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时练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时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8.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11 14:40:27

文档简介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时练
一、选择题
1.下图是宋与西夏的关系示意图。图中”?”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A.赵构 B.阿骨打 C.元昊 D.铁木真
【答案】C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
【解析】【分析】 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史称西夏。宋夏和战主要为元昊称帝后,连年与宋交战,西夏损失很大。双方议和,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宋夏议和以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西夏设榷场,译汉文书,积极吸取汉族文化。故题目空白方框处应填写元昊。C符合题意;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相关知识,重点掌握西夏的建立者、建立时间、建立民族、都城等相关基础知识。
2.(2023七下·天河期中) 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下列属于研究辽宋夏金元时期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  )
A.《岳飞抗金》历史剧 B.阎立本的《步辇图》
C.《史记》译注本 D.出土的壁画《契丹人引马图》
【答案】D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
【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包括遗址遗迹、出土文物、当事人所记录的笔记、著作等,“出土的壁画《契丹人引马图》”是出土文物,属于第一手史料,D项正确;
《岳飞抗金》历史剧属于后人编写的文学作品,不属于第一手史料,排除A项;
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是绘画作品,属于第二手史料,排除B项;
《史记》译注本为后人为《史记》做的注,属于第二手史料,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学基本方法的理解,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第一手史料的认识。
3.(2023七下·广州期中) 据《辽史 世表》记载:耶律俨(辽朝大臣、史学家)称辽为轩辕(黄帝)后。这说明,契丹族(  )
A.与汉民族同根同源 B.有跟中原王朝改善关系的愿望
C.认同先进的华夏文明 D.冒充炎黄子孙以图入主中原
【答案】C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耶律俨(辽朝大臣、史学家)称辽为轩辕(黄帝)后”可知,耶律阿保机建立政权后追根溯源,认为契丹族是华夏族的后裔,体现了契丹族对华夏文明的认同,C项正确;
题干信息不能证明同根同源,排除A项;
有跟中原王朝改善关系的愿望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
冒充炎黄子孙以图入主中原表述错误,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契丹族的兴起。
4.(2023七下·朝阳期末)986年,北宋在宋辽边境设置平虏寨,1005年改名为肃宁城(今肃宁县)。地名的变化反映出澶渊之盟签订后(  )
A.契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 B.北宋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C.北宋政府希望边境安定 D.岁币对北宋财政造成负担
【答案】C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986年,北宋在宋辽边境设置平虏寨,1005年改名为肃宁城(今肃宁县)。”可知,平虏寨改为肃宁城,这反映了澶渊之盟签订后北宋政府希望边境安定的愿望,C项正确;
材料内容与契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无关,排除A项;
北宋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岁币的问题,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的能力,掌握澶渊之盟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5.(2023七下·武隆期中)文物是历史留下的印记,是获得历史结论的重要依据。下面一组文物反映出两宋时期的(  )
A.民族交融 B.手工业发达 C.经济繁荣 D.国家分裂
【答案】A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契丹货币”“西夏文字”“契丹鸡冠壶”及所学可知,这一组文物是辽宋夏金元时期,契丹、西夏和两宋之间交流频繁,体现了民族交融,A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契丹货币”反映的是经济上的,“西夏文字”反映的是文化上的,而非手工业,B不合题意;
题干中的文物虽然涉及到少数民族的货币、文字与手工业的相关情况,但不足以反映经济繁荣以及国家分裂的情况,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给史料的准确分析归纳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对题干中一组文物的归纳,然后对比备选项获取正确答案。
6.(2023七下·武隆期中)电视连续剧《天龙八部》中的人物身份复杂:萧峰是契丹人、段誉是大理人、虚竹是大宋人,还有西夏公主、吐蕃王子等。那么,以你的判断该电视剧是以下列哪一形势作为历史背景的(  )
