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教案+课件】第18课《扬州一瞥》(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冀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教案+课件】第18课《扬州一瞥》(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6-16 07:49:48

文档简介

《扬州一瞥》教案
教学目标
1.利用网络、多媒体计算机、投影等,培养学生获取、选择信息的能力,思维链接能力,及信息共享意识。
2.调动学生主动感知作者笔下描述的扬州风光及人文历史;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3.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热爱之情, 引导学生品味: 作者借游览名胜古迹 ,抒写自己对扬州的感受, 赞扬了一种不屈不挠、同命运搏斗的英雄主义气概和奋斗精神。
4.体会文章层层深入的写法,以及引用古诗文对于增加文章的内涵,丰富文章的内容所起的积极作用。
教学重点
1.调动学生主动感知作者笔下描述的扬州风光及人文历史;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热爱之情, 引导学生品味: 作者借游览名胜古迹 ,抒写自己对扬州的感受, 赞扬了一种不屈不挠、同命运搏斗的英雄主义气概和奋斗精神。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热爱之情, 引导学生品味:作者借游览名胜古迹 ,抒写自己对扬州的感受, 赞扬了一种不屈不挠、同命运搏斗的英雄主义气概和奋斗精神。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相传,从前扬州有一个青年叫观郎,他曾救过一只腿受伤的白鹤。到了他要结婚的时候,有一只白鹤从西方 飞来了,化作白发老翁对观郎说,他是西天瑶池的鹤仙,为感谢观郎救子之恩,特地送来一粒鲜花种子。观郎收下鲜花种子后,就种到一个土墩上,第二天便长出一棵树,开了一树七色鲜花,香气四溢,便给它取名叫“琼花”。、消息传到隋炀帝耳朵里,便决定下扬州看琼花,但是当他来到琼花树旁时,琼花却凋谢了,气得隋炀帝拔剑想要砍琼花树,突然琼花树枝间放射出万道金光,从中飞出一只白鹤,衔起琼花树便向西方飞去了。同学们,今天让我们随着作家余心言的笔触去琼花的故乡——扬州看一看吧!
二、预习检查
1.重点字词注音
瞥(piē) 妩媚(wǔ) 琼岛春荫(yìn) 俨(yǎn)
上溯(sù) 忌讳(huì) 昭示(zhāo) 宛然(wǎn)
触忤(wǔ) 纨绔(wán kù) 夙愿(sù) 崩榛(zhēn)
风嗥(háo) 汪沆 (hàng) 冢(zhǒng)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孤蓬自振:蓬草飞动。
纨绔:泛指有钱人家子弟穿的华美衣着,借指富贵人家的子弟。
销金锅:比喻挥霍钱财的地方。销金,熔炼金属,引申为浪费金钱。
令人发指:使人头发都直竖起来,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上溯:①逆着水流往上游走。②从现在往上推(过去的年代)。
肃杀:形容秋冬天气寒冷,草木枯落。
掩映:互相遮掩,互相映衬。
冢:坟墓。
忌讳:因风俗习惯或个人理由等,对某些言语或举动有所顾忌,积久成为禁忌。
夙愿:一向怀着的愿望。
歌舞升平:唱歌跳舞,庆祝太平。多形容太平盛世,有时也指粉饰太平。
地域:所包括的地理范围。
万重山峦:指许多山。
蒙混:用欺骗的手段使人相信虚假的事物。
截然:形容界限分明,像割断一样。
昭示:明白地表示或宣布。
三、整体感知
本文结构脉络:
第一部分(1-7),写作者所知道的对扬州的“矛盾”评价。这一部分引用大量诗文,从矛盾的两方面介绍了自己知道的扬州,这也更加激发了他要看看扬州的愿望。
第二部分(8-13),介绍瘦西湖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14-17):介绍平山堂及其周围的景色。
第四部分(18-21):介绍史公墓及扬州在历史上遭受的劫难。
第五部分(22-23):揭示主题,交代写作目的。
四、合作探究
1.作为游记,本文重点是否在于描绘自然风光?
