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机械运动》章末复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机械运动》章末复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01-12 17:21: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章《机械运动》章末复习
2023-2024学年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单选题
1.为了让同学们养成关注生活的良好习惯,物理老师倡导同学们对身边一些常见的物理量进行估测,以下是他们交流的一些估测数据,其中符合实际的是
A.洗澡水的温度约60℃ B.42寸彩电正常工作时的功率约2W
C.正常人的心率约70次/分钟 D.一本物理课本的质量大约为20g
2.用手缓慢的推动书,使书带着文具盒沿桌面缓慢移动.我们认为“文具盒是静止的”,选择的参照物是( )
A.地面 B.桌面 C.书 D.桌面静止的橡皮
3.关于教室内涉及到的一些物理量,下列描述和实际相差较大的是(  )
A.一名中学生的体重约30N B.教室内书桌的高度约为80cm
C.教室门的高度约为2m D.教室内的大气压约为1.0×105Pa
4.某同学测量课本的宽度四次,记录结果为:l7.39cm、17.42cm、17.40cm、17.41cm,则课本宽度为(  )
A.17.41cm B.l7.40cm C.l7.405cm D.l7.42cm
5.甲同学骑自行车去看望乙同学,得知消息后,乙同学步行去迎接,接到后同车返回.整个过程他们的位置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据图可知
A.两同学相遇时甲行驶了4km B.相遇前甲的速度是乙的4倍
C.相遇前甲的速度是相遇后甲的速度的1.5倍 D.整个过程乙的平均速度是甲平均速度的2倍
6.甲乙两车并排停着,当甲车司机看着乙车时,忽然感觉自己的车正在缓慢运动,但当他看到地面时,却发现自己的车并没动,对此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以地面为参照物甲车是运动的
B.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是静止的
C.以地面为参照物乙车是静止的
D.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是运动的
7.用手缓慢的推动书,使书带着文具盒沿桌面缓慢移动.我们认为“文具盒是静止的”,选择的参照物是( )
A.地面 B.桌面 C.书 D.桌面静止的橡皮
8.下列关于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速度是表示物体通过路程长短的物理量
B.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C.做匀速直线运动的任何物体,它们的速度都是相同的
D.速度越大的物体,通过的路程一定越长
9.一个石英钟的分针转1圈,则它的秒针转
A.5圈 B.60圈 C.100圈 D.3600圈
10.中央气象台播报,有一较大台风以36km/h的速度向某地区移动,现台风距该地区中心180km,则该地区从接到预报到做好预防准备的时间最多为( )
A.3h
B.5h
C.4h
D.10h
11.“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这段诗词蕴含多个科学道理.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所选取的参照物是( )
A.山 B.船 C.地面 D.河岸
二、填空题
12.(1)图A比较运动员快慢的方法是: ;
(2)图B比较运动员快慢的方法是: ;
13.百米赛场上,如果在终点的计时员是从听到枪声时才开始计时,他所测到的运动员成绩跟实 际成绩相比要少计多少秒?(保留小数点后两位有效数字)
14.为了监测车辆速度是否超过了规定值,交管部门在高速公路上安装了固定测速仪和限速标志,如图所示,汽车经过某监测点时,测速仪从第一次发出超声波信号到经汽车反射后收到反射信号用了0.3s;测速仪第一次发出信号0.45s后,第二次发出超声波信号,测速仪从第二次发出超声波信号,到经汽车反射后收到反射信号用了0.2s(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保持不变,汽车的速度恒定不变),当测速仪第一次发出的超声波和小车相遇时,测速仪距离汽车 m,汽车此时的速度 km/h,此时汽车 (选填“超速”或“未超速”)。
三、实验题
15.小强猜想:水滴开始下落的过程可能是变速直线运动.为此,他做了这样的实验:将米尺竖直放置在地板上,滴管嘴与米尺的0刻度线平齐,如图所示,当墨水刚从滴管嘴滴出时,用数码照相机的摄影档(该相机摄出视频影像,每隔0.05s摄下一帧(即一幅)静态画面),摄下该滴墨水自由下落的全过程;接着在媒体播放器上逐帧观看拍下的静态画面,发现第8帧画面上墨水才从滴管滴出,他从第8帧画面开始,每隔2帧选出一张画面,读出有关信息并填入下表中,完成下面各题:
(1)上图是小强选出的第14帧画面的放大图,请你根据该帧画面提供的信息思考表中的A、B、C三处分别应填写的数据是 、 、 .
(2)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计算出该墨水从第14帧到第16帧的平均速度是 m/s.
(3)小强分析表中的数据发现,水滴下落的距离与 成正比.
