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教案+课件】第11课《词曲五首》(10份)

文档属性

名称 【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教案+课件】第11课《词曲五首》(10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长春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6-16 08:22:41

内容文字预览

《天净沙 秋思》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古代描写“愁”的诗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天净沙 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意象并列的好处。
教学方法
讲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相信许多同学都十分熟悉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我们一起来试着背诵一下。
那么,古代的作品很多,但流传下来的却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什么样的作品会让人记住呢?
提问,归纳:①作者用心体验与写出来的作品;②语言朴实不华非常优美的作品;③通俗的老少偕宜的作品;④境界高,内容丰富思想健康;⑤表达一定的思想,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
能达到以上境界的作品就是杰作。我们再来深入学习这首诗,探究一下它是怎样一种境界。
展示张晓枫的《不朽的失眠》,同时重点指出这首古诗之所以能够千古流传是因为:“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为我们一语道破”。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这样一首一语道破“某一种心情”的作品。也正因如此,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
二、走进作者,了解常识
1.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流畅自然。后人把他和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提,称为“元曲四大家”。元末明初的贾仲更称他是“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凌波仙·吊词])。所作杂剧现知有十五种,存世的仅六种。他的散曲意境优美,语言清峻流畅,近人辑为《东篱乐府》一卷。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2. 元曲的相关常识:
散曲,是金元时期产生于我国北方的一种可配乐歌唱的长短句新诗体,是元代韵文的主体,它主要形式有小令和套数两种。
小令,又叫叶儿,是独立的一支小曲。每首曲都有一个曲牌名,根据曲牌的不同,其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等也不一样。马致远的《秋思》就是小令。
套数,又叫套曲、散套,其体制特点有:一是由两首以上同宫调的曲子相联而成的组曲,每篇套数的曲子,可多可少。二是同一篇套数的各支曲子押韵必须相同,即要一韵到底。三、每篇套数一般都有“尾声”,表示内容和乐曲的终结。散曲的兴起,促进了古典诗歌形式的解放和发展。
曲和词体式相近,完整的标题由曲牌名和题目组成。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套数(又叫散套、套曲)和小令(又叫叶儿)两种。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体会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这些词语对表达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小结: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
2. 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①词语注释:
西风:从西边吹来的风;常指秋风。课文指秋风。
断肠:肝肠断裂,形容极度悲痛或哀愁。
斑斑:形容斑点很多。课文中指青草分布的状态。
②词义辨析:
古道:古道(热肠)
古道:课文中指古老的道路。
“古道热肠”指待人真挚、热情。这里的“古道”,指待人、行事具有古代的风格。
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首小令的画面:
几根枯树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
在作者的眼前呈现出一座小桥,桥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那里有安居落业的人们。
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在夕阳西沉的余辉中,向远方踽踽(jǔ)而行。
④请你想象画面,给这首小令另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断肠人秋旅图、深秋郊野独行图、天涯断肠人、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
四、品读赏析,感受诗情
1.本曲前三行列出了哪些景物?分别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前三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树、乌鸦,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
昏鸦归巢反衬出游子的漂泊无所归宿。小桥流水旁的人家虽然简陋清贫,却有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透露出游子对宁静温馨的家园生活的向往,也反衬出有家归不得的悲苦。寒风飕飕,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正在蜿蜒古道上艰难跋涉。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入,但已不难想见马背上的游子疲惫、憔悴的神情。三句十八个字,不用任何动词和关联语作联缀,只是分别并列三个名词性词组就和谐地构成一幅以“昏鸦”“人家”“瘦马”为重点的意境深远的画图,羁思旅愁借景物自然显现,使人联想无穷。
2.你能为这三句诗拟一个小标题吗?
明确:深秋郊野晚景图、古道·秋风·独行客、凄苦羁旅图
3.“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前两句是写景,末二句为抒情。“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的游子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奔波。“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同古道瘦马上会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是相同的。“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沉重的脚步与无限的愁闷。
4.这首小令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小令寄情于物,通过对众多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羁旅天涯的人的凄苦愁楚之情。
5.《秋思》是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品中动景与静景、暗淡的色调与明亮的色调、天伦之乐与羁旅之苦,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映衬,增强了视觉效果和感彩。
藤、树、桥、人家、古道是静景,鸦、水、风、马、夕阳是动景,动静结合,相互辉映。落日余晖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调一明一暗,相反相成。昏鸦归巢衬托了游子归宿无处,小桥流水人家的天伦之乐衬托了羁旅生活的艰难凄苦,感情上也成鲜明对照。
6.这首小令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语言极为精炼确切,而且富有特色。通篇只有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却描绘出诗情浓郁的画画,创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前三句句法结构完全相同,全用名词和形容词,没有一个动词,描写了9个形象9个小景,每三个形象构成一幅小画面。各句各以三个并列的偏正结构的词组组成整齐的排比句,显得和谐匀称。
五、总结课文,感悟提高
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小令,将文字转化为画面,体会它的意象,从总体感受了小令的意境;再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了作者绘秋的思乡之情,进入它的艺术境界,提升了我们的文学素养。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阅读欣赏一首诗(曲)的一般方法:
1.从语言入手,再现画面;
2.从画面感受意境;
3.运用联想、想象,进行再创造,进入它的艺术境界,丰富诗(曲)的内容。希望大家在课外阅读中实践。
