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12 16:30:44

文档简介

★秘密·启用前
重庆缙云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上)期末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答案
1.B【解析】B.“作者认为中国戏剧与音乐、歌唱、舞蹈和杂技游戏等相关联”错误。由原文“美国戏剧评论家马丁认为:‘中国戏剧和世界上其他伟大的戏剧具有共性的地方,即是与音乐、歌唱、舞蹈和杂技游戏等相关联,梅兰芳的戏剧以具体的方式给予了明证’”可知,“中国戏剧与音乐、歌唱、舞蹈和杂技游戏等相关联”是美国戏剧评论家马丁的看法,并非本文作者表达的观点、看法。
2.B【解析】A.“最显著的特点是他对传统的肯定与开发”错误。由原文“梅兰芳在肯定传统、开发传统的基础上对京剧艺术进行了自由而又有限度、有规则的创新”可知,对传统的肯定与开发是梅兰芳对京剧进行创新的基础,不是显著特点。C.“只要……就能……”错误,过于绝对。由材料二第一段“易言之,多元文化因子在它们身上的结合如盐入水,文化化合的完成度也更高,更重要的是,它们既同样获得过来自异域的喝彩,同时又是中国舞台上的经典主流和当然代表”可知,原文并无“只要……就……”的条件关系,只是说“完成度更高”。D.“这个案例鼓励艺人们大胆舍弃古老的中国戏曲文化,转而借用异质文化理念”错误,曲解文意。由材料二第二段“类似京剧、越剧这样的近代主流戏曲,……将外来理念与自身的一贯特征融合,从而既完成了更新换代但又不会出现突兀排异”可知,原文的意思是将外来的文化与自身传统结合,而不是舍弃传统,直接借用异质文化。
3.D【解析】材料二的观点是:中国戏曲里一些戏剧形式有着跨文化属性。A项和C项都属于跨文化戏剧中的“西戏中演”,不是文本论述的主要内容。B.只是体裁上的转换,并无多元文化因子的融合。D.“融合西方戏剧自然主义服装样式,并从传统古画中汲取营养”能够支撑这一观点。
4. 句子①:京剧由此产生了影响世界其他剧种和推动欧美戏剧理论和实践的现代主义进程的作用。句子②:中国的一些戏剧形式中包含着多元文化因子,这些因子并不是很明显地呈现出来。
5. ①肯定传统﹑开发传统,善于从传统文化的资源宝库中汲取营养。②坚守自身的文化独特性。③顺应时代的需求,放开眼光,从世界的角度吸取精华。
6.C【解析】C.“表现司令对招募娃娃兵入伍的后悔”错误。司令并非为招募他们后悔,而是为他们的死感到愧疚悲伤。
7.A【解析】A.“这说明在他的心中牺牲的士兵比母亲更加重要”说法错误,在受降时,“杀戮制造罪恶的指挥刀”让他自然想起了“三娃捅穿日军士兵胸膛的军旗”这样的战争画面,也想到了临别时母亲的叮嘱,没有比较谁更重要。
8. ①写孙司令选择离开老母为国尽忠,凸显了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丰富了人物形象;②以孙司令母亲之口点出保家卫国是尽大孝,强化了小说家国一体的主题。③写母亲理解、支持儿子上战场,听闻胜利消息喜极而终,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同仇敌怕不怕牺牲的强大凝聚力。④回忆和现实相交错,丰富了小说的情节内容。
9. 关中的地域特色和传统文化等影响了陈忠实作品的人物塑造,决定了人物的性格命运:①关中水硬土硬的地域特色,培育了性格硬气、杀敌报国、宁死不屈的娃娃兵;②关中历史人物和现实英雄的忠肝义胆,滋养了三娃们敬慕先辈、报效国家的情怀;③家中长辈的口曲、戏词等优秀传统文化,使三娃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精神激励和爱国教育,最后为保家卫国献出了生命。
10. BDF【解析】句意:既然这样那么作为郑伯,应该怎么办?应该慢慢地追赶放走作乱的弟弟。这才是亲睦本家人的做法。“然则为郑伯者”,此处“者”表提顿,后面B处断开;“宜奈何”,偏正结构,“奈何”为谓语,句意完整,单独成句,D处断开;“缓追逸贼”,动宾结构,句意完整,F处断开。故BDF三处需要断句。
