把握好的几个重大问题》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二战期间中国战场的特点。(6分)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说明中国两个战场之间的主要不同。(4分)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正确态度评价抗战期间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的抗战。(4分)
参考答案
1-5:CBCDB 6-10:ACACC 11-15:DAAAB 16-20:CABBD 21-25:ACDCD
1、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战国时期,战国七雄大都是多民族政权,各民族与华夏族的交往十分密切,反映兼并战争客观上推动民族交融,C项正确;材料强调战争促进民族交融的积极作用,而非强调其消极影响,排除A项;材料看不出各国对地方的控制强化,无法得出“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兼并战争对民族交融而非对西周统治秩序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B
解析:由材料“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可知A项错误;仅凭一个墓葬的文物,不能得出C、D两项中的结论,均排除;从农具出土的情况看,成套铁农具的出现有利于农业精耕细作,因此B项符合题意。
3、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体现出不同阶级对社会变革提出各自的治国主张,《吕氏春秋》。综合诸子百家思想,体现了走向统一的趋势,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在当时尚未建立,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诸子百家的思想不是雷同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只是强调综合诸子百家思想的著作出现而未说儒家思想完全失去统治地位,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4、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吴开凿破岗渎,挖娄湖,凿横塘,辟航道”“建立起以建业为中心的南方漕运体系”“东晋、南朝时,建康继续保持了漕运中心的地位”等做法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相关新生产关系、南北方交流的信息,排除A、C两项;B项表述中,“保证了”之说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而不选。
5、答案:B
解析: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的民族大融合时期,炎黄成为汉族、鲜卑、匈奴、羯、氐、羌等各民族的共同记忆,说明民族交融促进了文化认同,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南北的生活方式,也没有涉及宗法观念,排除A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南北朝时期统一全国的时机已经成熟,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A
解析:在中央集权制度下,国家能够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工程建设,因此隋朝大运河的修建体现的是国家强大的组织能力,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与军事色彩无关,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本身并不会加剧江南地区的人地矛盾,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二世而亡,并未维持隋王朝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A。
7、答案:C
解析:根据柱状图可以看出,江苏地区的状元人数逐渐超过河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因此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进步,C正确;A中的“消除”表述绝对,排除;通过题干信息无法得出社会成员身份变化,排除B;D不符合史实,排除。
8、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世界)。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鉴真东渡、阿拉伯地理学家到各地旅行、朝圣者到圣地朝圣等文化交往活动中,都伴有一定的物质交流活动,这体现了文化交往伴随着物质交往,A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东亚文化圈与阿拉伯文化圈及基督教文化圈并不具有同一性,排除B项;材料并未反映各文明圈内的商业发展状况,排除C项;世界性商贸体系是在新航路开辟后逐渐形成的,排除D项。故选A项。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辽议和与、宋夏议和后,双方达成协议:北宋每年送给辽和西夏钱物,故①正确;宋辽和议后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宋夏议和后西夏向北宋称臣,故②错误;双方议和,在边境互设榷场,有利于边境贸易的发展,故③正确;议和后,双方维持已有边界,边防获得了基本安定,从而获得了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故④正确。故选C项。
10、答案:C
解析:由材料“甘肃行省、山西行省”可知该制度为行省制,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故①正确;结合所学,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行政效率较高,故②正确;元代吐蕃地区由宣政院管辖,故③错误;行省制下将首都大都及附近的地区称作腹里,河北、山东、山西由中书省直接管辖,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排除A、B、D三项。
1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客户……不必承担其他方面的义务”“地主也无需再向佃户提供……荫庇”可知,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故D项正确。题干中未提及土地买卖,排除A项;宋代士农工商等级明显,农民与地主仍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排除B项;新的经济因素产生于明朝中后期,排除C项。
12、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明成祖北征鞑靼、瓦剌,南征交趾,派郑和七下西洋,造成严重的财政负担,所以仁宗继位后停罢这些军事外交举措,施行“恤民之政”,主要目的是缓解财政压力,巩固统治,A项正确;B项是表现现象,并非其主要目的,排除B项;CD两项与题意无关,排除CD项。故选A项。
13、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对西藏地区的管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政府在西藏地区设立行都指挥使司,以加强对西藏事务的管理,故A项正确;宣慰司是元朝设立的管理地方军政事务的机构,故排除B项;宣政院是元朝设立的负责全国佛教事务和西藏地区军政事务的机构,故排除C项;理藩院是清朝设立的掌管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地事务的机构,故排除D项。
14、答案:A
解析:世界白银之所以大量流入中国是因为中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手工业发达,中国的手工业商品大受欢迎,但对外国的商品需求量不大,因此在对外贸易中其他国家只能使用白银来购买中国的商品,所以这一局面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农耕文明的发达,故选A项;15世纪郑和下西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明清时期海禁政策并没有松弛,排除C项;白银货币化是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影响,因果倒置,排除D项。
1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推翻千年帝制、民主共和、移风易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革命是辛亥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B项正确;完成民族独立的历史任务是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排除A项;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性质依然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项;辛亥革命并没有广泛动员群众,主要还是依靠资产阶级革命派,排除D项。故选B项。
1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民主共和政体,但袁世凯为了集权,决定恢复帝制,说明中国可能会倒退到君主专制政体,因此,政治近代化道路将漫长曲折,C项正确;恢复帝制跟袁世凯个人对当时的局势判断有关,不能说是时代的需要,其后来称帝失败说明了这一点,排除A项;辛亥革命后形成两套不同政治系统,不利于国家统一,但不能认为这是革命党人造成的,跟当时存在不同政治力量有关,排除B项;材料未提到人民对其即将称帝的看法,民主共和未深入人心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1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国民大革命和黄埔军校,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与历史解释、时空观念的素养。黄埔军校不仅创办了多种政治性报刊杂志,还成立爱国剧社,演出多场革命剧目,可见其注重进行革命宣传和教育,故选A项:北伐战争是从1926年开始的,B项表述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B项:仅凭材料信息难以得出C、D两项结论,故排除C、D两项。
