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第6课北宋的政治 课时练
一、选择题
1.宋代在知州以外,于诸府州设”通判某州军事”一官,知府知州的公文命令必须经通判的联署方能生效,通判还可直接向朝廷奏事,这表明通判的作用是( )
A.提高行政效率 B.制约地方长官
C.控制财政大权 D.监视文武百官
2.(2023九下·揭西模拟)宋朝初期,规定州县长官由文臣担任,差遣中央官员到各地担任转运使(主管财政兼监察地方官吏)、提点刑狱公事(主管司法兼监察)、安抚使(主管军事)等官职。这些变革旨在( )
A.防止地方割据 B.削弱相权威胁
C.应对北方隐患 D.整顿地方吏治
3.(2023八上·佳木斯开学考)北宋建立后,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关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暗示石守信等统军大将交出兵权
B.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C.派武将担任地方长官,并设置通判和转运使
D.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4.(2023八上·佳木斯开学考)下列史实与北宋相符的是( )
①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
②开国皇帝是赵匡胤
③岳飞率军北伐
④王安石实行变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2023八上·佳木斯开学考)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武将何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
A.重文轻武的政策 B.开放的对外政策
C.君主专制的体制 D.重武轻文的政策
6.北宋建立后,为根除唐末以来藩镇制据、武将专权等弊端,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其中,与”杯酒释兵权”这一典故对应的是( )
A.经常调换军队的将领 B.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C.分化事权以削弱相权 D.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7.宋太祖赵国胤打破传统中国作风,以务实态度从事各项政治改革,如收权.分权、重文轻武等防”弊”之政。他这样做主要目的为( )
A.促进阶层流动 B.强化中央集权
C.推动教育发展 D.加强思想控制
8.(2023七下·天河期中) 唐朝中期的官员,大约有将近十分之七出自名族和公卿子弟;而北宋初期布农出身的官员约占三分之一,到北宋中期超过四分之三,到北宋晚期更超过五分之四。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 B.科举制的发展
C.统治阶层范围的扩大 D.寒门庶族的兴起
9.(2023·昌平模拟)宋代武人的称谓经历了从“健儿”到“赤老”(对军人的鄙称,也有无赖之意)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出宋代( )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重文轻武的政策
C.都市生活的丰富 D.文学艺术的繁荣
10.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这样评价古代一位帝王:“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还一个,盛世繁华,文煌武烈。”他评价的是( )
A.秦王嬴政 B.汉高祖刘邦
C.唐太宗李世民 D.宋太祖赵匡胤
二、材料分析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太祖既然认为读书能为政治带来实用功能,也深信文官不具有篡夺皇位的野心与能力,乃倾向将权力托付给文臣。太祖曾明白地宣称,将以文职官员取代武臣作为地方长官。
——摘编自方震华《权力结构与文化认同:唐宋之际的文武关系(875-1063)》
材料二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之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摘编自《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太祖这一做法的影响。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变法的作用。
(3) 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宋代政治的特点。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知府知州的公文命令必须经通判的联署方能生效,通判还可直接向朝廷奏事”可知,这表明通判的作用监督制约地方长官,加强中央集权,B正确;
材料反映的内容看,并不利于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A排除;
题干材料没有涉及财政,C排除;
宋代在知州以外,设置通判,不能 监视文武百官 ,D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演进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2.【答案】A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规定州郡长官由文官担任,差遣中央官员到各地担任转运使(主管财政兼监察地方官吏)、提点刑狱公事(主管司法兼监察)、安抚使(主管军事)等官职”明显可以看出是宋朝出席为了防止地方节度使专权而采取的措施,是为了防止地方分裂割据,A项正确;
材料调整的是地方官制,而不是中央官制,不是削弱宰相的权威,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到应对北方的边患,排除C项;
材料信息不是强调对地方吏治整顿,而是强调要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认识。
3.【答案】C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在地方,为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还在各州府设立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C符合题意;
暗示石守信等统军大将交出兵权,符合史实,排除A;
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符合史实,排除B;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符合史实,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4.【答案】D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是在北宋时期,符合题意;②北宋的开国皇帝是赵匡胤,符合题意;④王安石变法发生于北宋宋神宗时期,符合题意;D项正确。
③岳飞率军北伐发生于南宋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含③的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北宋的相关知识。难度较低,掌握宋朝的基本知识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5.【答案】A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据题干材料“‘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可知,北宋时期,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朝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即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抑制武将的政策,D符合题意;
题干反映的是对内政治,不是开放的对外政策,排除B;
君主专制的体制与重文轻武无关,排除C;
重武轻文的政策是隋唐的政策,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重文轻武政策。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具体表现,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6.【答案】B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A:经常调换军队的将领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宋代为解决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推行“强干弱枝”政策,加强中央对军队的控制,著名的“杯酒释兵权”就是赵国为了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而采取的措施,B项符合题意;
C:分化事权以削弱相权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需要学生理解并识记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
