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第17课明朝的灭亡 课时练
一、选择题
1.根据下表可知,当时的政治形势是( )
时间 事件
1616年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36年 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1644年 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同年清军人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北京
A.藩镇割据 B.五代十国 C.宋金对峙 D.明清易代
【答案】D
【知识点】李自成起义;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
【解析】【分析】1635年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满洲,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皇帝,改国号为清。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接着,李自成挥师北上,直抵北京。1644年4月,百万大军在李自成的统一指挥下,对北京城发起猛烈进攻,不到两天就攻进城内,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故据表可知,当时的政治形势是明清易代。选项D符合题意;
选项ABC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明清易代过程中的事件的相关史实。
2.(2023八上·佳木斯开学考)中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全国的封建王朝是( )
A.隋、元 B.元、后金 C.元、清 D.明、清
【答案】C
【知识点】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政权,清朝是元朝之后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政权,C符合题意;
隋朝是汉族建立的,排除A;
后金没有实现统一,排除B;
明朝是汉族建立的,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元朝、清朝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即可作答。
3.(2023八上·佳木斯开学考)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的起义是( )
A.李自成起义 B.黄巢起义 C.大泽乡起义 D.黄巾起义
【答案】A
【知识点】李自成起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制定严明军纪。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1644年,攻进北京城内,末帝崇祯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A符合题意;
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与题干不符,排除B;
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排除C;
黄巾起义发生在东汉末年,与题干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李自成起义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李自成起义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即可作答。
4.如图,两个”变”是哪一人物所为( )
A.努尔哈赤 B.皇太极 C.李自成 D.朱元璋
【答案】B
【知识点】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
【解析】【分析】A:1616年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图片和结合所学可知,1635年皇太极改女真族为满洲,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清,B项符合题意;
C:1643年,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攻占西安,建立大顺农民政权;1644年攻入北京城,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明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了,C项不符合题意;
D: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5.(2023七下·广州期末)崇祯皇帝在《罪己诏》中指出:“张官设吏,原为治国安民。今出仕专为身谋,居官有同贸易”。由此可见,导致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
A.吴三桂投降清军 B.政治腐败越发严重
C.李自成发动起义 D.朝廷征派苛捐杂税
【答案】B
【知识点】明朝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今出仕专为身谋,居官有同贸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灾难深重的广大农民再也无法忍受下去,纷纷举行起义,反抗朝廷的统治。由此可见,导致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政治腐败越发严重。B项正确;
吴三桂投降清军是明朝灭亡之后,排除A项;
李自成发动起义导致明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排除C项;
朝廷征派苛捐杂税,是政治腐败的表现,不是导致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明朝灭亡原因的认识。
6.(2023七下·长安期末)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618年隋朝灭亡;元朝末年,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1368年,明军攻占大都,元朝灭亡;明朝末年,朝廷不断加征赋税,民众不堪重负,农民纷纷起义。以上史实说明在阶级社会,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是( )
A.生产工具改进 B.阶级斗争
