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往事回忆录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任务群设计
一、单元整体解读
1.单元主题
本单元以“童年往事”编排了四篇课文。《古诗三首》聚焦描写了古代乡村中儿童的生活,无论是“学种瓜”、取冰当钲,还是横牛吹笛,都表现出了孩子们的天真烂漫之态。《祖父的园子》回忆了“我”在祖父的庇护下,在园子里度过的无拘无束、自在快乐的童年时光。《月是故乡明》详写了故乡之月,描写了童年时期在故乡生活时的快乐往事。《梅花魂》则通过作者回忆童年往事,讲述了外祖父思念祖国的故事。
2.语文要素
(1)本单元的阅读语文要素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关于“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各年段是这样进行表述的:
从上面的表述可以看出,本单元“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是对前面学段中“现象画面”“抓关键词句”“借助具体事物抒发”“结合查找的资料”“描写的细节、场景”体会思想感情的一种综合运用,不局限于一种方式。从交流平台中也能发现端倪。
结合课后习题聚焦到每一课我们可以发现《古诗三首》主要是想象画面体会童孙种瓜、稚子弄冰和儿童吹笛的画面,感受古代儿童乐趣。《祖父的园子》抓住人、事、景、物去体会情感。《梅花魂》和《月是故乡明》可以抓住代表思想感情意象的“月”和“梅”来体会作者的情感,这两种意象非常具有代表性,也十分有文化渊源,可以在互相对比中提升文化素养的熏陶。
(2)本单元的习作要素是“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旨在引导学生把习作话题“那一刻,我长大了”中“那一刻”写具体,是单元主题“童年往事”延伸而来。在情感上是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以后,学生能够通过具体事例感受他长大了,有责任心了,受到精神的滋养和文化的熏陶。在写法上,“那一刻”对应着《古诗三首》中“学种瓜”、“取冰当钲”和《梅花魂》中童年往事等场景、细节的描写。
二、学习任务设计
基于以上分析,我设计了本单元的学习任务群,以“童年生活”为主题,以“童年往事回忆录”为情境,设置了4个学习任务。
这些子任务总体上都是围绕“童年展览会”这个总任务而展开的。
任务一:走进古代儿童,记录童年“趣果”
情境任务: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古代的儿童生活。之前我们学过的关于儿童的古诗你还记得吗?出示《所见》《夜书所见》《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学生诵读。今天我们学的古诗三首和儿童生活有关。
活动1:借助注释说出童年的事
活动2:捕捉画面,说出童年景
《四时田园杂兴(其十三)》中“学种瓜”画面的想象,可以想象当时儿童的动作和神态,突出“勤劳之趣”
《稚子弄冰》想象古代儿童“取冰当钲”的“游戏之趣”,可以抓住儿童的动作。
《村晚》想象儿童 “横牛背、信口吹”的画面,突出“悠闲之趣”,想象生活场景。
活动3:借助其他儿童古诗,记录儿童“趣果”
选择其中的一首诗,改写成短文,记录“趣果”。
任务二:感受园内温情,拍摄童年画面
情境任务:冰心奶奶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辛酸也好,对于他都是心动神移的最深刻的记忆。”作家萧红就是把最近最深的记忆记录了下来,我们拿起摄像机走进作家萧红的童年记忆,拍摄美好画面。
活动1:一拍祖父的园子里有什么?
走进园中,感受园中有什么?“我”和祖父做了什么。
活动2:二拍画面中蕴含的情感
自由、快乐画面:景物描写中的自由场景。
温情、热爱画面:我和祖父玩耍的场景
感情朗读,读出画面。
活动3:三拍对比《阅读链接》画面,激发阅读兴趣
结合阅读链接,思考祖父的园子除了有自由、温情、热爱之外,还有什么?
美好的一切终将逝去的惆怅和忧愁。
任务三:循着一梅一月,探秘别样童年
情景引入:“月”和“梅”在中国的文化中有着独特情感与象征,是中国人沟通的又一情感密码,这节课我们走进两篇课文,探秘别样童年。
活动1:梳理关于月亮的往事和梅之事
《梅花魂》中关于外祖父的哪几件事?
《月是故乡明》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
活动2:意象中探秘月之情和梅之魂
《梅花魂》抓住外祖父言行的句子体会情感。
《月是故乡明》抓住异国月亮与家乡月亮的对比体会情感。
两篇文章中关键语句直接抒发作者情感,让学生感情朗读。
活动3:对比中思考“月”“梅”的文化内涵。
思考“梅之魂”和“月之思”,体会独特的情感密码。
任务四:制作采访记录,拍摄童年影集
结合问题清单采访大人的童年岁月,梳理作家的童年,并思考“长大的瞬间”把“那一刻,我长大了”写具体,结合单元学习制作童年影集回忆录(文字、微视频、图画等。)在“童年展览会”上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