7.【答案】B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A:科举制促进阶层流动,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宋太祖赵国胤打破传统中国作风,以务实态度从事各项政治改革,如收权、分权、重文轻武等防“弊”之政。”可知,主要目的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防止唐未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B项符合题意;
C:推动教育发展不是主要目的,C项不符合题意;
D:加强思想控制不是主要目的,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解答本题需结合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目的进行分析,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8.【答案】B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唐朝中期的官员,大约有将近十分之七出自名族和公卿子弟;而北宋初期布农出身的官员约占三分之一,到北宋中期超过四分之三,到北宋晚期更超过五分之四。”可知,北宋通过科举做官的平民阶层越来越多,与宋代科举制的改革扩大增加选举名额等有关,说明了选官制度更加开放,更有利于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出现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科举制的发展。B符合题意;
材料只是涉及科举制度导致官员出身的变化,没有涉及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排除A;
材料只是涉及科举制度导致官员出身的变化,没有统治阶层范围的扩大,排除C;
材料只是涉及科举制度导致官员出身的变化,没有提及寒门庶族是否兴起,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文官得到重用,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发展。
9.【答案】B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宋代武人的称谓经历了从‘健儿’到‘赤老’(对军人的鄙称,也有无赖之意)的变化。”和所学知识可知,健儿是对军人的尊称,赤老是对军人的鄙称,也有无赖意,这种称呼的变化反映出宋代的重文轻武的政策,B项正确;
对武人称呼的变化,没有反映中央集权的强化,排除A项;
都市生活的丰富和文学艺术的繁荣与武人称呼的变化无关,排除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重文轻武政策的认识。
10.【答案】D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由“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横冕。披旗晃,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还一个,盛世繁华,文煌武烈。”结合所学可知,材料评价的是宋太祖赵匡胤。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采取杯酒释兵权的办法,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军队。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北宋的建立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史称北宋。
11.【答案】(1)任命文官做地方官,加强了中央集权,对政权稳固有积极的作用;有利于营造读书学习的社会风气,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但是造成官员冗余问题,降低了行政效率,增加了财政开支;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这也使得北宋在与西夏、辽、金等周边国家的战争中始终处于弱势,最终被金所灭。(注意从正反两方面分析)
(2)王安石变法收到一些成效,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也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但是,新法以失败告终,没有根本解决北宋统治危机。
(3)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注重加强中央集权;变法除弊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第6课北宋的政治 课时练
一、选择题
1.宋代在知州以外,于诸府州设”通判某州军事”一官,知府知州的公文命令必须经通判的联署方能生效,通判还可直接向朝廷奏事,这表明通判的作用是( )
A.提高行政效率 B.制约地方长官
C.控制财政大权 D.监视文武百官
【答案】B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知府知州的公文命令必须经通判的联署方能生效,通判还可直接向朝廷奏事”可知,这表明通判的作用监督制约地方长官,加强中央集权,B正确;
材料反映的内容看,并不利于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A排除;
题干材料没有涉及财政,C排除;
宋代在知州以外,设置通判,不能 监视文武百官 ,D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演进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2.(2023九下·揭西模拟)宋朝初期,规定州县长官由文臣担任,差遣中央官员到各地担任转运使(主管财政兼监察地方官吏)、提点刑狱公事(主管司法兼监察)、安抚使(主管军事)等官职。这些变革旨在( )
A.防止地方割据 B.削弱相权威胁
C.应对北方隐患 D.整顿地方吏治
【答案】A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规定州郡长官由文官担任,差遣中央官员到各地担任转运使(主管财政兼监察地方官吏)、提点刑狱公事(主管司法兼监察)、安抚使(主管军事)等官职”明显可以看出是宋朝出席为了防止地方节度使专权而采取的措施,是为了防止地方分裂割据,A项正确;
材料调整的是地方官制,而不是中央官制,不是削弱宰相的权威,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到应对北方的边患,排除C项;
材料信息不是强调对地方吏治整顿,而是强调要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认识。
3.(2023八上·佳木斯开学考)北宋建立后,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关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暗示石守信等统军大将交出兵权
B.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C.派武将担任地方长官,并设置通判和转运使
D.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答案】C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在地方,为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还在各州府设立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C符合题意;
暗示石守信等统军大将交出兵权,符合史实,排除A;
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符合史实,排除B;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符合史实,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4.(2023八上·佳木斯开学考)下列史实与北宋相符的是( )
①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
②开国皇帝是赵匡胤
③岳飞率军北伐
④王安石实行变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是在北宋时期,符合题意;②北宋的开国皇帝是赵匡胤,符合题意;④王安石变法发生于北宋宋神宗时期,符合题意;D项正确。
③岳飞率军北伐发生于南宋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含③的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北宋的相关知识。难度较低,掌握宋朝的基本知识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5.(2023八上·佳木斯开学考)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武将何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
A.重文轻武的政策 B.开放的对外政策
C.君主专制的体制 D.重武轻文的政策
