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香雪》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
(一)这是一篇至情之文。在闭塞落后的乡村生长的少女,对外面的世界、对走出大山融入文明的热切向往,令人感喟,叫人动容。这属于那个春潮涌动的时代脉动,也是作者当时25载青春年华的绮丽梦想。
(二)这是一篇散文化小说。其情节因素比《百合花》显然要散淡得多,环境的渲染、心理的摹写可以说是浓笔重彩;人物群像也塑造得错落有致,相映生辉。
(三)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自读者,顾名思义,应该以学生自主阅读、自我思考、自主表达为主。教材编者的用意在于鼓励学生相类比照、拓展视野、学习迁移。不过,在我们实际教学中,很多情况下,或者当作讲读课,精耕细作;或者当作放羊课,“任其自然”。其实,均需要还“自读”之本来面目。
二、教学目标
(一)感受小说的环境描写及其对主题揭示的作用;
(二)分析小说的心理描写,及对人物群像的塑造,体会其人物塑造上点面结合的匠心;
(三)深入研讨、理性评价人物形象的意义及小说的主题,培养批判性阅读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面貌焕然一新。科技的进步,给中国社会,尤其是中国的农村带去了一粒发展的种子,使其不断发展变化。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着《哦,香雪》去看看科技究竟带给了农村怎样的变化?
二、整体感知
师:火车开进深山以前,台儿沟是个什么样子?
生:贫穷、封闭、落后、静谧、保守狭小
师:火车开进深山以后,台儿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用原文中的一个句子回答。
生:台儿沟以往的宁静被搅乱了。
师:请同学们在文中具体找找究竟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生:1.开始梳妆打扮,注重“服饰和容貌”了
2.做买卖,商品经济之风吹进了深山
3.有了精神追求
三、品读探究
师:以上变化小说是通过什么展示出来的呢?
生:香雪、凤娇的等人
师:说一说香雪是一个怎样的姑娘?请结合课文简要分析。
1.纯洁美丽。她有着洁白的肤色,她有一双“洁如水晶的眼睛”,还有“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以及“柔软得宛若红缎子似的嘴唇”。
2.淳朴善良。从香雪对火车上的顾客“那么信任地瞧着”的眼神,她不会和旅客讨价还价,从当一群女孩彼此嘲弄、取笑时,香雪始终保持着善意的沉默,她坚决拒绝介绍女学生的赠与,而是用四十个鸡蛋交换。
3.自尊要强。女同学们对她的嘲笑,使她意识到贫穷是不光彩的;听“北京话”说他爱人有个亲戚住在站上时,她替凤娇感到委屈,替台儿沟委屈;香雪用四十个鸡蛋换了一个自动铅笔盒。她认为台儿沟应该是这样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
4.好学上进。是村里唯一考上初中的人,打听什么是“配乐朗诵”。
5.坚毅执着。为了换取自动铅笔盒,她在那停车一分钟的间隙里,依然踏进了火车。为此,她甘愿被父母责怪,而且一个人摸黑走了三十里的山路,这对一个平时说话不多的、胆子又小的山村姑娘来说,需要很大的勇气。
师:请同学在书中勾画关于凤娇的描写,并写出描写方法和人物特点。
生:“香雪,过来呀,看!”凤娇拉过香雪向一个妇女头上指,她指的是那个妇女头上别着的那一排金圈圈。(第7段)
“怎么我看不见?”香雪微微眯着眼睛。(第8段)
“就是靠里边那个,那个大圆脸。看,还有手表哪,比指甲盖还小哩!”凤娇又有了新发现。(第9段)
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体现出凤娇关注的是外在,对美有热烈向往和追求。
“呦,我的妈呀!你踩着我的脚啦!”凤娇一声尖叫,埋怨着挤上来的一位姑娘。她老是爱一惊一咋的。(第12段)
“我撕了你的嘴!”凤娇骂着。(第14段)
“哟,我们小,你就老了吗?”大胆的凤娇回敬了一句。(第16段)
这一来反倒更壮了凤娇的胆:“喂,你们老待在车上不头晕吗?” (第17段)
运用语言描写,写出了凤娇的泼辣、大胆、直爽。
师:在火车到来的那短暂的一分钟里,山村里的姑娘们的表现有何异同?
香雪
天真、淳朴;对山外世界的关注与向往;
注意的是车厢里的学生书包;渴望用一篮子鸡蛋换一个班上其他同学都有的自动铅笔盒,打听北京的大学、配乐诗朗诵、铅笔盒,渴望交换铅笔盒。
凤娇等人
忙着看头饰、手表,和“北京话”做买卖。她注意是妇女头上的金圈子,比指甲盖还小的手表。总是用鸡蛋、红枣等土产换回自己喜爱的发卡、纱巾,甚至花色繁多的尼龙丝袜。
师:香雪为什么会有这种与其他女孩子不同的表现呢?
生:因为香雪是她们全村唯一的初中生,文化知识和文化追求使她与别人不同,比别人的追求更高,显得比别人更勇敢,更突出。“知识就是力量”,这正是小说着力表现的内容,也是小说折射出来的时代信息之所在。
师:凤娇作为一个次要人物在课文中有哪些作用?
生:①衬托人物,衬托了香雪清纯、朴实的形象
②推动情节发展,凤娇与香雪的对话,凤娇在火车上换东西这些情节推动了小说的情节发展
③主题上,突出了渴望现代文明的主题
四、深度挖掘
师:通过小组合作,香雪用四十个鸡蛋+三十里夜路换来一个带磁铁的泡沫塑料铅笔盒是否值得?
小组代表发言
铅笔盒不仅仅是一个实物,它象征着知识和文明。香雪对铅笔盒的执着同样也表现了她的追求和理想。换铅笔盒这种行为意味着对自尊的追求,对改变自己人生命运和家乡命运的憧憬,对山外文明的向往;所以不应该从使用价值上考虑问题。
师:思考:拥有了塑料铅笔盒,香雪在学校的境遇会有所改变吗?
生:原生境遇—后天习得
知识改变命运——改革开放后农村青年的出路
五、课外拓展
师:小说作者为什么要创造出香雪这个人物呢?
铁凝眼中的香雪:世上最纯洁、美丽的情感就是少女的梦想。尽管它幼稚、缥缈,甚至可笑,尽管它也许是人性中最为软弱的一部分,但同时也是最可宝贵的一种情感,是美的对象,能反衬和对照人性的丑陋。
我还是怀着一点希望,希望读者从这个平凡的故事里,不仅看到古老山村的姑娘们质朴、纯真的美好心灵,还能看到她们对新生活强烈、真挚的向往和追求,以及为了这种追求,不顾一切所付出的代价。还有别的什么?能感觉到生活本身那叫人心酸的严峻吗?能唤起我们年轻一代改变生活、改变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吗?也许这是我的奢望。 ——《青年文学》1982年第5期
作业:香雪、凤娇在追求文明的时候会变成什么样呢?请展开展开想象,续写一段香雪与凤娇10年后回到台儿沟的故事片段。
要求:续写内容与《哦,香雪》有着承接呼应的关系,人物变化发展合理,注意通过细节描写突出人物形象,可以设计合理的矛盾冲突,体现你想要表现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