课件18张PPT。第十一课《天净沙秋思》元曲的相关常识散曲,是金元时期产生于我国北方的一种可配乐歌唱的长短句新诗体,是元代韵文的主体,它主要形式有小令和套数两种。
小令,又叫叶儿,是独立的一支小曲。每首曲都有一个曲牌名,根据曲牌的不同,其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等也不一样。马致远的《秋思》就是小令。套数,又叫套曲、散套,其体制特点有:一是由两首以上同宫调的曲子相联而成的组曲,每篇套数的曲子,可多可少。二是同一篇套数的各支曲子押韵必须相同,即要一韵到底。三、每篇套数一般都有“尾声”,表示内容和乐曲的终结。散曲的兴起,促进了古典诗歌形式的解放和发展。
曲和词体式相近,完整的标题由曲牌名和题目组成。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套数(又叫散套、套曲)和小令(又叫叶儿)两种。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关于作者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流畅自然。后人把他和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提,称为“元曲四大家”。元末明初的贾仲更称他是“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凌波仙?吊词])。所作杂剧现知有十五种,存世的仅六种。他的散曲意境优美,语言清峻流畅,近人辑为《东篱乐府》一卷。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词语注释西风:
断肠:
斑斑:
古道:从西边吹来的风;常指秋风。课文指秋风。
肝肠断裂,形容极度悲痛或哀愁。
形容斑点很多。课文中指青草分布的状态。
古道(热肠)课文中指古老的道路。课文解读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悲伤断肠的人还漂泊在天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赏析首句写旅人眼中所见。苍老干枯的树上,缠绕着苍老干枯的藤。黄昏时的乌鸦哀鸣着,寻找着自己的窝巢。诗人选择了“枯藤”、“老树”、“昏鸦”这三个各自独立的意象,把它们糅合在一起,着力渲染,突出它们的“枯”“老”和“昏”,烘托出一个完整的萧瑟荒凉的意境。枯藤老树昏鸦诗人笔锋一转,推出一幅幽远恬静的画面。潺潺的流水上,横跨一座别致的小桥。水边桥边的人家,一缕袅袅炊烟飘出屋外。这是伏笔,与下面的三句相映照,起到强烈的反衬作用。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古道西风瘦马”,与前二句相呼应。萧瑟西风,吹打着孤独的旅人,掀起他单薄的衣襟。孤独的旅人骑着孤独的瘦马,蹒跚走在羊肠古道上。夕阳正逐渐沉到地平线下去,此时,正是人们停止劳作,从田间,从作坊归家歇息的时候。连乌鸦也在此时纷纷回飞,到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寻找自己的窝巢。小桥流水边上的人家,也飘出了袅袅炊烟,等待劳累了一天的家人回到温馨宁静的家。面对昏鸦归巢,小桥人家,孤独的旅人愈加孤独,思乡之情也愈加强烈。多么希望前面就是自己的家啊!可自己却远离亲人,浪迹天涯,漂泊在荒远的他乡,难怪要悲痛欲断肠了。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课文研习1.这首散曲哪些词语可以表现作者的伤心之情?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2.文章的层次第一层:写景——作者用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
第二层:揭题——“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断肠人在天涯”是点晴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悲寂愁苦的思乡之情!
前四句写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均系为此作铺垫。3.这篇散曲在布局上有什么显著特点?前三行全是写景,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作了铺垫之后,作者才形象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断肠人在天涯”。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乡愁何等浓重。作品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艺术特色写作手法:
  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情感,即情景交融;情景交融。这首小令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一方面是由于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比较明显的特点是:简约与深细细相依、静景与动景景相映、景色与情思思相融。古人说:“凡景语,皆情语。”这篇作品除最后一句外,全都是景语,而字字都是扣着“情”来写的,这就是它艺术上的动人处。小结退出《山坡羊 潼关怀古》教案
教学目标
1.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2.反复吟咏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
3.学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学会借景抒情感怀,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多读多背,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和悟性,同时有效地积累诗词曲知识。
2.了解文章创作背景,通过抓住诗歌关键字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教具
配合语文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取听读、朗读、品读等多种阅读方式,学生自我发现法和教师启发诱导相结合的方法,真正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启发学学生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歌内涵。
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潼关地形图和播放《山坡羊 潼关怀古》歌曲以及朗读录音。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在慷慨悲愤的音乐声中,给同学们营造一种历史沧桑之感,引出叹世、怀古这一散曲流行的题材,进而导出新课————《山坡羊 潼关怀古》。
电脑课件出示“古潼关地形图”,要求学生介绍潼关的地理位置以及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设题目的:缩短学生与潼关的空间距离)
明确:潼关内有华山,外有黄河,西有长安,东有洛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1.自由读课文(使学生排除朗读疑难,为理解文意作铺垫。)
2.正音
峦(luán) 踌(chóu ) 蹰(chú ) 阙(què) 兴(xīng)
3.齐读(要求读准字音。)
4.听录音范读课文。
再通过教师示范朗读创设情境,使学生明确朗读时的节奏、重音、语气、语调等。)
二、整体感知、联合施教
1.初步感知课文,理解文意,让学生自主品读和翻译课文,并随机抽查提问。
华山的峰峦相连,如四面八方聚拢而来,黄河的波涛洪流如雄狮怒吼,震地撼天,凶险的潼关要道就在华山黄河之间。遥望古都长安城,思绪万千,心绪纷乱。经过秦汉遗址令人伤心万千,无数宫殿都化作了废墟和泥土。一朝兴起,百姓要受苦。一朝灭亡,百姓还是受苦。
张养浩赴陕西途中登临潼关古塞,怀古思今,写下了这一抒情名篇。前三句写登临潼关所见,由远至近,既是写景也是抒情,含蓄地表达了心中波澜起伏的情感。“聚”和“怒”写出了山河的动态与灵性,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悲愤伤感之情。“望西都”四句点题怀古,面对昔日帝都的遗址,作者展开充分的想象,突出了历史的变迁。最后两句一语道破封建社会朝代兴亡的本质。从历史的变革中,从兴亡的对比里,作者把人民的悲惨命运揭示出来,既是历史的概括,也是现实的反映,深化了全曲的思想内容。
这首散曲意蕴深邃,感情悲愤沉郁,雄浑苍茫的景色、真挚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使得全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在总体解构课文,排出疑难问题后,学生登台分析讲解课文,老师退居台下听课。事后再由师生协同总结,补充其不足之处。
意图: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和新课改的精神,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成长。独立思考后个别提问: 按写景、抒情、议论给这首曲划分成三个层次。本小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结合后两句来理解)
明确:学生在分析讲解过程中首先,抓住关键字:聚、怒、望、行、兴、亡;其次,分析意境,引领大家领悟课文情感;最后,深化主旨发表自己观点,总结文意。
第一层(头三句):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
