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课时练
一、选择题
1.(2023七下·闽清期末)下列著作能够为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提供借鉴的是( )
A.《齐民要术》 B.《天工开物》
C.《农政全书》 D.《本草纲目》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医学成就;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为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信息可得出,这属于医疗卫生方面,因此能为此提供借鉴的是中医学著作《本草纲目》,这部内容丰富,考订详细,富有大量插图,后来陆续被翻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重要文献,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D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天工开物》是一部科技巨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农政全书》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AB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紧扣“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联系医学知识分析归纳。
2.(2023七下·绥化期末)明长城修建的目的是( )
A.观赏 B.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C.供居民游玩 D.驻守军队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重要工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建立以后,为了防止北方蒙古贵族南扰,先后18次修筑长城,B项正确;
修筑长城的目的观赏、供居民游玩不符合当时的史实,排除AC两项;
驻守军队是手段,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北方蒙古贵族南扰,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明长城修筑目的的掌握。
3.(2023七下·东方期末) 明末至清朝,我国古代科技发展逐步走向低潮,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对外交流上坚持“闭关锁国” B.封建统治的腐朽与没落
C.八股文与文字狱束缚着教育 D.外部入侵中断了科技发展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科学著作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明末至清朝,我国古代科技发展逐步走向低潮的最主要原因”,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对外交流坚持‘闭关锁国’”只是丧失了对外学习交流的机遇,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A。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晚期,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阻碍了科技发展和科技创新,是导致古代科技走向低潮的最主要原因,故B项正确。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八股文与文字狱束缚着教育”是导致古代科技发展逐步走向低潮的文教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外部入侵”是导致古代科技发展逐步走向低潮的外部因素,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D。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为历史基础性知识运用,主要知识考点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逐步走向低潮的原因,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相关历史知识。
4.“看我抓一把中药服下一帖骄傲”“让我来调个偏方专治你媚外的内伤”。这是周杰伦的中国风系列歌曲《本草纲目》中的歌词,下列关于《本草纲目》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
B.由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
C.曾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D.它的作者被称为“医圣”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本草纲目》的作者是李时珍,张仲景被称为“医圣”,D项符合题意;
《本草纲目》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曾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由此分析AB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明清时期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本题难度适中。
5.(2023七下·禅城期末)明清时期的许多文学作品,如《水浒传》《红楼梦》等,大量使用口语化的民间语言,热情歌颂了被压迫人民的抗争精神。这反映了( )
A.市民阶层的壮大 B.藩镇割据的出现
C.东南倭寇的猖獗 D.市民文化的繁荣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及明清小说的繁荣景象;明朝的建筑与文学——明长城和北京城、小说和戏剧;清朝的文学艺术——红楼梦、昆曲、京剧
【解析】【分析】根据“大量使用口语化的民间语言,热情歌颂了被压迫人民的抗争精神”可知,这种文学形式满足了市民的文化需求与价值取向,反映了市民文化的繁荣,因此D项正确;
题干材料反映了市民文化的繁荣,不是市民阶层的壮大,排除A项;
藩镇割据出现于唐朝,宋代基本消亡,排除B项;
东南倭寇猖獗出现于明朝,且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明清市民文化的繁荣以及文学发展情况的相关知识,需要学生根据结合所学仔细辨析。
6.(2023七下·揭东期末)长城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而且也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下列关于明长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为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修建 B.是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C.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绵延万里 D.是游牧和农耕民族交往的纽带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重要工程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明朝建立以后,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先后18次修筑长城,形成了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明代长城以城墙为主体,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沿线设立卫所,驻守军队,开展屯田,进行生产,并修建了相连的道路,形成为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是游牧和农耕民族交往的纽带。
