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第3课盛唐气象 课时练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第3课盛唐气象 课时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3.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11 14:20:53

文档简介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第3课盛唐气象 课时练
一、选择题
1.《农书》中描述曲辕犁:”南方水田泥耕,其田高下阔狭不等,一犁一牛挽之 ,作止回旋,惟人所便。”这说明曲辕犁(  )
A.在隋朝开始用于农业 B.只适合南方水田
C.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D.变革了耕作方式
【答案】C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 依据"南方水田泥耕,其田高下阔狭不等,一犁一牛挽之,作止回旋,惟人所便。"和所学知识,可知反映了曲辕犁便于调头和
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了人力或畜力,因此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C 项正确;
题干并没有提及曲辕犁开始用于农业生产的时间,排除 A 项;
题干说明曲辕犁用于南方水田,但并不能证明只适合南方水田,排除 B 项;
曲辕犁属于新型耕犁,但仍然属于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排除 D 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曲辕犁的相关史实。
2.《太平广记》中提到,商人窦义在长安西市中”造(邸)店二十余间,当其要害,日收利数千”。另外,长安西市还有”波斯邸店”。《长安志》中提到,”(东)市内货财二百二十行(约合七万家商铺)”。由此可见(  )
A.长安是国际性商业大都市 B.唐朝始终厉行市坊分开制度
C.西市货物比东市有竞争力 D.唐朝出现富可敌国的大商人
【答案】B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根据“:“(东)市内货财二百二十行(约合七万家商铺)”得出商品种类多;形成门类众多的专业性市场;唐朝始终厉行市坊分开制度,排除ACD,选项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唐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以唐宋经济发展的原因和表现为切入点,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3.(2023七下·天河期中)它由11个部件构成,设计精妙,轻便灵巧,操作时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这里所描述的“它”是(  )
A.翻车 B.筒车 C.曲辕犁 D.秧马
【答案】C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操作时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可知是曲辕犁。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C符合题意;
翻车是取水工具 ,排除A;
筒车是灌溉工具,排除B;
秧马是种植水稻时,用于插秧和拔秧的工具,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考查盛唐经济。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唐朝经济的发展的基本史实,结合选项利用排除法作答即可。
4.(2023七下·花都期中)一代明君唐太宗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深得各族人民的爱戴。下列哪句话可以看出他对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视(  )
A.“舟可以比人君,水可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B.“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犾,朕独爱之如一。”
C.“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D.“致安之本,惟在得人。”
【答案】B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的这句话反映出唐太宗对少数民族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B项正确;
“舟可以比人君,水可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反映的是百姓的重要性,排除A;
“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反映的是科举制,排除C;
“致安之本,惟在得人。”反映的是用人的重要性,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难度适中,理解选项诗句表达的含义,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5.(2023七下·天河期中) 唐朝时,社会涌现出一大批天下闻名的女性人物,既有女皇帝武则天、女将军平阳公主,又有女官上官婉儿、女诗人薛涛、女道人鱼玄机等,这种现象(  )
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进步 B.体现了民族交融的成果
C.得益于社会风气的开放 D.反映了奢靡享乐之风盛行
【答案】C
【知识点】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唐代社会涌现出一批天下闻名的女性人物,既有女皇帝武则天、女将军平阳公主,又有女官上官婉儿、女诗人薛涛、女道人鱼玄机等”可知,唐代的女性地位高,出现了女皇帝、女将军、女官员,这主要得益于唐代的社会风气的开放,C项正确;
材料主要说明社会风气开放,没有涉及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人才,排除A项;
材料主要说明社会风气开放,未体现了民族交融的成果,排除B项;
材料主要说明社会风气开放,未反映了奢靡享乐之风盛行,排除D 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的认识。
6.(2023七下·天河期中) 在绘制“盛唐气象”主题历史手抄题时,某同学选择了下列素材,该同学侧重于展示盛唐(  )
来自波斯的马球来自西域的胡旋舞
由印度佛曲改编的《霓裳羽衣曲》
A.多彩的文学艺术 B.繁荣的经济
C.密切的民族交往 D.兼容并包的文化
【答案】D
【知识点】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分析】根据“来自波斯”、“来自西域”、“来自印度”等信息可知这体现了唐王朝对外来文化的兼容并包,D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唐朝对外来文化的兼容并包,而多彩的文学艺术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A项;
