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地理12月月考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地理12月月考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1-12 18:31:17

文档简介

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地理12月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号称“千岛之国”的马尔代夫是驰名世界的度假天堂。上海的张先生一家于某日乘坐MU235航班于北京时间12:30从浦东机场起飞,于当地时间17:40到达马累机场,进行为期两周的度假和潜水游。张先生一家游玩期间发现当地正午时头顶的太阳先后出现在正南、正北天空。下图为马尔代夫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张先生一家抵达马尔代夫的日期最可能是(  )
A.2月18日 B.4月1日 C.6月12日 D.9月5日
2.游玩期间,张先生了解到马尔代夫的海岸类型与上海的海岸类型差异较大。马尔代夫和上海的海岸类型分别属于(  )
A.基岩海岸、生物海岸 B.淤泥质海岸、砂质海岸
C.砂质海岸、基岩海岸 D.生物海岸、淤泥质海岸
【答案】1.B
2.D
【知识点】海岸地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解析】【点评】马尔代夫共和国,简称“马尔代夫”,印度洋上的群岛国家。距离印度南部约600公里,距离斯里兰卡西南部约750公里。首都马累。旅游业、船运业是马尔代夫主要经济支柱。马尔代夫经济结构单一、资源贫乏、严重依赖进口,经济基础较为薄弱。
1.A与C.根据材料中“张先生一家游玩期间发现当地正午时头顶的太阳先后出现在正南、正北天空”可知,游玩期间当地正午经历了太阳直射。根据太阳直射点移动约8 °/月的规律可知,当地若出现太阳直射,必然为4月5日或9月8日前后,故A、C错误;
B与D.张先生旅游期间,正午太阳先位于正南,说明此时直射点位于其南侧,之后位于正北,说明太阳直射点北移,故张先生到达马累最可能在4月5日之前,故D错误,B正确。
故答案为:B
2.据图可知,马尔代夫的岛基本为珊瑚岛,其形成的海岸类型属于生物海岸;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是由泥沙沉积而形成的,故其海岸类型属于淤泥质海岸,故A、B、C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地质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甲地地质地貌为(  )
A.背斜成山 B.向斜成山 C.背斜成谷 D.向斜成谷
4.适宜在乙地开展的活动是(  )
A.开凿水井 B.开采石料 C.开采石油 D.修建隧道
5.图中岩浆岩可能形成于(  )
A.寒武纪 B.侏罗纪 C.石炭纪 D.第四纪
【答案】3.C
4.A
5.B
【知识点】褶皱;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解析】【点评】 背斜和向斜是根据地层的新老来判断的,背斜的中间(核部)是老地层,向斜的中间是新地层。地貌一般是背斜隆起,但如果岩性有差异,背斜处的岩层易风化,向斜处的岩层难于风化,则出现相反的情况——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种现象我们称为地形倒置。
3.根据图中岩层形态及新老关系,以及地表形态可以判断出甲处为背斜成谷,故A、B、D错误,C正确。
故答案为:C
4.A.根据图中岩层形态及新老关系可以判断出乙处为向斜,有利于存储地下水,故A正确;
B.开采石料适合在背斜部位进行,故B错误;
C.开采石油适合在背斜部位进行,故C错误;
D.修建隧道适合在背斜部位进行,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5.据图可知,岩浆岩与新近纪(N)地层存在不整合接触面,说明其形成在新近纪(N)地层之前;岩浆岩侵二叠纪晚期(P3)与三叠纪(T1)地层之间,说明其形成必然较T1地层晚。故岩浆岩的形成年代在三叠纪(T1)至新近纪(N)之间。根据地质年代历史可知,侏罗纪位于该时间段,故A、C、D错误,B正确。
故答案为:B
蜂窝状洞穴是丹霞地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图1示意我国东南地区某地丹霞地貌景观,该地年均降水量约1650mm,山体以红色砾岩为主,局部有较大的砾石,多含易溶于水的钙质和易吸水膨胀的黏土矿物,表面多蜂窝状洞穴(如图2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图1所示山体主要岩石(  )
A.抗侵蚀能力强 B.多片理构造
C.胶结程度低 D.矿物结晶颗粒大
7.图2所示蜂窝状洞穴最可能位于(  )
①甲处 ②乙处 ③迎风坡、阳坡 ④背风坡、阴坡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推测与该蜂窝状洞穴外部相比,洞穴内部(  )
A.昼夜温差较大 B.化学风化较弱
C.空气湿度较大 D.气候环境名变
【答案】6.C
7.A
8.C
【知识点】地貌的观察;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点评】一般来说,丹霞地貌小蜂窝状洞穴多发育在钙质含量较高的红色砂岩层中。以乐山大佛地区的蜂窝岩地貌为例,乐山的红砂岩在距今近1亿年前的沙漠气候条件下形成。那时,青藏高原还没有隆起,现在的长江流域在那时类似当今的西亚沙漠,干热条件下,含红色氧化铁丰富的砂粒在风力吹送下堆积成沙丘或在季节性洪水搬运下堆积,经过千万年的固结,形成今天的红砂岩。在烈日照射下,干旱沙漠中的湖泊或者水塘,储水蒸发,浓缩成咸水,最后干枯,盐分保存在红砂岩中,于是在岩石风化时,它们在岩石表面形成一些孔洞,便形成了蜂窝岩地貌。
6.A与C.山体以红色砾岩为主,局部有较大的砾石,多含易溶于水的钙质和易吸水膨胀的黏土矿物,说明岩石胶结程度低,抗侵蚀能力弱,故A错误,C正确;
B.由题干可知,图1所示山体以红色砾岩为主,砾岩为沉积岩,多层理构造,片理构造是变质岩的主要特征,故B错误;
D.矿物结晶颗粒大是侵入型岩浆岩的主要特征,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7.结合题干和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丹霞地貌上的蜂窝状洞穴主要是风化作用和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图1中,与乙地相比,甲地地形陡峭,岩石裸露,风化和流水作用强烈;同时,迎风坡降水量大,流水侵蚀作用强;阳坡昼夜温差大,风化作用强。故①、③正确,②、④错误。