“聚”: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
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
“怒”: 一方面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另一方面把河水人格化,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黄河水是无生命的, “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
第三句,写潼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奔流的险隘之处。也由此引发下文的感慨。
第二层(四一七句):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
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第四、五句, 写作者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感慨横生,激愤难平的样子。
第六、七句,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点出了无限伤感的原因。
面对繁华过后的废墟所发出的“伤心”实乃悲凉:
①为秦汉旧朝统治者悲凉。
“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成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阁道通骊山八百余里。”后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见《史记?项羽本纪》)故曰:“阿房一炬”。
②为百姓悲凉。
秦汉的一宫一阙都凝聚了天下无数百姓的血和汗,秦王朝为彰显一个时代的辉煌,集国之全力塑起阿房、未央之建筑,民之苦不可言;然而辉煌过去,随即而来是朝代的变换,百姓在战争中苦不堪。
第三层(末四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是全曲之眼。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正因为这两句使得这首曲的境界大大高出同题材的其它作品。
这首曲可贵之处在于它有深切的人文关怀,有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关怀。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
3.总结并拓展深化积累
反映百姓的苦难,关注、同情百姓是我国历代知识分子的自觉行为,是我国诗歌、散文的思想精华,是我国文化的优良传统。我们学过的诗歌、散文中还有哪些名句反映了这个主题?(学生先搜集,再出示课件)附:
①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张俞
②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绅
③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
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
⑤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与学生一起品读、感悟、领会诗文之美,诗人之情,同时联系课文,总结全文。
明确:这首小令语言精练,形象鲜明且富有人民性,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作者借凭吊潼关古迹,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表现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也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不顾人民死活的统治者的愤慨。
三、随堂检测、查缺补漏
1.学生讨论诗歌的朗读基调,三个部分的语调、语速变化。
明确:全诗表达了诗人沉痛、愤慨之情,感情强烈、率直。写景部分大处着笔,意境开阔,要读出雄浑气魄;抒情部分要表达“踌蹰”“伤心”情绪,语调沉郁,语速稍缓;议论部分是诗人怀古伤今,情感喷发,应读出悲愤难当的语气。
2.再次播放朗读视频,指导学生诵读时准确的把握文章感情基调。
3.播放《山坡羊潼关怀古》的新唱,让学生想象和领悟诗人那种沉痛、愤慨之情。
4.当堂背诵《山坡羊潼关怀古》。
四、板书设计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写景 —— 潼关(山、河) 兴
议论(主旨)———— 百姓苦
抒情 —— 怀古(望、行) 亡
课件14张PPT。第十一课《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朝散曲家。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为权贵所忌,被免官。后复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辞职归隐,屡召不起。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办理赈灾。《山坡羊?潼关怀古》即作于赴 任途中。是年,积劳而死。著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一卷。《山坡羊》,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曲的题目。关于作者潼关,古代关名,在陕西省东部,今潼关县。此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乃秦、晋、豫三省要冲,地势险要,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怀古,对古人的事迹有所追念和感慨。本首选自《全元散曲》,是张养浩散曲的代表作,也是元曲中的佳作。
当时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灾情十分严峻。经历过宦海浮沉的张养浩本已厌倦官场生活,弃官归养;但得知关中百姓外境危困,毅然受命,出任陕西行台中丞,振济灾民,因此途经潼关。后因积劳成疾,客死任所。张养浩对百姓充满深切的同情,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背景介绍《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峦:
山河:
表里:
潼关路:
宫阙:
兴、亡:小而尖的山。
“山”指华山;“河”指黄河。与现在说的“山河”,泛指国土,不一样。
表,外边;里,里边。古称潼关之西为关内,以东为关外。
这里的“路”,作“要地”“重地”讲。
帝王居住的宫殿,这里指秦汉的皇宫建筑。
兴、亡这里都是泛指某个王朝的兴 起(建立)或灭亡。
字词峦     踌 蹰        阙     兴  luánchóu chú quèxīng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1.给这首曲划分层次,并作分析。赏析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
“聚”: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
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怒”: 一方面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另一方面把河水人格化,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黄河水是无生命的, “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第三句,写潼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奔流的险隘之处。也由此引发下文的感慨。第二层(四一七句):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第四、五句, 写作者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感慨横生,激愤难平的样子。
第六、七句,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点出了无限伤感的原因。面对繁华过后的废墟所发出的“伤心”实乃悲凉:为秦汉旧朝统治者悲凉;为百姓悲凉。第三层(最后四句)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是全曲之眼。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正因为这两句使得这首曲的境界大大高出同题材的其它作品。这首曲可贵之处在于它有深切的人文关怀,有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关怀。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小结反映百姓的苦难,关注、同情百姓是我国历代知识分子的自觉行为,是我国诗歌、散文的思想精华,是我国文化的优良传统。我们学过的诗歌、散文中还有哪些名句反映了这个主题?(1)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张俞
(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绅
(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
(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
