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课时练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课时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23.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10 14:36:39

文档简介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课时练
一、选择题
1.杜佑在《通典·历代盛衰户口》中说:”(隋炀帝)登极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开凿大运河)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及亲征吐谷浑,驻军青海,遇雨雪,土卒死者十二三。又三驾东征辽泽,皆举百余万众,馈运者倍之……举天下之人,十分九为盗贼。身丧国灭,实自取之……上述材料认为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
A.隋末农民起义 B.隋朝大运河开凿
C.土地兼并严重 D.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答案】D
【知识点】隋朝的灭亡
【解析】【分析】 A .材料内容描述可以看出隋末农民起义的爆发的根源是由于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故 A 错误;
B .隋朝大运河开凿只是隋炀帝不体恤民力的表现之一,而非其灭亡的根本原因,故 B 错误;
C .材料内容描述反映的是隋朝的第二个皇帝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多无度。他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导致隋朝灭亡,而非土地兼并严重,故 C 错误;
D .材料"(隋炀帝)登极之处,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开凿大运河)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及亲征吐谷浑,驻军青海,遇雨雪,士卒死者十二三。又三驾东征辽泽,皆举百余万众""举天下之人,十分九为盗贼。身丧国灭,实自取之"的描述体现的是隋炀帝每年都要征发大批的劳动力,动辄数百万,驱使他们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隋炀帝还三次征辽东,迫使大量农民服兵役、当民夫,使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这反映了隋朝的第二个皇帝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他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 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这说明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故 D 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2.(2023七下·天河期中)“为了整合长江和黄河这两条大河孕育的经济版块,杨广用举世无双的大运河打通了中国的任督二脉,弥合了高原——山脉圈内长时间存在的南方和北方的裂痕。”这说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
A.推动了隋朝的对外交往 B.实现了南北方统一
C.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D.促进了南北方经济交流
【答案】D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 为了整合长江和黄河这两条大河孕育的经济版块,杨广用举世无双的大运河打通了中国的任督二脉,弥合了高原——山脉圈内长时间存在的南方和北方的裂痕。 ”可知,题干材料说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方经济交流。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D符合题意;
大运河与对外交往,排除A;
实现了南北方统一在大运河开通前,排除B;
加速了隋朝的灭亡,题干信息未体现,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大运河开通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大运河开通的作用即可作答。该类试题重在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需要重在培养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3.(2023七下·花都期中)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出现如下表所示,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朝代 魏 西晋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6% 15% 4% 17.2% 24.5% 46.1%
A.社会主流思想的变更 B.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C.国家统一的实现 D.社会经济的发展
【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士族门阀的子弟中选拔,而庶族子弟但是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做高官,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的注重门第九品中正制,已经无法进行下去了。因东晋选官实行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主要依据门第高低,有利于士族地主、不利于庶族地主(寒门子弟),因此造成东晋寒门子弟入仕较少局面,隋创立科举制、以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不分门第高低,强调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科举制在唐、北宋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因此自隋开始,到唐、北宋,寒门子弟入仕比例逐年上升,这是实施科举制的结果。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出现题干图表所示,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制度的变革与创新,B符合题意;
社会主流思想的变更,与科举制度无关,排除A项;
国家统一的实现,与科举制度无关,排除C;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科举制度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科举制度的发展。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作答即可。
4.(2023七下·天河期中) “为了整合长江和黄河这两条大河孕育的经济板块,杨广用举世无双的大运河打通了中国的任督二脉,弥合了高原—山脉圈内长时间存在的南方和北方的裂痕。”这说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
A.实现了南北方的统一 B.推动了隋朝的对外交往
C.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D.促进了南北方经济交流
