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教学质量检测(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PDF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玉溪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教学质量检测(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PDF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12 17:35:44

文档简介

玉溪市 2023~2024 学年秋季学期期末高一年级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参考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共 60 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B D B D A D A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A A C C A A C C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B D D A D B C C D
【解析】
1.根据所学知识,钺形小石刀属于旧石器时代,故 B 项正确;其他三项属于新石器时代,均
排除。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A 项是孟子的观点,B 项是唐代《贞观政要》里的言论,C 项是韩
非子的观点,D 项是墨子的主张,故 B 项正确。
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秦国制定正确的战略部署是秦国能够统一的重要原因,故 B 项正确;
A、C 两项发生于秦国统一后,均排除;D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4.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故 D 项正确;A、C 两项不符合史实,
均排除;B 项是改革成功的原因,排除。
5.根据所学知识,三省制出现于隋朝,故 B 项正确。
6.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唐诗不同风格和描述内容反映了不同时期唐朝的时代特征,故 D 项
正确;A 项与材料中中唐和晚唐时期的内容不符,排除;唐诗有多种题材,故 B 项错误;
C 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7.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行省的内部实行“群官圆署和种族交参制”是为了在行
省内相互牵制,分权制衡,从而削弱行省的权力,以加强对其的控制力,故 A 项正确。
8.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四段资料的共同之处是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故 D 项
正确;A 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秦朝统一六国标志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故 B 项
错误;中央集权的强化不符合资料卡片的具体内容,故 C 项错误。
9.根据材料“广州”“可耻的交易”和所学知识可知是鸦片战争,故 A 项正确。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第 1 页(共 4 页)
{#{QQABAYSEogioAAAAARgCAQV4CAMQkBECCCoGBFAEIAAAAANABCA=}#}
10.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阶级对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否定,是具有革
命性的土地纲领,故 D 项正确;《天朝田亩制度》未实行,且“解决了”的说法不符合史
实,故 A 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使社会生产力停滞在分散的小农经济的水平上,把农
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理想化、固定化。因此,它具有违反社会
发展规律的落后性,故 B 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阶级的利益,故 C 项错误。
11.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推动中国政治近代化的是戊戌变法,故 A 项正确。
12.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王韬的主张有利于对民众的思想启蒙,故 A 项正确;“君民共主之
国”即是君主立宪制,故 B 项错误;主张并不能废除封建专制,故 C 项错误;D 项不符
合材料史实,排除。
1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在《天演论》中,严复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
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故 A 项正确。
14.依据材料“割台湾偿二百兆”及所学知识可知,该不平等条约指的是《马关条约》,故 C
项正确;A 项是《南京条约》,排除;B 项是《天津条约》,排除;D 项是《辛丑条约》,
排除。
15.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短暂春天的主要原因是“一战”爆发,西方列强忙于战争,
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和商品倾销,故 C 项正确;A 项和 B 项不符合史实,均排
除;D 项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16.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辛亥革命后相继发生了一些破坏民主共和的事件,如袁世凯于 1915
年称帝、张勋于 1917 年拥护末代皇帝溥仪复辟等,这说明近代民主革命任务未完成,故
A 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 2000 多年的封建帝制,其作用不可谓不大,“极其有限”的说法
不符合史实,故 B 项错误;材料说明的正是民主共和观念未深入人心,故 C 项错误;军
阀混战只是民主化进程曲折艰难的原因之一,并非材料主旨,故 D 项错误。
17.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习近平说“小小红船承载千钧,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种,开
启了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航程”,故 A 项正确;B 项和 C 项不符合材料史实,均排除;D
项本身不能证明“巨”的寓意,排除。
18.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
命政变,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挽救大革命失败,发动南昌起义,
故 C 项正确;1928 年张学良在东北宣布改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中国,故 A
项错误;1937 年,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故 B 项错误;1927 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
但其是发生在南昌起义之后,故 D 项错误。
19.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该历史事件是长征,故 C 项正确;A 项是北伐,B 项是五四
运动,D 项是八七会议,均排除。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第 2 页(共 4 页)
{#{QQABAYSEogioAAAAARgCAQV4CAMQkBECCCoGBFAEIAAAAANABCA=}#}
20.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标志着中日民族矛盾正式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是华北事
变,故 B 项正确。
2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这是 1947 年《中国土地法大纲》,故 C 项正确;《中国土地法
大纲》在解放区推行,故 A 项错误;B 项时间不对,排除;D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2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
元,故 B 项正确。
2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贡
