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课时练
一、选择题
1.(2023七下·天河期中)某学习小组在探究性学习中,收集和整理了如表所示的素材。据此推断,他们探究的主题最可能是中国古代( )
人物 … 玄奘 鉴真 崔致远 马可·波罗 郑和 利玛窦 …
国籍 … 中国 中国 新罗 意大利 中国 意大利 …
事迹 … 西行天竺 东渡日本 来华求学做官 来华做官游历 七下西洋 来华传教译书 …
A.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B.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C.宗教的传播与影响 D.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答案】A
【知识点】遣唐使;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玄奘西行天竺”“崔志远来华求学做官”“利玛窦来华传教译书”等可知,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古代文明的交流与互鉴,A符合题意;
材料信息强调的是中外交流,并没有涉及文化的发展与演变,排除B;
宗教的传播与影响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C;
隋唐时期制度的变革与创新主要是科举制、三省六部制,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难度适中,分析题干信息,掌握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主要史实,逐一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作答即可。
2.(2023七下·天河期中) 某学习小组在探究性学习中,收集和整理了下表所示的素材。据此推断,他们探究的主题最可能是中国古代( )
人物 … 玄奘 鉴真 崔致远 马可 波罗 郑和 利玛窦 …
国籍 … 中国 中国 新罗 意大利 中国 意大利 …
事迹 … 西行天竺 东渡日本 来华求学做官 来华做官游历 七下西洋 来华传教译书 …
A.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B.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C.宗教的传播与影响 D.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答案】A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玄奘西行天竺”“崔志远来华求学做官”“利玛窦来华传教译书”可知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古代文明的交流与互鉴,A项正确;
材料信息强调的是中外交流,并没有涉及文化的发展与演变,排除B项;
宗教的传播与影响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C项;
隋唐时期制度的变革与创新主要是科举制、三省六部制,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表格的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中外交往的认识。
3.(2023七下·广州期中) 唐朝时期传到日本的螺钿铜镜(见图),把南海的夜光贝、东南亚的琥珀、中东的宝石、阿富汗的蓝宝石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五彩缤纷的图案。这体现了唐朝( )
A.商品经济的繁荣 B.疆域范围的辽阔
C.对外开放的气象 D.民族关系的和睦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唐朝时期传到日本的螺钿铜镜”“南海的夜光贝、东南亚的琥珀、中东的宝石、阿富汗的蓝宝石巧妙地组合在一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体现的是当时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现象,体现了双向开放的对外关系,C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现象,没有体现商品经济的繁荣,排除A项;
材料与疆域范围无关,排除B项;
材料体现的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现象,不是民族关系的和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的对外交流相关史实,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注意对图片的解读。
4.(2023七下·广州期中) 如果要印证玄奘西行取经的历史,下列史料最可靠的是( )
A.玄奘为保存由天竺带回的经卷佛像主持修建的大雁塔
B.由玄奘口述、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
C.明代作家吴承恩创作的古典小说《西游记》
D.中央电视台拍摄的长篇电视连续剧《西游记》
【答案】A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实物史料最可靠,玄奘为保存由天竺带回的经卷佛像主持修建的大雁塔属于实物史料,最为可靠,A项正确;
《大唐西域记》属于文字史料,没有实物史料价值高,排除B项;
古典小说《西游记》属于文学艺术作品,不能作为史料,只可供参考,排除C项;
电视剧《西游记》属于文学艺术作品,不能作为史料,只可供参考,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史料的分类。
5.(2023七下·广州期中)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这句唐诗出自李白创作的《哭晁卿衡》,目的是哀悼离开唐朝长安城回国,据传渡海时沉船遇难的外国友人晁衡。据此推断,晁衡的身份最不可能是( )
A.新罗遣唐使 B.日本留学生
C.西域商人 D.天竺传教僧人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李白创作的《哭晁卿衡》,目的是哀悼离开唐朝长安城回国,据传渡海时沉船遇难的外国友人晁衡。”可知,晁衡的身份最不可能是西域商人,因为西域指的是指汉朝以后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而这些地区与中国内陆地区同在亚欧大陆上,不用渡船到达,C项正确;
唐朝与新罗之间隔着黄海,晁衡有可能是新罗遣唐使,但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日本与中国之间隔着东海,晁衡有可能是日本留学生,但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天竺(古印度)位于南亚,到中国需要经过印度洋、中国南海、东海等海域,晁衡有可能是天竺传教僧人,但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对外交往的史实。
