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生物学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个2分,共60分)
1.B 2.D 3.B 4.D 5.B
6.C 7.B 8.D 9.C 10.C
11.B 12.D 13.D 14.D 15.C
16.D 17.D 18.B 19.D 20.C
21.A 22.C 23.B 24.C 25.D
26.C 27.C 28.B 29.B 30.A
二、多选题(每个3分,共15分)
31.ACD
32.AD
33.BCD
34.AD
35.BC
三、综合题(每空1分,共25分)
36.(1)种群密度
(2) b 变大
(3) 抽样检测 代谢废物大量积累或pH变化
(4) III I
(5) 化学和物理的方法控制种群数量 减少获得食物的机会等方法降低环境容纳量
37.(1) B
(2) 次生演替 有机物 CO2
(3) 生产者/植物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4) 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
38.(1) 栖息地和食物 直接 生态系统面积扩大提高了各种群的K值,减弱了种群内部的竞争和种间竞争
(2) 非生物 捕捞大鱼、大鳖,保留小鱼、小鳖,可使池塘中鱼鳖的种群年龄结构维持在增长型
(3)K/2
(4) 速度和方向 协调、整体
答案第2页,共2页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 生物学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分值:100分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下列有关种群及其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座山上的所有麻雀是一个种群
B.年龄大小、随机分布等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
C.种群出生率升高,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大
D.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
2.无公害蔬菜的培育过程中,当预测到昆虫种群密度增加时,可以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雄性个体进而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采取这种措施依据的原理是( )
A.改变害虫的年龄结构
B.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C.提高害虫的死亡率
D.改变害虫的性别比例
3.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标记重捕法主要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B.如果标记物不牢固而导致标记物脱落,则估算数据要比实际数据小
C.样方法更适合用于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
D.人为选择农田中某种昆虫卯密度较大的地点取样,会使调查结果偏大
4.下列关于种群的“J”形增长、“S”形增长及种群数量的波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J”形曲线是发生在自然界中最为普遍的种群增长模式
B.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容纳量
C.不同种生物种群的K值各不相同,但同种生物种群的K值固定不变
D.人们在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使种群数量剩余在K/2左右
5.下列有关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S”形增长的种群,在增长过程中受密度制约因素影响逐渐变小
B.气温降低导致某种昆虫大量死亡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C.使用杀虫剂使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D.“J”形增长的种群,在增长过程巾存在密度制约因素
6.自疏现象是指同种植物或固着性动物,因种群密度增大而引起种群个体死亡,从而导致种群密度降低的现象。下图表示某种植物自然稀疏过程中种群密度与植株平均质量的关系。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该植物自疏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种内竞争的结果
B.植物自疏现象为作物的合理密植提供了理论指导
C.在植物自疏过程中,植物种群的总质量会逐渐减少
D.自疏现象可使存活的植株获得足够的资源繁殖后代
7.俗话说“旱极必蝗”,在干旱年份,土壤变得坚实,地面植被稀疏,干旱裸露的荒地是蝗虫最佳的产卵和孵化场所;而阴潮多雨的环境易使传染病在蝗虫间发生,发生蝗灾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气候干旱是蝗虫种群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
B.潮湿环境中蝗虫的 K 值比干旱环境中的 K 值大
C.使用杀虫剂使蝗虫数量大幅下降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D.非生物因素通过影响蝗虫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引起种群数量的变化
8.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种群“J”型增长模型(Nt=N0λt)中,λ表示该种群的增长速率
B.在自然条件下,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即K值)是固定不变的
C.在鱼类养殖中,在接近K值时进行捕捞有利于该种群的可持续发展
D.在“S”型曲线中,种群密度不同时可能具有相同的种群增长速率
9.巴西红耳龟是我国入侵物种之一。在其原产地,由于有鹭鸶、浣熊等众多野生天敌猎取龟卵、幼龟,巴西红耳龟的数量基本保持稳定。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由于食物充足、缺少天敌,巴西红耳龟在我国将一直呈“J”型增长
B.在原产地,龟卵、幼龟被天敌猎取导致巴西红耳龟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C.调查某湖泊中巴西红耳龟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
D.在巴西红耳龟种群数量达到K/2时防治,可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
10.下列有关群落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均具有垂直分层现象,以提高光的利用率