献,故 D 项正确。
24.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该时期是三大改造时期,故 D 项正确;A、B、C 三项时间不对,
均排除。
25.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三线建设发生背景是中苏交恶以及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攻势,
故 A 项正确。
26.根据题干材料“中国‘大干快上、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虽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
破坏”可分析出材料所述为开展“大跃进”运动,该运动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资源,国
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故 D 项正确。
27.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习近平总书记指的是 1978 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实行改
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故 B 项正确。
28.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农学家袁隆平、科学家钱学森和企业家任正非共同的时代精神是
勇于创新,故 C 项正确。
29.根据材料可知,当代的香港经济发展迅速,而中国内地是其发展的主要依托,这主要得
益于“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成功实践,故 C 项正确。
30.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人口普查是一项重要的国情调查,对国家管理、制定各项方针政
策具有重要的意义,故 D 项正确;提供全国真实的人口数据是直接目的,但非主要目的,
故 A 项错误;B 项不符合党和政府的宗旨,排除;C 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40 分)
31.(16 分)
(1)(8 分)原因: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的结束;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和手工业的发
展;政府发展生产的有效措施;抑商政策松动;经济重心的南移。(每点 2 分,任答两点
得 4 分)
表现:粮食成为主要商品;形成经济作物的专业经营区域;矿产品生产和金属制品
的增加;商品交换发展迅速。(每点 2 分,任答两点得 4 分)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第 3 页(共 4 页)
{#{QQABAYSEogioAAAAARgCAQV4CAMQkBECCCoGBFAEIAAAAANABCA=}#}
(2)(8 分)影响:积极:促进区域分工与合作,利于提高生产效率,提高技术水平;促
进小农经济的发展。(每点 2 分,4 分)
消极:使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受到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影响劳动力流动;易助长穷
奢极侈之风。(每点 2 分,答出两点即可,4 分)
32.(12 分)
示例:论题:遵义会议——历史的伟大转折点。(2 分)
阐述: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博古、
王明、李德等人“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1935 年 1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
遵义召开的极其重要的一次独立会议。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党
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确领导,把党的路线转到了马克思列
宁主义的轨道上来。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
了中国革命,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
自主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会议。它是中国共产党从
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从此,中国革命就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指引下走上胜利
发展的道路。(10 分)
33.(12 分)
(1)(6 分)背景:总结古今中外大国兴衰成败的经验;世界日新月异的新科技革命;建
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要求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每点 2 分)
(2)(6 分)实施方式: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每点 2 分)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第 4 页(共 4 页)
{#{QQABAYSEogioAAAAARgCAQV4CAMQkBECCCoGBFAEIAAAAANABCA=}#}【考试时间:1月11日14:30~16:00】
玉溪市2023~2024学年秋季学期期末高一年级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远泽题)两部分,第I卷第1页至第6
页,第Ⅱ卷第6页至第8页。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考场
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聚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旧石器时代,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明发展阶段。从地质时代上说,属
于上新世晚期到更新世,从距今约300万年前开始,延续到距今1万年左右止。下列
关于中国旧石器时代的说法,正确的是
A.已有小量青铜器
B.发现钺形小石刀复合工其
C.出现社会大分工
D.形成南北差异的农业体系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下列观点不属于百家争鸣时
期的是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糟忠臣
C.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
D.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3.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以下是关于秦国实现统一的原因
的表述,正确的是
A,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
B.制定“远交近攻”的战略部署
C.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D.消除了游牧文明的势力和威胁
高一历史·第1页(共8页)
4.公元5世纪,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的改
革,史称“元和改制”。上述孝文帝改革的意义是
A.完成了国家统一
B.符合时代的发展
C.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
D.促进了民族交融
5.从社会学科的角度分析,制度泛指以规则或运作模式,规范个体行动的一种社会结
构。图1所示的制度(或中央机构)创立于
A.秦朝
皇帝
B.隋朝
C.唐朝
尚书省
中书省
门下省
图1
D.宋朝
6.唐诗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唐代文学的代表。下表是唐代不同时期的
部分唐诗作品。表中信息反映了
时期
作者
作品
主要内容
气势轩昂,风格豪放,表现了为国立功的
初唐
杨炯
《从军行
战斗精神
《和贾舍人早朝
盛唐
王雏
描述了长安繁华盛世的景象
大明宫之作》
渦露了上层统治者奢侈豪华、辉金如土的
中唐
白居易
《买花》
腐朽生活
晚唐
杜牧
《遣怀
表达自己满怀失意的牢骚
A.折射出唐朝的繁盛
B.现实主义是唐诗主要艺术形式
C.受到佛道思想影响
D.时代背景影响了唐诗的创作
7,元朝在行省的内部实行“群官圆署和种族交参制”,从而起到相互牵制、分权制衡的
态势。行省辖区内的宣慰司、路、府、州、县和汉军万户府等职位,全都受朝廷的任
用、调遣和考核的管理。元朝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
B.创造条件扩大地方白主权
C.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
D.削弱行省内部权力的集中
高历史·第2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