11. C【解析】A.正确。“惊”是使动用法;“水”是名词活用做动词,游泳。句意:使武姜受到惊吓。/不是善于游泳。B.正确。句意:恐怕对您有所不利。/极度疲乏,不能忍受。C.错误。送给/留下。句意: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来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美德。D.正确。
12. B【解析】B.“始终没有任何动作”错误,根据后文“公闻其期,曰:‘可矣!’”可知,庄公一直在等待时机采取行动。
13.(1)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呢 不如及早做好打算,别让祸害滋生蔓延开来。
(2)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扩展得越大,瓦解倒台得越快。
14.①共叔段丧失了做子弟的原则,应受到鄙薄。②但庄公在共叔段有不义不亲之举开始的时候,并未加以阻止,而是放任其野心,最终“克段于鄢”,可见庄公的处心积虑、费尽心机。③《毂梁传》认为庄公可以采取其他措施,既保住自己君主的地位,而且能够与家人和谐共处,但庄公并未这样做。因此鄙薄共叔段,更鄙薄庄公。
15.B【解析】B.“无限懊恼”错。访人不遇,于普通人而言,可能有无限懊恼,然而诗人却引用历史故事来表达对吕逸人的仰慕之情。
16.尾联的大意是:主人在这里著书立说,时间已久,他亲手栽种的松树已经很苍老了,树皮都像龙鳞一样。这两句诗,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对吕逸人淡定洒脱、精神自足的人生境界的赞美之情: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意。 8.首联借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比况吕逸人的住处,着一虚笔,于长安柳市之南寻访吕逸人,跟一实笔。一虚一实,既写出吕逸人长期“绝风尘”的超俗气节,又显示了作者倾慕向往的隐逸之思。
17. (1)时维九月,序属三秋;(2)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3)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18. (1)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
(2)都在扬眉带笑
(3)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
19.因为“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注于物,所以在此作用下,自然万物具有了人的情态。
20.B
21.①“夺”写新媳妇抢被子的动作异常迅速,使人来不及防备,表现出她愿把自己的新被子献出来盖在小通讯员身上的坚定决心;
②“瞪”是对新媳妇眼神的刻画,表面写她对卫生员的不满,实则是她对小通讯员牺牲的痛心。 22.多好的同志弟,为了救别人舍了自己的命,我献出一个被子算什么。同志弟,我把你肩上的破洞缝好了,你就放心地去吧。
23.审题:
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有两段文字。第一段文字选自迟子建《故乡的吃食》,讲述了故乡端午节时门楣上插柳枝和艾蒿、吃粽子的习俗。第二段文字选自丰子恺《过年》,讲述了故乡过年的习俗:通夜不眠,摆风灯,插岁烛,拿出所有碗筷预祝来年人丁兴旺,吃饭碗数必须成双。
材料来自两位作家对节日风俗的描述,可见,材料涉及的话题就是节日风俗。不同的地方风俗具有各自的特色和文化内涵,反映出不同的地方文化背景和社会心理。这些传统习俗历经千百年传承,既具有历史价值,也具有文化意义。从这些风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比如,端午节的风俗中,人们插艾蒿和拴红葫芦的柳枝,寓意着驱邪避凶、祈求平安;而除夕夜的风俗中,人们点上风灯和岁烛,寓意着希望新的一年能够红红火火、光明永照。这些传统习俗也体现了人们对家族和家庭的重视。比如,在端午节的风俗中,人们会聚在一起吃粽子、赛龙舟,寓意着团圆与和谐;而在除夕夜的风俗中,人们会摆出碗筷、凑成双数,寓意着家庭人丁兴旺。