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教案+课件】第15课《谈骨气》(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冀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教案+课件】第15课《谈骨气》(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6-16 08:01:41

文档简介

《谈骨气》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骨气的内涵及其社会性、阶级性,学习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立志做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
2.学习课文提出论点——论证论点——总结归纳的写作方法。
3.理解议论文中记叙和议论的关系;注意积累有关词语。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骨气的内涵及其社会性、阶级性,学习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立志做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
2.学习课文提出论点——论证论点——总结归纳的写作方法。
3.理解议论文中记叙和议论的关系;注意积累有关词语。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1.作者简介
吴晗(1909-1969),原名吴春晗,字辰伯,浙江省义乌人,我国著名历史学家。
2.背景简介
这篇文章写于1961年,跟时代背景是有关系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主要由于‘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加上当时的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我国国民经济在一九五九年到一九六一年发生严重困难,国家和人民遭到重大损失。”吴晗将无产阶级的骨气,阐述为“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就与时代背景有关,是根据当时面临的困难来说的。如果在革命斗争年代,民族战争年代,无产阶级的骨气的含义就不能只限于同困难作斗争了。
3.疏通字词
丞相(chéng) 嗟来之食(jiē) 挑拨(tiǎo) 离间(jiàn) 吓倒(xià)
捶击(chuí) 诬蔑(miè) 高官厚禄(lù) 拘囚(qiú)
富贵不能淫:富贵不能使之迷惑。淫,诱惑。
贫贱不能移:贫贱不能使之动摇(改变志向)。移,动摇。
威武不能屈:威武不能使之屈服。
高官厚禄:官位高贵,俸禄优厚。
汗青:古代用来记事的竹简,是用青竹烤去水分做成的。后用来泛指书籍史册。
拍案而起:拍着桌子站起来,形容非常激愤。
嗟来之食:指一种带侮辱性或不怀好意的施舍。
拘囚:逮捕或拘留。
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
大声疾呼:大声呼喊,引起人们注意。
二、整体感知
理清本文结构
课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提出中心论点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然后作解释和分析。
第二部分(第5~9自然段):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个角度分别论证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无产阶级骨气的具体表现。
三、合作探究
1.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①阅读课文,看看这篇课文的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来的?
明确:这篇课文的论点是开头的一句话:“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很显然,课文开宗明义,这个论点是直接提出来的。
②浏览第一部分:根据课文第一部分的论述用最简洁的语言说明什么叫骨气?
明确: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的精神。
③开头第一句,单独成段,在文章中起着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破题第一句,把高度概括的题目扩充成中心论点。这个判断句,既是第一部分的概括,又是全文的总领。
④第2段引用了孟子的几句话,其含义是什么?在文章中起着什么作用?
孟子的话,意思是说,高官厚禄不能惑乱他的心,贫穷困苦不能改变他的行,强暴武力不能屈服他的志,这就是大丈夫的气概。作者用孟子的话来解释“骨气”的含义,并与下文列举的三个例子相照应。
⑤第3.4两段的内容是什么?与中心论点有什么关系?
第3段从历史的角度,指出有骨气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这是对论点的肯定。第4段从继承的角度,指出学习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的意义,骨气总是为进步事业服务的,这是对论点的支持。并由此领起下文三个具体事例的记叙。
这是提出论点部分。文章先开门见山,提出论点,随即解释了论点的含义,逐层展开阐述,侧重从历史传统方面突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中心论点。
2.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①仔细阅读课文,阅读第二部分,思考:证明论点的论据有哪些?
富贵不能淫——文天祥 (面对高官——拒绝投降)
贫贱不能移——穷 人 (行将饿死——拒绝嗟来之食)
威武不能屈——闻一多 (面对手枪——拍案而起)
②文天祥的例子是怎样论证“富贵不能淫”的?这个例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怎样?