故答案为:A
8.图2所示蜂窝状洞穴最可能位于陡峭的迎风坡、阳坡,洞穴外部昼夜温差大,气候环境多变,物理风化作用强;洞穴内部岩石孔隙大,易于流水下渗,故洞穴内湿度较大,化学风化作用强,利于岩石内部物质溶解和膨胀脱落,同时气候环境稳定,利于延长岩石内部物质溶解和膨胀脱落时间,这样的环境利于蜂窝状洞穴的形成,故A、B、D错误,C正确。
故答案为:C
热带辐合带又称赤道辐合带,是在南北半球副热带高压之间的赤道槽内由南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或变向信风(季风)汇合而形成的狭窄的气流辐合区。下图甲、乙示意非洲部分地区冬、夏季节的大气环流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图中处于北半球冬季且降水较多的地区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甲图中热带辐合带位于北半球的原因最可能是(  )
A.东北信风势力弱 B.沿岸寒流使陆地降温
C.几内亚季风势力弱 D.陆地形成热低压中心
【答案】9.B
10.D
【知识点】季风环流
【解析】【点评】热带辐合带可分为季风辐合带和信风辐合带。
季风辐合带是指在北半球夏季,来自南半球的东南风越过赤道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转为西南风,其前沿与北半球的偏东风交汇形成的热带辐合带,其特点是位置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气流辐合强, 常有热带天气系统生成,如热带云团、热带气旋等。
信风辐合带是指南半球东南信风直接与北半球东北信风相遇形成的热带辐合带, 特点是距离赤道较近且无明显的季节变化, 强度小于季风辐合带,也较少强烈的热带天气系统发生。它主要位于北大西洋、太平洋中部和东部地区。
9.A与B.根据材料中“热带辐合带是在南北半球副热带高压之间的赤道槽内由南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或变向信风(季风)汇合而形成”可知,热带辐合带的南北移动主要受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影响。与乙图相比,甲图热带辐合带位置偏南,为北半球冬季,此时①地受东北信风带控制,降水少;②地受来自海洋的气流影响,位于热带辐合带前,气流上升易形成降水。故A错误、B正确。
C与D.本题题干说明为北半球冬季,乙图为北半球夏季大气环流图,与题意不符,故C、D错误。
故答案为:B
10.根据材料中所给的热带辐合带定义判断,北半球冬季时,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受到地转偏向力作用变成西北风,西北风和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辐合形成热带辐合带,而甲图中热带辐合带位于北半球的原因主要是几内亚季风势力强,甲图所示是北半球冬季,南半球海洋温度相对较低形成高压,因此非洲大陆上形成热低压中心,从而使几内亚季风势力增强,阻挡了东北信风带的南移。故A、B、C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沿岸水是河水与海水在沿岸混合而成的水体。受盛行风、海岸线形态、入海径流和海水运动等因素影响,渤海南部沿岸水的盐度、运动范围等季节变化较明显。下图示意渤海局部海域1月、7月盐度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注:盐度30.0‰(图中黑虚线)视为沿岸水盐度上限,盐度小于28.5‰(图中黑实线)视为沿岸水核心区。
11.图中甲海域低值中心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海域结冰少 B.径流汇入多
C.沿岸水蒸发少 D.沿岸水积聚多
12.1月渤海与黄海海水交换的模式是(  )
A.北进南出 B.南进北出
C.中间进南北出 D.南北进中间出
13.与1月相比,推测7月(  )
A.甲海域与渤海海峡盐度差变小 B.渤海南部沿岸水范围向东扩大
C.渤海与黄海之间海水交换加强 D.渤海南部沿岸水盐度明显降低
【答案】11.D
12.A
13.D
【知识点】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解析】【点评】从根本上讲,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是有降水量、蒸发量、流量、溶解度等因素。降水量越大,盐度越低。蒸发量越大,盐度越高。河口地区陆地径流注入越多,盐度越低。暖流流经海区蒸发量偏大,盐的溶解度也偏大,则盐度偏高。
11.A.该海域盐度较低,海水结冰较多,故A错误;
B.该地不是位于河流入海口,黄河入海口没有形成低值中心,故B错误;
C.海水蒸发不是影响近岸海域盐度的主要因素,故C错误;
D.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海域位于黄河入海口南侧,且海域相对封闭,1月受偏北风吹拂影响,沿岸水在此积累较多,海水盐度较低,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2.根据图示信息可知,1月渤海海峡等盐度线北侧向渤海方向凸起,南侧向黄海方向凸起,说明渤海与黄海海水交换的模式是北侧黄海流向渤海,南侧渤海流向黄海,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3.A与D.7月降水增多,陆地径流补给海域增多,沿岸水的盐度降低,导致甲海域与渤海海峡盐度差变大,A错误,D正确;
B.沿岸水主要受陆地轮廓形状限制,7月与1月差异较小,B错误;
C.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断渤海与黄海之间海水交换强弱变化,C错误。
故答案为:D
(2023高三上·齐齐哈尔月考)大规模的冰川退缩与扩张会影响海平面的垂直变化,也会引起局部地区地壳的垂直变化。终碛堤是冰舌前端较长时期停留在同一位置而逐渐堆积起来的弧状堤坝,可以显示冰川的变化,进而显示气候的变化。图1示意冰川地壳受力。图2示意某冰川冰舌,2万年以来,该冰川依次发育了甲、乙、丙三道终碛堤,其中丙终碛堤只在冰川底部保留了残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推测下面与该地区气温变化相符合的是(  )
