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课时练
一、选择题
1.下图是中国古代人口变化示意图。图中东汉末年和盛唐以后的人口数都出现剧烈下降,其共同原因是( )
A.劳役繁重 B.严刑峻法 C.自然灾害 D.频繁战乱
2.《资治通鉴》第二百二十二卷中写道:”(公元762年)回纥入东京(洛阳),肆行杀略,死者万计,火累旬不灭。朔方、神策军亦以东京、郑、汴、汝州皆为贼境,所过虏掠,三月乃已,比屋荡尽,士民皆衣纸。”文中记录了外国雇佣军追随唐朝中央军和藩镇军队在击退安史叛军,收复洛阳之后的暴行。由此可见,安史之乱令唐朝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是( )
A.利用藩镇平定藩镇导致军纪崩坏
B.生灵涂炭,社会经济遭遇重创
C.沦陷区的民众支持叛贼对抗官军
D.外国雇佣军协助平叛顺手劫掠
3.(2023·湛江模拟)如表户数与人口数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纪年 公元年份 户数 人口数
玄宗天宝十四年 755 8914909 52919309
肃宗乾元三年 760 1933174 16990386
A.安史之乱 B.外族入侵 C.黄巢起义 D.五代纷争
4.(2023八上·佳木斯开学考)唐玄宗统治后期,贪图享乐,不理政事,最终导致边将动乱,唐朝从此日趋衰落。历史上把这一动乱称为( )
A.黄巢起义 B.李自成起义 C.安史之乱 D.陈桥兵变
5.(2023七下·天河期中)“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该材料反映的是( )
A.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 B.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C.东汉的外戚宦官专权 D.唐中后期的藩镇割据
6.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中反映的现实是( )
A.贞观之治时期 B.唐由盛转衰时期
C.开元盛世时期 D.武则天统治时期
7.(2023七下·广州期末)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下图中与“▲”相对应的历史时期是( )
A.三国鼎立 B.南北朝 C.五代十国 D.元朝
8.(2023七下·朝阳期末)下表反映了907-960年的政权更迭,这种局面的实质是( )
朝代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建立者 朱温 李存瑁 石敬瑭 刘知远 郭威
称帝前身份 唐朝节度使 唐朝晋王 后唐节度使 后晋节度使 后汉节度使
A.阶级矛盾尖锐 B.宦官专权的结果
C.民族政权并立 D.藩镇割据的延续
9.(2023七下·增城期中) 历史史实是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下列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唐朝灭亡后出现五代十国的局面
B.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C.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D.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有一定的发展
10.(2023七下·开州期末)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五代十国的实质是( )
A.安史之乱使北方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B.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C.唐朝后期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D.地方豪强势力强大
二、材料分析题
11.(2023七下·广州期中)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元757年,李白入永王李辚幕府,协助讨伐叛军。随军途中,写下《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中一首这样写道: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 其二》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注:三川,古代称三川郡,今河南洛阳地区。是最古老的中国文明发源地。后来泛指整个黄河流域地区。
材料二:唐朝江南户数(单位:户)
年代 州名
苏州 鄂州 洪州 泉州 溪州
713-714年(开元年间) 60893 19190 55406 20754 477
806-821年(元和年间) 100808 38618 91129 35571 889
材料三:唐代潘镇割据的分布图
(1) 李白的诗《永王东巡歌十一首 其二》反映了唐朝发生的哪些重大史实?