【答案】A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据题干材料“‘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可知,北宋时期,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朝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即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抑制武将的政策,D符合题意;
题干反映的是对内政治,不是开放的对外政策,排除B;
君主专制的体制与重文轻武无关,排除C;
重武轻文的政策是隋唐的政策,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重文轻武政策。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具体表现,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6.北宋建立后,为根除唐末以来藩镇制据、武将专权等弊端,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其中,与”杯酒释兵权”这一典故对应的是( )
A.经常调换军队的将领 B.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C.分化事权以削弱相权 D.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答案】B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A:经常调换军队的将领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宋代为解决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推行“强干弱枝”政策,加强中央对军队的控制,著名的“杯酒释兵权”就是赵国为了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而采取的措施,B项符合题意;
C:分化事权以削弱相权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需要学生理解并识记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
7.宋太祖赵国胤打破传统中国作风,以务实态度从事各项政治改革,如收权.分权、重文轻武等防”弊”之政。他这样做主要目的为( )
A.促进阶层流动 B.强化中央集权
C.推动教育发展 D.加强思想控制
【答案】B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A:科举制促进阶层流动,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宋太祖赵国胤打破传统中国作风,以务实态度从事各项政治改革,如收权、分权、重文轻武等防“弊”之政。”可知,主要目的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防止唐未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B项符合题意;
C:推动教育发展不是主要目的,C项不符合题意;
D:加强思想控制不是主要目的,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解答本题需结合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目的进行分析,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8.(2023七下·天河期中) 唐朝中期的官员,大约有将近十分之七出自名族和公卿子弟;而北宋初期布农出身的官员约占三分之一,到北宋中期超过四分之三,到北宋晚期更超过五分之四。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 B.科举制的发展
C.统治阶层范围的扩大 D.寒门庶族的兴起
【答案】B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唐朝中期的官员,大约有将近十分之七出自名族和公卿子弟;而北宋初期布农出身的官员约占三分之一,到北宋中期超过四分之三,到北宋晚期更超过五分之四。”可知,北宋通过科举做官的平民阶层越来越多,与宋代科举制的改革扩大增加选举名额等有关,说明了选官制度更加开放,更有利于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出现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科举制的发展。B符合题意;
材料只是涉及科举制度导致官员出身的变化,没有涉及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排除A;
材料只是涉及科举制度导致官员出身的变化,没有统治阶层范围的扩大,排除C;
材料只是涉及科举制度导致官员出身的变化,没有提及寒门庶族是否兴起,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文官得到重用,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发展。
9.(2023·昌平模拟)宋代武人的称谓经历了从“健儿”到“赤老”(对军人的鄙称,也有无赖之意)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出宋代( )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重文轻武的政策
C.都市生活的丰富 D.文学艺术的繁荣
【答案】B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宋代武人的称谓经历了从‘健儿’到‘赤老’(对军人的鄙称,也有无赖之意)的变化。”和所学知识可知,健儿是对军人的尊称,赤老是对军人的鄙称,也有无赖意,这种称呼的变化反映出宋代的重文轻武的政策,B项正确;
对武人称呼的变化,没有反映中央集权的强化,排除A项;
都市生活的丰富和文学艺术的繁荣与武人称呼的变化无关,排除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重文轻武政策的认识。
10.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这样评价古代一位帝王:“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还一个,盛世繁华,文煌武烈。”他评价的是( )
A.秦王嬴政 B.汉高祖刘邦
C.唐太宗李世民 D.宋太祖赵匡胤
【答案】D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由“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横冕。披旗晃,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还一个,盛世繁华,文煌武烈。”结合所学可知,材料评价的是宋太祖赵匡胤。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采取杯酒释兵权的办法,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军队。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北宋的建立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史称北宋。
二、材料分析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太祖既然认为读书能为政治带来实用功能,也深信文官不具有篡夺皇位的野心与能力,乃倾向将权力托付给文臣。太祖曾明白地宣称,将以文职官员取代武臣作为地方长官。
——摘编自方震华《权力结构与文化认同:唐宋之际的文武关系(875-1063)》
材料二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之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摘编自《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太祖这一做法的影响。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变法的作用。
(3) 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宋代政治的特点。
【答案】(1)任命文官做地方官,加强了中央集权,对政权稳固有积极的作用;有利于营造读书学习的社会风气,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但是造成官员冗余问题,降低了行政效率,增加了财政开支;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这也使得北宋在与西夏、辽、金等周边国家的战争中始终处于弱势,最终被金所灭。(注意从正反两方面分析)
(2)王安石变法收到一些成效,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也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但是,新法以失败告终,没有根本解决北宋统治危机。
(3)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注重加强中央集权;变法除弊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