A. B.
C. D.
15.图2地貌形成过程显示气候变化具有(  )
A.间歇性、交替性 B.持续性、交替性
C.交替性、随机性 D.随机性、间歇性
16.大规模的冰川退缩对地壳、海平面的影响可能是(  )
①地壳下降 ②地壳上升 ③海平面下降 ④海平面上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14.B
15.A
16.D
【知识点】冰川地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外力作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点评】冰川地貌是由冰川作用塑造的地貌,属于气候地貌的范畴。冰川是大量积聚的冰在地球表面上流动的结果,它能够改变地表的形态、剥蚀石块、挤压形成岩石。冰川地貌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特别是在极地、高山和高原地区。在第四纪冰期,亚洲和北美洲的大陆冰盖广泛分布,覆盖了比现今更广阔的地区。这些冰盖在移动过程中改变了地貌,形成了包括冰碛丘、冰碛原、冰塔、冰崖等特征。随着冰盖的融化,留下了大量冰川遗迹,如冰碛湖、冰碛河谷等。
14. 图中依次形成了甲、乙、丙三道终啧堤,显示气候间歇性变暖,冰川间歇性退缩。丙终啧堤形成后,气候变冷、冰川扩张,受冰川侵蚀作用,丙终债堤只在冰川底部保留了残迹。注意横坐标时间由左向右距今越来越远,所以应该从右向左看。
故答案为:B。
15.“终啧堤是冰舌前端较长时期停留在同一位置而逐渐堆积起来的弧状堤坝”,当冰川活动处于平衡状态时会形成终债堤,故任一终啧堤形成时气候相对稳定,说明气候并非持续性变暖,而是具有间歇性;,图中依次形成了甲、乙、丙三道终啧堤,冰川退缩,显示气候变暖。丙终债堤形成后又受到侵蚀,显示气候变冷,说明气候变化具有交替性而不是随机性。
故答案为:A。
16.冰川退缩,对地壳的压力减轻,会引起地壳上升,同时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①正确,②错误,反之,冰川扩张,会引起地壳下降,同时海平面下降,③正确,④错误。
故答案为: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湖泊众多,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庞大,其中甲湖泊位于东非大裂谷区的西部裂谷部位,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湖泊,最深达1470米,是世界第二深湖,仅有一条出湖河流,湖中生物资源非常丰富。
(1)指出图示地区的主要植被类型,并说明该植被类型具有的主要特点。
(2)简述图中甲湖的形成过程。
(3)说明甲湖生物资源非常丰富的主要原因。
【答案】(1)主要植被类型;热带草原。主要特点:以旱生草本植物为主,零星分布着旱生乔木,灌木植被;具有明显的季相变化,湿季草原葱绿,干季草原枯黄。
(2)板块张裂,地壳断裂下陷,积水成湖。
(3)湖泊面积广阔,生物生存空间大;湖泊形成早,湖内生物演化历史悠久;纬度低,水温高,适宜生物生长。
【知识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板块构造学说;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解析】【分析】(1)图示区域主要位于2°S~10°S的东非高原,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草原气候,主要植被类型为热带草原。热带草原位于干旱季节较长的热带地区,以旱生草本植物为主,零星分布着旱生乔木、灌木植被;具有明显的季相变化,湿季草原葱绿,干季草原枯黄。
(2)根据材料“甲湖是世界第二大深水湖,位于东非大裂谷区的西部裂谷部分”和图中湖泊的形态可知,该湖泊为构造湖,其形成过程主要由于受到板块张裂的影响,后地壳断裂下陷,形成裂谷,断裂作用还形成了湖岸四周的高崖峭壁,随后地表水源汇聚,形成湖泊。
(3)生物资源丰富主要从自然条件优越且内部存在差异、生存空间广阔等角度进行分析。注意材料信息“甲湖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湖泊”可知,湖泊形成的时间早,其湖泊内部生物演化的历史悠久,生物丰富且独特,区域地处非洲,纬度较低,热量充足水温适宜适合多种生物的生长,结合材料及图示信息可知,甲湖是世界第二深湖,其湖泊面积大,生物生存的空间广阔;甲湖深达1470m,表明湖水的深度大,导致水环境的垂直差异大,不同的垂直深度适合不同的生物生长繁殖,故而生物物种丰富。
【点评】 构造湖是地壳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坳陷盆地积水而成的湖泊。以构造断裂形成的断层湖最常见。其特征为水深,岸坡陡峻,常成狭长形。如中国云南滇池,非洲东非大裂谷的坦噶尼喀湖等。有的是大块陆地下沉而成湖盆,潴水成湖。也有的是岩层同时发生断裂、褶皱两种地壳变动生成的湖盆,如俄罗斯的贝加尔湖。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锢囚锋是由冷锋追上暖锋或两支冷锋迎面相遇将锋前的暖气团抬离地面,禁锢在高空形成的一种特殊锋面。春季华北平原常出现东北、西北两支冷锋相遇形成的锢囚锋,称为华北铟囚锋,且每年3月份发生概率最大。下图为亚洲部分地区某时刻的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甲、乙两地中有一处为暴雪分布区。
(1)指出甲、乙中最可能出现暴雪的地区,并说明判断理由。
(2)据图简述图示华北锢囚锋的形成过程。
(3)请对华北锢囚锋每年3月份发生概率最大做出合理的解释。
【答案】(1)甲地。理由:甲地纬度高,冷气团势力强,降温幅度大,气温低,易形成降雪天气;Ⅱ气流从印度洋带来大量温暖湿润的水汽,与南下的冷气团Ⅲ相遇,暖湿气流强烈抬升,在冷锋锋后形成大量降水。