文天祥的例子完全是围绕论述中心展开叙述的。文天祥组织南宋武装力量抵抗元军,由于力量相差悬殊,兵败被俘,被送去见元军统帅张弘范,文天祥誓死不肯跪拜,表现了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后来,元军押送他经过珠江口外零丁洋时,张弘范让他写信去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挥毫写下了《过零丁洋》这首律诗: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章引用了最后两句,作者还作了通俗具体的解释。“汗青”指史册,为民族利益而死,就要把这片忠心记录在史册上。但元朝统治者还不死心,还想利用他的声望,收买南宋人心,并许以高官厚禄,文天祥却不为所动,敌人毫无办法,于是便把他移送到燕京(北京)兵马司衙门,拘禁在一间阴湿的地牢里。文天祥在狱中写出了气壮山河的《正气歌》。元世祖忽必烈以宰相高官作为诱降条件,遭到文天祥的严辞拒绝。文天祥历受折磨坚拒高官诱降,而忠贞之心毫不惑乱。从容就义,从而论证了“富贵不能淫”。
此例也就从“富贵不能淫”的角度论证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③不食嗟来之食的例子是怎样论证“贫贱不能移”的?这个例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怎样?
这个故事引自《礼记·檀弓下》:原文的意思是:齐国遇上了大饥荒,富人黔敖在路旁准备了食品,等待饥饿的人前来就给他们吃。有个饥饿的人来了,黔敖左手拿着食物,右手拿着水,对他说:“喂,来吃!”饥饿的人答道:“我就是不吃‘嗟来’的食物,才饿成这样的。”他拒绝了施舍,终于饿死了。文章对原文作了生动的解释和描绘,用“穷人”来表明“贫贱”,用拒绝“嗟来”的施舍表明“不能移”,还用推理的方式指出,如果“移”(吃)了,那结果“就要替他办事”,这正是贫贱者不愿做的事。这一层以有名的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论证了“贫贱不能移”,并从“贫贱不能移”的角度,论证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④闻一多的例子是怎样论证“威武不能屈”的?这个例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怎样?
闻一多是诗人、学者,也是民主战士。1943年,作者和闻一多一起参加“西南文化研究会”。从此,为新民主主义而斗争的共同目标,把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1946年7月11日,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杀害。闻一多也遭到各种卑鄙下流的诬蔑和恐吓,处境十分危险。别人劝告他暂时隐蔽,他却表示:“事已至此,我不出,则诸事停顿,何以慰死者?”“万一怎么样,我也顾不了。”7月15日,闻一多在云南大学礼堂亲自主持会议,请李公朴夫人报告李先生殉难经过,两三千听众潸然泪下和一小撮特务抽烟说笑形成强烈对照,闻一多压抑不住心头悲愤,“拍案而起”,即席发表演讲。在回家的路上,闻一多也被反动派暗杀。毛泽东同志高度评价了闻一多:“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文章用敌人的凶残表明“威武”,以“拍案而起”、“不愿屈服”表明“不能屈”。
这一层以闻一多横眉怒对敌人暗杀的故事,论证了“威武不能屈”,并从“威武不能屈”的角度,论证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这一部分围绕论述中心,选取了文天祥、不食嗟来之食和闻一多三个典例事例,来论证“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选例精当,论证严密。
⑤本文三个论据排列的顺序能不能变换,为什么?
三个论据体现了骨气的三个方面,各个论据与课文第2自然段中引用的孟子的一句话相联系。例如,举文天祥坚决拒降的事例对应了孟子的“富贵不能淫”一句;举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对应了“贫贱不能移”一句;举闻一多怒对敌人手枪,宁可倒下,不愿屈服的事例,对应了“威武不能屈”一句。前后对应,顺序自然,使文章结构严谨,不可变更。如果机械地按时间顺序排列,从局部看是可以的,但从文章的整体来看,从前后文的联系照应看,就不妥贴了。
⑥快速翻阅课文,划出其中的记叙部分,并思考这里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记叙有什么区别?
明确:第5、7自然段与第9自然段的前半部分都记叙部分。区别:这里的记叙只是为议论提供依据,为议论服务的,所叙事实相当概括,不像记叙文中的记叙要求具体生动。
3.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①最后一段话是怎样总结全文,解决问题的?
“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两千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的积极意义。”这是过渡句。前半句“孟子的这些话”照应了前文,后半句转入总结,强调到现在它还有积极意义。第2句即引出对无产阶级骨气的阐述,那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最后号召我们克服困难,奋勇前进。
②课文的结论是什么?