ABD三项描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C项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绵延万里描述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明长城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明长城修筑的目的、起止地点、性质、作用的相关史实。
7.(2023七下·惠来期末)长城和大运河,作为中国古代统一国家综合国力水平代表的两大世界级伟大工程,迄今为止仍然以其蜿蜒深邃、龙腾虎跃的“人”字形象,镶嵌在华夏大地上,堪称中华古代文明的双子星座。这两项伟大工程的修建( )
A.加强了南北之间的经济联系 B.防止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
C.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传播交流 D.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重要工程
【解析】【分析】据题干“长城和大运河,作为中国古代统一国家综合国力水平代表的两大世界级伟大工程,迄今为止仍然以其蜿蜒深邃、龙腾虎跃的‘人’字形象,镶嵌在华夏大地上,堪称中华古代文明的双子星座”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表明长城和大运河的修建是中华古代文明的代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A项加强了南北之间的经济联系错误,长城的修建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与加强南北之间的经济联系无关,不符合题意;
B项防止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错误,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与防止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无关,不符合题意;
C项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传播交流错误,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长城的修建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没有关系,不符合题意;
D项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长城和大运河及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注意长城和大运河的修建是中华古代文明的代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8.(2022七下·澄海期末)明朝后期,几部重要科技著作相继问世,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和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这充分说明( )
A.中国古代科技积淀深厚 B.明朝科技已落后于西方
C.科技发展依赖国家制度 D.理论探讨甚于技术发明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科学著作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和题干“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可知,这体现出中国古代科技积淀深厚,这三部著作是集大成者,A正确;
明朝在传统科技上仍比西方先进,B项不正确;
题干是说这一时期对传统科技进行总结,没有涉及国家制度,C项不正确;
中国传统科技有技术发明但无理论探讨,D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材料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科技技术的认识。
9.(2020七下·常熟期末)一位同学分类梳理中国古代书籍,其中______________处可填( )
第一类:《论语》《老于》《墨子》 第二类:《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第三类:《齐民要术》《农政全书》
A.《韩非子》 B.《兰亭集序》
C.《窦娥冤》 D.《天工开物》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科学著作
【解析】【分析】A.《韩非子》,不符合题意;
B.《兰亭集序》,不符合题意;
C.《窦娥冤》,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这是分类整理了我国的文化成就,其中第三类是科技著作类,按照这一标准,明朝的《天工开物》总结了我国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和 《齐民要术》《农政全书》 属于同一类型,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先看出这是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的分类,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备选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10.(2020七下·东丽期末)下图所示巨著的作者是( )
A.毕昇 B.徐光启 C.张衡 D.祖冲之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科学著作
【解析】【分析】观察题干图片可知,这是《农政全书》。《农政全书》也是有关国计民生的科技名著,作者是明代农学家徐光启。
ACD三项都不是题干图片所示巨著的作者,不符合题意;
B项徐光启是题干图片所示巨著的作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农政全书》的作者的相关史实及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农政全书》的作者的相关史实,知道《农政全书》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二、材料分析题
11.(2023七下·广州期末)都城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所在地,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在多数情况下,也是一定时期的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三千年来的都城变迁,用两条线就能画出个大概(如下图)。开封作为北宋都城,是中国都城变迁的重要过渡。
周朝至北宋、南宋至清朝主要都城的空间分布格局与迁移轨迹
——摘编自杨帆等《历史时期中国主要都城的分布变迁研究》
材料二 隋唐长安、明清北京的城市布局,都有一条从皇宫正门直到都城正南门的宽阔笔直的中心道路作为城市的中心轴线,把至高无上的皇权用建筑环境加以烘托,达到为其政治服务的目的。
——摘编自张健、马青《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文化特点》
材料三 中国古都是中国历史的缩影,是闪耀在中华大地上的璀璨明珠,也是中华文化的结晶。
西安,古称长安、镐京,历史上先后有十多个王朝在此建都,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之一
开封迄今已有4100余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素有“八朝古都”之称。北宋时期,开封孕育了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影响深远的“宋文化”