(2)冬春季节华北平原气温低,西北、东北冷空气势力强盛,形成东西两路强冷锋;东路冷锋南下时,越过太行山脉,与南下的西路冷锋在黄土高原东缘相遇;东西两路冷锋相遇后,中部暖气团被抬升至高空,形成锢囚锋。
(3)3月份,华北平原气温回升,北上的暖气团势力增强;南北方向的温差加大,气压梯度大;冷暖气团在华北平原频繁交汇,易形成锢囚锋。
【知识点】冷锋
【解析】【分析】(1)据图可知,II处气流来自较低纬度的印度洋,为暖湿气团,I处气流来自较高纬度的蒙古-西伯利亚地区,为干冷气团;III处气流来自较高纬度的渤海,为冷湿气团。甲乙相比较,都位于冷锋的锋后,可能出现降水。甲的纬度高,等压线密集,冷气团势力强大,降温幅度大,气温低,II与III处气流相遇后暖湿气流强烈抬升,在冷锋锋后即甲处形成大量降水(降雪);同时,III气流从渤海带来大量冷湿水汽,受地形抬升后,易形成大量降水(降雪);而乙位于南方,纬度低,出现降雪的概率低,且冷气团一侧等压线稀疏,风力弱,降温幅度小,冷锋形成的降水更少。故可以出现暴雪的地区为甲。
(2)由材料“春季华北平原常出现东北、西北两支冷锋相遇形成的锢囚锋”可知,冬春季节华北平原气温低,西北、东北冷空气势力强盛,形成东西两路强冷锋;读等压线图,东路冷锋势力强大,南下时越过太行山脉,与南下的西路冷锋在黄土高原东缘相遇;结合锢囚锋的概念可知,东西两路冷锋相遇后,中部暖气团被抬升至高空,至此形成锢囚锋。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3月进入春季,华北地区气温回升,暖空气势力增强;与西伯利亚南北温差增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增大;春季乍暖还寒,冷暖气流势力强弱频繁变化,也使得冷暖气团频繁相遇,因此,易形成锢囚锋。
【点评】锢囚锋分为三种:
(1)暖式锢囚锋,暖锋前的冷气团比冷锋后的冷气团更冷;
(2)冷式锢囚锋,冷锋后的冷气团比暖锋前的冷气团更冷;
(3)中性锢囚锋,锢囚锋前后的气团属性差别不大。
中国东北地区是锢囚锋活动最多的地区,其多数是从蒙古和俄罗斯贝加尔湖一带移来。中欧地区锢囚锋也较为常见。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研究区位于东祁连山金强河上游,海拔2600~4300m,植被类型以高寒草甸为主,在不同海拔高度和坡向,受水分、热量及其组合影响,植被盖度(植被盖度是指植物群落总体或各个体的地上部分的垂直投影面积与样方面积之比的百分数)存在较大差异。下表和图分别示意该地区海拔2800~4000m阳坡和阴坡的植被盖度、土壤含水量变化情况。
海拔/m 植被盖度/%
阳坡 阴坡
2800 46.67 66.67
3000 70.00 83.33
3200 80.00 96.67
3400 73.33 80.00
3600 70.00 75.00
3800 60.00 65.00
4000 25.00 20.00
(1)描述该地区2800~4000m的海拔范围内阳坡和阴坡植被盖度的异同点。
(2)指出该地区同一海拔高度阳坡和阴坡土壤含水量的差异并说明原因。
(3)分析该地区阴坡植被盖度随海拔升高发生变化的原因。
【答案】(1)同:随着海拔升高,植被盖度先升高后降低;植被盖度在海拔3200米处最高,在海拔4000米处最低。异:同一海拔高度,除了海拔4000米之外,阴坡植被盖度均高于阳坡。
(2)差异:阴坡高于阳坡。妳原因:同一海拔,阳坡接受到的太阳辐射显著高于阴坡,地表温度高,导致阳坡蒸发强度大、蒸发历时长,土壤水分条件差,土壤含水量小于阴坡。
(3)海拔3200米以下,热量条件较好,随海拔升高,土壤含水量增加,水热组合条件变好,植被盖度升高。海拔3200米以上,热量条件较差,随海拔升高,温度降低;土壤含水量降低,水热组合条件变差,植被盖度下降。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分析】(1)结合“该地区海拔2800一4000m阳坡和阴坡的植被盖度表”可以看出,无论是阳坡还是阴坡,在2800~4000的海拔范围内,随着海拔升高,植被盖度先升高后降低;植被盖度在海拔3200米处最高在海拔4000米处最低。不同的是,除了海拔4000米之外,在同一海拔高度,阴坡植被情况好于阳坡植被盖度更高。
(2)结合“该地区海拔2800一4000m阳坡和阴坡的土壤含水量图”可以看出,整体来看,阴坡对应的曲线在阳坡之上,阴坡土壤含水量高于阳坡。同一海拔,阳坡接受到的太阳辐射显著高于阴坡,地表温度高,导致阳坡蒸发强度大、蒸发历时长,土壤水分条件差,土壤含水量小于阴坡。
(3)结合“该地区海拔2800一4000m阳坡和阴坡的植被盖度表”可以看出,阴坡植被覆盖率在3200m达到最高,海拔在这之上和之下都会降低,再结合土壤含水量图可以看到阴坡也在3200m处含水量达到最大。因此,在海拔3200米以下,热量条件总体较好,此时植被覆盖率受水分条件影响较大,随海拔升高,土壤含水量增加,水热组合条件变好,植被盖度增大;而海拔3200米以上,随海拔升高,热量条件和土壤含水量同时降低,水热组合条件总体变差,植被盖度随之下降。
【点评】植被盖度指植物群落总体或各个体的地上部分的垂直投影面积与样方面积之比的百分数。它反映植被的茂密程度和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面积的大小。有时盖度也称为优势度。植被盖度分投影盖度(全株盖度)和植基盖度(基部盖度),在监测中测定的植被盖度为投影盖度,植被盖度测定中不分种,采用盖度框法进行测定。它反映植被的茂密程度,以及植被进行光合作用的面积。
1 / 1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地理12月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号称“千岛之国”的马尔代夫是驰名世界的度假天堂。上海的张先生一家于某日乘坐MU235航班于北京时间12:30从浦东机场起飞,于当地时间17:40到达马累机场,进行为期两周的度假和潜水游。张先生一家游玩期间发现当地正午时头顶的太阳先后出现在正南、正北天空。下图为马尔代夫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张先生一家抵达马尔代夫的日期最可能是(  )