A.辽、北宋、西夏 B.辽、南宋、西夏
C.金、北宋、西夏 D.金、南宋、西夏
【答案】A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萧峰是契丹人、段誉是大理人、虚竹是大宋人,还有西夏公主、吐蕃王子等”及所学可得出,960年至1127年是北宋时期,辽朝是916年至1125年,金是1115年至1234年,西夏是1038年至1227年,金于1125年灭辽,1127年灭北宋。南宋的起止时间是1127年至1279年,由此分析可知当时是辽、北宋、西夏的并立时期,A符合题意;
依据所学可知,可知与南宋、西夏并立的是西辽不是辽,B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南宋与金并立,C不合题意;
题干中没有涉及到金,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辽、北宋、西夏、南宋、金等的相关史实,然后得出正确答案。
7.(2023七下·北京市期中)党项族在唐朝时,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并于11世纪前期建国,史称西夏。党项族建国时的领袖是(  )
A.耶律阿保机 B.完颜阿骨打 C.元昊 D.铁木真
【答案】C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初期,在今天宁夏、甘肃一带生活着以游牧为主的民族党项族。1038年,党项族的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历史上称为西夏,C项正确;
耶律阿保机于916年建立辽政权,排除A项;
完颜阿骨打于1115年建立金政权,排除B项;
铁木真于1206年统一蒙古草原,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掌握西夏建立的相关知识。
8.(2023七下·北京市期中)契丹是我国北方古老的民族之一。契丹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下列政权由契丹人建立的是(  )
A.西夏 B.辽 C.金 D.元
【答案】B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契丹人建立的政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辽,都城上京临潢府,B项正确;
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都城兴庆,排除A项;
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都城会宁,排除C项;
1271年蒙古族首领忽必烈建立元朝,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两宋时期主要政权的建立民族及建立者。
9.(2023七下·崂山期末)小明同学进行探究性学习,他收集了“契丹的兴起”、“西夏建立”、“宋夏和战”等相关资料。由此可知他探究的主题是(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繁荣与开放的唐朝
C.统一国家的建立 D.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答案】D
【知识点】西夏与北宋的关系;金灭辽及北宋;中国古代朝代的更迭
【解析】【分析】A:中华文明的起源属于史前文明,A项不符合题意;
B:唐朝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同时唐朝统治者比较开明,实行开放的政策,唐朝的主题是繁荣与开放,B项不符合题意;
C:统一国家的建立是秦汉时期的主题,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契丹的兴起”、“西夏建立”、“宋夏和战”和结合所学可知,10世纪初,契丹阿保机统一各部,建立契丹国(辽),1038年,党项族的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历史上称为西夏。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和议,北宋与辽、西夏并立。这些史实都体现了多民族政权的并立,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辽宋时期的历史特征,考查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要注意掌握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关键是注重对单元目录的解读。
10.(2023七下·辛集期末)“宋金都在边界附近设立榷场,这种榷场贸易也十分发达……实际上,除榷场外,民间私相贸易的数量极多。南宋运往金朝的有茶叶、丝织品、瓷器、金属制品和书籍等,金朝运往南宋的有畜产品和药材等。”材料描述的情形可能出现在(  )
A.宋金和议后 B.澶渊之盟后 C.岳飞抗金时 D.靖康之变后
【答案】A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宋金都在边界附近设立榷场,这种榷场贸易也十分发达……实际上,除榷场外,民间私相贸易的数量极多。南宋运往金朝的有茶叶、丝织品、瓷器、金属制品和书籍等,金朝运往南宋的有畜产品和药材等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宋金和议之后,宋金两国在边界附近设立榷场 , 榷场贸易也十分发达 , 民间私相贸易的数量极多 ,故选项A符合题意;
B.澶渊之盟后,澶渊之盟是宋与辽之间,不符合题意;
C.岳飞抗金后,宋金处于战争状态,不符合题意;
D.靖康之变后,宋金之间处于战争,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句子,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
二、材料分析题
11.(2023七下·罗山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宋军打退辽军以后,双方对峙,势均力敌,辽军没有取胜的希望,有意议和。宋真宗同意议和,答应每年送给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材料三:迄今井邑犹荒凉,居民生资惟榷场。马军步军自来往,南客北客相经商。
——(宋)刘迎
(1)北宋的建立者是谁?