北京是一座有着3 000多年历史的古都,在历史上曾为六朝都城,在从燕国起的2000多年里,建造了许多宫廷建筑,使北京成为中国拥有帝王宫殿、园林、庙坛和陵墓数量最多的城市
——摘编自朱士光《中国八大古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都城长安在图中的位置(写序号)。简述南宋至清朝都城迁移的轨迹。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座古都说明其是“中华文化的结晶”的理由。
【答案】(1)位置:①。趋势:沿着杭州—南京—北京一线,由南向北迁移。
(2)沿中轴线布局(或形式是方正的);政治色彩浓厚(或体现政治职能)。
(3)【示例一】西安。理由:西安是中国古代定都最久的城市,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汉朝丝绸之路的起点;唐朝长安商业繁荣,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长安的建筑布局在世界城市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示例二】开封。理由:开封是古代著名都城;北宋开封(东京城)是当时世界上第一大城市,那里有繁华的都市生活,孕育出了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影响深远的“宋文化”;是《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地和描绘地。
【示例三】北京。理由:六朝古都,大一统的元、明、清三代均定都于北京;保留有大量的古建筑,紫禁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历史上风云际会之地,见证了隋朝大运河的修建、唐朝安史之乱、李自成农民起义推翻明朝、京剧的诞生等重大历史事件。
【知识点】中国古代重要工程
【解析】【分析】(1)位置:根据所学和材料一示意图等位置判断,①处属于都城,且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应是唐朝都城长安。轨迹:根据图示结合所学可知,南宋都城临安,元朝都城大都,明朝都城南京,清朝都城北京,可知从南宋到清朝时期,都城开始从中原地区移到临海地区,大致沿着”杭州-南京-北京“,先由北向南,再由南向北的方向迁移。
(2)特点:根据所学和材料二“都有一条从皇宫正门直到都城正南门的宽阔笔直的中心道路作为城市的中心轴线,把至高无上的皇权用建筑环境加以烘托。达到为其政治服务的目的。”轴线布局(或形式是方正,有一条中轴线);政治色彩浓厚(或体现政治职能)。
(3)此问相对开放,回答符合下列要点即可,如,可任选一个,点明主要特征,意义。如,城市:北京;说明:元明清三代均定都于北京;紫禁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之一,被誉为“国剧”。城市:开封;说明:开封是宋朝都城;开封(东京城)是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市;是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地。
故答案为:
(1)位置:①长安;趋势:南宋至清朝,都城迁移轨迹沿着杭州—南京—北京一线,南北方向迁移。 (2)特点:①轴线布局(或形式是方正,有一条中轴线);②政治色彩浓厚(或体现政治职能)。 (3)城市:北京;说明:元明清三代均定都于北京;紫禁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之一,被誉为“国剧”。城市:开封;说明:开封是宋朝都城;开封(东京城)是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市;是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地。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困难,考查学生对唐宋明朝都城变迁的认识。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课时练
一、选择题
1.(2023七下·闽清期末)下列著作能够为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提供借鉴的是( )
A.《齐民要术》 B.《天工开物》
C.《农政全书》 D.《本草纲目》
2.(2023七下·绥化期末)明长城修建的目的是( )
A.观赏 B.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C.供居民游玩 D.驻守军队
3.(2023七下·东方期末) 明末至清朝,我国古代科技发展逐步走向低潮,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对外交流上坚持“闭关锁国” B.封建统治的腐朽与没落
C.八股文与文字狱束缚着教育 D.外部入侵中断了科技发展
4.“看我抓一把中药服下一帖骄傲”“让我来调个偏方专治你媚外的内伤”。这是周杰伦的中国风系列歌曲《本草纲目》中的歌词,下列关于《本草纲目》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
B.由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
C.曾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D.它的作者被称为“医圣”
5.(2023七下·禅城期末)明清时期的许多文学作品,如《水浒传》《红楼梦》等,大量使用口语化的民间语言,热情歌颂了被压迫人民的抗争精神。这反映了( )
A.市民阶层的壮大 B.藩镇割据的出现
C.东南倭寇的猖獗 D.市民文化的繁荣
6.(2023七下·揭东期末)长城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而且也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下列关于明长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为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修建 B.是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C.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绵延万里 D.是游牧和农耕民族交往的纽带
7.(2023七下·惠来期末)长城和大运河,作为中国古代统一国家综合国力水平代表的两大世界级伟大工程,迄今为止仍然以其蜿蜒深邃、龙腾虎跃的“人”字形象,镶嵌在华夏大地上,堪称中华古代文明的双子星座。这两项伟大工程的修建( )
A.加强了南北之间的经济联系 B.防止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
C.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传播交流 D.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8.(2022七下·澄海期末)明朝后期,几部重要科技著作相继问世,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和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这充分说明( )
A.中国古代科技积淀深厚 B.明朝科技已落后于西方
C.科技发展依赖国家制度 D.理论探讨甚于技术发明
9.(2020七下·常熟期末)一位同学分类梳理中国古代书籍,其中______________处可填( )
第一类:《论语》《老于》《墨子》 第二类:《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第三类:《齐民要术》《农政全书》
A.《韩非子》 B.《兰亭集序》
C.《窦娥冤》 D.《天工开物》
10.(2020七下·东丽期末)下图所示巨著的作者是( )
A.毕昇 B.徐光启 C.张衡 D.祖冲之
二、材料分析题
11.(2023七下·广州期末)都城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所在地,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在多数情况下,也是一定时期的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三千年来的都城变迁,用两条线就能画出个大概(如下图)。开封作为北宋都城,是中国都城变迁的重要过渡。