【答案】D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材料“整合长江和黄河这两条大河孕育的经济板块”“弥合了......南方和北方的裂痕”体现了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方的经济交流,D项正确;
隋朝修建大运河之前就已经统一了南北方,排除A项;
材料“整合长江和黄河这两条大河孕育的经济板块”“弥合了……南方和北方的裂痕”强调的是大运河对国内的影响,排除B项;
材料强调大运河的修建,促进了南北方经济交流而非加速隋朝灭亡,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大运河作用的认识。
5.(2023七下·增城期末) 史学家钱穆指出:“在此制度之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钱穆所说的制度诞生于哪一朝代(  )
A.秦朝 B.隋朝 C.唐朝 D.明朝
【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在此制度之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指的是科举制极大程度改善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B项正确;
秦朝没有科举制,排除A项;
唐朝和明朝科举制已经创立,排除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科举制的认识。
6.(2023七下·广州期中) 隋炀帝杨广的部将宇文化及在江都(今江苏扬州)弑杀隋炀帝后,打算率隋军主力从水路返回东都洛阳。他应该先后经过的大运河河段是(  )
A.江南河-邗沟 B.邗沟-通济渠 C.邗沟-江南河 D.通济渠-邗沟
【答案】B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隋炀帝杨广的部将宇文化及在江都(今江苏扬州)弑杀隋炀帝后,打算率隋军主力从水路返回东都洛阳”可知,出行路线是从江都到洛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涿郡到洛阳段为永济渠,洛阳到淮水段为通济渠,淮水到江都段为邗沟,江都到余杭段为江南河;由此可知从江都到洛阳他应该先后经过的大运河河段是邗沟、通济渠,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隋朝大运河相关知识。
7.(2023七下·海珠期中) 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库。这一遗址可以直接佐证隋朝(  )
A.吏治清明 B.商业繁荣 C.文教昌盛 D.生产发展
【答案】D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库”分析可知反映的是隋朝初期重视农业生产,粮食丰收,D项正确;
吏治清明属于政治方面,与材料反映农业发展无关,排除A项;
商业繁荣属于经济方面,与材料反映农业发展无关,排除B项;
文教昌盛属于文化方面,与材料反映农业发展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隋朝经济发展的认识。
8.(2023七下·朝阳期末)“诏发……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役丁死者什四五”“龙舟相接二百余里,照耀川陆”。以上史料可用于说明(  )
A.隋灭陈完成统一 B.隋朝的制度创新
C.南方经济的发展 D.隋朝灭亡的原因
【答案】D
【知识点】隋朝的灭亡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诏发……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反映的是修建大运河,“役丁死者什四五”反映的是服役的人员死亡较多,“龙舟相接二百余里,照耀川陆”反映的是隋炀帝巡游江都的奢华,这说明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到江都巡游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反映了隋朝的暴政,即隋朝灭亡的原因,D项正确;
隋灭陈完成统一是隋文帝的功绩,与材料反映的内容无关,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隋朝的制度,排除B项;
南方经济的发展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隋朝的灭亡,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可以用于说明隋朝灭亡的原因。
9.(2023七下·增城期中) 学者曾经用“3+4+5=1”(一条完整的大运河)形容隋朝大运河,其中“3”寓意大运河的三个端点,“4”寓意大运河的四段,“5”,寓意大运河沟通了五大水系。下列关于隋朝大运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涿郡、余杭、长安是其三个端点
B.四段是江南河、邗沟、通济渠、淮水
C.隋文帝在位时期开始修建
D.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答案】D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A:以东都洛阳为中心,连成了一条贯通北起涿郡,南到余杭的大运河,涿郡、余杭、洛阳是其三个端点A项不符合题意;
B:四段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B项不符合题意;
C:公元605年,隋炀帝在位时期开始修建,C不项符合题意;
D:结合所学可知,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难度不大。
10.(2023七下·新都期末)汪洙《神童诗》载“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其天子堂前立进士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和第三名探花。该诗及情境最初始于(  )
A.先秦世袭制 B.汉朝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隋朝科举制
【答案】D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进士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和第三名探花”等信息可判断出诗中涉及到的是科举制度,而依据已学可知科举制度最早诞生于隋朝,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形成,D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世袭制是指官位和爵位的血缘世袭,察举制是汉朝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均不符合“进士”“榜眼”“探花”等信息,AB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及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题干中的有效信息,利用科举制的相关史实分析。
二、材料分析题
11.(2023七下·桐柏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晋灭亡后,中国发生了大分裂,形成了“东晋十六国”的局面……隋文帝杨坚因其锐意改革、为君节俭而创建了一个政治稳固、社会安定、百姓富足、文化繁荣的盛世,史称“开皇之治”。
——摘编自《三鉴斋——隋朝统一与开皇之治》
材料二:
图一隋炀帝巡游江都 图二开凿大运河(想象图)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隋文帝采取的哪些措施促进了“开皇之治”局面的形成?
