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课时练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课时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10 18:12:20

文档简介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课时练
一、选择题
1.(2023·甘孜) 唐太宗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舟与水的关系,强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下列举措体现了这一观念的是(  )
A.兴建皇家宫殿 B.创立科举制度
C.减免农民租税 D.加强军备建设
【答案】C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以看出,唐太宗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作船和水的关系,反映了他重视君民关系,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唐太宗重视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减免农民租税,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体现了他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C项正确;
兴建皇家宫殿必然要消耗人力、物力,加重人民负担,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
科举制是隋炀帝正式创立的,排除B项;
加强军备建设,扩大军队人数,也会增加农民负担,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贞观之治,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体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举措是减免农民租税。
2.(2023·阳江二模)据《通典》记载,“太宗励精为理,至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闭。至十五年,米每斗值两钱。”这段材料描述的社会状况被称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答案】C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太宗励精为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唐太宗时期出现的盛世局面。结合所学,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C项符合题意;
A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这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成为“文景之治”,排除A项;
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排除B项;
唐玄宗统治前期,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贞观之治的认识。
3.(2017七下·雅安期末)某大学教授做客《百家讲坛》,做了“太宗继位”“房谋杜断”等系列讲座。由此可推断他所讲的主题是(  )
A.文帝建隋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答案】B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房谋杜断”指的是唐朝时善于谋略的房玄龄和敢于决断的杜如晦,他们是唐太宗时期的著名宰相,所以“太宗继位”中的太宗应是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在位时的年号为“贞观”,所以所讲的主题是贞观之治。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贞观之治。
4.下列材料共同说明唐朝(  )
唐太宗吸取前朝火亡教训,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武则天指出,建国之本,必在务农。
唐安宗前期。整顿吏治,精选地方官员。
A.兴盛的原因 B.农业的发展 C.衰落的过程 D.割据的结果
【答案】A
【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女皇武则天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可知,唐太宗虚心纳速,从善如流,武则天重视农业,唐玄宗统治前期,整顿吏治,结合所学可知,这些做法使唐朝出现了强盛局面,A项符合题意;
B:题干未涉及农业的发展,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涉及衰落的过程,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涉及割据的结果,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根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5.唐太宗在看到新科进士鱼贯而出的盛况时,情不自禁地说:”天下英雄,人吾彀中矣。”与出现这一盛况直接相关的措施是(  )
A.”焚书坑儒” B.科举考试
C.崇文抑武 D.八股取士
【答案】B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A: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唐太宗在看到新科进士鱼贯而出的盛况时,情不自禁地说:‘天下英雄,人吾彀中矣。’”和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时,不断完善发展科举制度,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发展,为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提供了人才基础,B项符合题意;
C:宋朝时期推行,重文轻武、文人治国的策略,C项不符合题意;
D:明朝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加强了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控制,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科举制度的完善,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科举制度的相关历史知识。
6.(2023·广州二模)唐太宗对大臣们说:“隋时百姓纵有财物,岂得保此!自朕有天下…无有所科差,人人皆得营生,守其资财…向使朕科差不已,虽数资赏赐,亦不如不得。”为此太宗实施(  )
A.轻徭薄赋 B.开科考试 C.任贤用能 D.减轻刑罚
【答案】A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材料的意思是:唐太宗对侍臣们说:“隋朝的时候,老百姓即使拥有财物,但怎能保得住呢?自从我平定天下以来,一心一意体恤百姓,没有什么差役摊派,每个人都能维持生计,守住自己的钱财,这些都是我赐予他们的。要是我不停地加收各种赋税,即使多次赏赐资助他们,还不如不这样做。”这说明唐太宗实施轻徭薄赋的政策,A符合题意;
开科考试与减轻百姓负担无关,排除B;
任贤用能与减轻百姓负担无关,排除C;
唐太宗要实施的是轻徭薄赋,不是减轻刑罚,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贞观之治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该类试题重在考查解度材料的能力,要学会通过题干中的关键词,简要分析题干信息。
7.(2023·济南二模)史书中记载:“开元初,四方丰稔,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上述材料描述的盛世局面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答案】D