C.科技发展 D.文化教育
【答案】B
【知识点】隋朝的灭亡;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李自成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618年隋朝灭亡”“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众不堪重负,农民纷纷起义”等信息可得出,隋朝末年、元朝末年、明朝末年爆发农民纷纷起义,全因阶级矛盾的激化,这说明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是阶级斗争,农民起义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B符合题意;
材料的主旨反映的是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重要性,而非强调的是农民起义,生产工具改进、科技进步和文化教育等内容,A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柱知识准确识记和分析的能力。解题时主要是紧扣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等知识。
7.(2023七下·新城期末)“同年二月,农民军以疾风暴雨之势,从陕西经山西直捣北京……十八日,农民军进占外城,十九日晨,崇祯帝在煤山自缢而死。农民军胜利地开进北京。”上述材料反映的事件是( )
A.大泽乡起义 B.黄巾起义 C.李自成起义 D.黄巢起义
【答案】C
【知识点】李自成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十八日,农民军进占外城,十九日晨,崇祯帝在煤山自缢而死。”及所学知识可知,上述材料反映事件是李自成起义推翻了明朝的统治,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接着,李自成挥师北上,直抵北京。1644年4月,百万大军在李自成的统一指挥下,对北京城发起猛烈进攻,不到两天就攻进城内,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C项正确;
大泽乡起义发生在秦朝末年,材料没有反映,排除A项;
黄巾起义发生在东汉末年,材料没有反映,排除B项;
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后期,材料没有反映,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李自成起义的认识。
8.(2023七下·罗源期末)1644年,明朝灭亡。这一年属于( )
A.16世纪中期 B.17世纪初期 C.17世纪中期 D.17世纪后期
【答案】C
【知识点】明朝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解析】【分析】依据已学可知,由于没有公元0年,因此,公元1年就是1世纪的开始,公元100年就是1世纪的结束。公元101年就是2世纪的开始,公元200年就是2世纪的结束,前期:一般指一个世纪的前三十年;中期:一般指一个世纪的中间四十年;后期:一般指一个世纪的后三十年。1644年也就是16+1=17世纪,44属于中间四十年,属于中期,C符合题意,AB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明确世纪纪年的方式,然后对比备选项获取准确答案。
9.(2023七下·西城期末) 某同学在历史笔记本上写了这样几个词:女真首领、八旗制度、建立后金与这几个词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
A.松赞干布 B.忽必烈 C.努尔哈赤 D.皇太极
【答案】C
【知识点】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
【解析】【分析】A.松赞干布是吐蕃首领,排除A;
B.忽必烈建立的是元朝,排除B;
C.努尔哈赤是女真首领,创立了八旗制度,建立后金,C正确;
D.皇太极是清朝的建立者,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侧重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
10.(2023七下·辛集期末)“万历(明神宗年号)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三年,共增赋五百二十万;崇祯三年,又加赋一百六十万两,共六百八十万,谓之辽饷。后来又加练饷、剿饷,先后共加赋一千六百七十万……明朝这个天下,自然是无从收拾了。”由此可推断( )
A.明朝末年经济发展缓慢 B.明朝末年朝廷赋税沉重
C.明朝末年军事实力增强 D.农民大力支持朝廷剿匪
【答案】B
【知识点】明朝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万历(明神宗年号)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三年,共增赋五百二十万;崇祯三年,又加赋一百六十万两 ”“ 后来又加练饷、剿饷,先后共加赋一千六百七十万 ”,可以看出, 明朝末年朝廷赋税沉重 ,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明朝末年经济发展缓慢 ,题干中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
C. 明朝末年军事实力增强 ,题干中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
D. 农民大力支持朝廷剿匪 ,题干中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二、材料分析题
11.17世纪中期的中国,硝烟弥漫,出现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战乱和动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神宗时,南京一带有的豪富之家占地7万顷;明熹宗时,赏赐给瑞王、惠王、桂王的田地每人以万计,魏忠贤占地万顷以上;明崇祯帝时,云南沐氏占地万顷以上,占云南耕地的1/3。
材料二:1640年,李自成率军进入河南,吸纳了一些失意的知识分子,如牛金星、宋献策、李岩等先后投奔起义军,他们为李自成出谋划策,制定和推行一系列很有见识的政策,如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材料三:“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材料四:在这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北京城里自杀了一个皇帝,逃跑了一个皇帝,又从关外杀进来一个皇帝。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