明确:课文的结论就是最后一小节的最后一句话:“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
四、归纳主题
课文通过列举典型事例,从三个方面有力论证了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指出了无产阶级骨气的具体表现,号召我们克服困难,奋勇前进。
五、技法揣摩
①脉络清晰,层次清楚:文章按照提出论点→论证论点→总结归纳的顺序展开论述。论证部分所列举的三个典型事例,又与孟子的三句话的顺序一致,显得结构严谨,条理分明。作者先举古代的,再举现代的,既顺理成章,又表现出“有骨气”是我们中国人的优良传统。
②例证典型,论证有力:课文中的三个例子,是经过了精心选择的。这三个事例分别与孟子的三句话相照应,从三个角度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中心论点。同时,这三个人物代表了从古到今、从士大夫阶层到平民百姓、到现代知识分子中有骨气的范例,时间跨度大,涉及面积广,有很强的说服力,有力的证明了中心论点。
六、板书设计
谈骨气
吴晗
提出问题 (引论) 分析问题 (本论)
解决问题 (结论)
富贵不能淫 文天祥拒不降元
我们中国人 贫贱不能移 穷人不食嗟来之食 发扬民族传统
是有骨气的 威武不能屈 闻一多宁死不屈 做有骨气的人
课件17张PPT。第十五课 谈骨气情 境 导 入返回情境导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相信这首诗大家都理解,大家通过这首诗感受到了文天祥的什么品质呢?返回学习目标 1、学习议论文的基本知识。 2、在回忆议论文一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观点相反的材料的分析,培养思辨的兴趣和能力。
3、引导学生以我们伟大先人为榜样,从他们勤劳、智慧、勇敢的美德中吸取力量,从而更好地建设我们的祖国。整体感知 吴晗,原名吴春晗,字辰伯。历史学教育家。浙江义乌人。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系主任、文学院院长。著有《朱元璋传》和历史剧《海瑞罢官》等。“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吴晗从精神到肉体惨遭摧残,随后于1968年3月被捕入狱,1969年10月11日被迫害致死。
吴晗 ( ) 富贵不能淫 ( )
嗟来之食 ( ) 拘囚 ( )
慷慨 ( ) 吆喝 ( )
高官厚禄 ( )
hányínjiējū qiú kāng kǎi yāo hē lù
富贵不能淫:
高官厚禄:
拘囚:
汗青:
拍案而起:
横眉:迷惑古代官吏的薪水把人逮捕关押在监牢里指史册桌子形容怒目而视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1-4)提出论点:中国人是有骨气的。(5-8)用三个有骨气的人的典型事例为论据,分别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和“威武不能屈”三个角度证明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论点。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5-6)以文天祥拒绝降元为例,证明中国人有骨气。(7)本段讲述“贫者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从“贫贱不能移”的角度来论证观点。(8)以闻一多横眉怒对敌人暗杀的故事,从“威武不能屈”的角度证明论点。第三部分(9)总结全文,指出无产阶级骨气的具体表现,号召我们克服困难,奋勇前进。返回1、作者提出了什么论点,又是如何一步步证明的?
2、作者举的三个事例分别从哪个角度证明观点的?它们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1.开头第一句,单独成段,在文章中起着什么作用?研读课文 这是破题第一句,把高度概括的题目扩充成中心论点。这个判断句,既是第一部分的概括,又是全文的总领。2.第2段引用了孟子的几句话,其含义是什么?在文章中起着什么作用? 孟子的话,意思是说,高官厚禄不能惑乱他的心,贫穷困苦不能改变他的行,强暴武力不能屈服他的志,这就是大丈夫的气概。作者用孟子的话来解释“骨气”的含义,并与下文列举的三个例子相照应。3.第3、4两段的内容是什么?与中心论点有什么关系? 第3段从历史的角度,指出有骨气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这是对论点的肯定。第4段人继承的角度,指出学习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的意义,骨气总是为进步事业服务的,这是对论点的支持。并由此领起下文三个具体事例的记叙。 这是提出论点部分。文章先开门见山,提出论点,随即解释了论点的含义,逐层展开阐述,侧重从历史传统方面突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中心论点。提出论点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事例论证总结归纳文天祥宁死不降穷人不食嗟来之食闻一多怒对枪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古今发出号召课文小结 本文围绕着“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论点展开论述,引用孟子的话阐释骨气的含义,并通过三个典型的事例进行论证,鼓励人们要学习先人勤劳、智慧、勇敢的美德,并要发扬优良的革命传统,做有骨气的人,去克服困难,奋勇前进。退出布置作业 1.完成优教通基础练习;
2.熟读课文,进一步理解“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论点,查找资料,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有骨气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