6.(2023七下·广州期末)观察下图,与图中路线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
A.玄奘 B.鉴真 C.张骞 D.毕昇
【答案】A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图片信息“唐”“长安”“天竺”等可知相关的历史人物是玄奘,唐朝时期玄奘西行天竺取经,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A项正确;
唐朝时期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排除B项;
西汉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为沟通“丝绸之路”创造条件,排除C项;
北宋时期平民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玄奘西行的认识。
7.(2023七下·朝阳期末)唐朝时,陆上丝绸之路达到鼎盛,东起长安,经中亚,可以通往今天印度等许多国家。海路可到达今天日本、波斯湾等地。唐朝允许外商长期在中国居住、任官,长安、洛阳聚集了各国使节、商人。这些反映出唐朝( )
A.开明的民族政策 B.中外交往的繁盛
C.多彩的文学艺术 D.政治制度的完备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唐朝时,陆上丝绸之路达到鼎盛,东起长安,经中亚,可以通往今天印度等许多国家。海路可到达今天日本、波斯湾等地。唐朝允许外商长期在中国居住、任官,长安、洛阳聚集了各国使节、商人”可知,这些反映出唐朝中外交往的繁盛,唐朝是当时国力强大的国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B项正确;
题干强调对外政策,没涉及唐朝民族政策,排除A项;
题干强调对外政策,没涉及多彩的文学艺术,排除C项;
题干强调对外政策,没涉及政治制度的完备,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的中外交流,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2023七下·增城期中) 如果我们想了解唐朝时期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我们可以翻阅的历史书籍是( )
A.《大唐西域记》 B.《史记》
C.《西游记》 D.《金刚经》
【答案】A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A:贞观初年,玄奘经过长途跋涉到达天竺。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由其口述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A项符合题意;
B:司马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B项不符合题意;
C:《西游记》成书于明代中期,作者吴承恩,描写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艰难历程,一部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C项不符合题意;
D:唐代雕版印刷的一份《金刚经》,是至今存于世的中国早期印刷品实物中唯一的一份留有明确、完整的刻印年代的印品,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大唐西域记》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注意准确识记玄奘西行的相关知识。
9.(2023七下·新都期末)据《日本书纪》记载,公元623年自唐回国的留学僧上奏朝廷云:“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据此推断日本派出遣唐使的原因是( )
A.唐朝典章制度先进 B.唐朝民族政策开明
C.唐朝对外贸易兴盛 D.唐朝社会风气开放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法式备定,珍国也”可得出,日本派出遣唐使主要是因为唐朝典章制度先进,日本落后,才向中国学习,A符合题意;
材料中主要反映的是由于中国典章制度的先进是日本派遣唐使的主要原因,而非唐朝民族政策开明、对外贸易兴盛、社会风气开放,且都是在唐朝典章制度先进的表现,B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理解分析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理解题干中的引文去分析判断。
10.(2023七下·雨花期末)在我国西安市和日本的奈良市,各建有一座阿倍仲麻吕纪念碑。阿 倍仲麻吕是唐朝时来华的日本人中的杰出代表人物。与此有关的历 史事件是( )
A.遣唐使来华 B.玄奘西行 C.鉴真东渡 D.唐蕃会盟
【答案】A
【知识点】遣唐使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 在我国西安市和日本的奈良市,各建有一座阿倍仲麻吕纪念碑。阿 倍仲麻吕是唐朝时来华的日本人中的杰出代表人物。”可知,日本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日本,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唐朝时,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A项正确;
玄奘西行印度,排除B项;
鉴真东渡日本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唐蕃会盟属于民族交流,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二、材料分析题
11.(2023七下·建昌期中) 综合探究题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空前繁荣的时代,产生了许多伟大的人物,作出了许多重要贡献。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有关下列历史人物的问题。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1) 图一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是谁?她在位期间采取一系列措施,为后来哪一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 图二中的历史人物是唐朝历史上著名的皇帝,在位时的年号是贞观,那么人们把他统治时期称为什么?图二中的人为加强汉藏友谊,远嫁吐蕃的公主是谁?