材料体现的是唐朝兼容并包外来文化,和经济无关,排除B项;
材料体现的是唐朝对外来文化的兼容并包,而密切的民族交往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盛唐气象的认识。
7.(2023七下·增城期末) 陆羽的《茶经》记载:“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这一现象表明唐朝(  )
A.手工业发展水平高 B.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C.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D.文化艺术繁荣多彩
【答案】A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可知,材料表明唐朝手工业发展水平高。唐朝的手工业发展到很高水平。陶瓷器生产水平很高,越窑的青瓷如冰如玉,邢窑的白瓷类雪似银,闻名中外的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B项正确;
题干主要强调越窑、邢窑的瓷器,未涉及农业,排除A项;
题干主要强调越窑、邢窑的瓷器,未体现商业发展繁荣,排除C项;
题干主要强调越窑、邢窑的瓷器,未阐述文化艺术繁荣,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唐朝手工业发展的认识。
8.(2023七下·海珠期中) 如图为唐代长安城商业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为“市”以外的商业区域。与前相比,“安史之乱”后的长安(  )

A.“市”以外经营行业的种类大大增加
B.商业活动日趋突破坊市功能的界限
C.官府对交易场所的限制更加严格
D.商业打破时间限制,昼夜不停
【答案】B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唐代长安城商业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为‘市’以外的商业区域”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材料图片明显可以看出,“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城内在以前的东市和西市以外,增加了更多的商业活动的区域,能够看出商业活动日趋突破坊市功能的界限,B项正确;
材料只能看出商业经营的范围有所扩大,但看不出种类增多,排除A项;
材料并没有体现出对交易场所的限制更加严格,应该是更加宽松,排除C项;
材料看不出商业打破时间限制,昼夜不停,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唐朝经济发展的认识。
9.(2023七下·海珠期中) 1999年,在印尼海域发现的“黑石号”唐代沉船上打捞到近7万件中国瓷器,包括数量不等的越窑青瓷、北方白瓷等。瓷器种类多样,部分瓷器的形制、图案、色彩有明显的西亚、波斯艺术风格。这一考古发现可以说明(  )
①唐代制瓷业规模大,行销范围广
②景德镇已成为唐代制瓷业中心
③青瓷、白瓷是唐朝瓷器的 代表
④唐代瓷器风格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见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材料“7万件中国瓷器”“在印尼海域发现……唐代沉船”说明唐代制瓷业规模大,行销范围广;材料“数量不等的越窑青瓷、北方白瓷”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唐代,青瓷、白瓷都较为典型;材料“部分瓷器……有明显的西亚、波斯艺术风格”说明唐代瓷器风格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见证,所以,①③④均符合题意,C项正确;
景德镇在明朝时成为全国的制瓷业中心,所产的青花瓷,造型多样,色彩艳丽,花纹优美,②不符合史实,排除所有含②的选项,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唐朝经济发展的认识。
10.(2023七下·成华期末)唐都长安是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中心。它(  )
A.坊市界限打破 B.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C.建有“唐蕃会盟碑” D.位于河南省境内
【答案】B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唐朝的建立;盛唐经济的繁荣;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中心”及所学可得出,唐朝都城长安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繁荣,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B符合题意;依据已学可知,宋代打破了坊市界限,“唐蕃会盟碑”位于拉萨,而非长安,长安即今陕西西安,A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识记的准确识记与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唐朝都城长安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二、材料分析题
11.(2023七下·天河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唐宋都城平面示意图
材料二:北宋时期,国家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八十左右来自淮河以南地区。淮南每年向都城汴京运送粮食六百万石,丝绸、茶叶等物品也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京城。南方地区经济持续发展,支撑了南宋半壁江山。
——摘编自漆侠《宋代经济史》
材料三:宋代文化是唐代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唐代所存在的三省六部、科举、均田等制度,已经标志着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宋代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文官制度,中枢大臣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得以相互制衡。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 比较图一和图二,从中提取唐朝长安和北宋东京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不同信息。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到两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出现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三项宋代政治制度上“相互制衡”的表现。