(2)西夏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3)材料二中的“议和”是指什么事件?北宋政府议和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4)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宋、辽在边境地区设置“榷场”带来的客观历史影响。
【答案】(1)建立者:宋太祖赵匡胤
(2)民族:党项族
(3)事件:澶渊之盟。目的:以岁币换取和平。
(4)影响:促进宋辽经贸往来,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促进了民族交融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1)依据所学知识,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政权,建立北宋王朝,赵匡胤是为宋太祖。
(2)依据所学知识,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政权,定都兴庆。
(3)依据材料二“宋军打退辽军以后,双方对峙,势均力敌,辽军没有取胜的希望,有意议和。宋真宗同意议和,答应每年送给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可知“议和”是指澶渊之盟,北宋宋真宗时期辽军大举南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御驾亲征,宋真宗抵达澶州前线后,宋军士气大振,击退辽军,辽军有意议和,双方达成澶渊之盟,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结合所学知识,北宋政府议和的主要目的以岁币换取和平。
(4)依据材料三“迄今井邑犹荒凉,居民生资惟榷场。马军步军自来往,南客北客相经商。”和所学知识,宋辽在边境地区设置“榷场”,促进双方之间的经贸往来,有利于未辽和平相处,促进了民族交融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故答案为:
(1)建立者:宋太祖赵匡胤
(2)民族:党项族
(3)事件:澶渊之盟。目的:以岁币换取和平。
(4)影响:促进宋辽经贸往来,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促进了民族交融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点评】(1)本题考查北宋建立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难度较小。
(2)本题考查西夏建立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难度较小。
(3)本题考查澶渊之盟的相关史实,考查学生的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能力,解题关键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
(4)本题考查榷场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解答时,仔细阅读材料,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时练
一、选择题
1.下图是宋与西夏的关系示意图。图中”?”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A.赵构 B.阿骨打 C.元昊 D.铁木真
2.(2023七下·天河期中) 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下列属于研究辽宋夏金元时期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  )
A.《岳飞抗金》历史剧 B.阎立本的《步辇图》
C.《史记》译注本 D.出土的壁画《契丹人引马图》
3.(2023七下·广州期中) 据《辽史 世表》记载:耶律俨(辽朝大臣、史学家)称辽为轩辕(黄帝)后。这说明,契丹族(  )
A.与汉民族同根同源 B.有跟中原王朝改善关系的愿望
C.认同先进的华夏文明 D.冒充炎黄子孙以图入主中原
4.(2023七下·朝阳期末)986年,北宋在宋辽边境设置平虏寨,1005年改名为肃宁城(今肃宁县)。地名的变化反映出澶渊之盟签订后(  )
A.契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 B.北宋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C.北宋政府希望边境安定 D.岁币对北宋财政造成负担
5.(2023七下·武隆期中)文物是历史留下的印记,是获得历史结论的重要依据。下面一组文物反映出两宋时期的(  )
A.民族交融 B.手工业发达 C.经济繁荣 D.国家分裂
6.(2023七下·武隆期中)电视连续剧《天龙八部》中的人物身份复杂:萧峰是契丹人、段誉是大理人、虚竹是大宋人,还有西夏公主、吐蕃王子等。那么,以你的判断该电视剧是以下列哪一形势作为历史背景的(  )
A.辽、北宋、西夏 B.辽、南宋、西夏
C.金、北宋、西夏 D.金、南宋、西夏
7.(2023七下·北京市期中)党项族在唐朝时,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并于11世纪前期建国,史称西夏。党项族建国时的领袖是(  )
A.耶律阿保机 B.完颜阿骨打 C.元昊 D.铁木真
8.(2023七下·北京市期中)契丹是我国北方古老的民族之一。契丹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下列政权由契丹人建立的是(  )
A.西夏 B.辽 C.金 D.元
9.(2023七下·崂山期末)小明同学进行探究性学习,他收集了“契丹的兴起”、“西夏建立”、“宋夏和战”等相关资料。由此可知他探究的主题是(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繁荣与开放的唐朝
C.统一国家的建立 D.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10.(2023七下·辛集期末)“宋金都在边界附近设立榷场,这种榷场贸易也十分发达……实际上,除榷场外,民间私相贸易的数量极多。南宋运往金朝的有茶叶、丝织品、瓷器、金属制品和书籍等,金朝运往南宋的有畜产品和药材等。”材料描述的情形可能出现在(  )