【知识点】“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开元”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年号“开元”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D项正确;
文景之治出现在西汉,排除A项;
光武中兴出现在东汉,排除B项;
贞观之治是唐太宗缔造的盛世,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8.(2019七下·黄石期中)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年代。唐诗风格各样,题材广泛,展示了广阔的生活画卷。下列诗句最能反映“开元盛世”景象的是(  )
A.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答案】D
【知识点】“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前期年号开元,他在位时期,励精图治,重用人才,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故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描述的是开元盛世的局面。
D项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最能反映“开元盛世”景象,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开元盛世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迁移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开元”。
9.(2021·张家界模拟)杜甫在《忆昔》这首诗中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他描写的是唐朝哪个皇帝在位时期的繁荣景象(  )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答案】D
【知识点】“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这是大诗人杜甫在《忆昔》诗中对“开元盛世”的描述,意思是开元全盛时期,连小县城都有上万户人家。农业连年获得丰收,粮食装满了公家和私人的仓库,人民生活十分富裕。“开元盛世”出现在唐玄宗统治前期。D符合题意。唐高祖是唐朝的建立者、唐太宗统治时期出被称为“贞观之治”、武则天统治时期 被称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本题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唐朝出现“开元盛世”的原因,以及唐玄宗和他的曾祖父唐太宗的治国措施的相同之处。
10.(2023七下·广州期末)贞观初,太宗曾对公卿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由此可知唐太宗(  )
A.戒奢从简 B.重用人才 C.虚心纳谏 D.整顿吏治
【答案】C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的全句大意是:一个人要照见自己的形象,必须要有明亮的镜子;一位君主要知道自己的过失,必须依赖忠臣的进谏。因此,题干表明唐太宗虚心纳谏,改正自身过失,A项正确;
题干表明唐太宗虚心纳谏,未涉及戒奢从简、重用人才以及整顿吏治的内容,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唐太宗高尚品质的认识。
二、材料分析题
11.(2023七下·武隆期中)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各个领域的建树熠熠生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 皮日休《汴河怀古》
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唐 杜甫《忆昔》
材料三唐高宗时,吐蕃从内地引进了蚕种,唐朝还派酿酒、制碾硙、造纸墨的工匠到吐蕃传授技艺……吐蕃还通过互市,向唐朝购买茶叶、丝绸等物品,吐蕃的马和形制优美、奇异的金银器等物品不断地传到内地。
——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中国古代史》
材料四我心中一盏灯,为苍生送去光明。我一步一步向西……漫天黄沙遮不住菩提心。我一步一步向西,只为找到你。
(1) 材料一中的“此河”指的是古代哪一重大工程?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隋亡”的原因。
(2) 材料二所描述的是哪一个盛世局面?结合所学知识,任意写出两个唐朝兴盛局面出现的原因。
(3) 根据材料三,概括唐高宗时期与吐蕃交往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唐朝与吐蕃交往的史实。
(4) 材料四中的“我”指的是谁?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精神?
【答案】(1)工程:(隋朝)大运河。原因:繁重的徭役或隋朝、隋炀帝的暴政或统治者纵情享乐,奢侈无度,不恤民力。
(2)盛世局面:“开元盛世”。原因:①唐玄宗整顿吏治,裁减冗员;②唐玄宗等历代统治者的励精图治,重视发展生产;③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④国家统一,社会稳定;⑤继承了前代的基础;⑥吸取了隋亡的教训;⑦科举制这一新的人才选拔制度,聚集了大量人才;⑧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民族大交融,重新激活了中原文明的生命活力等。
(3)特点:和平交往;交流内容多样;双向往来。史实: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会盟。
(4)“我”指的是玄奘。学习他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开元盛世”;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可知其强调隋朝的灭亡是因为开凿了大运河,“此河”指的是隋朝大运河;第二小问小依据材料一中“尽道隋亡为此河”“若无水殿龙舟事”及结合所学可从繁重的徭役,隋朝隋炀帝的暴政,统治者纵情享乐,奢侈无度,不恤民力等方面归纳其灭亡原因。
(2)第一小问需要依据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可知其描绘了唐朝历史上的开元盛世;第二小问的作答需要结合所学可知,可以从唐玄宗及历代统治者的励精图治,重视发展生产、人民群众的辛勤、国家统一稳定、继承了前代的基础,吸取了隋亡的教训、科举制这一新的人才选拔制度,聚集了大量人才,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民族大交融,重新激活了中原文明的生命活力等方面分析归纳原因。
(3)解题时需要依据材料中“吐蕃从内地引进了蚕种,唐朝还派酿酒、制碾皑、造纸墨的工匠到吐蕃传授技艺……吐蕃还通过互市,向唐朝购买茶叶、丝绸等物品,吐蕃的马和形制优美、奇异的金银器等物品不断地传到内地”等信息可得出特点为:和平交往;交流内容多样;双向往来;第二小问的作答需要结合所学可知,唐朝与吐蕃交往的史实有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会盟。
(4)第一小问的作答需要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四中的“我”指的是玄奘,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研习佛法,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第二小问的作答可以结合史实,从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去分析归纳,只要言之有理围绕主题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分析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一方面需要依据史料信息去得出答案,二是需要联系所学,分析归纳。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课时练