(2)隋炀帝的暴政激起了农民起义,最终导致隋朝成为“短命的王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炀帝的暴政表现在哪些方面。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隋朝短暂而亡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有哪些有益的启示。
【答案】(1)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2)征发大批劳动力,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多次巡游,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三次征辽东,迫使大量农民服兵役、当民夫,使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
(3)要注重经济的发展,要继续加大改革的力度,要减轻老百姓的负担,等等。(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大运河的开通;隋朝的灭亡
【解析】【分析】 (1)依据题干中提示词“开皇之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时期,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这一系列措施,使隋朝出现了统一安定的局面,人民负担减轻、社会经济繁荣,史称“开皇之治”。
(2)根据图片“巡游江都、开凿大运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每年都征发大批劳动力,动辄数百万,驱使他们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为了加强对各地的统治,他多次巡游,乘坐高大、华丽的龙舟,随行的船只浩浩荡荡,沿途护卫的兵士和拉纤的民工多达数十万,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隋炀帝三次征辽东,迫使大世农民服兵役、当民夫,使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隋炀帝的残暴腐朽统治,使人民忍无可忍,终于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起义首先爆发在人民受害最深的山东地区,随即迅速蔓延到全国,在各地形成了许多反隋的队伍;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
(3)开放性设问,根据材料和问题中隋文帝统治时期的繁荣和隋炀帝统治的衰亡,结合实际回答,言之有理即可。依据前面隋文帝时期出现了“开皇之治”,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而隋炀帝时期残暴腐朽统治,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影响经济发展,人民不断起来反抗,由此得出构建和谐社会:要注重经济的发展,注重减轻百姓的负担,维护人民的利益;耍继续加大改革力度,促进社会发展等。
故答案为:
(1)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2)征发大批劳动力,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多次巡游,耗费大人力和财力;三次征辽东,迫使大量农民服兵役、当民夫,使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
(3)要注重经济的发展,要继续加大改革力度,要减轻老百姓的负担等。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来反思所学的内容,以此来加深知识的掌握程度。只要掌握好基础知识就可做好本题。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课时练
一、选择题
1.杜佑在《通典·历代盛衰户口》中说:”(隋炀帝)登极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开凿大运河)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及亲征吐谷浑,驻军青海,遇雨雪,土卒死者十二三。又三驾东征辽泽,皆举百余万众,馈运者倍之……举天下之人,十分九为盗贼。身丧国灭,实自取之……上述材料认为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
A.隋末农民起义 B.隋朝大运河开凿
C.土地兼并严重 D.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2.(2023七下·天河期中)“为了整合长江和黄河这两条大河孕育的经济版块,杨广用举世无双的大运河打通了中国的任督二脉,弥合了高原——山脉圈内长时间存在的南方和北方的裂痕。”这说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
A.推动了隋朝的对外交往 B.实现了南北方统一
C.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D.促进了南北方经济交流
3.(2023七下·花都期中)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出现如下表所示,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朝代 魏 西晋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6% 15% 4% 17.2% 24.5% 46.1%
A.社会主流思想的变更 B.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C.国家统一的实现 D.社会经济的发展
4.(2023七下·天河期中) “为了整合长江和黄河这两条大河孕育的经济板块,杨广用举世无双的大运河打通了中国的任督二脉,弥合了高原—山脉圈内长时间存在的南方和北方的裂痕。”这说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
A.实现了南北方的统一 B.推动了隋朝的对外交往
C.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D.促进了南北方经济交流
5.(2023七下·增城期末) 史学家钱穆指出:“在此制度之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钱穆所说的制度诞生于哪一朝代(  )
A.秦朝 B.隋朝 C.唐朝 D.明朝
6.(2023七下·广州期中) 隋炀帝杨广的部将宇文化及在江都(今江苏扬州)弑杀隋炀帝后,打算率隋军主力从水路返回东都洛阳。他应该先后经过的大运河河段是(  )
A.江南河-邗沟 B.邗沟-通济渠 C.邗沟-江南河 D.通济渠-邗沟
7.(2023七下·海珠期中) 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库。这一遗址可以直接佐证隋朝(  )
A.吏治清明 B.商业繁荣 C.文教昌盛 D.生产发展
8.(2023七下·朝阳期末)“诏发……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役丁死者什四五”“龙舟相接二百余里,照耀川陆”。以上史料可用于说明(  )
A.隋灭陈完成统一 B.隋朝的制度创新
C.南方经济的发展 D.隋朝灭亡的原因
9.(2023七下·增城期中) 学者曾经用“3+4+5=1”(一条完整的大运河)形容隋朝大运河,其中“3”寓意大运河的三个端点,“4”寓意大运河的四段,“5”,寓意大运河沟通了五大水系。下列关于隋朝大运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涿郡、余杭、长安是其三个端点