(5)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这首小令语言精练,形象鲜明且富有人民性,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作者借凭吊潼关古迹,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表现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也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不顾人民死活的统治者的愤慨。总结退出《望江南》教案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2.学科:语文
3.课时:1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
(1)查找关于词的知识及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
(2)尝试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这首词。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生平、词的风格及相关作品。
2.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朗读能力。掌握吟诵欣赏古诗词的技巧和方法。
3.知道诗词是通过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的,领会其艺术感染力。
4.赏读诗词启发想象,培养悟性、灵性、创造性及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掌握适当的停顿、节奏与语气。
2.赏读诗词启发学生的想象,掌握方法,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创造性及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成就,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
2.认识古人面对自然、生活与自身变化中的态度,在感悟中与古人交流,让自己的学习生活多一份宝贵的情感经历。
三、教材分析
词,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它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能与唐诗争奇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望江南》是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的一首词,是中晚唐词体初兴时的一篇名作。这是一首闺词,表现了一位因爱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全词言简意丰,景物层出,情感起伏,用语质朴而含蓄,是一首风格清新明快的小词。
教学重点:
学会正确地朗读诗歌;欣赏古诗词凝练的语言、优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培养对古诗词的鉴赏与感悟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方法
教法:
教学这首词,我主要采用朗读教学法、点拨提示法引导学生充分体味词的画面美、意境美、语言美、构思美。以自主品味、合作讨论的形式鉴赏精练的语言、新颖的构思和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同时使用多媒体手段赋予直观效果。
学法:
学生在学习中主要通过朗读背诵,借助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其相关的背景常识,学习中通过合作、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来赏析这首词,感悟词的画面美、意境美、语言美、构思美。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中国是诗词的国度,漫步在古典文学的词苑中,我们常常被那里面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远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所深深吸引。那每一首词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一首美妙动听的歌,一颗执著跳动的心,一腔奔流沸腾的情,让我们惊叹不已,流连忘返。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词,感受一下词的世界,我相信,风景这边独好。
2.介绍词的相关知识
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因句式不齐,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水调歌头》、《望江南》等。
3.揭示课题(板书:望江南),讲解“筠”的读音及介绍作者(板书:温庭筠)
首先看“筠”。“筠”共有两种读音jūn和yún。读作yún时,意思的“竹子的青皮”。读作jūn时,则用在地名里,如“筠连”、“筠州”。
由此易见,当读作jūn时,“筠”仅用作地名。在古代,有地位在才华的父母是不会把地名作为儿子的姓名的。而且这样庭筠的意思也不通。读作yún时,庭筠的意思就明畅多了“庭院中的一杆翠竹”。竹名列花中四君子,它本身的特性象征了一种文人的骨气。虽然温庭筠的有些行径不能称为“君子”,不过他骨子里流露出的气概还是让人佩服。如果他没有这份骨气,那又怎么会有捅破冒名之事?怎么会有“中书省内坐将军”之典?怎么会有“金步摇”“玉条脱”之对?
如此说来,温庭筠“筠”的读音就显而易见了!
温庭筠简介:
公元812——870,唐代诗人、词人。本名歧,字飞卿。他是唐初宰相温彦博的后裔。温庭筠诗和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 他的词多写妇女生活闺情,较少政治内容,极尽“艳丽”,故尊他为“花间词派” 的鼻祖。
4.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朗读《望江南》。要求:反复朗读,读出感情,读出重音,读出节奏。
5.指名读,齐读(配乐:望江南)
二、课文新授:
(教师展开话题)这首词,就字面意思,同学们很容易理解,写一位女子盼望爱人归来的一片痴情。现在请同学们解释词中4个词语。
(投影出示)倚(望江)楼 斜晖 悠悠 白蘋洲
(一)生解释“倚(望江)楼”:倚靠在望江楼的栏杆上。
1.师问:倚就是?
2.师提问:这是一个怎样的女子倚(望江)楼?
生回答:一个梳妆打扮停当的女子倚(望江)楼,
3.师提问: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她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做这个动作时,主人公的心情怎样? 生齐读这句。
生回答:从“罢”可以看出,她倚(望江)楼眺望之前精心梳洗过了。因为她是盼望爱人归来,所以心中充满期待。(师肯定其细心)
4.师提问:作者为何赋予一个女子“倚(望江)楼”的动作?
生回答:望江倚楼是因为等待。
5.师拓展:倚楼等待,是诗歌中的常见意象,或思念,或期待。比如白居易,比如辛弃疾,比如范仲淹(出示投影)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白居易《长相思》)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辛弃疾《摸鱼儿》)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6.师总结:独倚楼头,写尽女子的孤独,望江倚楼,写尽女子的期待,
倚楼,皆因女子的淡淡愁思。(板书:倚楼 淡淡愁思)
7.师提问:独倚楼头,她望到了什么?
生回答:过尽千帆皆不是
8.“尽”是什么意思?(师点评:也就是说一艘船来了,希望看见夫君的身影,结果没有,又想说不定在下一条船上呢,直到差不多一千条船过去了,始终没有看到夫君的身影)给“皆不是”后面补充內容。分析一下主人公这时的心情发生了什么变化?同学们觉得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来读这句呢?
(二)生解释“斜晖”
1.师提问:作者为何设置“夕阳西下”的背景?可否换成“晨曦”?
生回答:“夕阳西下”表明女子等待时间之长,从早上一直到晚上,也从希望等成了失望。所以不可换成“晨曦”,这里有一种时间的延续。
2.师提问:在诗歌中,关于“夕阳”的意象描写,同学们知道哪些?你怎样理解诗中这一意象?
生思考,回答:马致远的《秋思》里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游子浪迹天涯,对家乡的思念。(师点头)
生回答:李商隐有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怅惘失意。
生回答:范仲淹的《苏幕遮》里写到“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也是表达思念之情的。
3.师总结:腹有诗书气自华,同学们积淀丰厚,拓展很有价值,夕阳是失意,是思念,是思念后失望的失意。往往有美好事物消逝不再的意蕴。在古老的《诗经》《君子于役》中,有这么一句诗,“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此处是妻子对丈夫的尊称,于役就是服劳役。黄昏日落,鸡群归巢,牛羊下了山坡,然而他何时回家?想到这里,她禁不住发出内心的哀号:教我如何能不想他?这着实渗透了思妇无尽的牵念!真是“日暮徒增愁 哪堪空守候”!
所以“夕阳”意象含有希望转眼成空的沉沉愁念。(板书:斜晖 沉沉愁念)
(三)生解释 悠悠:水缓缓东流的样子。
1.师提问:王国维有语:“一切景语皆情语”,水悠悠,你还能读出女子那种感情悠悠?