A.2月18日 B.4月1日 C.6月12日 D.9月5日
2.游玩期间,张先生了解到马尔代夫的海岸类型与上海的海岸类型差异较大。马尔代夫和上海的海岸类型分别属于(  )
A.基岩海岸、生物海岸 B.淤泥质海岸、砂质海岸
C.砂质海岸、基岩海岸 D.生物海岸、淤泥质海岸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地质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甲地地质地貌为(  )
A.背斜成山 B.向斜成山 C.背斜成谷 D.向斜成谷
4.适宜在乙地开展的活动是(  )
A.开凿水井 B.开采石料 C.开采石油 D.修建隧道
5.图中岩浆岩可能形成于(  )
A.寒武纪 B.侏罗纪 C.石炭纪 D.第四纪
蜂窝状洞穴是丹霞地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图1示意我国东南地区某地丹霞地貌景观,该地年均降水量约1650mm,山体以红色砾岩为主,局部有较大的砾石,多含易溶于水的钙质和易吸水膨胀的黏土矿物,表面多蜂窝状洞穴(如图2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图1所示山体主要岩石(  )
A.抗侵蚀能力强 B.多片理构造
C.胶结程度低 D.矿物结晶颗粒大
7.图2所示蜂窝状洞穴最可能位于(  )
①甲处 ②乙处 ③迎风坡、阳坡 ④背风坡、阴坡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推测与该蜂窝状洞穴外部相比,洞穴内部(  )
A.昼夜温差较大 B.化学风化较弱
C.空气湿度较大 D.气候环境名变
热带辐合带又称赤道辐合带,是在南北半球副热带高压之间的赤道槽内由南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或变向信风(季风)汇合而形成的狭窄的气流辐合区。下图甲、乙示意非洲部分地区冬、夏季节的大气环流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图中处于北半球冬季且降水较多的地区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甲图中热带辐合带位于北半球的原因最可能是(  )
A.东北信风势力弱 B.沿岸寒流使陆地降温
C.几内亚季风势力弱 D.陆地形成热低压中心
沿岸水是河水与海水在沿岸混合而成的水体。受盛行风、海岸线形态、入海径流和海水运动等因素影响,渤海南部沿岸水的盐度、运动范围等季节变化较明显。下图示意渤海局部海域1月、7月盐度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注:盐度30.0‰(图中黑虚线)视为沿岸水盐度上限,盐度小于28.5‰(图中黑实线)视为沿岸水核心区。
11.图中甲海域低值中心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海域结冰少 B.径流汇入多
C.沿岸水蒸发少 D.沿岸水积聚多
12.1月渤海与黄海海水交换的模式是(  )
A.北进南出 B.南进北出
C.中间进南北出 D.南北进中间出
13.与1月相比,推测7月(  )
A.甲海域与渤海海峡盐度差变小 B.渤海南部沿岸水范围向东扩大
C.渤海与黄海之间海水交换加强 D.渤海南部沿岸水盐度明显降低
(2023高三上·齐齐哈尔月考)大规模的冰川退缩与扩张会影响海平面的垂直变化,也会引起局部地区地壳的垂直变化。终碛堤是冰舌前端较长时期停留在同一位置而逐渐堆积起来的弧状堤坝,可以显示冰川的变化,进而显示气候的变化。图1示意冰川地壳受力。图2示意某冰川冰舌,2万年以来,该冰川依次发育了甲、乙、丙三道终碛堤,其中丙终碛堤只在冰川底部保留了残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推测下面与该地区气温变化相符合的是(  )
A. B.
C. D.
15.图2地貌形成过程显示气候变化具有(  )
A.间歇性、交替性 B.持续性、交替性
C.交替性、随机性 D.随机性、间歇性
16.大规模的冰川退缩对地壳、海平面的影响可能是(  )
①地壳下降 ②地壳上升 ③海平面下降 ④海平面上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湖泊众多,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庞大,其中甲湖泊位于东非大裂谷区的西部裂谷部位,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湖泊,最深达1470米,是世界第二深湖,仅有一条出湖河流,湖中生物资源非常丰富。
(1)指出图示地区的主要植被类型,并说明该植被类型具有的主要特点。
(2)简述图中甲湖的形成过程。
(3)说明甲湖生物资源非常丰富的主要原因。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锢囚锋是由冷锋追上暖锋或两支冷锋迎面相遇将锋前的暖气团抬离地面,禁锢在高空形成的一种特殊锋面。春季华北平原常出现东北、西北两支冷锋相遇形成的锢囚锋,称为华北铟囚锋,且每年3月份发生概率最大。下图为亚洲部分地区某时刻的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甲、乙两地中有一处为暴雪分布区。
(1)指出甲、乙中最可能出现暴雪的地区,并说明判断理由。
(2)据图简述图示华北锢囚锋的形成过程。
(3)请对华北锢囚锋每年3月份发生概率最大做出合理的解释。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研究区位于东祁连山金强河上游,海拔2600~4300m,植被类型以高寒草甸为主,在不同海拔高度和坡向,受水分、热量及其组合影响,植被盖度(植被盖度是指植物群落总体或各个体的地上部分的垂直投影面积与样方面积之比的百分数)存在较大差异。下表和图分别示意该地区海拔2800~4000m阳坡和阴坡的植被盖度、土壤含水量变化情况。