此外,这些传统习俗还承载着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比如,在端午节的风俗中,人们会插艾蒿和拴红葫芦的柳枝,寓意着对自然的尊重和感恩;而在除夕夜的风俗中,人们会点上风灯和岁烛,寓意着对自然的敬畏和祈求。综上所述,这些传统习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我国有众多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元宵节等。这些传统节日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节日风俗;即使是同一地方,节日风俗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传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同时也要能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传统节日中融入新的时代元素,让传统节日焕发出新的生机。
从“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可知,文体是记叙文或议论文。学生可以写成记叙文,记叙自己家乡的节日风俗或记叙其他地方令你印象深刻的节日风俗,通过节日风俗的变化来反映时代的变迁。也可以写成议论文,运用层进式结构,首先阐述节日风俗的意义,然后探讨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变化。
立意:
1.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2.传统节日,其实就是民族的基因密码。
3.时代变迁,不变的是节日的仪式感。
4.节日因地域不同而独具魅力。★秘密·启用前
重庆缙云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上)期末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作为一名具有世界性影响的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及其京剧艺术早在20世纪初叶就已被世界戏剧舞台认定为中国戏剧艺术及戏剧文化传统的一个象征。海外观众观看了梅兰芳的表演,感叹梅兰芳“以一种完美的、在精确性和鲜明性方面无与伦比的形式”展现了自己的民族艺术”。美国戏剧评论家马丁认为:“中国戏剧和世界上其他伟大的戏剧具有共性的地方,即是与音乐、歌唱、舞蹈和杂技游戏等相关联,梅兰芳的戏剧以具体的方式给予了明证。”
20世纪初,在西方人眼中仍以“台词的讲述”为基础的西方戏剧已经丧失其艺术表现力,显得“肤浅、贫乏”。而梅兰芳呈现的中国戏剧,最迷人处就在于它融合了包括音乐、舞蹈、对白、动作等在内的各类艺术要素,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诗意的整体”,成为戏剧艺术中居于首位的“综合性的理想”。因此,对西方观众来说,中国戏剧真正的先进性和价值就在于,它借由各种艺术的综合传达了戏剧表现之内在现实的理想美感、和谐感及其“深沉的历史感”。
梅兰芳在肯定传统、开发传统的基础上对京剧艺术进行了自由而又有限度、有规则的创新。他并没有抛弃戏剧的传统形式,而是从传统文化的资源宝库中汲取灵感,并应时代的需求去充实它,丰富它。在题材上选择中国文学经典故事或民间神话故事,编演古装新戏;在舞蹈上吸收中国武术中的剑法,创编《霸王别姬》里的剑舞;在人物造型、服装和发髻的设计上,参考了大量古代绘画、雕刻、塑像等作品中的妇女装束,创设出美而恰当的发髻、服饰和配饰。因此,创新之后的京剧投射的仍然是戏剧传统的审美价值,是中国人熟悉的京剧,是符合中国人审美经验且与中国人的生活状况、生命感受和生存理解直接相关的。这些创新使得新编剧目如《霸王别姬》《木兰从军》等成为海外观众喜爱的节目,亦成为京剧的经典剧目。也正是这种对戏剧乃至中华文化传统的认知、尊崇及借鉴性创造,使得梅兰芳能够向外国观众呈现出京剧最迷人、最绚丽的一面。