一、选择题
1.(2023·甘孜) 唐太宗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舟与水的关系,强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下列举措体现了这一观念的是(  )
A.兴建皇家宫殿 B.创立科举制度
C.减免农民租税 D.加强军备建设
2.(2023·阳江二模)据《通典》记载,“太宗励精为理,至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闭。至十五年,米每斗值两钱。”这段材料描述的社会状况被称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3.(2017七下·雅安期末)某大学教授做客《百家讲坛》,做了“太宗继位”“房谋杜断”等系列讲座。由此可推断他所讲的主题是(  )
A.文帝建隋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4.下列材料共同说明唐朝(  )
唐太宗吸取前朝火亡教训,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武则天指出,建国之本,必在务农。
唐安宗前期。整顿吏治,精选地方官员。
A.兴盛的原因 B.农业的发展 C.衰落的过程 D.割据的结果
5.唐太宗在看到新科进士鱼贯而出的盛况时,情不自禁地说:”天下英雄,人吾彀中矣。”与出现这一盛况直接相关的措施是(  )
A.”焚书坑儒” B.科举考试
C.崇文抑武 D.八股取士
6.(2023·广州二模)唐太宗对大臣们说:“隋时百姓纵有财物,岂得保此!自朕有天下…无有所科差,人人皆得营生,守其资财…向使朕科差不已,虽数资赏赐,亦不如不得。”为此太宗实施(  )
A.轻徭薄赋 B.开科考试 C.任贤用能 D.减轻刑罚
7.(2023·济南二模)史书中记载:“开元初,四方丰稔,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上述材料描述的盛世局面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8.(2019七下·黄石期中)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年代。唐诗风格各样,题材广泛,展示了广阔的生活画卷。下列诗句最能反映“开元盛世”景象的是(  )
A.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9.(2021·张家界模拟)杜甫在《忆昔》这首诗中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他描写的是唐朝哪个皇帝在位时期的繁荣景象(  )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10.(2023七下·广州期末)贞观初,太宗曾对公卿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由此可知唐太宗(  )
A.戒奢从简 B.重用人才 C.虚心纳谏 D.整顿吏治
二、材料分析题
11.(2023七下·武隆期中)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各个领域的建树熠熠生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 皮日休《汴河怀古》
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唐 杜甫《忆昔》
材料三唐高宗时,吐蕃从内地引进了蚕种,唐朝还派酿酒、制碾硙、造纸墨的工匠到吐蕃传授技艺……吐蕃还通过互市,向唐朝购买茶叶、丝绸等物品,吐蕃的马和形制优美、奇异的金银器等物品不断地传到内地。
——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中国古代史》
材料四我心中一盏灯,为苍生送去光明。我一步一步向西……漫天黄沙遮不住菩提心。我一步一步向西,只为找到你。
(1) 材料一中的“此河”指的是古代哪一重大工程?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隋亡”的原因。
(2) 材料二所描述的是哪一个盛世局面?结合所学知识,任意写出两个唐朝兴盛局面出现的原因。
(3) 根据材料三,概括唐高宗时期与吐蕃交往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唐朝与吐蕃交往的史实。
(4) 材料四中的“我”指的是谁?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精神?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以看出,唐太宗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作船和水的关系,反映了他重视君民关系,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唐太宗重视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减免农民租税,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体现了他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C项正确;
兴建皇家宫殿必然要消耗人力、物力,加重人民负担,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
科举制是隋炀帝正式创立的,排除B项;
加强军备建设,扩大军队人数,也会增加农民负担,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贞观之治,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体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举措是减免农民租税。
2.【答案】C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太宗励精为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唐太宗时期出现的盛世局面。结合所学,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C项符合题意;
A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这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成为“文景之治”,排除A项;
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排除B项;
唐玄宗统治前期,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贞观之治的认识。
3.【答案】B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房谋杜断”指的是唐朝时善于谋略的房玄龄和敢于决断的杜如晦,他们是唐太宗时期的著名宰相,所以“太宗继位”中的太宗应是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在位时的年号为“贞观”,所以所讲的主题是贞观之治。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贞观之治。
4.【答案】A
【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女皇武则天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可知,唐太宗虚心纳速,从善如流,武则天重视农业,唐玄宗统治前期,整顿吏治,结合所学可知,这些做法使唐朝出现了强盛局面,A项符合题意;