海拔/m 植被盖度/%
阳坡 阴坡
2800 46.67 66.67
3000 70.00 83.33
3200 80.00 96.67
3400 73.33 80.00
3600 70.00 75.00
3800 60.00 65.00
4000 25.00 20.00
(1)描述该地区2800~4000m的海拔范围内阳坡和阴坡植被盖度的异同点。
(2)指出该地区同一海拔高度阳坡和阴坡土壤含水量的差异并说明原因。
(3)分析该地区阴坡植被盖度随海拔升高发生变化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D
【知识点】海岸地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解析】【点评】马尔代夫共和国,简称“马尔代夫”,印度洋上的群岛国家。距离印度南部约600公里,距离斯里兰卡西南部约750公里。首都马累。旅游业、船运业是马尔代夫主要经济支柱。马尔代夫经济结构单一、资源贫乏、严重依赖进口,经济基础较为薄弱。
1.A与C.根据材料中“张先生一家游玩期间发现当地正午时头顶的太阳先后出现在正南、正北天空”可知,游玩期间当地正午经历了太阳直射。根据太阳直射点移动约8 °/月的规律可知,当地若出现太阳直射,必然为4月5日或9月8日前后,故A、C错误;
B与D.张先生旅游期间,正午太阳先位于正南,说明此时直射点位于其南侧,之后位于正北,说明太阳直射点北移,故张先生到达马累最可能在4月5日之前,故D错误,B正确。
故答案为:B
2.据图可知,马尔代夫的岛基本为珊瑚岛,其形成的海岸类型属于生物海岸;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是由泥沙沉积而形成的,故其海岸类型属于淤泥质海岸,故A、B、C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答案】3.C
4.A
5.B
【知识点】褶皱;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解析】【点评】 背斜和向斜是根据地层的新老来判断的,背斜的中间(核部)是老地层,向斜的中间是新地层。地貌一般是背斜隆起,但如果岩性有差异,背斜处的岩层易风化,向斜处的岩层难于风化,则出现相反的情况——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种现象我们称为地形倒置。
3.根据图中岩层形态及新老关系,以及地表形态可以判断出甲处为背斜成谷,故A、B、D错误,C正确。
故答案为:C
4.A.根据图中岩层形态及新老关系可以判断出乙处为向斜,有利于存储地下水,故A正确;
B.开采石料适合在背斜部位进行,故B错误;
C.开采石油适合在背斜部位进行,故C错误;
D.修建隧道适合在背斜部位进行,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5.据图可知,岩浆岩与新近纪(N)地层存在不整合接触面,说明其形成在新近纪(N)地层之前;岩浆岩侵二叠纪晚期(P3)与三叠纪(T1)地层之间,说明其形成必然较T1地层晚。故岩浆岩的形成年代在三叠纪(T1)至新近纪(N)之间。根据地质年代历史可知,侏罗纪位于该时间段,故A、C、D错误,B正确。
故答案为:B
【答案】6.C
7.A
8.C
【知识点】地貌的观察;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点评】一般来说,丹霞地貌小蜂窝状洞穴多发育在钙质含量较高的红色砂岩层中。以乐山大佛地区的蜂窝岩地貌为例,乐山的红砂岩在距今近1亿年前的沙漠气候条件下形成。那时,青藏高原还没有隆起,现在的长江流域在那时类似当今的西亚沙漠,干热条件下,含红色氧化铁丰富的砂粒在风力吹送下堆积成沙丘或在季节性洪水搬运下堆积,经过千万年的固结,形成今天的红砂岩。在烈日照射下,干旱沙漠中的湖泊或者水塘,储水蒸发,浓缩成咸水,最后干枯,盐分保存在红砂岩中,于是在岩石风化时,它们在岩石表面形成一些孔洞,便形成了蜂窝岩地貌。
6.A与C.山体以红色砾岩为主,局部有较大的砾石,多含易溶于水的钙质和易吸水膨胀的黏土矿物,说明岩石胶结程度低,抗侵蚀能力弱,故A错误,C正确;
B.由题干可知,图1所示山体以红色砾岩为主,砾岩为沉积岩,多层理构造,片理构造是变质岩的主要特征,故B错误;
D.矿物结晶颗粒大是侵入型岩浆岩的主要特征,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7.结合题干和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丹霞地貌上的蜂窝状洞穴主要是风化作用和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图1中,与乙地相比,甲地地形陡峭,岩石裸露,风化和流水作用强烈;同时,迎风坡降水量大,流水侵蚀作用强;阳坡昼夜温差大,风化作用强。故①、③正确,②、④错误。
故答案为:A
8.图2所示蜂窝状洞穴最可能位于陡峭的迎风坡、阳坡,洞穴外部昼夜温差大,气候环境多变,物理风化作用强;洞穴内部岩石孔隙大,易于流水下渗,故洞穴内湿度较大,化学风化作用强,利于岩石内部物质溶解和膨胀脱落,同时气候环境稳定,利于延长岩石内部物质溶解和膨胀脱落时间,这样的环境利于蜂窝状洞穴的形成,故A、B、D错误,C正确。
故答案为:C
【答案】9.B
10.D
【知识点】季风环流
【解析】【点评】热带辐合带可分为季风辐合带和信风辐合带。
季风辐合带是指在北半球夏季,来自南半球的东南风越过赤道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转为西南风,其前沿与北半球的偏东风交汇形成的热带辐合带,其特点是位置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气流辐合强, 常有热带天气系统生成,如热带云团、热带气旋等。