(3) 为了避免“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他任用的哪个名臣被称为“镜子”?
(4) 图三中的历史人物远赴天竺学习佛教,他是谁?归国后,其弟子将他的经历记录成书,这部书叫什么?
(5)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图四人物的名句,他是谁?被后人称为什么?
【答案】(1)武则天;开元盛世。
(2)贞观之治;文成公主。
(3)魏征。
(4)玄奘;《大唐西域记》
(5)李白;诗仙。
【知识点】“贞观之治”;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女皇武则天;鉴真与玄奘;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武则天。结合所学可知,图一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是武则天,她当政时期,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得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本题考查唐太宗。结合所学可知,图二中的历史人物是唐朝历史上著名的皇帝唐太宗,他在位时的年号是贞观,人们把他统治时期称为贞观之治。7世纪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3)本题考查魏征。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魏征是最著名的谏臣,受到唐太宗的器重,唐太宗能够做到虚心纳谏,把魏征比作自己的一面镜子。
(4)本题考查玄奘。结合所学可知,图三历史人物是玄奘。唐太宗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学习佛教。其归国后专心翻译佛经,以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
(5)本题考查李白。结合所学可知,图四历史人物是李白。李白的诗歌豪迈奔放,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
故答案为:
(1) 武则天;开元盛世。
(2) 贞观之治;文成公主。
(3) 魏征。
(4) 玄奘;《大唐西域记》 。
(5) 李白;诗仙。
【点评】本题考查武则天、唐太宗、魏征、玄奘、李白等人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准确识读图片,将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课时练
一、选择题
1.(2023七下·天河期中)某学习小组在探究性学习中,收集和整理了如表所示的素材。据此推断,他们探究的主题最可能是中国古代( )
人物 … 玄奘 鉴真 崔致远 马可·波罗 郑和 利玛窦 …
国籍 … 中国 中国 新罗 意大利 中国 意大利 …
事迹 … 西行天竺 东渡日本 来华求学做官 来华做官游历 七下西洋 来华传教译书 …
A.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B.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C.宗教的传播与影响 D.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2.(2023七下·天河期中) 某学习小组在探究性学习中,收集和整理了下表所示的素材。据此推断,他们探究的主题最可能是中国古代( )
人物 … 玄奘 鉴真 崔致远 马可 波罗 郑和 利玛窦 …
国籍 … 中国 中国 新罗 意大利 中国 意大利 …
事迹 … 西行天竺 东渡日本 来华求学做官 来华做官游历 七下西洋 来华传教译书 …
A.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B.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C.宗教的传播与影响 D.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3.(2023七下·广州期中) 唐朝时期传到日本的螺钿铜镜(见图),把南海的夜光贝、东南亚的琥珀、中东的宝石、阿富汗的蓝宝石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五彩缤纷的图案。这体现了唐朝( )
A.商品经济的繁荣 B.疆域范围的辽阔
C.对外开放的气象 D.民族关系的和睦
4.(2023七下·广州期中) 如果要印证玄奘西行取经的历史,下列史料最可靠的是( )
A.玄奘为保存由天竺带回的经卷佛像主持修建的大雁塔
B.由玄奘口述、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
C.明代作家吴承恩创作的古典小说《西游记》
D.中央电视台拍摄的长篇电视连续剧《西游记》
5.(2023七下·广州期中)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这句唐诗出自李白创作的《哭晁卿衡》,目的是哀悼离开唐朝长安城回国,据传渡海时沉船遇难的外国友人晁衡。据此推断,晁衡的身份最不可能是( )
A.新罗遣唐使 B.日本留学生
C.西域商人 D.天竺传教僧人
6.(2023七下·广州期末)观察下图,与图中路线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
A.玄奘 B.鉴真 C.张骞 D.毕昇
7.(2023七下·朝阳期末)唐朝时,陆上丝绸之路达到鼎盛,东起长安,经中亚,可以通往今天印度等许多国家。海路可到达今天日本、波斯湾等地。唐朝允许外商长期在中国居住、任官,长安、洛阳聚集了各国使节、商人。这些反映出唐朝( )
A.开明的民族政策 B.中外交往的繁盛
C.多彩的文学艺术 D.政治制度的完备
8.(2023七下·增城期中) 如果我们想了解唐朝时期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我们可以翻阅的历史书籍是( )
A.《大唐西域记》 B.《史记》
C.《西游记》 D.《金刚经》
9.(2023七下·新都期末)据《日本书纪》记载,公元623年自唐回国的留学僧上奏朝廷云:“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据此推断日本派出遣唐使的原因是( )
A.唐朝典章制度先进 B.唐朝民族政策开明
C.唐朝对外贸易兴盛 D.唐朝社会风气开放
