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出师表》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6-16 08:23: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5张PPT。 出师表诸葛亮 湖北襄阳古隆中诸葛草庐三顾茅庐隆中对策火烧赤壁三顾:三顾茅庐六出:六出祁山东和:东和东吴收二川:诸葛亮收复的蜀国两处根据地:东川、西川北拒:北拒曹魏七擒:七擒孟获排八阵:摆设八卦阵五太原:诸葛亮出征时病死的地方 点四十九盏明灯:诸葛亮死时,点燃了四十九盏长明灯,祭神灵以求延续阳寿酬三顾: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1.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子写给皇帝的奏章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帝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
 “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写给刘禅(刘后主)的呈文。
2. 《出师表》的时代背景:这篇《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公元227年(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五年)出兵伐魏,临行时写给刘禅的奏章。当时刘备已经死了四年(223年),蜀国和吴国的联盟已经破裂,荆州已经失守,蜀国实际只占有益州,实力本来不厚,再加上连年战争,国力更加困乏。于是诸葛亮派人和吴国修好,又亲自领兵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稳定了后方(即“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然后趁魏国君主曹丕身死、魏国大将司马懿被贬的机会,抱着“不伐贼,王业亦亡;帷坐而待亡,孰与伐之’’的心情,出兵北伐,企图巩固蜀汉政权、消灭魏国进而统一中国,复兴汉室。
崩殂( ) 忠谏( )
妄( )自 菲( )薄
裨补( ) 遗( )陛下
攸( ) 咨( )
阕( ) 陟( )罚
臧( ) 否( )
倾颓( ) 行( )阵
苟( )全 猥( )自
夙( )夜 驽( )钝
诹( ) 攘( )除
斟( ) 酌( )cúwàngfěijiànbìwèiyōuzīquēzhìzāngpǐhángtuígǒuwěisùnúrǎngzōuzhēnzhuó正音第一段重点字词:
崩殂:
疲弊:
秋: 诚:
殊遇: 宜:
遗德:
以塞: 忠谏:
妄自菲薄:皇帝死亡人力疲惫民生凋敝时的确特别优厚的待遇应该遗留下来的美德以致于堵塞过分地看轻自己忠诚进谏第一段分析危急存 亡先帝崩 殂天下三 分益州疲 弊不 利追殊 遇
报陛 下不懈于内 忘身于 外有 利目的:以光 ……
规劝:不宜…… (正反对比)(广开言路)
开张圣听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 善者,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
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奖励惩罚善 恶pǐ偏义复合词,不同干坏事科条法令应交给主管官吏,判定他们受罚或受奖。论,判定。 显示 公平 严明治触犯 偏袒,有私心 刑赏之法不同 第二段分析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内外异法执行方法:若有…… 刑赏
目的: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严明赏罚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
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
咨之,然后施行,必能 裨补阙漏,有所广
益。 yīweì志向思想忠诚无二因此选拔给予挑选提升我全部Zī,咨询一定能补救同“缺”,缺点疏漏好处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
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
睦,优劣得所。性格品德善良平正。淑,善良。均,平。 精通 建议,推举行,háng,军队能力好坏各得其所,即用人得当。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
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
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
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
可计日而待也。 亲近疏远西汉,东汉倾覆,灭亡,衰败。 兴盛没有不为国而死的气节 ,(以死报国)数着日子,(为时不远)忠贞善良亲贤远佞第三四五段关系宫中之事营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 裨补阙 漏
有所广 益先帝称能之臣 行阵和 睦
优劣得所荐贤臣亲贤臣,远小人先汉兴隆 亲小人,远贤臣后汉倾颓正反对比