周朝至北宋、南宋至清朝主要都城的空间分布格局与迁移轨迹
——摘编自杨帆等《历史时期中国主要都城的分布变迁研究》
材料二 隋唐长安、明清北京的城市布局,都有一条从皇宫正门直到都城正南门的宽阔笔直的中心道路作为城市的中心轴线,把至高无上的皇权用建筑环境加以烘托,达到为其政治服务的目的。
——摘编自张健、马青《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文化特点》
材料三 中国古都是中国历史的缩影,是闪耀在中华大地上的璀璨明珠,也是中华文化的结晶。
西安,古称长安、镐京,历史上先后有十多个王朝在此建都,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之一
开封迄今已有4100余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素有“八朝古都”之称。北宋时期,开封孕育了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影响深远的“宋文化”
北京是一座有着3 000多年历史的古都,在历史上曾为六朝都城,在从燕国起的2000多年里,建造了许多宫廷建筑,使北京成为中国拥有帝王宫殿、园林、庙坛和陵墓数量最多的城市
——摘编自朱士光《中国八大古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都城长安在图中的位置(写序号)。简述南宋至清朝都城迁移的轨迹。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座古都说明其是“中华文化的结晶”的理由。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医学成就;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为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信息可得出,这属于医疗卫生方面,因此能为此提供借鉴的是中医学著作《本草纲目》,这部内容丰富,考订详细,富有大量插图,后来陆续被翻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重要文献,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D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天工开物》是一部科技巨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农政全书》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AB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紧扣“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联系医学知识分析归纳。
2.【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重要工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建立以后,为了防止北方蒙古贵族南扰,先后18次修筑长城,B项正确;
修筑长城的目的观赏、供居民游玩不符合当时的史实,排除AC两项;
驻守军队是手段,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北方蒙古贵族南扰,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明长城修筑目的的掌握。
3.【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科学著作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明末至清朝,我国古代科技发展逐步走向低潮的最主要原因”,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对外交流坚持‘闭关锁国’”只是丧失了对外学习交流的机遇,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A。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晚期,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阻碍了科技发展和科技创新,是导致古代科技走向低潮的最主要原因,故B项正确。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八股文与文字狱束缚着教育”是导致古代科技发展逐步走向低潮的文教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外部入侵”是导致古代科技发展逐步走向低潮的外部因素,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D。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为历史基础性知识运用,主要知识考点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逐步走向低潮的原因,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相关历史知识。
4.【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本草纲目》的作者是李时珍,张仲景被称为“医圣”,D项符合题意;
《本草纲目》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曾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由此分析AB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明清时期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本题难度适中。
5.【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及明清小说的繁荣景象;明朝的建筑与文学——明长城和北京城、小说和戏剧;清朝的文学艺术——红楼梦、昆曲、京剧
【解析】【分析】根据“大量使用口语化的民间语言,热情歌颂了被压迫人民的抗争精神”可知,这种文学形式满足了市民的文化需求与价值取向,反映了市民文化的繁荣,因此D项正确;
题干材料反映了市民文化的繁荣,不是市民阶层的壮大,排除A项;
藩镇割据出现于唐朝,宋代基本消亡,排除B项;
东南倭寇猖獗出现于明朝,且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明清市民文化的繁荣以及文学发展情况的相关知识,需要学生根据结合所学仔细辨析。
6.【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重要工程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明朝建立以后,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先后18次修筑长城,形成了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明代长城以城墙为主体,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沿线设立卫所,驻守军队,开展屯田,进行生产,并修建了相连的道路,形成为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是游牧和农耕民族交往的纽带。
ABD三项描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C项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绵延万里描述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明长城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明长城修筑的目的、起止地点、性质、作用的相关史实。
