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作业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作业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12 15:49: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七上第二单元作业设计
一、单元信息
基本 信息 学科 年级 学期 教版 单元名称
语文 七年级 第一学期 人教部编 亲情与成长
单元组织方式 √ 自然单元 重组单元
课时信息 序号 课时名称 教材内容
1 文本朗读 感受亲情 《秋天的怀念》
2
3 活动体验 增进亲情 《散步》
4
5 课文仿写 表达亲情 《散文诗二首》
6 学会成长 回报亲情 《〈世说新语〉二则》
7 寻找记忆 拥抱亲情 写作 学会记事
二、单元分析
(一)课标要求
阅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口语交际: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交流;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
综合性学习: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
(二)教材分析
“亲情”是人间最美好的感情,本单元几篇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
《秋天的怀念》讴歌了苦难不幸中感人至深的亲情,赞扬了伟大无私的母爱。
《散步》中流淌着平常生活中美好难忘的亲情,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互敬互爱和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散文诗两首》蕴含着温馨和美的亲情。《金色花》表现孩童对母亲的热爱亲昵;
《荷叶母亲》表现少女对母亲依恋和感激。
《世说新语二则》反映了古人家庭生活情趣的高雅、关系的和谐。既表现了古代少年聪明过人,也反映出他们对亲情的珍重。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作为初中学段的起步阶段,孩子们的对语言的感知能力仍然是偏弱的,相应的朗读能力也是有待进一步提高的。多数学生还不能准确地处理好句子的语 气、节奏,把握住一篇文章的感情基调,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此外,这个阶段的孩子们情感也还是不丰富的,缺少对生活的认知、体验、思考和感悟。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唤醒、去感受,在文本与生活之间 架起桥梁,帮助孩子学会成长,得到发展。
三、单元学习作业目标
(一)单元学习目标
感受和理解亲情,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重视朗读训练,提升朗读能力。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
学会整体感知全文,在此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掌握两种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有的文章情感显豁直露,易于直接把握;有的则深沉含蓄,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
(二)单元作业目标
巩固加强亲情教育,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育孩子注重家庭观念,珍爱亲情,自觉传承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主动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
培养发展学生的朗读兴趣和能力,使学生喜欢并学会“有感情地朗读” 。
培养学生基于朗读,而品味语言和体会文中人物及作者思想感情的散文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课前主动预习,课后主动巩固和拓展迁移知识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
围绕本单元学习要落实的学习和作业目标任务,本单元作业特做这样的思路设计:
第一课时:文本朗读,感受亲情。
第二课时:类文拓展,再品亲情
第三、四课时:活动体验,增进亲情。
第五课时:课文仿写,表达亲情。
第六课时:学会成长,回报亲情。
第七课时:寻找记忆,拥抱亲情。
五、课时作业
作业内容:
第一课时:文本朗读,感受亲情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划出文中蕴含丰富情感的语句,并用批注的方式,写出从
文中所感受到的母亲的形象和作者的情感。(课前预习)完成时间:朗读:5 分钟,划句子,写批注:10 分钟 评价设计:采取小组评价的形式
评 价 指 标 等 级
优秀 良好 合格 总 评
1.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的一个段落
2.能画出文中蕴含丰富情感的语句
3.书写认真
4.能认真地做批注,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以“朗读”为抓手,为基础,在朗读中落实感知内容,体会情感的阅读任务。以及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主动进行“圈点勾画”,做批注进行点滴思考的阅读习惯。
思考探究:如果你是史铁生,来母亲的坟前祭拜,你会对母亲说些什么?你会送什么花,供上什么食物给母亲?并说说你这样做的理由。(课后拓展)
完成时间:时间 10 分钟
评价设计:采取教师评价的形式
评 价 指 标 等 级
优秀 良好 合格 总 评
1. 有真情实感
2. 说话很得体
3. 想象合理,能照应、拓展文本的内容
4. 能说好送花、送食物的理由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通过情感体验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深刻地感受和理解“好好地活着”的作者对母亲的感激、热爱、怀念之情。此外,也意在有效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
第二课时:类文拓展 再品亲情
课后篇:
请你有感情地朗读《我与地坛》中的其它语段,并请家人帮忙用手机录下来,
录制一个 3—5 分钟的视频分享到班级群里供大家聆听。(必做题)
完成时间:10 分钟
(
评 价 指 标


优秀
良好
合格
总 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错读、

读破、
不回读)
2
.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有感染力。
3
.视频画面清晰,时
长控制