(2) 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安史之乱对唐朝经济产生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3) 据材料三指出唐代割据地方的藩镇在分布上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在安史之乱后没有迅速灭亡,而是还延续了140多年的经济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安史之乱;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2.【答案】A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题干现象说明安史之乱令唐朝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是生灵涂炭,社会经济遭遇重创。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排除BCD,选项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安史之乱,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答案】A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唐玄宗后期,发生安史之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破坏,人口急剧减少,A项正确;
外族入侵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
黄巢起义发生在唐僖宗时期,排除C项;
五代纷争是在唐朝灭亡后,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表格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安史之乱的认识。
4.【答案】C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统治后期,贪图享乐,不理政事,最终导致安史之乱的发生。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C符合题意;
唐僖宗统治时期爆发黄巢起义,给唐王朝以致命的打击,与题意不符,排除A;
李自成起义推翻了明朝的统治,排除B;
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安史之乱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唐玄宗时期的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即可作答。
5.【答案】D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现象是唐末至五代十国的藩镇割据,节度使在藩镇中的权力非常大,D符合题意;
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
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
东汉的外戚宦官专权,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安史之乱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安史之乱的特点,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作答即可。该类试题重在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需要着重培养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6.【答案】B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春望》,它生动地描述了安史之乱期间国都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安史之乱发生在755年—763年,它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因此,“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反映的现实是唐朝由盛转衰时期。故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安史之乱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7.【答案】C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C项正确;
三国、南北朝在隋朝之前,排除AB项;
元朝在北宋之后,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五代十国的认识。
8.【答案】D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表格信息可知,907-960年是五代十国时期,五代政权的开国君主基本是手握重兵的武将出身,这种局面的实质是藩镇割据的延续,D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阶级矛盾尖锐,排除A项;
材料主旨是五代政权更迭的实质,与宦官专权无关,排除B项;
材料主旨是五代政权更迭的实质,没有体现民族政权并立,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五代十国的实质,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9.【答案】B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分析】A:唐朝灭亡后出现五代十国的局面属于历史史实,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可知,历史史实是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是对五代十国局面的认识,属于历史观点,B项符合题意;
C: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属于历史史实,B项不符合题意;
D: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有一定的发展属于历史史实,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观点。
10.【答案】B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五代十国的实质”和所学知识可知,五代十国的实质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他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B项正确;
安史之乱使北方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发生在唐朝,与五代十国无关,排除A项;
唐朝后期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与五代十国无关,排除C项;
五代十国的实质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不是地方豪强势力强大,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五代十国实质的认识。
11.【答案】(1)安史之乱。
(2)现象:因北方战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影响:(负面)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正面)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
(3)特点:北多南少。
原因: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依旧把持着经济命脉,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南地区完全可以给唐朝提供源源不断的赋税和粮食;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仍旧有很出色的圣明君主出现,他们极大程度上延续了唐朝国祚;安史之乱之后藩镇势力相对稳定制衡。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在范阳起兵造反,第二年攻陷潼关,京师震恐,唐玄宗仓皇出逃四川,途中命其第十六子永王李瑞经营长江流域,十二月下旬,永王引水师顺江东下,途经九江时,三请李白出庐山,诗人应召,参加了李瑞幕府。随军途中,写下《永王东巡歌》十一首,重大史实是安史之乱。