B.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C.水平结构上种群的分布与土壤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有关
D.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11.长白山北坡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岳桦林和高山林和高山冻原。针阔叶混交林中的乔木层有红松、红皮云杉、白桦等多种植物,在林冠层生活着小杜鹃、大杜鹃、黑枕黄鹂等鸟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林冠层中存在小杜鹃、大杜鹃等一些鸟类的食物
B.针阔叶混交林中的红松和红皮云杉间存在种内竞争关系
C.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不同的森林类型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D.植物的垂直分层能够提高光能利用率
12.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生态位宽度是指被一个生物所利用的各种不同资源的总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同一生态系统的同一营养级的不同种群的生态位不完全相同
B.各物种生态位的分化有利于群落稳定性与多样性的维持
C.生态位宽度大的种群遇到外来物种入侵时,一般不易被淘汰
D.如果两个物种的生态位是完全分开的,这两个物种可能是捕食关系
13.安第斯山区有数十种蝙蝠以花蜜为食并长期共存,此现象称为同域生活。其中长舌蝠的舌长为体长的1.5倍。某长筒花植物的传粉只能借助长舌蝠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下列叙述符合现代进化理论的是( )
A.长舌蝠的细长舌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
B.长舌蝠的细长舌特征决定长筒花植物变异的方向
C.数十种以花蜜为食蝙蝠同域生活加剧种间的竞争
D.长舌蝠和长筒花相互适应是共同(协同)进化结果
14.要研究不同区域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下列关于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用取样器取样法采集调查时要充分利用土壤动物的特性
B.为减小误差应做到取样时间、土层深度保持一致
C.统计物种相对数量时可以用非常多、较多等表示
D.为减小误差,对“不知名”的动物应不予计数
15.森林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下列关于森林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森林群落结构一般较复杂且保持相对稳定
B.我国森林群落有多种类型,如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等
C.深秋森林出现“山山黄叶飞”现象,体现了群落的次生演替
D.森林中不同种生物种间因生态位的不同而达到和谐共存
16.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类干预对群落的演替总是不利的
B.若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会形成森林
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D.自然条件下,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17.群落交错区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如我国大兴安岭森林边缘, 具有呈狭带状分布的林缘草甸,每平方米植物种数达30种以上,明显高于其内 侧的森林群落与外侧的草原群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群落交错区的物种丰富度更高
B.群落交错区的种间竞争更激烈
C.在群落交错区生物生活的环境条件往往与两群落的核心区域有明显区别
D.在群落交错区各物种密度均大于相邻群落
18.冬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合理施肥是冬小麦高产的重要措施,复合肥(含N、P、K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营养元素的化肥)和单质肥(只含N、P、K中的一种营养元素的化肥)是常用的化肥。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施肥过多会导致根系水分外流而引起“烧苗”现象
B.冬小麦从土壤吸收氮肥中的氮可用于合成固醇类物质
C.通常含有多种养分的复合肥增产效果比单质肥更佳
D.比化肥更环保的有机肥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9.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三级消费者包括狐狸、吃虫的鸟和肉食昆虫
B.狐狸在该食物网中占据第四和第五营养级
C.若草食昆虫突然减少,则兔的数目不会发生变化
D.吃虫的鸟与肉食昆虫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种间竞争
20.鲸落是鲸鱼死亡后沉入深海形成的一种特殊生态系统,其演化分为四个阶段:鲨鱼、螃蟹等取食鲸鱼的柔软组织→海蜗牛、蠕虫等无脊椎动物以残余鲸尸为食→鲸骨腐烂产生硫化氢,硫细菌等从硫化氢中获取能量→鲸骨的矿物遗骸作为礁岩成为生物的聚居地。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鲸落中的各种动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了上述特殊生态系统
B.特殊生态系统鲸落中硫细菌属于分解者
C.鲸落的形成演化会改变鲸落所在地的环境和生物种群分布
D.鲸骨礁岩上演化出充满生机的珊瑚礁的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21.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要途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随机选取种群中适量的个体进行年龄鉴定可绘制该种群的年龄金字塔图
B.调查生物种群内个体之间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可构建相应的营养级
C.测算主要食物链各环节的能量值可构建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
D.估算各营养级间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比值可反映能量传递效率