B.四段是江南河、邗沟、通济渠、淮水
C.隋文帝在位时期开始修建
D.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10.(2023七下·新都期末)汪洙《神童诗》载“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其天子堂前立进士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和第三名探花。该诗及情境最初始于(  )
A.先秦世袭制 B.汉朝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隋朝科举制
二、材料分析题
11.(2023七下·桐柏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晋灭亡后,中国发生了大分裂,形成了“东晋十六国”的局面……隋文帝杨坚因其锐意改革、为君节俭而创建了一个政治稳固、社会安定、百姓富足、文化繁荣的盛世,史称“开皇之治”。
——摘编自《三鉴斋——隋朝统一与开皇之治》
材料二:
图一隋炀帝巡游江都 图二开凿大运河(想象图)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隋文帝采取的哪些措施促进了“开皇之治”局面的形成?
(2)隋炀帝的暴政激起了农民起义,最终导致隋朝成为“短命的王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炀帝的暴政表现在哪些方面。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隋朝短暂而亡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有哪些有益的启示。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隋朝的灭亡
【解析】【分析】 A .材料内容描述可以看出隋末农民起义的爆发的根源是由于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故 A 错误;
B .隋朝大运河开凿只是隋炀帝不体恤民力的表现之一,而非其灭亡的根本原因,故 B 错误;
C .材料内容描述反映的是隋朝的第二个皇帝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多无度。他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导致隋朝灭亡,而非土地兼并严重,故 C 错误;
D .材料"(隋炀帝)登极之处,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开凿大运河)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及亲征吐谷浑,驻军青海,遇雨雪,士卒死者十二三。又三驾东征辽泽,皆举百余万众""举天下之人,十分九为盗贼。身丧国灭,实自取之"的描述体现的是隋炀帝每年都要征发大批的劳动力,动辄数百万,驱使他们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隋炀帝还三次征辽东,迫使大量农民服兵役、当民夫,使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这反映了隋朝的第二个皇帝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他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 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这说明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故 D 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2.【答案】D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 为了整合长江和黄河这两条大河孕育的经济版块,杨广用举世无双的大运河打通了中国的任督二脉,弥合了高原——山脉圈内长时间存在的南方和北方的裂痕。 ”可知,题干材料说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方经济交流。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D符合题意;
大运河与对外交往,排除A;
实现了南北方统一在大运河开通前,排除B;
加速了隋朝的灭亡,题干信息未体现,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大运河开通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大运河开通的作用即可作答。该类试题重在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需要重在培养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3.【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士族门阀的子弟中选拔,而庶族子弟但是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做高官,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的注重门第九品中正制,已经无法进行下去了。因东晋选官实行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主要依据门第高低,有利于士族地主、不利于庶族地主(寒门子弟),因此造成东晋寒门子弟入仕较少局面,隋创立科举制、以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不分门第高低,强调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科举制在唐、北宋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因此自隋开始,到唐、北宋,寒门子弟入仕比例逐年上升,这是实施科举制的结果。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出现题干图表所示,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制度的变革与创新,B符合题意;
社会主流思想的变更,与科举制度无关,排除A项;
国家统一的实现,与科举制度无关,排除C;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科举制度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科举制度的发展。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作答即可。
4.【答案】D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材料“整合长江和黄河这两条大河孕育的经济板块”“弥合了......南方和北方的裂痕”体现了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方的经济交流,D项正确;
隋朝修建大运河之前就已经统一了南北方,排除A项;
材料“整合长江和黄河这两条大河孕育的经济板块”“弥合了……南方和北方的裂痕”强调的是大运河对国内的影响,排除B项;
材料强调大运河的修建,促进了南北方经济交流而非加速隋朝灭亡,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大运河作用的认识。
5.【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在此制度之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指的是科举制极大程度改善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B项正确;