3--5
分钟
4
.吐字清楚,声音清晰。
5
.表情自然,仪表端庄
6
.及时分享到群里
)评价设计:采取教师评价模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重视“有感情地”朗读;主动构建“基于朗读”的散文阅读法;帮助学生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养成“读整本书”的习惯。
朗读下面的语段,说说作者给母亲出了怎样的难题?(选做题一)
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
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跟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 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我可以断定,以她的聪慧和坚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作过了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选自《我与地坛》
完成时间:10 分钟
评价设计:采取自我评价的形式
评 价 指 标 等 级
优秀 良好 合格 总 评
1.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文章
2.书写认真
3.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4.答案完整、准确
5.语言简洁、顺畅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准确理解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主动构建“基于朗读”的散文阅读法。
细微之处见真情,细小之中有伟大。同学们,《秋天的怀念》一文中用了很多细节描写,表现出了感人至深的母爱,现在请你也用“细节描写”这一方法写出你在生活中感受到的母爱,字数 150 字左右。(选做题二)
完成时间:10 分钟
(
评 价 指 标


优秀
良好
合格
总 评
1. 书写认真,书面整洁。
2. 符合要求,满足字数。
3.
语言简洁、顺畅
4
.紧扣主题,表达母爱
5. 采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
)评价设计:采取教师评价的形式
设计意图:掌握细节描写的方法,体会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
成员关






爷爷奶奶和父

外公外婆和父

父母之

父母和

父母与兄弟姐

我与兄
弟姐妹
)课后篇:
第三、四课时:活动体验 增进亲情
一、班级 20 位成员的家庭关系调查表(男女各 10 位)二、对以上表格进行统计,制成柱状表。
三、针对表格的信息,你得出什么结论?
四、为了增进亲情,融洽家庭关系,你有何合理建议?
完成时间:第三课时完成一、二小题,30 分钟。
第四课时完成三、四小题,10 分钟。
评价设计:采取教师评价的形式
评 价 指 标 等 级
优秀 良好 合格 总 评
1. 按要求采访 20 位成员
2. 能准确统计调查的数据
3. 能通过柱状表准确反映调查结果
4. 认真书写出发现的结论
5. 能提出合理的,可行性的建议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切身感受并增进亲情,建立更加和谐亲密的家人关系;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和参与活动的兴趣;检测学生对调查表的分析、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做到活学活用,真正实现语文素养的终极提升。
第五课时:课文仿写 表达亲情
题目:同学们,散文诗《金色花》中的“我”,为母亲遮挡阳光、陪伴母亲工作。那聪明的你又可以为妈妈做些什么呢?(课后.选做一题)
A 请用绘画、视频等不同方式,展示母子活动的温馨场景,并配一段描写文字或一首新诗,且配乐朗诵。
B 推荐一篇有关母亲的文学作品或一首歌、漫画等,写一段生动的推荐词或为作品中的母亲写一段颁奖词,并深情朗诵出来。
C 采访班里几位同学(内容:一周里母亲为你做了哪些?你又为她做了哪些?你们有效沟通了几次?妈妈陪你一起思考数学题或读课文吗?你陪妈妈做家务
吗?)根据采访了解到的问题,拟写一份倡议书。
完成时间:25 分钟
(
评 价 指 标


优秀
良好
合格
总 评
1
按步骤完成所选题规定的每一项任务
2.
提交的书面作业书写认真,内容规范
3. 选 A

B
朗诵做到声情并茂,音画清晰
4.

C
有采访依据,倡议书符合写作要求
)评价设计: 采取教师评价的模式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的形式,唤醒和丰富孩子的亲情体验,引导学生学会表达亲情;了解抒情的特点:可以显豁直白,可以深沉含蓄;充分借助语文学科综合性的特征,以文艺互融力促学科渗透。
第六课时:学会成长 回报亲情
1、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之别,请你根据下列语境,选择正确的称谓来完成对话。
A 令尊 B 寒舍 C 家君 D 大驾 E 高朋 F 令郎
今为家父六十诞辰,友闻之,前来恭贺,乃门前拱手相迎,曰:“( )光临,有失远迎,( )今日必蓬荜生辉。”友人曰:“恭贺( )六十寿诞”。入室,引友拜见家父,曰:“此乃( )”友曰: “在下乃
( )之友,幸会。”家父笑曰:“君乃犬子( )也!” 2、请你在下列横线上正确填写出家庭成员之间的称呼
父亲的哥哥——( )的儿子——( )
父亲的弟弟——( )的女儿 ——( )
父亲的姐妹——( )的儿女——( )
母亲的姐妹——( )的儿女——( )
爷爷的兄弟——( )的妻子——( )
完成时间:10 分钟
(
评 价 指 标