信风辐合带是指南半球东南信风直接与北半球东北信风相遇形成的热带辐合带, 特点是距离赤道较近且无明显的季节变化, 强度小于季风辐合带,也较少强烈的热带天气系统发生。它主要位于北大西洋、太平洋中部和东部地区。
9.A与B.根据材料中“热带辐合带是在南北半球副热带高压之间的赤道槽内由南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或变向信风(季风)汇合而形成”可知,热带辐合带的南北移动主要受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影响。与乙图相比,甲图热带辐合带位置偏南,为北半球冬季,此时①地受东北信风带控制,降水少;②地受来自海洋的气流影响,位于热带辐合带前,气流上升易形成降水。故A错误、B正确。
C与D.本题题干说明为北半球冬季,乙图为北半球夏季大气环流图,与题意不符,故C、D错误。
故答案为:B
10.根据材料中所给的热带辐合带定义判断,北半球冬季时,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受到地转偏向力作用变成西北风,西北风和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辐合形成热带辐合带,而甲图中热带辐合带位于北半球的原因主要是几内亚季风势力强,甲图所示是北半球冬季,南半球海洋温度相对较低形成高压,因此非洲大陆上形成热低压中心,从而使几内亚季风势力增强,阻挡了东北信风带的南移。故A、B、C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答案】11.D
12.A
13.D
【知识点】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解析】【点评】从根本上讲,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是有降水量、蒸发量、流量、溶解度等因素。降水量越大,盐度越低。蒸发量越大,盐度越高。河口地区陆地径流注入越多,盐度越低。暖流流经海区蒸发量偏大,盐的溶解度也偏大,则盐度偏高。
11.A.该海域盐度较低,海水结冰较多,故A错误;
B.该地不是位于河流入海口,黄河入海口没有形成低值中心,故B错误;
C.海水蒸发不是影响近岸海域盐度的主要因素,故C错误;
D.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海域位于黄河入海口南侧,且海域相对封闭,1月受偏北风吹拂影响,沿岸水在此积累较多,海水盐度较低,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2.根据图示信息可知,1月渤海海峡等盐度线北侧向渤海方向凸起,南侧向黄海方向凸起,说明渤海与黄海海水交换的模式是北侧黄海流向渤海,南侧渤海流向黄海,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3.A与D.7月降水增多,陆地径流补给海域增多,沿岸水的盐度降低,导致甲海域与渤海海峡盐度差变大,A错误,D正确;
B.沿岸水主要受陆地轮廓形状限制,7月与1月差异较小,B错误;
C.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断渤海与黄海之间海水交换强弱变化,C错误。
故答案为:D
【答案】14.B
15.A
16.D
【知识点】冰川地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外力作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点评】冰川地貌是由冰川作用塑造的地貌,属于气候地貌的范畴。冰川是大量积聚的冰在地球表面上流动的结果,它能够改变地表的形态、剥蚀石块、挤压形成岩石。冰川地貌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特别是在极地、高山和高原地区。在第四纪冰期,亚洲和北美洲的大陆冰盖广泛分布,覆盖了比现今更广阔的地区。这些冰盖在移动过程中改变了地貌,形成了包括冰碛丘、冰碛原、冰塔、冰崖等特征。随着冰盖的融化,留下了大量冰川遗迹,如冰碛湖、冰碛河谷等。
14. 图中依次形成了甲、乙、丙三道终啧堤,显示气候间歇性变暖,冰川间歇性退缩。丙终啧堤形成后,气候变冷、冰川扩张,受冰川侵蚀作用,丙终债堤只在冰川底部保留了残迹。注意横坐标时间由左向右距今越来越远,所以应该从右向左看。
故答案为:B。
15.“终啧堤是冰舌前端较长时期停留在同一位置而逐渐堆积起来的弧状堤坝”,当冰川活动处于平衡状态时会形成终债堤,故任一终啧堤形成时气候相对稳定,说明气候并非持续性变暖,而是具有间歇性;,图中依次形成了甲、乙、丙三道终啧堤,冰川退缩,显示气候变暖。丙终债堤形成后又受到侵蚀,显示气候变冷,说明气候变化具有交替性而不是随机性。
故答案为:A。
16.冰川退缩,对地壳的压力减轻,会引起地壳上升,同时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①正确,②错误,反之,冰川扩张,会引起地壳下降,同时海平面下降,③正确,④错误。
故答案为:D。
17.【答案】(1)主要植被类型;热带草原。主要特点:以旱生草本植物为主,零星分布着旱生乔木,灌木植被;具有明显的季相变化,湿季草原葱绿,干季草原枯黄。
(2)板块张裂,地壳断裂下陷,积水成湖。
(3)湖泊面积广阔,生物生存空间大;湖泊形成早,湖内生物演化历史悠久;纬度低,水温高,适宜生物生长。
【知识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板块构造学说;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解析】【分析】(1)图示区域主要位于2°S~10°S的东非高原,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草原气候,主要植被类型为热带草原。热带草原位于干旱季节较长的热带地区,以旱生草本植物为主,零星分布着旱生乔木、灌木植被;具有明显的季相变化,湿季草原葱绿,干季草原枯黄。