【答案】(1)唐朝长安有西市和东市,北宋东京有早市、夜市;或宋代打破了坊市的界限;或宋代打破了时空的限制。
(2)变化:经济重心南移或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原因:北方人口南迁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统治者推行有利于经济发展政策。
(3)表现:在中央,设立枢密使、三司使、参知政事分割宰相事权。在地方,派文官任知州,设转运司把地方财赋转移到中央,收精兵削弱地方权力。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1)比较图一和图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长安和北宋东京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不同信息包括唐代长安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北宋东京打破了坊市界限。唐代长安商业活动有时间限制,北宋东京打破了对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服务业发达,出现了娱乐场所“瓦肆”,夜市和早市进一步发展。
(2)根据材料二“北宋时期,国家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八十左右来自淮河以南地区。淮南每年向都城汴京运送粮食六百万石,丝绸、茶叶等物品也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京城。…南方地区经济持续发展,支撑了南宋半壁江山。”可知,到两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经济重心南移或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北方人口南迁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统治者推行有利于经济发展政策。
(3)根据材料三“宋代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文官制度,中枢大臣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得以相互制衡”并结合所学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可知,中央主要表现在对宰相权力的制约和分割。如设立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三司使分割财权、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在地方主要防止地方专权形成唐朝的藩镇局面,主要从派文官任知州,设诸路转运司把地方财赋转移到中央,收精兵削弱地方权力等。
故答案为:
(1)唐朝长安有西市和东市,北宋东京有早市、夜市;或宋代打破了坊市的界限;或宋代打破了时空的限制。
(2)变化:经济重心南移或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原因:北方人口南迁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统治者推行有利于经济发展政策。
(3)表现:在中央,设立枢密使、三司使、参知政事分割宰相事权。在地方,派文官任知州,设转运司把地方财赋转移到中央,收精兵削弱地方权力。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唐朝长安和北宋东京的认识。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经济重心南移的认识。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宋代政治制度的认识。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第3课盛唐气象 课时练
一、选择题
1.《农书》中描述曲辕犁:”南方水田泥耕,其田高下阔狭不等,一犁一牛挽之 ,作止回旋,惟人所便。”这说明曲辕犁(  )
A.在隋朝开始用于农业 B.只适合南方水田
C.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D.变革了耕作方式
2.《太平广记》中提到,商人窦义在长安西市中”造(邸)店二十余间,当其要害,日收利数千”。另外,长安西市还有”波斯邸店”。《长安志》中提到,”(东)市内货财二百二十行(约合七万家商铺)”。由此可见(  )
A.长安是国际性商业大都市 B.唐朝始终厉行市坊分开制度
C.西市货物比东市有竞争力 D.唐朝出现富可敌国的大商人
3.(2023七下·天河期中)它由11个部件构成,设计精妙,轻便灵巧,操作时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这里所描述的“它”是(  )
A.翻车 B.筒车 C.曲辕犁 D.秧马
4.(2023七下·花都期中)一代明君唐太宗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深得各族人民的爱戴。下列哪句话可以看出他对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视(  )
A.“舟可以比人君,水可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B.“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犾,朕独爱之如一。”
C.“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D.“致安之本,惟在得人。”
5.(2023七下·天河期中) 唐朝时,社会涌现出一大批天下闻名的女性人物,既有女皇帝武则天、女将军平阳公主,又有女官上官婉儿、女诗人薛涛、女道人鱼玄机等,这种现象(  )
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进步 B.体现了民族交融的成果
C.得益于社会风气的开放 D.反映了奢靡享乐之风盛行
6.(2023七下·天河期中) 在绘制“盛唐气象”主题历史手抄题时,某同学选择了下列素材,该同学侧重于展示盛唐(  )
来自波斯的马球来自西域的胡旋舞
由印度佛曲改编的《霓裳羽衣曲》
A.多彩的文学艺术 B.繁荣的经济
C.密切的民族交往 D.兼容并包的文化
7.(2023七下·增城期末) 陆羽的《茶经》记载:“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这一现象表明唐朝(  )
A.手工业发展水平高 B.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C.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D.文化艺术繁荣多彩
8.(2023七下·海珠期中) 如图为唐代长安城商业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为“市”以外的商业区域。与前相比,“安史之乱”后的长安(  )

A.“市”以外经营行业的种类大大增加
B.商业活动日趋突破坊市功能的界限
C.官府对交易场所的限制更加严格
D.商业打破时间限制,昼夜不停
9.(2023七下·海珠期中) 1999年,在印尼海域发现的“黑石号”唐代沉船上打捞到近7万件中国瓷器,包括数量不等的越窑青瓷、北方白瓷等。瓷器种类多样,部分瓷器的形制、图案、色彩有明显的西亚、波斯艺术风格。这一考古发现可以说明(  )