梅兰芳的跨文化戏剧交流及对京剧文化传统的创造性更新和精粹化,具有极其重要的跨文化意义。海外巡演的巨大成功使京剧摆脱了20世纪初被称为“遗形物”的抨击,成为中华戏剧文化的典范。京剧呈现了中国戏剧传统的包容性和延展性,强化了中国戏剧文化的本土特色和审美现代性,增强了梅兰芳在对外戏剧文化交流中的文化自信,为梅兰芳作为“中国文化大使”的文化担当提供了必要条件。
更重要的是,梅兰芳京剧表演呈现出的审美独特性,与当时西方的现实主义戏剧之间构成了某种本质的差异,使海外戏剧界人士意识到,与当时西方僵化、刻板的现实主义戏剧相比,中国戏剧具有更为鲜明的艺术价值。①京剧由此获得戏剧人类学意义上的他者意味,激发了日本戏剧界人士探寻他们传统戏剧的自我及保留真正传统的信心,推动了欧美戏剧理论和实践的现代主义进程。
要是我们立足于当代新锐的艺术人类学学科视野来考察,梅兰芳的跨文化戏剧交流所引发的西方戏剧界对本国戏剧文化的反省,其实让中国戏剧的价值获取了某种人类学的文化反思意义。在全球文化艺术交流和竞争空前频繁和激烈的当下,我们只有立足于传统文化,保持坚定的文化自信,强化文化担当意识,以互为他者的关系建构为前提,才能构建出真正平等、对称的跨文化交流。
(摘编自曾澜《让外国观众看到中国戏曲“最迷人处”》)
材料二
跨文化戏剧的样式千变万化,不能只以最早的那批西方先锋实验戏剧作为选择标准。事实上,与“西戏中演”这类文化杂糅感强烈的显性跨文化戏剧相比,中国戏曲里还有一些戏剧形式的跨文化属性相对隐而不彰。它们往往以“古典”或“传统”名世,却又实则是跨文化的产物。易言之,②多元文化因子在它们身上的结合如盐入水,文化化合的完成度也更高,更重要的是,它们既同样获得过来自异域的喝彩,同时又是中国舞台上的经典主流和当然代表。
正如一些学者已经揭示的,京剧其实是成熟于晚清的近代剧种,表演、布景、服装等方面已经不同程度地具备了现代性和跨文化特征。尤其是梅兰芳的京剧艺术,与日本和欧美现代戏剧之间更存在着明确的相互影响关系,完全可以作为一个跨文化戏剧的案例。再如,成熟于民国时期的上海的主流越剧,以《红楼梦》《梁祝》等久演不衰的经典作品为代表。作为现代戏曲,越剧在题材类型、剧本结构、脚色制度、表演方式、编演关系、音乐唱腔、舞台形制、衣箱化妆、观众构成等方面,均已不同于古老的中国戏曲形式。这不仅是跨文化的产物,而且对多元文化要素的处理也更完善,已然在不断的“试错”过程中,超越了所谓“话剧加唱”的生硬杂糅阶段。类似京剧、越剧这样的近代主流戏曲,不同于以文化杂糅为特征的试验性质的西方跨文化戏剧,它们通常很少将异质因素直接捏合,而是在受到某种异质文化的启发后,再返回到自己的文化传统去找寻与之相通却被忽视了的类似传统,接着在后者的辅助下,将外来理念与自身的一贯特征融合,从而既完成了更新换代但又不会出现突兀排异。
(摘编自何恬《探寻“跨文化戏剧研究”的中国路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梅兰芳及其京剧艺术很早就被认定为中国戏剧艺术的一个象征,梅兰芳的表演被海外观众认为非常完美、精确、鲜明地展现了中国的民族艺术。
B.作者认为中国戏剧与音乐、歌唱、舞蹈和杂技游戏等相关联,中国戏剧是“诗意的整体”,是戏剧艺术中居于首位的“综合性的理想”。
C.梅兰芳对京剧艺术的创新符合中国人的审美经验,呈现出京剧最迷人、绚丽的一面,成就了很多经典剧目,也赢得了海外观众的喜爱。
D.中国戏曲里有一些戏剧形式与“西戏中演”的显性跨文化戏剧不同,其跨文化属性相对隐而不彰,却又实则是跨文化的产物。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梅兰芳对京剧进行的创新,最显著的特点是他对传统的肯定与开发,在题材、舞蹈、人物造型等方面从传统文化的资源宝库中汲取了灵感。
B.梅兰芳京剧表演的成功,推动了欧美戏剧理论和实践的现代主义进程,由此可见,我们要破除对西方文化的迷恋,强化民族文化担当意识。
C.只要将多元文化因子如盐入水般地结合起来,就能成就戏曲作品,使其成为中国舞台上的经典主流和当然代表,从而获得来自异域的喝彩。
D.越剧超越了“话剧加唱”的生硬杂糅阶段而成为近代主流戏曲,这个案例鼓励艺人们大胆舍弃古老的中国戏曲文化,转而借用异质文化理念。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以古希腊悲剧故事为内容的河北梆子《美狄亚》在国内外演出,受到了中西方观众的喜爱。