(2)根据材料“甲湖是世界第二大深水湖,位于东非大裂谷区的西部裂谷部分”和图中湖泊的形态可知,该湖泊为构造湖,其形成过程主要由于受到板块张裂的影响,后地壳断裂下陷,形成裂谷,断裂作用还形成了湖岸四周的高崖峭壁,随后地表水源汇聚,形成湖泊。
(3)生物资源丰富主要从自然条件优越且内部存在差异、生存空间广阔等角度进行分析。注意材料信息“甲湖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湖泊”可知,湖泊形成的时间早,其湖泊内部生物演化的历史悠久,生物丰富且独特,区域地处非洲,纬度较低,热量充足水温适宜适合多种生物的生长,结合材料及图示信息可知,甲湖是世界第二深湖,其湖泊面积大,生物生存的空间广阔;甲湖深达1470m,表明湖水的深度大,导致水环境的垂直差异大,不同的垂直深度适合不同的生物生长繁殖,故而生物物种丰富。
【点评】 构造湖是地壳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坳陷盆地积水而成的湖泊。以构造断裂形成的断层湖最常见。其特征为水深,岸坡陡峻,常成狭长形。如中国云南滇池,非洲东非大裂谷的坦噶尼喀湖等。有的是大块陆地下沉而成湖盆,潴水成湖。也有的是岩层同时发生断裂、褶皱两种地壳变动生成的湖盆,如俄罗斯的贝加尔湖。
18.【答案】(1)甲地。理由:甲地纬度高,冷气团势力强,降温幅度大,气温低,易形成降雪天气;Ⅱ气流从印度洋带来大量温暖湿润的水汽,与南下的冷气团Ⅲ相遇,暖湿气流强烈抬升,在冷锋锋后形成大量降水。
(2)冬春季节华北平原气温低,西北、东北冷空气势力强盛,形成东西两路强冷锋;东路冷锋南下时,越过太行山脉,与南下的西路冷锋在黄土高原东缘相遇;东西两路冷锋相遇后,中部暖气团被抬升至高空,形成锢囚锋。
(3)3月份,华北平原气温回升,北上的暖气团势力增强;南北方向的温差加大,气压梯度大;冷暖气团在华北平原频繁交汇,易形成锢囚锋。
【知识点】冷锋
【解析】【分析】(1)据图可知,II处气流来自较低纬度的印度洋,为暖湿气团,I处气流来自较高纬度的蒙古-西伯利亚地区,为干冷气团;III处气流来自较高纬度的渤海,为冷湿气团。甲乙相比较,都位于冷锋的锋后,可能出现降水。甲的纬度高,等压线密集,冷气团势力强大,降温幅度大,气温低,II与III处气流相遇后暖湿气流强烈抬升,在冷锋锋后即甲处形成大量降水(降雪);同时,III气流从渤海带来大量冷湿水汽,受地形抬升后,易形成大量降水(降雪);而乙位于南方,纬度低,出现降雪的概率低,且冷气团一侧等压线稀疏,风力弱,降温幅度小,冷锋形成的降水更少。故可以出现暴雪的地区为甲。
(2)由材料“春季华北平原常出现东北、西北两支冷锋相遇形成的锢囚锋”可知,冬春季节华北平原气温低,西北、东北冷空气势力强盛,形成东西两路强冷锋;读等压线图,东路冷锋势力强大,南下时越过太行山脉,与南下的西路冷锋在黄土高原东缘相遇;结合锢囚锋的概念可知,东西两路冷锋相遇后,中部暖气团被抬升至高空,至此形成锢囚锋。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3月进入春季,华北地区气温回升,暖空气势力增强;与西伯利亚南北温差增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增大;春季乍暖还寒,冷暖气流势力强弱频繁变化,也使得冷暖气团频繁相遇,因此,易形成锢囚锋。
【点评】锢囚锋分为三种:
(1)暖式锢囚锋,暖锋前的冷气团比冷锋后的冷气团更冷;
(2)冷式锢囚锋,冷锋后的冷气团比暖锋前的冷气团更冷;
(3)中性锢囚锋,锢囚锋前后的气团属性差别不大。
中国东北地区是锢囚锋活动最多的地区,其多数是从蒙古和俄罗斯贝加尔湖一带移来。中欧地区锢囚锋也较为常见。
19.【答案】(1)同:随着海拔升高,植被盖度先升高后降低;植被盖度在海拔3200米处最高,在海拔4000米处最低。异:同一海拔高度,除了海拔4000米之外,阴坡植被盖度均高于阳坡。
(2)差异:阴坡高于阳坡。妳原因:同一海拔,阳坡接受到的太阳辐射显著高于阴坡,地表温度高,导致阳坡蒸发强度大、蒸发历时长,土壤水分条件差,土壤含水量小于阴坡。
(3)海拔3200米以下,热量条件较好,随海拔升高,土壤含水量增加,水热组合条件变好,植被盖度升高。海拔3200米以上,热量条件较差,随海拔升高,温度降低;土壤含水量降低,水热组合条件变差,植被盖度下降。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分析】(1)结合“该地区海拔2800一4000m阳坡和阴坡的植被盖度表”可以看出,无论是阳坡还是阴坡,在2800~4000的海拔范围内,随着海拔升高,植被盖度先升高后降低;植被盖度在海拔3200米处最高在海拔4000米处最低。不同的是,除了海拔4000米之外,在同一海拔高度,阴坡植被情况好于阳坡植被盖度更高。
(2)结合“该地区海拔2800一4000m阳坡和阴坡的土壤含水量图”可以看出,整体来看,阴坡对应的曲线在阳坡之上,阴坡土壤含水量高于阳坡。同一海拔,阳坡接受到的太阳辐射显著高于阴坡,地表温度高,导致阳坡蒸发强度大、蒸发历时长,土壤水分条件差,土壤含水量小于阴坡。
(3)结合“该地区海拔2800一4000m阳坡和阴坡的植被盖度表”可以看出,阴坡植被覆盖率在3200m达到最高,海拔在这之上和之下都会降低,再结合土壤含水量图可以看到阴坡也在3200m处含水量达到最大。因此,在海拔3200米以下,热量条件总体较好,此时植被覆盖率受水分条件影响较大,随海拔升高,土壤含水量增加,水热组合条件变好,植被盖度增大;而海拔3200米以上,随海拔升高,热量条件和土壤含水量同时降低,水热组合条件总体变差,植被盖度随之下降。
【点评】植被盖度指植物群落总体或各个体的地上部分的垂直投影面积与样方面积之比的百分数。它反映植被的茂密程度和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面积的大小。有时盖度也称为优势度。植被盖度分投影盖度(全株盖度)和植基盖度(基部盖度),在监测中测定的植被盖度为投影盖度,植被盖度测定中不分种,采用盖度框法进行测定。它反映植被的茂密程度,以及植被进行光合作用的面积。
1 / 1
同课章节目录