优秀
良好
合格
总 评
1.
认真书写
2.
正确填写
(填错≤2
空为优;≤
6
为良;
≤10
合格

3.
能把第
1
小题文言文流畅地朗读
4.
能理解这一段文言语段的大意
)评价设计:采取学生自我评价的模式
设计意图:了解传统文化,感受古人交谈时表现出的礼节;了解传统大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增进亲情,学会正确称呼家庭成员。
第七课时:寻找记忆,拥抱亲情
课前篇:
题目:班级要开展一次“亲情伴我成长”为主题的“我是讲述者”活动,每小组
择优推荐 2 位学生参加第二天的课堂讲述。现在请你按以下要求来一次模拟讲述:
要求:1. 讲述要完整,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要有感情,有一定的感染力。
时间控制在 3 分钟左右。
讲述前拟好提纲,打个腹稿。
对着镜子模拟讲述一遍。
(
评 价 指 标


优秀
良好
合格
总 评
1
.能完整地讲述一个故事
2
.时间不超过
4
分钟
3
.有书面的故事提纲
4
.仪态自然大方,穿着得体。
5
.讲述的语言简洁、顺畅
6
.故事有真情实感
7
.能有感情地讲述,讲得动情,有感染力。
)评价设计:采取小组评价模式
完成时间:20 分钟
设计意图:以活动的形式来完成本单元写作训练的任务,实现口语训练和写作训练的有机结合,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有效落实本单元学习目标,让“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落地开花。
部编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作业设计
(完成时间:80 分钟)
温馨提示:卷面 5 分
一、积累与运用(30 分)
下面的句子你一定很熟悉,你能正确书写出相应的汉字吗?(5 分)
后来发生了 fēn qí(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尽头一口 shuǐ bō lín lín( )的鱼塘。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 dàn yǎ( ),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pō pō sǎ sǎ( ),秋风中正开得 làn màn
( )。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散步》和《秋天的怀念》的作者分别是莫怀戚和史铁生。
冰心,原名谢婉莹,是我国著名的诗人、翻译家和儿童文学家。
泰戈尔是日本诗人、哲学家和民族主义者,是第一位获得诺奖的亚洲人。
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除编有《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周琦的职业生涯正在刚刚开始,就以神奇的表现征服了亿万观众。修改:删除“正在”
在上海家电博览会上,海尔推出了全球可去除 PM2.5 的首台空调。修改:应把“首台”移到“可去除”之前
春天的武汉各大公园绽露出自然的清新和灵秀,成为人们春游的好时机。修改:把“成为”改为“是”
通过持续摄入含 1073R-1 乳酸苗的酸奶饮料,会使学生患流感的几率有效降低。修改:删除“通过”
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散步》是一篇散文,写了一家人一起散步的故事,是对中华传统美德中“孝敬”“慈爱”观念的形象诠释。
《秋天的怀念》选自《史铁生散文选》。那个秋天,母亲病故了,“我”终于懂得了母亲未说完的话,领悟出“好好儿活”这句话的意义和分量。
《咏雪》写的是一则千古佳话,表现了“谢太傅”的侄女谢道韫杰出的才华、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及和奇妙的想象力。
《散文诗二首》都是对母亲的深情倾诉,无论是金色花,还是荷叶,都被诗人用来比喻母亲,歌颂母爱;无论是稚童的天真烂漫,还是青年女子的细腻敏感,都是真情的流露,感人至深。
积累默写。(6 分)
母亲啊!你是,我是。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