2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镉等重金属在低营养级中的含量比在高营养级中的要高
B.生态系统的磷循环只能在水生生物群落内完成
C.碳在生物群落中的循环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的
D.消费者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具有抑制作用
23.近期,我国多地出现“怪鱼”鳄雀鳝,它和恐龙同一时代,是鱼类中的活化石之一。该鱼为入侵物种,是肉食性鱼类,食性广泛,缺乏天敌,被称为“顶级淡水鱼杀手”,鳞片坚硬,可抵挡利刃,肉质粗糙,不具备经济价值,内脏和鱼卵都有剧毒,其内脏污染物富集程度很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鳄雀鳝进入天然水域会直接导致该地水生生物的多样性降低
B.鳄雀鳝同化能量的绝大部分以粪便的形式进入分解者的体内
C.鳄雀鳝至少处于第三营养级,在所属食物链中富集的污染物最多
D.鳄雀鳝的入侵可能会改变自然环境下群落演替的方向
24.“稻鱼共生系统”通过采取“巨型稻+青蛙+泥鳅+鲤鱼”的生态种养新模式实现粮渔共赢,鱼为水稻除草、除虫,水稻为鱼提供小气候、饲料,减少化肥、农药、饲料的投入,鱼和水稻形成和谐共生系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青蛙通过鸣叫吸引异性这是生态系统中行为信息
B.多种动物的粪便为水稻生长提供所需的物质和能量
C.稻田中青蛙、鲤鱼等可以取食害虫,这种控制害虫危害的技术方法属于生物防治
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水稻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和饲料中的化学能之和
25.随着生理学及其他学科的发展,稳态的内涵也在不断充实。下列关于各层次稳态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正常分裂和生长的细胞中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达存在稳态,若该稳态受到破坏,细胞可能发生癌变
B.调节血糖的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是处于动态平衡的,如果分泌紊乱,血糖的稳态就会受到破坏
C.一个种群的数量变化也存在稳态,若该稳态被破坏,该种群有可能会灭绝
D.由于在生态系统中还包括非生物成分,所以不存在稳态
26.在华南某地的防护林中,适度砍伐成树有利于林下植物丰富度增加,阳生植物增多。受到重度干扰的防护林,比自然林更容易遭受外来物种的入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防护林中存在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砍伐成树有助于林下多种植物生长的主要原因是影响了种间竞争
C.受到重度干扰的防护林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增强
D.人工干扰可能会改变防护林中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27.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操作、材料、条件等方面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设计实验证明雌蛾能够分泌性外激素吸引雄蛾前来交配,可分成A、B两组,一组用纱窗罩住雌蛾,另一组用玻璃罩罩住雌蛾
B.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实验中可以用碘液或斐林试剂来检测因变量。
C.探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时,应将对照组土壤灭菌以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
D.“设计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实验中要考虑系统内组分,若分解者数量不够则生产者最先出现营养危机
28.“碳中和”是指排出的二氧化碳被回收,实现正负相抵,最终达到“零排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海洋对大气中的碳含量起着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
B.每个生态系统都可以依靠自身结构成分实现“碳中和”
C.植树造林、开发清洁能源等措施将助力“碳中和”目标早日实现
D.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实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使用,减少碳排放
29.2023年8月24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启动核污染水排海。我国海关总署发布公告全面禁止进口日本水产品。核污水排海是不可饶恕的反人类罪行,带给海洋生物灭顶之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食用受核污染的海产品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慢性伤害,如癌症、生殖问题
B.核污水中的放射性物质可能引起生物基因突变,这属于诱发基因突变的化学因素
C.核污水排海对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会产生严重影响,可能会导致物种死亡和生态平衡失调
D.核污水放射性物质中的3H曾被科学家用于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14C用于研究暗反应的过程
30.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保护生物多样性已经引起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拥有的全部基因
B.将动植物分别迁至保育机构进行专门护理并不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C.引进外来物种可暂时增加本地生物多样性,但不一定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人类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减小生态足迹,也有利于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其种群数量将会逐渐增加
B.在“S”形曲线中,不同的种群密度可能有相同的种群增长速率
C.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都能在K值维持稳定