B.元代杂剧作家王实甫以唐代小说《莺莺传》为蓝本创作的《西厢记》是戏曲史上的杰作,影响深远。
C.中国戏曲学院京剧学生与美国马里兰大学话剧学生联合排演戏剧《仲夏夜之梦》,让人耳目一新。
D.现代越剧融合西方戏剧自然主义服装样式,并从传统古画中汲取营养,逐渐形成新的戏衣体系。
4.请简要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意。(4分)
5.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的回信中殷切希望广大师生“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良传统,坚持守正创新”。对于戏曲文化如何“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的问题,请简要谈谈以上两则材料给我们的启示。(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娃的心 娃的胆
陈忠实
司令跪倒在黄河水和沙滩相接的水边。眼前是翻卷着泥浪的黄河河面,右首是陡峭冷峻的悬崖石壁。身后,十余位师长、团长、营长和众多随员也相继跪倒。稍远处,十余匹战马石雕一般撑蹄昂首。三叩之后扬起头来,司令涕泪交流。
每到清明,他都不忘给逝去的先祖烧香叩拜。现在,他以从未有过的庄严、肃穆和痛彻心脾的悲怆,跪倒在黄河滩上,为着八百个尚未完全成年的关中子弟的英灵。
这儿刚刚发生过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八百个士兵,就从右前方的悬崖峭壁顶上跳进了黄河。他们的手榴弹扔完了,子弹打光了,肉搏之后刺刀拼弯乃至断折了,有的连枪也拼丢了。他们被两倍于自己的鬼子逼到这悬崖上,这八百个中国士兵从崖顶跳进了黄河。八百个娃娃呀!全在16岁至18岁这个年龄段。他们是3个月前从关中乡村征召来的农家子弟,有的还是司令老家邻村的乡党,现在都跳到黄河里去了。
就在这个刚刚组建的新兵团结束军事训练即将参加会战的时刻,他亲自去看望了这些他习惯称为小乡党的士兵:司令曾经想到,这些娃娃肯定将成为日本鬼子难以招架的对手,他们之中肯定会有出类拔萃的人物显露出来,进入军队各级指挥岗位,乃至成为将军。当然,也免不了死亡和伤残,但他唯独没有料到这种结局。
司令仰头朝崖头山顶上望去,浓厚的暮色里一片模糊。突然,身后传来随员惊讶的声音:“河里是什么?”苍茫模糊的河面上,隐隐可以看到有布质的东西在摆动。司令从沙滩上站起身来,膝盖和裤脚被扑淹上来的河水浸湿了。
突然,身后传来随员惊讶的声音:“河里一杆旗!”当三个卫兵把那面旗和相连的尸体拉到沙滩上的时候,随员们全都惊呼起来。
司令自己也惊呆了。
军旗旗杆的钢质尖头,从一个日本鬼子的胸膛刺进去,从背脊处穿出。那个日本鬼子紧紧抱住中国旗手的后腰,中国旗手的双手死扣着日本鬼子的脖子。两人面对着面,中国旗手用旗杆的尖头捅穿日本鬼子胸膛,把他直压到黄河水底;旗杆上的中国西北军的军旗已经撕裂,暮色里看不出颜色。
司令默默地脱下军装上衣,蹲下身去,捏着衣襟擦拭旗手的脸膛。旗手眼窝和鼻孔里积存着黄河的泥沙,圆睁着的眼睛和鼓出的眼球,显示着他憋着多深的一股仇气、鼓着多大的劲儿啊!
司令从腮帮子擦到下巴的交界处时,突然发出一声惊叫:“三娃,是你呀!”旗手左腮和下巴棱儿交会处,有一块大拇指盖大的暗红色的痣斑。那次给新兵团作完讲演,司令直接朝列队的士兵走过去。那些尚未完全褪尽乡村孩子神色的一张张脸膛让他想面对面和他们说话。司令盯住一个浓眉大眼方脸的士兵,士兵举手行一个军礼,铿锵有劲地开口:
“报告孙司令,我是蒲城人。”
司令稍一愣怔:“你是杨军长的老乡。”随即扬起头,面对士兵,提高嗓门说:“蒲城出忠臣啊!全中国都知道杨虎城将军的忠肝义胆。蒲城还出过一个忠臣叫王鼎,他效法春秋时史鱼尸谏,留下劝谏皇上不要签割地赔银的卖国条约的遗书,悬梁自尽了。王鼎尸谏皇上,死忠;杨将军兵谏,大忠。人说蒲城包括整个渭北水硬土硬,长出来的麦子,秆儿硬麦芒也硬,麦子磨出来的面粉也是性硬,这样的麦子养出来的男人女人能不硬气吗?”
会场一片肃然。
司令问:“你怎么知道我姓孙?”
士兵笑着说:“满蒲城人都知道俺杨军长把兵交给你带了。”
司令仍然对着蒲城籍士兵问:“家里都有啥人?”
“俺妈俺爸,俺婆俺爷,俩哥一个妹子。”
“你妈能舍得你当兵?”
“俺妈哭哩!俺爸把俺妈训住了。”
“你婆呢?”