(2)根据材料二表格可知,因北方战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元和年间,南方户数大幅增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负面)安史之乱的经济影响非常严重,战争期间,许多地区的经济被摧毁,很多城市和农村遭受了破坏,许多百姓被迫逃难,对于唐朝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唐朝政府在战争中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导致了农业生产的下降,税收的减少,财政困难的加剧,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经济逐渐萎缩,物价上涨,商品供应短缺,对于唐朝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安史之乱后,北方经济南移,极端货币政策随着安禄山和史思明的相继伏诛,九年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可叛乱造成的人口锐减在短时间内却是无法填补,而且战争的威吓仍然存在,这导致不少唐民都患上了“战争过敏”,纷纷举家搬迁到南方。(正面)伴着这群唐民的南移,唐朝的经济重心也逐渐移向南方,可这也使得长安的税收结构发生了变化,即从北方纺织业逐渐变成南方茶业、丝织,使得南方经济发展逐渐登上了历史舞台。
(3)根据材料三可知,藩镇多数在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藩镇分布较少,唐代割据地方的藩镇在分布上的特点北多南少。
原因:据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依旧把持着经济命脉,但彼时唐朝的经济重心已经逐渐南移,并没有受到安史之乱的江南地区完全可以给唐朝提供源源不断的赋税和粮食,这就使得唐朝有一定的资本延续发展下去,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仍旧有很出色的圣明君主出现,他们极大程度上延续了唐朝国祚,最后,安史之乱之后藩镇势力相对稳定制衡。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安史之乱,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课时练
一、选择题
1.下图是中国古代人口变化示意图。图中东汉末年和盛唐以后的人口数都出现剧烈下降,其共同原因是( )
A.劳役繁重 B.严刑峻法 C.自然灾害 D.频繁战乱
【答案】D
【知识点】安史之乱;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2.《资治通鉴》第二百二十二卷中写道:”(公元762年)回纥入东京(洛阳),肆行杀略,死者万计,火累旬不灭。朔方、神策军亦以东京、郑、汴、汝州皆为贼境,所过虏掠,三月乃已,比屋荡尽,士民皆衣纸。”文中记录了外国雇佣军追随唐朝中央军和藩镇军队在击退安史叛军,收复洛阳之后的暴行。由此可见,安史之乱令唐朝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是( )
A.利用藩镇平定藩镇导致军纪崩坏
B.生灵涂炭,社会经济遭遇重创
C.沦陷区的民众支持叛贼对抗官军
D.外国雇佣军协助平叛顺手劫掠
【答案】A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题干现象说明安史之乱令唐朝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是生灵涂炭,社会经济遭遇重创。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排除BCD,选项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安史之乱,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2023·湛江模拟)如表户数与人口数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纪年 公元年份 户数 人口数
玄宗天宝十四年 755 8914909 52919309
肃宗乾元三年 760 1933174 16990386
A.安史之乱 B.外族入侵 C.黄巢起义 D.五代纷争
【答案】A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唐玄宗后期,发生安史之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破坏,人口急剧减少,A项正确;
外族入侵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
黄巢起义发生在唐僖宗时期,排除C项;
五代纷争是在唐朝灭亡后,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表格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安史之乱的认识。
4.(2023八上·佳木斯开学考)唐玄宗统治后期,贪图享乐,不理政事,最终导致边将动乱,唐朝从此日趋衰落。历史上把这一动乱称为( )
A.黄巢起义 B.李自成起义 C.安史之乱 D.陈桥兵变
【答案】C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统治后期,贪图享乐,不理政事,最终导致安史之乱的发生。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C符合题意;
唐僖宗统治时期爆发黄巢起义,给唐王朝以致命的打击,与题意不符,排除A;
李自成起义推翻了明朝的统治,排除B;
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安史之乱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唐玄宗时期的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即可作答。
5.(2023七下·天河期中)“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该材料反映的是( )
A.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 B.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C.东汉的外戚宦官专权 D.唐中后期的藩镇割据
【答案】D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现象是唐末至五代十国的藩镇割据,节度使在藩镇中的权力非常大,D符合题意;
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
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
东汉的外戚宦官专权,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安史之乱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安史之乱的特点,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作答即可。该类试题重在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需要着重培养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6.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中反映的现实是( )
A.贞观之治时期 B.唐由盛转衰时期
C.开元盛世时期 D.武则天统治时期
【答案】B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春望》,它生动地描述了安史之乱期间国都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安史之乱发生在755年—763年,它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因此,“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反映的现实是唐朝由盛转衰时期。故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安史之乱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7.(2023七下·广州期末)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下图中与“▲”相对应的历史时期是( )
A.三国鼎立 B.南北朝 C.五代十国 D.元朝
【答案】C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C项正确;
三国、南北朝在隋朝之前,排除AB项;
元朝在北宋之后,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五代十国的认识。
8.(2023七下·朝阳期末)下表反映了907-960年的政权更迭,这种局面的实质是( )
朝代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建立者 朱温 李存瑁 石敬瑭 刘知远 郭威