D.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达到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32.白洋淀景区,四季景色分明,水光天色,美不胜收,被称为“华北明珠”。白洋淀景区总面积达366平方千米,以大面积的芦苇荡和千亩连片的荷花淀而闻名;湖区水产丰富,常见的大型水生植物有47种、鸟类有197种,是水生生物“博物馆”。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景区内各种鸟类之间有着生态位上的重叠
B.荷花淀中的生物存在种群的垂直分层现象
C.千亩连片的荷花长势不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D.建立湿地公园,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生物的根本措施
33.下列有关生态学观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假如捕食者体型比被捕食者小,则生物的能量关系肯定会构成倒金字塔形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向分解者之后,仍可能从分解者身体再流向消费者体内
C.两个无人为干扰的天然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较,能量输入和输出的比值越大,分解者的数量越少
D.与适当放牧的草原生态系统相比,没有放牧的草原的植物间的竞争激烈程度更大
34.下列诗句与生物学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螟蛉有子,螺蠃负之”描述的是捕食关系
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描述的是种间竞争关系
C.“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是群落的初生演替现象
D.“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描述的是生物的种间竞争关系
35.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
B.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
C.阶段Ⅰ与阶段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
D.阶段Ⅲ沙丘上的物种丰富度比阶段Ⅱ的物种丰富度高
三、综合题(每空1分,共25分)
36.图甲为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乙为三个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请回答下列问题:
(1)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若图甲表示草原上鼠的种群数量变化,最好在 (填“b""c'’或‘d’,)时刻前进行防治。若图甲表示在草原中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蛇之后鼠的数量变化曲线,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环境而部分死亡,则图中α的角度将会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若图甲表示某同学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得到的曲线图,可采取 的方法每天对酵母菌数量进行调查;DE段酵母菌数量减少的原因除了营养物质大量消耗之外还可能是 。
(4)图甲中D点对应图乙中 的年龄结构。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网眼大小以保护幼鱼,使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图乙中 所示的类型。
(5)鼠害发生时,从种群的角度分析,可以采用 和通过 使鼠害得到有效防治。
37.奶牛场每天排放大量的粪便、饲料残渣,如不及时处理会严重影响周边人、畜的饮水安全等。如图是某奶牛场废水处理流程图。请回答:
(1)初期,氧化塘藻类大量繁殖,藻类死亡后分解者活动使氧气过度消耗,水生生物因缺氧而死亡,其尸体被微生物分解加剧氧气消耗并产生有毒物质,污染进一步加剧。上述污染进一步加剧的过程属于 调节。
A.负反馈 B.正反馈 C.激素 D.负反馈和正反馈
(2)后来,氧化塘后部大量种植莲等挺水植物,使出水口处水中的浮游藻类减少,一段时间后,群落结构趋于稳定,群落的这种变化过程属于 。碳在这个生物群落内以 的形式进行流动。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 形式进行循环。
(3)氧化塘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 ,要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在该生态系统中,除了藻类、风车草、莲、圆田螺、细菌等生物外,还必须有 。
(4)生态系统的三大主要功能是 、能量流动和 。
38.我国著名思想家孟子的言论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环境观念和意识,与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的核心思想是相通的。比如:
①“园囿、污池、沛泽(丰沛的沼泽)多而禽兽至;草木畅茂,禽兽繁殖”。
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署不人垮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人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③“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回答下列问题:
(1)①中描述的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为动物繁殖提供了 ;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生态系统面积扩大有利于动物繁殖的原因是 。
(2)②中孟子主张作物种植需“不违农时”的原因是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这属于影响农作物种群数量变化因素中的 因素;从种群的数量特征角度解释“数署不入垮池,鱼鳖不可胜食”的原理是 。
(3)为持续获得木材的最大产量,②中砍伐树木时,应保证砍伐完后各树木种群数量保持在 左右。
(4)③是孟子在看到牛山由绿变秃后提出的实践性思想,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 ;“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是指孟子主张保护好原有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也指人类要对其所处的生态环境进行养护和改善,他的主张也是和现代生态工程建设需遵循 的原理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