明确:
作为游览古城的“一瞥”,作者没有停留在自然风光的描述上,因为那不是作者写作的重点。作者将笔墨更多地投向了扬州的人文景观,细致地介绍了扬州的瘦西湖、平山堂、史公墓及扬州在历史上遭受的劫难等。这样,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作者进而满怀浓厚的感情对扬州人民所表现出来的崭新的精神面貌进行了热烈歌颂,弘扬了一种不屈不挠、敢于同命运搏斗的英雄气概和奋斗精神。
2.文章中介绍史公墓及扬州在历史上遭受的劫难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史可法是扬州历史上的英雄人物,领导了扬州保卫战,城里留有他的衣冠冢。作者由十年浩劫中史公墓遭到的劫难慨叹“文革”在人们心中投下的阴影。
扬州遭劫是因为它地处水陆交汇,是兵家必争之地,在清兵进关和解放战争中都备受劫难。 但是,尽管这样,扬州又重新站了起来,带着伤痕,同时又添了新姿。作者于此水到渠成地对本部分进行小结,赞扬如梦的扬州既迷人又能令人从梦中觉醒,与第一部分结尾处杜牧的诗遥相呼应。这一部分主要赞扬由史可法代表的扬州精神与英雄一部分相比是内容的进一步深化。
五、写作特色
1.线索分明,简单明了。
文章按照“想扬州——到扬州——思扬州”的顺序组织材料,以作者的游览行踪为线索构造全文。随着作者行踪的变化,读者依次领略到了扬州闻名的景点瘦西湖、平山堂、大明寺、鉴真纪念堂、史公墓等,随着作者的介绍,我们感受到了扬州的文化底蕴。
2.语言典雅秀丽,如诗如画。
作者怀着深沉的感情,用典雅秀丽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他所听到、见到的扬州。如作者描绘虹桥所见,说“湖面虽然比西湖瘦,可是却更曲折多姿,亭台楼阁,到处掩映可见,一直连到蜀岗平山堂”,接着引用对联“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进一步概括出所见景色的特点。
六、课堂小结
本文按照“想扬州——到扬州——思扬州”的顺序组织材料。介绍了历史上文人墨客对扬州的不同评价与印象,叙述了自己到扬州参观名胜古迹的经过,抒写了自己对扬州的感受,赞扬了一种不屈不挠、同命运搏斗的英雄主义气概和奋斗精神。
七、板书设计
想扬州 古人的“矛盾评价” (疑惑)
扬 到扬州 瘦西湖 来历 、 虹桥、 白塔、 命名
州 余 (历史沿革、文化内涵)
一 心 平山堂 借景之法、琼花衰兴
瞥 言 (神奇、创新)
大名寺 鉴真东渡,矢志不渝
(不屈不挠)
史公墓 史公故事、遭受劫难
(反抗、觉醒)
思扬州 写感受,赞奋斗与创新精神 (肯定)
[揭示主旨]
本文特点:“形散神聚”
八、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习题一、二题。
课件19张PPT。第十八课 扬州一瞥情 境 导 入返回情境导入 相传,从前扬州有一个青年叫观郎,他曾救过一只腿受伤的白鹤。到了他要结婚的时候,有一只白鹤从西方 飞来了,化作白发老翁对观郎说,他是西天瑶池的鹤仙,为感谢观郎救子之恩,特地送来一粒鲜花种子。观郎收下鲜花种子后,就种到一个土墩上,第二天便长出一棵树,开了一树七色鲜花,香气四溢,便给它取名叫“琼花”。消息传到隋炀帝耳朵里,便决定下扬州看琼花,但是当他来到琼花树旁时,琼花却凋谢了,气得隋炀帝拔剑想要砍琼花树,突然琼花树枝间放射出万道金光,从中飞出一只白鹤,衔起琼花树便向西方飞去了。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随着作家余心言的笔触去琼花的故乡——扬州看一看吧!返回学习目标1、学习作者引用诗句以及由景及联想的写作方法。
2、体会景与历史沿革浑然一体的写作技巧。。
3、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热爱之情。整体感知 余心言,原名徐惟诚,安徽芜湖人。中共党员。1949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经济系。历任上海《青年报》总编辑,《解放日报》副总编辑,《北京日报》党委副书记、副总编辑、总编辑、社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总编辑,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芜 ( ) 风嗥( )雨啸( )接触( )油脂( )夙愿( )长堤( )乾隆( )汪沆( )háoxiàochùzhīsùdīqiánhàngwú 孤蓬自振:
令人发指:
层出不穷:
纨绔:
妩媚:蓬草飞动。孤蓬,孤飞的蓬草。使人头发都竖直起来,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接连不断的出现,没有穷尽。泛指有钱人家子弟穿的华美衣着,借指富贵人家的子弟。形容女子、花木等姿态美好可爱。理清文章结构,划分层次。第一部分 (1-7):写作者所知道的对扬州的“矛盾”评价。这一部分引用大量诗文,从矛盾的两方面介绍了自己知道的扬州,这也更加激发了他要看看扬州的愿望。第二部分(8-13):介绍瘦西湖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第一层(8—13):介绍瘦西湖的景色和人文景观。
第二层(14—15):介绍平山堂及琼花的兴衰。
第三层(16—17):介绍大明寺中的鉴真纪念堂,并介绍了鉴真东渡的故事。
第四层(18—21):介绍史公墓及扬州在历史上遭受的劫难。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第五部分(14-17):介绍平山堂及其周围的景色。
(18-21):介绍史公墓及扬州在历史上遭受的劫难。
(22-23):揭示主题,交代写作目的。返回1、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2、贯穿本文的线索是什么?1.在课文的前半部分,作者大量引用诗文说明人们对扬州的各种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研读课文 说明扬州是一个既能引起人们注意,又能引起人们众多议论的地方。
为作者去扬州、写扬州蓄势。2.作为游记,本文重点是否在于描绘自然风光? 作为游览古城的“一瞥”,作者没有停留在自然风光的描述上,因为那不是作者写作的重点。
作者将笔墨更多地投向了扬州的人文景观,细致地介绍了扬州的瘦西湖、平山堂、史公墓及扬州在历史上遭受的劫难等。这样,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作者进而满怀浓厚的感情对扬州人民所表现出来的崭新的精神面貌进行了热烈歌颂,弘扬了一种不屈不挠、敢于同命运搏斗的英雄气概和奋斗精神。3.文章中介绍史公墓及扬州在历史上遭受的劫难的作用是什么? 史可法是扬州历史上的英雄人物,领导了扬州保卫战,城里留有他的衣冠冢。作者由十年浩劫中史公墓遭到的劫难慨叹“文革”在人们心中投下的阴影。但是,尽管这样,扬州又重新站了起来,带着伤痕,同时又添了新姿。作者于此水到渠成地对本部分进行小结,赞扬如梦的扬州既迷人又能令人从梦中觉醒,与第一部分结尾处杜牧的诗遥相呼应。这一部分主要赞扬由史可法代表的扬州精神与英雄一部分相比是内容的进一步深化。 作者反复强调“如梦的扬州,你是迷人的,你又是能令人从梦中觉醒的”。你如何理解这句话?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对扬州各种相互矛盾的评价使扬州像梦一样扑朔迷离,扬州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秀丽如画,又具有迷人的风采,扬州人自强不息、顽强奋斗、勇于创造的精神可以使人受到鼓舞,从而从梦中觉醒。 善于联想是这篇课文的一个特色,作者总是能从眼前的景物联想到历史上的有关事物。请从课文举出一例,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比如在游览瘦西湖时,联想到了瘦西湖的来历,联想到乾隆下江南的传说。
在写平山堂侧种的琼花时,联想到隋炀帝的故事等等。
这些联想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负载更加厚重,也有了更为深刻的主题。课文小结 本文按照“想扬州——到扬州——思扬州”的顺序组织材料。介绍了历史上文人墨客对扬州的不同评价与印象,叙述了自己到扬州参观名胜古迹的经过,抒写了自己对扬州的感受,赞扬了一种不屈不挠、同命运搏斗的英雄主义气概和奋斗精神。退出布置作业 1.完成优教通基础练习;
2.写一个你非常喜欢或者曾经去过的特别的地方,写200-300字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