B:题干未涉及农业的发展,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涉及衰落的过程,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涉及割据的结果,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根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5.【答案】B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A: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唐太宗在看到新科进士鱼贯而出的盛况时,情不自禁地说:‘天下英雄,人吾彀中矣。’”和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时,不断完善发展科举制度,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发展,为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提供了人才基础,B项符合题意;
C:宋朝时期推行,重文轻武、文人治国的策略,C项不符合题意;
D:明朝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加强了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控制,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科举制度的完善,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科举制度的相关历史知识。
6.【答案】A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材料的意思是:唐太宗对侍臣们说:“隋朝的时候,老百姓即使拥有财物,但怎能保得住呢?自从我平定天下以来,一心一意体恤百姓,没有什么差役摊派,每个人都能维持生计,守住自己的钱财,这些都是我赐予他们的。要是我不停地加收各种赋税,即使多次赏赐资助他们,还不如不这样做。”这说明唐太宗实施轻徭薄赋的政策,A符合题意;
开科考试与减轻百姓负担无关,排除B;
任贤用能与减轻百姓负担无关,排除C;
唐太宗要实施的是轻徭薄赋,不是减轻刑罚,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贞观之治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该类试题重在考查解度材料的能力,要学会通过题干中的关键词,简要分析题干信息。
7.【答案】D
【知识点】“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开元”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年号“开元”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D项正确;
文景之治出现在西汉,排除A项;
光武中兴出现在东汉,排除B项;
贞观之治是唐太宗缔造的盛世,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8.【答案】D
【知识点】“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前期年号开元,他在位时期,励精图治,重用人才,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故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描述的是开元盛世的局面。
D项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最能反映“开元盛世”景象,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开元盛世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迁移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开元”。
9.【答案】D
【知识点】“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这是大诗人杜甫在《忆昔》诗中对“开元盛世”的描述,意思是开元全盛时期,连小县城都有上万户人家。农业连年获得丰收,粮食装满了公家和私人的仓库,人民生活十分富裕。“开元盛世”出现在唐玄宗统治前期。D符合题意。唐高祖是唐朝的建立者、唐太宗统治时期出被称为“贞观之治”、武则天统治时期 被称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本题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唐朝出现“开元盛世”的原因,以及唐玄宗和他的曾祖父唐太宗的治国措施的相同之处。
10.【答案】C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的全句大意是:一个人要照见自己的形象,必须要有明亮的镜子;一位君主要知道自己的过失,必须依赖忠臣的进谏。因此,题干表明唐太宗虚心纳谏,改正自身过失,A项正确;
题干表明唐太宗虚心纳谏,未涉及戒奢从简、重用人才以及整顿吏治的内容,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唐太宗高尚品质的认识。
11.【答案】(1)工程:(隋朝)大运河。原因:繁重的徭役或隋朝、隋炀帝的暴政或统治者纵情享乐,奢侈无度,不恤民力。
(2)盛世局面:“开元盛世”。原因:①唐玄宗整顿吏治,裁减冗员;②唐玄宗等历代统治者的励精图治,重视发展生产;③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④国家统一,社会稳定;⑤继承了前代的基础;⑥吸取了隋亡的教训;⑦科举制这一新的人才选拔制度,聚集了大量人才;⑧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民族大交融,重新激活了中原文明的生命活力等。
(3)特点:和平交往;交流内容多样;双向往来。史实: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会盟。
(4)“我”指的是玄奘。学习他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开元盛世”;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可知其强调隋朝的灭亡是因为开凿了大运河,“此河”指的是隋朝大运河;第二小问小依据材料一中“尽道隋亡为此河”“若无水殿龙舟事”及结合所学可从繁重的徭役,隋朝隋炀帝的暴政,统治者纵情享乐,奢侈无度,不恤民力等方面归纳其灭亡原因。
(2)第一小问需要依据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可知其描绘了唐朝历史上的开元盛世;第二小问的作答需要结合所学可知,可以从唐玄宗及历代统治者的励精图治,重视发展生产、人民群众的辛勤、国家统一稳定、继承了前代的基础,吸取了隋亡的教训、科举制这一新的人才选拔制度,聚集了大量人才,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民族大交融,重新激活了中原文明的生命活力等方面分析归纳原因。
(3)解题时需要依据材料中“吐蕃从内地引进了蚕种,唐朝还派酿酒、制碾皑、造纸墨的工匠到吐蕃传授技艺……吐蕃还通过互市,向唐朝购买茶叶、丝绸等物品,吐蕃的马和形制优美、奇异的金银器等物品不断地传到内地”等信息可得出特点为:和平交往;交流内容多样;双向往来;第二小问的作答需要结合所学可知,唐朝与吐蕃交往的史实有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会盟。
(4)第一小问的作答需要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四中的“我”指的是玄奘,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研习佛法,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第二小问的作答可以结合史实,从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去分析归纳,只要言之有理围绕主题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分析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一方面需要依据史料信息去得出答案,二是需要联系所学,分析归纳。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