1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24-1930年,中国共产党由国共合作到走向“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因此可以窥知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的探索,B项正确;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排除A项;1924-1927年革命统一战线由建立到破裂,无法反映1928-1929年的事件,排除C项;材料只能反映毛泽东思想的萌芽和开始形成,而毛泽东思想成熟在抗日战争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19、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会议是古田会议,从材料“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可知,古田会议是人民军队建设的里程碑事件,它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系统地解决了如何建设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这一根本问题,B项正确;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方针的是八七会议,A项错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是指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C项错误;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的是遵义会议,D项错误。
2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共产党员、党外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并结合所学可知,各个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在人员分配上,规定为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党外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中间派占三分之一,这体现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三三制原则”,其目的是扩大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适应了当时抗战形势发展的需要,D项正确;当时第二次国共合作已经实现,排除A项;当时中共提出这一原则主要是为了抗日,加快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夸大了对材料信息的理解,排除B项;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不是目的,当时正处于国共合作抗日的关键时期,排除C项。故选:D。
21、答案:A
解析:A.1946-1948年是解放战争时期,当时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满足了农民获得土地的愿望,调动了农民革命的积极性,农民踊跃参军参战,故选A;B.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1949年1月三大战役取得决定胜利,排除D。故选:A。
22、答案:C
解析:A七大是抗日战争即将胜利时召开的,排除;B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于1949年与1946年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的时间不符,排除;C根据材料“七届二中全会”可知此时时间是1949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胜利,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符合题意;D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是在1956年,与题目蕴含的时间不符,排除。故答案为C。
23、答案:D
解析:“外争国权,内除国贼”是五四运动时期的口号;“打土豪,分田地”是土地革命时期的口号;“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是抗战初期的口号。“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口号,据此可判断选D。
24、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长津湖战役之后,‘联合国军’再也没有踏过三八线半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美援朝的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东方的宣言书,打出了国威和军威,为中国和平建设创造了外部环境,C项正确;开始衰落无法得出,排除A项;抗美援朝的重要意义在于为中国赢得了和平的建设环境,而不是支持世界人民的反殖民斗争,甚至还让部分亚洲人民产生误解,排除B项;70年代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改变了联合国力量对比,排除D项。故选C项。
25、答案:D
解析:材料中所强调的是“最根本的”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确定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D正确。故选:D。
参考答案
1-5:CBCDB 6-10:ACACC 11-15:DAAAB 16-20:CABBD 21-25:ACDCD
26、答案:1.藩镇割据问题。削弱武将、宰相和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2.认为“内患”甚于“外忧即边事可预防。巩固其统治地位。
27、(1)答案:在国内起步早;从商业化开始(受益于开埠通商);涉及领域广泛;近代化程度高;受西方文明影响大。
(2)答案:地理位置优越;有商业贸易基础: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洋务运动的推动。
(3)答案:有利于经济领域的工业化: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快了自然经济的解体;有利于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民族意识觉醒:武汉成为辛亥革命首义之地,上海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有利于近代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进先进知识分子的思想转型。有利于社会领域的城市化:给城市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上海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武汉成为内陆中心城市。(或有利于社会生活的变化)
28、答案:(1)主题: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使中国人民得解放;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引路人等(答出一点,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2)认识:这首歌词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和英明领袖毛泽东的深深感激之情(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具体史实:进行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领导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推动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战中成为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领导取得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领导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完成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领导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等(只要任意答出其中三点,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29、答案:(1)特点:形成相互独立又相互支撑的两个战场;自身贫弱,外援不足;抗战初期主战场是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战略相持阶段和战略反攻阶段敌后战场起到关键性作用。
(2)不同:领导政党不同:正面战场由国民党领导,敌后战场由共产党领导;抗战方针不同:正面战场主要依赖政府和军队,敌后战场贯彻人民战争路线;抗战方式不同:正面战场以阵地战为主,敌后战场表现为游击战、运动战;抗战效果不同:抗战初期中国军队虽在正面战场英勇抵抗,但丧师失地,一溃千里;敌后战场虽装备低劣但顽强抵抗,成为抗战中后期的中流砥柱。
(3)态度:历史地看待,不戴有色眼镜加以全盘否定;全面地看待,既不否定正面战场在抗战初期作出的历史性贡献,也不否定其后期的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