生思考,回答:水悠悠,情悠悠。女子因思念而等候,这份思念之情如水缓缓东流。
生回答:水悠悠,失落悠悠,从早到晚的等候都成空,只剩失落像水向东流。
生回答:水悠悠,等待悠悠。今天等你不来,明天继续等待,相信你总会回来。(师点评:痴心一片向东流)
生回答:水悠悠,恨悠悠。因为爱所以恨,思君君不归,心中无限思念无限怨恨,你肯定是忘了曾经的承诺曾经的温柔,狠心的人,叫我的心如何不像东流水,恨悠悠。
2.师总结:江水东流,女子等候,日日思君不见君,满腹忧愁,真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起来读读这句
水悠悠,是女子的幽幽愁绪。(板书:悠悠 幽幽愁绪)
(四)师提示白蘋洲:“白蘋”,水中浮草;洲,水中小陆地
生回答:白蘋洲应该就是开满白色小花的洲渚。幻灯10
师提问:“肠断”怎么理解?
师讲解典故:古代有个人叫王导,一次他伐蜀,军队中有个人捉了一只猴子的幼子,母猴在岸上随船沿江而啼。后来母猴声竭。王导命人上岸,发现母猴已死,剖开母猴的肚子来看,它的肠已断。自此,后人常把悲伤到了极点形容为“肠断”或“断肠”。今人常用来写男女离别之私情。
2.师提问:女子“肠断白蘋洲”,同学们觉得这“白蘋洲”在女子的生命中有什么特别回忆吗?
生思考,回答:可能当时心上人远走,女子就是在白蘋洲与他分别。
生回答:也可能两人曾游玩白蘋洲,白蘋洲留有他们往日的美好回忆。
3.师肯定:同学们的猜测很有道理,且看古人这样说:
送人发,送人归,白蘋茫茫鹧鸪飞。(张籍《湘江曲》)
停了随风白蘋,飞了耽水的鹧鸪!那个曾经心心念念的人儿只有让女子流泪,送人发,送人归!这送的过程总希望他早点:归!
惟见分手处,白蘋满芳洲。(赵徵明《思归》)
诗句中点明“白蘋洲”就是送别之地。下句是“寸心宁死别,不忍生离忧”,生的思念太痛,不堪承受。
可见“白蘋”、“白蘋洲”的意象与送别主题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可以大胆推断:具有美妙意象的“白蘋洲”是古代水路送别之地的泛称。现在“白蘋洲”成为思妇的“肠断”之地你理解了吗?白蘋洲应该是两人离别的地方,在期盼中却发现“过尽千帆皆不是”,再想到当时离别的场景,能不“肠断”? 齐读这句,注意读出这种悲怨的情感。
这“白蘋洲”展现的是女子的“断肠愁恨”。(板书:白蘋洲 断肠愁恨)
三、拓展延伸
1.全词27个字,却刻画出了一个女子的愁肠千回百转,从希望到失望,从失望到希望,以致到最后的绝望。多么凄美的一首相思曲啊,让我们再次配着音乐齐读全词,背诵。
2.拓展:学了这首词,凭你对本词的理解,能否将下面这首诗补充完整?谁来试一试?
给那个望江南的女子  
你 的身影  
你 的目光  
被天下所有的游子  
用历史的手掌  
抚摸得温暖而发亮  
无数的   
凝固成千年的绝唱  
很多人因此而让人仰望
四、课堂总结
1.这首词虽然非常简短,但词中女子对丈夫的思念却悠悠无尽。此时此刻,相信这位女子的心中肯定有千言万语想对她的丈夫说,有位同学就替她说了,并写成了一首小诗,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诗歌。(配乐:二泉映月)
你走后,
我的思念化作绵延的芳草
追你到天涯海角

习惯了一个人独守明月
把酒寄相思
品尝泪的苦涩
习惯了一个人独倚江楼看千帆飘过
让视线慢慢模糊
远方的爱人啊,
你可曾留意日升月落?
那是我等你归来的身影啊。
2.现在假如你有一位亲人或朋友在远方,你想对远在他乡的他们说些什么呢?写一写,写后交流。
五、板书设计
望江南
温庭筠
倚楼 淡淡愁思 希望
斜晖 沉沉愁念 失望
悠悠 幽幽愁绪
白蘋洲 断肠愁恨 绝望
课件23张PPT。11 望江南第一课时 词发展到宋代,面对被唐人推到顶峰的诗歌创作,宋人独辟蹊径,把词这种文学样式演绎得更加完美,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颗璀璨的明珠。
今天,让我们在词的海洋里尽情遨游,做一次艺术的巡礼吧。
??? ??课文导入学习目标整体感知研读课文重难点解析课文小结2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首词的内容。
2.把握作者的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
4.培养想象力,感受诗歌的画面美。学习目标 五代西蜀的一个词派。以后蜀赵承祚(zuò)所编《花间集》而得名。词在晚唐,受社会风气的感染,渐渐背离了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的特色,走上了剪翠裁红、调脂弄粉的歧途,专在女人的容貌、服饰和姿态上下功夫。晚唐词人温庭筠的作品代表着这种创作倾向。在温庭筠死后半个世纪,五代西蜀的赵承祚收集温庭筠、皇甫松、韦庄、薛昭蕴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成《花间集》。此派尊温庭筠为鼻祖,以韦庄成就最高,写闺情,写离别相思,风格绮丽,在当时颇有影响。 花间词派简介整体感知 字飞卿,太原祁县人。他精通音乐,文思敏捷,传说他作诗,八叉手而成八韵,故有“温八叉”之称。他年轻时行无检束,生活放荡,长期出人歌楼妓馆。不为统治者所喜。他屡试不第,却常替人代作文。温庭筠是唐代诗人中第一个大量写词的人。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奠定了词这种文学样式在文坛上的地位。他的词“多写闺情”,较少政治内容,极尽“艳丽”之能事,花间词派尊他为“花间鼻祖”。 温庭筠简介多层次朗读第一步: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第二步:读出句意。第三步:大声朗读。第四步:读出语气。第五步:背诵全文。读准字音倚:
斜晖:
脉脉:
悠悠:
肠断:
白蘋洲:yǐ,凭靠。夕阳的斜光。mò,静默的样子。长久,遥远;闲静的样子。形容极为伤心。pín,开满白色蘋花的水中小块陆地,古诗词中常代指分别的地方。
本词虽短短27个字,却讲述了一个凄婉动人的故事。试给这个故事理清记叙的要素。
时间_________地点_________人物_________事件_________读懂词意 一位思念爱人的女子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在楼上凭栏眺望,她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 思念让她肝肠寸断。这是一首闺怨词,描写一个女子盼望爱人归来的一片痴情。词作大意1.“梳洗罢”这三个字能揭示出这位女子的什么心态?研读课文“女为悦己者容”倚楼眺望之前用心梳洗修饰的经过和急切盼望重逢的心情。她精心梳洗说明她相信爱人一定会回来,心中充满希望。 2.“独倚望江楼”中哪个字最能说明女子怎样的生活状态? “独”这个字写尽了她的孤独和期盼。 3.“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句话中你能不能体会出她的心理变化? “过尽千帆皆不是”从“希望是”到发现“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让人为之心碎。 4.“斜晖脉脉水悠悠”这句写景有什么意味? 夕阳余晖斜拂江面,绿水悠悠而去,人不见,景依旧。5.从这首词中你认为她等了多长时间? 从“斜晖”可以看出她等了一天,而从全文,我们却能读出,以前她可能在这里等过,而以后,她也将继续她的等候,直到爱人归来。 6.你认为白蘋洲会是一个什么地方? 白蘋洲又可能是她和爱人分手的地方。发挥想象,再现诗词画画,体会词作的内涵,感受词的画面美。 重难点解析 将词作内容转化为几幅画面,分成几组镜头,制作成电影脚本。 江楼上,江为背景,楼为主体,焦点是独倚的人。一位着意修饰的女子斜倚栏杆焦灼地眺望烟波蒙蒙的江面,热切的眼神、渴盼的表情悄悄道出她心中的秘密。
远镜头:高高的江楼,小小的身影,创设孤寂的氛围。 例如
镜头一例如
镜头二船帆。水波浩淼,船只如梭,来来往往,交织前行,不曾有一只留驻停泊。 夕阳、江水。水天相接,江水悠悠远去,残阳斜铺水中。例如
镜头三例如
镜头四白蘋洲。芳草萋萋,蘋花摇曳,幻化出情侣依依惜别的画面。 远镜头:江楼女子入画,失神无语,愁眉紧锁。 品味词的美 美在精练、全词仅仅27字,却写得情韵兼胜。首句三字,言简意丰,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这不是一般人晨起梳妆,而是思妇在准备迎接久别的爱人归来时一种喜悦和激动的情绪反映。离别的痛苦、相思的寂寞似乎都已成为过去,等待她的将是如意郎君的归来。这三个字,生动地表现了这个女子深藏内心的感情变化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梳洗罢”到斜晖欲下,随时间的推移,独倚江楼的女子眼里、心中,除却陌生的江帆外,再无旁注,其情之痴,其情之深,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品味词的美 美在情感的婉转起伏,顿挫有致。思妇的情感是变化的:初登楼时的兴奋喜悦、久等不至的焦急、对往日相依相守的幸福时光的深沉追怀、久盼不归的痛断肝肠,人物的内心世界极其丰富,一幅美人凭栏远眺图却是“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离情正苦”。品味词的美 船尽江空,希望落空,这时映入思妇眼帘的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落日本无意,流水本无情,但此刻却顿生情意;斜阳欲落未落,对思妇含情脉脉,不忍离去,悄悄收着余晖,不尽江水似乎也懂她的心情,悄然无语,悠悠逝去。白蘋洲依旧,而离人不归,怎不叫人柔肠寸断?这两句融情于景,含意隽永,引人沉思遐想。 教师总结:这首词,像一幅清丽的山水小轴,画面上的江水没有奔腾不息的波涛,发出的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叹息,连落日的余晖也笼罩着无名的愁闷和难以排遣的怨恨,还有那临江的楼栏、点点的帆船、远远的小洲,都惹人遐思,耐人玩味。既清新自然又含蓄凝练,别具一格,堪称精品。 这首词,像一幅清丽的山水小轴,画面上的江水没有奔腾不息的波涛,发出的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叹息,连落日的余晖也笼罩着无名的愁闷和难以排遣的怨恨,还有那临江的楼栏、点点的帆船、远远的小洲,都惹人遐思,耐人玩味。既清新自然又含蓄凝练,别具一格,堪称精品。 ??? ??课文小结 1.背诵这首词。
2.改写成散文小诗《风景会这边独好》。
??? ??退出《浣溪沙》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晏殊及词牌,理解词句含意,背诵全词。?
2.理解晏殊的思想情感,体会婉约派的艺术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晏殊及词牌,理解词句含意,背诵全词。?