▁?(冰心《荷叶·母亲》)
夜发清溪向三峡,▁▁▁▁▁▁▁▁▁▁。《峨眉山月歌》
(3)▁▁▁▁▁▁▁▁▁▁,落花时节又逢君。
(4)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 。”兄女曰:“▁
▁▁▁▁▁▁▁▁▁ 。”(刘义庆《咏雪》)
(5)▁▁▁▁▁▁▁▁▁▁,应傍战场开
综合性学习。 (10 分)
育苗中学七年级(2)班的同学们开展“我爱我家”的主题班会,现邀请你参加。
某社区开展“温馨家庭”评比,准备给获奖家庭颁发匾额。下列作为匾额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A.妙手回春 B.家和万事兴 C.博古通今 D.举天地之正气
下面有四位同学都说了各自的家庭,主持人要求他们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自己家庭的特点。你最羡慕哪一位同学的家庭?请简要说明理由。(3 分)
第一位说:相亲相爱 第二位说:相依为命第三位说:相敬如宾 第四位说:相安无事
我选:▁▁▁▁
理由:▁▁▁▁▁▁▁▁▁▁▁▁▁▁▁▁▁▁▁▁▁▁▁▁▁▁▁▁
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段开场白。(4 分)
▁▁▁▁▁▁▁▁▁▁▁▁▁▁▁▁▁▁▁▁▁▁▁▁▁▁▁▁▁▁
▁▁▁▁▁▁▁▁▁▁▁▁▁▁▁▁▁▁▁▁▁▁▁▁▁▁▁▁▁▁
▁▁▁▁▁▁▁▁▁▁▁▁▁▁▁▁▁▁▁▁▁▁▁▁▁▁▁▁▁▁
二、阅读
(一)鹅毛压得父亲喘(14 分)
①每到冬季,父亲都要去收鹅毛,此时乡下的养鹅人,走村串屯地上门去收,早出晚归。
②天一黑,我就跟姐姐站在村口的冷风中,等待父亲的归来。有一年, “鹅毛担子”一上肩,就大口大口地又喘又咳,姐姐便会飞快地跑过去,接过他的担子,一下轻松很多。年幼的我很是不懂,那鹅毛担子,我曾挑过几次,看似鼓囊囊的两麻袋,轻如鸿毛呀,可为何在父亲的肩上,压得他直喘呢?
③晚饭后,父亲拨亮带玻璃罩的油灯,借着灯光,全部摊放在屋内,然后打开家里的所有门,一边利用那又冷又硬的北风,将鹅毛中最轻,也是最值钱,最有用处的鹅绒,另作他用,吹不起来的则卖给毛厂。
④如若吹进来的风不够大,父亲就拿扇子去扇,被他扇起的鹅绒,片片雪白,凌空飞舞。父亲一边扇,形单影只地被一片“雪白”若隐若现地裹挟着,碰触着,而让我们去学习。
⑤父亲为何气喘和咳嗽得那么严重,我从不知其因。我更不明白,为何村里别的成年男子,挣工分,可他却不去
⑥母亲白天上工,晚上还要给有钱人做羽绒鞋,好赚些手工费,父亲分拣出的鹅绒,正是她做鞋时所需的填充保暖材料。母亲的手很巧,极受镇上的居民欢迎,尤其是临近春节的腊月,母亲要整宿地去做,天快亮时才能和衣躺会儿。
⑦更糟的是,我家的泥墙草屋,也在那年的一场暴雪中坍塌了,母亲仍要在草棚里做鞋,父亲分过鹅绒后,赤脚将它们一脚脚地踩熟,踩得有黏性和劲道,晾干后,第二晚再接着垒第二层,母亲的双手很快被冻伤,又痛又痒。父亲也喘得、咳嗽得更严重了
⑧几个月后,泥屋终于垒起来了,春天也到来了;母亲的双手也好了些。他们卖鹅毛和羽绒鞋所得利润,得以凑齐我和姐姐的学杂费
⑨后来,我才知道,父亲当年患有较重的慢性支气管炎,只能硬扛着,医生告诫他不要干重体力活,否则极易发展成肺气肿。可父亲哪肯休息,他坚决要去收鹅毛,还能帮母亲。
⑩多年后,父亲和母亲相继去世。有一次,我回到老家,在老屋的角落 里,它们轻轻地拢在一起,像落入人间经年不散的流云。鹅绒是那么的轻盈,有风掠过,便会飘散。但奇怪的是,一如当年此时。
我终于懂了,当年,压在父亲肩上的担子看似轻如鸿毛,却是千钧之担,于母亲也同样如此。可面对薄待他们的那个寒冬,而是用尽所有力气,彼此配合,只为他们的孩子——年幼的我和姐姐,打开一个阳光明媚的未来之春!在当时那个农村普遍穷困的特殊年代,唯一都读过书,上了大学的俩姐弟
父亲肩上担起的和母亲手中操持的,虽然只是一片片很轻、很轻的鹅毛,但由此诞生出来的爱,却重于泰山。
7、通读文章,说一说如何理解“鹅毛压得父亲喘”?(6 分)
▁▁▁▁▁▁▁▁▁▁▁▁▁▁▁▁▁▁▁▁▁▁▁▁▁▁▁▁▁▁
▁▁▁▁▁▁▁▁▁▁▁▁▁▁▁▁▁▁▁▁▁▁▁▁▁▁▁▁▁▁
8、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⑩段画线句。(4 分)
▁▁▁▁▁▁▁▁▁▁▁▁▁▁▁▁▁▁▁▁▁▁▁▁▁▁▁▁▁▁
▁▁▁▁▁▁▁▁▁▁▁▁▁▁▁▁▁▁▁▁▁▁▁▁▁▁▁▁▁▁