10.(2023七下·雨花期末)在我国西安市和日本的奈良市,各建有一座阿倍仲麻吕纪念碑。阿 倍仲麻吕是唐朝时来华的日本人中的杰出代表人物。与此有关的历 史事件是( )
A.遣唐使来华 B.玄奘西行 C.鉴真东渡 D.唐蕃会盟
二、材料分析题
11.(2023七下·建昌期中) 综合探究题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空前繁荣的时代,产生了许多伟大的人物,作出了许多重要贡献。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有关下列历史人物的问题。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1) 图一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是谁?她在位期间采取一系列措施,为后来哪一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 图二中的历史人物是唐朝历史上著名的皇帝,在位时的年号是贞观,那么人们把他统治时期称为什么?图二中的人为加强汉藏友谊,远嫁吐蕃的公主是谁?
(3) 为了避免“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他任用的哪个名臣被称为“镜子”?
(4) 图三中的历史人物远赴天竺学习佛教,他是谁?归国后,其弟子将他的经历记录成书,这部书叫什么?
(5)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图四人物的名句,他是谁?被后人称为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遣唐使;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玄奘西行天竺”“崔志远来华求学做官”“利玛窦来华传教译书”等可知,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古代文明的交流与互鉴,A符合题意;
材料信息强调的是中外交流,并没有涉及文化的发展与演变,排除B;
宗教的传播与影响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C;
隋唐时期制度的变革与创新主要是科举制、三省六部制,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难度适中,分析题干信息,掌握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主要史实,逐一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作答即可。
2.【答案】A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玄奘西行天竺”“崔志远来华求学做官”“利玛窦来华传教译书”可知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古代文明的交流与互鉴,A项正确;
材料信息强调的是中外交流,并没有涉及文化的发展与演变,排除B项;
宗教的传播与影响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C项;
隋唐时期制度的变革与创新主要是科举制、三省六部制,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表格的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中外交往的认识。
3.【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唐朝时期传到日本的螺钿铜镜”“南海的夜光贝、东南亚的琥珀、中东的宝石、阿富汗的蓝宝石巧妙地组合在一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体现的是当时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现象,体现了双向开放的对外关系,C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现象,没有体现商品经济的繁荣,排除A项;
材料与疆域范围无关,排除B项;
材料体现的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现象,不是民族关系的和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的对外交流相关史实,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注意对图片的解读。
4.【答案】A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实物史料最可靠,玄奘为保存由天竺带回的经卷佛像主持修建的大雁塔属于实物史料,最为可靠,A项正确;
《大唐西域记》属于文字史料,没有实物史料价值高,排除B项;
古典小说《西游记》属于文学艺术作品,不能作为史料,只可供参考,排除C项;
电视剧《西游记》属于文学艺术作品,不能作为史料,只可供参考,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史料的分类。
5.【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李白创作的《哭晁卿衡》,目的是哀悼离开唐朝长安城回国,据传渡海时沉船遇难的外国友人晁衡。”可知,晁衡的身份最不可能是西域商人,因为西域指的是指汉朝以后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而这些地区与中国内陆地区同在亚欧大陆上,不用渡船到达,C项正确;
唐朝与新罗之间隔着黄海,晁衡有可能是新罗遣唐使,但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日本与中国之间隔着东海,晁衡有可能是日本留学生,但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天竺(古印度)位于南亚,到中国需要经过印度洋、中国南海、东海等海域,晁衡有可能是天竺传教僧人,但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对外交往的史实。
6.【答案】A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图片信息“唐”“长安”“天竺”等可知相关的历史人物是玄奘,唐朝时期玄奘西行天竺取经,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A项正确;