(2)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说说“均田免赋”的含义。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的不同史实之间有什么关系
(3)材料四中“自杀的皇帝”是谁,他的死宣告了什么 “逃跑的皇帝”是谁,他的结局如何 “从关外杀进来的皇帝”是谁,他是哪一民族的首领
【答案】(1)明末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2)“均田免赋”就是要平均分配土地,免除赋税。因为有了材料二中提出的“均田免赋”口号,所以才有了材料三中百姓热烈欢迎李自成起义军的情况,二者是因果关系。
(3)“自杀的皇帝”是指明朝崇祯皇帝,他的死宣告了明朝的灭亡。“逃跑的皇帝”是指李自成,他领导的起义最终失败。“从关外杀进来的皇帝”是指清朝顺治皇帝,他是满洲的首领。
【知识点】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信息“明神宗时,南京一带有的豪富之家占地7万顷;明熹宗时,赏赐给瑞王、惠王、桂王的田地每人以万计,魏忠贤占地万顷以上;明崇祯帝时,云南沐氏占地万顷以上,占云南耕地的1/3。”可知权贵王室大量占有土地,反映了明朝末年土地兼现象非常严重。
(2)含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均田免赋”就是要平均分配土地,免除赋税。
根据材料三“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自成“均田免粮”反映了人民对土地和废除赋税的愿望,使农民起义获得了人民的支持,由此可知,正是因为有了材料二中提出的“均田免赋”口号,所以才有了材料三中百姓热烈欢迎李自成起义军的情况,二者是因果关系。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之际,社会动荡,朝代更替,斗争激烈,所以“自杀的皇帝”是指明朝崇祯皇帝,他的死宣告了明朝的灭亡。“逃跑的皇帝”是指李自成,他领导的起义最终失败。“从关外杀进来的皇帝”是指清朝顺治皇帝,他是满洲的首领。
故答案为:
(1)明末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2)“均田免赋”就是要平均分配土地,免除赋税。因为有了材料二中提出的“均田免赋”口号,所以才有了材料三中百姓热烈欢迎李自成起义军的情况,二者是因果关系。
(3)“自杀的皇帝”是指明朝崇祯皇帝,他的死宣告了明朝的灭亡。
“逃跑的皇帝”是指李自成,他领导的起义最终失败。
“从关外杀进来的皇帝”是指清朝顺治皇帝,他是满洲的首领。
【点评】(1)本小题考查了土地兼并现象,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与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根据材料关键有效信息,结合学生自身知识积累,即能得出正确答案。
(2)本小题主要考查的是明末李自成起义的“均田免赋”,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均田免赋”提出的时代环境,结合材料理解运用。
(3)本小题考查了明末清初,改朝换代,政权变更的历史现象,是对学生基础识记的检测,解题关键是掌握明清之际朝代更替方面的基本史实。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第17课明朝的灭亡 课时练
一、选择题
1.根据下表可知,当时的政治形势是( )
时间 事件
1616年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36年 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1644年 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同年清军人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北京
A.藩镇割据 B.五代十国 C.宋金对峙 D.明清易代
2.(2023八上·佳木斯开学考)中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全国的封建王朝是( )
A.隋、元 B.元、后金 C.元、清 D.明、清
3.(2023八上·佳木斯开学考)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的起义是( )
A.李自成起义 B.黄巢起义 C.大泽乡起义 D.黄巾起义
4.如图,两个”变”是哪一人物所为( )
A.努尔哈赤 B.皇太极 C.李自成 D.朱元璋
5.(2023七下·广州期末)崇祯皇帝在《罪己诏》中指出:“张官设吏,原为治国安民。今出仕专为身谋,居官有同贸易”。由此可见,导致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
A.吴三桂投降清军 B.政治腐败越发严重
C.李自成发动起义 D.朝廷征派苛捐杂税
6.(2023七下·长安期末)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618年隋朝灭亡;元朝末年,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1368年,明军攻占大都,元朝灭亡;明朝末年,朝廷不断加征赋税,民众不堪重负,农民纷纷起义。以上史实说明在阶级社会,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是( )
A.生产工具改进 B.阶级斗争
C.科技发展 D.文化教育
7.(2023七下·新城期末)“同年二月,农民军以疾风暴雨之势,从陕西经山西直捣北京……十八日,农民军进占外城,十九日晨,崇祯帝在煤山自缢而死。农民军胜利地开进北京。”上述材料反映的事件是( )
A.大泽乡起义 B.黄巾起义 C.李自成起义 D.黄巢起义
8.(2023七下·罗源期末)1644年,明朝灭亡。这一年属于( )
A.16世纪中期 B.17世纪初期 C.17世纪中期 D.17世纪后期
9.(2023七下·西城期末) 某同学在历史笔记本上写了这样几个词:女真首领、八旗制度、建立后金与这几个词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
A.松赞干布 B.忽必烈 C.努尔哈赤 D.皇太极
10.(2023七下·辛集期末)“万历(明神宗年号)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三年,共增赋五百二十万;崇祯三年,又加赋一百六十万两,共六百八十万,谓之辽饷。后来又加练饷、剿饷,先后共加赋一千六百七十万……明朝这个天下,自然是无从收拾了。”由此可推断( )
A.明朝末年经济发展缓慢 B.明朝末年朝廷赋税沉重
C.明朝末年军事实力增强 D.农民大力支持朝廷剿匪
二、材料分析题