教学难点
理解晏殊的思想情感,体会婉约派的艺术风格特点。
教学方法
朗读、研讨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纱,后用作词牌名,属小令。均双调,上下片三个七字句,共42字。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人。 北宋大臣,词人。十四岁中进士。累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范仲淹、富弼、欧阳修、韩琦等均出其门下。曾以枢密副使出知应天府,延请范仲淹以教生徒,“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其词清新婉丽,“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千古名句。谥元献。存《珠玉词》和清人辑《晏元献遗文》。
2.背景资料
《浣溪沙》这是晏殊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其语言疏淡闲雅,而意蕴却虚涵深广,能给人们哲理性的启迪。
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
4.词的上片写由眼前景物触发的怀旧之感、伤今之情、惜时之意。词的下片抒写了消逝中的再现、重现中的变化,以及词人对这种现象的感受与思索。
三、细读品味
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由景触情,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
2.“夕阳西下几时回”——词人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景物以及难以忘怀情事的流连,同时也流露出对光阴流逝的无限惆怅。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两句是全词中的绝妙之笔,传诵千古,被誉为“天然奇偶”。“无可奈何”表现出对落花怀着的深深叹惜;“似曾相识”表现出对归燕带着的迷离思绪。惜时之情、怀旧之感融合在一起。
4.“小园香径独徘徊”
直接抒发寂寞和忧伤之情。“独”字突出了凄清寂寞之感。“徘徊”一词表达了词人对美丽春天,大好年华以及美好事物的无限依恋之情。
四、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一千古名句?
明确:“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是传诵千古的佳句,被誉为“天然奇偶”,对仗工整而不露痕迹,词人对此也颇为得意。“无可奈何”,表现出对落花怀着深深的叹息;“似曾相识”,表现出对归燕带着迷离的思绪,词人似乎失去了什么,又似乎拥有了什么,似虚似实,意味深长。“燕归来”与“花落去”为实笔,但一经与“似曾相识”“无可奈何”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无限扩展,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义,就在这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深蕴着生活的哲理。
五、教师小结
《浣溪沙》首句歌咏自己富贵闲适的生活情趣。二句引发出怀念昔日之感。三句,就眼前景抒怀,有落日余晖之迟暮情感。下片融情人景,写其旧情难忘,好景不长的叹惋。
《浣溪沙》这首小令,通过惜春表达了作者感伤年华飞逝,好景不长的惆怅思绪。
六、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七、板书设计
浣溪沙
上片:怀旧之感、惜时之意;
下片:无法挽回、有意自慰。
年华流逝、好景不常。
课件15张PPT。第十一课《浣溪沙》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纱,后用作词牌名,属小令。均双调,上下片三个七字句,共42字。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   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人。 北宋大臣,词人。十四岁中进士。累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范仲淹、富弼、欧阳修、韩琦等均出其门下。曾以枢密副使出知应天府,延请范仲淹以教生徒,“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其词清新婉丽,“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千古名句。谥元献。存《珠玉词》和清人辑《晏元献遗文》。 作者简介《浣溪沙》这是晏殊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其语言疏淡闲雅,而意蕴却虚涵深广,能给人们哲理性的启迪。 背景资料《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整体感知词的上片写由眼前景物触发的怀旧之感、伤今之情、惜时之意。词的下片抒写了消逝中的再现、重现中的变化,以及词人对这种现象的感受与思索。 品词明意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听一曲以新词谱成的歌,饮一杯酒。去年这时节的天气、旧亭台依然存在。但眼前的夕阳西下了,不知何时会再回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无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而去年似曾见过的燕子,如今又飞回到旧巢来了。(自己不禁)在小花园中落花遍地的小径上惆怅地徘徊起来。诗词赏识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只身一人,新词“一曲”,清酒“一杯”,孤单冷寂,引起对往事的回忆。
新——唱新词,旧——唱词喝酒的环境(旧亭台),新词旧景对比,抒发了今是昨非的惆怅情思。2.夕阳西下几时回既写景,又是对心情的反映,词人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景物以及难以忘怀情事的流连,同时也流露出对光阴流逝的无限惆怅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花落”是伤春,“似曾相识”是伤别,“去”是花落去,“来”是燕归来。再次形成对比,增加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抒发了青春易逝,伤别怀旧之情。直接抒发寂寞和忧伤之情。“独”字突出了凄清寂寞之感。“徘徊”一词表达了词人对美丽春天,大好年华以及美好事物的无限依恋之情。 4.小园香径独徘徊 如何理解“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一千古名句? 这两句是传诵千古的佳句,被誉为“天然奇偶”,对仗工整而不露痕迹,词人对此也颇为得意。“无可奈何”,表现出对落花怀着深深的叹息;“似曾相识”,表现出对归燕带着迷离的思绪,词人似乎失去了什么,又似乎拥有了什么,似虚似实,意味深长。“燕归来”与“花落去”为实笔,但一经与“似曾相识”“无可奈何”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无限扩展,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义,就在这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深蕴着生活的哲理。 作者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景物及难以忘怀事情的流连,同时也不免流露出对时光易逝的无限惆怅。思想感情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
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总结退出《虞美人》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四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了解词的韵律和章法。
2.体会思想感情及词中各种写作技巧的运用对提升主题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体味诗歌内在的人文精神。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代赵翼《论诗》)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板书课题)
解说:激发学生对祖国悠久灿烂文化的自豪感,并指出创新才是文学发展的出路。
二、解题
介绍词的一般知识(分段投影显示: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本课的七首词都分两片。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见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
为了说明方便,似可将词在唐宋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时期:
时期
主要风格
代表作家
唐、五代、北宋初年
婉约艳丽
温庭筠、李煜、晏殊
北宋中叶到南渡
婉约、豪放并举
苏轼、柳永、秦观、 李清照
南宋前期
壮怀高唱
辛弃疾、陆游
南宋后期
哀感低吟
姜夔、张炎
三、研习本词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齐读课文,找出该词的韵脚。
(解说:引导学生体会词的音韵美,整体感知词的思想内涵。)
②内容与形式分析
李煜,即李后主,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这是李煜的绝命词,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见课本注释①)这首词采用白描手法,以自己的心境去观照事物、想象事物,这样,词中的意象就在“情”的贯穿下,构成了自然流畅、和谐完整的意境。
(解说:引导学生读注释,并且从“情”的高度理顺词的脉络。)
2.具体研习
①“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所以见了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反而觉得厌烦。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
(解说: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感情的外化的道理。)
②讨论:“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学生讨论的直接结果可能是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思考,诸如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
(解说:进一步挖掘词的思想内涵, 引导学生用两点论思考问题。)
③“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解说:引导学生理解虚词的表达作用。)
④讨论: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学生可能回答的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我寄愁心与明月”等名句,只要诗句能表现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主题即可。
(解说: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中意象相对固定的特征,其他诸如“梅”“莲”“柳”“雁”“长亭”等。)
⑤在前六句中,哪个字可以作为全词的“诗眼”?