唐朝时期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排除B项;
西汉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为沟通“丝绸之路”创造条件,排除C项;
北宋时期平民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玄奘西行的认识。
7.【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唐朝时,陆上丝绸之路达到鼎盛,东起长安,经中亚,可以通往今天印度等许多国家。海路可到达今天日本、波斯湾等地。唐朝允许外商长期在中国居住、任官,长安、洛阳聚集了各国使节、商人”可知,这些反映出唐朝中外交往的繁盛,唐朝是当时国力强大的国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B项正确;
题干强调对外政策,没涉及唐朝民族政策,排除A项;
题干强调对外政策,没涉及多彩的文学艺术,排除C项;
题干强调对外政策,没涉及政治制度的完备,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的中外交流,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答案】A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A:贞观初年,玄奘经过长途跋涉到达天竺。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由其口述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A项符合题意;
B:司马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B项不符合题意;
C:《西游记》成书于明代中期,作者吴承恩,描写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艰难历程,一部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C项不符合题意;
D:唐代雕版印刷的一份《金刚经》,是至今存于世的中国早期印刷品实物中唯一的一份留有明确、完整的刻印年代的印品,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大唐西域记》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注意准确识记玄奘西行的相关知识。
9.【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法式备定,珍国也”可得出,日本派出遣唐使主要是因为唐朝典章制度先进,日本落后,才向中国学习,A符合题意;
材料中主要反映的是由于中国典章制度的先进是日本派遣唐使的主要原因,而非唐朝民族政策开明、对外贸易兴盛、社会风气开放,且都是在唐朝典章制度先进的表现,B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理解分析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理解题干中的引文去分析判断。
10.【答案】A
【知识点】遣唐使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 在我国西安市和日本的奈良市,各建有一座阿倍仲麻吕纪念碑。阿 倍仲麻吕是唐朝时来华的日本人中的杰出代表人物。”可知,日本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日本,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唐朝时,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A项正确;
玄奘西行印度,排除B项;
鉴真东渡日本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唐蕃会盟属于民族交流,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答案】(1)武则天;开元盛世。
(2)贞观之治;文成公主。
(3)魏征。
(4)玄奘;《大唐西域记》
(5)李白;诗仙。
【知识点】“贞观之治”;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女皇武则天;鉴真与玄奘;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武则天。结合所学可知,图一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是武则天,她当政时期,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得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本题考查唐太宗。结合所学可知,图二中的历史人物是唐朝历史上著名的皇帝唐太宗,他在位时的年号是贞观,人们把他统治时期称为贞观之治。7世纪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3)本题考查魏征。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魏征是最著名的谏臣,受到唐太宗的器重,唐太宗能够做到虚心纳谏,把魏征比作自己的一面镜子。
(4)本题考查玄奘。结合所学可知,图三历史人物是玄奘。唐太宗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学习佛教。其归国后专心翻译佛经,以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
(5)本题考查李白。结合所学可知,图四历史人物是李白。李白的诗歌豪迈奔放,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
故答案为:
(1) 武则天;开元盛世。
(2) 贞观之治;文成公主。
(3) 魏征。
(4) 玄奘;《大唐西域记》 。
(5) 李白;诗仙。
【点评】本题考查武则天、唐太宗、魏征、玄奘、李白等人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准确识读图片,将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