①唐代制瓷业规模大,行销范围广
②景德镇已成为唐代制瓷业中心
③青瓷、白瓷是唐朝瓷器的 代表
④唐代瓷器风格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见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2023七下·成华期末)唐都长安是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中心。它(  )
A.坊市界限打破 B.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C.建有“唐蕃会盟碑” D.位于河南省境内
二、材料分析题
11.(2023七下·天河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唐宋都城平面示意图
材料二:北宋时期,国家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八十左右来自淮河以南地区。淮南每年向都城汴京运送粮食六百万石,丝绸、茶叶等物品也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京城。南方地区经济持续发展,支撑了南宋半壁江山。
——摘编自漆侠《宋代经济史》
材料三:宋代文化是唐代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唐代所存在的三省六部、科举、均田等制度,已经标志着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宋代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文官制度,中枢大臣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得以相互制衡。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 比较图一和图二,从中提取唐朝长安和北宋东京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不同信息。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到两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出现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三项宋代政治制度上“相互制衡”的表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 依据"南方水田泥耕,其田高下阔狭不等,一犁一牛挽之,作止回旋,惟人所便。"和所学知识,可知反映了曲辕犁便于调头和
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了人力或畜力,因此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C 项正确;
题干并没有提及曲辕犁开始用于农业生产的时间,排除 A 项;
题干说明曲辕犁用于南方水田,但并不能证明只适合南方水田,排除 B 项;
曲辕犁属于新型耕犁,但仍然属于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排除 D 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曲辕犁的相关史实。
2.【答案】B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根据“:“(东)市内货财二百二十行(约合七万家商铺)”得出商品种类多;形成门类众多的专业性市场;唐朝始终厉行市坊分开制度,排除ACD,选项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唐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以唐宋经济发展的原因和表现为切入点,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3.【答案】C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操作时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可知是曲辕犁。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C符合题意;
翻车是取水工具 ,排除A;
筒车是灌溉工具,排除B;
秧马是种植水稻时,用于插秧和拔秧的工具,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考查盛唐经济。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唐朝经济的发展的基本史实,结合选项利用排除法作答即可。
4.【答案】B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的这句话反映出唐太宗对少数民族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B项正确;
“舟可以比人君,水可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反映的是百姓的重要性,排除A;
“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反映的是科举制,排除C;
“致安之本,惟在得人。”反映的是用人的重要性,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难度适中,理解选项诗句表达的含义,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5.【答案】C
【知识点】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唐代社会涌现出一批天下闻名的女性人物,既有女皇帝武则天、女将军平阳公主,又有女官上官婉儿、女诗人薛涛、女道人鱼玄机等”可知,唐代的女性地位高,出现了女皇帝、女将军、女官员,这主要得益于唐代的社会风气的开放,C项正确;
材料主要说明社会风气开放,没有涉及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人才,排除A项;
材料主要说明社会风气开放,未体现了民族交融的成果,排除B项;
材料主要说明社会风气开放,未反映了奢靡享乐之风盛行,排除D 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的认识。
6.【答案】D
【知识点】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分析】根据“来自波斯”、“来自西域”、“来自印度”等信息可知这体现了唐王朝对外来文化的兼容并包,D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唐朝对外来文化的兼容并包,而多彩的文学艺术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A项;
材料体现的是唐朝兼容并包外来文化,和经济无关,排除B项;
材料体现的是唐朝对外来文化的兼容并包,而密切的民族交往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盛唐气象的认识。