历史教训引教训 (亲贤远侫)
亲贤臣,远小人汉室之隆 ,可计日而待理清思路,把握结构部分 段落 要点 表达方式1广开言 路2赏罚分 明3、4、5亲贤远 侫一 6叙述经历:三顾茅 庐7效忠心愿:托孤之 事二 8、9 归结责任,结束全篇 三寓情于议:崇拜、爱戴之情;激发刘禅效法先人寓情于叙:报先帝 忠陛下抒发感 情:思路:以“出师” 为中心
首先,危急形势下出师,提出治国建议;
然后,陈述出师理由,表达感激之情效忠心愿;
最后,要求批准出师,表达出师决心。三条建议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1. 广开言路是前提,执法公平是关键,亲贤远佞是核心。2.能否做到广开言路和严明赏罚,关键在于能否做到亲贤远佞,3.亲贤远佞的思想是贯穿全篇的。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
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 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
矣。 平民亲自耕种苟且保全扬名显达。 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Wěi,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枉驾屈就。诸葛亮认为刘备三顾茅庐去请他,对刘备来说是屈辱,自己不该受到刘备亲自登门拜请的待遇。这是一种客气的说法。“以当世之事咨臣”的倒装因此感动、激动于是答应奔走效劳恰逢兵败在军事上失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紧迫的关头奉命出使, 从那时以来。 “有” 同“又”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
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
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
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 损益,
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等之任也。死托付白帝城托孤,托付国家大事早晚没有成效损伤明察泸水,即金沙江不长草木,此指不长草木的荒凉地区。毛,草 。激励率领 全军希望竭尽比喻自己的低劣的才能。驽,劣马,指才能低劣。钝,刀刃不锋利,指头脑不灵活,做事迟钝。攘(ràng),排除,铲除。奸凶:此指曹魏政权。 职责权衡好坏毫无保留地向陛下提出忠诚的劝谏 第六七段逐句分析第六 段1、叙己志向:身份,生活,追求——品格高远2、叙“三顾草庐:宽宏大度,不耻下问——由是感激 3、叙共患难经历:创业艰难——抒效忠心愿第七 段1、叙托孤之事,提挈全段2、受命以来的心情、行动,表达感恩戴德之情。3、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出师目 标4、补 笔:明确其他人的责任。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
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 慢,
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
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把讨伐曹魏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托,委托,交给。效,的任务。 功效发扬圣德的忠言 怠慢彰:揭示。咎:罪过。 征求好的建议。诹(zōu),征询。 考察采纳正确建议深切地追念 皇帝在临终时所发的诏令。刘备临死时曾对刘禅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面对着《表》落泪。涕零,落泪。 自行谋划不知该说什么。 第八段分析首先,严于律 己其次,严格要求朝廷诸臣 最后,向后主提出希望 6、阅读第八段,思考:如果将第一句后用“;”,“以彰其咎”后用“。”,好不好? (点) 1、不能分清内外责任;
2、不能突出作者请命出师的决心;
3、由内大臣“兴德之言”顺势提出希望,不致让
刘禅反感。理清思路,把握结构部分 段落 要点 表达方式1广开言 路2赏罚分 明3、4、5亲贤远 侫一 6叙述经历:三顾茅 庐7效忠心愿:托孤之 事二 8、9 归结责任,结束全篇 三寓情于 议:寓情于叙:报先帝 忠陛下抒发感 情:思路:以“出师” 为中心
首先,危急形势下出师,提出治国建议;
然后,陈述出师理由,表达感激之情效忠心愿;
最后,要求批准出师,表达出师决心。 问题探究:诸葛亮写这篇表文的主要用意(主旨)是什么? 主要用意是:希望后主“亲贤臣,远小人”。 其理由是:(1).“开张圣听”“严明赏罚”是对刘禅“亲小人”而言; (2).在人事安排上,为刘禅创造了“亲贤臣”的条件,强调亲贤远佞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 (3).亲贤远佞思想是贯穿全篇的。结尾部分,要刘禅听取贤臣的“兴德之言”。文中隐藏了许多成语,能找出来吗?妄自菲薄 三顾茅庐 不知所云还有吗?请你找找看:引喻失义 作奸犯科 苟全性命
裨补阙漏 指日可待 察纳雅言 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