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课时练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课时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11 19:53:05

文档简介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课时练
一、选择题
1.(2023·甘孜) 他的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开启了豪放派词风,大大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他是(  )
A.白居易 B.苏轼 C.李清照 D.曹雪芹
【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开启了豪放派词风,大大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及所学可知,北宋文学家苏轼,对词的发展有突出贡献。他改进了词的创作,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格调。他的词风豪迈而飘逸,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收到引人入胜、激发情感的艺术效果,B项正确;
白居易是唐朝诗人,排除A项;
李清照是婉约派词人的代表,排除C项;
曹雪芹是清朝小说家,其著作是《红楼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宋词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2023·盐城)“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该作品的作者是(  )
A.李清照 B.辛弃疾 C.马致远 D.关汉卿
【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3.(2023·韶关模拟)“蹴鞠”(古代类似于足球的运动)在宋代从皇宫内院到平民家庭都有所普及。当时的蹴鞠艺人组织社团,制定社规,如要和气、要信实、要礼法、要尊重、戒争斗、戒酒色等等。据此可知,蹴鞠在宋代(  )
A.推动宋朝军事力量的增强 B.具有规范社会秋序的功能
C.推动中外体育的频繁交流 D.促进重武轻文的风气形成
【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当时的蹴鞠艺人组织社团,制定社规,如要和气、要信实、要礼法、要尊重、戒争斗、戒酒色等等”社团规定的这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这体现出蹴鞠具有规范社会秩序的功能,B项正确;
规范社会秩序,并不一定推动军事力量的增强,排除A项;
材料只是说宋代体育,没有涉及外国体育,排除C项;
宋朝形成的是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宋代社会生活的认识。
4.(2023·南通)从早晨开始,百姓穿上新衣,往来拜年,并燃放爆竹。各坊、巷摆设食物、日用品……开设舞场、歌馆,车马交驰,热闹异常。这一场景出现于宋代传统节日中的(  )
A.春节 B.端午节 C.中秋节 D.重阳节
【答案】A
【知识点】传统节日及习俗;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A:根据“从早晨开始,百姓穿上新衣,往来拜年,并燃放爆竹。各坊、巷摆设食物、日用品”和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场景出现于宋代春节,A项符合题意;
B:端午节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习俗是吃粽子,赛龙舟,B项不符合题意;
C:中秋节的习俗是赏月,吃月饼,C项不符合题意;
D:重阳节的习俗是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等,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宋元时期的节日,难度不大,理解题意,分析选项即可作答。
5.宋朝时,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些节日的习俗,如春节的燃放鞭炮、相互拜年.元宵节的挂彩灯。划早船,端午节的吃粽子、赛龙舟等,一直流传至今。这反映了(  )
A.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B.君主专制统治的日益强化
C.宋朝市民文化的衰落 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动摇
【答案】A
【知识点】传统节日及习俗;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一些节日的习俗,如春节的燃放鞭炮、相互拜年,元宵节的挂彩灯、划旱船,端午节的吃粽子、赛龙舟等,一直流传至今。”可知,中华文明没有中断,在不断的传承,A项符合题意;
B:君主专制统治的日益强化,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体现的是宋朝市民文化的兴起,不是衰落,C项不符合题意;
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动摇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宋元时期的节日,难度适中,理解题意,分析选项即可作答。
6.(2023·北京二模)2022年9月28日,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平台发布河南开封北宋东京城州桥遗址重大考古新成果:北宋州桥(见右图)重见天日,《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州桥的样貌与出土的州桥与其高度吻合。考古学家刘庆柱认为,浮雕虽然罕见,州桥遗址最重要的意义却不在于此,而在于其对于北宋都城研究的价值。下面关于北宋东京城的描述正确的是 (  )
①街道以及巷宅之内到处可以开设店铺
②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③在瓦子勾栏中表演杂剧
④商业由商帮控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宋代商业繁荣,北宋的开封(东京)街道以及巷宅之内到处可以开设店铺,经商时间也不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瓦子中专供演出的场所被称为“勾栏”,在勾栏中可以表演杂剧、蹴鞠等。关于北宋东京城的描述正确的是①②③,A项正确;
北宋商业由商帮控制说法错误,④错误,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宋代都市的认识。