A.宋金和议后 B.澶渊之盟后 C.岳飞抗金时 D.靖康之变后
二、材料分析题
11.(2023七下·罗山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宋军打退辽军以后,双方对峙,势均力敌,辽军没有取胜的希望,有意议和。宋真宗同意议和,答应每年送给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材料三:迄今井邑犹荒凉,居民生资惟榷场。马军步军自来往,南客北客相经商。
——(宋)刘迎
(1)北宋的建立者是谁?
(2)西夏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3)材料二中的“议和”是指什么事件?北宋政府议和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4)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宋、辽在边境地区设置“榷场”带来的客观历史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
【解析】【分析】 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史称西夏。宋夏和战主要为元昊称帝后,连年与宋交战,西夏损失很大。双方议和,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宋夏议和以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西夏设榷场,译汉文书,积极吸取汉族文化。故题目空白方框处应填写元昊。C符合题意;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相关知识,重点掌握西夏的建立者、建立时间、建立民族、都城等相关基础知识。
2.【答案】D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
【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包括遗址遗迹、出土文物、当事人所记录的笔记、著作等,“出土的壁画《契丹人引马图》”是出土文物,属于第一手史料,D项正确;
《岳飞抗金》历史剧属于后人编写的文学作品,不属于第一手史料,排除A项;
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是绘画作品,属于第二手史料,排除B项;
《史记》译注本为后人为《史记》做的注,属于第二手史料,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学基本方法的理解,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第一手史料的认识。
3.【答案】C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耶律俨(辽朝大臣、史学家)称辽为轩辕(黄帝)后”可知,耶律阿保机建立政权后追根溯源,认为契丹族是华夏族的后裔,体现了契丹族对华夏文明的认同,C项正确;
题干信息不能证明同根同源,排除A项;
有跟中原王朝改善关系的愿望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
冒充炎黄子孙以图入主中原表述错误,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契丹族的兴起。
4.【答案】C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986年,北宋在宋辽边境设置平虏寨,1005年改名为肃宁城(今肃宁县)。”可知,平虏寨改为肃宁城,这反映了澶渊之盟签订后北宋政府希望边境安定的愿望,C项正确;
材料内容与契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无关,排除A项;
北宋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岁币的问题,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的能力,掌握澶渊之盟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5.【答案】A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契丹货币”“西夏文字”“契丹鸡冠壶”及所学可知,这一组文物是辽宋夏金元时期,契丹、西夏和两宋之间交流频繁,体现了民族交融,A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契丹货币”反映的是经济上的,“西夏文字”反映的是文化上的,而非手工业,B不合题意;
题干中的文物虽然涉及到少数民族的货币、文字与手工业的相关情况,但不足以反映经济繁荣以及国家分裂的情况,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给史料的准确分析归纳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对题干中一组文物的归纳,然后对比备选项获取正确答案。
6.【答案】A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萧峰是契丹人、段誉是大理人、虚竹是大宋人,还有西夏公主、吐蕃王子等”及所学可得出,960年至1127年是北宋时期,辽朝是916年至1125年,金是1115年至1234年,西夏是1038年至1227年,金于1125年灭辽,1127年灭北宋。南宋的起止时间是1127年至1279年,由此分析可知当时是辽、北宋、西夏的并立时期,A符合题意;
依据所学可知,可知与南宋、西夏并立的是西辽不是辽,B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南宋与金并立,C不合题意;
题干中没有涉及到金,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辽、北宋、西夏、南宋、金等的相关史实,然后得出正确答案。
7.【答案】C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初期,在今天宁夏、甘肃一带生活着以游牧为主的民族党项族。1038年,党项族的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历史上称为西夏,C项正确;