秦朝没有科举制,排除A项;
唐朝和明朝科举制已经创立,排除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科举制的认识。
6.【答案】B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隋炀帝杨广的部将宇文化及在江都(今江苏扬州)弑杀隋炀帝后,打算率隋军主力从水路返回东都洛阳”可知,出行路线是从江都到洛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涿郡到洛阳段为永济渠,洛阳到淮水段为通济渠,淮水到江都段为邗沟,江都到余杭段为江南河;由此可知从江都到洛阳他应该先后经过的大运河河段是邗沟、通济渠,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隋朝大运河相关知识。
7.【答案】D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库”分析可知反映的是隋朝初期重视农业生产,粮食丰收,D项正确;
吏治清明属于政治方面,与材料反映农业发展无关,排除A项;
商业繁荣属于经济方面,与材料反映农业发展无关,排除B项;
文教昌盛属于文化方面,与材料反映农业发展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隋朝经济发展的认识。
8.【答案】D
【知识点】隋朝的灭亡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诏发……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反映的是修建大运河,“役丁死者什四五”反映的是服役的人员死亡较多,“龙舟相接二百余里,照耀川陆”反映的是隋炀帝巡游江都的奢华,这说明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到江都巡游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反映了隋朝的暴政,即隋朝灭亡的原因,D项正确;
隋灭陈完成统一是隋文帝的功绩,与材料反映的内容无关,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隋朝的制度,排除B项;
南方经济的发展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隋朝的灭亡,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可以用于说明隋朝灭亡的原因。
9.【答案】D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A:以东都洛阳为中心,连成了一条贯通北起涿郡,南到余杭的大运河,涿郡、余杭、洛阳是其三个端点A项不符合题意;
B:四段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B项不符合题意;
C:公元605年,隋炀帝在位时期开始修建,C不项符合题意;
D:结合所学可知,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难度不大。
10.【答案】D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进士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和第三名探花”等信息可判断出诗中涉及到的是科举制度,而依据已学可知科举制度最早诞生于隋朝,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形成,D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世袭制是指官位和爵位的血缘世袭,察举制是汉朝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均不符合“进士”“榜眼”“探花”等信息,AB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及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题干中的有效信息,利用科举制的相关史实分析。
11.【答案】(1)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2)征发大批劳动力,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多次巡游,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三次征辽东,迫使大量农民服兵役、当民夫,使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
(3)要注重经济的发展,要继续加大改革的力度,要减轻老百姓的负担,等等。(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大运河的开通;隋朝的灭亡
【解析】【分析】 (1)依据题干中提示词“开皇之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时期,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这一系列措施,使隋朝出现了统一安定的局面,人民负担减轻、社会经济繁荣,史称“开皇之治”。
(2)根据图片“巡游江都、开凿大运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每年都征发大批劳动力,动辄数百万,驱使他们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为了加强对各地的统治,他多次巡游,乘坐高大、华丽的龙舟,随行的船只浩浩荡荡,沿途护卫的兵士和拉纤的民工多达数十万,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隋炀帝三次征辽东,迫使大世农民服兵役、当民夫,使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隋炀帝的残暴腐朽统治,使人民忍无可忍,终于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起义首先爆发在人民受害最深的山东地区,随即迅速蔓延到全国,在各地形成了许多反隋的队伍;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
(3)开放性设问,根据材料和问题中隋文帝统治时期的繁荣和隋炀帝统治的衰亡,结合实际回答,言之有理即可。依据前面隋文帝时期出现了“开皇之治”,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而隋炀帝时期残暴腐朽统治,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影响经济发展,人民不断起来反抗,由此得出构建和谐社会:要注重经济的发展,注重减轻百姓的负担,维护人民的利益;耍继续加大改革力度,促进社会发展等。
故答案为:
(1)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2)征发大批劳动力,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多次巡游,耗费大人力和财力;三次征辽东,迫使大量农民服兵役、当民夫,使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
(3)要注重经济的发展,要继续加大改革力度,要减轻老百姓的负担等。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来反思所学的内容,以此来加深知识的掌握程度。只要掌握好基础知识就可做好本题。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