“俺婆心宽,走时还叫我念她教的口曲儿呢!”
“啥口曲儿?念一念,让我和大伙儿听听。”
士兵清清嗓子,大声诵念起来:“啥高?山高,没有娃的心高。啥远?海远,没有娃的脚远。啥大?天大,没有娃的胆大。”
司令听得慷慨激昂,士兵们热烈鼓掌。司令说:“心高,脚远,胆大。这才是关中娃陕西娃的本色。”
“俺爷还会唱戏哩,逢年过节搭台子唱。”士兵更得意了。
“教给你了没?”
“我能唱几段。”
“那你就唱几句。”
士兵拉开了架势,吼唱起来:“两狼山哎——战胡儿啊——天摇地动……好男儿哎,为国家啊——何惧——一生……”
司令已经热泪盈眶,颤着声问:“你叫啥名字?”
“三娃。”
司令抚摸了这个小乡党下巴棱儿上的那块暗红色的痣斑:“我把你也记住了。你婆教你的口曲儿,你爷教你的戏词,我听一遍就都记下了……”
六年之后,一九四五年九月十八日,武汉中山公园,接受日本投降仪式举行。陆军上将第六战区司令孙蔚如一身戎装,高大威武地坐在受降主官的位置上。冈部直三郎双膝跪地,双手举过低垂的脑袋,托着那把制造杀戮制造罪恶的指挥刀。孙蔚如走过去,从匍匐在脚下的冈部直三郎的手里收取了这把战刀。那一刻,他的眼前浮现出三娃捅穿日军士兵胸膛的军旗,耳边响起三娃他婆教给三娃的口曲儿,还想到了母亲。
三年前,在即将东出潼关进军中条山之前两日,他回家向母亲告别,跪倒在母亲膝下,说不能尽孝了。母亲只说:“当兵就要打仗。国家遭人欺侮哩。这是尽大孝哩,你要打赢回来。”大约一个月前,日本投降的消息传到孙家,母亲喜极而终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对黄河河面浊浪翻卷、悬崖石壁陡峭冷峻、战马昂首挺立等场景的描写,营造了雄壮悲怆的氛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B.小说将司令祭拜英灵的场景与八百名年轻士兵参军、训练、战斗、牺牲等情况交错进行叙述,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情节曲折有致。
C.“他唯独没有料到这种结局”,既写出了战争的残酷与战士牺牲的悲壮,又表现司令对招募娃娃兵入伍的后悔和对他们牺牲的痛惜。
D.小说中人物对话多用方言口语,如“俺爷”“俺婆”“训住”“娃的心”“娃的胆”,地方色彩浓厚,有生活气息。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孙司令在受降之际先想到了三娃,然后想到了母亲,这说明在他的心中牺牲的士兵比母亲更加重要。
B.在受降仪式的现场,再次写到三娃捅穿敌人胸膛的军旗,凸显了和三娃相似的千万中华好儿郎为国捐躯的英雄形象。
C.受降仪式时间、地点、参加人员都是真实的,历史场景与虚构情节相结合,使艺术描写更显真实,前文的相关情节更能深入人心。
D.抗战胜利,我军受降,这场景是无数英烈用生命换来的,而英雄已逝,从而表达了对英雄的痛惜与缅怀,使小说主题内蕴更深刻。
8.小说结尾处写孙司令回忆母亲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有人说,陈忠实创作关注特定的文化背景对人物品格、命运的影响。请结合文中娃娃兵形象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①,惊姜氏,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对曰:“姜氏何厌之有 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②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公从之,后母子如初。
(节选自《左传》,有删改)
材料二:段,郑伯弟也。何以知其为弟也 杀世子、母弟目君③,以其目君,知其为弟也。段,弟也,而弗谓弟,公子也,而弗谓公子,贬之也。段失子弟之道矣,贱段而甚郑伯也。何甚乎郑伯 甚郑伯之处心积虑,成于杀也。
于鄢,远也,犹曰取之其母之怀中而杀之云尔,甚之也。然则为郑伯者宜奈何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
(节选自《毂梁传》有删改)
【注】①寤生:胎儿脚先出来,难产。②公子吕:郑国大夫,字子封。③目君:称呼国君(郑伯)。按照《春秋》笔法,凡杀太子或同母弟的君主,只称他为国君,不再以兄弟相称,含有贬抑之意。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然则A为郑伯者B宜C奈何D缓E追逸贼F亲G亲之H道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惊姜氏”中“惊”的用法,与“非能水也”《劝学》中“水”的用法不同。
B.“君将不堪”的“堪”意为经得起、承受得住,与“疲惫不堪”中的“堪”含义相同。
C.“请以遗之”与“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两句中“遗”的含义相同。
D.《毂梁传》也称作《谷梁传》与《左传》《公羊传》同为解说《春秋》的三传。
12.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由于生庄公时难产,姜氏不喜欢庄公,更宠爱小儿子共叔段,甚至多次向武公请求让共叔段做太子。
B.祭仲认为共叔段掌管下的京邑规模不合乎规定,劝说庄公要采取行动以绝后患,但庄公始终没有任何动作。
C.共叔段将西部、北部边境地区暗归自己管辖,后来又把两个地区划入自己的封地,不断扩张自己的领土。
D.颍考叔建议庄公挖一条地道直到看见泉水涌出,然后在地道中与姜氏见面,这样就不算违背誓言,庄公听从了颍考叔的建议。
13.把材料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姜氏何厌之有 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4分)