7.【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重要工程
【解析】【分析】据题干“长城和大运河,作为中国古代统一国家综合国力水平代表的两大世界级伟大工程,迄今为止仍然以其蜿蜒深邃、龙腾虎跃的‘人’字形象,镶嵌在华夏大地上,堪称中华古代文明的双子星座”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表明长城和大运河的修建是中华古代文明的代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A项加强了南北之间的经济联系错误,长城的修建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与加强南北之间的经济联系无关,不符合题意;
B项防止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错误,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与防止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无关,不符合题意;
C项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传播交流错误,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长城的修建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没有关系,不符合题意;
D项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长城和大运河及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注意长城和大运河的修建是中华古代文明的代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8.【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科学著作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和题干“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可知,这体现出中国古代科技积淀深厚,这三部著作是集大成者,A正确;
明朝在传统科技上仍比西方先进,B项不正确;
题干是说这一时期对传统科技进行总结,没有涉及国家制度,C项不正确;
中国传统科技有技术发明但无理论探讨,D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材料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科技技术的认识。
9.【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科学著作
【解析】【分析】A.《韩非子》,不符合题意;
B.《兰亭集序》,不符合题意;
C.《窦娥冤》,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这是分类整理了我国的文化成就,其中第三类是科技著作类,按照这一标准,明朝的《天工开物》总结了我国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和 《齐民要术》《农政全书》 属于同一类型,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先看出这是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的分类,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备选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10.【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科学著作
【解析】【分析】观察题干图片可知,这是《农政全书》。《农政全书》也是有关国计民生的科技名著,作者是明代农学家徐光启。
ACD三项都不是题干图片所示巨著的作者,不符合题意;
B项徐光启是题干图片所示巨著的作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农政全书》的作者的相关史实及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农政全书》的作者的相关史实,知道《农政全书》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11.【答案】(1)位置:①。趋势:沿着杭州—南京—北京一线,由南向北迁移。
(2)沿中轴线布局(或形式是方正的);政治色彩浓厚(或体现政治职能)。
(3)【示例一】西安。理由:西安是中国古代定都最久的城市,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汉朝丝绸之路的起点;唐朝长安商业繁荣,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长安的建筑布局在世界城市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示例二】开封。理由:开封是古代著名都城;北宋开封(东京城)是当时世界上第一大城市,那里有繁华的都市生活,孕育出了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影响深远的“宋文化”;是《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地和描绘地。
【示例三】北京。理由:六朝古都,大一统的元、明、清三代均定都于北京;保留有大量的古建筑,紫禁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历史上风云际会之地,见证了隋朝大运河的修建、唐朝安史之乱、李自成农民起义推翻明朝、京剧的诞生等重大历史事件。
【知识点】中国古代重要工程
【解析】【分析】(1)位置:根据所学和材料一示意图等位置判断,①处属于都城,且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应是唐朝都城长安。轨迹:根据图示结合所学可知,南宋都城临安,元朝都城大都,明朝都城南京,清朝都城北京,可知从南宋到清朝时期,都城开始从中原地区移到临海地区,大致沿着”杭州-南京-北京“,先由北向南,再由南向北的方向迁移。
(2)特点:根据所学和材料二“都有一条从皇宫正门直到都城正南门的宽阔笔直的中心道路作为城市的中心轴线,把至高无上的皇权用建筑环境加以烘托。达到为其政治服务的目的。”轴线布局(或形式是方正,有一条中轴线);政治色彩浓厚(或体现政治职能)。
(3)此问相对开放,回答符合下列要点即可,如,可任选一个,点明主要特征,意义。如,城市:北京;说明:元明清三代均定都于北京;紫禁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之一,被誉为“国剧”。城市:开封;说明:开封是宋朝都城;开封(东京城)是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市;是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地。
故答案为:
(1)位置:①长安;趋势:南宋至清朝,都城迁移轨迹沿着杭州—南京—北京一线,南北方向迁移。 (2)特点:①轴线布局(或形式是方正,有一条中轴线);②政治色彩浓厚(或体现政治职能)。 (3)城市:北京;说明:元明清三代均定都于北京;紫禁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之一,被誉为“国剧”。城市:开封;说明:开封是宋朝都城;开封(东京城)是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市;是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地。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困难,考查学生对唐宋明朝都城变迁的认识。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