7.【答案】A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可知,材料表明唐朝手工业发展水平高。唐朝的手工业发展到很高水平。陶瓷器生产水平很高,越窑的青瓷如冰如玉,邢窑的白瓷类雪似银,闻名中外的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B项正确;
题干主要强调越窑、邢窑的瓷器,未涉及农业,排除A项;
题干主要强调越窑、邢窑的瓷器,未体现商业发展繁荣,排除C项;
题干主要强调越窑、邢窑的瓷器,未阐述文化艺术繁荣,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唐朝手工业发展的认识。
8.【答案】B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唐代长安城商业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为‘市’以外的商业区域”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材料图片明显可以看出,“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城内在以前的东市和西市以外,增加了更多的商业活动的区域,能够看出商业活动日趋突破坊市功能的界限,B项正确;
材料只能看出商业经营的范围有所扩大,但看不出种类增多,排除A项;
材料并没有体现出对交易场所的限制更加严格,应该是更加宽松,排除C项;
材料看不出商业打破时间限制,昼夜不停,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唐朝经济发展的认识。
9.【答案】C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材料“7万件中国瓷器”“在印尼海域发现……唐代沉船”说明唐代制瓷业规模大,行销范围广;材料“数量不等的越窑青瓷、北方白瓷”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唐代,青瓷、白瓷都较为典型;材料“部分瓷器……有明显的西亚、波斯艺术风格”说明唐代瓷器风格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见证,所以,①③④均符合题意,C项正确;
景德镇在明朝时成为全国的制瓷业中心,所产的青花瓷,造型多样,色彩艳丽,花纹优美,②不符合史实,排除所有含②的选项,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唐朝经济发展的认识。
10.【答案】B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唐朝的建立;盛唐经济的繁荣;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中心”及所学可得出,唐朝都城长安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繁荣,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B符合题意;依据已学可知,宋代打破了坊市界限,“唐蕃会盟碑”位于拉萨,而非长安,长安即今陕西西安,A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识记的准确识记与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唐朝都城长安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11.【答案】(1)唐朝长安有西市和东市,北宋东京有早市、夜市;或宋代打破了坊市的界限;或宋代打破了时空的限制。
(2)变化:经济重心南移或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原因:北方人口南迁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统治者推行有利于经济发展政策。
(3)表现:在中央,设立枢密使、三司使、参知政事分割宰相事权。在地方,派文官任知州,设转运司把地方财赋转移到中央,收精兵削弱地方权力。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1)比较图一和图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长安和北宋东京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不同信息包括唐代长安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北宋东京打破了坊市界限。唐代长安商业活动有时间限制,北宋东京打破了对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服务业发达,出现了娱乐场所“瓦肆”,夜市和早市进一步发展。
(2)根据材料二“北宋时期,国家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八十左右来自淮河以南地区。淮南每年向都城汴京运送粮食六百万石,丝绸、茶叶等物品也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京城。…南方地区经济持续发展,支撑了南宋半壁江山。”可知,到两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经济重心南移或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北方人口南迁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统治者推行有利于经济发展政策。
(3)根据材料三“宋代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文官制度,中枢大臣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得以相互制衡”并结合所学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可知,中央主要表现在对宰相权力的制约和分割。如设立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三司使分割财权、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在地方主要防止地方专权形成唐朝的藩镇局面,主要从派文官任知州,设诸路转运司把地方财赋转移到中央,收精兵削弱地方权力等。
故答案为:
(1)唐朝长安有西市和东市,北宋东京有早市、夜市;或宋代打破了坊市的界限;或宋代打破了时空的限制。
(2)变化:经济重心南移或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原因:北方人口南迁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统治者推行有利于经济发展政策。
(3)表现:在中央,设立枢密使、三司使、参知政事分割宰相事权。在地方,派文官任知州,设转运司把地方财赋转移到中央,收精兵削弱地方权力。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唐朝长安和北宋东京的认识。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经济重心南移的认识。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宋代政治制度的认识。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