7.(2023·江岸模拟)“说话”是宋代瓦子中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说话”内容丰富,“凡古今之事悉有囊括,庙堂田野具有之”。因其通俗易懂,情节入胜,特别受欢迎。“说话”(  )
A.真实再现了纷繁复杂的历史 B.体现了市民阶层的娱乐生活
C.是研究宋代瓦子的唯一史料 D.加强了政府对市民思想的控制
【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说话”内容丰富,通俗易懂,体现了市民阶层的娱乐生活,B项正确;
“说话”作为宋代瓦肆中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并不会完全真实再现历史,排除A项;
是研究宋代瓦子的唯一史料说法太绝对,排除C项;
材料强调“说话”作为特殊的艺术形式,有利于促进宋代文化的传播,不能体现加强了政府对市民思想的控制,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宋朝的文化。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8.(2019·山西)《东京梦华录》记载:“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50余座……瓦中多有货药、卖卦、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这一现象说明了宋代(  )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达官贵人的需要
C.城市商业的繁荣 D.海外贸易的兴盛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瓦子”“勾栏”“ 瓦中多有货药、卖卦、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瓦子”是宋代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里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勾栏内商业广告琳琅满目,这里“ 瓦中多有货药、卖卦、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这说明宋代 娱乐生活丰富、城市商业的繁荣 ,故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此题,要紧扣题干信息理解。解答时,要求回答“这一现象说明”,就意味着就从题干中找出关键语句来理解,如果感觉有难度,还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找到正确答案。
9.(2023·青岛)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下列元墓出土的杂剧陶俑反映了(  )
A.都市文化生活 B.商业发展规模
C.海外贸易状况 D.经济重心南移
【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如图是元墓出土的杂剧陶俑。这些陶佣分别表现的是吹口哨、吹笛、击节板、舞蹈,都属于元杂剧的表现形式,反映了元朝的都市文化生活。A项正确;
元墓出土的杂剧陶俑与商业发展无关,排除B项;
元墓出土的杂剧陶俑与海外贸易无关,排除C项;
元墓出土的杂剧陶俑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元曲,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图片反映了元朝的都市文化生活。
10.(2023·长沙二模)《东京梦华录》中如此描绘东京城:“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材料反映了北宋(  )
A.经商的时间不再受限制 B.江南地区经济繁荣
C.东京人口增加 D.手工业非常繁荣
【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反映了北宋经商的时间不再受限制。北宋经商的时间不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A项正确;
题干材料反映北宋经商的时间不再受限制,不能说明北宋江南地区经济繁荣,排除B项;
题干材料反映北宋经商的时间不再受限制,不能说明东京人口增加,排除C项;
题干材料反映北宋经商的时间不再受限制,不能说明手工业非常繁荣,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的社会生活,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北宋经商的时间不再受限制。
二、材料分析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某学习小组以“为什么北宋市民生活丰富多彩”为驱动性问题,开展项目化学习,制作了如下展板:
循史探因
资料1:北宋全国垦田数量变化表
时间 亩数
开宝九年(976) 2.9亿余亩
至道二年(996) 3.1亿余亩
天禧五年(1021 ) 5.2亿余亩
——摘编自《文献通考》
资料2:(开封)屋宇雄伟,门西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则千万,骇人闻见。
——《东京梦华录》
资料3:(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蓦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宋·苏辙《栾城集》(节选)
(1)根据“宋韵生活”,列举两例北宋市民生活的具体表现。
(2)结合“循史探因”,分析北宋市民生活丰富多彩的原因。
【答案】(1)城市居民去“瓦子”等文化娱乐场所;城市居民的生活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入学读书,可以参加科举考试等。
(2)北宋农业生产发展;北宋商业繁荣,商品经济发达;宋辽之间出现相对和平局面,民族交融,社会安定。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宋代经济繁荣,市民生活丰富。宋代城市居民可以去“瓦子”等文化娱乐场所;宋代出现早市和夜市,城市居民的生活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宋代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入学读书,可以参加科举考试等。
(2)根据题干资料1可知,北宋垦田数量增加,说明北宋农业生产发展;根据题干资料2“每一交易,动则千万”,说明北宋商业繁荣,商品经济发达;根据资料3“(辽)与朝廷和好年深”,“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说明宋辽之间出现相对和平局面,民族交融,社会安定。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宋代城市发展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分析即应用知识的能力。宋代经济繁荣,市民文化生活丰富。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课时练