(4)水滴下落时,水滴与地板间的距离h’与水滴运动的时间t的函数图象可能是下图中的
A. B. C. D.
(5)若拍摄第10、12、14、16帧照片时水滴下落的速度分别为1m/s、2 m/s、3 m/s、4 m/s,则重力对水滴做功的功率P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可能是下图中的
A. B. C. D.
16.小红是一个爱思考、爱观察的同学,有一次,在她欣赏了一场音乐会后,想到了如下问题,请你帮她回答一下:
⑴琴声、歌声是通过 传播到小红耳朵的;
⑵小红能清楚的分辨出哪是提琴声、哪是小号声,原因是 ;
⑶女高音歌唱家演唱时声音的 高,男低音歌唱家演唱时声音的 大.(填音调、音色或响度)
⑷小红观察到乐手在演奏提琴、吉它、二胡等弦乐器时,这些乐器的弦在振动.并且,弦张的越紧,振动的越 ,发声的音调越 .
小红猜测:在弦张紧程度相同的条件下,发声的音调还可能与弦的粗细、长短、及弦的材料有关.于是,她想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下表是她在实验时控制的琴弦条件.
琴弦的材料 琴弦的长度/cm 琴弦的横截面积/mm2
A 钢 20 0.3
B 钢 20 0.7
C 尼龙丝 30 0.5
D 铜 40 0.5
E 尼龙丝 40 0.5
如果小红想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粗细的关系,你认为她应该选用表中编号
为 的琴弦.
②探究过程通常采用下列一些步骤:㈠实验研究;㈡分析归纳;㈢提出问题(或猜想);㈣得出结论等.你认为小红要完成本探究的全过程,所采取步骤的合理顺序应该是 .
③在上述探究过程中,主要用到了 的研究方法.
⑸问题探讨:小红想进一步了解有关声音的一些知识,于是她查找了如下资料:
共鸣
两个发声频率相同的物体,如果彼此相隔不远,使其中一个物体发声,另一个也有可能跟着发声,这种现象就叫“共鸣”.
有趣的是:几乎随便什么容器里的空气(叫做空气柱),也会同发声物体共鸣.拿一个发声体靠近容器口,如果频率适当的话,那么,空气柱就会发生共鸣,使声音大大增强.根据声学家的研究,只要波长等于空气柱长度的4倍,或4/3倍、4/5倍 ……的声音,传入容器后就能引起共鸣.这就是我们把耳朵贴在热水瓶等容器口上能听见嗡嗡声的原因.
①什么条件下空气柱会发生共鸣
②一把普通热水瓶内部高度大约是30厘米,则波长为 厘米的声音传入热水瓶,会引起共鸣.
③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此现象?请举一例.
四、综合题
17.陆地上奔跑最快的是猎豹,其速度可达30m/s;海洋中游得最快的是旗鱼,其速度可达100km/h;在空中飞行最快的要算小巧的雨燕,其速度可达3×103m/min。若它们都以此速度匀速运动,请解决下列问题。
(1)它们中 是地球上速度最快的动物;
(2)猎豹在陆地上奔跑0.1h追赶猎物,能够经过多少千米路程?
(3)从苏州到上海84千米,若雨燕匀速飞行,需要多少小时?
18.在课外实践课上,同学们在操场开展了多种实践活动。
(1)晨晨同学戴着智能运动手表在操场上跑步。一段时间后,运动手表显示的数据如图所示,求他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1公里等于1千米)
(2)图中的“配速”指的是跑每公里所需要的时间,若小红慢跑的速度是8km/h,则她慢跑时的配速是多少?
(3)同学们想利用秒表、刻度尺、细绳(5m)等工具测量出学校操场跑道的周长,请你简述一种测量方法。
五、计算题
19.下表是D412次列车运行时刻表的一部分。
时间 上海 苏州 常州 南京
到站时间 09:51 10:33 11:45
发车时间 09:15 09:53 10:35 11:50
里程/ 0 84 300
(1)列车由上海驶往南京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2)若该列车长,以的速度匀速通过一个隧道,用时,求此隧道的长。
(3)若列车以的速度沿着一条平直铁路匀速驶向一座大山,途中列车鸣笛一次,后听到回声,求听到回声时,列车距大山多远。
20.如图所示,夏雨从家出发骑行一辆共享电动车去上班。她先以3m/s的平均速度骑行500s,因买早点用了100s,她随后以5m/s的平均速度骑行了900s,最终按时到达单位。求:
(1)从家到单位的距离;
(2)这次上班全程的平均速度。
参考答案:
1.C
2.C
3.A
4.A
5.C
6.D
7.C
8.B
9.B
10.B
11.B
12. 相同时间比路程 相同路程比时间
13.0.29s
14. 51 153 超速
15. 0.3 45.0 80.0 3.5 时间的平方 D A
16.(1)空气;
(2)它们的音色不同;
(3)音调;响度
(4)快;高 ①A、B; ②㈢㈠㈡㈣;③控制变量
(5)
①当声音的波长等于容器中空气柱长度的4倍,或4/3倍、4/5倍 ……时,声音传入容器后就能引起共鸣 ②120或40或24
③弦乐器利用乐器下方的共鸣箱来放大声音.
17. 雨燕 10.8千米 0.47小时
18.(1)4m/s;(2)7min30s;(3)见解析
19.(1);(2)1800m;(3)290m
20.(1)6000m;(2)4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