11.17世纪中期的中国,硝烟弥漫,出现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战乱和动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神宗时,南京一带有的豪富之家占地7万顷;明熹宗时,赏赐给瑞王、惠王、桂王的田地每人以万计,魏忠贤占地万顷以上;明崇祯帝时,云南沐氏占地万顷以上,占云南耕地的1/3。
材料二:1640年,李自成率军进入河南,吸纳了一些失意的知识分子,如牛金星、宋献策、李岩等先后投奔起义军,他们为李自成出谋划策,制定和推行一系列很有见识的政策,如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材料三:“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材料四:在这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北京城里自杀了一个皇帝,逃跑了一个皇帝,又从关外杀进来一个皇帝。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
(2)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说说“均田免赋”的含义。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的不同史实之间有什么关系
(3)材料四中“自杀的皇帝”是谁,他的死宣告了什么 “逃跑的皇帝”是谁,他的结局如何 “从关外杀进来的皇帝”是谁,他是哪一民族的首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李自成起义;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
【解析】【分析】1635年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满洲,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皇帝,改国号为清。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接着,李自成挥师北上,直抵北京。1644年4月,百万大军在李自成的统一指挥下,对北京城发起猛烈进攻,不到两天就攻进城内,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故据表可知,当时的政治形势是明清易代。选项D符合题意;
选项ABC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明清易代过程中的事件的相关史实。
2.【答案】C
【知识点】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政权,清朝是元朝之后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政权,C符合题意;
隋朝是汉族建立的,排除A;
后金没有实现统一,排除B;
明朝是汉族建立的,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元朝、清朝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即可作答。
3.【答案】A
【知识点】李自成起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制定严明军纪。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1644年,攻进北京城内,末帝崇祯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A符合题意;
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与题干不符,排除B;
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排除C;
黄巾起义发生在东汉末年,与题干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李自成起义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李自成起义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即可作答。
4.【答案】B
【知识点】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
【解析】【分析】A:1616年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图片和结合所学可知,1635年皇太极改女真族为满洲,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清,B项符合题意;
C:1643年,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攻占西安,建立大顺农民政权;1644年攻入北京城,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明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了,C项不符合题意;
D: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5.【答案】B
【知识点】明朝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今出仕专为身谋,居官有同贸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灾难深重的广大农民再也无法忍受下去,纷纷举行起义,反抗朝廷的统治。由此可见,导致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政治腐败越发严重。B项正确;
吴三桂投降清军是明朝灭亡之后,排除A项;
李自成发动起义导致明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排除C项;
朝廷征派苛捐杂税,是政治腐败的表现,不是导致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明朝灭亡原因的认识。
6.【答案】B
【知识点】隋朝的灭亡;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李自成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618年隋朝灭亡”“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众不堪重负,农民纷纷起义”等信息可得出,隋朝末年、元朝末年、明朝末年爆发农民纷纷起义,全因阶级矛盾的激化,这说明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是阶级斗争,农民起义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B符合题意;