一、选择题
1.(2023·甘孜) 他的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开启了豪放派词风,大大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他是(  )
A.白居易 B.苏轼 C.李清照 D.曹雪芹
2.(2023·盐城)“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该作品的作者是(  )
A.李清照 B.辛弃疾 C.马致远 D.关汉卿
3.(2023·韶关模拟)“蹴鞠”(古代类似于足球的运动)在宋代从皇宫内院到平民家庭都有所普及。当时的蹴鞠艺人组织社团,制定社规,如要和气、要信实、要礼法、要尊重、戒争斗、戒酒色等等。据此可知,蹴鞠在宋代(  )
A.推动宋朝军事力量的增强 B.具有规范社会秋序的功能
C.推动中外体育的频繁交流 D.促进重武轻文的风气形成
4.(2023·南通)从早晨开始,百姓穿上新衣,往来拜年,并燃放爆竹。各坊、巷摆设食物、日用品……开设舞场、歌馆,车马交驰,热闹异常。这一场景出现于宋代传统节日中的(  )
A.春节 B.端午节 C.中秋节 D.重阳节
5.宋朝时,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些节日的习俗,如春节的燃放鞭炮、相互拜年.元宵节的挂彩灯。划早船,端午节的吃粽子、赛龙舟等,一直流传至今。这反映了(  )
A.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B.君主专制统治的日益强化
C.宋朝市民文化的衰落 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动摇
6.(2023·北京二模)2022年9月28日,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平台发布河南开封北宋东京城州桥遗址重大考古新成果:北宋州桥(见右图)重见天日,《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州桥的样貌与出土的州桥与其高度吻合。考古学家刘庆柱认为,浮雕虽然罕见,州桥遗址最重要的意义却不在于此,而在于其对于北宋都城研究的价值。下面关于北宋东京城的描述正确的是 (  )
①街道以及巷宅之内到处可以开设店铺
②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③在瓦子勾栏中表演杂剧
④商业由商帮控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2023·江岸模拟)“说话”是宋代瓦子中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说话”内容丰富,“凡古今之事悉有囊括,庙堂田野具有之”。因其通俗易懂,情节入胜,特别受欢迎。“说话”(  )
A.真实再现了纷繁复杂的历史 B.体现了市民阶层的娱乐生活
C.是研究宋代瓦子的唯一史料 D.加强了政府对市民思想的控制
8.(2019·山西)《东京梦华录》记载:“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50余座……瓦中多有货药、卖卦、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这一现象说明了宋代(  )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达官贵人的需要
C.城市商业的繁荣 D.海外贸易的兴盛
9.(2023·青岛)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下列元墓出土的杂剧陶俑反映了(  )
A.都市文化生活 B.商业发展规模
C.海外贸易状况 D.经济重心南移
10.(2023·长沙二模)《东京梦华录》中如此描绘东京城:“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材料反映了北宋(  )
A.经商的时间不再受限制 B.江南地区经济繁荣
C.东京人口增加 D.手工业非常繁荣
二、材料分析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某学习小组以“为什么北宋市民生活丰富多彩”为驱动性问题,开展项目化学习,制作了如下展板:
循史探因
资料1:北宋全国垦田数量变化表
时间 亩数
开宝九年(976) 2.9亿余亩
至道二年(996) 3.1亿余亩
天禧五年(1021 ) 5.2亿余亩
——摘编自《文献通考》
资料2:(开封)屋宇雄伟,门西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则千万,骇人闻见。
——《东京梦华录》
资料3:(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蓦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宋·苏辙《栾城集》(节选)
(1)根据“宋韵生活”,列举两例北宋市民生活的具体表现。
(2)结合“循史探因”,分析北宋市民生活丰富多彩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开启了豪放派词风,大大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及所学可知,北宋文学家苏轼,对词的发展有突出贡献。他改进了词的创作,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格调。他的词风豪迈而飘逸,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收到引人入胜、激发情感的艺术效果,B项正确;
白居易是唐朝诗人,排除A项;
李清照是婉约派词人的代表,排除C项;
曹雪芹是清朝小说家,其著作是《红楼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宋词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3.【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当时的蹴鞠艺人组织社团,制定社规,如要和气、要信实、要礼法、要尊重、戒争斗、戒酒色等等”社团规定的这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这体现出蹴鞠具有规范社会秩序的功能,B项正确;
规范社会秩序,并不一定推动军事力量的增强,排除A项;
材料只是说宋代体育,没有涉及外国体育,排除C项;
宋朝形成的是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宋代社会生活的认识。
4.【答案】A