(2)不义不昵,厚将崩。(4分)
14.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毂梁传》作出“贱段而甚郑伯也”的理由。(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
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①不遇
王维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
到门不敢题凡鸟②,看竹③何须问主人。
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
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作老龙鳞。
【注】①新昌里:在长安城内。吕逸人即吕姓隐士。②凡鸟:据《世说新语·简傲》记载,三国魏时的嵇康和吕安是莫逆之交,一次,吕安访嵇康未遇,康兄嵇喜出迎,吕安于门上题“凤”字而去,嘲讽嵇喜是“凡鸟”,③看竹:事见《晋书·王羲之传》,王羲之之子王徽之闻吴中某家有好竹,坐车直登其门观竹,“讽啸良久”。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借《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比况吕逸人的住处,写吕逸人不染风尘的超俗节操。
B.诗人寻友不遇,借典故表达了未见到吕逸人的无限懊恼,可见其寻逸之心的诚笃真挚。
C.作者笔下的吕逸人所居之境,青山妩媚,流水多情,身处自然,充满隐逸生活的情趣。
D.这首诗既有上下句虚实相间,也有上下联虚实相对,笔姿灵活,变化多端,颇有情味。
16.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请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滕王阁序》中直接点出了时间已到深秋的句子是 , 。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写诗人拄杖或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畅享自然风景。
(3)李密在《陈情表》中表现活着不惜性命为国出力,死后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君王之恩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 (1) 。这是一个极普遍的经验。自己在欢喜时,大地山河 (2) ;自己在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惜别时蜡烛可以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柳絮有时“轻狂”,晚峰有时“清苦”。陶渊明何以爱菊呢?因为他在傲霜残枝中见出孤臣的劲节。林和靖何以爱梅呢?因为他在暗香疏影中见出隐者的高标。
从这几个实例看,我们可以看出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 (3) 。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
18.请在文中画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风格相近。每处不超过15个字。(3分)
19.请用一个因果关系的复句概括第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40个字。(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0—22题。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
20.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凤娇照例跑到第三节车厢去找她的“北京话”。
B.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C.钟扬扎根在此,努力为人类建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宝库”。
D.小黑真是太“聪明”了,竟然用这样的方式欺骗妈妈。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动词使用精炼传神,请以“夺”与“瞪”为例加以分析。(4分)
22.新媳妇将自己的新被子盖在牺牲的通讯员身上时,没有说话,但她的内心是不平静的。试揣度其心理,写一段话,写出此时她的心里所想。(50字左右)(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门楣上插着拴着红葫芦的柳枝和艾蒿,一红一绿的,看上去分外明丽,站在那儿吃粽子真的是无限风光。”(迟子建《故乡的吃食》)
“年底这一天,是准备通夜不眠的。店里早已经摆出风灯,插上岁烛。吃年夜饭的时候,把所有的碗筷都拿出来,预祝来年人丁兴旺。吃饭碗数,不可成单,必须成双。如果吃三碗,必须再盛一次,哪怕盛一点点也好,总之要凑成双数。”(丰子恺《过年》)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节日风俗,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