耶律阿保机于916年建立辽政权,排除A项;
完颜阿骨打于1115年建立金政权,排除B项;
铁木真于1206年统一蒙古草原,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掌握西夏建立的相关知识。
8.【答案】B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契丹人建立的政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辽,都城上京临潢府,B项正确;
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都城兴庆,排除A项;
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都城会宁,排除C项;
1271年蒙古族首领忽必烈建立元朝,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两宋时期主要政权的建立民族及建立者。
9.【答案】D
【知识点】西夏与北宋的关系;金灭辽及北宋;中国古代朝代的更迭
【解析】【分析】A:中华文明的起源属于史前文明,A项不符合题意;
B:唐朝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同时唐朝统治者比较开明,实行开放的政策,唐朝的主题是繁荣与开放,B项不符合题意;
C:统一国家的建立是秦汉时期的主题,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契丹的兴起”、“西夏建立”、“宋夏和战”和结合所学可知,10世纪初,契丹阿保机统一各部,建立契丹国(辽),1038年,党项族的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历史上称为西夏。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和议,北宋与辽、西夏并立。这些史实都体现了多民族政权的并立,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辽宋时期的历史特征,考查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要注意掌握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关键是注重对单元目录的解读。
10.【答案】A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宋金都在边界附近设立榷场,这种榷场贸易也十分发达……实际上,除榷场外,民间私相贸易的数量极多。南宋运往金朝的有茶叶、丝织品、瓷器、金属制品和书籍等,金朝运往南宋的有畜产品和药材等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宋金和议之后,宋金两国在边界附近设立榷场 , 榷场贸易也十分发达 , 民间私相贸易的数量极多 ,故选项A符合题意;
B.澶渊之盟后,澶渊之盟是宋与辽之间,不符合题意;
C.岳飞抗金后,宋金处于战争状态,不符合题意;
D.靖康之变后,宋金之间处于战争,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句子,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
11.【答案】(1)建立者:宋太祖赵匡胤
(2)民族:党项族
(3)事件:澶渊之盟。目的:以岁币换取和平。
(4)影响:促进宋辽经贸往来,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促进了民族交融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1)依据所学知识,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政权,建立北宋王朝,赵匡胤是为宋太祖。
(2)依据所学知识,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政权,定都兴庆。
(3)依据材料二“宋军打退辽军以后,双方对峙,势均力敌,辽军没有取胜的希望,有意议和。宋真宗同意议和,答应每年送给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可知“议和”是指澶渊之盟,北宋宋真宗时期辽军大举南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御驾亲征,宋真宗抵达澶州前线后,宋军士气大振,击退辽军,辽军有意议和,双方达成澶渊之盟,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结合所学知识,北宋政府议和的主要目的以岁币换取和平。
(4)依据材料三“迄今井邑犹荒凉,居民生资惟榷场。马军步军自来往,南客北客相经商。”和所学知识,宋辽在边境地区设置“榷场”,促进双方之间的经贸往来,有利于未辽和平相处,促进了民族交融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故答案为:
(1)建立者:宋太祖赵匡胤
(2)民族:党项族
(3)事件:澶渊之盟。目的:以岁币换取和平。
(4)影响:促进宋辽经贸往来,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促进了民族交融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点评】(1)本题考查北宋建立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难度较小。
(2)本题考查西夏建立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难度较小。
(3)本题考查澶渊之盟的相关史实,考查学生的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能力,解题关键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
(4)本题考查榷场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解答时,仔细阅读材料,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