9、第⑤段和第⑨段是什么关系?从内容方面分析其作用。(4 分)
▁▁▁▁▁▁▁▁▁▁▁▁▁▁▁▁▁▁▁▁▁▁▁▁▁▁▁▁▁▁
▁▁▁▁▁▁▁▁▁▁▁▁▁▁▁▁▁▁▁▁▁▁▁▁▁▁▁▁▁▁
(二)《世说新语》一则(11 分)
王长豫①为人谨顺,事.亲.尽色养②之孝,丞相见长豫辄.喜,见敬豫③辄嗔。长豫与丞相语.,恒以慎密为端。丞相还台④,及行,未尝不送至.车后。恒.与曹夫人并当⑤箱箧。长豫亡后,丞相还台,登车后,哭至台门。曹夫人作簏,封而不忍开。
注释:①王长豫,东晋臣相王导的长子。②色养:和颜悦色地奉养
③敬豫,东晋臣相王导的次子④台:尚书省(古代单位机构) ⑤并当:整理、收拾。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5 分)
事亲( ) 辄( ) 至( )语( ) 恒( )
翻译下列句子(2 分)
丞相见长豫辄喜,见敬豫②辄嗔。
▁▁▁▁▁▁▁▁▁▁▁▁▁▁▁▁▁▁▁▁▁▁▁▁
说说你从王长豫的身上学到了什么?(4 分)
▁▁▁▁▁▁▁▁▁▁▁▁▁▁▁▁▁▁▁▁▁▁▁▁▁▁▁▁▁▁
三、写作(40 分)
一餐饭菜、一张照片、一个名字、一次活动,其实都能让我们感受到亲情在身边,只是很多时候被我们忽略了,或者我们没有真正融入到家庭中。现在请你主动开展一次孝老敬亲或走进父母的活动,然后根据活动体验,以《亲情原来如此美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得抄袭。
②写出真情实感,使用恰当的描写与修辞。③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外)。
④字数不少于 600 字。
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
四、附加题:(10 分,不计入成绩)
(微写作)父母一天到晚总是忙碌个不停,把全部的爱给了我们,请你仔细地观察,用心地体会,为父母创作一首歌词,表达你心中的感激和爱恋。歌词中要有描写,要运用比喻、反复等修辞。两段歌词字数总共不少于 100 字。
设计意图: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围绕亲情教育的单元主题,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检查学生在本单元的学习情况,从而为教师教学提供一个改进的方向和借鉴。本次作业对提升学生阅读方法和能力的查漏补缺有帮助;对学生感受、增进、表达、回报亲情的精神发展有提升和推动;对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促进和帮助。
附:七上第二单元质量检测答案
1.(1)分歧 水波粼粼 (2)淡雅 泼泼洒洒 烂漫 (3)
2.C
3.D
4.D
5.(1)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思君不见下渝州
正是江南好风景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遥怜故园菊 6.(1)B
答案略(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略(提示:要有称呼,语言得体,切合主题)
写出了父亲因为常年在冬季早出晚归的收鹅毛,回家后在冷风中分鹅毛,赤脚踩鹅毛,而患上了喘和咳嗽的毛病;(2分)写出了看似轻松,却很沉重地生活,给父亲带来的压力。(2分)饱含了我对父亲的同情、敬爱和感激之情。(2)
运用比喻的修辞,(1分)把“鹅绒”比作“流云”,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鹅绒的情状,睹物思人,(1分)表达了作者对已逝父母的怀念之情。(1分)
照应(呼应)关系。(1 分)作用:交代了父亲坚持收鹅毛的原因,(1 分)赞美了父亲为我和姐姐付出的重于重于泰山的父爱(1 分),突出了中心。(1 分)
10.(1)侍奉父母;就;到;说话;常常
丞相(王导)见到长豫就高兴,见到敬豫就生气。
要像他一样和颜悦色地孝顺父母;要像他一样尊敬、关心父母,要身体力行地为父母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要像他一样为人谨慎随和,说话做事认真。(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