材料的主旨反映的是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重要性,而非强调的是农民起义,生产工具改进、科技进步和文化教育等内容,A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柱知识准确识记和分析的能力。解题时主要是紧扣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等知识。
7.【答案】C
【知识点】李自成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十八日,农民军进占外城,十九日晨,崇祯帝在煤山自缢而死。”及所学知识可知,上述材料反映事件是李自成起义推翻了明朝的统治,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接着,李自成挥师北上,直抵北京。1644年4月,百万大军在李自成的统一指挥下,对北京城发起猛烈进攻,不到两天就攻进城内,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C项正确;
大泽乡起义发生在秦朝末年,材料没有反映,排除A项;
黄巾起义发生在东汉末年,材料没有反映,排除B项;
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后期,材料没有反映,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李自成起义的认识。
8.【答案】C
【知识点】明朝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解析】【分析】依据已学可知,由于没有公元0年,因此,公元1年就是1世纪的开始,公元100年就是1世纪的结束。公元101年就是2世纪的开始,公元200年就是2世纪的结束,前期:一般指一个世纪的前三十年;中期:一般指一个世纪的中间四十年;后期:一般指一个世纪的后三十年。1644年也就是16+1=17世纪,44属于中间四十年,属于中期,C符合题意,AB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明确世纪纪年的方式,然后对比备选项获取准确答案。
9.【答案】C
【知识点】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
【解析】【分析】A.松赞干布是吐蕃首领,排除A;
B.忽必烈建立的是元朝,排除B;
C.努尔哈赤是女真首领,创立了八旗制度,建立后金,C正确;
D.皇太极是清朝的建立者,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侧重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
10.【答案】B
【知识点】明朝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万历(明神宗年号)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三年,共增赋五百二十万;崇祯三年,又加赋一百六十万两 ”“ 后来又加练饷、剿饷,先后共加赋一千六百七十万 ”,可以看出, 明朝末年朝廷赋税沉重 ,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明朝末年经济发展缓慢 ,题干中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
C. 明朝末年军事实力增强 ,题干中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
D. 农民大力支持朝廷剿匪 ,题干中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1.【答案】(1)明末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2)“均田免赋”就是要平均分配土地,免除赋税。因为有了材料二中提出的“均田免赋”口号,所以才有了材料三中百姓热烈欢迎李自成起义军的情况,二者是因果关系。
(3)“自杀的皇帝”是指明朝崇祯皇帝,他的死宣告了明朝的灭亡。“逃跑的皇帝”是指李自成,他领导的起义最终失败。“从关外杀进来的皇帝”是指清朝顺治皇帝,他是满洲的首领。
【知识点】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信息“明神宗时,南京一带有的豪富之家占地7万顷;明熹宗时,赏赐给瑞王、惠王、桂王的田地每人以万计,魏忠贤占地万顷以上;明崇祯帝时,云南沐氏占地万顷以上,占云南耕地的1/3。”可知权贵王室大量占有土地,反映了明朝末年土地兼现象非常严重。
(2)含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均田免赋”就是要平均分配土地,免除赋税。
根据材料三“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自成“均田免粮”反映了人民对土地和废除赋税的愿望,使农民起义获得了人民的支持,由此可知,正是因为有了材料二中提出的“均田免赋”口号,所以才有了材料三中百姓热烈欢迎李自成起义军的情况,二者是因果关系。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之际,社会动荡,朝代更替,斗争激烈,所以“自杀的皇帝”是指明朝崇祯皇帝,他的死宣告了明朝的灭亡。“逃跑的皇帝”是指李自成,他领导的起义最终失败。“从关外杀进来的皇帝”是指清朝顺治皇帝,他是满洲的首领。
故答案为:
(1)明末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2)“均田免赋”就是要平均分配土地,免除赋税。因为有了材料二中提出的“均田免赋”口号,所以才有了材料三中百姓热烈欢迎李自成起义军的情况,二者是因果关系。
(3)“自杀的皇帝”是指明朝崇祯皇帝,他的死宣告了明朝的灭亡。
“逃跑的皇帝”是指李自成,他领导的起义最终失败。
“从关外杀进来的皇帝”是指清朝顺治皇帝,他是满洲的首领。
【点评】(1)本小题考查了土地兼并现象,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与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根据材料关键有效信息,结合学生自身知识积累,即能得出正确答案。
(2)本小题主要考查的是明末李自成起义的“均田免赋”,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均田免赋”提出的时代环境,结合材料理解运用。
(3)本小题考查了明末清初,改朝换代,政权变更的历史现象,是对学生基础识记的检测,解题关键是掌握明清之际朝代更替方面的基本史实。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