【知识点】传统节日及习俗;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A:根据“从早晨开始,百姓穿上新衣,往来拜年,并燃放爆竹。各坊、巷摆设食物、日用品”和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场景出现于宋代春节,A项符合题意;
B:端午节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习俗是吃粽子,赛龙舟,B项不符合题意;
C:中秋节的习俗是赏月,吃月饼,C项不符合题意;
D:重阳节的习俗是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等,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宋元时期的节日,难度不大,理解题意,分析选项即可作答。
5.【答案】A
【知识点】传统节日及习俗;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一些节日的习俗,如春节的燃放鞭炮、相互拜年,元宵节的挂彩灯、划旱船,端午节的吃粽子、赛龙舟等,一直流传至今。”可知,中华文明没有中断,在不断的传承,A项符合题意;
B:君主专制统治的日益强化,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体现的是宋朝市民文化的兴起,不是衰落,C项不符合题意;
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动摇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宋元时期的节日,难度适中,理解题意,分析选项即可作答。
6.【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宋代商业繁荣,北宋的开封(东京)街道以及巷宅之内到处可以开设店铺,经商时间也不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瓦子中专供演出的场所被称为“勾栏”,在勾栏中可以表演杂剧、蹴鞠等。关于北宋东京城的描述正确的是①②③,A项正确;
北宋商业由商帮控制说法错误,④错误,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宋代都市的认识。
7.【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说话”内容丰富,通俗易懂,体现了市民阶层的娱乐生活,B项正确;
“说话”作为宋代瓦肆中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并不会完全真实再现历史,排除A项;
是研究宋代瓦子的唯一史料说法太绝对,排除C项;
材料强调“说话”作为特殊的艺术形式,有利于促进宋代文化的传播,不能体现加强了政府对市民思想的控制,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宋朝的文化。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8.【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瓦子”“勾栏”“ 瓦中多有货药、卖卦、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瓦子”是宋代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里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勾栏内商业广告琳琅满目,这里“ 瓦中多有货药、卖卦、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这说明宋代 娱乐生活丰富、城市商业的繁荣 ,故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此题,要紧扣题干信息理解。解答时,要求回答“这一现象说明”,就意味着就从题干中找出关键语句来理解,如果感觉有难度,还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找到正确答案。
9.【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如图是元墓出土的杂剧陶俑。这些陶佣分别表现的是吹口哨、吹笛、击节板、舞蹈,都属于元杂剧的表现形式,反映了元朝的都市文化生活。A项正确;
元墓出土的杂剧陶俑与商业发展无关,排除B项;
元墓出土的杂剧陶俑与海外贸易无关,排除C项;
元墓出土的杂剧陶俑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元曲,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图片反映了元朝的都市文化生活。
10.【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反映了北宋经商的时间不再受限制。北宋经商的时间不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A项正确;
题干材料反映北宋经商的时间不再受限制,不能说明北宋江南地区经济繁荣,排除B项;
题干材料反映北宋经商的时间不再受限制,不能说明东京人口增加,排除C项;
题干材料反映北宋经商的时间不再受限制,不能说明手工业非常繁荣,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的社会生活,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北宋经商的时间不再受限制。
11.【答案】(1)城市居民去“瓦子”等文化娱乐场所;城市居民的生活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入学读书,可以参加科举考试等。
(2)北宋农业生产发展;北宋商业繁荣,商品经济发达;宋辽之间出现相对和平局面,民族交融,社会安定。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宋代经济繁荣,市民生活丰富。宋代城市居民可以去“瓦子”等文化娱乐场所;宋代出现早市和夜市,城市居民的生活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宋代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入学读书,可以参加科举考试等。
(2)根据题干资料1可知,北宋垦田数量增加,说明北宋农业生产发展;根据题干资料2“每一交易,动则千万”,说明北宋商业繁荣,商品经济发达;根据资料3“(辽)与朝廷和好年深”,“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说明宋辽之间出现相对和平局面,民族交融,社会安定。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宋代城市发展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分析即应用知识的能力。宋代经济繁荣,市民文化生活丰富。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