称帝前身份 唐朝节度使 唐朝晋王 后唐节度使 后晋节度使 后汉节度使
A.阶级矛盾尖锐 B.宦官专权的结果
C.民族政权并立 D.藩镇割据的延续
【答案】D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表格信息可知,907-960年是五代十国时期,五代政权的开国君主基本是手握重兵的武将出身,这种局面的实质是藩镇割据的延续,D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阶级矛盾尖锐,排除A项;
材料主旨是五代政权更迭的实质,与宦官专权无关,排除B项;
材料主旨是五代政权更迭的实质,没有体现民族政权并立,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五代十国的实质,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9.(2023七下·增城期中) 历史史实是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下列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唐朝灭亡后出现五代十国的局面
B.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C.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D.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有一定的发展
【答案】B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分析】A:唐朝灭亡后出现五代十国的局面属于历史史实,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可知,历史史实是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是对五代十国局面的认识,属于历史观点,B项符合题意;
C: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属于历史史实,B项不符合题意;
D: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有一定的发展属于历史史实,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观点。
10.(2023七下·开州期末)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五代十国的实质是( )
A.安史之乱使北方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B.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C.唐朝后期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D.地方豪强势力强大
【答案】B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五代十国的实质”和所学知识可知,五代十国的实质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他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B项正确;
安史之乱使北方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发生在唐朝,与五代十国无关,排除A项;
唐朝后期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与五代十国无关,排除C项;
五代十国的实质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不是地方豪强势力强大,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五代十国实质的认识。
二、材料分析题
11.(2023七下·广州期中)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元757年,李白入永王李辚幕府,协助讨伐叛军。随军途中,写下《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中一首这样写道: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 其二》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注:三川,古代称三川郡,今河南洛阳地区。是最古老的中国文明发源地。后来泛指整个黄河流域地区。
材料二:唐朝江南户数(单位:户)
年代 州名
苏州 鄂州 洪州 泉州 溪州
713-714年(开元年间) 60893 19190 55406 20754 477
806-821年(元和年间) 100808 38618 91129 35571 889
材料三:唐代潘镇割据的分布图
(1) 李白的诗《永王东巡歌十一首 其二》反映了唐朝发生的哪些重大史实?
(2) 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安史之乱对唐朝经济产生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3) 据材料三指出唐代割据地方的藩镇在分布上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在安史之乱后没有迅速灭亡,而是还延续了140多年的经济原因。
【答案】(1)安史之乱。
(2)现象:因北方战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影响:(负面)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正面)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
(3)特点:北多南少。
原因: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依旧把持着经济命脉,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南地区完全可以给唐朝提供源源不断的赋税和粮食;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仍旧有很出色的圣明君主出现,他们极大程度上延续了唐朝国祚;安史之乱之后藩镇势力相对稳定制衡。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在范阳起兵造反,第二年攻陷潼关,京师震恐,唐玄宗仓皇出逃四川,途中命其第十六子永王李瑞经营长江流域,十二月下旬,永王引水师顺江东下,途经九江时,三请李白出庐山,诗人应召,参加了李瑞幕府。随军途中,写下《永王东巡歌》十一首,重大史实是安史之乱。
(2)根据材料二表格可知,因北方战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元和年间,南方户数大幅增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负面)安史之乱的经济影响非常严重,战争期间,许多地区的经济被摧毁,很多城市和农村遭受了破坏,许多百姓被迫逃难,对于唐朝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唐朝政府在战争中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导致了农业生产的下降,税收的减少,财政困难的加剧,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经济逐渐萎缩,物价上涨,商品供应短缺,对于唐朝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安史之乱后,北方经济南移,极端货币政策随着安禄山和史思明的相继伏诛,九年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可叛乱造成的人口锐减在短时间内却是无法填补,而且战争的威吓仍然存在,这导致不少唐民都患上了“战争过敏”,纷纷举家搬迁到南方。(正面)伴着这群唐民的南移,唐朝的经济重心也逐渐移向南方,可这也使得长安的税收结构发生了变化,即从北方纺织业逐渐变成南方茶业、丝织,使得南方经济发展逐渐登上了历史舞台。
(3)根据材料三可知,藩镇多数在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藩镇分布较少,唐代割据地方的藩镇在分布上的特点北多南少。
原因:据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依旧把持着经济命脉,但彼时唐朝的经济重心已经逐渐南移,并没有受到安史之乱的江南地区完全可以给唐朝提供源源不断的赋税和粮食,这就使得唐朝有一定的资本延续发展下去,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仍旧有很出色的圣明君主出现,他们极大程度上延续了唐朝国祚,最后,安史之乱之后藩镇势力相对稳定制衡。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安史之乱,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