明确:“只是朱颜改”的“改”字,改变的不仅仅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由国之君沦为阶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
⑥全词的整体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组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富于哲理意味,感慨深沉。
⑦这六句中哪些是写“宇宙的永恒不变”?哪些是写“人生之短暂无常”?
在这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解说:整理全词的脉络,让学生理解词人的匠心。)
⑧欣赏品味:“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9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愁苦吗?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这两句充满悲恨激楚的感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诗人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让他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这样的不朽篇章。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3.课堂小结
李煜后期的词发自内心,写的是从未有人写过的作为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而词中流露的,又主要是追惜年华、感慨人事变迁无情、哀叹命运等容易引起普通人共鸣的情绪,因此艺术感染力大大加强;更由于他采用了唐五代词人少用的白描手法,以清新的语言写情,因而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使他成为我国词史上一流的大家。
播放音乐,在邓丽君《虞美人》的歌声中进一步体味这首词的意境。
结合板书,背诵这首词。
(解说:进一步肯定李煜后期词的成就,这是对作者的又一次总体把握,与第一步遥相呼应,并让学生在歌声和诵读中接受美的陶冶。)
四、布置作业
1.延伸阅读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2.思考题
(1)《浣溪沙》和《天净沙秋思》的韵脚在现代汉语中也押韵吗?如何理解这两首词的用韵?
(2)试从题材范围、意境、造语等方面比较《浣溪沙》和《虞美人》二词。
课件23张PPT。 11虞美人新课导入学习目标整体感知研读课文课文小结2布置作业“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法国作家缪塞
诗歌我们已经学过很多了,不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那大家是否能找出一些这样的“不朽”篇章来?
例如:
1.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中诗句说:为什么我的眼里长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新课导入3.食指的《热爱生命》也是浸透了作者自己泪水的。
4.《红楼梦》的作者也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总结】所以由此可见,很多的诗歌都是浸透了作者自己的眼泪的。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诗歌,不仅是用作者的眼泪铸成的,更是用作者的鲜血铸成的。因为作者在完成这首词后不久,就给他招来了杀身之祸,因而也成了他的“绝命词”。这就是被誉为“词中之帝”的《虞美人》。1.了解李煜生平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
2.反复诵读,理解词意。
3.体悟词的思想感情和意境,学习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写法。学习目标李煜(937—978),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宋太祖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被囚禁在一座小楼里,被封为违命侯。过了二年多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祖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可以说此词是他的绝命词。作者简介整体感知 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的确,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国事”的亡国之君没什么好说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代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1.“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为何希望它早点结束?问题探究【提示】“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感情的外化。李虞名虽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在对生命已经绝望之时,“春花秋月”这些美好事物成了对他的一种讽刺,让他觉得厌烦,所以,“问”在情理之中。2.“往事知多少”的“往事”指什么呢?【提示】不仅指以前的富贵生活——锦衣玉食、后宫佳丽、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更是对欢乐、自由的向往,对尊严的期盼,对生存安全感的需要。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又”字表现了什么意味?【提示】“东风”表示季节更替,“又”则说明时光飞逝,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渐破灭!春花秋月往事小楼东风故国雕栏玉砌朱颜改自然永恒不变人事变化无常触景生情移情入景情景交融意境4.“不变”的又是什么?本词中,“变”的是什么?5.讨论:在前六句中,哪个字可以作为全词的“诗眼”? “改”。
  改变的不仅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由国君沦为阶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容到忍辱蒙羞)。 江水奔腾流淌,一泻千里,如愁思的多;江水昼夜不停,长流不息,无穷无尽,如愁思的绵长。  把无形的愁思赋在有形的流水上,有深度有力度地表达了感情,“暗恨”变为“明愁”,有不顾一切的感情冲动,大胆抒发了亡国之恨。赏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研读课文1.本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让你产生了哪些想象?修辞手法:设问、比喻
表达效果:用滚滚向东流的一江春水来比喻愁,丰盈而且沉重,表现了李煜满怀的愁、无穷无尽的愁、汹涌澎湃的愁。化抽象为具象,使得抒发的感情兼有了无边无际的广度和深度。
2.为何许多文人都爱把愁比作春水?
【提示】春水的特点有:流动,冷,连绵不尽,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尽无穷,汪洋恣睢。
明确:这种把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可感的东西,引发人无限想象的手法叫——化虚为实法。合作探究愁往事之叹亡国之恨离家之痛思乡之苦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刘禹锡的《竹枝调》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踏莎行》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秦观《江城子》
飞红万点愁如海。
   ——秦观《千秋岁》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
只恐双溪酢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贺铸《横塘路》 古代以水、以丝、以雨、以柳、以山、以风等喻愁,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铸就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愁”情飞扬,可见“愁”是可知可感,可触可摸,千姿百态的。写法品析李煜的忧愁层层叠叠、排山倒海、接踵而来,我们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么,作者是怎么样来写“愁”的?(提示:找出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①对比 这首词通篇采用一问一答、自问自答、问起答结的构架,在这个构架中形成了三组对比。永恒的“春花秋月”今非昔比的“往事”年年到来的“东风”不堪回首的“故国”应犹在的“雕栏玉砌”已改的“朱颜”不变的“外物”巨变的“人事”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春花秋月
实 小楼 “物是”
东风 (自然永恒)
明月

往事
虚 故国 “人非”
雕栏玉砌 (人生无常)
朱颜
一江春水 情②意境的创设上: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愁课文小结布置作业退出1.推荐阅读《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